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被标签:美国种族歧视思想的历史溯源

生而被标签:美国种族歧视思想的历史溯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bram X. Kendi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黑人出生的那刻起,他们/她们就已经被贴上了标签
《生而被标签》将细细爬梳种族歧视思想的历史根源,重回黑人的命运时刻

作者肯迪教授认为,种族主义并不是生根于人们的无知与仇恨,
而是掌握权力的男男女女制造了种族主义、种族歧视政策,
进而产生世上的无知与仇恨!


★美国前总统欧巴马盛赞
★Amazon、Goodreads 2000人以上五颗星推荐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2016年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历史书籍得主
★2016年有色人种促进协会形象奖最佳非小説类决选名单
★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卢令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严震生 专文导读
★台湾大学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台湾人权促进会祕书长邱伊翎︱知性艺人陈嘉行︱高中公民教师、《思辨》作者黄益中︱高雄师范大学性别所副教授杨佳羚︱法律白话文运动站长、律师杨贵智︱媒体工作者蔡诗萍︱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作家、出版人颜择雅 共同推荐(依照姓氏笔划排列)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书名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出自密西西比州参议员杰佛逊.戴维斯,于一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在美国参议院发表的演说。他后来当过美利坚邦联总统,当时人在华盛顿特区反对一个补助黑人教育的法案。戴维斯向他的同僚大放厥词,「这个政府不是由黑人、也不是为黑人创建的」,而是「由白人、为白人创建的」,他宣称,补助黑人教育法案奠基于错误的种族平等观念,「黑白种族之间的不平等」是「从黑人诞生前就被贴上了」。──伊布拉.肯迪

伊布拉.肯迪教授以编年的方式,在本书中详实研究、完整记录黑人种族歧视观念的过程,及其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惊人影响力。本书挑选了五位重要的美国知识份子,用他们的人生故事,让我们一窥同化主义者与隔离主义者、种族歧视者与反种族歧视者之间的激烈辩论。这其中包括十七世纪末英国清教神学领袖柯顿.马瑟,他赋予了奴隶制度正当性,把阶级思想带入北美殖民地;美国第三任总统汤玛斯.杰佛逊,他在一八○○年力推废止奴隶贸易,但却并不反对奴隶制度;十九世纪初的威廉.盖瑞森,他是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二十世纪初的杜波依斯,他推动黑人民权运动、泛非团结;以及至今仍在世的一九六○年代黑豹党领导人安吉拉.戴维斯。透过这些人,我们可以看到美国支持奴隶制度与拥护黑人民权的优秀思想家们,如何巩固或挑战了美国的种族歧视观念,以及背后的因素。

作者指出,跟一般人的认知不同,种族歧视的观念并不是因为无知或仇恨而生,而是被每个时代某些最出色的人物催生琢磨出来的。种族歧视的观念很容易制造,也很容易使用,但也会招来恶名。于是这些知识份子运用他们的优秀才能,为根深柢固的歧视政策和一国的种族差异辩护并加以合理化,不分贫富,无一不涉。他们罗织了许多貌似有理的理论,来加以正当化,就如同一八六○的参议员杰佛逊.戴维斯反对黑人教育法案的说词,他说美国是为了白人而创建,不是为了黑人,黑白人种间的不平等是命定的、无法改变的,黑人无权享有跟白人同等的权利。

《生而被标签》揭露了种族歧视观念的历史根源,让我们警醒原来人类思想中有如此阴暗的一面,但本书也同时带给我们改变社会观念的希望。作者肯迪教授在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感言中曾提到,纵使他见证了种族主义最险恶的一面,但他也看到反种族主义最美善的一面,因此他始终没有失去过信念,期许终有一日人类能摆脱种族主义的束缚,将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落实在社会中。

【国际书评】
引人入胜、规模宏大的美国偏见史… 肯迪毫不留情地剖析美国的种族观念,找出其张力、矛盾及意外的结果。──华盛顿邮报

一部探讨种族歧视新主题的书,但书写方式也适合非学术人士阅读。如果你对种族歧视观念如何扩散到美国各地,就该读这本书。──The Root

这是一本具有野心、研究详实的书,值得任何想了解种族歧视的人一读。──西雅图时报

肯迪在这部杰作中探讨种族歧视观念及行为的历史,综观美国历史。种族歧视是美国良心永远的伤痕。在这部宏大的巨着中,肯迪揭露这个伤痕有多深,为何难以痊癒,在皮下隐隐作痛,且仍会发炎。──科克斯书评

本书爬梳美国的种族历史,指出许多本意良善的美国进步份子,不慎操作了沾染种族歧视遗毒的理念系统。──时代杂志

本书展现了种族歧视观念在美国有多根深柢固,将之清楚暴露出来批评一番。肯迪不只创作出一部伟大的学术着作,也提供了迫切所需的工具。──Buzzfeed

肯迪承认他写作并不是为了改变制造及拥护种族歧视观念的人。他承认,在他自己开始撰写这部历史巨作之前,他自己也深深抓着各种种族歧视观念,他让读者跟着他一起走这一趟令人开眼界的旅程……肯迪留下许多自我质问的空间,在过去与现在的种族歧视辩护之间拉上关联。这个阅读过程相当发人省思、彻底启发、不安而必要。──Vox

一部深刻(且经常让人不安)的编年记述,探究反黑思想如何深植交织在美国社会中。──大西洋杂志

肯迪有力的平等主义论点结合了惊人的阅读与研究,加上敏锐的洞见,直视操纵种族歧视意识型态来抑制多元性的力量。喜爱美国历史、政治、社会思想的严肃读者必读。──图书馆杂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布拉.肯迪Ibram X. Kendi
纽约时报畅销书与获奖历史学家,目前在华盛顿特区美利坚大学教授历史与国际关系。曾出版《校园黑人运动》(The Black Campus Movement),荣获二○一二年迪欧皮安学术成果最佳学术丛书奖、二○一三年东北美黑人研究协会「杜波依斯丛书奖」。《生而被标签》是他的第二部着作,荣获二○一六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肯迪出生于一九八二年,父母亲在纽约市黑势力运动的年代来到美国,是学运份子及受到黑人解放神学启发的基督徒。肯迪就读高中时,举家从皇后区的牙买加社区搬到维吉尼亚州的马纳萨斯市。大学就读佛罗里达州A&M大学,二○○四年取得新闻及非美研究双学士。毕业后肯迪以记者为业,随后进修研究所,二○一○年在坦普大学取得非美研究博士学位
肯迪是人道主义者及素食主义者,喜欢非美文化、举重、阅读话题性非小说类丛书、与心胸开放的人聊社会议题,期待并努力让纽约尼克队赢得总冠军,希望美国及世界有朝一日能由最杰出的人类统治。

译者简介

张玉芬
中央大学英美语文学研究所硕士。编辑,翻译,喜爱阅读,偶尔制作,长期投入英语教学内容产业。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翻译类,译作有《虚拟性爱》、《我的父亲我的光》、《我停摆的那一年》及马英诗人Malachi Edwin Vethamani诗作。(负责本书前言、第一至第二十章)

张毓如
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编、版权主任。译有《缅甸:新亚洲的博弈竞技场》、《叛逃共和国:柏林围墙下的隧道脱逃行动》等书。(负责本书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九章)

陈义仁
台大财金系毕业,目前就读台师大翻译所博士班。译有《异见者》、《血与土》、《种子的信仰》、《外包灾难》、《博物学家的自然创世纪》等书。(负责本书第三十至第三十七章、后语)

图书目录

导读(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卢令北)
推荐文(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严震生)
前言

第一部 柯顿.马瑟
第一章 人类的阶级
第二章 种族主义观念起源
第三章 进入美洲
第四章 拯救灵魂,不顾肉体
第五章 猎黑行动
第六章 大觉醒

第二部 汤玛斯.杰佛逊
第七章 启蒙运动
第八章 模范黑人展示
第九章 「生」而平等
第十章 上进劝说
第十一章 丰臀偏见
第十二章 殖民开拓

第三部 威廉.洛伊.盖里森
第十三章 逐步平等
第十四章 野蛮化或文明化
第十五章 灵魂
第十六章 风雨欲来
第十七章 历史的解放者
第十八章 奔向自由?
第十九章 重建奴隶制
第二十章 重建谴责

第四部 杜波依斯
第二十一章 新南方
第二十二章 南方恐怖
第二十三章 黑皮肤的犹大
第二十四章 伟大的白人希望
第二十五章 一个国家的诞生
第二十六章 媒体劝说
第二十七章 旧政
第二十八章 自由的品牌
第二十九章 大规模抵抗

第五部 安吉拉.戴维斯
第三十章 民权法案
第三十一章 黑人权力
第三十二章 法律与秩序
第三十三章 雷根的毒品
第三十四章 新民主党人
第三十五章 新共和党人
第三十六章 百分之九十九相同
第三十七章 非凡黑人

结语
谢辞
注释
 

图书序言

导读
卢令北 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种族主义始终是个复杂难解的问题,而种族歧视思想,虽闻不到、摸不着,但却如鬼魅般,游离飘盪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久久不能散去。犹记昔日在美国修读「非裔美国人史」讨论课时,授课老师在首堂课,即抛出「先有种族主义?还是先有奴隶制度?」的命题,并以此做为整学期课程的思考主轴。

种族主义与奴隶制度究竟何者在前?何者在后?此看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向来引发美国历史学者不同的见解。奴隶制度存在于美国两百四十余年,但迟至二十世纪初,始初见对此制度有较严谨的学术研究,至一九五○及一九六○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全面开展,美国历史学界对奴隶制度、种族主义、内战前的南方社会以及黑白族群等议题的研究,取得具体的成果,一举将「非裔美国人研究」(African American Studies)提升至如类似美国外交史的专史研究领域层级,进而成为一个学门,如多所美国大学所设立的「非裔美国人研究学系」(Depart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在学术界兴起一股非裔美国人研究之时,种族主义与奴隶制度的关联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众多专论中,最受学界瞩目的当属已故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及「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得主艾德蒙.摩根(Edmund Morgan, 1916-2013),于一九七五年所出版的《美国奴隶制与美国自由:殖民时期维吉尼亚的考验》(American Slavery, American Freedom: The Ordeal of Colonial Virginia)一书。该书由微观的角度,以英国在北美洲第一个永久殖民地维吉尼亚为分析对象,说明美国奴隶制度究竟从何而来。根据摩根教授的研究分析,维吉尼亚殖民地在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分别历经美洲原住民、英国白人「契约工」(indentured servants),以及非洲黑奴等三阶段,各阶段劳动力转换的主要考量,是实际土地开发所带来的压力与经济利益,而非种族主义。换句话说,以摩根教授的观点,单就维吉尼亚殖民地而论,显然奴隶制度在前,而种族主义在后。

摩根教授的观点有其扎实的论证基础,但若套用至整个美国社会,则未见合适,而《生而被标签》这本书或可针对「种族主义与奴隶制度究竟何者在前」的命题,提供不一样的思考方向。作者伊布拉.肯迪(Ibram X. Kendi)曾任教于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他以宏观的角度,以十五至二十一世纪为时间轴,运用编年叙述的方式,详细分析了种族主义的由来、种族歧视思想与奴隶制度的关联性,以及奴隶制度瓦解后,种族主义却依然盛行等重要主题。他认为种族歧视思想并非自然生成,也非来自于无知或仇恨,而是社会菁英阶层及掌权者的刻意为之,因此种族主义主导了奴隶制度的建构过程,与先前摩根教授的论述,有明显的差异。

肯迪教授以大历史的架构来讨论美国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其实是有相当风险的,因为此种论证模式,往往囿于篇幅的限制,导致整体论述陷入挂一漏万或挂万漏一的困境,不过肯迪教授不追求化繁为简的写作模式,而以完整的文字叙述说明这段大历史,深度广度兼具,也因此该书英文原着高达六百页,远超过一般学术专论规模,然肯迪教授文笔甚佳,历史叙事明确,事证分析具体,所以无论就页数或内容论述,称《生而被标签》为一本巨着,实不为过。

欲解释十五至二十一世纪种族主义的历史发展并非易事,《生而被标签》以五位历史人物为基本架构,将时间轴线切割成五个时期分别讨论。肯迪教授挑选的这五位历史人物,分别为清教徒牧师柯顿.马瑟(Cotton Mather)、独立宣言起草人及第三任美国总统汤玛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内战前北方的知名报人及废奴运动健将威廉.盖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哈佛大学史上第一位非裔博士与早期民权运动领导人杜波依斯(W. E. B. DuBois),以及一九六○年代美国社会及民权运动活跃人士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Y. Davis)。这五位对种族及种族歧视的解释与立场各有不同,肯迪教授以此五人做为书籍的章节架构,主要目的并非为他们做传,而是以此五人为圆心,画出美国自古至今的五个种族主义大圆圈,而这五个圆圈所形成的交集,就是美国种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变特性──人为操弄。

《生而被标签》由十五世纪葡萄牙人至西非殖民开始谈起,一路延伸至美国历史各发展阶段,肯迪教授透过生动的历史叙述,深刻描绘葡萄牙人为掠夺资源,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强压非洲族群。葡萄牙人此举让其他从事海外扩张的西欧国家纷起效尤,英国人在殖民北美洲时期,清教徒牧师将欧洲人的掠夺行为冠上宗教色彩,将种族歧视行为进一步合理化,及至美国独立建国,各时期的政治人物早已将种族主义内化为个人意识型态。十九世纪初美国白人认知到非裔美国人的问题,但解决方式却是谋画将国内非裔人民集体送回非洲,让美国成为白人的专属国度。浓烈的种族主义气息弥漫全美国,无怪乎法国学者亚历西斯.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在游历美国后,于其一八三五年出版的《民主在美国》(Democracy in America)书中,感叹美国种族主义不分南北,北方虽已取消奴隶制度,但其种族偏见更甚于南方蓄奴各州。托克维尔眼中种族主义的美国,并未因内战结束,黑奴解放而有所改变,因为内战不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改变的仅是非裔族群的法律地位,而非白人主政者及政治人物脑袋内根深柢固的种族思想。

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在美国社会牢不可破,所引发的论战,自然也不少。肯迪教授将历来参与论战的人士,区分为三派:一派支持种族主义,由「隔离主义者」(segregationist)所组成;另一派结合「反种族主义者」(antiracist),坚决反对种族主义;第三派别则主张黑白种族融合,是为「同化主义者」(assimilationist)。在肯迪教授看来,「同化主义者」与「隔离主义者」看似不同,但「同化主义者」向来主张对非裔族群最好的政策,就是协助他们融入白人体系中,如此诉求与做法,何尝不是另类的种族主义?「隔离主义者」与「同化主义者」貌似歧异,但俱为种族歧视思想作祟的结果,主观认定「白优黑劣」,两派人士运用其学识优势,形塑出符合白人利益且看似合理的种族理论及政策,再声称一切就事论事,自己不具任何种族歧视思想。

肯迪教授借由详细的历史叙述,具体回应了美国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何以形成的命题。肯迪教授否定了所谓「无知或仇恨形成了种族主义,进而造成种族差别待遇」的说法,他由大历史的角度,认为应该是「基于私利的人为种族差别待遇,建构了种族主义观念,进而导致种族间的相互仇视及对种族问题的无知态度」。简言之,肯迪教授认为美国的种族主义源自于人为的操弄,决非自然形成,书中虽并未特别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要义与历史渊源,但肯迪教授表示,每个族群都有表现优异与表现落后的份子,刻意凸显某个族群的表现优异或落后者,并将此族群整体标签化,正是美国种族问题的症结所在。

然如何削弱并清除种族主义?肯迪教授坦承,对抗种族主义虽非如违逆自然定律般的不可为,但却困难重重。昔日曾要求白人让步,主动牺牲经济利益以消弭种族主义,达成黑白平等的诉求,在肯迪教授看来并不正当合理,因为白人的财富并非靠掠夺非裔群体而来;非裔资本家的出现,也非依赖白人所致。此外,早期民权运动领袖布克.华盛顿(Book T. Washington)所宣扬的非裔族群先追求自我提升,再争取白人认同,进而达成黑白平权的论调,肯迪教授亦不表认同,因为征诸历史,非裔人士即使在美国社会有所成就,依旧摆脱不了种族歧视的桎梏,种族歧视力道的强弱,与非裔同胞社经地位高低无关。然而,透过教育是否可能改善种族歧视现象?肯迪教授表示悲观。他不认为教育能有效清除美国的种族主义,因为每当旧种族主义看似即将没落之际,新的种族观念与理论迅速继之而起,不断推陈出新,而既有教育体制的调整,始终跟不上种族主义的更新速度。肯迪教授表示,既然种族主义是人刻意为之,其最有效的解决方式,端赖于政府主事者与社会权力阶级,有无意愿和决心跨越自私的门槛,开诚布公接纳种族的多样性,心悦诚服接受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价值。

对身为非裔的肯迪教授而言,《生而被标签》不仅是一本探究种族主义在美国发展、转变与辩论过程的历史专论,更是一本自我审视、自我解脱的觉醒历程。肯迪教授坦言,以往他自己也深受传统种族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美国的种族问题,来自于有问题的非裔族群,但透过本书的撰写,他彻悟非裔同胞们唯一的问题,就是盲目接受白人的种族观,认定自己有问题,而非裔同胞表现机会较其他种族少,不在于非裔同胞才智能力不足,而是在长期人为的种族主义压迫下所致。肯迪教授无意借《生而被标签》这本书教化种族主义者,因为他不认为任何逻辑、理论或书籍能改变他们,但此书在解析美国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起源的过程中,确让吾人警醒人类思想何以会有此阴暗面?何以有些种族或团体会被贴标签?而谁又赋予这些贴标签者权力,并允许其恣意妄为?期待这些反思能汇集成一股实践力量,将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具体落实于人类社会中。

推荐文
严震生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的英文书名乃是「生而被标签」或是「自始就被印上标记」(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与一般我们在社会学或政治学使用的两个名词「标签化」(stereotype)及「种族貌相」(racial profiling)略有出入,但基本上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以貌取人,特别是用肤色来做为判断的标准。讽刺地但也不意外地是,「生而被标签」这个名词出自于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邦联(Confederate States)的总统戴维斯(Jefferson Davis)对黑人较白人低等的看法,他认为两者之间的不平等,是从出生时就是如此,因而有「生而被标签」的说法。

美国在二○○八年选出第一位黑人总统欧巴马时,许多政治观察家认为美国终于走入「后种族社会」(post-racial society),实现了金恩博士在「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的演说中,期许所有美国人都应该「生活在一个不被肤色、而是用内涵来评价他们的国家」(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的唿吁。

事实上,欧巴马并非美国黑奴的后裔,他的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因此他的肤色并非黝黑,且跟在都市贫民区长大、周遭满是贫穷、犯罪与毒品的大多数黑人不同,他不仅是在印尼及夏威夷度过童年,同时还是由白人的外公、外婆带大。此外,他拥有长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及哈佛大学的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书,因此完全缺乏黑奴后裔的生活经历。然而,他的当选并没有让美国走入后种族社会,反倒是在任内出现了无数执法单位对黑人使用暴力的事件,并导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fe Matters)社会运动的盛行,这些或许是白人社会的某种反弹,但无论如何,种族歧视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更加严重,这或多或少说明为何一位「白人至上」的川普在二○一六年能赢得总统大选,并且在上任后持续使用种族歧视的语言来争取基本盘的认同。

如果我们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为何持续难以理解,本书或许能够为大家解惑。作者肯迪教授(Ibram X. Kendi)的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在第八页中赋予种族主义的定义,「认为某一种族族群,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种族族群低劣或优越的任何观念。」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不限于那些恶意歧视另一族群的本土主义者,还包括那些不知不觉的善意种族主义者,也就是本书所谓的同化主义者(assimilationists),因为同化就意味着一个占劣势种族有机会能学习,甚至是融入占优势种族的文化。真正的反种族主义者则是此立场之外的第三个看法,也是本书所坚持的立场,就是所有的种族是一律平等,不得有任何差别的想法。

本书从殖民时代开始追溯美国的种族关系,并且以五位重要历史人物对种族主义的观点和其亲身的政治参与为背景,让读者能够对美国的种族问题、特别是背后的三个理论观点所带出来的矛盾与讨论,有充分及客观的认识。事实上,肯迪并不是仅介绍这几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也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整段历史及同一时期相关的政治人物及种族主义的论述,都有清楚的介绍。旁征博引,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也让读者对美国种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有较为客观的认知。
 

图书试读

前言
 
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刻写作,并且受到那个时刻影响。我的时刻,也就是这本书的时刻,正好发生多起未携械民众死于执法人员手中的命案,有些人上了电视,有些人没有;还有网路上的#Black Lives Matter标签,标记着那些在美国史上最狂暴之夜晚早逝的年轻生命,有些人上了电视,有些人没有。我万分悲痛地撰写着这本书,陆续发生的憾事令人心痛欲碎,其中包括崔文.马丁(Trayvon Martin)、瑞奇亚.鲍伊德(Rekia Boyd)、麦可.布朗(Michael Brown)、弗莱迪.盖瑞(Freddie Gray)、查尔斯顿教堂九死案(Charleston 9)和珊卓.布兰德(Sandra Bland)。这些伤痛都是美国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产物,正如同这本有关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书,是这些伤痛的产物。
 
根据联邦数据,二○一○至二○一二年间,黑人年轻男性被警方杀害的机率,是白人年轻男性的二十一倍。警力致死的女性受害者中,未记录、被轻忽的种族不对等(racial disparity)状况恐怕更严重。联邦数据显示,财产落在中位数的家户中,白人家庭的户数远远是黑人的十三倍,而黑人入狱的机率却是白人的五倍。
 
不过,这些数据并不令人意外。大多数美国人可能已察觉到种族不对等悬殊的现象,不论在警方杀人、财富分配、监狱人口等方面,几乎遍及美国社会的每个部门。我所说的「种族不对等」,是指种族族群及人口表现在数据上的占比。如果黑人占了美国人口组成的百分之十三点二,那么黑人应该在警方杀死的美国人数中占大约百分之十三、在入狱的美国人数中占大约百分之十三,以及拥有大约百分之十三的美国财富。然而当今美国仍然跟种族对等沾不上边。非裔美国人拥有全国百分之二点七的财富,入狱人数则占了百分之四十。种族不对等确实存在,而种族不对等存在的时间比美国历史还悠久。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