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在台湾

我的青春,在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  傅榆
在喧嚣的民主台湾寻找内心声音,真诚发声之作

  生长于台湾去威权化的时代,
  和台湾的民主一起长大,
  我们,都曾经受伤。

  「如果我们要一起往前走,需要从意识到自己受了伤开始。」----傅榆

  台湾的民主化之路,走得风起云涌。
  但当国家的发展,反映在个人的生命史上,
  成长于民主台湾的世代,我们的青春经历是甚么?

  傅榆出生在一九八二年。
  五岁那一年,台湾解严,民主进入幼儿期。
  十四岁,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民主很青涩,但已经有它独立的生命。
  然而,和台湾的民主一起长大,并不是一条平顺的路。
  整个社会在后威权时代浮现的冲突、误解,也发生在她的生活里。

  傅榆的回忆细腻敏感,彷彿将她纪录片的镜头反转观察自己。
  她反思自己如何从一个不假思索、自动复制原生家庭政治观的女孩,
  如何开始反省,乃至于为自己发声。

  这是台湾去威权的历史之中,一段个人的生命史----
  一个曾经受伤,迷失,而重新找回主体性的故事。

  挺傅榆,挺自己,挺走在台湾民主路上的青春
  傅榆的故事,献给所有曾在政治中孤单,在理想中受伤的人


  重要事件
  *作者2018纪录长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金马奖及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作者金马奖得奖感言全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这部片,很多人以为是在讲政治,但它其实更多是在讲青春,青春很美好,但也容易犯错。我们可能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别人身上,这有可能发生在人对人,也有可能发生在国家对国家。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可以被当作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身为一个台湾人最大的愿望。」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共鸣之书,也是励志之书。
  在台湾民主化历程中成长、却常在台湾喧嚣的政治环境中感到迷失的人们,会在其中看到自己,以及被傅榆安静坚定的努力所鼓舞。

各界推荐

  ◎作家林蔚昀 专文推荐
  ◎各界青春力挺

  |艺文创作界|
  朱宥勋(作家)、李惠仁(纪录片导演)、何敬尧(《妖怪台湾地图》作者)、林立青(作家)、林韦地(季风带文化创办人)、林蔚昀(作家)、陈玠安(作家)、陈茻(国文教师)、马翊航(《幼狮文艺》主编)、张少濂(迷走工作坊创办人)、张铁志(作家)、黄益中(公民教师、《思辨》作者)、詹正德(影评人)、农村武装青年(知名台语乐团)、杨大正‧郑宇辰‧陈敬元(灭火器乐团)、廖志峰(允晨文化发行人)、廖云章(独立评论@天下频道总监)、郑丽君(文化部长)、郑宇庭(新手书店创办人)、膝关节(影评人)、颜择雅(出版人,作家)、蓝祖蔚(影评人)、潇湘神(小说家)

  |学界|
  吴介民(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第三种中国想像》作者)、吴叡人(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友人(东海大学社会系教授)、管中祥(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台湾公民行动影音纪录协会理事长)、殷宝宁(国立台湾艺术大学 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媒体界|
  何荣幸(《报导者》创办人兼执行长)、李雪莉(《报导者》总编辑)、陈信聪(公视有话好说主持人)、陈德愉(记者)、阎纪宇(《风传媒》执行副总编辑)

  |网路名人|
  胡采苹(行销部门主管,曾旅居中国十年)、鬼门图文(图文创作者)、陈嘉行(焦糖)、视网膜(眼球中央电视台主播)、蠢羊与奇怪生物(漫画家)

  |政界、公民运动参与者|
  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林昶佐(立法委员林昶佐)、林家兴(纽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新共和通讯》创办人、前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周馥仪(公民运动参与者)、苗博雅(台北市议员)、张之豪(基隆市议员)、赖青松(谷东俱乐部创办人)、严婉玲(公民运动参与者)、顾玉玲(社运工作者)

  (按推荐人姓氏笔画排列)

好评推荐

  许多人都说要「超越蓝绿」,但实际上只是「逃避蓝绿」,不愿正视问题的根源,自然也就谈不上解决。傅榆以她的成长历程和纪录片创作为主轴,细致呈现了青年世代的认同轨迹。这本书让集体的政治问题落实到个人的生命经验上,提供了相互理解的契机。──朱宥勋(作家)

  傅榆导演以纯情、执着、和素朴勇气,走出属于她自己的创作特色,她早年就以影像反思她起源于原生家庭中的政治纠葛,后来她坚持多年实作跨海崃公民社会对话,一步步探问根本身分问题,而把自己锻造成为具有思索政治问题能力的台湾导演。──吴介民(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第三种中国想像》作者)

  选边容易、对话困难。
  期待傅榆推动的真诚对话,能让台湾民主继续深化。──何荣幸(《报导者》创办人兼执行长)

  傅榆是大马和印尼华侨来台定居的第二代,在台湾独特的族群光谱里,她是一位永远的「他者」。多元的文化基因与纪录片的历练让她养成了一个敏锐的旁观之眼,也就是这样的背景,在台湾复杂的政治认同下,她揭露并挑战所谓「温良恭俭让」的台湾肌理,试图让光谱里不同的人说出想法。于是,金马奖典礼上,她以生涩而略带颤抖的声音向上千万的观众一字一句地讲出对台湾的国家想像,这看似莽撞却真诚的行动来自她成长的蜕变。这本书期许着:有没有可能,在我们共享的未来里,人人可以无惧地说出自己的价值与信念?──李雪莉(《报导者》总编辑)

  民主的道路,不会有直线;自由的边界,必然不规矩。这是我们共同的青春,在台湾。──李惠仁(纪录片导演)

  不知道从甚么时候开始,我在苗栗帮陈为廷辩护的时候,法庭外总有一台摄影机跟着他,掌镜的是一个年轻女生,让我觉得很奇怪。
  「那是拍我纪录片的傅榆导演啦」陈为廷这样说。
  当时还没发生太阳花学运,陈为廷也还不是学运明星,后来因为常常看到傅榆,越来越觉得佩服她长时间拍摄纪录片的毅力,彷彿要把所有发生的故事都记录下来一样。
  《我的青春,在台湾》这本书,记载了不只是蔡博艺、陈为廷的故事,也包括傅榆自己、甚至是在那风起云涌的社运年代里,年轻世代共同的努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轻人的勇敢、坚强,当然,也可以看到徬徨与失落。
  相信经历过这样时代的人,一定都不虚此行。──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

  任何社会事件里面的人物都有其复杂的背景,连同拍摄创作者也一样,如果读者还记得金马奖事件引发的轩然大波,如果你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那么我推荐你读这本书,听作者,听当时的导演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林立青(作家)

  在台湾这样一个多元族群、文化且承载诸多历史伤痕与故事的岛屿,我们的青春随着政治演进不断成长、挣扎而后消逝。我们成为了政治工作者,而后讴歌余生不再回来的青春。傅榆书写的是我们所有身为「解严世代」年轻人的青春。期许献祭青春了的往后,台湾只有是非黑白,不再有是非蓝绿──林家兴(纽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新共和通讯》创办人、前国民党青年团总团长)

  因为金马奖上的发言,傅榆这一年来都很辛苦,拥有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是罪,但她受到惩罚。人本来就不是平白无故自由,是无私的奋斗与牺牲才能成就,是世世代代台湾人,用他们的青春,一步一步走到这里。而现在,我们也在这么做。──胡采苹(行销部门主管,曾旅居中国十年)

  感谢傅榆用自己的人生与创作,向大众分享如何在交织的身份中,爬梳过去,书写现在,寻找共同的未来。──苗博雅(台北市议员)

  启蒙,是有趣又神秘的化学变化。因为一段话、一本书、一次新闻事件、一场运动、一部纪录片,从此生命有了不同的样貌。这本书记录作者的启蒙历程,因此产生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记录片以及震撼人心的金马奖致词,然后启蒙了更多人的青春岁月。──陈信聪(公视有话好说主持人)

  多数人普遍有个共识,就是尽量不与人谈及政治,但正因为我们拥有民主自由,才能以不同的声音去对话,这是重要且可贵的──鬼门图文(图文创作者)

  《我的青春,在台湾》 有纪录片无法纪录的「我们」与「我」,对话的可能与不可能。书中环绕的危机感(记忆的、表现形式的、政治的、未来的),认同的差异与补充,在不同地带运行的微痛与抵抗,不论是否完全咬合,都将引诱我们再次追问:我曾在哪个现场,又愿意进入哪一个战场——那是青春以后的事,是我们的台湾日常。──马翊航(《幼狮文艺》主编)

  成长其实没有终点,因此,青春期也可以无限延伸。只是,外界总还是要给你贴一个标签,你已经不是小孩了,你已经是个大人了,你已经该如何了,或者是,你是台独。
  外界因为急于给自己早已预设好的立场做确认,而给予她许多标签。
  从傅榆导演的这本书里,我看到,这些标签有多没意义。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人生故事。若真的要给这位金马导演做出一个分类,她就是那个,至今仍然相信,人是可以透过沟通,了解彼此立场的。
  作为政治宣导,一直到结尾都没有结论,是不合格的。
  但她是个影像工作者,她不是政治宣传者,她不需要肩负这个重担,她所创作的作品,她所描绘出的,是人的景况(human condition)──张之豪(基隆市议员)

  这本书不只是傅榆深刻自我探索的故事,也反映了台湾青年世代的政治思索旅程,更是整个民主台湾的一页青春。──张铁志(作家)

  傅榆的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是一部关于陈为廷及蔡博艺两位学运青年的青春繁华录,而《我的青春,在台湾》这本书却是傅榆自己的青春繁华录,是一个青年纪录片导演的自我检视及省思;没有什么比认真看待自己与他人的人生更重要的事,尤其是以纪录他人人生为职志者,而傅榆做到了。──詹正德(影评人)

  有别于纪录片电影吐露的创作面临无助心声,纪录片确实有那么点无法判断结尾如何收才对的结论。书里更详实地传达这段以民主纪录的失焦青春。关于热情、信念,以及人世间所有的进退两难。──膝关节(影评人)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对有些人来说是部有争议的电影,《我的青春,在台湾》这本书,却是再单纯也不过的着作,记录了傅榆的生命历程,及其作品与生命辉映。「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也是部单纯的电影,但也许是因为体制的复杂与邪恶,总让人们看不见单纯的人与单纯的作品。──管中祥(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教授、台湾公民行动影音纪录协会理事长)

  「台湾」是什么——这是个艰难的问题。由于历史因素,这小小的岛上有各种认同,不只统独,还有原住民与各国移民;这么多不同认同的人,有可能构筑出「共同的台湾」吗?我认为本书在艰困中或许提示了某种温柔的可能。──潇湘神(小说家)

  (按推荐人姓氏笔画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傅榆


  第55届金马奖最佳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导演。

  现从事独立纪录片工作,主要探索与关注台湾年轻人对台湾政治与社会的价值观与态度。作品《蓝绿对话实验室》曾获中国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纪录短片《完美坠地》获2016年香港华语纪录片节短片首奖。2018纪录长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获金马奖及台北电影节最佳纪录片。

採访撰文/陈令洋

  清大台湾文学所毕业。曾为二二八共生音乐节工作小组成员。文章散见于文讯文学杂志。
 

图书目录

各界推荐
专文推荐  林蔚昀
自序

第一章   我的存在感保卫战
-和台湾的民主一起长大
-台湾就要毁灭了
-超级大女人与家庭小精灵
-不曾消失的「29号」
-我的存在感保卫战

第二章   电视计画了我们的人生
-我不是仗义执言的人
-唯无哈党
-两千年上大学遇到政党轮替
-入戏的观众
-深入敌营
青春‧政治三曲──
前传《不曾消失的台湾省》

第三章   原来纪录片可以这样哦?
-我的纪录片启蒙
-不碰政治的台湾纪录片文化
-他们输了我一点都不难过
-大家一起照镜子
-质疑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就是质疑他的人生
青春‧政治首部曲──《大家一起照镜子》

第四章   蓝绿对话实验室
-霍格华兹魔法学院
-友善地说一声嗨
-雅闻的反感
-非典型中港生
-我希望大家翻进去
-是反媒体垄断?还是反中国因素?
青春‧政治二部曲──《蓝绿对话实验室》    

第五章   我们的青春,不只在台湾
-不是我的一厢情愿
-我的中国经验
-中港行
-三一八的缺席
-不得其门而入
-蔡博艺会来吗?
-讲重点!讲重点!重点是什么?
-陈为廷入港被拒

第六章  我不知道怎么结束
-身为导演的罪恶感
-加入七日印象
-这一代人的故事
青春‧政治三部曲──《我们的青春,在台湾》

第七章   你这个是台独欸
-两段得奖感言
-不一样,你这个是台独欸
-金马事件的影响

第八章  对话持续进行
-回头看蓝绿
-台港中公民社会的重新反思

后记

附录
《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国际巡回演讲全文
年表: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傅榆成长重要纪事


 

图书序言

自序

  会有这本书的出现,其实很明显,是因为二○一八年的金马奖。那一场发生在我青春期尾端,足以改变我人生的意外。

  一般来说,青春期大多泛指十多岁成长到二十多岁的时期。但对我个人来说,我真正的青春期,似乎是在我二十六岁、拍完第一部关于台湾政治的纪录片《大家一起照镜子》之后的二○○八年,才慢慢展开的。如果青春,指的是经历启蒙、探索、冲动、挫折然后成长的过程,那我的青春,大概就是从二○○八年,一直延伸到二○一八年,做完《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得到了金马奖之后,才开始不得不接受,自己真的该长大,前往下一个人生阶段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比同年龄的人都晚熟得多,做什么事情都是慢半拍,所以对许多道理的领悟,也都比一般人晚了一些。尤其是对于政治,对于身份认同,在大二以前,我可以说像是与世隔绝一般,没有接触过台湾社会真正的政治样貌。至少在此之前,其实我不知道,原来谈论政治,是敏感的。直到一次我与大学同学之间因为政治而差点引起争吵,并且被其他同学拉开,才让我发现,在场似乎只有我一个人,不懂这是怎么一回事。不同立场之间的人不谈政治,像是一种人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所以,当电视上在吵着本省外省的时候,我才开始困惑,自己到底属于什么人?当总统选举越来越走向蓝绿两大势力之争的时候,我才开始困惑,究竟蓝绿从何而来?当开始拍摄政治相关的纪录片,我才开始更困惑,为什么有好多事情,我原本都不知道?这些晚熟,我想是来自我虽然出生在台湾,却相对特殊的家庭背景。

  而这样的晚熟,或许是促使我如此想透过不断拍纪录片,去探索台湾政治的根本原因。如果不是因为这种总是落于人后,需要不停追赶的不安全感,我想我不会有这么强的动力,想要一直朝着这个主题继续拍下去。从二○○八年到二○一八年,我拍了四部关于台湾政治的纪录片。它们看起来是一部一部独立的纪录片,散落各处,没人理解其中相关联的脉络。但对我来说,这几部纪录片,就是属于我个人的政治成长简史,像是三部曲,与一部前传。

  不过,尽管这些于我有多重要,我总认为,如果不是与自己有关,谁会想看另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因为如此,我从没有把这些过程爬梳出来的意图。很幸运也很感谢,我遇到了卫城出版社,还有愿意听我啰唆的口述,去芜存菁编撰成文的令洋。他们让我感觉,自己探索政治的这段成长历程,或许的确紧紧扣着近代台湾政治历史的演变。而爬梳这个过程的意义在于,可能让更多人有机会从个人史的角度,去思考整个国家的历史。重点不在于我个人,而在于这本书可能是一个媒介,让生活在台湾的每个人,都有可能尝试从自己生命史的角度,对照台湾的历史,以至于理解与自己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在同一个时间点,又是如何面对与度过的。

  我由衷的希望,这本书带有这样的功能,让有机会阅读到它的人,多花些时间思考自己面对政治的历程,与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之间的关联。这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望。

推荐序

青春、认同、政治——傅榆的赋格

◎作家 林蔚昀


  我们是时代的孩子,这个时代是一个政治的时代。——辛波丝卡,〈时代的孩子〉

  似乎已是一种仪式,每次选举将近,大家就会大梦初醒般开始谈政治、或不谈政治、或避谈政治、或政治归政治,XX归XX。平常把头埋在沙子里的把头抬起来了,平常躲在水底下的歧见纷争,也像刚煮好的水饺浮现了。有人厌烦,有人说政治脏黑,有人说你不管政治政治就会来管你。有人蓝,有人绿,有人白,有人红,有人黄,几乎可凑成一桌麻将。
 
  虽然有人说蓝绿一样烂,有人说蓝绿是假议题,但它就是存在。有看过《骇客任务》就知道母体无所不在,想自由的人类只能进入意识形态的虚拟世界,从内部突破。

  但知易行难。不同阵营之间无法对话是事实,即使是看似同一边的,很多时候也无法对话,彼此互称猪队友、老鼠屎。现实中,我们看到各种各表/婊,有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有成功说服的,也有互相情感勒索的,或是天凉好个秋。对了半天,还是没有交集,依然是两条平行线。

  《我的青春,在台湾》的作者傅榆很敢。即使意识到(或没意识到?)结果可能惨烈,她还是希望和不同阵营、不同观点的人对话、沟通。看在稍微圆融世故的人眼中,这行为简直白目,只有中二的青少年才做得出来。但若是没有这样的白目、勇敢、她也不会拍出《大家一起照镜子》、《蓝绿对话实验室》以及后来的《我们的青春,在台湾》,更不会有这本书。

  我们的失语是怎么炼成的?

  《我的青春,在台湾》是傅榆的自述,很神奇,这本书里面的声音不只有一个,而是像不同时期、或是同一时期不同心境的傅榆都在发声,这些声音有些平行,有些重叠,听起来就像一首赋格。我们首先听到她的成长,一开始,她在偏蓝的父母影响下,政治立场也是蓝的(认同国民党和中华民国、讨厌民进党但说不出为何讨厌、对台湾有种疏离感),虽然那时候她对政治立场的概念还很模煳。

  我和傅榆同年,是外省第三代,我曾经不认同台湾,现在认同台湾,里面她写到一些内心转折我很有共鸣(虽然我们背景不同,她父母是马来西亚华侨),比如因为不会说台语,在台语人之间觉得格格不入。但是,这种事我是不敢说出口的,因为政治不正确,可能会让一些台湾人(我至今依然不知道,要称唿他们为本省人还是台湾人?)、台派人士愤怒。台湾人一直因为台语及台语口音而被排挤、嘲笑,台语以前被打压(说台语还要挂狗牌),今天台语的处境也岌岌可危,濒临绝种,甚至许多台语家庭的年轻人都不会说了,台语人彷彿被阉掉了舌头,缝上华语的新舌头,就像林莉菁在《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中提到的。

  于是,我就像《永别书》里的贺殷殷,拼命努力认同台湾、听台语、学台语,要比台湾人更像台湾人、更爱台湾,这样才能安身立命。但是,也像贺殷殷一样,两面(或多面)不是人,因为要否定自己的一部分。和我不同,傅榆说出口了,虽然这样会被骂。她很诚实面对她的成长过程,不否认任何青涩幼稚,不对自己割席,不自我审查,不美肌修图。她把心底话和读者分享,不管是成熟的、天真的、世故的、无私的、自私的……这会让某些读者有强烈的共鸣,深深感动(陈令洋的採访做得很好,能这么诚实,表示叙述者和採访者之间有信任)。另一方面,因为太诚实了,可能也会让另一些人觉得被踩线、被冒犯。

  政治的日常对话

  如果没有这些会踩线的点,这本书会更干净,更政治正确,但它就失去了诚实动人、质朴的力量。更重要的,如果这样,就会违反傅榆一直渴望的:想要说出自已的想法,不因为害怕被嘲笑或是破坏表面和谐而沉默。她想要打破沉默,说那些不可说的部分,真正与人交流。这可能吗?不知道,但一定很困难。如果不难,怎么同温层喊了那么久沟通对话、走出同温层,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被窝里取暖,骂不同阵营、不同想法的人是脑残?(这现象并非台湾独有,而是举世皆然)

  傅榆的老师蔡庆同说:「当你质疑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你是在质疑他的整个人生。」那么,要理解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是否也要理解他的人生?要沟通对话,是否也要赌上自己的人生,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真诚、有同理心的?

  我没看过傅榆的任何一部电影,对于她透过拍片进行的尝试,只能从她的拍片心得中猜测状况。其实这本书的重点也不在于她的对话尝试是否成功,而是在她自己的成长和改变。虽然让蓝绿家庭(傅榆自己的家庭和同学曾也慎的家庭)对话的《大家一起照镜子》让双方感到受伤而不欢而散,也受到老师们的批评,但傅榆却因此第一次意识到,政治倾向和情感是紧紧扣连在一起的。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立场的人,她不必依附家庭立场来做政治选择,而是可以独立思考政治这件事。

  看起来,有点像是牺牲了别人来成全自己的觉醒,但其实影片中的主角也是有选择的,他们也可以选择在受伤后继续沟通、互相理解。他们没有,可能是因为伤口太深、太痛。然而,只要沟通对话,就一定会受伤(因为每个人是如此地不同),就像活着一样。

  对话是为了带来转变

  如果沟通对话会带来伤害,那为什么要沟通对话?如果面对历史会揭开过去的伤口,那为什么不让它过去就好?嗯,因为沉默并不会解决问题,相敬如宾最后变成相敬如冰,如果有天不小心撞上冰山,关系就沉船了。同样,过去的伤口从来没有真正过去,只是在层层白色的绷带底下,不断渗出血和脓。
  
  不过确实,历史的伤口太过沉重,要上一辈对话沟通很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傅榆在《蓝绿对话实验室》中把镜头转向首投族,从二〇一二年总统大选前四百八十四天开始,让一群年轻人彼此对话,谈论统独、蓝绿、世代、认同,影片也间接纪录了国光石化、反核运动等社会事件。

  如果《大家一起照镜子》是关于认清事实、幻灭与破碎,《蓝绿对话实验室》就是关于转变。这转变是双向的,傅榆在纪录年轻人对话讨论的过程中,被他们改变(比如被陈为廷影响,开始关心戒严历史、转型正义,发现白色恐怖的迫害不分省籍,进而意识到自己对「蓝绿」的想法被省籍的刻板印象侷限住),而被记录的年轻人也被这部片改变了。本来偏蓝的学生在「反媒体垄断」和三一八学运中支持抗争者,本来没有那么关心社会的,也开始关心社会了。在此同时,纪录片的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也被社会中的事件改变着,他们的行动也影响着社会。

  不过,就像在所有的对话中,总会有人说得比较多,总会有人觉得自己的声音没被听到,或是很难发声,《蓝绿对话实验室》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对此,傅榆说:「或许是我们沟通的方式,忽略了双向的交流。但这些人并非完全铁板一块,能不能被说服,最后涉及沟通的艺术。」

  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成长

  在《蓝绿对话实验室》后,傅榆展开长达四年(二〇一二──二〇一六)的拍摄计画,聚焦在台湾学生陈为廷和中国留学生蔡博艺在台湾参与社会运动的过程(包括三一八学运),进而思索中国因素对台湾的影响,以及中国民主化的可能性。原本,傅榆只是拍摄、记录两人,但后来三一八落幕,主角都不在第一线冲撞了,傅榆的热情消退,对拍片的意义感到迷惘,甚至不知如何收尾,这时她才发现,这也是关于她自己的追寻、故事、青春、失落和成长。原本她把希望寄託在两位主角身上,希望他们能给她一个答案,但后来发现答案就在她自己身上:「……我一直跟在他们后面,自私地幻想我们要一起去同样的地方,但是我其实跟不上他们的脚步。我到了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才恍然大悟,我们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去的地方。」这痛苦的体悟,正是导演青春的终点,也是影片完成的起点。

  于是,傅榆把自己也剪进影片,这部《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于是真正成为他们三个人,甚至一整代台湾人的故事,不只是有明星光环的运动领袖。纪录片导演把自己放入影片,总是会遭受到「这样不客观、这样介入太多」的质疑,就像《日常对话》的导演黄惠侦让自己入镜和母亲对话,也受到了质疑。但是,本来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客观,即使是看似中立的新闻报导,也有框架及色彩。纪录片导演如果只是为了想介入而介入,那显然会破坏纪录的客观,如果要介入,就得有一个足够的理由。

  傅榆的介入,有足够的理由吗?再一次,因为我没看过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只能从文字方面来评论。身为《我的青春,在台湾》的读者,我觉得这理由是充分的,因为有她的介入(或者该说,加入),同样身为运动旁观者的我,可以比较容易进入状况。我还记得,当我住在波兰,观看远方台湾的三一八运动时,也有类似的焦虑、不安、恐惧、困惑、迷惘、疲倦、无力、疏离。

  或许因为没有看电影,书中有些部分我不是那么能够进入,尤其是第五章的某些部分,觉得比较像映后访谈,或是拍片心得。但是,当傅榆讲起自己的成长、转变、矛盾和想法,这部分又很动人。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情绪起伏,有时候很投入有时候很疏离,我想,这也符合导演拍片、参与社会运动的状态。那是一个流动的状态,就像对话本身是流动的,青春也是。

  青春充满冲撞、挫折、犯错、不安、失望……但青少年也在这混乱的过程中转大人,这是一个可贵、值得尊重的历程,正如波兰儿童人权之父柯札克说的:「青春是高贵的。」如果没有青春,也不会有后来的成熟。傅榆的《我的青春,在台湾》纪录了她在政治意识和身份认同上的成长过程,而本书的读者,也可以透过阅读,重新经历,或开始经历自己的青春。

图书试读

和台湾的民主一起长大
 
在台湾出生成长,我们的青春经验是什么?
 
我出生在一九八二年。我这一代人,成长的时期,正是台湾解严之后,一步步迈向民主化的时代。可以说,我这一代人,就是和台湾的民主一起长大的。
 
在台湾,日常生活里几乎是无所不在地,有很多政治讯息。新闻很喧嚣,每天都有很多议题、对立、口水仗。威权时代不会有这些。但我这一代人出生成长在台湾结束威权,起步建构民主的年代。我五岁的时候,台湾解严,民主进入幼儿期。我十四岁的时候,台湾第一次总统直选,民主很青涩,但是已经有它独立的生命。我们成长的过程,几乎一定会受到政治的影响。每一件台湾「民主化」历程中的历史事件,其实也都渗入我们的成长经验里,成为我们个人生命史的一部分。
 
所以,在台湾,和民主一起长大,究竟是一种甚么样的感觉呢?这并不是一条平顺的路。青春会有理想。但是当时或许都没想过,理想之中会藏着伤。我们想找到认同,却要经过反省,才会注意到认同之中,也会藏着排挤与被排挤。这条路,我们到现在也一直在走。
 
而我的故事,只是许多故事当中的一个。
 
台湾就要毁灭了
 
「全国同胞们,台湾就要毁灭了!毁在民进党的纳粹法西斯手里!毁在李登辉国民党的慈禧太后义和团手里!」─一九九四年台湾迎来了第一次台湾省长与直辖市市长选举,我所居住的台北市,市长候选人呈现国民党黄大洲、民进党陈水扁与新党赵少康三强鼎立的局面。当时赵少康策略性地将这场直辖市长选举提升到了「中华民国保卫战」的层次,因而在辩论会上这样高喊着。最后那次市长选举由陈水扁胜出,成为台北市第一位民选市长;同时,在省长选举方面,我爸当年最喜欢的政治人物宋楚瑜代表国民党,击败了民进党籍的陈定南,成为台湾第一位民选省长(也是唯一一位)。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