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內博士基於社會經濟學的觀點,以長年研究的銳利眼光,分析日本今日經濟社會的病態,並提齣解決之道……他的分析與觀點擊中日本經濟社會的要害,語重而心長……如何以日本為前車之鑑,減緩未來可能的衝擊,是我國各界亟待思考的課題。
筆者駐日超過卅年,對於戰後日本的復興與演變,以及竹內靖雄在《日本的終結》中所描述的現象,可說親眼目睹、親身經曆。對於作者的觀察力,深錶敬佩。
日本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時代。不論是國傢、企業或個人,已無法在囿於過去傳統的固定常識或觀念去解決未來的問題。因此本書作者纔大聲疾呼,日本唯有摒除已造成製度僵化、百病叢生的「日本式社會主義」思考模式,纔能在廿一世紀的全球競爭中獲勝,繼續發展與繁榮。
封底簡介
廿年前,傅高義撰寫《日本第一》,將日本經驗形容為「奇蹟」,將日本封為「世界第一強國」,日本高度的經濟成長,連美國都必須師法其體製和作法。
然而,隨著泡沫經濟崩潰,長期的不景氣已令趾高氣昂的日本人惶惶然以自處。彷彿在倏忽之間,日本就從傲人的經濟大國,淪落到即將瀋沒的太陽旗艦。
日本為什麼會沒落?
本書作者竹內靖雄以銳利如刀的筆觸,剖析日本的睏境,並一針見血地指齣日本失敗的原因。他聲稱,日本並未成為自由市場遊戲的參賽者,反而是個寄生於資本主義假象中的社會主義國傢。
如此細膩卻又大膽的日本觀察,如此令人憂心卻又似曾相識的日本睏境,《日本的終結》,會是颱灣最好的藉鏡。●關於作者●
竹內靖雄1935年生,東京大學博士。現任日本成蹊大學教授。著作有《推行經濟倫理學》《正義與嫉妒的經濟學》《日本人的行動法則》《經濟思想的巨人》等,是日本著名的社會經濟評論傢。本書一齣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成為備受矚目的日本診斷參考。●關於譯者●
張瑞雄1958年生,高雄市人。淡江大學日文係、日本研究所副教授。日本築波大學社會學博士,為日本勞資、産業問題專傢。曾任淡江大學日文係主任及日本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之一】日本的前車之鑑 江丙坤
【推薦序之二】期待日本脫胎換骨 林金莖
【導讀】看日本由極盛而「衰退」 張瑞雄
第一章 老化的日本
迎嚮老年期的日本/老化癥候群/日本式資本主義的終結/國傢與政治的無能/福利國傢的命運/日本破産?/改革能否再現活力?/市場力量能擊垮管製/主角是個人的時代/自我投資決定一切
第二章 政治的無能
支配現代史的病人/領袖人物缺席/政治不能使經濟繁榮/人人討厭改革/政治與金錢/日本政治運作模式/民主的「成熟」/政治改革是天方夜譚
第三章 病入膏盲的赤字
國傢染上藉錢病/國傢為何罹患沉痾?/國傢寄生於市場/萬物成長的法則/赤字是常態/重建財政無妙方/舉債政策/誰該切腹自殺?/反對徵稅是議會民主的起源/財政赤字的病情/國傢破産?/日本版的雷根錯誤經濟/赤字病國傢的償罪法
第四章 福利國傢的瓦解
財力左右老人的命運/棄老傳說與福利國傢/福利國傢供應免費的午餐?/平等與人權的迷思/福利國傢的垮颱/賊課年金製違背常理/戰後最大的愚行/自力更生
第五章 不健全的醫療保險
生命至上的迷信/醫療保險製度麵臨危機/醫療保險的理想國/缺乏醫療保險的社會/醫療服務全麵自由化/是否該提倡器官移植?/提供器官的原則/醫療也要脫離社會主義
第六章 衰退的傢庭關係
傢庭關係告終?/三代同堂的新組閤/核心傢庭的缺點/傢庭飯店化/父母逐漸怠忽職責/福利國傢使傢庭失去作用/女性意識革命/「不結婚也無所謂」癥候群/人為何想要孩子?/少子化的成因/日本是貧窮社會嗎?/無法扭轉少子化傾嚮/傢庭結束後的未來
第七章 教育的經濟學
人口減少等於人纔減少/少子化造成學力降低/被寵壞的年輕人/供需不協調/從學生看學校/大學的生存競爭/大學迎接轉變/大學教授和職棒球員/把學校變為教育企業/日本大學産業的展望/閤理的錄用方式/活用電腦網路求纔/教育産業的未來
第八章 揮彆霞關封建製
貪汙是官僚的附屬品/設宴款待的經濟倫理學/官僚是神明/凡事請示官僚的國傢/官僚的成功與失敗/護航式金融管理/欲蓋彌彰的行為法則/大本營體製行不通/以透明化帶動正常發展/官僚是在花彆人的錢/行政革新是條死鬍同?/從官僚支配嚮訴訟社會
第九章 跳脫公司主義
終身雇用與年功序列的終結/年功序列製無法産生傑齣領袖/日本式經營的結束/急遽增加的企業犯罪/法傢思想纔是正確答案/何謂「企業理論」?/原則功利主義/綁標遊戲結束/公司封建集團/公司的「法則」/「公司人」的消失/從公司走嚮企業
第十章 迎接資本主義
日本是社會主義國傢/日本式社會主義的內涵/保守派皆是社會主義者/社會主義是溫暖傢庭的延伸/人人喜歡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就追求利益/資本主義的基本形態/日本暴發戶的差異/反資本主義的心態/脫離社會主義的寓言/迎接競爭求生的未來
日本自八○年代後半進入泡沬經濟破滅後,日本政開始採取對策,挽救過去的錯誤政策,可惜為時已晚,因政局不穩,連帶造成經濟發展受挫,日本人對一本政府及業界等的批評日漸激烈,均希望日本能大幅進行改造,不要再侷限於過去的治標作法。
目前日本所麵臨的問題,包括國傢欠缺強而有力的領導人物、政府官僚體製難以改變、財政赤字嚴重、人口老化、傢庭關係日益疏遠、企業年功序列體製尚存等,均為日本在二十世絕繼續發展的阻力。
對於這些現象,東京大學經濟學博士竹內靖雄在《日本的終結》一書中,稱之為日本式社會社義,並以社會經濟學的觀點及長年研究的銳利眼光,分析日本經和社會的病態,提齣解決之道。最後,他建議日本要脫離社會主義,走嚮真正的資本主義。竹內博士的立論擊中日本政經社會的要害,語重而心長。他更提醒日本人彆再以「日本」為主體來思考問題,多想想「自己該怎麼辦?」扛起個人應負的責任。
正如《日本的終結》一書的序言所說的,日本病情的惡化,受害最嚴重的就是年輕人,因此年輕人不要再存著「無知.無恥.無力」的「三無」心態,要嚴肅麵對這些問題,尋求解決。我國鄰近日本,受日本影響很深,尤其是近年來,許多年輕人透過媒體或其他方式模仿日本的流行風尚,抱持「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心態,對傢庭、個人的責任心淡薄,使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不容忽視。
日本在二十世紀的最後十,遭遇到戰後所未有的經濟黑暗時期,給日本人帶來徹底思考未來走嚮的機會。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我國欲屹立於這個變假迅速的世界,也將麵臨許多挑戰,尤其是我國的經濟社會現象亦有逐步走嚮日本後塵之虞,例如人口老化、財政赤字問題、傢庭親子關係疏遠等,因此如何以日本為前車之鑑,減緩未來可能的衝擊,是我國各界亟待思考的課題。
先覺齣版社譯梓《日本的終結》一書,讓國內相關人士進一步瞭解日本的病因與變革之道,個人認為至為適時、適宜,特此薦參,並期國內各界能共同為今後颱灣的永續發展而努力。
筆者於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九六年的三十七年間,三度外放日本,曆任中華民國駐日大使館祕書、駐大阪領事、駐日大使館政務參事、亞東關係協會顧問、副代錶(公使)、駐日代錶(大使),駐日總共超過三十。對於戰後日本的復興與演變,以及竹內靖雄教授在《日本的終結》一書中所描述的現象,可說親眼目睹、親身經曆,對於作者的觀察力,深錶敬佩。
日本戰後成為敗戰廢墟,國民在精神上由擁有二韆六百年光榮曆史的一等民族,淪為信心盡失的百姓,在美國統治下,過著半殖民地的悲慘生活。所幸,靠著冷戰時期美國需扶植日本抵製蘇聯,並在韓戰與越戰中以後勤方式大其錢,經濟歐速甦。自民黨於一九五五年以來,一黨執政三十八,政治、經濟、社會安定發展,使日本一躍而為世界經濟大國。
日本的強盛,使二十年前傅高義在撰寫《日本第一》時,將日本經驗形容為「奇蹟」,將日本封為「世界第一強國」,並一再語重心長地提醒美國人放棄大老心態,謙虛師法日本人的體製和作法。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日本經濟欲罷不能,日圓對美元由三六○圓漲至七九日圓,同時也加入瞭聯閤國,在聯閤國負擔一五%的經費,僅次於美國。不僅如此,日本也一直牛耳亞洲銀行,為G7主要國傢,舉凡任何國際會議,均占有議席,且為主要會員國。最近正緻力於策動擔任聯閤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且因與美國簽訂安保條約,在國際政治上具有足輕動的影響力。
然而,自一九九三年七月宮澤喜一內閣下颱,自民黨分裂,喪失瞭三十八年來的安定政權,由八小黨成立細川內、羽田內閣、海部內閣、村山內閣(社會黨委員長)、橋本內閣,政情動搖,盡失行政領導能力。更緻命的是,多年來持續繁榮的經濟遽然停頓,泡沫經濟崩潰,地價與股價同時下滑,金融機構及證券公司接二連三地破産,造成巨額的呆帳。再加上百貨公司經營不善、經濟零成長,使失業者達四.七%,利率也急速滑落,連帶造成內需不振。一嚮以「旭日升天」來形容的日本景氣,幾乎跌到榖底,人人失去信心,大聲叫喚「日本完瞭」。
本書所列舉之「老化的日本」、「政治的無能」、「病入膏盲的赤字」、「福利國傢的瓦解」、「衰退的傢庭關係」、「不健全的醫療保險」等等,均為《日本的終結》的象徵。
然而,造成日本沒落的原因到底在哪裏呢?最近日本社會經濟學傢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在探討這個問題,有人認為問題齣在日本的悲觀性格,有人認為癥結在政府無能,觀點莫衷一是。而本書的作者竹內教授,在這一片論戰聲中,卻一針見血地指齣,日本的失敗乃是因為日本其實是一個分配嚮的社會主義國傢,並未實施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競爭。日本的官以乾預、管製和重新分配來治理國傢,以和諧為名,藉著「行政指導」來「輔導」企業,再加上日本企業以年功序列和終身雇用訓練齣大批重融閤、纔識平凡的組織人,從上到下斲傷瞭日本人的競爭力。
隨著高齡化、少子化以及經濟低成長期的到來,這樣受到官僚保護、不擅長在市場搏鬥的企業與國民,當會拉垮整個國傢。
竹內教授用很寫實的方式來陳述日本的睏境,然後用消去法來點齣可能的解決方案,行文之間沒有個人的意識形態,完全是就事論事,每章前引述的名言,更有畫龍點晴之妙。最後,他也言簡意賅地提齣瞭診治日本的藥方,那就是「停止」現在所做的事,並使其「終結」,纔是真正的改革。而活在其中的個人,應該要懂得自求多福,不必太在乎日本怎麼樣,而該好好思考自己該怎麼辦,學會在國際市場競爭求生。
不過,雖然竹內教授在這本書中談瞭許多日本結構性缺失,也對日本的官僚體製多有指責,但筆者認為,日本政府的領導能力,國民的進取、勤勞、守法、愛國的特質,以及良好的教育水準,仍是相當可取的。再加上日本擁有全球屈指可數的高科技水準和持續維持巨額順的齣口能力,在國際社會又有極高的地位,筆者深信,目前日本隻是處於脫胎換骨的期間,日本必能在數年內復甦,日本不會就此「終結」。
筆者深切盼望,日本能在內需不振的環境中,注意消費者的需要和市場動態,以生産魅力十足的商品激發市場的活力,早日恢復景氣。也期望颱灣能趁日本需要外國閤作之際,中日雙方能就核心技術擴搌水平分工,加強技術的開發與閤作。同時,中日兩國除瞭對亞洲各國金融提供援助,並緻力於民間資金迴流之外,也能有效運用兩國的技術及管理力量,對亞洲經濟的再生做齣貢獻。
從書名《日本的終結》開始,就讓我充滿瞭好奇和探究的欲望。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在讀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經曆一次思想的洗禮。作者以一種非常沉靜且具有穿透力的語言,描繪瞭日本社會在曆史長河中,所經曆的種種起伏和可能麵臨的轉摺。我被書中對一些具體社會現象的細緻解讀所打動,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卻可能蘊含著宏大的時代信息。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迴顧,也不是一時的社會評論,而更像是一種對事物發展趨勢的深刻預判。我常常會在閱讀時,感受到一種宿命般的沉重感,但同時,作者又在字裏行間透露齣對變革可能性的探尋,這讓我既感到一絲憂慮,又抱有微弱的希望。這本書讓我對“終結”這個詞有瞭更復雜的理解,它不僅僅是事物的結束,更可能是新階段的開端,充滿瞭未知與挑戰。我發現,作者的寫作風格,極富個人特色,他能夠將宏大的敘事與微觀的視角完美結閤,讓讀者在讀懂一個國傢的同時,也能夠理解人性的復雜。
评分《日本的終結》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並非對某個特定事件的預言,而是一次對時代潮流深刻的洞察。作者的筆觸,如同外科醫生般精準而冷靜,剝開瞭日本社會看似平靜錶麵下暗流湧動的種種挑戰。我被書中對於技術變革、社會思潮以及全球化影響的分析深深吸引,它們共同交織,描繪齣一個正在發生深刻轉型的國傢。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發展”與“停滯”的概念,原來一個繁榮的經濟體,也可能在某些層麵上步入“終結”。我尤其關注作者對於個體選擇和集體命運之間關係的探討,在宏觀敘事的背後,是無數普通人的生活軌跡,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迷茫與堅持,構成瞭這個時代最真實的注腳。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終結”這個詞有瞭更具象化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體現在社會肌理的每一處裂痕和每一次躍動之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反思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一個國傢的內在邏輯。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初聽之下,帶著一種聳人聽聞的意味,但細細讀來,卻發現其內容遠比標題更為復雜和深邃。作者沒有采用驚悚的筆法,而是以一種近乎學術的嚴謹,卻又飽含人文關懷的視角,剖析著一個東方大國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我反復琢磨書中關於經濟、人口、文化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維度的論述,發現它們之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共同指嚮一個可能的“終結”節點。我特彆贊賞作者對日本社會某些集體潛意識的挖掘,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憂慮和渴望,在書中得到瞭有力的呈現。它讓我對“終結”這個詞有瞭全新的理解,不再僅僅是凋零和衰敗,而可能是一種陣痛後的重生,一種舊的模式不可持續後的必然調整。我會在閱讀的時候,不斷地在腦海中構建一個動態的圖景,思考日本這個國傢,是如何走到如今的地步,又將走嚮何方。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框架,讓我們得以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一個民族的命運。
评分每次翻開《日本的終結》,都感覺像是在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提齣瞭一係列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自行探索。我尤其被書中對於日本社會結構性問題的剖析所吸引,那些看似根深蒂固的觀念和製度,在作者的筆下,仿佛都有瞭裂縫,顯露齣潛在的危機。它不像市麵上很多暢銷書那樣,充滿瞭激昂的論調或戲劇性的衝突,而是用一種平靜而理性的語言,描繪齣一幅幅細緻入微的社會圖景。我常常會在閱讀時停下來,對照現實,感受那種似曾相識的微妙之處。這本書讓我明白,所謂“終結”,並非簡單的結束,而更像是一種蛻變,一種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萌生。作者在敘述中,巧妙地融入瞭大量的曆史細節和文化符號,這些元素不僅豐富瞭文本的內涵,也為理解日本當下所處的境況提供瞭更深的背景。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照齣瞭日本,也間接映照齣我們自身可能麵臨的挑戰。
评分這本書的氣質,從名字《日本的終結》開始,就帶著一種宿命般的重量感,讓人忍不住去探究。我拿到手時,就有一種強烈的預感,這不會是一本輕鬆的讀物。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深邃的顔色和略顯粗糲的紙張,都在不動聲色地營造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某種必然的到來。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一點點剝開曆史的層層迷霧,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日本社會現象,在作者冷靜甚至略帶疏離的筆觸下,被重新審視。我一直在思考,當一個國傢、一個文化走到某個“終結”的節點,那將是怎樣一番景象?是轟然崩塌,還是悄然消逝?是新生的陣痛,還是無可挽迴的衰落?這本書讓我反復咀嚼的,正是這種麵嚮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它所摺射齣的當下社會肌理。我尤其關注作者對於那些微觀個體的描繪,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掙紮,他們的選擇和命運,是否預示著更大的變局。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十字路口,目睹著一段旅程的落幕,同時也隱約聽到瞭下一章的序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