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从隐形朋友、最新科技、神话文学、当代艺术,再到民俗文化,
从居家环境、尖端实验室、纽约中央车站、水中世界,再到冰岛崃湾小镇,
探索「隐形」一词对现代人的各种意义与影响
作家 褚士莹、泛科知识公司知识长 郑国威——有感推荐
在这个网路与影像无所不在的世界里,隐形的概念正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现代人都在毫无间断地受到鼓励,甚至制约下,对外揭露、分享与推销自己。公开自己的压力,不仅来自同侪,也源于那些无所不在、意欲从我们的行为模式中获利的巨型科技公司。
身为大自然的终生学习者与观察者,阿奇科・布希在书中探索自身对于这种情境的担忧,并且意识到愈来愈多的人其实更期待一种较不受注目的生活。她在书中谈及她在自己的生活中,以及世上一些最为奇特、偏远的场所与地区时,所享受到的不被看见的乐趣。布希以细腻却锋利的笔调,生动地描述各种令人惊艳的消失方式,深入地探讨了古今关于消失的主题,譬如:孩子想像世界中看不见的朋友;让配戴者以为自己的身体消失的虚拟实境眼镜;冰岛上无所不在、与人们世代共居的「隐形居民」;以及吴尔芙笔下的达洛维夫人于韶华渐逝之时,找到与周遭世界的一种连结……
本书颠覆了现代普遍认定名气与曝光率等于成功和快乐的论调。布希提出了一本隐形指南,引导我们重新认识保持不受注目的价值,以及如何找到能够真正取代永远自曝的生活方式。作者检视当前最紧迫的问题,鼓励不断受到广大世界侵扰的我们,更加深入理解隐私的重要。
各界好评
我们追求在这个无所不在的社群媒体与监控设备中隐身,是因为重视个人隐私、厌倦无止境的自曝,而不是孤立自己,或否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毕竟人与动物不一样的关键,在于动物只有环境,但是人有世界。在环境中选择隐身,是善用大自然中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本能,不代表我们选择从世界中撤退,相反的,是一种珍视自己存在的方法。
——作家 褚士莹
隐形是一种适应、一种归属感,相对于想要鹤立鸡群的内在欲望或外在压力,是关于我们如何能「优雅和谐地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归属之处」。隐形是面对伟大,发觉自身的渺小,甚至消失,但这种消失不是被忽略,而是感觉自己跟某种更古老、更巨大的存在合为一体。
——泛科知识公司知识长 郑国威
这些文章绝非「摘记」,而是针对我们可能向往或想脱离的许多隐身领域及程度,提出结构完整且强而有力的探讨……布希运用一种与其说是挑衅,不如说是具召唤力的语调,别有深意地赞扬了不出现在他人视线中的价值。
——《柯克斯书评》
布希对这个主题的探讨,充满了自由的联想,而且涉猎的范畴宽广,文章本身也饶富诗词意境……布希提供了一条通往内容丰富且深具启发性的沉默尊严之路。
——《出版人週刊》
对隐身这个议题的千百种迥异范例,给予令人印象深刻的综观。
——《图书馆期刊》
她以迂回的方式,避开了恐慌制造者与反对新科技者,这些人士阻碍了我们依赖科技的文化的许多研究。相反地,她在宽广的文化景观中,找到了我们对于隐身这件事的信仰、恐惧与冀望所在……(她)探讨伪装、匿名、不具名的艺术作品,以及警方对于少数族群的监视。布希借由自己从自然科学、儿童文学、民间传说、艺术史,以及其他许多领域的例证,将隐私这个因应时势的问题,变成了不受时代影响的议题。
——《巴黎评论》
当这个世界的连结达到前所未见的紧密之时,以毫不夸张却引人注意的声音,谆谆劝诫谨言慎行,必然而紧要。因此,读到布希这本完美提出谆谆提醒的《隐形的奥义》,是多么令人神清气爽啊……(本书)志不在于提供一张脱离电网世界的逃亡图,而是在探索人类消失的各种方式,不论是从他人的视线中消失,抑或仅是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饶富哲理与思趣,本书优美地照亮了我们选择隐藏的方式。
——Shelf Awareness网站星级评论
在这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文章里,布希检视了社群媒体与监控经济如何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本书针对高度曝光的后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
——BBC网页「文化」版「这个二月该读的十本书」
真是一部令人吃惊、意外、却又满怀希望的作品。这是一顶彰显隐身之力的神奇魔术帽。
——《鸟的天赋》(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珍妮佛・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
当阿奇科・布希在写融入而非突出这种未被颂扬的美德时,文笔优雅、风趣,而且精准得令人屏息。融合了科学、神话,以及从冰岛到大开曼岛、从加拿大芬地湾到布鲁克林一家虚拟实境工作室的故事与轶闻,她提醒着我们,不论身处爱情、工作,还是自然环境中,大家通常都是在失去自己的那些极度耗神费力的时刻,才激发出最敏锐的视觉与感觉。这是一本会像祕密的握手仪式般在朋友间传阅的书──也是一本必读之书。
——《有远见的女人》(Visionary Women)作者 安卓雅・巴奈特(Andrea Barnet)
与本书的相遇,有如在饱受长期头痛困扰后,于家中药柜里发现一瓶头痛强力特效药……对布希而言,隐身绝非单纯的负面行为,也不仅仅是曝光的反义词。遁出他人的视线、不被发现、受到忽略:这些经验本身,都有其与生俱来的「意义与力量」;我们所需的正是认知这些经验的「导引」。而布希所提供的正是:以不受拘束且引人联想的风格写出一篇篇文章,探索隐身所隐含的各种面向……毫不起眼可以是非常强大的事——这可能是布希最根本的论点,特别是当被制约的我们以为拥有力量就是在自己的推特动态上喊得比任何人都大声,或在Instagram上向全世界展现自己最好的生活……(布希坚称)沉默与隐身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淋浴、出外慢跑时,我们心灵的漫游之所,也是我们望向飞机窗外时的感觉,以及在熙攘喧闹的市区街头成为他人的陌生人的喜悦。我们把这些停顿、吐气的时刻视为理所当然,但其实我们更应该紧抓住这些时刻,因为它们是我们抵抗攻击的盔甲。
——《纽约时报》书评 盖儿・贝克曼(Gal Beckerman)
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事情,几乎都发生在表面之下。足以与知名专栏作家安妮・迪勒(Annie Dillard)和世界级自然文学作家爱德华・艾比(Edward Abbey)相提并论的布希女士,为了传递这则我们的时代似乎刻意漠视的讯息,投入了将近三十年的岁月……正因为布希女士隐晦不明的反对立场,才更值得我们持续地关注……本书至少有部分是在诉说,如果我们不是冥顽不灵地坚持淹没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表面上看来,本书是一帖缓解现代世界过度曝光所造成的疏离的药剂。布希女士想把我们从自己、从折磨纳西瑟斯(Narcissus)的孤独命运中解救出来,因为纳西瑟斯的视线永远只会锁定他从头到尾唯一真正深爱的那个人——他自己。然而在更深刻的时刻,这本书却触及了一个不变却容易遭到遗忘的事实:隐身这个失去我们自己的举动,是达到无私的先决条件。布希女士更在意的事,其实并不是拯救纳西瑟斯,而是要拯救被纳西瑟斯的自我本位主义所影响的这个更广大的世界。
——《华尔街日报》,作家 约翰・盖格(John Kaag)
在本书中,布希对于政府的监督系统、智慧科技,以及我们自己想要被看见的慾望,如何携手造就了可能无法转圜的个人隐私丧失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一本振聩启聪、睿智至极的书!又刚好在这个无止尽曝光的时代出现。阿奇科・布希在思考隐身的无数种伪装时,完全不留余地,绝无遗漏。
——《我的私产、疯狂、架子与蜂蜜》(My Private Property and Madness, Rack, and Honey)作者 玛丽・拉福(Mary Ruffle)
卡夫卡在梦境中,曾当过餐厅侍者。他想待在现场,但希望没人看得到他。阿奇科・布希将这种生存的必要成分,解释得更加清楚。她以清晰且抒情的笔调,检视了何谓让你免于过度曝光。在一个动盪的时代中,她的作品提供了大家迫切需要的一种平衡感。她的作品也提醒了我们自身所具备的调整与改变之力,而且世界上有一种叫做隐私的东西。
——《挚爱的狗与不确定原则》(Beloved Dog and the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作者与插画绘者 麦拉・卡尔门(Maira Kal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