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2-隋唐五代

中國古代文學史2-隋唐五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古代文學史
  • 隋唐五代文學
  • 文學史
  • 中國文學
  • 隋朝文學
  • 唐朝文學
  • 五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曆史文學
  • 經典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商隱(一)李商隱的生平和著作
 李商隱(公元813一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自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今屬河南)。齣生於小官僚傢庭。九歲父亡後,「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姊文》)。發憤苦學,十七歲時以文纔受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賞識.聘於幕下,令與其子令狐綯同學駢文。後又得令狐綯推薦﹐於開成二年(公元837年)登進士第。令狐楚死後。李商隱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並被招為婿。當時朝廷內部牛李黨爭激烈,令狐楚父子屬牛黨,王茂元接近李黨,李商隱因此被指責為「背恩」、「無行」.在朋黨相爭的峽榖中長期受到壓抑。除一度入京任祕書省校書郎、正字等低微官職外.先後在桂林、徐州、梓州等地作幕僚。大中二年罷鹽鐵推官,不久病卒。
  他著有《玉溪生詩》三捲,《樊南四六甲乙集》共四十捲.賦一捲,文一捲(據(新唐書.藝文誌》)。傳至明代,詩三捲基本保存,文集則散伕。今存有明汲古閣刻木,《唐詩百名傢全集》本《李義山詩集》三捲和《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蔣氏刻木《李義山詩集》六捲。為李商隱詩作注釋的主要在清以後,重要的有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硃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三捲。硃鶴齡輯錄,徐樹榖、徐烔加注的《李義山文集箋注》十捲,後者是傳世的第一個李商隱文集的輯本。後有瀋厚塽《李義山詩集輯評》。清雍正乾隆年間,注傢頗多.以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三捲(收入《四部備要》),《樊南文集詳注》八捲,內容詳密.最為流行。道光鹹豐年間,錢振倫輯馮氏未收酬文,編(樊南文集補編》十二捲並箋注,今人劉學鍇、餘恕誠復總結前人注釋李詩的成就,撰《李商隱詩歌集輯》(中華書局齣版),並附有詳細校記。
(二)李商隱詩歌的內容
l、李商隱的政治詩
李商隱年經時就關心國事,富有政冶熱情,而對晚唐國勢,懷著「欲迴天地人扁舟」(《安定城樓》)的胞負。現存約六百多首詩中,政冶詩占瞭八分之一,包括直接反映現實政冶的時事詩和包含著政冶批判內容的詠史詩。在晚齣詩人中,很少有人像李商隱這對社會政冶問題深切關注而又敢於進行直接的揭露此判。(行次西郊一百韻)是繼杜甫《奉先詠懷》、《北徵》之後又一首具有「詩史」性質的長篇政冶詩事詩。作者不但真實描寫瞭「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的社會經濟破敗景象,而且對唐王朝從之冶到甘露之變的曆史進行瞭高度的概括,並著重依據治亂「係人不係天」的觀點對當時存在的嚴重社會危機予以廣泛揭露。從邊患日深(「筋體半痿痹.肘腋生躁膻」)到藩鎮兵亂(「中間遂作梗.狼陷用戈鋋」);從政苛民貧「國蹙賦更重,人稀役彌繁」,「盜賊亭午起,問誰多窮民」,到朝廷昏暗(「九重黯已隔,悌泗空沾唇」,「使典作尚書,廝養為將軍」),大氣包舉,直陳無諱。他生活的時代發生的許多重大政冶事件都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並敢於錶現齣鮮明的愛憎態度。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發生瞭宦官大規模誅殺朝臣的「甘露之變,在嚴峻險惡的政冶氣候中,年僅二十四歲、尚未及第的年輕詩人就寫瞭《隋師東》、《有感二首》、《重有感》等尖銳批判宦官亂政的作品。約會昌元年(公元841年),留在製科對策中猛烈抨擊宦官的劉蕡遭眨含冤而死,李商隱懷著滿腔悲憤,先後
寫瞭《贈劉司戶蕡)、《哭劉蕡)、《哭劉司戶二首》、《哭劉司戶蕡》等.一係列作品,為劉蕡鳴冤,把怒火燒嚮,當朝帝王:上帝深宮閉九閣.巫鹹不下問銜冤。黃陵彆後春濤隔.湓浦書來鞦兩翻,隻有安仁能作誄,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風義兼師友,不敢同君哭寢門。(《哭劉蕡》)
  詠史詩是李商隱政冶詩的一種特殊形式。他的詠史詩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古鑒今,一組是藉古諷今。前一類詩歌,如《吳宮》、《齊宮調》、(北齊》、《南朝》、(隋宮》、《華清宮》、《馬嵬》等作者主要選取曆史上一些因貪奢荒淫而亡國禍身的帝王作為諷刺對象。嚮當代最高統治者提供鑒戒。在寫法上,多截取特定場景或特徵細節加以想像渲染,以小見大,不著議論而寄意綿邈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梁颱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丸子鈴。 
    (《齊宮詞》
)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晚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傢有莫愁。    (《馬嵬》)
  以九子鈴感嘆齊的覆亡,以匕夕盟誓映襯馬嵬事變,在對曆史畫麵的傳神白描中包含著作者的因果認識,確乎「詞徵而顯,得風人之旨」(羅大經《鶴林玉露》)。
  另一類詠史詩,如《富平少侯》、《陳後宮》、(賈生》、《瑤池》、《茂陵》等,則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作者藉對曆史人物或事件的某些相似特徵的藝術描寫,影射現實生活,達到諷諭時政的目的.用筆婉麯而意味深永。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纔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生》)
  這首詩採用欲抑先揚的寫法,諷刺統治者並不真正重視人纔,而「問鬼神」又正是對中晚唐一些皇帝求仙好道的荒唐行徑的針砭。作者錶達的從是否有利於人民來看待人纔問題的卓越見解,更使這首詩遠遠高齣以同一題材錶現傳統的士不遇主題的其他作
2、李商隱的愛情詩
李商隱是唐代最優秀的愛情詩人。以大部分(無題)詩為代錶的這類詩歌,其中有些可能另有寄託。而人們對作者的戀愛本事又不甚瞭然,故從古至今,各傢的解釋紛紜。莫衷一,但它們以愛情描寫為文本內容。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李商隱繼承瞭中唐艷情詩傳統.但他不同於元稹,直接描寫自已的情感生活甚至感官享樂.也不同於李賀.隻把第三者作為抒情主體.而是以真實的愛情體驗為其礎.著力於情感心理的細膩刻畫和意境的精心創造。他所描寫的愛倩,都是悲劇性的愛情,在與客觀現實環境的衝突中,在戀愛者之間的情感糾葛中,打情主人公的理想追求、忠貞品質、執著意誌和纏綿情思得到極為動人的錶現,它們不但從一個側麵反映瞭過去的時代對人性的壓迫和摧殘,也成為人類崇高美好的情感的悲歌和頌歌,其有普遍長久的藝術魅力。
  相見時難彆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島殷勤為探看,   (《無題》)
  這是一種為外力所阻隔而無法實現的愛情,但又是一種寜願為此承擔一切痛苦和犧牲的愛情。割不斷的思戀,無法捨棄的追求,百摺不撓的意誌,在絕望中燃燒的不熄的希望之火,使這首短詩成為著名的愛情絕唱,「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直道相思瞭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等等,這些感傷淒惻而又深情綿邈的詩句.是李商隱愛情詩的最強音。它所錶現的超越感官滿足、追求心靈契閤的審美情趣,提高瞭古代愛情詩的美學品味。它所特有的濃厚的悲劇情調.包蘊著深刻的社會與人生內涵。這種情調,與詩人在現實咫迫下理想抱負不得實現而又執著不捨的厄寨牢愁有某種相通或相似之處,因此,詩人的社會政冶情感就在某些愛情詩歌中找到瞭寄託。這就是李商隱所謂「楚雨含情皆有托」(《忡州罷吟》)的命意。但即使如此.它們也首先是愛情詩。是靠愛情主人公那纏綿悱側、固結不解之情來打動人心的。
(三)李商隱詩歌的藝術
  李商隱是一個富有藝術獨創性的詩人。前人曾用「包蘊密緻」((韻語陽鞦)引楊億語)、「綺密瑰妍」(敖器之(詩評》)、「深情綿邈」[劉熙載《藝概》)、「瀋博絕麗」「硃鶴齡《李義山詩集箋注序》)、「頓挫麯摺」「阿焯《義門讀書記》)
等詞語描述義山詩的獨特風格。在李杜詩歌雄視百代,中唐諸傢眾彩紛呈的情況下,李商隱詩以意蘊的深細婉麯和詞采的典麗精工開闢瞭朦朧詩美的新天地,為古典詩歌的發展作齣瞭自己的重要貢獻。
  李商隱善於麯摺抒情,含蓄構境。他較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總是努力使詩歌的藝術構思韆迴百轉、一波三摺,做到「味無窮而炙愈齣,鑽彌堅而酌不竭」(葛立方《韻語陽鞦)引楊億語)”他常藉助環境景物的描繪烘托情思或陪寓情,如以「鞦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寫永夜不寐,相思意深;以「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燭自歸」(《春雨》)寫愛情受阻,追求無望;以「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付暮鴉」(《隋宮》)諷煬帝以荒淫樂亡國等。他大量運用比興寄託的手法,或藉古喻今,或托物詠誌,或「為芳草以怨王孫,藉美人以喻居子」(《謝河東公和詩啓》),如他的一些無題詩、詠史詩和詠物詩。即使是他用白描手法寫作的小詩,也極盡委麯之能事.如《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鞦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好的,以下是一份圖書簡介,該書的名稱與“中國古代文學史2-隋唐五代”無關,內容詳實: --- 書名:《東亞古代文明的興衰:從青銅時代到帝國鼎盛》 內容簡介: 本書聚焦於東亞區域,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包括古代的高句麗、百濟、新羅等政權)在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000年間的曆史進程。我們試圖超越單一民族國傢的敘事框架,構建一個宏大而精微的跨區域比較史。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探討瞭古代東亞文明從起源、奠基、互動到區域性成熟的復雜過程。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與青銅時代的奠基(約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300年) 本部分深入考察瞭東亞區域內不同文明起源的獨特路徑。在中國,我們詳述瞭夏商周三代,尤其側重於二裏頭文化到殷墟青銅文明的技術飛躍和神權政治的構建。重點分析瞭“天命”觀念如何成為早期政治閤法性的基石,並探討瞭甲骨文與金文的成熟過程,它們不僅是文字載體,更是早期宇宙觀和社會秩序的體現。 與此同時,本書將目光投嚮朝鮮半島的古代早期聚落,如遼寜紅山文化與石峁文化的影響輻射範圍,以及半島本土的“檀君神話”所摺射齣的早期部族聯盟形態。在日本,我們詳細描繪瞭繩文時代的末期嚮彌生時代過渡的劇變——稻作農業的引入及其對社會結構、財富分配和軍事衝突的深刻影響。這一時期的核心議題是:在地理隔離和資源稟賦不同的情況下,早期社會如何確立其權力結構和文化認同。 第二部分:軸心時代與思想的勃發(約公元前300年—公元220年) 本部分的核心是東亞“軸心時代”的思想革命及其對外輻射。在中國,秦漢大一統的建立,不僅是地理版圖的整閤,更是意識形態的重塑。我們對儒傢思想如何被“漢代化”,從諸子百傢之一上升為國傢正統學說的過程進行瞭細緻梳理。重點分析瞭董仲舒“天人感應”理論的政治實用性,以及它如何構建起中央集權官僚體製的理論基礎。我們還探討瞭道傢、墨傢等學派在社會轉型期中的角色,以及佛教傳入初期在思想領域的初步滲透。 在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國的前身開始形成復雜的地緣政治格局。本節詳細介紹瞭漢四郡的殘留影響與當地抵抗勢力的結閤,以及早期國傢政權對中原文化的吸收與在地化的努力。特彆是高句麗壁畫墓葬所反映齣的權力象徵與宗教信仰,展現瞭其獨特的文化融閤能力。 在日本,彌生時代晚期至古墳時代的轉型,標誌著權力集中的顯著加強。大型前方後圓墳的修建,不僅僅是陵墓工程,更是對地方豪族力量的動員和對新統治集團權威的宣告。我們分析瞭“倭國”嚮更精密的政治實體演進的內部動力,以及與中國大陸之間有限但關鍵的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分裂、融閤與信仰的傳播(約公元220年—公元618年) 這一時期是東亞區域文化交流最為活躍、也最具挑戰性的階段。中國魏晉南北朝的長期分裂,為不同地域文化和宗教的深層交融提供瞭土壤。本書重點探討瞭“玄學”作為士人對僵化禮教的逃避和對個體精神自由的追求,其在文學、藝術和政治倫理上的影響。 同時,佛教的“中國化”進程在本階段達到瞭高潮。從十六國時期僧人的南渡北歸,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宗教推崇,再到江南士族對佛教的接納,佛教的教義、儀軌和藝術形式深度融入瞭中國社會。我們詳細考察瞭雲岡和龍門石窟的造像藝術,分析瞭其風格如何從中亞、犍陀羅風格嚮本土化審美轉變。 在半島,三國鼎立的局麵推動瞭各自文化的成熟。新羅對中原文化的吸收尤為係統,為後來的統一奠定瞭文化基礎。百濟則成為瞭連接中國與日本的重要橋梁,其工藝和技術嚮日本的輸齣,對日本的飛鳥時代文化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本部分強調瞭軍事衝突與文化傳播之間的辯證關係。 第四部分:帝國體係的成熟與區域秩序的定型(約公元618年—公元1000年) 隋唐帝國建立後,東亞進入瞭一個高度成熟的帝國時代。本書細緻描繪瞭唐朝在製度、文化和對外關係上的鼎盛麵貌。我們分析瞭科舉製度對社會階層流動的重塑,三省六部製的效率,以及“開元盛世”背後的經濟基礎與邊疆治理策略。唐朝文化對外輻射力達到巔峰,日本的“遣唐使”製度是這一文化吸納高潮的縮影。 我們深入探討瞭唐代長安城的國際化特徵,它不僅是政治中心,更是多元文化的熔爐,粟特、波斯、印度文化在此交匯。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唐朝盛世之下的內在張力,如藩鎮割據的萌芽和晚唐的衰落。 在朝鮮半島,新羅統一後對唐朝製度的全麵模仿,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統一新羅”文化。本書對比瞭新羅的慶州(王京)與唐朝長安在城市規劃、寺廟建築和貴族生活的異同。 在日本,大化改新後的律令製嘗試,以及奈良和平安時代對唐文化的係統性“移植”與“變異”,構成瞭東亞文明互動史中“他者化”的精彩案例。平安時代的“國風文化”的興起,標誌著日本在消化外來文化後,開始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審美體係。 結論:東亞作為互動場域 全書的結論部分旨在總結:古代東亞並非孤立發展,而是一個由核心帝國(中國)輻射,由半島和島嶼國傢(朝鮮、日本)吸收、適應和轉化的復雜互動場域。理解這一時期的曆史,必須著眼於物質、製度、信仰和藝術的跨界流動,從而揭示齣東亞文明圈的共同遺産與獨特變奏。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大且細節豐富的曆史圖景,超越傳統史學的藩籬,展現東亞古代文明的深度與廣度。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概說
第一章 隋及初唐詩歌
第一節 隋代詩歌
第二節 唐初的詩風和上官體
第三節 王績和四傑
第四節 瀋宋與律詩的確立
第五節 張若虛和劉希夷
第六節 陳子昂
第二章 盛唐詩歌
第一節 張九齡及盛唐前期詩人
弗二節 孟浩然及其他山水田園詩人
第三節 王維
第四節 高適
第五節 岑參
第六節 李頎、王昌齡及其他邊塞詩人
第三章 李白
第一節 李白的生平、思想和作品
第二節 李白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
第四節 李白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四章 杜甫
第一節 杜甫的生平、創作道路和作品
第二節 杜甫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
第四節 杜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五章 白居易和中唐寫實諷諭詩派
第一節 元結、顧況及戴叔倫
第二節 張籍、王建
第三節 元滇、李紳
第四節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和創作主張
第五節 白居易詩歌的思想內容
第六節 白居易詩歌的藝術成就和影響
第六章 中唐其他詩派和詩人
第一節 大曆十纔子和李益
第二節 劉長卿和韋應物
第三節 劉禹錫、柳宗元
第四節 韓愈、孟郊及其詩派
第五節 李賀
第十章 晚唐詩人
第--節 杜牧
第二節 李商隱
第三節 溫庭筠、韋莊和晚唐其他詩人
第四節 唐末寫實和社會批判詩歌
第八章 古文運動和韓愈、柳宗元的散文
第--節 古文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韓愈的散文
第三節 柳宗元的散文
第四節 晚唐小品文
第九章 唐代的賦和駢文
第一節 唐賦的發展和成就
第二節 唐代駢文概況
第十章 唐代傳奇和變文
第--節 唐傳奇的興起和發展
第二節 唐傳奇的思想內容
第三節 唐傳奇的藝術成就和影響
第四節 唐代變文
第十一章 唐五代詞
第一節 詞的起源、發展和體製
第二節 敦煌麯子詞
第三節 初期文人詞
第四節 溫庭筠、韋莊和花間詞人
第五節 李煜和南唐詞人

圖書序言

前言 自本世紀初,林傳甲 ( 字歸雲,公元1877一l921年。福建閩縣人 )、黃人 ( 字幕庵,公元1886~1913年,江蘇常熟人 ) 分彆開始編寫《 中國文學史 》 ,迄今近百年以來,國人編寫齣版的本國文學通史。估計當在二百左右。這些文學史著作,雖精、粗、因、削的程度不一,大能適應當時的某種需要並為後齣者提供藉鑒 ; 但亦隨著時問的推移而逐步縮小其價值。這原因就在於古代文學並非圖解民族史或社會史的文獻,它永遠不會如同其他曆史資料那樣成為過去。
正如英國詩人艾略特(公元1888~1965)所說的:「從荷馬以來的整個歐洲文學都是同時並存著的,並比構成一個同時並存的秩序。」(《傳統與個人天纔》)我們也可以說:從《詩經》以來的整個中國文學也是同時並存著的。在不同的曆史時期,讀者、批評傢和研究者對它們的看法是不盡相同的,解釋、批評和鑒賞和過程,一直都在不斷地
更新著。一部文學史除瞭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和總結之外,還必須反映齣當代人對古代文學研究的最新收獲和最高成就。這也就還是文學史需要不斷地重構和改寫的最主要原因。
近一個時期.找國史想界、學術界空前活躍。各種新科學方法的吸收與運用。把中國文學中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舊的研究課題深人瞭,新的研究課題不斷齣現,隨著各種新理論、新思潮的湧入,各種交叉學科的發展所呈現的文學史與相關學科知識的相互滲透,以及由此帶來的理論思維與研究方法的新變化.使中國文學史研究領域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展,對整個文學史從微觀到宏觀的許多門題都有新的突破。然而,國內大多數高校文科採用的教材仍是六十年代初期齣版的那兩部在當時頗具權威性的文學史。作為産生於一定曆史階段的學術著作,這兩部文學史確實産生過積極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學術缺陷已經愈來愈明顯。因此,編寫一部新的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學通史教材,已經成為現實需求和時代呼聲,也是高校教學之急需。
同人等長朋從事高校古代文學教學工作,深知一部教材對於教學任務的完成足至關重要的。因此。不揣纔識淺陋,於一九九二年編寫瞭言這套《中國古代文學史》[ 上、中、下 ) 。同年五月在湖南文藝齣版社齣版並嚮全國發行。四年多來,承篆各地高校文科廣大師生厚愛,競相採用作為教材,四年之間,印行四次。任使用過程中。廣大師生和讀者也嚮我們提齣不少批評和建議,對書中的一些錯誤和不夠完善之處提齣一些修改意見。根據這些意義 意見,我們對全書作瞭一次認真的修訂。今特將修訂版首先交由颱灣萬捲樓圖書有限公司用繁體字編排齣版發行(分為1、2、3、4冊)。
重編中國文學史是一項極其繁難艱钜的工程,我們所作的努力僅僅是一種試探,目的在於比一部適應二十一世紀新形勢需要的嶄新的中國古代文學史的誕生作齣我們力所能及的貢獻。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遇到瞭很多問題,其中有些是帶全局性的和有爭議的,對此,我們力求錶明白已的觀點和態度,以體現本書的特色。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作者並沒有用枯燥的學術語言來堆砌史實,而是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將那些鮮活的文學作品和背後的創作者一一呈現。我最欣賞的是,他/她沒有將文學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其置於整個文化大背景下進行考察。例如,書中對隋唐時期佛教、道教的興盛如何影響文學創作的討論,以及對科舉製度對文人命運的影響的分析,都讓我受益匪淺。我個人對唐代小說(傳奇)的産生和發展一直很感興趣,希望這本書能提供更詳盡的資料和更深刻的解讀,幫助我理解那些精彩故事的魅力所在。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也令人贊嘆,無論是對詩歌意境的描繪,還是對散文風格的剖析,都顯得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评分

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一些章節的引言,就足以讓我對作者的嚴謹態度和廣博學識心生敬意。他/她對中國古代文學,特彆是隋唐五代這一承前啓後、群星璀璨的時代,有著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不僅僅羅列瞭文學作品和作傢,更注重將文學置於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思想背景之下進行考察。例如,在談到盛唐詩歌的恢弘氣象時,作者不僅僅是分析李白、杜甫的藝術成就,更深入地探討瞭邊塞戰爭、對外交流、佛教興盛等因素如何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的文學風貌。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文學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知。我個人一直對詩歌中的傢國情懷和個人際遇之間的張力很感興趣,相信這本書中會有不少精彩的論述。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當紮實,即使是學術性極強的論述,也顯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讀起來不會枯燥乏味,反而會讓人産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想要深入探究其中奧秘。

评分

作為一個對隋唐五代曆史頗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文學,就像在和那個時代的靈魂對話。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沒有簡單地將文學作品堆砌在一起,而是試圖揭示它們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政治格局、以及人們的情感生活緊密相連的。我尤其期待作者對“文以載道”和“抒情言誌”在不同時期如何被理解和實踐的探討。比如,安史之亂前後,文學的主題和風格是否發生瞭顯著的變化?唐傳奇中的英雄俠義和市井風情,又反映瞭當時社會的哪些側麵?我對作者如何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關係充滿好奇,也希望能在書中找到答案。書中對一些重要作傢,如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的論述,也讓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期待作者能夠挖掘齣他們作品中不為人知的細節和深刻的內涵,帶領我進入那個充滿創造力的時代。

评分

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瞭更係統地瞭解唐朝詩歌的發展脈絡,以及五代十國時期文學的過渡性特點。然而,翻開這本書,我發現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處理文學史的宏大敘事的同時,也展現瞭對細節的精準把握。比如,他/她對不同流派的詩歌(如邊塞詩、田園詩、諷喻詩)的分析,以及對詞的早期發展和演變過程的梳理,都顯得條理清晰、論證有力。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作品時,不僅關注其形式美,更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他/她如何看待當時文人階層的社會角色和文壇的生態?文學創作的動機又有哪些?這些問題都讓我思考良多。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文學史教材,更像是一本關於那個時代文學的“深度訪談”,引人入勝,充滿啓發。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精神脈搏。作者並沒有拘泥於對文學作品的錶麵分析,而是試圖去揭示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情感、思想和時代特徵。我一直對隋唐五代時期詞的早期發展感到好奇,想知道它是如何從詩歌的副産品逐漸走嚮獨立的藝術形式的。我相信這本書能夠提供這方麵的寶貴綫索。此外,我也很想瞭解作者是如何看待當時不同文人群體的創作動機和藝術追求的。例如,是純粹的藝術追求,還是肩負著社會責任?他/她如何評價那些在時代洪流中起伏跌宕的文人命運?這些問題都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它讓我對中國古代文學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摯的熱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