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面族群女性的编织从传统家户劳动的照护,转化为族群文化的象征与经济营生的工具,针对这些编织功能的转化,本文特别着重在三个面向的观察。首先是水源部落Mwaray da 陪伴教学团体的开始与扩展,使得织艺的学习以跨界自体繁殖的方式扩展到花莲西林村,甚至宜兰县的南澳乡,继续衍生;尤其透过网路分享的平台,形成一股编织热的现象。再者是织女尝试与国家行政体系协商,叩问博物馆典藏的大门,进入博物馆亲抚早期以国家或学术权威蒐藏入库的织品,借着分析祖先织品织纹与技术,再进行重制与展览的工作。最后是将编织与市场机制结合,除了将织物转化为文创商品,辅以编织技艺的展演与文化故事的诉说,从中取得文化分享的空间与经济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