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有鑑于我国社会在急速工业化所引发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财富分配和人民基本权益维护的问题,期望透过社会福利政策和措施,而能达到安和乐利福利社会的理想目标。基于此一动机,过去四年来,在各有关机构的支持下,从事系列的实证性研究工作,并系统性收集社会福利有关资料,期望建立社会福利理论基础,并配合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以实证性研究结果,而能作为政府及有关机构规划社会福利政策及措施之参考。
序
这本书撰写的主要目的是有鑑于我国社会在急速工业化所引发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财富分配和人民基本权益维护的问题,期望透过社会福利政策和措施,而能达到安和乐利福利社会的理想目标。基于此一动机,在过去四年来,追随国际社会福利协会中国委员陆京士主席以及社会福利界先进学者专家,参加多次国际性社会福利会议,参观及访问各项社会福利设施,研究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欲以先进国家的经验来落实社会福利体系在我们国家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之中,而能创造出更多社会财富,能更有效维护社会大众的基本权益,能更公平分配社会资源,更有效保障生命和财产之安全,更有效培育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更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而能使三民主义福利社会的理想能让整体社会大众分享。
而实质上,为了达到此一理想目标,过去三十多年来,在有限的社会福利经费的支援下,在有限的专业社会福利工作人才的推动中;福利社会的理想,透过社会福利法,社会福利政策的拟定,社会福利措施的执行过程中,已发挥相当显着的功效,但是由于社会福利理论基础的缺乏,社会福利实证性研究的不足,亦形成推动社会福利工作的艰困,甚至于造成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产生对社会负向影响,尤其是造成财经界以及其他有关机构对于社会福利工作的误解,自然会延后福利社会的形成。本书有鑑于此种现象在过去四年之中,不但在各有关机构的支持下,从事系列的实证性研究工作,并系统性收集社会福利有关资料,期望建立社会福利理论基础,并配合我国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以实证性研究结果。而能做为政府及有关机构规划社会福利政策及措施之参考。事实上,社会福利工作的有效执行,完全仰赖对于社会福利有正确认知且具社会福利专业知识的社会福利行政人员,以及社会福利工作的推动;尤其重要的,必须有体认社会福利工作对社会正向影响的社会大众和政府决策机构的充分支持,方能达成。因此,在本书资料收集过程中,亦将心得系统性发表于报章杂志以及社会福利专业学术刊物上,以发挥广泛影响效果。经过四年以来的努力写作,已能将社会福利和福利社会体系作一整合性的叙述,而撰写成本书。
这本书共分成三编,第一编为「社会问题与社会福利」主要在于分析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严重,并叙述社会福利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功能。共分成两章,第一章为「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主要在分析我国社会问题形成的原因及特质,共分成「社会问题之分析」、「社会变迁与心理建设」、「理性社会与社会发展」、「科技社会与社会发展」、「社会共识与社会发展」。第二章为「福利社会与社会发展」主要在于期望建立社会福利理论基础,并系统分析社会福利对均衡性整体性社会发展的积极关联性,共分成「社会福利体系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国家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行政体系与社会发展」、「社会专业工作人员与基层社会发展」、「发展理论与社会福利」五节。
第二编为「社会福利措施与福利社会」主要在于做社会福利实务的叙述,亦即是针对现阶段社会福利政策和措施作一系统性的分析,并以达成理想之福利社会作整合性的评述,共分成「青少年问题与青少年福利」、「残障福利措施与残障福利」、「区位文化与基层社会之福利」、「社会服务与福利社会」、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与福利社会」五章。
第三编为「社会福利专题研究」共有「劳工福利专题研究」、「青年人力资源专题研究」、「社会福利认知与福利社会专题研究」三章,包括「劳工保险决策研究」、「都市就业青年工作型态之研究」、「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关联性之研究」、「社会行政人员对社会福利认知之研究」等十六个专题研究。
由于个人学是修养的有限,面对社会福利与福利社会庞大理论和实务架构,必然有疏漏之处,但面对社会福利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关键时候,期望以一得之愚发挥学术报国的效果,并企求高明指正。
杨孝濚序于东吴大学社会研究所
民国七十六年三月
**评价五:** 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一些社会公益项目的人,我一直希望能更系统地了解社会福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作者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福利项目,从最基础的医疗、教育、养老,到更具针对性的儿童保护、残疾人援助等。他详细介绍了各种福利制度的设计原理、执行机制,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模式时,都引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这让他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书中还对福利政策的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教我们如何去衡量一项福利政策的有效性和影响力。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知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会福利的理解从“经验主义”上升到了“理论指导”,更有信心去参与到与社会福利相关的实践中。它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实用指南,为所有关心社会福祉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评分**评价二:** 我一直对“幸福感”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总觉得一个社会的真正繁荣,不应该只看GDP,更要看它的人民是否安居乐业。这本书恰好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探讨了“福利社会”的构建与实现。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应该如何做”的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理论阐释和现实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理想的福利社会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书中关于社会公平、机会均等、以及社会保障网络的构建,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过程中,反复强调了“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强大的社会福利体系,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成员共同的愿景和努力。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对于社会责任的理解,也开始思考在个人层面,我能为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社会做些什么。这本书让我看到,福利社会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可以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智慧去逐步实现的。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社会问题的宏观视角,也激起了我参与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评分**评价四:** 我一直是个对社会不公问题比较敏感的人,总是忍不住去想,为什么有些人能够衣食无忧,而有些人却在温饱线上挣扎。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社会福利背后逻辑的大门。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而是坦诚地分析了社会福利制度在实践中面临的各种困境,比如资金的可持续性、效率问题,以及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集体责任。他特别深入地剖析了福利政策对经济发展、社会流动性等方面的间接影响,这种系统性的分析让我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我从书中学习到了如何用更严谨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福利的政策,不再是简单地站队支持或反对,而是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权衡。书中关于“社会资本”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提示我们,除了物质的保障,构建一个充满信任和互助的社会环境,同样是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问题的深度,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探究解决之道。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对现代社会运作机制感到困惑的人量身定做的!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社会福利”这个概念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福利国家发展历程的梳理,从最初的救济思想,到如今多元化的福利体系,每一步都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与演进的必然。书中举的案例非常贴切,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这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不同国家在福利保障上的差异与侧重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福利陷阱”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而是从制度设计、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才能在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同时,避免过度依赖,鼓励个体积极性。读完之后,我对社会福利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政府撒钱的刻板印象,而是看到了它背后复杂而精妙的社会工程。对于任何想要理解我们所处社会是如何运作,以及未来可能走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思考和启发性的对话。
评分**评价三:** 说实话,这本书的题目我一开始觉得有点“大”,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视野是何其广阔!他不仅仅是在讲社会福利的条条框框,更是从一种哲学和伦理的高度,去探讨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福利理念的比较分析,让我大开眼界。比如,将西方社会强调个体权利的福利模式,与东方社会更侧重家庭和社区互助的模式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基因在福利实践中的深刻影响。作者还大胆地提出了对未来社会福利模式的设想,包括科技发展对福利供给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这部分内容非常具有前瞻性,让我对接下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结尾部分提出的“韧性社会”的概念,认为未来的社会福利,需要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让我对“社会”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