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教育:穷人读大学就可以翻身?失业者就应该考证照「进修」?我们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还是从弱势者身上挖钱,供养一整个产业?

低级教育:穷人读大学就可以翻身?失业者就应该考证照「进修」?我们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还是从弱势者身上挖钱,供养一整个产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ressie McMillan Cottom
图书标签:
  • 教育公平
  • 阶级固化
  • 职业教育
  • 技能培训
  • 就业困境
  • 成人教育
  • 教育产业
  • 社会流动
  • 弱势群体
  • 教育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穷人读大学就可以翻身?
  失业者就应该考证照「进修」?
  我们是在培养自己的能力,
  还是从弱势者身上挖钱,供养一整个产业?

  ◎「低级教育」是什么?

  过去,我们总认为透过进修取得文凭、取得证照,是让劳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的不二法门。但如今,这样的教育福音却成为营利机构获利的来源;财源除了是最需要协助的弱势者外,还有我们的税金--而这样将获利的重要性放在学生权益之前的所谓「进修教育」「高等教育」,即是卡敦所谓的「低级教育」。

  ◎「弱势者进修、考照、想办法拿到大学文凭」难道不是理所当然该做的事吗?

  有别于传统教育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学问、技能或知识的追求;「低级教育」的问题在于,这类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往往将最需要协助的弱势──近贫族、穷忙族、单亲妈妈、失业者、缺乏专业技能者──视为主要顾客,并透过他们、或直接从他们身上获利。前者可能是政府的补助,后者则是永无止境的「进修」,以及随之而来的学费负担。

  但这样的「进修」与「考照」,是真的为弱势者的未来设想吗?你进修,政府买单;或者是设定政府的补助必须与弱势者进修、考照挂勾,真正被「帮助」的,到底是弱势者,还是这些教育业者?

  ◎「翻身」是门好生意,客户很穷就更好

  为什么这些营利教育机构锁定的获利来源都是弱势者?

  因为,如果「客户」本身的条件很好──收入稳定、家庭结构完整、甚至自己就有不错的学历,这门生意是很难做起来的。

  然而,现今的趋势则是利用人人熟悉的「进修翻身」概念,设计细微的组织方式、人力安排、资源分配、以及广告宣传,去吸引最弱势的人。劳工被困在报纸、杂志、或是这些教育机构,甚至是政府所鼓吹的创业型劳工精神当中,抱着助学金贷款等各种债务,在期待与现实间的这条进修教育之河载浮载沉。他们所惧怕的,以及最大的风险都是:若是要脱离这条河,他们很可能会落到比一无所有更糟糕的境地,最后甚至可能会--直接沉下去。

  ◎当劳工必须负担更多风险──等等,这是劳工应该要负担的风险吗?

  现今的经济型态,对教育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要求:要能经常、确实地训练上百万名劳工,同时,训练过程要迅速,雇主付出的成本要低,最好不必负担任何成本。在越见严苛的劳动背景下,人们在职涯中更常换工作和老板 ,企业更倚重约聘员工、短期员工、和临时员工;仰赖雇主获得收入增益和职涯升迁的情况越来越少见。最后的结果是:劳工必须为自己的职业训练、健保、还有退休负担更多的责任与风险。

  不过我们要问的是:这是劳工应该要负担的风险吗?如果不是,又是因为什么原音,而导致这样的风险转移?

  ◎台湾已经注意到了!但能够做什么?

  二○一六年时,现任文化部长郑丽君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更直指在台湾,是「穷人借钱稳定高等教育」。当时担任立委的郑部长,直指「教育公共化」是唯一解;本书作者则是透过各层面──包括经营者、老师们、提供贷款的金融业者,甚至是接收债务的相关业者,来全面剖析这样的「营利化」对美国的教育「产业」,与这些穷人「客户」造成什么样的影响。那么在台湾呢?在二○一六年以后,我们又对这些现象做了什么?或者我们该问的是:除了「教育公共化」外,我们能够做什么?

各界推荐

  「到目前为止,以营利学院学生们复杂的生活和选择为探讨主题的书,没有比这本更棒的了。」--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卡敦明明白白地证明了『低级教育』一词的真切存在,同时,她也提出我们最该做的,就是检视整个高等教育制度,打开机会之门。」--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在《低级教育》一书当中,麦克米兰‧卡敦态度严谨、思虑清晰、既能以同理相待、而睿智又不失诙谐。…她用一以贯之的聪慧,让这本书读来说服力十足、教人难忘、实在不可不看。」--《Difficult Women and Bad Feminist》作者罗克珊‧盖伊(Roxane Gay),

  「《低级教育》精彩极了:深入精微、论述严谨、描述动人。这本内容震撼的书告诉你我,当公众之利的高等教育私有化成为以营利为目的机构,而紧扣住影响广及全面的不平等和大众的个人理想抱负,将产生什么结果。」-- 埃默里大学非裔美国研究教授、《White Rage》作者卡罗‧安德森(Carol Anderson)

  「想了解当前改造高等教育的市场力量,就一定要读这本书。这本让人看了咋舌的书,详述了高等教育这个迅速成长的教育产业,还有二十一世纪美国的高度不平等和劳动不稳定,与这项产业的快速扩张,有何关联。」--「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 Sociology Association)前主席茹丝‧米尔克曼(Ruth Milkman)

  「针对美国高等教育的罄竹批评,多有简化且往往流于空洞;崔西‧麦克米兰‧卡敦对『低级教育』鞭辟入里的分析,更显出众。在川普(Trump)的行政团队意欲让美国的营利学院生存更加容易的当口,这本书提供的抗衡形式,最强而有力--鉅细靡遗地阐述出这个金额庞大之产业的由来与造成的影响。只要你对大学的高额学费、学生贷款、或是诸多社群周遭点滴消逝的希望感,感到灰心,那么,你就需要读读这本书。」--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高等教育政策教授、《Paying the Price》作者莎拉‧古德里克拉伯(Sarah Goldrick-Rab)

  「麦克米兰‧卡敦用无比热忱、无碍辩才、还有数据资料,详实记录了我们对年轻人、高等教育、还有民主本身一步步造成的伤害。」--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未来倡议计画」(Future Initiative)创办人暨主持人、《Now You See It》一书作者凯西‧N‧大卫森(Cathy N. Davidson)

  「这本书针对美国「新」经济环境下营利学院的角色,检视得鞭辟入里。以营利(或股东制)大专院校为讨论主题的书,无能出其右。」--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经济、公共政策与非裔美国研究教授威廉.A.达瑞帝(William A. Darity)
 
教育与社会流动:一场深度剖析 本书旨在探讨当代教育体系如何作用于社会阶层流动,以及这种“教育驱动”的社会模式对不同群体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不再将教育视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结构性力量,它塑造着个体的命运,同时也巩固着既有的社会不平等。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的“镀金”效应与隐性成本 在当前的社会结构中,高等教育,尤其是名校文凭,似乎成了通往职业成功和社会地位的“硬通货”。然而,这种普遍认知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结构性差异。 教育的门槛与筛选机制: 本书首先审视了高等教育的准入机制。我们发现,成功的教育经历往往与家庭背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源高度相关。那些被视为“成功”的教育路径,实际上是对既有优势的一种再生产。对于出身于资源匮乏家庭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去弥补起跑线上的差距,但即使取得了同等的学术成就,其回报率也往往低于那些拥有更强社会资本的同龄人。我们探讨了精英教育的排他性,以及这种排他性如何通过看似公平的考试和评估体系,将社会阶层固化。 学贷的枷锁与自由的代价: 随着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教育贷款已成为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负。本书深入分析了学生贷款对个体生命轨迹的影响。高额的债务不仅限制了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自由——迫使他们优先选择高薪但可能不符合个人兴趣的职业——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抑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和家庭积累,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我们质疑,当获取知识的成本高昂到足以成为一种社会负担时,教育的本质是否已经异化? 文凭通胀与价值稀释: 随着大学普及率的提高,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在持续下降,这被称为“文凭通胀”。为了在日益拥挤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人们被迫追求更高的学位,形成“军备竞赛”式的学历攀升。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个体的焦虑,也使得教育体系本身面临系统性的效率问题。我们剖析了这种通胀如何使教育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并探讨了企业招聘标准中对文凭的过度依赖,这种依赖往往忽视了实际工作能力和潜力。 第二部分:职业培训、认证与“永久学习”的陷阱 在经济转型和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终身学习”和“职业再培训”被大力提倡。然而,本书认为,这种对持续“进修”和“考证”的推崇,也存在着潜在的结构性问题。 “进修”的强制性与焦虑驱动: 对于失业或面临职业中断风险的劳动者而言,接受再培训和考取新证书,往往被塑造成唯一的生存之道。这种叙事将结构性失业的责任转嫁给了个体——“如果你不够努力,就去学习新的技能”。我们考察了政府和企业推动的职业培训计划的实际效果。许多项目被证明与市场需求脱节,或者仅仅是为了满足统计数据上的“就业促进”目标,而非真正提升劳动者的核心竞争力。 认证产业的兴起与剥削性循环: 认证和资格考试的繁荣,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这个产业依赖于人们对职业安全和晋升机会的焦虑。本书分析了这些认证的有效性和垄断性。某些行业对外围认证的过度要求,实际上构筑了行业壁垒,限制了新进入者,同时为认证机构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我们探讨了这是否构成了一种对弱势群体的“精准收割”,即将他们对未来的不安转化为可量化的经济利益。 技能与岗位的错配: 即使获得了新的证书,许多劳动者发现,他们所学的“新技能”很快又过时了,或者市场所需的岗位并非他们所期望的。这种技能与岗位的持续错配,使得个体陷入了一种“不断学习,却始终处于边缘”的困境。我们反思,当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依靠碎片化的技能培训来解决系统性就业问题是否现实? 第三部分:教育的真正目的与社会责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教育的根本价值,并呼吁对现有体系进行根本性的重估。 能力培养的缺失: 真正的能力培养应侧重于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适应性和创造力。然而,在应试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驱动下,教育过程往往被简化为知识的灌输和特定技能的训练。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是“合格的工具人”,而非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我们认为,教育体系正在系统性地压抑个体形成内在驱动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社会公平性重审: 我们必须正视,教育资源的分配本质上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部分。如果教育体系无法有效打破阶层固化,反而成为维护现有不平等的一种机制,那么其合法性就值得怀疑。本书主张,对教育的投资应当优先考虑那些被社会结构边缘化的人群,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真正有助于其向上流动的资源,而不是仅仅提供昂贵的“安慰奖”。 重建教育的价值: 真正的教育应该致力于赋能个体,使其能够理解并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适应一个既定的、可能存在缺陷的系统。我们呼吁建立一种更加注重基础素养、人文关怀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以外在的文凭或证书为最终目标,而是以个体心智的成熟和对社会的贡献为衡量标准。我们必须警惕将教育完全市场化和功利化的倾向,以免最终培养出一个焦虑、负债、却缺乏真正创造力的社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崔西‧麦克米兰‧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


  卡敦是一位美国作家、大学教授、以及社会学家。目前任教于维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的她,是一名社会学助理教授,同时还是哈佛大学柏克曼‧克莱恩网路与社会研究中心(Berkman Klei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的副研究员。麦克米兰‧卡敦出生于哈林(Harlem),在北卡罗莱纳(North Carolina)的温斯顿赛勒姆(Winston-Salem)和夏洛特郡(Charlotte)长大。她在公立传统黑人大专学院(HBCU)之一的北卡罗莱纳中央大学(North Carolina Central University)取得了英文和政治的学士学位。在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她同时也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贫穷研究中心」(Center for Poverty Research)担任访问研究员,还在微软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的社群媒体综合中心(Social Media Collective)实习。二○一五年,她以研究营利高等教育机构之正当性的博士论文,在埃默里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麦克米兰‧卡敦大学还没毕业,就在一家实务技术学院担任註册专员,这份工作启发了她日后的研究与第一本着作《低级教育》。除了《低级教育》一书之外,她还着有《Thick: And Other Essays》,也身兼《营利大学和数位社会学》(For-Profit University and Digital Sociologies)一书的共同编辑。《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国家广播电台(NPR)的访谈节目《Fresh Air》、《每日秀》(The Daily Show)、《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知名线上杂志《Slate》、还有《大西洋杂志》(The Atlantic)等媒体都曾专载过她的作品。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经常引述麦克米兰‧卡敦为专攻美国高等教育与不平等论述的学界专家。二○一七年,麦克米兰‧卡敦年荣获「为社会女性发言之社会学者协会」(SWS)的「行动派女性主义奖」(Feminist Activism Award)。

译者简介    

沈聿德(Yuhder S. Odenkirchen)


  国立中央大学校友。研究所毕业后,在科技大学任教了十五年;任职期间,碰上台湾技职高教体系内各家公私立大专院校升格改制的浪潮,也历经了少子化冲击前后公私立大学面临招生困境与经营转型的普遍现象。之后离开教职,带着狗儿子Kodomo的骨灰和一只活蹦乱跳、名为沈子恩的流浪犬,搬到美国旧金山北湾区,结婚定居,适姓Odenkirchen。目前为自由译者,从事口笔译的工作。除了本书《低级教育》之外,还有《管书的意外人生:监狱图书馆员历险记》、《新译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少女心事解码》、《校园对话》、《私房博物馆》、《如何当一个比较快乐的爸妈》(预计2019年年底出版)等其他译着。

 

图书目录

译序
简介:教育福音
1. 「低级教育」的真相
2. 现在,我们谈的是商机
3. 当备案计画只有上帝
4. 当高等教育只带来微薄收入
5. 该赞扬的就要赞扬
6. 学历、工作、与新经济
后记
 
致谢
方法论附註
附註
索引
 

图书序言

译序

  社会学家崔西‧麦克米兰‧卡敦(Tressie McMillan Cottom)在《低级教育》(Lower Ed)这本书里,娓娓道出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当中,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下的营利学院产业,在新经济中被私营企业化与金融化之后,催生出全国性的股东制私立企业化营利学院;这些学校,创造出各种新的方法,协助广大劳工追求学历资格认证,表面上看似满足了他们因应工作模式改变而不得不重新接受训练的需求,实际上则是延续、甚至强化了劳工选读私立企业化营利学院背后的各种不平等。这笔从不平等中榨取利润的生意,利用了人人熟悉的教育福音概念,透过机构内部算计精密、设计细微的组织方式、人力安排、资源分配、以及广告宣传,犹如一张大网,打尽受到新经济影响的每一个劳工;劳工必须自己承担成本、扛下风险,不但失去了传统社会契约的保障,还得背负着新经济不断复诵的创业型劳工精神,最后,也只能继续在期待与现实间的这条高等教育之河,抱着助学金贷款等各种债务,载浮载沉。而让人甚为不安的是,「低级教育」冲击最大的,是最弱势的人:穷人、近贫族、穷忙族、女性、有色人种、单亲人士、或任何一个这些条件组合下的人。

  我曾在台湾的私立大学与科技大学任教十多年。对照自己在高教体系经历与见识的各类现象,我发现,这本书描述的诸多现状,都似曾相识。1990年代,台湾《大学法》修法之后,高等教育管制松绑;为了响应当时政府畅通升学管道、增加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方向,台湾的高等教育,快速膨胀扩张。根据教育部统计处的资料,在1990年代后期到2007年之间,技职学院(尤以私立为主)就增加了36所;有趣的是,《低级教育》一书提到美国私立企业化营利学院快速扩张的时期,与台湾高等教育快速扩张的时期,不谋而合。即便台美双边的劳动市场条件与社会、教育环境多有不同,但这个时间上的巧合,足以验证新经济下高等教育的扩张,不只是某个地区的单一事件,而是影响广及全球的一场意识形态革命:(私营化)高等教育扩张造成的文凭主义,告诉你我,当工作模式改变,个人必须不断接受知∕技能优化的再训练,以维持自己在劳动市场当中的聘僱价值。代表这种意识型态的新经济劳动市场精神,成为人人必念的经;而抱着教育福音理想的我们发现,自己困在一种内在矛盾当中--本以大众之利为目的而设立的高等教育,摇身一变,成了以个人之利为出发点的风险投资。

  在概念上,许多台湾私立(技职)大专院校的运作方式与人员编配,也跟本书当中美国营利学院的组织运作状况,颇为类似,只不过,碍于学生市场规模、法令规范条件、与机构资源分配等等因素,执行效果大有差别。

  在实际运作上,当美国的大型股东制私立企业化营利学院关起门来做市场研究,几乎只将盈利花在发展更有效的招生策略与人员招选、註册流程、以及弹性多元的课程规划时,许多台湾的大专院校,也早就开始以企业经营的概念,企图在少子化造成的萎缩市场中谋生路。结果,本为教育经营之重要资产的教师与研究人员,被当成无效成本,部分教师们必须投入招生与行政工作、有的则是要培养第二专长,以延续自己的聘僱价值;本为高等教育与产业趋势参考的就职安置资料,成了一个办学绩效的紧箍咒,左右着经费的补助与配置;本为评估机构(尤其是私立学校)办学表现的内部与外部评鑑,变成机构得以对内降低成本的手段,而且还是对外套交情、搞裙带关系的权力交构战;本为学生能力参考指标的各项证照,先被奉为招生宣传的重要数据,之后又被种种认证机构当成盈利工具,而缴付报名费用的学生,却无法确认手中的「资格认证」,能否保障劳动市场回报,何况,这些为数不少的杂支,还不包含在学生贷款之内。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现象。就如同作者借着这本书,首要之务,也是提出新经济中私立企业化营利学院的扩张现象,接着再探索背后的脉络、以及影响广及全面的制度问题。然而,她也承认,即便社会学家的分析能力再好,也只能尽力耙梳说明数据资料与访谈结果未能直接呈现的脉络原因;解决问题靠的不只是分析能力,而是筹谋规划足以改变制度的社会运动与政策法令,保障遭致剥削的受迫人民。虽然相较于美国而言,台湾的大学学费便宜许多;但近年来,因为开放了中低收入户学生申贷生活费贷款,因此,与学杂费贷款合併计算后,大学学贷的单笔申贷金额逐年攀高。换句话说,作者提到的债务相对论,也真实存在于台湾社会--对于一无所有或是几乎没有财产的人来说,外人看来不算大的负债金额,可能都是每一个世代累积劣势的起始点。

  当教育不再是「良心事业」,而是「营利企业」,当「知∕技能再训练」与「文凭」成为各个劳工阶级必备的劳动市场精神,当消逝的传统社会契约被风险概念取代,当最穷的人成为最能榨取利润的对象--也许我们该想想,台湾是不是早有一套自成风貌的「低级教育」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是直接戳到了我心底最深处的疑虑。我是一个曾经在基层摸爬滚打过的人,深知学历和文凭在很多时候的局限性,也亲眼见过不少怀揣着“读书改变命运”梦想的人,最终却发现现实的骨感。尤其是一些针对失业人群的“职业培训”和“考证”项目,宣传时总是说得天花乱坠,仿佛只要拿下一纸证书,就能找到高薪工作,实现人生逆袭。但实际上,很多证书的含金量并不高,拿到之后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反而让那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因为它似乎在挑战这种“万能药式”的教育观。我渴望看到作者能够深入分析,那些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项目,其真正的受益者是谁?是那些学员,还是那些提供教育的机构?它是否在利用人们的困境和希望,来构建一个持续的盈利模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教育光环下的商业逻辑,甚至是一种“消费式教育”的本质。它能否让我们重新审视“能力”的定义,区分真正的技能提升与纯粹的证书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带着一种近乎挑衅的质问,让我立刻好奇起来。我一直对教育和职业发展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也常常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能为个体带来多大的改变”这类问题。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关于“读大学改变命运”、“考证提升竞争力”的宣传,很多时候都给人一种“只要你付出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的简单逻辑。然而,现实往往比这复杂得多,尤其是对于那些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想要打破这种过于乐观的叙述,深入剖析教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真实作用,以及那些看似“普惠”的教育项目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普遍认为是“积极向上”的教育模式,揭示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甚至是剥削性。作者是否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和深入的分析,来支持其提出的关于“从弱势者身上挖钱”的论点,这将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教育”这个概念有全新的认识,甚至引发对现有教育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反思,那它就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关于教育公平和阶层固化的画面。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教育项目,特别是那些看似“公益”或者“扶贫”性质的,在实践中却显得那么“怪诞”。比如,那些让一些原本对学术不感兴趣的学生,被硬塞进大学,然后花费巨额学费,毕业后却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又或者,那些鼓励失业人群去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而这些证书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昂贵的培训费用,但其市场价值却寥寥无几。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在为我这些模糊的困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指向。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犀利且深入的方式,去剖析“教育”这个概念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究竟是在为个人赋能,提升其内在的竞争力,还是在制造一种新的社会分层,让一部分人通过掌握教育资源而获利,而让另一部分人则在无尽的“教育消费”中被消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挑战那些关于教育的“普世价值”的叙事,提供一种更接地气、更具现实关怀的分析。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直觉告诉我,它可能不是那种能够让你看完立刻充满力量,然后去报名下一个培训班的书。相反,它的标题就带着一种解构和质疑的意味,仿佛要一点点地剥开那些关于教育的“光鲜外衣”。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学习”和“进步”,其实是被一种社会性的焦虑所裹挟。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巨大的当下,考证、考研、甚至是一些付费的“技能提升”项目,仿佛成了唯一的出路。但问题是,这些努力真的能为我们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吗?还是说,我们只是在被一个庞大的“教育产业”所裹挟,成为了他们利润的来源?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尖锐的问题,反而直接抛了出来,逼迫读者去思考。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到具体的案例和数据中,去揭示那些被掩盖的真相,例如,那些所谓的“成功学”培训,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从中受益?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之后,是否真的实现了“翻身”?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慢思考”的空间,让我们不再盲目地追逐“捷径”,而是开始审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用一种直白而尖锐的方式,提出了一个我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教育,究竟是在帮助我们成长,还是在利用我们的弱点?我见过太多关于“寒门出贵子”的励志故事,也听过无数关于“考上名校改变一生”的宣传。但现实是,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那些本身就处于社会经济劣势的人来说,高等教育可能并不能成为他们“翻身”的唯一,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途径。而那些失业者,被鼓励去考取各种证书,仿佛拿到一张张纸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这背后,往往是巨大的经济投入,以及对他们焦虑情绪的利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人愿意去触碰这些敏感但又极其重要的话题。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证据,去说明所谓的“教育产业”,在多大程度上是在迎合市场需求,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在制造需求,并从中获利。它是否在消耗弱势群体的资源,而没有提供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质疑,去反思,去探寻教育的真正价值和目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