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加诗歌人口,编一本适合高中以上程度读者阅读的现代诗选,是新诗界多数朋友们长久以来的心愿。不过,《天下诗选》的编印,却是天下远见出版公司主持人高希均教授主动向我提出的。高教授是中外驰名的经济学家,但很少人知道他是一位诗歌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过去人们说,梁任公的文章笔锋常带感情;高教授的文章,则是笔锋常带诗情。一般讨论经济的文字每每旨在说理不在行文,但高教授的文风,则非常重视意念的形象化,他那些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的警句,因为富有诗一般的感染力,故常为社会大众所传诵,成为最尖端的流行语。高教授的夫人刘丽安女士,常去北京,与大陆北方各省的青年诗人相交游,并独资设立了一项诗奖,专门奖励年轻一代创作。对于这样两位热爱诗歌、推广诗运的有心人的编书交託,我是充满敬谨的心情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的。
函电交驰的日子
为了使这部诗选能够尽善尽美,我特别情商张默、萧萧两位名诗人护航,担任编委。张默是我老友,他是《创世纪》诗刊创办人,主持《创世纪》诗刊四十余年,是前行代重要诗人,也是一位新诗书目的编制者和史料家,曾主编文学大系诗卷及各类诗选二十多种。萧萧为中坚代诗人、评论家、散文家,着作甚丰,仅新诗导读、诗选方面的出版品就有十多种,是一位诗的教育家。
由这两位编诗选的专家助阵,我的勇气大增,立刻与他们展开各项筹备工作。经三人商定,书名定为《天下诗选》,选取一九二三──一九九九年发表的中文诗作(限生活于台湾的诗人作品),入选名单由三人共同审慎研商确定,共一○一家,每家选诗一首,全书依主题内容分为「人性的映影」、「时间的约会」、「城市的边缘」、「山水的惊艳」、「静物的玄想」、「生命的观照」、「情意的绽放」等七辑。每家诗作后并有入选者的生平略历、诗风简介及入选诗作的品赏文字,这样的安排设计,可说相当週详。
经过将近一年的筹画,本书终于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深盼这本诗选真正做到可供全民阅读,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编辑期间因我部分时间远在加拿大温哥华,无形中增加了连系上的不便。永远忘不了那由张默、萧萧、天下文化编辑部和我之间函电交驰的日子,那台北的白昼,温哥华的夜晚,当传真机上的诗稿像瀑布一般倾泻而出,我心中的感觉是匆迫的、热烈的、甜蜜的;我多么希望这部书如一叶不怕风吹浪打的扁舟,带着众人的祝福,顺利航向那无边无涯的时间汪洋,因为她是我们共同拥有的一个象征,因为她是:诗的天下,天下的诗!(摘自本书序文)
这本《天下诗选II:1923~1999 台湾》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挖掘出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体验,一种与历史、与文学、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我推荐给所有对台湾文化、对时代变迁、对诗歌之美感兴趣的朋友们,相信你们也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启迪。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些诗歌的叙事性非常强,它们仿佛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人物、情节、场景都清晰可见。这些诗歌让我看到了诗歌在叙事方面的巨大潜力,它们用凝练的语言,浓缩了生活的精华,展现了人生的百态。我甚至觉得,这些诗歌比很多小说都更能打动人心,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评分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文字的感知,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的体验。我并非生活在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年代,但我可以通过这些诗歌,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例如,有一组诗歌,详细地描写了戒严时期台湾社会的种种压抑与紧张,诗人们用隐晦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相的追寻。我能感受到那种无形的束缚,那种小心翼翼的言语,那种对未来的迷茫。这让我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自由与表达的空间。 我还注意到,书中有些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独特风物的描绘。无论是高山峻岭、浩瀚海洋,还是乡间小道、田野风光,都在诗人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读到一首关于阿里山的诗,诗人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勾勒出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象,仿佛我能闻到雨后的清新空气,听到高山上的鸟鸣。这种对自然的深情,也反映了台湾人民与土地之间深厚的联系。
评分我时常会怀揣着一种敬意去阅读这些诗歌。每一首诗都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思考,以及他们独特的生命体验。我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喜悦、悲伤,以及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我并不孤单,在人生的旅途中,总有这些诗意的声音与我同行。 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时间”的诗歌。诗人用不同的角度,去捕捉时间的流逝,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有的诗歌描绘了童年的无忧无虑,有的诗歌则展现了青春的迷茫与冲动,还有的诗歌流露出了对衰老的无奈与对往事的回味。这些关于时间的主题,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思考生命的价值。
评分我惊叹于书中不同代际诗人之间在主题和风格上的巨大差异,却又能在宏观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微妙的联系。例如,我读到一些早期诗歌,充斥着对故土的深切思念,那种“落叶归根”的情结,那种“月是故乡明”的忧伤,仿佛能透过纸页弥漫开来,让人感同身受。而到了后期,诗歌的主题逐渐转向对本土意识的探索,对台湾身份的追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甚至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摹。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和发酵。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地自我认知、自我定义的过程。 尤其是一些表现女性视角和女性经验的诗歌,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以往的阅读经验中,涉及女性主题的作品相对较少,而这本书则弥补了这一遗憾。诗人用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她们的爱恨情仇,她们的隐忍与抗争,她们对自我价值的追求。我读到一位女诗人写给孩子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个人情感的流露,那种复杂的层次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我喜欢那些语言简洁但意蕴深远的诗歌。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结构,却能在最朴素的文字中,传递出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有时候,一首诗的结尾,可能就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意象,但却能引发我无限的联想,让我对生活产生新的感悟。我曾反复阅读一首描写老人的诗,诗人用寥寥数语,刻画出老人脸上的皱纹,他们手中的拐杖,他们眼中的故事,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就站在我面前,向我诉说着他的人生。 我还发现,书中有些诗歌充满了实验性的色彩,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些诗歌可能一开始会让我感到有些陌生,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一旦我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诗人突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它们挑战着我固有的阅读习惯,拓展了我对诗歌的认知边界。我甚至觉得,这些诗歌就像是那个时代不安分的灵魂,在不停地探索和呐喊。
评分这本诗选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可能有些微苦,但细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醇厚甘甜的后劲。每一首诗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都在向我诉说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我喜欢在安静的夜晚,泡一杯热茶,慢慢地翻阅这些诗篇,让思绪随着诗人的文字在时空中穿梭。 我注意到书中很多诗歌的题目都非常直白,甚至有些朴素,但诗歌的内容却常常出人意料,充满诗意。例如,一个题目可能只是“一把椅子”,但诗歌内容却可以延伸到对生命、对时间、对回忆的无限遐想。这种“题目与内容”的反差,更显出诗人的功力,他们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最不平凡的意义。
评分初翻开这本《天下诗选II:1923~1999 台湾》,便像是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门后是台湾这片土地上,无数或激昂、或婉约、或沉郁、或明快的诗歌灵魂在低语。它不仅仅是一部诗歌的汇编,更是一部时代的缩影,是一份浓缩了近八十年台湾风云变幻、社会思潮、文化变迁的无声史书。我并非诗歌领域的专业研究者,只是一个对历史和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然而,即便如此,书中的每一首诗,每一段文字,都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尤其被那些描写战后台湾社会转型时期诗歌所吸引。在那个经济起飞、政治格局剧烈变化的年代,诗人们用他们的笔尖捕捉着时代的脉搏。有的诗歌描绘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霓虹闪烁,人群熙攘,却又暗含着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无力;有的则直面土地的变迁,曾经淳朴的乡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诗歌中流淌着对逝去家园的眷恋与伤感。我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他们既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又要守住内心的文化根基,这种张力在字里行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评分我特别欣赏那些将台湾本土特色融入诗歌创作中的作品。无论是对闽南语、客家话的运用,还是对台湾特有的地名、物产、风俗习惯的描绘,都让这些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展现了台湾文化的独特魅力。我读到一首描写夜市的诗,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夜市的热闹景象,各种小吃摊贩,熙熙攘攘的人群,还有空气中弥漫的食物香气,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夜晚。 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诗歌”这个概念。我过去常常觉得诗歌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人的雅趣。但通过阅读这本诗选,我发现,诗歌也可以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甚至充满批判精神的。它可以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情感,也可以用最奇特的想象,展现最广阔的世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诗歌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的生命表达。即使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拥有不同的经历,但通过诗歌,我仍然可以与那些生活在过去的灵魂进行对话,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台湾的诗歌,更是关于人性的诗歌,关于生命本身的诗歌。 我还被书中那些充满哲思的诗歌所吸引。它们不像是一些哲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更加感性、更加形象的方式,探讨着关于存在、关于命运、关于意义的深刻问题。我曾读到一首关于“镜子”的诗,诗人通过对镜子的描绘,引申出了对自我认知、对真实与虚幻的思考,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让我耳目一新。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它收录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立场的诗歌,呈现了台湾诗坛丰富而多元的面貌。我既能读到写实的诗歌,也能读到充满象征意义的诗歌;既能读到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也能读到关注社会议题的诗歌。这种多元化的呈现,让我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的诗歌发展,理解台湾社会的变迁。 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黑色幽默或者讽刺意味的诗歌。在看似轻松的笔调下,却蕴含着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诗人用辛辣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虚伪、人性的弱点,让我忍俊不禁,又不禁陷入深思。我甚至觉得,这种带着些许调侃的批判,比直接的控诉更能触及人心,更能引发共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