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式经济的诞生:终结经济榨取,解构劳资框架,创造繁荣永续的共好新生活

民主式经济的诞生:终结经济榨取,解构劳资框架,创造繁荣永续的共好新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jorie Kelly, Ted Howard
图书标签:
  • 民主经济
  • 经济学
  • 社会学
  • 劳资关系
  • 共同富裕
  • 经济改革
  • 可持续发展
  • 未来社会
  • 公平正义
  • 新经济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除非能建立经济上的民主,否则不会有真正政治上的民主。
  —美国前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
 
  ▶ 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再生能力的1.5倍以上;
  ▶ 土壤持续衰竭,已经摧毁了地球上1/3的可耕地;
  ▶ 1970年以来,将近2/3的嵴椎动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 我们的社会早已经政治民主化,却还没有经济民主化。
 
  我们现有的经济制度设计来自1%的菁英,为1%的人服务。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并鼓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租金高涨、零工经济当道、更多碳排放……不仅让我们绝大多数人失望,而且还切实地在摧毁我们的星球。
 
  但是,我们并非「别无选择」——
  共享经济,再生经济,影响力投资者,合作社,B型企业,S型企业,公益公司
  ……这些「世界上最棒的公司」,正在美国三十四洲、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兴起。
 
  ★现有的体制源于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社会共识」

 
  当今的经济现实:投资者是老板,员工是手下;公司是一个可以任意拥有和出售的东西;金融财富的增长是无限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资产负债表代表一切;劳动收入是一项需要削减的支出;人们贫穷是他们自己的错。
 
  我们可以想像一种不同的典范、一种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世界上只有一个系统,那就是地球。它的珍贵价值无法估量;成长是有极限的;公司是人类生活的系统,员工自然而然作为成员参与其中,拥有人性的尊严和基本权利,共同管理资产和追求共同的福祉;每个人都享有成功的机会,因此,长期被排除在外、被体制剥削的人,都应该获得更多的帮助。
 
  ★从「榨取式经济」迈向「民主式经济」的转变已经开始
 
  榨取式经济是一个由菁英阶层打造,由1%的人拥有、1%的人治理、1%的人享用的经济体制,为的是让他们的财务利润最大化。而在「民主式经济」架构下成立的企业,是让所有权从「最大化利润」演化成「永续管理」的观念。
 
  「我们帮助在地社区创造财富,让这些财富保存在当地并且分享给当地民众。这样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透过「锚定机构」(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来推动,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在地劳工的资产所有权。我们透过政策制订,让现存的经济制度在环境保护、金融财务和资产所有权等方面,能有大规模的变化。」
 
  这些企业把「公共利益」和「分享所有权」两个特点结合在一起,在尊重地球生态极限的同时,满足所有地球公民的基本需要,并且在不分种族、性别、国籍的情况下,一同分享经济的果实。
 
  ★公共利益优先/员工所有权制度:创造多数人的繁荣,而非少数人的利益
 
  本书提出了一个对新世代全球经济体制转型相当独到且大胆的提案,透过「民主式经济的七个原则」:社群、包容、地方(保持当地财富)、好工作(将资本投入资本)、民主所有权、道德金融和可持续性,每个原则都以一个实际运作的成功案例来具体说明,提供了一条明确的道路给想要彻底改变体制的人。如今世界各地都在仿效本书所提到的新经济模式,使我们更加确信,这样的设计,将会是未来企业的预设架构,也是民主所有权原则的典范。
 
  这本希望之书,
  写给所有关心地球和人类文明的人,
  面对未来的可能解答。

共好推荐
 

  朱家安│哲学鸡蛋糕脑板
  吴启祯│经济民主连合经济组召集人/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
  林立青│作家
  林以涵│社企流执行长
  洪敬舒│台湾劳工阵线主任、贫穷经济研究者
  陈孟凯│合朴农学市集理事长
  张烽益│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
  曾旭正│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教授、前国发会副主委
  叶浩│国立政治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廖怡雯│绿藤生机共同创办人
  郑宇庭│友善书业供给合作社理事主席
  颜择雅│作家
 
各界好评
 
  「过去玛乔丽‧凯莉所写的《资本的神圣权利》激发了B型企业运动。如今她和泰德‧霍华德共同写作,再次为我们的下一步指引方向。《民主式经济的诞生》是当代人必读之书。因为书中的一切都太令人震惊了。」——杰‧科恩‧吉伯特(Jay Coen Gilbert),B型企业实验室(推行B型企业运动的非营利组织)共同创办人
 
  「要建立一个新世界,光想像它的可能性无法让人满意。我们还要能够真正感受它、品尝它。凯莉和霍华德在本书中,给了我们具体的故事,让我们能真切地相信一个有希望的新世界。」——娜欧蜜‧克莱恩,《不能光说NO》《天翻地覆》和《NO LOGO》作家
 
  「本书来得即时,作者严正地提醒为什么我们迫切需要民主化现存的经济体系。对社会运动人士和政治人物来说,书中讨论的经济和社会实验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分。」——约翰‧麦克唐奈(John McDonnel),英国工党下议院议员,影子内阁首相
 
  「一本饱富洞察力、感人肺腑、充满活力的书。比起过去任何时候,这本书绝对是美国现在最需要的。凯莉和霍华德让我们看到,在现今残酷的资本主义之外,美好生活确实存在,而且这种生活已经开始出现。太棒了!」——法朗西丝‧摩尔‧拉沛(Frances Moore Lappé),《一座小行星的饮食方式》(Diet for a Small Planet)作者、《大胆民主》(Daring Democracy)共同作者
 
  「当今世界中,气候危机加剧,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已达危险级,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程度更无法想像,面对这一切随之而生的是《民主式经济的诞生》。这是一本重要而关键的希望之书,里头包含各种面对未来的可能解答。本书内容全面、缜密、见解深刻。对所有关心美好未来的人来说,这本即时的指南是必读之选。」——杰佛瑞‧荷伦德(Jeffrey Hollender),代代净公司(Seventh Generation)共同创办人,美国永续企业协会(American Sustainable Business Council)执行长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权力与秩序的重塑:现代国家、治理模式与社会变革》的图书简介,该书深入探讨了政治哲学、国家理论、治理体系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结构和个体生活的影响,内容详实且不涉及您提到的“民主式经济的诞生”相关主题。 --- 权力与秩序的重塑:现代国家、治理模式与社会变革 一本关于国家构建、权力分配与社会秩序持久性演变的深刻剖析 导言:现代性的权力之问 自启蒙运动以来,现代国家作为一种全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以其主权、科层制官僚体系和法律至上原则,彻底重塑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图景。然而,这种“现代性”的成就并非没有代价。本书《权力与秩序的重塑》旨在超越对特定意识形态的简单褒贬,聚焦于权力如何被建构、被合法化、被分配,以及这些结构如何应对内部的张力和外部的挑战。我们考察的不是单一的经济模型,而是支撑这些模型的宏大政治与社会框架本身——国家机器的诞生、合法性的危机、以及治理模式在面对技术加速与全球化冲击时的韧性与脆弱。 本书采取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政治哲学、历史社会学、比较政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精髓,力图描绘一幅宏伟的图景:现代政治秩序是如何一步步从前现代的碎片化权力结构中挣脱出来,又如何在新的不平等与冲突中持续寻求平衡的历程。 第一部分:主权的起源与国家机器的铸造 第一章:从封建碎片到统一主权 本章追溯了主权概念的哲学根源,从马基雅维利对国家必要性的洞察,到霍布斯对“利维坦”的构建——一个被动的、绝对的权力中心,以终结“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我们详细分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现代国际关系中领土主权原则的正式确立。重点探讨了国家如何垄断合法暴力,并通过建立统一的税收和军事力量,将松散的臣属关系转化为清晰的公民身份框架。 第二章:官僚制的理性化与效率的悖论 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是理解现代国家运作的基石。本章深入剖析了国家机器的理性化进程,即通过专业化、层级化和规则化来提升治理效率。我们考察了这种理性化在殖民治理、公共服务分配中的应用。然而,我们也揭示了“铁笼”的阴影:当程序和规则本身成为目的而非手段时,治理如何陷入僵化、去人性化和效率的悖论。本章对比了不同国家在吸纳技术官僚精英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章:法律、规训与公民的建构 现代国家不仅通过武力维持秩序,更通过法律和规训构建“好公民”。本章借鉴福柯等学者的理论,探讨了法律如何从简单的禁止性规范转变为积极的塑造力量。从公共卫生运动到义务教育体系,国家如何通过精密的社会工程,将异质的社会成员整合进统一的、可预测的治理场域。公民身份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国家与个体之间契约的体现,其内涵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被谈判和修正的。 第二部分:合法性的危机与治理模式的演变 第四章:民主的勃兴与代议制的张力 代议制民主被视为解决国家合法性问题的核心方案,它试图将民众的意志纳入国家决策过程。本章细致考察了代议制从精英协商到大众参与的演变,分析了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与失灵。我们特别关注了“代议赤字”的出现,探讨了当代表机构无法有效回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时,民众对政治精英的信任如何被侵蚀。 第五章:威权主义的适应性:非民主体制的权力维持术 并非所有现代国家都走向了自由民主的道路。本章对20世纪至今的威权主义国家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着重研究了这些政权如何通过整合现代技术(如信息控制、高效监控)与传统动员模式(如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灌输)来维持统治。研究发现,现代威权体制往往擅长“选择性开放”——在经济领域吸纳效率,在政治领域严密控制,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具有高度韧性的统治结构。 第六章:福利国家的兴衰与社会契约的重估 二战后建立的福利国家模式,是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保障的典范。本章分析了福利制度在创造社会稳定与经济再分配方面的历史功绩。然而,面对全球资本流动、人口结构变化和财政压力,这一模式在过去三十年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本章讨论了“紧缩政策”如何重塑国家与公民之间的社会契约,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公共责任边界的新一轮辩论。 第三部分:全球化时代的权力再分配 第七章:跨国流动与国家主权的消解? 全球化并非是国家主权的终结,而是其形态的复杂化。本章考察了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如IMF、世界银行)和超国家组织(如欧盟)如何构建新的权力中心。国家的主权不再是绝对的壁垒,而更像是一个在多重压力下进行自我调适的节点。本章对比了全球治理中的“软权力”与“硬权力”的博弈。 第八章:数字技术与新型规训空间 信息技术革命为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也催生了新型的权力关系。本章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我们探讨了数字监控的伦理困境,以及技术官僚精英在数据驱动决策中的隐性权力扩张,这标志着规训的场所正在从工厂和学校转向虚拟网络空间。 第九章:全球秩序的碎片化与新竞争态势 当前世界正经历从单极或两极结构向多极化、乃至碎片化格局的转变。本章关注地缘政治的回归,分析了民族主义的复兴如何挑战既有的国际规范和联盟体系。国家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经济或军事层面的对抗,更表现为对叙事权、技术标准和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争夺。本书最后提出:在权力结构日益流动的时代,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被广泛接受的全球秩序,其难度已远超冷战时期的任何阶段。 --- 结语:面向未来秩序的持续探索 《权力与秩序的重塑》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即时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套深入剖析现代权力机制的分析工具。本书强调,无论是经济体制的更迭,还是社会矛盾的激化,其背后都深深植根于国家机器的结构、合法性的基础,以及权力分配的规则之中。理解这些深层框架,是任何试图在变革时代中开辟新道路的基础。 目标读者: 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专业师生、政策制定者、关注全球治理与国家未来走向的严肃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乔丽‧凯莉 Marjorie Kelly

 
  玛乔丽‧凯莉是民主合作组织(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执行副会长,也是该组织的资深研究员。她是《商业道德》杂志的共同创办人,曾为《哈佛商业评论》《执行长》《史丹佛社会创新评论》和《旧金山纪事报》等刊物撰稿。作品有《资本的神圣权利》(此书被评为2001年十本最佳商业书籍之一)以及《拥有未来:正在兴起的所有权革命》。
 
泰德‧霍华德 Ted Howard
 
  泰德‧霍华德是民主合作组织(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会长。该组织是新型经济模式的研究发展实验室,致力于建立一个新的经济体系,也就是民主式经济。在这个体系中,公共所有权和公共控制权将会创造更公平和包容的社会,也会强化生态永续性,最终促进繁荣的民主社会和社群生活。

译者简介

杨理然

 
  「时代一点都不温柔,所以才反过来追求温柔。」
  加拿大亚伯达大学哲学博士,台大博士后研究,阳明大学兼任教师。偏爱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政治议题,翻译是本职也是副业。真心认为在末日来临之前,还是有一些值得做的事。
 

图书目录

各界好评
推荐序/榨取式经济的根源,以及解方―─吴启祯
推荐序/娜欧蜜‧克莱恩
 
绪论
从克里夫兰到普雷斯顿
经济转型的新典范
 
第一章 民有、民治、民享的经济
大浪席卷全球
民主经济原则 vs. 榨取式经济原则
 
第二章 社群原则
公共利益优先
印地安人故乡的再生社区
 
第三章 包容原则
为长期被排斥在外的人创造机会
在波特兰经济发展中创造平等
 
第四章 地方原则

创造回流在地的社群财富
一百三十亿美元的克里夫兰锚定任务
 
第五章 好工作原则

劳动先于资本
家庭护理伙伴合作社——以劳工为中心的经济
 
第六章 民主所有权原则
为新时代设计新企业
员工持有所有权的公益公司——EA工程公司
 
第七章 永续性原则
保护生命的基础——生态系
联邦准备理事会为生态转型的融资力量
 
第八章 道德金融原则
为民众和地方来投资和贷款
英格兰普雷斯顿——银行和退休基金的在地投资
 
结论
从榨取式经济到民主式经济
思考前方道路的下一步 
 
后记/阿迪第亚‧查克拉博蒂
附录 民主式经济相关组织列表
致谢词
关于作者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散布各地的民主式经济实验之间往往没有连结,实验者也不知道彼此。但是在这些实验中,一群默默无闻的领导人,正在为我们许多人渴望但又几乎无法想像的生活打下基础,那就是一个可能让所有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经济模式。他们正在为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经济体制铺路,而这个体制甚至可以推广到全球各地。本书中,透过访问这些社会实验的领导人,我们提出了新体制的基本原则。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一个有条有理的新典范也开始成形,人们也因此知道如何打造新的经济体制。这个新体制能让我们超越企业资本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的二元对立,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世界。

  新体制的基本道德原则,包括了社群原则和永续性原则。就像北美原住民一直以来所知道的那样,这两项原则其实是一体两面。其他基本原则还包括:劳动先于资本、资产大众持有、投资大众和在地、包容受到排斥的少数族群、让利润成为附带结果而非主要目标、重新打造重视平等和永续的新一代企业,并让所有权从原始的「最大化利润」观念,演化成进步的「永续管理」观念。

  这种新兴的民主式经济与当今的榨取式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榨取式经济是由菁英阶层打造的体制,为的是让他们的财务利润最大化。榨取式经济是一个由百分之一的人拥有、百分之一的人治理、百分之一的人享用的经济体制。很早以前,我们的社会就让政府民主化了,但我们却从来没有让经济民主化。这就是现在我们必须开始的历史进程。为了打造这个充满潜力的下一代体制,所有人都应该起身参与其中。

  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关心地球以及人类文明未来命运的人。对社会运动人士来说,这本书将极具价值;对那些发现维持现状不可行的两党人士来说也同等重要。此外,对许多基金会的领导高层、非营利医院系统、大专院校、政府、非营利经济发展、影响力投资、有进步价值的公司、员工所有权公司、工会、市长和其他公民领袖来说,这本书都会非常有用。虽然本书不是一本学术着作,但是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也可能会发现它的价值所在。

  这些潜在的读者将会来自世界各地。本书的故事主要来自美国和英国,也就是资本主义的中心点和诞生地。但本书分享的经验同时适用于许多其他国家,因为榨取式经济已经在全球各地盛行,同时民主式经济也在世界各地相应而起。在本书的每一章中,我们将分别访问各个民主式经济正在崛起的地方。读者可以直接跳到你最感兴趣的章节。

  我们是本书的两位共同作者玛乔丽‧凯莉和泰德‧霍华德,也都是「民主合作组织」(The Democracy Collaborative)的执行主管。民主合作组织是一个成立十九年的非营利机构,也是一个民主式经济的研究发展实验室。我们总共有四十多名主要来自华盛顿特区、俄亥俄州克里夫兰、比利时布鲁塞尔、英国普雷斯顿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我们的工作包含理论和实践面向,总是一起努力酝酿经济改革的想法。此外,我们的工作会处理整体层面的问题,也会处理地方层面的问题。在我们深入地方时,我们帮助在地社区创造财富,让这些财富保存在当地并且分享给当地民众。这样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透过「锚定机构」(anchor institution)的力量来推动,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建立了在地劳工的资产所有权。我们希望透过理论研究和政策制订,让现存的经济制度在环境保护、金融财务和资产所有权等方面,能有大规模的变化。

  近年来,随着合作需求的增加,我们的员工增加到了三倍之多。之所以出现这种成长,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渴望改变。此外,也是因为有一群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分享了这种渴望。现在的我们,已经忙碌到无法满足每一个前来寻求合作的社区、组织或政治领导人。这也是我们写了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我们想把学到的东西开放给大家使用。

  这本书是我们两个人合写的,所以你会看到我们用第三人称「玛乔丽」和「泰德」来互称。玛乔丽‧凯莉是民主合作组织的执行副会长,也是本书的主要作者。她是《商业道德》(Business Ethics)杂志的共同创办人,曾担任该杂志负责人兼记者的角色。在本书中,她会带入商业进步价值与投资的相关经验,那是她在办杂志时所接触到的。她写过两本相关书籍,也从事公司设计和规划,其中主要客户是以社会公益和扩大所有权为目标的公司。另一位作者泰德‧霍华德是民主合作组织的共同创办人和会长。他曾帮助克里夫兰基金会(Cleveland Foundation)的运作,并帮助建立了员工持有的长青合作社(Evergreen Cooperatives)。他经常和各种锚定机构(例如非营利医院系统和大专院校)合作,近期也越来越常与美国和欧洲的政治领导人合作。

  我们是脚踏实地的基进分子(radicals),而此书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一个正在成形的新型经济体系。在访问时,我们认识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模式、不同的经济方法和意识形态,也就是在其中我们看到一个正在成形、有条有理的新体系典范。我们希望读者能理解这条潜在的进步道路,并且学习如何加入我们的行列。

推荐序

榨取式经济的根源,以及解方

吴启祯│经济民主连合经济组召集人,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


  构筑现代经济社会与物质文明的游戏规则──追求无止尽的经济成长与个人财富积累──已经将人类推向自我毁灭的边缘,而且是双重世界的毁灭:一是社会内部凝聚力量的崩解,主因是财富与所得分配严重不均,1%的富人占有极大比例的资源,而愈来愈多人,尤其是年轻世代,却连堪称温饱、更遑论稳定的工作都很难获得。

  另一种毁灭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例如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地球暖化速度,已经来到除非全球经济型态在短期内达到深度减碳目标,否则生态浩劫在所难免,届时规模难以想像的气候难民死伤与迁徙,可能包含你我,以及未来世代。

  何以至此?人类号称是地球无数生灵中最有智慧的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上自我冠上homo sapiens(拉丁文,英文意思为wise man)的标签,有能力发展出各种超乎想像的科技文明,在地球上成功繁衍庞大族群、创造巨大财富,但同时却将人类社会与复杂精细的地球生态系带往濒临毁灭的境地?这个反智结果,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的一大部分,在于当「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的概念,透过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设定,成为人类自我定义的属性、生命意义的追寻目标,乃至整体社会运作机制的核心;从那一刻钟开始,自我毁灭的时钟开始进入倒数。

  ……我们每天有得吃喝,并非由于肉商、酒商或面包商的仁心善行,而是由于他们关心自己的利益──我们诉诸他们自利的心态而非人道精神──

  每个人都会不断催促自己,努力为他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他所关心的,没错,是他自己的利益,而非整体社会的利益──但研究他自己的利益所在,自然而然或者不如说是必然,会引导他为自己的资本挑选最有利于社会整体的用途……

  既然每一个人都努力尽可能将他的资本……产出尽可能有最大价值……为的只是想尽可能增加他自己的利益;结果,……他宛如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增进了一个在其意图之外的目的……经由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往往会比他真想增进社会利益时更有效地增进社会利益……

  在西元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写下上述文字的苏格兰学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由于此等「真知灼见」为当时英国崛起中的工业资本阶级之自利与牟利行为提供了伦理道德基础,同时也奠立了自由放任(laissez-faire)的市场经济政策的优越性,因而占拥现代经济学之父的神坛地位。其所揭橥的「经济人」属性,只要专心追求自利,便能对社会做出比利他主义者更大的贡献。此一思想系谱,传承到十九世纪经过英国功利主义思想家的演绎,为「理性」更进一步赋予了追求效益/利益极大化原则的定义。

  以追求自利与利益极大化的「经济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英美世界具有主导性地位的伦理道德基础,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文化信仰因素,那就是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流行于该地区的基督新教喀尔文教派。该教派有个独特主张,那就是「上帝预定论」(predestination),认为上帝已经事先挑选哪些人死后上天堂得永生,其他非选民则注定下地狱。虽然这是一件死后才能验证(所以根本无从验证起)的主张,但是被预先选中的幸运儿既然蒙主恩宠,生前也定然享有傲人的世俗成就,方能彰显上帝、互为辉映。同样的逻辑形成对贫穷者的歧视,认为贫穷本身是罪恶,是懒惰的化身,贫穷说明了自己是上帝的弃儿。

  喀尔文教派这项独特的信仰主张,为「经济人」(以及贫富社会阶级)论点铺设了价值的温床。此一「宗教性」基础,加上亚当斯密所赋予的完美「社会性」(利我主义者比利他主义者对社会更有贡献),等于是为「经济人」打造了一双畅行无阻的双脚,成为英美哲学与公共政策的重要基底。

  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环境下,个人/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造就了野蛮资本主义,也就是本书所说的「榨取式经济」型态,其所产生的危害,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啸是一个明显的事例,但是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无所不在,在于它已经成为我们(台湾人哪)的文化基因与价值信仰,在于它把社会彻底地「原子化」(见诸柴契尔夫人的名言:「他们把问题归诸给社会,但是,你知道的,没有社会这种东西,只有个别的男男女女,以及他们的家庭。……」),人的社群感与生命共同体于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商业领域,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在老板与高阶管理阶层的独大与独裁。然而我们崇拜富人与金钱,不仅仅是因为认同的投射,还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围绕着「经济人」概念所形成的国家公共政策,基本上是借由人们对于贫穷的恐惧在鞭策工作动力,残补式的社会政策让人唯有落入贫穷线以下才得以领取微薄福利金。虽说教育是阶级翻身的机会,但是教育商品化的结果,通常带来的是阶级固化与债务陷阱。

  本书作者的分析充满洞见,直指这一切不幸的根源:「资本偏见的核心根植于人类的心中,也根植于一直以来人类对于虚荣与地位的追求。」没错,在一个强调阶级地位高低差别的社会当中,古今中外的差异只有划分阶级的标准不同而已,从血统、战功、考取功名学位、土地、金银货币等等一路演变,总是要透过这些准尺来判别人与人之间的价值高低与社会地位。榨取式经济「这种价值体系透过有利于富人的制度和政策来体现。最后,价值观和制度结合在一起,于是在资本家和其他普通人之间形成了资源、权力和特权的不平等分配。」

  所幸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英语系国家在当代的影响力固然巨大,但是地表上还有其他地区拥抱着不同的价值观与相应的国家制度,崇尚平等与自由的北欧就是一个重要典范。北欧式的自由主义强调唯有国家强力介入方能保障所有人享有发展机会的自由(否则自由只是富人的特权),因此在二战后打造了民主式经济,建构了完整的福利国家。北欧这套通称为社会民主的体制,在历经全球化时代至今,以整体国民的强大创新力作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解决了一般国家经济发展经常面临的两难困境:公平vs.效率,绿色生态vs.经济成长,与产业规模过小不利国际竞争与研发。北欧的发展成就,已经受到国际学界与媒体的肯定,当今美国国内一些重视公平正义与永续发展的政治人物也掀起一股北欧学热潮。

  我们不知道动见观瞻的美国政权何时向左转(希冀届时可以牵动执拗的台湾右派政治),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们,已经和案例中的所有人与相关单位一起协力,在草根基层实践着民主式经济。诚如作者所言,对这股力量来说美国脉络无异于一片荒漠,大环境非常不利。但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倒数时间所剩无几,我们必须尽最大能力尽快地终止榨取式经济继续蔓延。

  我衷心推荐这本书!透过这本书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命运的前世今生,了解潜藏在我们个人行为、社会价值文化乃至国家公共政策深处的影武者,进而开启知识─行动的正向循环,打造社群共同体,建立自己的认同与归属。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子里像是被投入了一颗炸弹,那些根深蒂固的经济观念瞬间被瓦解,然后又在作者构建的新框架下一点点重塑。我一直以为经济发展就是“蛋糕做大”然后“分蛋糕”,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所谓的“蛋糕”根本就不公平,所谓的“做大”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剥削和不平等。作者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历史上的工业革命,详细地剖析了资本是如何一步步积累,而这个过程中劳动者的付出是如何被低估和占有的。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所打动,以前觉得是经济学里的抽象概念,现在感觉就像亲眼目睹了劳动成果如何被一点点蚕食,而我们普通人对此却浑然不觉。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所处的社会环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市场规律”,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维持剥削的工具。它不只是在理论上分析问题,更是在情感上触动我,让我感受到一种被压抑已久的愤怒,但也同时燃起了改变的希望。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如此僵化的劳资关系?是否真的只能接受这种“赢者通吃”的经济模式?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世界的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繁荣”这个词有了全新的定义。以往我理解的繁荣,往往是GDP的增长,是股市的飙升,是少数人的财富暴涨。但这本书却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它强调的“繁荣”是一种普惠性的、可持续的、人人共享的幸福感。作者并没有回避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反而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每个个体都能从中受益,并且不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公平为代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共享经济”和“合作社模式”的探讨,它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这些模式是如何在实践中促进共同富裕,如何让社区更具韧性,如何减少贫富差距。读到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经济参与者,而是一个有能力塑造更美好经济未来的积极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经济的真正目的不是累积财富,而是创造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能够充分发挥潜能,并且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的美好社会。这种对“共好”的追求,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前瞻性。

评分

整本书的论证逻辑严谨,但又不失可读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使用过多的晦涩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复杂的经济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经济榨取”时,并没有停留在道德谴责层面,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经济机制中,比如税收制度、金融体系、劳动合同等,揭示了这些看似中立的制度是如何被设计成有利于少数人的。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很多不公平并非源于个别人的恶意,而是制度性设计的结果。这本书就像一部经济学的“侦探小说”,层层剥茧,最终揭示了隐藏在繁荣背后的真相。它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我们所处的经济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这种运作方式是否符合我们的利益。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提出问题之后,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积极地提出了许多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构想,更有许多是已经在实践中证明可行的,比如一些地方性的经济实验,社区发展项目等。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赋权感,让我觉得自己可以参与到改变经济格局的进程中去。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公平、人性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想指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所展现的宏大视野,他将经济问题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一条更符合人类整体利益的发展道路。书中对于“解构劳资框架”的探讨,让我看到了摆脱传统雇佣关系束缚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新的组织形式,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更紧密结合。我被书中关于“赋权”和“参与”的理念所打动,它相信普通人拥有改变经济现状的能力,并且提供了实现这种能力的路径。这本书的语言充满力量,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作者对社会进步的殷切期盼。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地去思考,去实践,去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社会变革的信心。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你坐立不安的书,因为它直击了我们社会经济结构中最核心的痛点。作者毫不留情地解构了我们习以为常的“劳资关系”,将它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看到其中隐藏的权力不对等和潜在的压迫。我一直以为,付出劳动就应该获得回报,这是一种天经地义的规则,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这个规则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力量在操控着分配的天平。我被书中关于“异化劳动”和“非人化”的论述深深吸引,它让我反思,我们有多少人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失去了创造的乐趣和作为人的尊严?又是什么让这种现象得以持续?这本书提出的“终结经济榨取”的概念,不是简单地呼吁加薪或者福利,而是从根本上重新审视经济活动的本质和目的。它挑战了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追求的经济逻辑,转而强调人的福祉和社会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方面是对过去认知的颠覆,另一方面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召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