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的荣耀:化学桂冠

诺贝尔的荣耀:化学桂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诺贝尔奖
  • 化学
  • 科学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成就
  • 桂冠
  • 科普
  • 获奖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新世纪即将来临,人类正朝全新的里程碑迈进,科学带给我们生活形态的改变,日日都如光速般疾速推展。天下文化郑重推出《诺贝尔的荣耀》三书,邀请国内杰出学者针对近三十年的得主,分别介绍他们的科学成就、对世界的影响及个人研究的点滴故事。阅读诺贝尔,让你贴近大师敏锐的心灵,掌握科技脉动的发展。

量子力学可以直接研究分子性质?氟氯碳化物如何导致臭氧层破洞?生物实验用的PCR技术,提供「侏儸纪公园」什么卖钱的点子?阅读《诺贝尔化学桂冠》,小心!得到的也许不只是知识而已。

宇宙的低语:跨越时空的物质探秘 作者: 亚历山大·维斯塔里 出版社: 苍穹文丛社 页数: 480页 开本: 16开 装帧: 精装,附彩插图 --- 内容提要 《宇宙的低语:跨越时空的物质探秘》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科学奖项或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物质科学探索史诗。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数千年的人类认知旅程,从古代哲学家对“四元素”的朴素猜想到现代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精确描绘,深入剖析了人类是如何逐步揭开物质世界深层奥秘的过程。 本书的结构精巧,分为“本源的追寻”、“结构的解构”、“转化的艺术”和“未来的边界”四个宏大的部分,每一部分都像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第一部:本源的追寻——从迷雾到原子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人类对物质“是什么”的早期哲学思辨与科学萌芽。维斯塔里教授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古希腊的泰勒斯、德谟克利特等先驱者如何构建了最早的物质模型。他们大胆地假设世界由不可分割的微小实体——原子构成,这一思想的超前性令人惊叹。 然而,这种直觉性的哲学思辨在漫长的中世纪几乎停滞。直到文艺复兴后期和启蒙运动的到来,化学才真正挣脱炼金术的神秘外衣,开始走向定量分析。书中详细阐述了波义耳对元素概念的清晰界定,以及拉瓦锡通过精确的质量守恒实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石。这些早期的发现,如同一盏盏微弱的灯火,照亮了通往物质微观世界的方向。 重点章节“燃烧的谜团”深入探讨了燃素说的兴衰,展示了科学理论如何被无可辩驳的实验证据所取代,体现了科学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二部:结构的解构——从元素周期到量子迷宫 进入十九世纪,物质的复杂性开始显现。元素数量的增加和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巨大挑战。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来重构门捷列夫创建元素周期表的艰难历程。维斯塔里教授强调的不是最终的成功,而是他在预测未知元素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洞察力和推理能力。 然而,周期表揭示了规律,却未能解释规律背后的原因。真正的革命发生在原子内部。本书详细回顾了汤姆孙发现电子、卢瑟福构建原子核模型,以及玻尔提出量子化能级的关键性突破。 最引人入胜的是对量子力学早期发展的描述。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和海森堡等巨匠们在狭小的学术空间内,展开了一场关于实在本质的激烈辩论。书中并没有简化复杂的数学,而是着重描绘了他们思想上的冲突与融合,例如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如何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粒子”和“波”的经典认知。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引导,逐步进入一个充满概率和不确定性的微观迷宫。 第三部:转化的艺术——键合、反应与新物质的诞生 如果说前两部是在“观察”物质,那么第三部则聚焦于物质的“互动”。化学反应的本质,即原子如何结合、分离、重组,构成了本书的核心。 本书详细解析了化学键的形成:离子键的静电吸引、共价键的电子共享,以及金属键的自由电子“海洋”。作者通过对分子几何结构的生动描述,解释了为什么水是弯曲的、为什么钻石如此坚硬、为什么酶能够催化特定的生物反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晶体学和光谱学的案例研究,展示了现代技术如何允许我们“看见”原子尺度的运动。 在反应动力学方面,本书探讨了活化能和催化剂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描述反应速率的快慢,更是探讨了人类如何通过精妙的调控,使得原本不可能发生的转化成为现实。从高温高压的哈伯法合成氨,到如今精密的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无不体现了人类对物质转化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掌控。 第四部:未来的边界——凝聚态、核能与超越化学的物质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投向了前沿领域和未来潜力。凝聚态物理学部分,探讨了物质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的奇异特性,例如超导性、磁性以及半导体材料如何驱动了信息时代的革命。作者将硅的能带结构描述为一首“电子的交响乐”,清晰地解释了半导体开关的物理基础。 核物理的章节,避免了灾难性的描述,而是着重于核能的科学原理——质量亏损与能量释放。它探讨了核聚变和核裂变的潜力,以及人类如何试图驾驭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源。 最后,维斯塔里教授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材料学前沿”。他讨论了纳米技术的兴起,例如量子点和石墨烯,这些新物质的特性往往无法用经典的体相材料规律来预测,预示着人类将进入一个可以按需设计原子排列的新纪元。 总结 《宇宙的低语》是一部跨学科的力作,它不仅梳理了从哲学思辨到量子物理的物质科学发展脉络,更成功地将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本书适合所有对世界本源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无论其科学背景如何,都能从中体会到人类认知边界不断被拓展的壮阔与激情。它以深厚的学术功底为骨架,以宏大的叙事为血肉,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横跨时空的物质探秘之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 序 科学桂冠,薪火相传-周延鑫
  • 1999 齐威尔
    化学界的新法老王-王俊凯
  • 1998 柯恩 波普
    用量子化学计算分子性质-郭光宇、储三阳
  • 1997 博耶 沃克 斯寇
    ATP 的合成及消耗-吴世雄、邱式鸿
  • 1996 柯尔 克洛图 史莫利
    巴克球的发现-陆天尧
  • 1995 克鲁琛 马利纳 罗蓝得
    揪出破坏臭氧层的元兇-王家麟
  • 1994 奥拉
    揭开碳阳离子神秘面纱的奥拉-何子乐
  • 1993 穆理斯 史密斯
    DNA聚合,连锁反应与定点突变法-张南骥、吴妍华
  • 1992 马库斯
    溶液中电子转移理论-陈锦明、牟中原
  • 1991 厄恩斯特
    核磁共振学的通才-黄绍光
  • 1990 柯理
    起点即终点的「逆合成」法-蔡蕴明
  • 1989 奥尔特曼 切克
    开创核酸化学的新领域-萧明熙
  • 1988 戴森何佛 修伯 米歇尔
    解开光合作用的机构-许宗雄
  • 1987 克拉姆 莱恩 佩德森
    老中青接力赛的故事-方俊民、林雪蕙
  • 1986 贺西巴赫 李远哲 波拉尼
    化学反应动力学里的奇妙世界-苏志明
  • 1985 豪普特曼 卡尔
    直接法揭开晶体结构的奥秘-彭旭明
  • 1984 梅里菲尔德
    梅里菲尔德与固相胜Z合成法-曾木金
  • 1983 陶布
    金属错合物电子转移之谜-叶玉堂
  • 1982 克鲁格
    电子显微影像重组技术与核酸蛋白复合体-罗时成
  • 1981 福井谦一 霍夫曼
    解释分子活性的分子轨域理论-储三阳
  • 1980 柏格 吉伯特 圣格
    开创DNA研究新纪元-周成功
  • 1979 布朗 威提希
    近代有机合成双擘-刘广定、林锦玉
  • 1978 密契尔
    化学渗透理论与生物能量转移-许宗雄
  • 1977 普里歌金
    解释基本输送现象的非平衡热力学-俞培新
  • 1976 李普斯寇姆
    解开化学键难题的李普斯寇姆-科学月刊编辑部
  • 1975 孔佛思 普瑞罗
    替酵素催化反应寻求立体化学解答-科学月刊编辑部
  • 1974 弗洛里
    永不停息的高分子化学研究-科学月刊编辑部
  • 附录 1973-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得奖研究

图书序言

科学桂冠,薪火相传-周延鑫

  什么是科学?「科学」在西方就是指有系统与有组织的「知识」,也就是人类经由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理论、演译(或预测某些现象)等过程而得到的知识。三十年前,我们一些留学国外的同学,例如学物理的林孝信、学化学的刘广定、学心理与生物学的杨国枢等,发现国外与国内的科学教学与研究有些落差,当时我们认为国内科学落后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中国人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教育体系过于呆版。为了要弥补国内正统科学教育的不足,民间成立了「科学月刊社」,并发行《科学月刊》,以有系统但通俗的方式介绍正统的科学知识,希望将来有朝一日,科学能真正在我国生根。

  在三十年前,那时我们想到倒底如何才能提升我们的教育与研究的水准?我们认为教育改革要先从「大学联考」开始,因为考试领导教学,所以每年在联考后,《科学月刊》都推出与联考有关的科学方面试题的解析。而在研究方面,我们认为每年瑞典皇家科学院与卡洛林斯卡研究所公布的诺贝尔奖,实在是真正好的科学研究工作,所以《科学月刊》也在每年诺贝尔奖公布后,分别请国内有关专家,深入浅出地介绍有关诺贝尔奖得主以及他们的研究工作重点,以便给国内有兴趣的学者参考,科月如此的用心,是有她特别的意义的。

  我们都知道,人类在个人有了大脑的组织,具备感性与理性的功能以后,便发明了语言与文字;有了文字以后,更使我们的科技文明在最近一百年发展得特别快速。可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一个人的生命也不过是数十年寒暑,而现代文明的发展,是需要有真正好的知识才行,所以知识的累积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就是常有人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的意思。

  科学界多的是名师出高徒的实例,更是科学传承的最佳典范。在化学界,因为研究胆固醇的构造,维兰德(Heinrich O. Wieland)与温道斯(Adolf O. R. Windaus)分别得到1927年与1928年的诺贝尔奖,而他们的后继者罗宾森(Robert Robinson)博士与伍德沃得(Robert Woodward)分别得到1947和1965年的诺贝尔奖;发现家蚕性费洛蒙的布特南特(Adolf F. J. Butenandt)是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是温道斯的学生,也是我们研究费洛蒙的师祖,但是他的学生多伊西(Edward A. Doisy)得的则是1943年的生理医学奖。在物理界也是一样的,例如发现电子的学者汤姆森(Joseph J. Thomson)不但他自己得到1906年的诺贝尔奖,在他任职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西研究所所长期间,就有七位学者前后得到诺贝尔奖,其中还包括他的儿子乔治‧汤姆森(George P. Thomson)在内。

  在生物医学界亦是如此,例如在我们台湾高雄行过医的曼森(Patrick Manson)医师,同时他也是一位昆虫学家,是第一位发现蚊子会传染丝虫病的人,正因为有他的前导,使后来研究蚊子会传染疟疾疟原虫的罗斯(Ronald Ross)得到190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另又有因研究接种疟疾可以治疗癫痫麻痺症的瓦格纳–姚莱格(Julius Wagner-Jauregg),得到1927年的奖;以及应用DDT杀虫剂杀死传染疟疾蚊虫的马勒(Paul Hermann Muller)得到1948年的奖。在这里,我特别要说明的是,曼森医师虽然自己没有得奖,可是在罗斯的得奖感言中,他一再感谢曼森老师的指导与协助,这也正好像杨振宁与李政道(1957年的物理奖得主),每次在公众场合都赞扬他们的老师前中研院院长吴大猷博士,长期对学习科学的后辈一再地讲述、展示及启发作用,真有东西相互辉映的效果。

  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而我们起步较慢,《科学月刊》才只有三十年历史。虽然我们有十二亿人口,到现在还没有一位中国人能得奖,是一憾事,但是只要我们有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开拓知识和思想的新领域,我想不久的将来,正如杨振宁先生在1999年四月号《科学月刊》的〈中国人何时能荣获诺贝尔奖〉一文中所说的,在今后二十年之内,定能达到此目的。现在「天下文化」出版社愿意出版《科学月刊》的诺贝尔科学奖介绍专辑,大量发行此书,广为推荐,我想会更缩短中国人能得诺贝尔奖的时间。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诺贝尔的荣耀:化学桂冠》给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精神的书。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化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喜悦与伟大。我被那些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热情所感染,被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勇气所打动。书中对于化学概念的解释,深入浅出,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让我在轻松阅读中就能够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科学发现背后故事的挖掘,它们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进步离不开这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点亮了人类文明的道路。阅读这本书,仿佛是一次与伟大心灵的对话,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诺贝尔的荣耀:化学桂冠》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它将我对化学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生动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复杂的化学概念变得鲜活易懂。我最欣赏的是书中对科学研究过程中那些“意外”和“灵感”的描绘,它们往往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化学领域的重要发现,更感受到了科学家们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这本书也让我反思,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人类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过程。它让我看到,科学的“荣耀”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止的探索。

评分

读完《诺贝尔的荣耀:化学桂冠》,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智识的盛宴。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化学史上那些最伟大的头脑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惊叹于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折服于他们敢于挑战传统思维的勇气。书中对那些关键性实验和理论的介绍,充满了智慧的火花,让我得以窥探科学革命的发生过程。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书中也穿插了一些相对不那么为人所知,但同样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这使得本书的视角更加全面和深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科学发现的同时,也融入了对这些科学家个人品格和人生哲学的探讨,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代科学家们不断探索、试错、积累的结果,是对人类智慧的最高礼赞。

评分

《诺贝尔的荣耀:化学桂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体验,远超出了我对一本传记类书籍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关于奖项和成就的堆砌,而是一种对人类求知欲和智慧闪光点的深度挖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巧妙构思,使得不同时期的化学家们之间的联系与传承,以及他们思想的演变,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到位,从某个实验的关键性突破,到某个理论产生的微妙契机,都被描绘得如同亲身经历一般。那些关于科学家的个人生活片段,也让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伟人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脆弱与坚持,看到了他们在巨大压力下的思考,这些都让我对科学研究这一充满艰辛与光荣的道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对科学史的认知盲区,让我看到了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但依旧闪耀的名字,以及他们背后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评分

这本《诺贝尔的荣耀:化学桂冠》如同一个精心雕琢的璀璨宝石,让我沉浸在化学世界的奇妙旅程中。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我就被作者那深邃的洞察力和流畅的文笔所吸引。书中对于那些在化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科学家们的描绘,并非是枯燥的学术梳理,而是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像,将他们的智慧、执着,甚至偶尔的挫折,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实验室里滴答作响的仪器声,感受到他们面对未知时那份既敬畏又兴奋的心情。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一个独立的微型世界,在讲述科学发现的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作者对科学概念的阐释也恰到好处,既保持了严谨性,又通俗易懂,让即使对化学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领略到科学的魅力。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仅拓展了我的知识边界,更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人类进步贡献智慧的伟大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