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谓战后台语文运动以来,最重要的一本运动性论集。关于台湾人的语言、文化与族群问题,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加以系统性的论述,同时也针对各种反台语的谬论及所谓「大福佬沙文主义」的攻击提出驳正。本书并可做为台湾人在语言文化上的思想根本论,只要细读本书,读者就有能力自行从中国化的殖民式思维桎梏中解脱出来,破除种种语文观念的迷障,认识挽救台与文的途径,以便重新植下台湾人的民族之根,为台湾人的民族国家打下坚实的地基。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读到这本《台语文化钉根书》的。起初,我只是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所吸引。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找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宝藏。书中的内容,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惊奇,但却有一种深深的共鸣。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最家常的方式,与我分享那些关于台语的往事。我惊讶地发现,那些我曾经以为是理所当然的表达,那些我曾经随口说出的俗语,原来都承载着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书里对一些词汇的溯源,对一些谚语的解读,都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看到了台语的生命力,看到了它如何与台湾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紧密相连。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民间习俗的描写,那些生动有趣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到了台语的魅力。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负担,反而让我感到一种轻松和喜悦。它让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与台语相关的一切。
评分这本《台语文化钉根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根”这个字。以往,我总觉得“根”是深埋在地下的,是沉默的,是不可见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真正的“根”,是可以被看见的,是可以被触摸的,是可以被感受的。它就藏在那些古老的谚语里,藏在那些淳朴的歌谣里,藏在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日常对话里。作者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语言瑰宝一一拾起,然后用最温暖、最质朴的笔触,将它们重新串联起来。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寻根之旅。我仿佛看到,无数的先民,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在这片土地上播撒下语言的种子,然后一代又一代,用他们的生活,用他们的情感,去灌溉,去滋养,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棵枝繁叶茂的台语文化之树。这本书没有故作高深,没有卖弄学问,它只是静静地在那里,用最真诚的语言,诉说着最深沉的情感。它让我明白,文化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是与我们血脉相连的存在。
评分这本书,真的就像一块坚实的土壤,让我那颗关于台语的心,终于找到了可以“钉根”的地方。我一直以来都觉得,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于台语的理解,都停留在模糊的表层,觉得它只是“老一辈”说的话,或者是某种带着口音的中文。直到读了《台语文化钉根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原来台语有着如此深厚、如此丰沛的文化底蕴。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这片土地的泥土里,从先民们的生活里,一点一点生长出来的。书里那些对日常对话、生活场景、甚至是一些细微情感的描绘,都让我觉得无比亲切。我能从中看到祖辈们的智慧,能感受到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些话,就是只有用台语说出来,才能传递出那种独特的情感。它没有给我任何说教,只是静静地展现,却让我内心深处被深深触动,仿佛找到了失落已久的根。这本书让我明白,珍惜台语,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对这片土地、对这片文化最真诚的回响。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清流,悄悄地浸润了我的心田。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一种熟悉又陌生的亲切感所包裹。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弄玄虚的引子,而是以一种近乎絮叨的温情,缓缓地讲述着那些关于“台语”的点点滴滴。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个在阿嬷身边,听着她用带着浓浓乡音的话语讲故事的年代。书里那些被遗忘的词汇,那些曾经挂在嘴边的俗语,那些承载着浓厚人情味的俚语,就这样一点点地被唤醒,如同沉睡的种子,在文字的滋养下,悄悄地发芽,然后灿烂地盛开。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生活场景的描绘,那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让我看到了台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更是深深根植于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基因,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缩影,是情感的载体。那种感觉,就像挖到了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觉醇厚。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这片土地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与台语相关的记忆。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开始拿到这本《台语文化钉根书》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以为它不过是又一本泛泛而谈的文化书籍,充其量不过是列举一些有趣的台语词汇,或者讲述一些关于台语的历史沿革。然而,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宏大的叙事,没有给我深刻的理论,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我心里播下了关于台语的种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台语置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那些关于食物的名称,关于邻里间的问候,关于节日的习俗,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描写,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台语的生命力如此顽强,它就流淌在每一个台湾人的血液里,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情感,也让我看到了台语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韧性。它让我不再将台语仅仅视为一种沟通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身份认同,一种与祖先连接的纽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