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一)李商隐的生平和着作
李商隐(公元813一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自祖父起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出生于小官僚家庭。九岁父亡后,「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发愤苦学,十七岁时以文才受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聘于幕下,令与其子令狐绹同学骈文。后又得令狐绹推荐﹐于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登进士第。令狐楚死后。李商隐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并被招为婿。当时朝廷内部牛李党争激烈,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接近李党,李商隐因此被指责为「背恩」、「无行」.在朋党相争的崃谷中长期受到压抑。除一度入京任祕书省校书郎、正字等低微官职外.先后在桂林、徐州、梓州等地作幕僚。大中二年罢盐铁推官,不久病卒。
他着有《玉溪生诗》三卷,《樊南四六甲乙集》共四十卷.赋一卷,文一卷(据(新唐书.艺文志》)。传至明代,诗三卷基本保存,文集则散伕。今存有明汲古阁刻木,《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李义山诗集》三卷和《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蒋氏刻木《李义山诗集》六卷。为李商隐诗作注释的主要在清以后,重要的有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三卷。朱鹤龄辑录,徐树谷、徐烔加注的《李义山文集笺注》十卷,后者是传世的第一个李商隐文集的辑本。后有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清雍正干隆年间,注家颇多.以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三卷(收入《四部备要》),《樊南文集详注》八卷,内容详密.最为流行。道光咸丰年间,钱振伦辑冯氏未收酬文,编(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并笺注,今人刘学锴、余恕诚复总结前人注释李诗的成就,撰《李商隐诗歌集辑》(中华书局出版),并附有详细校记。
(二)李商隐诗歌的内容
l、李商隐的政治诗
李商隐年经时就关心国事,富有政冶热情,而对晚唐国势,怀着「欲回天地人扁舟」(《安定城楼》)的胞负。现存约六百多首诗中,政冶诗占了八分之一,包括直接反映现实政冶的时事诗和包含着政冶批判内容的咏史诗。在晚出诗人中,很少有人像李商隐这对社会政冶问题深切关注而又敢于进行直接的揭露此判。(行次西郊一百韵)是继杜甫《奉先咏怀》、《北征》之后又一首具有「诗史」性质的长篇政冶诗事诗。作者不但真实描写了「依依过村落.十室无一存」的社会经济破败景象,而且对唐王朝从之冶到甘露之变的历史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并着重依据治乱「系人不系天」的观点对当时存在的严重社会危机予以广泛揭露。从边患日深(「筋体半痿痹.肘腋生躁膻」)到藩镇兵乱(「中间遂作梗.狼陷用戈鋋」);从政苛民贫「国蹙赋更重,人稀役弥繁」,「盗贼亭午起,问谁多穷民」,到朝廷昏暗(「九重黯已隔,悌泗空沾唇」,「使典作尚书,厮养为将军」),大气包举,直陈无讳。他生活的时代发生的许多重大政冶事件都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并敢于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态度。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发生了宦官大规模诛杀朝臣的「甘露之变,在严峻险恶的政冶气候中,年仅二十四岁、尚未及第的年轻诗人就写了《隋师东》、《有感二首》、《重有感》等尖锐批判宦官乱政的作品。约会昌元年(公元841年),留在制科对策中勐烈抨击宦官的刘蕡遭眨含冤而死,李商隐怀着满腔悲愤,先后
写了《赠刘司户蕡)、《哭刘蕡)、《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户蕡》等.一系列作品,为刘蕡鸣冤,把怒火烧向,当朝帝王:上帝深宫闭九阁.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两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哭刘蕡》)
咏史诗是李商隐政冶诗的一种特殊形式。他的咏史诗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古鉴今,一组是借古讽今。前一类诗歌,如《吴宫》、《齐宫调》、(北齐》、《南朝》、(隋宫》、《华清宫》、《马嵬》等作者主要选取历史上一些因贪奢荒淫而亡国祸身的帝王作为讽刺对象。向当代最高统治者提供鉴戒。在写法上,多截取特定场景或特征细节加以想像渲染,以小见大,不着议论而寄意绵邈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丸子铃。
(《齐宫词》
)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晚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
以九子铃感叹齐的覆亡,以匕夕盟誓映衬马嵬事变,在对历史画面的传神白描中包含着作者的因果认识,确乎「词征而显,得风人之旨」(罗大经《鹤林玉露》)。
另一类咏史诗,如《富平少侯》、《陈后宫》、(贾生》、《瑶池》、《茂陵》等,则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作者借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相似特征的艺术描写,影射现实生活,达到讽谕时政的目的.用笔婉曲而意味深永。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这首诗採用欲抑先扬的写法,讽刺统治者并不真正重视人才,而「问鬼神」又正是对中晚唐一些皇帝求仙好道的荒唐行径的针砭。作者表达的从是否有利于人民来看待人才问题的卓越见解,更使这首诗远远高出以同一题材表现传统的士不遇主题的其他作
2、李商隐的爱情诗
李商隐是唐代最优秀的爱情诗人。以大部分(无题)诗为代表的这类诗歌,其中有些可能另有寄託。而人们对作者的恋爱本事又不甚了然,故从古至今,各家的解释纷纭。莫衷一,但它们以爱情描写为文本内容。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李商隐继承了中唐艳情诗传统.但他不同于元稹,直接描写自已的情感生活甚至感官享乐.也不同于李贺.只把第三者作为抒情主体.而是以真实的爱情体验为其础.着力于情感心理的细腻刻画和意境的精心创造。他所描写的爱倩,都是悲剧性的爱情,在与客观现实环境的冲突中,在恋爱者之间的情感纠葛中,打情主人公的理想追求、忠贞品质、执着意志和缠绵情思得到极为动人的表现,它们不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的时代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也成为人类崇高美好的情感的悲歌和颂歌,其有普遍长久的艺术魅力。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岛殷勤为探看, (《无题》)
这是一种为外力所阻隔而无法实现的爱情,但又是一种宁愿为此承担一切痛苦和牺牲的爱情。割不断的思恋,无法舍弃的追求,百折不挠的意志,在绝望中燃烧的不熄的希望之火,使这首短诗成为着名的爱情绝唱,「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这些感伤凄恻而又深情绵邈的诗句.是李商隐爱情诗的最强音。它所表现的超越感官满足、追求心灵契合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古代爱情诗的美学品味。它所特有的浓厚的悲剧情调.包蕴着深刻的社会与人生内涵。这种情调,与诗人在现实咫迫下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而又执着不舍的厄寨牢愁有某种相通或相似之处,因此,诗人的社会政冶情感就在某些爱情诗歌中找到了寄託。这就是李商隐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忡州罢吟》)的命意。但即使如此.它们也首先是爱情诗。是靠爱情主人公那缠绵悱侧、固结不解之情来打动人心的。
(三)李商隐诗歌的艺术
李商隐是一个富有艺术独创性的诗人。前人曾用「包蕴密致」((韵语阳秋)引杨亿语)、「绮密瑰妍」(敖器之(诗评》)、「深情绵邈」[刘熙载《艺概》)、「沈博绝丽」「朱鹤龄《李义山诗集笺注序》)、「顿挫曲折」「阿焯《义门读书记》)
等词语描述义山诗的独特风格。在李杜诗歌雄视百代,中唐诸家众彩纷呈的情况下,李商隐诗以意蕴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开辟了朦胧诗美的新天地,为古典诗歌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李商隐善于曲折抒情,含蓄构境。他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总是努力使诗歌的艺术构思千回百转、一波三折,做到「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亿语)”他常借助环境景物的描绘烘托情思或陪寓情,如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写永夜不寐,相思意深;以「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烛自归」(《春雨》)写爱情受阻,追求无望;以「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付暮鸦」(《隋宫》)讽炀帝以荒淫乐亡国等。他大量运用比兴寄託的手法,或借古喻今,或托物咏志,或「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居子」(《谢河东公和诗启》),如他的一些无题诗、咏史诗和咏物诗。即使是他用白描手法写作的小诗,也极尽委曲之能事.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概说
第一章 隋及初唐诗歌
第一节 隋代诗歌
第二节 唐初的诗风和上官体
第三节 王绩和四杰
第四节 沈宋与律诗的确立
第五节 张若虚和刘希夷
第六节 陈子昂
第二章 盛唐诗歌
第一节 张九龄及盛唐前期诗人
弗二节 孟浩然及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第三节 王维
第四节 高适
第五节 岑参
第六节 李颀、王昌龄及其他边塞诗人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作品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李白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创作道路和作品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第四节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五章 白居易和中唐写实讽谕诗派
第一节 元结、顾况及戴叔伦
第二节 张籍、王建
第三节 元滇、李绅
第四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主张
第五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
第六节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六章 中唐其他诗派和诗人
第一节 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第二节 刘长卿和韦应物
第三节 刘禹钖、柳宗元
第四节 韩愈、孟郊及其诗派
第五节 李贺
第十章 晚唐诗人
第--节 杜牧
第二节 李商隐
第三节 温庭筠、韦庄和晚唐其他诗人
第四节 唐末写实和社会批判诗歌
第八章 古文运动和韩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节 古文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韩愈的散文
第三节 柳宗元的散文
第四节 晚唐小品文
第九章 唐代的赋和骈文
第一节 唐赋的发展和成就
第二节 唐代骈文概况
第十章 唐代传奇和变文
第--节 唐传奇的兴起和发展
第二节 唐传奇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四节 唐代变文
第十一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词的起源、发展和体制
第二节 敦煌曲子词
第三节 初期文人词
第四节 温庭筠、韦庄和花间词人
第五节 李煜和南唐词人
前言 自本世纪初,林传甲 ( 字归云,公元1877一l921年。福建闽县人 )、黄人 ( 字幕庵,公元1886~1913年,江苏常熟人 ) 分别开始编写《 中国文学史 》 ,迄今近百年以来,国人编写出版的本国文学通史。估计当在二百左右。这些文学史着作,虽精、粗、因、削的程度不一,大能适应当时的某种需要并为后出者提供借鉴 ; 但亦随着时问的推移而逐步缩小其价值。这原因就在于古代文学并非图解民族史或社会史的文献,它永远不会如同其他历史资料那样成为过去。
正如英国诗人艾略特(公元1888~1965)所说的:「从荷马以来的整个欧洲文学都是同时并存着的,并比构成一个同时并存的秩序。」(《传统与个人天才》)我们也可以说:从《诗经》以来的整个中国文学也是同时并存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读者、批评家和研究者对它们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解释、批评和鉴赏和过程,一直都在不断地
更新着。一部文学史除了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之外,还必须反映出当代人对古代文学研究的最新收获和最高成就。这也就还是文学史需要不断地重构和改写的最主要原因。
近一个时期.找国史想界、学术界空前活跃。各种新科学方法的吸收与运用。把中国文学中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旧的研究课题深人了,新的研究课题不断出现,随着各种新理论、新思潮的涌入,各种交叉学科的发展所呈现的文学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以及由此带来的理论思维与研究方法的新变化.使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展,对整个文学史从微观到宏观的许多门题都有新的突破。然而,国内大多数高校文科採用的教材仍是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那两部在当时颇具权威性的文学史。作为产生于一定历史阶段的学术着作,这两部文学史确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学术缺陷已经愈来愈明显。因此,编写一部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学通史教材,已经成为现实需求和时代唿声,也是高校教学之急需。
同人等长朋从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工作,深知一部教材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足至关重要的。因此。不揣才识浅陋,于一九九二年编写了言这套《中国古代文学史》[ 上、中、下 ) 。同年五月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四年多来,承篆各地高校文科广大师生厚爱,竞相採用作为教材,四年之间,印行四次。任使用过程中。广大师生和读者也向我们提出不少批评和建议,对书中的一些错误和不够完善之处提出一些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义 意见,我们对全书作了一次认真的修订。今特将修订版首先交由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用繁体字编排出版发行(分为1、2、3、4册)。
重编中国文学史是一项极其繁难艰鉅的工程,我们所作的努力仅仅是一种试探,目的在于比一部适应二十一世纪新形势需要的崭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诞生作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其中有些是带全局性的和有争议的,对此,我们力求表明白已的观点和态度,以体现本书的特色。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来堆砌史实,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那些鲜活的文学作品和背后的创作者一一呈现。我最欣赏的是,他/她没有将文学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整个文化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对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兴盛如何影响文学创作的讨论,以及对科举制度对文人命运的影响的分析,都让我受益匪浅。我个人对唐代小说(传奇)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很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更详尽的资料和更深刻的解读,帮助我理解那些精彩故事的魅力所在。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也令人赞叹,无论是对诗歌意境的描绘,还是对散文风格的剖析,都显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评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引言,就足以让我对作者的严谨态度和广博学识心生敬意。他/她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隋唐五代这一承前启后、群星璀璨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不仅仅罗列了文学作品和作家,更注重将文学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例如,在谈到盛唐诗歌的恢弘气象时,作者不仅仅是分析李白、杜甫的艺术成就,更深入地探讨了边塞战争、对外交流、佛教兴盛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学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我个人一直对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和个人际遇之间的张力很感兴趣,相信这本书中会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当扎实,即使是学术性极强的论述,也显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不会枯燥乏味,反而会让人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想要深入探究其中奥秘。
评分我买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更系统地了解唐朝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五代十国时期文学的过渡性特点。然而,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处理文学史的宏大叙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对细节的精准把握。比如,他/她对不同流派的诗歌(如边塞诗、田园诗、讽喻诗)的分析,以及对词的早期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梳理,都显得条理清晰、论证有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作品时,不仅关注其形式美,更深入挖掘其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他/她如何看待当时文人阶层的社会角色和文坛的生态?文学创作的动机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让我思考良多。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学史教材,更像是一本关于那个时代文学的“深度访谈”,引人入胜,充满启发。
评分作为一个对隋唐五代历史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就像在和那个时代的灵魂对话。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简单地将文学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试图揭示它们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格局、以及人们的情感生活紧密相连的。我尤其期待作者对“文以载道”和“抒情言志”在不同时期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探讨。比如,安史之乱前后,文学的主题和风格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唐传奇中的英雄侠义和市井风情,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侧面?我对作者如何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充满好奇,也希望能在书中找到答案。书中对一些重要作家,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的论述,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他们作品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深刻的内涵,带领我进入那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脉搏。作者并没有拘泥于对文学作品的表面分析,而是试图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思想和时代特征。我一直对隋唐五代时期词的早期发展感到好奇,想知道它是如何从诗歌的副产品逐渐走向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这方面的宝贵线索。此外,我也很想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当时不同文人群体的创作动机和艺术追求的。例如,是纯粹的艺术追求,还是肩负着社会责任?他/她如何评价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起伏跌宕的文人命运?这些问题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启迪,它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挚的热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