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陈美伶(国家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 我国人口近几年正面临高龄化、少子女化之严重考验,依据本会「中华民国人口推估(2018至2065年)」报告,台湾人口自2022年起呈负成长,相较于2017年总人口尚有2,357万人规模,推估至2054年总人口将跌破2,000万人。倘若再深入研析全国368个乡镇(市)区过去人口趋势与预测,则可发现部分乡镇因长期青壮年人口外流严重,实际上早已进入人口负成长的阶段。
本书作者为日本前总务大臣增田宽也,2011年起任日本创成会议主席,并于2014年发表地方消灭论,指出日本预估896个市町村可能于2040年前消失等。该书在日本出版后,引发日本社会广大回响,也间接促使安倍内阁成立「城镇、人、工作创生本部」,制定综合策略,并于2015年展开一连串「地方创生」政策的推动,订出「希望出生率一点八」、「五十年后人口仍维持一亿人」的目标。
日本高龄少子化现象与衍生的社会问题较台湾发生更早,本书透过人口统计与预测,探讨日本「可能消灭的都市」与「极点社会」的发展,对于问题意识与其相应政策均有深入与严谨的分析,值得国人借镜。尤其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后工业时代全球普遍性的课题,在总人口数呈现正成长的国家,城乡发展可以相互依存;但在总人口数开始减缩的未来,伴随着寻求工作机会,青年由乡村地区大量移居到都会地区,更加速乡村地区的老化与人口流失。
面对我国总人口减少、高龄少子女化、人口过度集中大都会,以及城乡发展失衡等问题,行政院已于2019年1月3日核定「地方创生国家战略计画」,以未来维持总人口数不低于2,000万人为愿景,期望2022年地方移入人口等于移出人口,2030年地方人口能够回流,达成「均衡台湾」的目标。在推动上,将以人为核心,找寻每一个地方的独有特色,透过企业投资故乡、科技导入、整合资源、社会参与创生及品牌建立等五大策略,结合政府与民间各方力量,逐步规划、推展与落实。
本书提出延续区域生命力的六大模组,如「招揽产业型」、「卫星都市型」、「学园都市型」、「小巧城市型」、「公共财主导型」、「产业开发型」等,给我们在推动地方创生很好的启示和参考。不管是「招揽产业型」或「产业开发型」均强调带动地方投资量能,如同我国地方创生政策强调以「投资代替补助」为主的推动策略;另外「卫星都市型」、「小巧城市型」则强调建立「地方中枢据点都市」的网络生态,透过资源整合与集中,完善地方基盘设施,满足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等完整的生活机能。
面对人口缩减时代的来临,我们不须过度担忧,伴随着数位时代新科技的应用,透过自动化设备与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可以更有效率的提升产业附加价值。在通讯科技进步下,未来在地方自由创业的人将会更多,也不必受限于通勤时间而必须住在大都市内,这都是地方再生的契机。推动地方创生关键,在于活用区域特色资源进行产业振兴,达到增加雇用机会及居民定居目标,使地方自立发展。找出地方特色,用创意和创新转化为创生利基,让企业和人才在地方生根,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与实践!
先行者的启示
曾旭正(台南艺术大学教授,前国家发展委员会副主委) 「地方消灭」!何其恐怖而令人担忧的可能,但人们普遍对它无感,以至于对此危机不断示警的人,往往会有一种「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荒凉感!这本书的作者增田宽也先生,想必也有同感吧!
在我们研究日本的地方创生政策后,清楚地知道:「地方消灭论」所激起的危机感是日本之所以能够大步推出地方创生政策的重要原因。在政策推出前,许多评论者即唿吁,如果没有强力的政策介入,日本的人口将在本世纪中跌落到一亿人以下,更夸张的预言甚至说在三个世纪后,日本人将只剩下三千余人,成为一个必需被保育的人种。想必是这些耸听危言让日本社会建立了普遍的危机感,加上2009年日本总人口达到高峰后,确实总人口数开始减少,让日本社会真实体认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五年后,安倍政府推出地方创生政策,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採行诸多强力作为:任命大臣并设专责机构、修改法令、扩大故乡税、人才下乡,甚至要求东京核心区的大学减招!
相较起来,台湾的地方创生政策力道就轻弱得多,关键正是社会的危机共识还不足。参考日本经验,台湾实在需要对未来人口老化与少子化的问题更多讨论,从各种角度关注人口变迁可能对城乡发展的冲击、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乃至于对家庭生活的改变。不止需要政府部门多阐述,更需要平面媒体和网路等发起更多议论。唯有如此,强化了台湾社会的危机意识,才可能让产官学研社等各层面都动起来,地方创生也才可能奏效。
本书是掀起日本人口危机意识的关键着作,对于人口及城乡问题做了非常扎实的讨论,其研究方法、分析方式和政策建议都很值得参考。期望台湾学界与政府部门善用之,并在台湾人口即将越过高峰之前,发为论述激起社会关注!
我们与「地方创生」的距离
丘如华(台湾历史资源经理学会秘书长) 本书正是目前台湾地方发展最需要的警钟、及时雨,对于日本国家策略发展有完整陈述,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分析及可行的人口策略,强调以「地方主要都市」做为防线,阻止往东京人口黑洞集中趋势。
日本政府针对地方人口及发展问题,经历至少五十年各种尝试及累积。笔者与日本各地有三十多年的往来,了解到日本在地方策略下发展较好的乡镇,实际因尊重并重视地方资源,以过去人们努力及文化累积的成果为基础。地方创生议题是以往计画的延伸,而非缺乏根基的移植仿效。
岐阜县飞驒古川保存宣扬工匠文化及当地祭典四百年传统。地方透过乡镇丰沛的祭典文化,维系着人、土地与生活;长野县小布施町透过都市设计保存当地历史并改造为文化馆舍,结合山区重要农产─「栗子」。当地图书馆为了居民「学习」、「育儿」、「交流」、「情报发信」而建。
本书提醒我们目前亟需完整盘点了解各地方资源、文化开始,以具体数据并进行分析,从教育、社会参与连结各层面,进一步形成全民意识,也唯有在全民参与及各界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台湾的地方创生之路方能稳健地迈步向前。
地方创生原来如此?
吴明锜(台北医学大学跨领域学院执行长、前教育部大学社会责任计画培力企划召集人)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睛,但不好读,不过却是理解、参与、甚至是批判「地方创生」很重要的起点。当日本的地方创生政策走到第一个五年(2014-2019)的尾声,各界正在检视KPI的达成状况、解读政策亮点和副作用的同时,增田宽也教授《地方消灭论》的中译本来得正是时候!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作者有相当丰富的实务经验,在提出真实且具高度挑战性问题的同时,也带来可能的解方,让读者可以积极想像关于地方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不好读则是因为,读者可能需要一点背景知识,才比较能够在日本地方分权改革的脉络下,充分理解地方创生战略的本质,在阅读或政策借用的时候不会照单全收。
我在2014年协助教育部推动「无边界大学计画」及后来的「大学社会责任实践计画(USR)」因为关注大学如何驱动区域创新、大学如何培养地方发展所需要的跨领域人才,所以我长期关注地方创生的发展动向,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相当难得的区域创新教材。无论你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官员、民意代表、社区工作者、民间企业或学校老师,如果你想台湾做点什么,希望自己家乡在未来5年、10年、20年会更好、更不一样。我想这本书可以刺激你的思考,让你有机会用新的眼光来想事情、看问题!
周奕成(世代文化创业群负责人) 在日本,地方消灭论,是地方创生的起源。或说是有了地方消灭的问题意识,才有了地方创生的对策。
在台湾,地方消灭的危机感不大。毕竟台湾的人口密度相当高,乡镇距离非常近。说人口老化,大家感受得到;说地方消灭,好像没那么严重。
另一点是台湾的地方意识不强,只要经济过得去,地方文化特色不是人民优先关心的,似乎消失也无所谓。
台湾人比较紧张的不是地方消灭,而是国家消亡。日本人没有国家消亡的忧虑。台湾人有。
国家消亡和地方消灭当然是不同的问题。很奇妙,不同的问题能不能用类似的对策?在我看来是可能的。
地方创生在台湾,具有比日本更大的意涵。就如同1990年代的社区总体营造,隐含了台湾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2020年代的地方创生,也具有相当大的台湾共同体升级更新的意义。地方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危机,都可以用地方创生来对治。
写给台湾读者的序文 在规画国家与地方的远景之际,首先必须掌握人口动态。未来人口的变化将左右着产业政策、国土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一切政策。二○○八年,日本人口从高峰开始转为减少。若任其发展,不找出解决对策,仅需一百年再多一点的时间,人口将减少到现在的四成左右。我们实在无法想像,人类将体验前所未有「人口遽减的社会」,它对日本社会将造成什么影响。
本书「地方消灭」在二○一四年的夏天出版。探究日本总生育率低迷的原因,我们得知在于生育、育儿困难的社会环境,以及偏乡地区的年轻人过度集中在出生率低的东京。当时,日本社会对这项问题的关注程度并不高。大约在四十年前──一九七五年,日本出生率首度跌破百分之二。在二十年前──一九九五年左右开始,十五岁到六十四岁的工作年龄人口首度转为减少,当时人口减少的问题并没有立刻显现。尽管日本政府祭出各项少子化对策,但当时「长寿化」人口日趋增加,全民高度关心这项议题,于是政策多半倾注于解决高龄化的问题。因此,在这段期间,少子化发展到了严重的地步。有人形容人口减少是「安静无声的紧急事故」,现在不採取行动,将会决定几十年后日本社会的悲惨命运,人口减少问题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
所幸,本书引起大家高度关注并了解它的严重性。我们以日本所有的都市为对象,以独特的长期人口预测方式来统计「可能消灭的都市」。在公布这分清单之后,立刻传遍日本全国,引起全民重视。我们希望每一个人将它视为自己的事,成为思考解决问题的契机。由于政府感受到全民的高度关注,在同年成立了对策本部,制定综合策略,订出「希望出生率一点八」、「五十年后人口仍维持一亿人」的目标。地方自治体也开始致力推动各项少子化对策,以及创造地方上的工作机会,并且认真检讨这些做法。不论政府或民间,让每一个人共同重视日本人口减少的实际情况与政策方向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们希望,日本不会把这个问题当成一时的风潮而结束,必须严肃以对,找出对策克服困难。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阻止人口减少,维持充满活力的社会。因此,接下来才是关键时刻。我们应共同打造一个容易生育、育儿的友善社会,同时创造地方偏乡的工作机会,避免年轻人过度集中在东京。不过,这些几年的努力并不会立即出现结果。
在各种努力之下,出生率虽然有改善的趋势,但遗憾的是,这几年的出生率仅达到一点四左右,人口往东京过度集中的情况仍旧加速恶化中。日本在不停变化的国内外情势中,想要社会朝着同一个目标持续努力,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据闻,台湾与日本同样为低出生率所苦。两国除了地理位置相当接近外,在经济、社会与文化方面,也具有许多共通点。
我们所讨论、致力推动的具体内容,若能对台湾人口减少的研究有所帮助,身为作者,我将感到无比欣喜。期盼透过彼此的交流,对于人口减少的问题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无法避免当前人口减少的情况。但是,若能减缓人口减少的速度,让社会走在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就是我们这一代对下一代的重要使命。尽管前方路途险峻,我会与台湾的读者一起持续走下去,衷心期盼能够开创一条康庄大道。
二○一九年二月 增田宽也
序章 人口迅速减少带来的警讯
●人口大幅减少
描绘国家的愿景时,一定要先掌握人口动向。包括产业、国土、劳工、社会福利政策等各种政策,人口都是重要关键。
日本人口于二○○八年达到巅峰后开始下滑,逐年减少。二○一○年日本有一亿二八○六万人。若不採取对策,到了二○五○年,日本将剩下九七○八万人;到了廿一世纪末的二一○○年,将只剩下四九五九万人。也就是说不到一百年,日本的人口就锐减约六成,回到明治时代的水准(资料来源皆为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社人研)「日本将来预估人口」〔二○一二年一月〕中推计值)。据说相较之下,人口预测比政治、经济等预测来得准确许多,不会有太大的误差。实际对照预估数字与现实情况,现实情况竟然更加严峻。我们必须要面对「人口减少」此一前所未有的问题。
人口减少的问题并非凭空而起。战后一九四七~一九四九年第一次婴儿潮时的合计特殊出生率为四.三二(女性一生生产数的平均值,以下称出生率),之后开始下滑。到了二○○五年,出生率创下有史以来最低的数字一.二六后才逐渐回升,并于二○一三年恢复至一.四三。一直到现在,出生率仍偏低。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就二○一二年的日本而言,出生率二.○七才能使人口数持平。以一.四三换算,未来日本的人口将会减少三成。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于二○○三年七月订定「少子化社会对策基本法」,并于内阁府设置「少子化社会对策会议」。二○○七年安倍晋三第一次改阁后,更任命「内阁府特命担任大臣」负责处理少子化问题。然而,由于日本民众对此问题漠不关心,日本政府迟迟无法提出有效对策也是事实。
●已无法视而不见
人口减少的问题起因于少子化问题,然而因日本社会同时存在高龄化问题而长期被忽视。许多日本民众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因应高龄化问题,而使少子化问题就像慢性病一样,越来越严重。民众并没有发现少子化问题对自己居住的城市与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一直到了连高龄者较多的区域都开始出现「人口减少」的问题,民众才发现此问题的严重性。
尤其是东京等年轻人较多的大都市,更对此问题后知后觉。一直到现在仍是如此。然而根据我的计算,日本全国已有七九四个地方的高龄者开始减少。人口减少的问题并不是将来的问题,而是现在的问题。
政治或行政体系向民众提出增加人口、扩大商业规模等愿景很容易,然而要坦诚人口将减少、商业规模将缩小则很困难。毕竟没有人乐见那样的未来。因此政治人物等都对此避而不谈。
日本人口减少已成事实。各地的人口已不可能成长,只会减少。因此我们必须面对许多问题,包括如何维持医疗、交通、教育等生活必需的服务?如何整修道路、桥梁、公民馆等基础建设?如何开发当地的产业与就业市场?
最困难的是推动高龄化对策时,必须同时考虑少子化问题。无论是政治、行政体系与民众都得确实了解此事,方能採取行动。我基于此想法于国政顾问组织「日本创成会议」下设置了「人口减少问题检讨分科会」,与经营者等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并于二○一四年五月根据预估而发表「日本可能消失的地方」。本书内容即是以该报告为主,归纳整理而来。
●九大误解
在讨论「人口减少」问题在日本会如何发展、对各区域有何影响以及我们应採取什么样的对策前,希望各位先了解「人口减少」。一般人对「人口减少」有许多误解。然而我认为不仅毫无根据的乐观很危险,毫无根据的悲观也无济于事。採取对策前,我们必须要有正确而冷静的认知。
第一个误解:人口减少应该是五○年、一百年后的问题吧?
没有那么久。一如前文所述,日本许多地方的人口──包括高龄者──已开始减少。
第二个误解:人口减少不是能改善人口稠密的状态吗?
关于这一点,第一章将详细说明。事实上日本的人口减少,与人口自乡下移入都市(尤其是东京圈,包括琦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有密切的关系。日本各地的人口减少不成正比。地方的人口急速减少,但涌入都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尽管都市(尤其是东京圈)的人口也将减少,并暂时改善稠密的问题,但未来将比现在还要稠密。
第三个误解:人口减少是地方的问题,并不会影响东京吧?
东京之所以能维持一定人口,是因为人口自乡下移入东京。东京的出生率非常低,缺乏人口再生产力。若地方再也没有人口移入东京,东京终将衰退。
第四个误解:日本整体人口减少并集中在东京,应有利于提升生产力?
一如前文所述,若乡下有无止尽的人口能移入东京,的确如此。然而事实不然。人口集中在东京,短期内或许可提升生产力,但长期而言绝非好事。为使东京持续成长,必须改善人口集中在东京的问题。此外东京将面临超高龄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此事,将大大影响东京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个误解:近年日本的出生率逐渐提升,应可消除人口减少的问题?
由于年轻女性的数量减少,即使出生率逐渐提升,出生数仍会下滑。假设出生率恢复到人口替代水准的二.○七,在现在出生的孩子为人父母前,日本的人口仍会持续减少数十年。
第六个误解:现在才想解决少子化问题,为时已晚了吧?
人口减少已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要维持一定人口,还是得先解决少子化问题。改善出生率的行动只要晚五年,未来的稳定人口就会少三百万人。解决少子化问题,刻不容缓。
第七个误解:政策无法影响出生率吧?
事实上,法国、瑞典等国家都是以政策提升出生率。加上日本民众大多数还是希望能有自己的孩子,只要能从根本强化少子化对策,效果就值得期待。
第八个误解:即使是「鼓励生育制度」完善的区域,出生率也在下滑啊?
日本的出生率下滑,不只是育儿环境的问题,亦与晚婚、青年所得等问题密切相关。因此制定解决少子化问题的对策时,必须通盘考量,才能有效提升出生率。
第九个误解:接受海外移民就能解决人口问题了吧?
只要日本无法大胆地转换成多民族国家,接受海外移民对解决少子化问题犹如隔靴搔痒。改善出生率,才是解决人口减少问题的根本之道。
本书收录《中央公论》二○一三年十二月号、二○一四年六月号与七月号的论文。当时由于篇幅有限而未刊登的内容,本书将详细说明。大纲如下:
第一章以《中央公论》二○一三年十二月号的论文为基础,说明日本独特的人口减少结构──我们称之为「极点社会」,也就是说「人口极端集中于东京一点」。
第二章以《中央公论》二○一三年十二月号、二○一四年六月号的论文为基础,提出针对人口减少问题,中央与地方政府应设置扮演司令角色的机构,并制定长期的综合对策。
第三章、第四章将以「日本创成会议」的「人口减少问题检讨分科会」的建言为基础,分析如何改善人口减少的主因之一:人口的社会移动,同时提出关于少子化问题的建言。
第五章以《中央公论》二○一四年七月号,北海道综合研究调查会理事长五十岚智嘉子女士的论文为基础,根据上述说明提出具体案例──分析北海道的未来与策略。
第六章将着眼于年轻女性增加率位居上位的地方,分析如何将其分类并根据区域思考如何解决人口减少问题。这部分是全新的内容。
对谈篇将整理我在《中央公论》以人口减少为主题进行的对谈与座谈。
人口减少是无可避免的问题。既然如此,我相信如何建立有希望的未来是我们这一代的使命。当务之急是我们必须要避免人口急速减少,并消除「极点社会」出现的可能性。只要能够抑制人口减少的速度,就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饶。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