绪 论
1. 罗马关键张黑木氏
2. 自己创造接力叫
3. 彻底评估
4. 2*再叫当作人为叫品
5. 你要打什么?为什么?
6. 曼堤厚赌法的陷阱
7. 专家心法
8. 3NT当作弱性满贯试探
9. 如何成为一位坚强的对手
10. 迫叫无王再发现
11. 桥牌或然率
12. 另类打法
13. 专家道德
本书的书名,取自帕米拉(Pamela)和我在八○年代初期为桥艺世界杂志撰写的一系列文章的标题。该一系列虽看似深奥,却比一般桥艺杂志的内容让读者有更深一层的领会。本来我们期望有一天篇数足够了,就可以此一标题为书名出单行本,但是没多久,却为我们自己所投资的桥艺杂志《今日桥艺》忙得不可开交,以至于没有什么时间可再撰写这方面的文章。大约在1990年时,我们的一位新邻居史蒂夫‧布伦(Steve Bloom)介绍我们阅读三十年前出现在桥艺世界的单一系列文章,那是由艾文‧罗斯(Alvin Roth)和托比亚斯‧史东(Tobias Stone)所联合撰写的,题目是「你要打什么?为什么?」(What Do You Play and Why?)此对传奇性的搭挡写的并非是叫牌理论,而全然是打牌的问题,相当不寻常,其内容确实是我们所看过的同类型文章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都认为这些文章理应再度出版,但其中的牌局对一般读者而言,实在太深奥了,虽然对我们的今日桥艺杂志读者而言,并不会感到困难,但大多数的读者是否能接受就很难说了。很讽刺的,昨日桥艺在今日桥艺仍是那么深奥!最后我们认为,此一系列的文章倒可以是我们长久梦想的桥书《专家心法》的一部分,但那也是这本书的一小部分,其它篇幅来自何处呢?
之后仅再花我们四年的时间蒐集到足够出书的文章,有些是我们恳求而来的,有些则由其它来源取得。主要的考量是文章具新鲜感、富启发性,而且符合最高水准桥艺思考的范畴。让我们来详述这本书所要呈现给你的内容。
由艾德温‧坎特(Edwin B.Kantar)所撰写的「罗马关键张黑木氏」(Roman Keycard Blackwood),直接取自艾迪(Eddie,即艾德温)所写的桥书,标题也相同。对想了解此一当今专家们所最喜爱的满贯特约的读者而言,这是登堂入室的好文章,而且它也符合了本书的主题:桥艺创造力。
由爱南‧楚拉斯冠特(Alan Truscott)所撰写的「自己创造接力叫」(Make Your Own Relays),系首次在本书与读者见面。在艾迪的罗马关键张黑木氏演出后,这位纽约时报的桥艺主编带我们到戏院的后台,现在读在可摇身一变成导演,也就是说,你可以充分享受发明叫牌的刺激。
由杰夫‧鲁宾斯(Jeff Rubens)所撰写的「彻底评估」(In-and-Out Valuation),更将我们带到后台的深处,让我们在显微镜下体验叫牌的理论,这位桥艺世界的共同主编,将专家们评估大牌的过程一展无遗。
在鲍比‧立普席兹(Bobby Lipsitz)的「2*再叫当作人为叫品?」(Two-Club Rebid Artificial)的陪伴下,我们离开纸上谈兵,进入楚拉斯冠特理论的例子,多好的例子!全然领会此一叫牌发明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下篇文章不知何时才能再出炉,也许你们等待一个好玩的下雪周末还更快。鲍比是我的前任搭档之一,我们一起打牌的时候,实际上并没用什么特约,自那时起,他一直採行简易叫法,现今他脑子必有些蜕变才会如此改弦易辙,或许是国家富有了,才造成人们如此。
如我之前所说的,由艾文‧罗斯和托比亚斯‧史东合撰的「你要打什么?为什么?」是构成本书的杰作,伴着一系列的测验题,我们自叫牌理论跳进打牌理论里。我们特别喜欢此篇文章中的思古牌局的人物,当然,每一个分析作者皆有吸引人的非凡见解。
要找接续罗斯和史东的文章并不容易,但菲尔‧马丁(Phil Martin)的「曼堤厚赌法的陷阱」(The Monty Hall Trap)够格上榜,它是一篇精彩的小文章,之前出现在我们的杂志时,我一直不信的直摇头。我的习惯是偷右手的防家,现在,菲尔这位纽约的专家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自由商人,企图说服我去偷左家的防家。不要忘了阅读此篇文章的註解,它提到此篇文章重载于一本非桥牌的杂志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之后纽约时报更在第一版作了详实报导。
由帕米拉和我所撰写的「专家心法」(For Experts Only),是一篇精选的文章,诸论一开始我就谈及,我们几乎忘了,这是我们出这本书的原始动机,希望你们喜欢。
吉特‧伍尔钖(Kit Woolsey)的「3NT当作弱性满贯试探」(Three Notrump as a Weak Slam Try),让我们回到叫牌理论的领域,这是根据1990年代很流行的专家叫牌特约「强力的3NT」(Serious Three Notrump)所撰写的,所以我们认为应列入本书里。
「如何成为一位坚强的对手」(How to Be a Difficult Opponent)是泰伦斯‧李斯(Terence Reese)这位知名的作家为我们所写的,如果你喜欢(你会的),你应再次读一遍他的伟大杰作《专家打法》(Master Play)一书,这是帕米拉和我最喜欢的一本桥书,也从中大大的提昇了我们的桥艺水准。
不包括蒙特娄无以伦比的作家艾力克‧柯奇希(Eric Kokish)的话,这本专家文章的桥书那像样呢?「迫叫无王再发现」(Redicovering the Forcing Notrump)一文首次于本书发表,再一次,楚拉斯冠特的接力思想利用来描述世上最受欢迎的叫牌工具之一──迫叫无王。如果你喜欢,可能你也想阅读奥尔‧罗斯(Al Roth)《描绘叫牌》(Picture Bidding)一书中讨论迫叫无王的相似章节。
「桥牌或然率」(Bridge Probabilities)一文系由史帝夫‧布伦所撰写(记得吗?史帝夫是我们的邻居),史帝夫是奥尔巴尼黄土学院(Sienna College in Albany)的数学教授,与太太贝蒂两人经常在全国队制赛中有出人意表的表现(他们常常大逆转胜),「可能性」(Odds)是史帝夫的专长,即使专家读者也能从他的建言中获益良多。
我们的好友、英国的作家马丁‧霍夫曼(Martin Hoffman)提供了一篇短文「另类打法」(The Other Way),马丁身为梦家看到同伴搞坏了一手不好打的牌后,总有故事告诉别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时效的曲折,一个我们身为庄家时应谨记在心的秘诀。
本书以「专家道德」(Ethics For Experts)作结束,作者迈可‧罗森伯格(Michael Rosenberg)与帕米拉和我搭档已有十二年以上的时间,我们曾经在证券交易所一起工作,虽然我们没有赚到钱,但至少讨论牌局的日子蛮惬意的。就我所知,这是迈可唯一写过的一篇文章。迈可是一个坚信叫牌和打牌不合乎正常节奏应受罚的人──即使同伴不合节奏他也抱持同样立场──他对不良的道德提出了严苛的谴责。专家桥手的叫打比一般桥手要处于较高的道德水准,所以如你想加入专家圈,你也应努力表现较高水准的道德。
我还能说什么?
但愿你们尽情享受本书。
──马太‧葛兰诺维特
1993年六月
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它会过于专业,晦涩难懂。毕竟,桥牌在很多人看来是一项门槛很高的运动。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使是一些复杂的概念,作者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阐释。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牌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来自于真实的比赛,作者通过对这些牌例的解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巧妙地结合起来。我不再是那种死记硬背公式的人,而是能够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去理解为什么某个叫品是最好的,为什么某个打法是必胜的。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也制作得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示了牌局的进展和关键点,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牌型和走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学习桥牌并不需要一开始就精通所有复杂的规则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正确的思维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起点。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桥牌的世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迷人。书中那些关于叫品的解读,让我对“精确”二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可能只是粗略地理解一些基本的叫牌原则,但这本书却深入剖析了各种叫品的细微差别,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含义和潜在风险。特别是关于限制性叫品和询问叫品的章节,让我对如何与搭档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桥牌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合作,更是一种心灵的默契,而这种默契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叫品体系的共同理解和应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防守策略,从起手牌的分析到如何根据摊牌的进展调整防守思路,都写得鞭辟入里。我以前总觉得防守是件很被动的事情,只能跟着摊牌者的思路走,但现在我明白,精妙的防守同样可以成为制胜的关键。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生动,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复杂的牌局。我甚至开始尝试在和朋友打牌时,有意识地运用书中学到的技巧,虽然还比较生疏,但已经能感受到一些微小的进步。
评分初次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句“专家心法”吸引了。我一直对桥牌这项运动充满好奇,总觉得它不仅仅是发牌和出牌那么简单,背后一定蕴含着某种深奥的智慧和策略。这本书的书名恰好点燃了我心中的求知欲。我期待着从中能一窥那些顶尖桥牌玩家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牌局中做出精准判断,又如何在看似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乾坤。桥牌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但我总觉得它更像是一种语言,一种需要理解、分析、沟通和博弈的语言。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解锁这种语言的密钥,去理解那些高难度的叫品,那些精妙的防守,那些充满艺术感的摊牌。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桥牌世界,让我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理解和欣赏这项运动的爱好者,甚至能尝试着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挑战。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都给人一种庄重而专业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沉浸其中,去探索它所蕴含的知识。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桥牌的最高境界就是叫得准、打得好,但看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心法”才是精髓所在。书中的一些篇章,与其说是教你具体的技术,不如说是教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面对复杂局面的心态。比如,书中强调的“风险管理”概念,让我明白在桥牌中,有时候选择规避风险比追求高回报更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输牌,并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心态失衡,或者因为对风险的判断失误。书中对于“容错率”的讨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提醒我们,在桥牌中,不犯错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错误的发生,以及在犯错后如何迅速调整。还有关于“耐心”的论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缺乏耐心,而在桥牌这样一项需要细致观察和长久思考的运动中,耐心更是不可或缺的品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技术导向”的思维,转向了一个“心法导向”的理解,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升华。
评分我一直对桥牌中的“艺术性”颇感兴趣,总觉得这项运动超越了简单的博弈,其中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点。这本书中的一些分析,确实让我感受到了桥牌的独特魅力。比如,在讨论一些高难度的摊牌技巧时,作者并没有仅仅罗列出招数,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背后的逻辑和哲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预判”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看到眼前的牌,更是要推演出对手可能拥有的牌,以及他们可能的意图。这种“读心术”般的洞察力,是我一直渴望学习的。书中对不同类型摊牌者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了解不同玩家的习惯和思维模式,有助于我们在牌桌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介绍了如何应对那些“攻击性”摊牌者,以及如何反过来利用他们的攻击性。这让我意识到,桥牌不仅仅是关于牌力,更是关于人性和心理的较量。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为什么桥牌被誉为“智慧的运动”,因为它确实需要极高的智商、情商和心理素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