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现象。受影响的不只是老者,他们的家庭、国家医疗、福利、经济各层面也都被波及。如何因应这群高龄人口在生理、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对已迈入「老年国」的台湾是迫切需要思考的议题。
本书由美着名老人学学者哥伦比亚大学Abraham Monk教授所编,完整且有系统地介绍美国老人福利服务体系的各个层面,由二十五位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资深实务工作者执笔,从需求分析、理论依据、政策分析、方案实施到未来展望,做理论和实务上深入精辟的呈现。台湾(心理出版社)依据其一九九四年最新版,邀集国内老人福利实务及教育工作者共同译着而成,相信国内老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
在这样的脉络下,这本书的再印不再停留在原本老人福利制度的介绍,而邀请读者进一步将台湾老人福利的实践与经验与本书的内容进行对照,做为本土经验反省的起点。这本书在理论与实务的完整性,仍对目前学习老人福利有相当的价值…… (王增勇于2006年再印序)
第一篇 概念与架构
第一章 老人社会服务:理论与实务
第二章 老人服务模式
第二篇 治疗与处遇模式
第三章 老年案主评估
第四章 个案管理:联结老人与服务资源
第五章 个案工作
第六章 团体工作与老人
第七章 社区组织、社会计画及动员策略
第三篇 基本服务
第八章 健康服务
第九章 老人心理卫生
第十章 老人公共收入安全方案
第四篇 社区服务
第十一章 老人家庭服务
第十二章 老年女性及丧偶者的服务
第十三章 多功能老人中心
第十四章 老年退休员工服务
第十五章 届龄准备退休计画
第十六章 法律服务
第十七章 犯罪与暴力受害者协助服务
第五篇 居家服务
第十八章 住宅
第十九章 居家服务
第六篇 长期照顾与机构服务
第二十章 长期照顾机构
第二十一章 暂歇服务与成人日间照护
第二十二章 保护服务
第二十三章 临终服务
第七篇 其他
第二十四章 社会服务输送的种族因素探讨
第二十五章 老人服务的伦理议题
拿到《老人福利服务》这本书,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实操性的方法,学习如何更有效地为老年人提供帮助,比如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进行康复指导、如何处理紧急情况等等。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传承”的史诗。 书中并没有过多地罗列具体的服务流程,反而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老人身上所蕴含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社会发展的亲历者,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通过他们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过去几十年的中国社会变迁,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关于“经验分享”的部分。这些经验,可能是关于生活的小窍门,也可能是关于人生的大道理。它们不像书本上的理论那样抽象,而是充满了实践的智慧,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真理。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书中还展现了老年人对于“社会贡献”的渴望。他们并不是希望被动地接受服务,而是希望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传递给下一代。这种“传承”的意愿,让我看到了老年人身上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感。它说明,老年人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所说的“福利服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物质和情感的给予,更应该包含一种“连接”和“传承”。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让他们安享晚年,更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有机会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这本书,让我对“老年服务”有了更宏大、更深远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之所以会拿起《老人福利服务》这本看起来略显严肃的书,是因为我一直对“人生”这个宏大的命题充满好奇,尤其是对于那些走过漫漫人生路的老人们,他们身上一定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智慧。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并给予了我远超预期的收获。 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关于“服务”的条条框框,而是以一种非常平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老”与“人生”的关系。书中通过各种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老年人身上那种超越年龄的成熟、豁达与宁静。他们不再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而是更加专注于内心的平和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遗忘”和“记忆”的探讨。它并非将其简单地归结为生理的衰退,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人生的过滤和沉淀。那些被岁月洗涤后留下的,是生命中最本质、最美好的部分。这种观点,让我对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不再感到恐惧,反而觉得这是一种生命智慧的体现。 书中还多次提及“遗憾”与“释怀”。作者并没有回避老人们可能存在的遗憾,但更重要的是,他展现了他们是如何在晚年实现了对遗憾的释怀,如何与过去和解,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这种“释怀”的力量,让我看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智慧,一种对生命圆满的追求。 总之,这本书虽然名字是《老人福利服务》,但它所触及的,却是关于人生智慧、关于生命意义、关于如何安然度过一生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事”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思考”的书,让你从老者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去感悟生命的真谛。它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的人生阅历,为你讲述关于生命最动听的故事。
评分初拿到《老人福利服务》这本书,我完全没想到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于政策法规或社会学研究的枯燥读物,充斥着各种数据和理论。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人物画卷,描绘了形形色色、饱经风霜却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老人们。 书中那些细腻的笔触,将每一位老人的人生故事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劳动者,有曾经叱咤风云、如今淡泊宁静的智者,也有那些在平凡生活中创造不平凡点滴的普通人。他们的经历,或悲壮,或温馨,或励志,都像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被这本书精心拾起,编织成了一串动人的项链。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老年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健康问题、经济压力、孤独感等等。但更令人钦佩的是,书中展现了老人们如何在这些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乐观和智慧。他们没有被岁月打倒,反而用一种更加平和、从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种精神力量是我急需学习和汲取的。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服务”的论述,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援助。它强调的是一种尊重、一种理解、一种精神上的慰藉。这是一种双向的流动,老年人不仅是接受者,他们本身也是社会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经验、智慧,同样可以回馈社会。这种视角,让我对“老年福利”有了全新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照顾”,而是一种“共生”。 总的来说,这本书虽然披着“老人福利服务”的外衣,但它内核却是对生命、对人性、对岁月最深刻的理解和讴歌。它不仅仅是写给老年人看的,更是写给我们所有人看的,让我们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尊重,如何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那些沉淀着岁月痕迹的晚年时光。
评分这本书虽然名字叫《老人福利服务》,但我拿到手后,第一感觉是它好像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宝典。我一直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越来越睿智,也越来越懂得生活的真谛。这本书从封面设计到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感觉,就像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神采奕奕的老者,在娓娓道来他的过往和感悟。 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它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但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温情和哲理。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平淡的叙述,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我仿佛看到了那些默默奉献的老人,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书中对“老”的理解,也让我耳目一新。它没有将衰老看作是一种负担,一种衰败,而是看作是一种积累,一种升华。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是时间久远,越是醇厚甘甜。书中鼓励我们,即使年华老去,也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去探索未知,去拥抱生活。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受用,因为我一直害怕变老,害怕失去活力。 此外,书中对“服务”的解读也很有深度。它不仅仅是指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这种服务,可以是家人之间的关怀,也可以是社区之间的互助,更可以是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它强调的是一种相互连接,一种共同成长的力量。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服务”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愿意去付出,去传递这份温暖。 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名字是《老人福利服务》,但它传递的却是一种跨越年龄的智慧,一种关于如何好好生活,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深刻思考。它像一位良师益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失落时给予慰藉。我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人生有感悟,对生活有追求的人,无论你是否步入老年,都能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拿到《老人福利服务》这本册子,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教我如何去“服务”的指南,充满了各种流程、技巧和注意事项,可能会涉及一些社会工作的方法论。但当我浏览完里面的内容,才发现我的想法未免过于狭隘了。它与其说是一本“服务手册”,不如说是一本关于“理解”的书。 书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老年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过往回忆,他们对未来的期盼。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站在一个“服务者”的角度,而是真正地走进了一位位老人的生命历程,去感受他们的喜悦,去分担他们的忧愁。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陪伴”的解读。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陪同,更是一种心灵的连接。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是最微小的关怀,也可能成为老人内心巨大的支撑。这种“陪伴”,需要耐心,需要同理心,更需要一份真诚。它不是程式化的问候,而是真正地倾听,真正地回应。 书中对于“尊严”的强调,也让我深有感触。它告诉我们,无论年龄如何增长,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尊严。这种尊严,体现在对待他们的态度上,体现在为他们提供的环境中,体现在让他们参与决策的过程上。它提醒我们,不要将老年人视为需要被“照顾”的弱者,而是应该被尊重的个体。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明白,所谓的“老人福利服务”,其核心并不是在于“服务”本身有多么专业或复杂,而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地“看见”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它是一种人性化的关怀,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服务”,源于深刻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