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假象:不掉进与他人比较的绝望陷阱

社群假象:不掉进与他人比较的绝望陷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essica Abo
图书标签:
  • 社群媒体
  • 社交比较
  • 心理健康
  • 自我价值
  • 幸福感
  • 人际关系
  • 焦虑
  • 抑郁
  • 自我认知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现在起,就别管他人今天在网路上贴了什么!
切记,社群媒体上看到的那些耀眼照片,
并非是亲朋好友或崇拜偶像的真实人生。

  不论我们得到多少个赞,或是有多少追踪与订阅数,都不代表这些人真的在意你。
  根本没有必要每5分钟就滑一下手机,你的人生不该由别人来定义。
  你的喜怒爱乐、成就或窘境……都是你自己的真实经验,应当以此为荣!

  社群媒体俨然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用来逃避日常生活的出口,当我们登入社群媒体,就能跟他人产生有意义的连结。像是找到失联许久的儿时好友、疏于往来的亲戚,甚至能找到工作、寻得真爱,就连已经分手的前男友或高中时的暗恋对象……也都能找到,人际网路连结强大无比。但是,为什么我们会变得不快乐、患得患失,甚至焦躁不安、失眠头痛?

  广受欢迎的TED演讲者Jessica Abo将与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人心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她以自身经验分享职场、爱情、生涯规划等各种面向容易遭遇的挫折,并集结各界专家及心理学家的实用建议,告诉我们如何能不掉进与人比较的绝望陷阱,一步一步在真实生活中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

  ■ 社群媒体让你感到焦虑了吗?

  你有计算过自己平均多久滑一次手机吗?你是否已经因为社群媒体让自己深陷焦虑而不自知呢?究竟是我们利用社群媒体,还是我们被社群媒体利用?科技始终来自于人性,却也可能将你带入人性的负面漩涡。

  焦虑1 你是否深怕因为没有看到他人的最新动态而被身边的人孤立?
  焦虑2 你是否总「忍不住」紧盯自己的PO文有多少人回应或按赞?
  焦虑3 一旦有提醒跳出来,就没办法视而不见,非要点开来看?
  焦虑4 你是否曾因为他人的无限风光,而让自己心情不佳,久久无法平复?

  ■ 社群世界的假面,让你看不清真相

  事实1  比较心作祟让你看轻自己
  社群app让你神迷也让你变得不开心!那些炫耀式的贴文让你「亲眼见识」别人的成功,免不了会产生嫉妒、羡慕或自怜自艾的情绪,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事实上,眼前所见并非事实,别轻易相信你在网路上看到的每件事而让心情起波澜。

  事实2  当心罹患了错失恐惧症(FOMO)
  我们都明白,实在根本没必要每5分钟就看一次手机,就算我们没更新任何动态,人生也不会就此停顿,一直挂在网上通常也无法解决问题。

  事实3  跟吸毒没两样地蚕食健康
  当我们老是要跟社群媒体上的人一较高下,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弊多于利。社群媒体具有成瘾的特质,当你刷新一个页面、看到一个赞或其他的反应,大脑就会释放出多巴胺,这跟海洛因毒瘾的人吸毒后的大脑反应是一样的!

  事实4  网路霸凌扰乱真实人生
  网民肆无忌惮地贴出攻击性的伤人言论,尤其当他们能够匿名发表言论时更是如此。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网路霸凌,并且延伸到真实人生中,不仅要叮咛自己不要成为霸凌者,也要警惕别成为帮兇。

  ■ 找出痛点,对症下药

  有时候我们并不是讨厌分享的人,而是因为对自己的现况有所不满,因而羡慕、忌妒,甚至对这样与他人比较后的落差感到痛苦。我们必须意识到「人生是属于你自己的,大可不必摆出光鲜亮丽的假象给别人看」。作者将带领你从「工作」、「人际关系」、「对社会的贡献」等面向进行检视,提供你专家学者的建议及应用技能,着手解决那些长期被你忽略或你未曾察觉的挑战,学习如何摆脱困境:

  ●    让科技成为你的利器
  ●    经营「人心」,不汲营「人脉」
  ●    试着学习关系断舍离
  ●    勇敢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绪

  ■ 摘掉虚妄浮夸的泸镜,拥抱真实无伪的人生

  不论我们得到多少个赞,或是有多少追踪与订阅数,你的人生都不该由别人来定义。科技帮助我们,但同时也暗藏危机,当你对自己的人生心满意足时,就不会因为羡慕或是忌妒,而质疑你自己的价值。认清楚社群媒体的假象,就能无畏接受自己,甚至是善用科技来达成你的愿景!

  活出真实人生箴言

  这本书是洁西卡.艾宝(Jessica Abo)激励世人「你的人生,由你做主」的生命宣言,也是她和她的许多杰出领域专家朋友们面对生命抉择关卡时,现身说法并以此鼓舞你积极採取行动的借镜之书。无庸置疑的,人生努力打拚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建议与提醒。你可以试着看看洁西卡.艾宝(Jessica Abo)提醒我们那些生命中必须关注的重要事项,在此摘录书中「活出真诚人生建言」,邀请你跟着洁西卡.艾宝(Jessica Abo)绽放表里如一的自信光彩!

  「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令你对自己的人生那么不满。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法,像是减少滑手机的时间、更专注于当下的生活……排除负面情绪很重要。

  「找对人生导师助益大」──每当你感到迷惘不知所措时,提醒自己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建议最好向你的人生导师或是信得过的伙伴求援,这是尽快熬过逆境的捷径。

  「别忍!向霸凌者讨公道」──和善待人固然很重要,但并不表示你要忍受学校里或职场上的不公不义或恶劣小人,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必须默默忍受职场上的骚扰或歧视行为。

  「犯了错就要尽力补救」──每当你犯了错,请允许自己生气难过,但是不要一直纠结于这个挫折。你要勇敢承担过错、尽力亡羊补牢,并从中学到教训。

  「转换跑道创业去也很好」──深吸一口气,坦然面对命中註定的那个恶劣处境,同时储备能量找到自己真心喜爱的工作,转换职场跑道或开创新事业都行。

  「友谊变友移是必然」──当你跟朋友圈渐行渐远,那种滋味的确不好受。但俗话说,相逢自是有缘,他们出现或离开你的生命中都是有原因的,最重要的是珍惜那份得来不易的友情。

  「脱单不难但单身非公害」──朋友订婚了、结婚了、有小孩了,何苦浪费精力嫉妒他人的生活。倒不如想一下你想吸引哪种伴侣?你对这段恋情做出什么贡献?但坚持不婚又何妨?

  「当生命陷落时要求援」──不论你是健康出了问题、还是遭遇丧亲之痛,都不要独自面对,而应寻求支援。也可以花点时间研究你能参与哪些活动或组织,既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

  「投注人生热情所在」──不是只有生活富裕的人才有资格行善助人,也不是说话大声的人才能改善社会。你要为自己所投入的公益成就喝采,也别忘了感谢曾帮助你完成使命与实现愿景的人。

  即便在虚拟世界已经很有成就的作者洁西卡.艾宝(Jessica Abo),坦言不论任何人都必须努力不懈地按照自己的步调走自己的人生路,她希望自己的经验与她访谈的卓越人士与专家们的故事,能够帮助大家更快度过难关。如果光看文字还不过瘾,这本书一大创举便是互动式的,你可以借由书中的影片连结指引,可即时观看访谈,这些故事与建议都真实不虚,可说是她身为社群媒体人虚实整合且以身作则的最佳展现。切记莫忘初衷,不再用社群媒体过着假面人生。

  摘掉泸镜,重视自我

  .不论我们得到多少个赞,或是有多少追踪与订阅数,都不代表这些人真的在意你。
  .请确信人生是属于你自己的,我们大可不必强迫自己摆出光鲜亮丽的假象给别人看。
  .当你对自己的人生心满意足时,就不会因为羡慕别人的经验,而质疑你自己的价值。
  .快乐的人不会把负面情绪埋藏起来,装做没那回事,所以他们也就没必要PO一些今天过得多棒的废文。
  .这本书并非要让那些令你觉得自己「矮人一等」的家伙继续「耀武扬威」,而是要教你如何拿回自己的力量,并且把你的努力、能量与快乐,投注到你自己的人生。
  .不要把你的情绪看成是件坏事,那只是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你必须有所改变。
  .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对我身处的环境做出反应,而我们的反应会决定我们的感受,以及旁人对我们的回应。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让别人的人生变得更美好的力量,而且不论对方是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
  .花多长时间达到你的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坚持下去,并且不看衰自己。
  .千万不要否定自己的价值──不管你被拒绝了多少次。
  .求职或升官失利,并不能就此断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也无法抹煞你的成就。
  .按照你自己的步调做好你的事,花多久时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坚持不懈。
  .犯下失误并不代表我们一无是处,但如何担下犯错的责任,对应错误的态度,则攸关了你的性格与能力。
  .你必须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事情凸槌并不表示你一败涂地,用正确的角度检视自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登上了世界的最高峰,别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坠入最深的海沟,这时你必须找到东山再起的方法,拍拍你的膝盖,然后继续向前迈进。
  .成功的关键在于,明白这趟人生旅途是属于你自己的。

★★★各界好评一致推荐★★★

  凯莉.鲁瑟福/美国热门电视剧《花边教主》知名演员
  丁郁芙/临床心理师
  柯慧贞/亚洲大学心理系讲座敎授、台湾网路成瘾学会创会理事长
  我是崴爷/斜槓大叔 崴爷
  叶雅馨/董氏基金会心理卫生中心主任
  苏予昕/谘商心理师
    
★★★专业书评一致盛赞★★★

  我非常喜爱这本书,才刚一放下,就迫不及待想再拿起来看,所以我在一天内就读完整本书。我肯定会推荐给别人,并期盼尽快读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凯萨琳.强森,书评网站NetGalley的书评人

  建议你手刀冲去抢购洁西卡.艾宝的新书《社群假象》,只要是社群媒体的一员,都该看看本书,包括少年(tweens)跟青少年们。说到本季必读佳作,更是非本书莫属!它的内容 #一级棒、发人深省、聪明且真实,提醒我们关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务,让你专心打造你自己想要的快乐人生(而非竞争对手或邻居要你相信的那种人生)──莉丝.史登,divamoms.com执行长,育有三名子女的畅销书作家

  由过来人现身说法提供的建议是最棒的!洁西卡以诚实不造假的写作风格,并根据她的真实人生经验,提供朴实无华的建议,帮助读者摆脱困境,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雪莉.萨利斯,职场平权促进协会The Female Quotient执行长

  想要悠游于这个过度科技化的世界里,《社群假象》是人人必备的一本好书。不论你是正要开始生平第一份工作的社会新鲜人,还是已经身经百战的企业执行长,或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社会中坚份子,都一定要读读这本书!作者不但教你如何重新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且让你乐在其中,我爱死它了!──蓝迪.苏巴斯基,脱口秀节目(The Never Settle Show)执行制作

★★读者好评推荐★★

  「我极爱这本书,作者透过她自己与其他人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了生活在数位年代的重要建言。这本书让我爱不释卷,而且从中学到好多事情,希望有朝一日能听到作者的现场演讲,她似乎是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喔!我也很乐意把这本书当做礼物送给朋友!」by艾莉森

  「凡是拥有社群媒体帐号的人都该看看这本书,对于你该如何诚实看待你的人生,以及找出让你不快乐的真正原因,作者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们许多人都很需要这些建议,因为当我们看到同侪PO在社群媒体上的完美生活时,多半会照单全收,以为他们的生活是那么的完美无缺,且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形见绌。幸好本书作者提供了很容易做到的建议,帮助我们认真面对真实的人生。」by克莉丝蒂

  「这是一本读了之后能让人获得安慰的书,作者对于如何「坚持走自己的路」、以及学会相信自己,提供了独到的见解。对于那些刚进入职场及/或整天一直查看手机、计算自己得到多少个赞、却死不肯承认的人,更是一定要读读这本书。作者的发言让人安心,她提供的建议既务实又管用。这是一本,当你心情低落需要有人安慰时,读了这本书心情肯定会变好!」by琳恩

  「迈入2019年一定要读这本书!作者深入剖析你我都过着被科技牵着鼻子走的生活,并敦促大家好好认清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什么事情能够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像我这种正为了教养青少年而烦恼的家长来说,对于第四章的内容特别有感,其中「帮助孩子把他们的乐趣变成能够当饭吃的工作」,更是深获我心。书中提到的DreamJobbing.com,对我家来说是个非常有用的资讯,让我们能够提供指引帮助孩子迈向他们的未来。洁西卡,谢谢妳写了这么棒的一本书,并且提供我们这个自我反省的资源。」by薇乐莉

  「洁西卡.艾宝,谢谢妳写了这本极具说服力的好书,并且分享了那么多的故事。我不只自己很爱读这本书,我还要把它当成礼物送给朋友呢。」by罗素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摆脱社交媒体焦虑、重塑自我认知的图书简介。 --- 书名: 《真实之径:在数字喧嚣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核心主旨】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设先行、时刻被“连接”的时代,我们正面临一场深刻的自我迷失危机。社交媒体以其精心编织的“完美生活图景”,无声无息地侵蚀着我们的自信与心智。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幕后花絮”与别人的“高清大片”进行对比,这种永无止境的比较,如同慢性毒药,让我们陷入焦虑、自我怀疑,甚至彻底丧失了欣赏自身独特价值的能力。 《真实之径》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更成功地展示自己、如何运营人设的“流量秘籍”,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与思维重塑之旅。它引导读者剥离那些被外部世界强加的期望,重新审视“成功”、“幸福”和“被需要”的真正含义。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工具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帮助你在喧嚣的数字洪流中,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内在价值体系,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与真正的自我接纳。 【内容深度剖析】 第一部分:解构“完美叙事”的陷阱 我们首先要承认,我们所见的数字世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舞台。本部分深入剖析了社交媒体算法如何利用人类根深蒂固的“社会认同需求”,设计出令人上瘾的内容流。 “高光时刻”的谬误: 探讨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他人的成功故事吸引,却忽略了成功背后的漫长挣扎与不确定性。我们将揭示“完美生活”叙事背后的心理机制——它如何构建了一种我们永远无法企及的幻象,并如何利用这种“缺失感”来驱动我们持续的关注和投入。 “点赞经济”的代价: 分析外部认可(如点赞、评论、粉丝数)如何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错误标尺。当我们把精力投入到取悦一个虚拟观众时,我们实际上是在牺牲与自己真实的连接。本书将阐述这种依赖性如何削弱我们的韧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过载与认知失调: 探讨当信息输入远远超过我们处理能力时,大脑会如何反应,以及这如何导致我们对自身处境产生扭曲的判断。当所有人都看起来比你“更懂”、“更早知道”时,我们如何保持清醒? 第二部分:重塑内在价值的罗盘 真正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平静,源于对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而非外部环境的波动。本部分提供了一套构建稳定自我的方法论。 从“向外看”到“向内听”: 引导读者进行“价值观的深潜挖掘”。你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你真正看重的是深度连接、创造力、还是对知识的探索?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冥想练习和反思日志,帮助你在嘈杂声中听清自己微弱但真实的声音。 “足够好”的艺术(The Art of Being Enough): 挑战“永不满足”的现代信条。我们将探讨“停滞”与“满足”的区别,学会识别并庆祝那些不适合发到社交媒体上的“小胜利”——那些真正推动我们成长的、无声的进步。 拥抱“过程性体验”: 鼓励读者将注意力从“结果展示”转移到“行动本身”。无论是学习一项新技能、投入一次深入的交谈,还是完成一项艰难的工作,重点在于当下投入的质量,而非最终能获得多少赞誉。 第三部分:建立“数字边界”与真实生活 如何与数字世界共存,却不被其裹挟?这需要主动建立健康的界限和全新的互动模式。 有意识的“数字节食”: 这并非让你彻底断网,而是教你如何进行“内容策展”。学会主动选择那些滋养你心智的内容,并无情地屏蔽那些消耗你能量的源头。包括如何设置物理和时间上的界限,让真实生活有呼吸的空间。 深度连接的重建: 聚焦于“面对面”或“一对一”的真实互动。探讨高质量的对话如何提供我们从肤浅的“点赞互动”中永远无法获得的心理安全感和共鸣。本书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帮助你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更深层次的人际关系。 将“比较”转化为“灵感”的转化机制: 认识到比较是人类的天性,但如何将其导向良性?我们将学习如何将看到他人成功转化为一种“学习机会”或“可能性启发”,而不是“自我贬低”的工具。关键在于,看到他人的成就,应是拓展你对“可能”的边界,而非收缩你对“自我”的定义。 【作者的承诺】 本书不承诺让你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赢家”,但它承诺让你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主宰者”。通过阅读《真实之径》,你将获得重新掌控自己心智的钥匙,学会珍视那些无法被量化、无法被分享,却无比真实的内在风景。放下比较的重负,你才能真正开始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旅程。 【适合人群】 感到持续的社交媒体倦怠和焦虑的职场人士。 过度在意他人看法,难以做出真实自我决定的年轻人。 所有希望从“表演式生活”中解脱出来,寻求内心平静与意义的人。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演讲者、获奖记者、慈善家 洁西卡.艾宝(Jessica Abo)


  她在2013年成立自己的公司,透过线上网络访问城中名人、运动员、执行长和企业家等如何奋斗取得成功,她的影片在Entrepreneur.com和YouTube播放。她的YouTube频道JaboTV曾获杂志《Forbes》称为,激励千禧世代的平台。

  洁西卡同时也是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的高材生,曾在多个电视节目与电影中担纲演出,包括:《纸牌屋》、《花边教主》、《护士当家》、《衰女日记》、《百万精先生》、《蜘蛛人:惊奇再起2》。

译者简介

阎蕙群


  中兴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职中央社与报社,从事国外新闻与商业新闻编译工作,现为专职译者。译有:《FBI教你办公室读心术》、《希腊山居岁月》、《雷神索尔也在练的随时版核心基础运动》、《小屁孩问的伟大问题》,以及《贝尔式极效健身计画》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你是否正在拿别人的「精彩片段」,与自己的「幕后花絮」相比?
.管别人贴了什么!
 
导言 让自己活得更加表里如一
.本书内容概要
.免责声明
 
■ Part 1社群媒体让你焦虑了吗?
 
CHAPTER 1 当科技遇上心计
When Psychology Meets Technology
 
大脑与社群媒体的连结
根本没有必要每5分钟就滑一下手机
戒掉不停查看手机的4个方法
我们干嘛那么在意别人?
为什么我们只想贴出「华丽版」的自己?
致人成瘾的社群媒体
为什么你就是忍不住想看社群媒体?
 
CHAPTER 2  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
Name It to Tame It: Identify Your Pain Points
 
上班这种病
关系断舍离
试着按下暂停
「为什么是我?」
谁不曾在人生中跌跤?
当你准备好,就能心想事成
本章回顾
 
CHAPTER 3  生活的姿态由你决定
Happiness Hacks: Tips for Getting Out of a Rut
 
快乐是种选择
奋力摆脱困境并不可耻
你的情绪身体最知道
有情绪一点也不糟
本章回顾
 
■ Part 2 迷途是人生的善意提醒
 
CHAPTER 4  路不转人转
Feeling Lost Isn’t Always a Bad Thin
 
改变就从此刻开始
支持让我们更敢于前进
善用「支援」避开误区
好人缘是一种财富
经营「人心」,不汲营「人脉」
先有礼貌,后有人缘
择善而行,永续传承
请益从身边做起
本章回顾
 
CHAPTER 5  错误从来不是白走的路
We All Make Mistakes
 
修补失误的能力是关键
下一步比上一秒更重要
随时重新自我定位
选择对的路,更需要勇气
本章回顾
 
CHAPTER 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Sometimes Being Rejected from Something Good Is Directing You to Something Better
 
把被拒绝化为韧性
用「正确」的角度检视自己
按照自己的步调持续前进
本章回顾
 
■ Part 3 拒绝霸凌,断开酸言酸语
 
CHAPTER 7  向霸凌者讨公道
How to Outsmart Your Bully
 
你被霸凌了吗?
永远相信「自己」的价值
没有人是局外人
「冷漠」、「无视」都是帮兇
本章回顾
 
CHAPTER 8  捍卫自己的职场权益
Know Your Rights in the Workplace
 
了解你的权利
如何举报职场上的霸凌与骚扰行为
遇上人渣主管该怎么办?
坏心的自大狂
无能的烂老板
好斗的老板
贪财的老板
喜欢跟部属称兄道弟的老板
管太多的主管
行为举止不恰当的长官
集各种糟糕状况于一身的长官
本章回顾
 
■ Part 4 让科技成为你的利器
 
CHAPTER 9  开启你的斜槓人生
Starting Your Side Hustle
 
从零开始创业
如何运用资源创业
女性专属的群众募资平台
妥善处理财务规划
创业4阶段
想想该做什么
如何触及正确的目标客群
品牌与网红合作的要诀
行销策略要讲求成本效益
助你创业成功的法律意见
找到你的法律专家
本章回顾
 
CHAPTER 10  会领导,决定你是谁
How to Act Like a Boss
 
先了解自我偏见,才能全面!
千金难买好形象
和善待人≠软弱
成功主管带人又带心
营造正向先赢其势
双赢的优雅退场
本章回顾
 
CHAPTER 11  拳拳到肉精准行销
Expanding Your Reach and Platform
 
让品牌自我发效
懂自己、懂客户,才能提供好产品
本章回顾
 
■ Part5 不畏孤独的勇气
 
CHAPTER 12  从来谁都是我们生命中的过客
Navigating the Friendshift
 
当友谊成为「友移」
不一样,又怎样
我们总各有际遇
不要害怕错过,而勉强拥有
失去的都是人生
本章回顾
 
CHAPTER 13  用力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
Being Single Is Not a Life Sentence
 
先成为对的人
1+1是否能大于2?
给约会新手的小叮咛
关于网路交友的建言
我的约会奇谭
众人皆闪你独鲁?
单身绝非公害
给自己一次机会
本章回顾
 
CHAPTER 14  分手的艺术
Mastering the Skill of Letting Go
 
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
快乐的能力
分辨真伪人生
本章回顾
 
CHAPTER 15  危机就是转机
Turn Your Pain into Purp
 
化悲痛为力量
化小爱为大爱
把伤痛转变为无限可能
施比受更有福
本章回顾
 
CHAPTER 16  社会因你而善
Find Your Passion
 
改变从你我开始
发挥你的影响力
本章回顾
 
CHAPTER 17  做对的事,不需要原因
Amplify Your Activism
 
停止问,开始做
成功强化优势
不过度付出,是一种责任
採取行动实现你的理想
别小看众人齐力
筹办公益活动的8个步骤
本章回顾
 
CHAPTER 18  冲刺吧,这一生只有一次
Ready, Set, Goal!
 
可以休息,但不要停止前进!
和自己立下真实人生契约
 
谢辞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你是否正在拿别人的「精彩片段」,与自己的「幕后花絮」相比?


  30岁左右,我毅然决然辞去金融业的工作,进入谘商心理研究所就读,看似找到志向、平顺充实的学习旅程,在某一天,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是一个有着和煦阳光的初夏午后,我交出厚重的期末报告,心情瞬间轻盈许多,一个劲儿地往床上躺,没事做了呢!无意识地拿起手机,点开 Facebook,用大拇指往上滑了几下;突然,一张照片吸住了我的目光,我像是被定格一般盯住照片不放,然后,从胸口涌出一股强烈的酸意,全身依然无法动弹。

  照片中,我的某位女性脸友身处一家高级的米其林餐厅,用甜美幸福的笑容看着镜头,她的右边是她事业有成的丈夫,她手上抱着的是她刚满周岁的孩子,桌上摆着两个爱马仕包包(粗估价值约台币百余万元),那天,是她的生日。

  无法动弹、脑袋一片空白了不知道多久,接着我感觉到脸颊热唿唿地,滚下好几行泪,我怎么了?我好生气、我也好难过,我好⋯⋯嫉妒!我怎么可以嫉妒?欸,苏予昕,难道你是这种无法祝福别人、见不得别人好的小人吗?

  十几分钟后,情绪渐渐趋于平静,理性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温暖的声音:「要不要关心一下,『嫉妒』它想表达什么?」我打开电脑,开启一个word档,把手放在键盘上,让手指像是有自主意识一般,自由地表达──「我不懂,我是嫉妒那两个爱马仕吗?还是嫉妒她有个疼爱她的老公?」、「当然,有人送我爱马仕我会开心收下啦,但这不是我此刻渴望的东西,我也拥有一位非常合拍的伴侣,那我到底在意的点是什么呢?」

  经过了一番内在探索后,我才体悟到,原来,我渴望的是这位女性脸友呈现出来的「人生胜利组感」,就像一个名牌包那么惹眼,而我学习的满足感再怎么丰沛,却没办法被别人具体的看见,尤其,身为一个没有生产力的学生,很容易失去价值、忘记自己的意义在哪里。但这也让我和自己重新核对,正在行走的这条路,是否真的通往我所渴望的方向?我的答案是,即使暂时没办法被他人认可,我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了!想到这里,刚刚的酸楚逐渐从胸口离开,升起一股坚定、平静的感受。

  以上是我个人因「社群网站」而引发的心理风暴。作者洁西卡像个老朋友般,试图用轻松的故事让我们理解,这种「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并不客观,别老是拿他人的「精彩片段」与自己的「幕后花絮」相比;而要跳脱这种比较,她认为只能透过回到真实、活出真实才能做到。

  我更深的体会是,任何事物皆有阴阳两面,即使脸友的爱马仕包引发了我如此剧烈的心理冲击,这依然是一段帮助我了解自己的宝贵经验,因此,既然我们谁也无法脱离潮流,不如让这本书告诉你,如何聪明地善用社群网站,让关系更深刻,找到自我价值!

苏予昕 谘商心理师

推荐序

管别人今天贴了什么!


  我是在飞机上写这篇推荐序的。我一结束纽约公寓的整理工作,便迫不及待搭机赶去跟孩子们团聚,因为之后我就要开始拍摄一部剧名叫做《完美主义者》(The Perfectionists)的新戏。这部新戏的剧名跟本书有个共同点,两者都是要提醒我们:许多人为了要在人前展示自己的人生完美无缺,而让自己面临了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

  这种压力之沉重,我可是再清楚不过了。小时候我因为多次搬家,经常沦为校园里的局外人,只能冷眼旁观各个小圈圈,希望能找到我的归属。20 岁的时候,我忙于认识自己,也想弄清楚我为什么跟父母如此不同;为此我还展开了接纳自己之旅,而且这趟旅程直到今天都还未结束。

  30岁的时候,我的生活被工作、爱情以及当个妈妈—世间最棒的礼物—所填满。

  40岁的时候,我感谢上天让我身心健康,而且拥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在即将迈入50岁大关之际,我想告诉各位:这一路走来我爱过、也曾迷失过,我学到了宝贵的人生课题,并且成长茁壮。我何其有幸,拥有一份众多演员梦寐以求的事业,但我也必须老实告诉各位,这一路走来并不是一直都很顺遂的。

  有在社群媒体上追踪我的人,都知道我向来不会羞于贴出我的糗事,我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自己不顺,却在看到别人过得很爽时而眼红,其实天底下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那么衰。人生本就是不完美的,但那又有什么关系,我希望有更多人愿意拥抱他们的真实人生。

  真实的人生—而不是我们使用泸镜自拍后,贴在社群媒体上的那些耀眼照片—才是可贵的。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真实经验,你应当以自己的故事为荣—别管他人今天贴了什么。那就是本书作者洁西卡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而且也是为什么我如此喜爱这本书,并大力推荐它的原因。

  回想我跟洁西卡的第一次见面,是她为纽约的 NY1 新闻台来採访我的手提包产品线;之后我们在纽约时装週第二度见面,第三次见面则是在《花边教主》2的拍摄现场,她在剧中客串电视公司的记者。

  不过直到她邀请我担任慈善活动的主持人,我们才开始有了比较深的交情;那是她为需要骨髓移植的人所筹办的一场公益活动。各位将会在本书中看到,洁西卡对于那场骨髓配对晚会真的是尽心尽力,不但特地到片场探我的班,还帮我加入了骨髓捐赠者资料库。

  我在多年前就认识的洁西卡,跟各位即将在书中认识的是一样的人──坦然拥抱人生中的一切,因为她想要用一种真实无伪的方式过日子。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洁西卡传授了许多私房招数,教大家如何打破一成不变的呆板生活。如果你正为了工作不顺心而感到挫折,或是不知道该为哪个弱势族群发声,她都能帮你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不论你是最近刚失婚,还是正在热恋当中,或是努力想要忘掉上一段恋情,你都能够从她分享的有趣故事或个人省思,找到符合你现况的案例可供参考。

  总之,这本书提醒了你我,逆境乃人生常事,所以作者想要帮助大家振作起来,不再空想虚度人生。各位在读了本书之后,将会拥有新的工具来帮助你有所作为,并决心为这个世界创造更多的爱与喜乐,我祝各位接下来的人生旅程一帆风顺并且心想事成。

  奉上满满的爱给各位,请好好享用这本美妙的书!

美国热门电视剧《花边教主》知名演员 凯莉.鲁瑟福(Kelly Rutherford)

导言

让自己活得更加表里如一


  我在撰写本书期间,只要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都故意略过我的记者本业,直接告诉对方:「我正在写一本讨论社群媒体假象的书。」因为我很爱看到对方露出「我懂!」的表情,并且点头如捣蒜的模样。我早就想要写一本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书,并在书中提供一些务实好用的撇步。所以我很乐于回答对方接下来可能会提出的一连串疑问:

  ‧「妳是怎样想到这个书名的?」
  ‧「妳为什么会想要写这本书?」

  老实说,这个念头其实已经盘据我心中好长一段时间:整整 10 年了!不过一开始的情况跟如今可是天差地别。我发现这本书不但自有其生命,而且跟我一样,在过去这 10 年间起了千变万化呢。接下来就请听我细数这本书的整个演变过程吧:

  2008∼2014:尽管我的职业是个说故事的人,却没信心写一本书介绍我自己,所以我问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的朋友,能不能为他写一本传记。他说他不想被众人指指点点,不过要是我也把我的人生故事放进书里,那他就愿意跟我分享他的故事。

  于是我们投注了6年的光阴在那本书上,我数度搭机去访问他,我的爸妈甚至为了配合我们某次的会面更改了他们的度假计画。在费了那么大的一番工夫之后,他展开了一份新的事业,不想把他的私生活摊开在世人的眼前,所以他决定退出这个计画,而我也整整 1 年没再碰过我写下的数百页文稿。

  2014∼2015:当我终于下定决心要整理那堆作品时,我的挚友珍妮佛.威考芙(Jennifer S. Wilkov)适时出现,并且成了替我指引明路的「北极星」。我删除了那位传奇人物的所有篇幅,只留下我自己的故事并加以编辑整理。

  威考芙建议我仔细思考写这本书的原因,以及我锁定的读者群;她还教了我宝贵的一课:为读者而写。她的建议我照单全收,并且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写书。

  在此同时,我参加了 Entrepreneur Media 在纽约市举办的一场大会,并因而得知,他们除了发行《Entrepreneur》这份财经杂志之外,也出版书籍。当时我的 YouTube 频道也正式推出,我觉得如果能为有志创业的人写本书挺不错的。

  稍后各位将会看到,我开办 YouTube 频道的过程非常辛苦,除了不停烧钱之外,我本身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回顾我在开台后第一年所录制的影片,每个影片的主题都一样:这是我目前遇到的状况,给你做个参考、也希望能帮到你;而这个主题也延伸到本书。我很幸运在那年有多位后进愿意阅读我写的东西,并且给我许多建议。

  2016:在我努力重新打造这本书的同时,我遇到了今生的挚爱并且订下婚约,尽管我的生活算是蛮公开的—因为我常跟人分享最新的电视新闻以及公益活动,不过我决定要好好守护这件事,所以当布莱特向我求婚时,我们决定不将喜讯贴在社群媒体上。

  后来当人们问我为何没有公开分享此事,我都是这样回答的:

  「我很能体会单身者的心情,毕竟我自己曾经空窗好长一段时间。所以我不希望那些还在寻觅良缘的朋友,来我的脸书上看到我的好消息时,会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

  而我的真心话是:我不想让那些拚命想要脱单的朋友觉得难受。我本人当然是很开心,也觉得自己很幸运,但这件事只要我跟布莱特知道就好;所以我们只跟非常亲近的挚友分享,不需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或是看到),我被一枚戒指给套牢了。

  许多朋友能够体谅我的贴心之举,不过也有人说,看到别人的喜讯会带给他们希望,这两种观点我都认同。当时我正在撰写新的章节与导言给威考芙看,其中的内容包括我担任演讲者时漂亮的个人履历,以及另外一份看起来没那么亮眼的经历,但如实交待了我这一路走来的整个过程。

  我一直要求自己把真实自我摊在世人眼前,所以我在演讲和YT影片中,都会如实呈现真正的自己。当我在 2016 年成为 Entrepreneur.com的撰稿人时,我瞬间有了一个更大的平台,来分享人们如何化危机为转机的故事。1 年后,Entrepreneur Network 团队把我介绍给丛书部门的人,于是我提出了另一个版本的撰书提案。

  2017:布莱特跟我在7月完婚,8月我就怀孕了。当时我们正打算从东岸搬到西岸,所以日子忙得不可开交。9 月我把出书提案送交Entrepreneur 出版部,并且准备搬离我在纽约的公寓,结束东西两岸奔波的日子。

  在前往洛杉矶的飞行途中,我跟老公说,我实在不喜欢我在提案中所写的书名,当时我提的是书名是《做自己人生的执行长》(Chief Empowerment Officer: How to Be the CEO of Your Life)。不知是出于直觉还是怀孕期的荷尔蒙在作祟,脑中总有股声音拚命想要把我拉往一个新的方向。所以在我跟 Entrepreneur 出版部签订书约的当下,我满脑子仍在想着该取什么书名才好!

  我觉得《做自己人生的执行长》这个书名不够贴切,我比较想用《人生真靠杯》(Life Is F**king Hard: How to Be As Happy as Your Social Media Feed Looks)当作书名,但是我也很担心爸妈回到老家,不敢把这本大剌剌写着 F 字眼的书秀给亲朋好友们看。

  接下来的 10 月跟 11 月,我飞遍了东岸,进行我的巡回演说、主持活动,并且赶场跟许多亲友见面,希望能在飞回洛杉矶之前尽量见到最多人。当时我很想跟每个人分享我已怀孕 20 週的喜讯,但是因为我跟老公还在焦急地等待检验报告,所以我只能忍住不说。因此每个见到我的人,看到的都只是一个非常开心的小胖妞。

  在那趟东岸之旅的过程中,我会见的每个友人,几乎都有一肚子的苦水想要倾诉,尽管我也很想分享我的故事,但我不能在检验结果确定之前就说。所以这些对话令我更加确信,书名应该叫做《人生真靠杯》。

  我在纽约的时候,曾跟 Entrepreneur 媒体部的人见面数次,讨论我为Entrepreneur.com 拍摄的影片,我告诉他们,我打算把这些影片放进这本书里。其实打从一开始,我就希望这本书是互动式的,除了借镜其他人的故事,也将纳入我对创造内容的热爱。所以如果你输入各章内文的影片连结,就可即时观看访谈,借由影片内容了解更多他人的经验谈。

  在与编辑团队开会时,我曾询问是否有任何字眼需要避开,结果他们告诉我,人们对于跟执行长有关的文章及影片,多半兴趣缺缺退避三舍,最好改用「创业家」或「创办人」取而代之。这个消息令我大吃一惊,因为我的整体发想就是执行长,而且这本书的核心概念,就是努力成为你自己人生的执行长。

  这下我们只好砍掉重练从头来过,我把我的想法化为文字,写了一篇很长的电邮给 Entrepreneur 的出版总监珍妮佛.多尔西(Jennifer Dorsey),以及行销暨业务总监梵妮莎.坎波丝(Vanessa Campos);我告诉她们,我自创的服饰品牌推出一件印有「#不用泸镜」(#Unfiltered)字样的T恤,因为我很爱这个想法:我认为我们没必要使用泸镜让自己变得更好看。

  我详细说明了我对这个书名的想法,以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达成什么目标,结果现在这个书名雀屏中选。虽然之后我们为了行销做了一些调整,不过这就是现在这个书名的由来。这个书名正确传达出我希望各位在阅读本书时能够得到的讯息:你们一定能够採取一些行动,让自己活得更加表里如一—而不必刻意展现出完美无瑕的样子。
 

图书试读

#摘文一:根本没必要每 5 分钟就滑一下手机

尽管我们的生活的确需要有意义的连结,但许多人一心想要从社群媒体寻求归属感,最后得到的却是肤浅的表面支持。不论我们得到多少个赞,或是有多少追踪与订阅数,都不代表这些人真的会来参加我们的生日派对,或半夜时还陪在我们身边。获得快乐的方法之一,是把时间投注在那些真正对你不离不弃的朋友身上,他们会在你不如意时鼓励你,或是真的到你身边安慰你。

我们都明白,其实根本没必要每5分钟就滑一下手机,况且就算我们没更新任何动态,人生也不会就此停顿。所以社群媒体显然并非我们的痛点,而且一直挂在网上通常也无法解决问题。我每个星期都会听到各种年龄层的人抱怨:「我再也不想上社群媒体了。」虽然有人宣称他们删掉了手机上的某个应用程式,但那通常只会维持1天,因为他们深怕错过了某些「要事」,最后终究会忍不住查看;这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害怕错过任何讯息」毛病(Fear Of Missing Out,简称 FOMO,错失恐惧症)。

有一份名为「眼不见未必能净:限制使用无线行动装置,对低、中、重度使用者的焦虑程度之影响」的研究报告发现,当你拿走某人的手机,他们表示会感到焦虑,而且焦虑会一直持续到他们拿回手机为止。其中一位研究者赖瑞.罗森(Larry Rosen),是加州州立大学多明格兹山分校的荣誉教授;罗森钻研科技心理学长达30多年。他在接受我的专访时指出,他跟同事曾在2016年做过一项研究,观察 200 多位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形:学生们使用一款称为 Instant 的应用程式,该程式会统计他们每一天解锁手机的次数,并追踪解锁时间会持续多久。

罗森指出:「研究显示学生平均每天会解锁56次,总计维持220分钟;那表示学生平均每15分钟解锁一次,并且持续不到4分钟。隔年,我们针对一批新的同性质团体又做了一次研究,结果显示学生每天会解锁50次,不过持续时间长了些,约5分钟又15秒,1天下来总计达到262分钟。学生们表示,盯着手机的时间变长,是因为在看社群媒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出来,就深深地吸引了我。《社群假象:不掉进与他人比较的绝望陷阱》,光是这个书名,就仿佛直击灵魂,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焦虑。在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无孔不入的时代,我们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被各种“完美”的形象包围。朋友圈里那些精心修饰过的生活片段,社交平台上那些闪闪发光的成就,都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的“不足”。我时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恐慌,总觉得别人的人生都要比我精彩,别人都比我更成功、更快乐。这种比较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让我喘不过气,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书名中的“社群假象”和“绝望陷阱”几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我当下最真实的感受。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这种普遍存在的“假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机制,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跳出这个令人窒息的比较循环,找回内心的平静和自信。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帮助我摆脱这种被动的、充满痛苦的比较状态,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性,拥抱不完美的自己,真正地活在当下,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深刻洞察人性、富有智慧的观察者,他/她能够用犀利的笔触剖析社会现象,又带着温暖的力量去引导读者。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社群假象:不掉进与他人比较的绝望陷阱》这个名字时,我的脚步就停住了。这个书名仿佛像一个精准的定位,直接命中了我内心最敏感、最常被触碰到的那个地方。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流如同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时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将这种比较推向了极致。每个人都在努力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那些光鲜亮丽的瞬间被放大,而背后的努力、失落甚至平凡,却被巧妙地隐藏起来。久而久之,我们仿佛活在一个由各种“完美”组成的虚幻世界里,不断地将自己和这些“标准”进行对比,然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失落、焦虑,甚至绝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种“社群假象”的本质,它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我们的内心的?又是如何让我们陷入了那个“绝望的陷阱”?我更希望能从书中获得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够帮助我打破这种思维定势,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真正价值,而不是被那些虚幻的光环所迷惑。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重塑自我价值感的一剂良药,让我能够停止无谓的比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滋养自己的事情上。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给身陷泥沼的我递来了一根救命稻草。我总是被一种强烈的“不够好”的情绪所困扰,这种情绪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自己置于一个充满比较的环境中。无论是工作中的同事、学校里的同学,还是网络上的陌生人,似乎每个人都在展示着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或幸福,而我却总觉得自己原地踏步,甚至在退步。这种内耗让我身心俱疲,常常在深夜独自emo,质疑自己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当我看到《社群假象:不掉进与他人比较的绝望陷阱》这个书名时,瞬间就有一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在社交平台上光鲜亮丽的“别人”,究竟是真实的自己,还是经过一番包装的“假象”?这种“假象”又是如何一步步瓦解了我们内心的安全感,让我们陷入了无休止的攀比之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这种社群文化下的心理陷阱,揭示比较的本质,并提供一些打破这种循环的策略。或许,它能帮助我理解,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并不在于超越他人,而在于与自己和解,发现并珍视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光芒。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重塑自我价值感的契机,让我不再被外界的评价所裹挟,而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定义属于我自己的成功和幸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用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方式,直接点破了我长久以来内心深处的困扰。《社群假象:不掉进与他人比较的绝望陷阱》,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警示意味。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仿佛被置于一个巨大的“社群”之中,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中充斥着各种经过精心包装的“成功”和“幸福”。这些信息像是一种无声的比较,让我们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生活置于显微镜下,放大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我常常感到一种深深的疲惫,这种疲惫来源于一种无休止的、令人沮丧的比较。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种“社群假象”是如何形成的,它背后有哪些心理机制在驱动着我们去比较,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抵御这种负面情绪,不让自己陷入“绝望的陷阱”。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指导,帮助我重新找回内心的稳定,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不再因为与他人的比较而贬低自己。我渴望这本书能够像一盏明灯,照亮我走出迷茫,让我能够更坚定、更自信地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

评分

读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立刻闪过无数个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刷到朋友去度假的照片,心里泛起的淡淡失落;看到新闻里报道的某某公司又一次融资成功,感觉自己创业的路途遥遥无期;甚至在和家人朋友聚会时,听到他们的成就,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与他们进行对比,然后默默地感到沮丧。这种“社群假象”似乎无处不在,它利用了我们渴望被认可、渴望融入集体的天性,将一种虚幻的“标准”强加给我们。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解释这种现象,并且能帮助我摆脱这种困境的良方。《社群假象:不掉进与他人比较的绝望陷阱》这个书名,正是我一直在寻觅的答案的缩影。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社群假象”的,它涵盖了哪些具体的表现形式?而“绝望陷阱”又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最重要的是,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帮助我识别并拆解这种虚假的比较,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小确幸,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再将目光聚焦在“别人有什么而我没有”,而是专注于“我有什么,我能做什么”,从而建立一个更健康、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