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导读
卢令北 东吴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种族主义始终是个复杂难解的问题,而种族歧视思想,虽闻不到、摸不着,但却如鬼魅般,游离飘盪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久久不能散去。犹记昔日在美国修读「非裔美国人史」讨论课时,授课老师在首堂课,即抛出「先有种族主义?还是先有奴隶制度?」的命题,并以此做为整学期课程的思考主轴。
种族主义与奴隶制度究竟何者在前?何者在后?此看似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向来引发美国历史学者不同的见解。奴隶制度存在于美国两百四十余年,但迟至二十世纪初,始初见对此制度有较严谨的学术研究,至一九五○及一九六○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全面开展,美国历史学界对奴隶制度、种族主义、内战前的南方社会以及黑白族群等议题的研究,取得具体的成果,一举将「非裔美国人研究」(African American Studies)提升至如类似美国外交史的专史研究领域层级,进而成为一个学门,如多所美国大学所设立的「非裔美国人研究学系」(Depart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Studies)。
在学术界兴起一股非裔美国人研究之时,种族主义与奴隶制度的关联性,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在众多专论中,最受学界瞩目的当属已故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及「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得主艾德蒙.摩根(Edmund Morgan, 1916-2013),于一九七五年所出版的《美国奴隶制与美国自由:殖民时期维吉尼亚的考验》(American Slavery, American Freedom: The Ordeal of Colonial Virginia)一书。该书由微观的角度,以英国在北美洲第一个永久殖民地维吉尼亚为分析对象,说明美国奴隶制度究竟从何而来。根据摩根教授的研究分析,维吉尼亚殖民地在开发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分别历经美洲原住民、英国白人「契约工」(indentured servants),以及非洲黑奴等三阶段,各阶段劳动力转换的主要考量,是实际土地开发所带来的压力与经济利益,而非种族主义。换句话说,以摩根教授的观点,单就维吉尼亚殖民地而论,显然奴隶制度在前,而种族主义在后。
摩根教授的观点有其扎实的论证基础,但若套用至整个美国社会,则未见合适,而《生而被标签》这本书或可针对「种族主义与奴隶制度究竟何者在前」的命题,提供不一样的思考方向。作者伊布拉.肯迪(Ibram X. Kendi)曾任教于佛罗里达大学历史系,他以宏观的角度,以十五至二十一世纪为时间轴,运用编年叙述的方式,详细分析了种族主义的由来、种族歧视思想与奴隶制度的关联性,以及奴隶制度瓦解后,种族主义却依然盛行等重要主题。他认为种族歧视思想并非自然生成,也非来自于无知或仇恨,而是社会菁英阶层及掌权者的刻意为之,因此种族主义主导了奴隶制度的建构过程,与先前摩根教授的论述,有明显的差异。
肯迪教授以大历史的架构来讨论美国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其实是有相当风险的,因为此种论证模式,往往囿于篇幅的限制,导致整体论述陷入挂一漏万或挂万漏一的困境,不过肯迪教授不追求化繁为简的写作模式,而以完整的文字叙述说明这段大历史,深度广度兼具,也因此该书英文原着高达六百页,远超过一般学术专论规模,然肯迪教授文笔甚佳,历史叙事明确,事证分析具体,所以无论就页数或内容论述,称《生而被标签》为一本巨着,实不为过。
欲解释十五至二十一世纪种族主义的历史发展并非易事,《生而被标签》以五位历史人物为基本架构,将时间轴线切割成五个时期分别讨论。肯迪教授挑选的这五位历史人物,分别为清教徒牧师柯顿.马瑟(Cotton Mather)、独立宣言起草人及第三任美国总统汤玛斯.杰佛逊(Thomas Jefferson)、内战前北方的知名报人及废奴运动健将威廉.盖里森(William Lloyd Garrison)、哈佛大学史上第一位非裔博士与早期民权运动领导人杜波依斯(W. E. B. DuBois),以及一九六○年代美国社会及民权运动活跃人士安吉拉.戴维斯(Angela Y. Davis)。这五位对种族及种族歧视的解释与立场各有不同,肯迪教授以此五人做为书籍的章节架构,主要目的并非为他们做传,而是以此五人为圆心,画出美国自古至今的五个种族主义大圆圈,而这五个圆圈所形成的交集,就是美国种族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变特性──人为操弄。
《生而被标签》由十五世纪葡萄牙人至西非殖民开始谈起,一路延伸至美国历史各发展阶段,肯迪教授透过生动的历史叙述,深刻描绘葡萄牙人为掠夺资源,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强压非洲族群。葡萄牙人此举让其他从事海外扩张的西欧国家纷起效尤,英国人在殖民北美洲时期,清教徒牧师将欧洲人的掠夺行为冠上宗教色彩,将种族歧视行为进一步合理化,及至美国独立建国,各时期的政治人物早已将种族主义内化为个人意识型态。十九世纪初美国白人认知到非裔美国人的问题,但解决方式却是谋画将国内非裔人民集体送回非洲,让美国成为白人的专属国度。浓烈的种族主义气息弥漫全美国,无怪乎法国学者亚历西斯.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在游历美国后,于其一八三五年出版的《民主在美国》(Democracy in America)书中,感叹美国种族主义不分南北,北方虽已取消奴隶制度,但其种族偏见更甚于南方蓄奴各州。托克维尔眼中种族主义的美国,并未因内战结束,黑奴解放而有所改变,因为内战不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改变的仅是非裔族群的法律地位,而非白人主政者及政治人物脑袋内根深柢固的种族思想。
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在美国社会牢不可破,所引发的论战,自然也不少。肯迪教授将历来参与论战的人士,区分为三派:一派支持种族主义,由「隔离主义者」(segregationist)所组成;另一派结合「反种族主义者」(antiracist),坚决反对种族主义;第三派别则主张黑白种族融合,是为「同化主义者」(assimilationist)。在肯迪教授看来,「同化主义者」与「隔离主义者」看似不同,但「同化主义者」向来主张对非裔族群最好的政策,就是协助他们融入白人体系中,如此诉求与做法,何尝不是另类的种族主义?「隔离主义者」与「同化主义者」貌似歧异,但俱为种族歧视思想作祟的结果,主观认定「白优黑劣」,两派人士运用其学识优势,形塑出符合白人利益且看似合理的种族理论及政策,再声称一切就事论事,自己不具任何种族歧视思想。
肯迪教授借由详细的历史叙述,具体回应了美国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何以形成的命题。肯迪教授否定了所谓「无知或仇恨形成了种族主义,进而造成种族差别待遇」的说法,他由大历史的角度,认为应该是「基于私利的人为种族差别待遇,建构了种族主义观念,进而导致种族间的相互仇视及对种族问题的无知态度」。简言之,肯迪教授认为美国的种族主义源自于人为的操弄,决非自然形成,书中虽并未特别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要义与历史渊源,但肯迪教授表示,每个族群都有表现优异与表现落后的份子,刻意凸显某个族群的表现优异或落后者,并将此族群整体标签化,正是美国种族问题的症结所在。
然如何削弱并清除种族主义?肯迪教授坦承,对抗种族主义虽非如违逆自然定律般的不可为,但却困难重重。昔日曾要求白人让步,主动牺牲经济利益以消弭种族主义,达成黑白平等的诉求,在肯迪教授看来并不正当合理,因为白人的财富并非靠掠夺非裔群体而来;非裔资本家的出现,也非依赖白人所致。此外,早期民权运动领袖布克.华盛顿(Book T. Washington)所宣扬的非裔族群先追求自我提升,再争取白人认同,进而达成黑白平权的论调,肯迪教授亦不表认同,因为征诸历史,非裔人士即使在美国社会有所成就,依旧摆脱不了种族歧视的桎梏,种族歧视力道的强弱,与非裔同胞社经地位高低无关。然而,透过教育是否可能改善种族歧视现象?肯迪教授表示悲观。他不认为教育能有效清除美国的种族主义,因为每当旧种族主义看似即将没落之际,新的种族观念与理论迅速继之而起,不断推陈出新,而既有教育体制的调整,始终跟不上种族主义的更新速度。肯迪教授表示,既然种族主义是人刻意为之,其最有效的解决方式,端赖于政府主事者与社会权力阶级,有无意愿和决心跨越自私的门槛,开诚布公接纳种族的多样性,心悦诚服接受人人生而平等的普世价值。
对身为非裔的肯迪教授而言,《生而被标签》不仅是一本探究种族主义在美国发展、转变与辩论过程的历史专论,更是一本自我审视、自我解脱的觉醒历程。肯迪教授坦言,以往他自己也深受传统种族主义观念的影响,认为美国的种族问题,来自于有问题的非裔族群,但透过本书的撰写,他彻悟非裔同胞们唯一的问题,就是盲目接受白人的种族观,认定自己有问题,而非裔同胞表现机会较其他种族少,不在于非裔同胞才智能力不足,而是在长期人为的种族主义压迫下所致。肯迪教授无意借《生而被标签》这本书教化种族主义者,因为他不认为任何逻辑、理论或书籍能改变他们,但此书在解析美国种族歧视思想与种族主义起源的过程中,确让吾人警醒人类思想何以会有此阴暗面?何以有些种族或团体会被贴标签?而谁又赋予这些贴标签者权力,并允许其恣意妄为?期待这些反思能汇集成一股实践力量,将人人生而平等的概念具体落实于人类社会中。
推荐文
严震生 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的英文书名乃是「生而被标签」或是「自始就被印上标记」(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与一般我们在社会学或政治学使用的两个名词「标签化」(stereotype)及「种族貌相」(racial profiling)略有出入,但基本上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以貌取人,特别是用肤色来做为判断的标准。讽刺地但也不意外地是,「生而被标签」这个名词出自于南北战争期间南方邦联(Confederate States)的总统戴维斯(Jefferson Davis)对黑人较白人低等的看法,他认为两者之间的不平等,是从出生时就是如此,因而有「生而被标签」的说法。
美国在二○○八年选出第一位黑人总统欧巴马时,许多政治观察家认为美国终于走入「后种族社会」(post-racial society),实现了金恩博士在「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的演说中,期许所有美国人都应该「生活在一个不被肤色、而是用内涵来评价他们的国家」(live in a nation where they will not be judged by the color of their skin but the content of their character)的唿吁。
事实上,欧巴马并非美国黑奴的后裔,他的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因此他的肤色并非黝黑,且跟在都市贫民区长大、周遭满是贫穷、犯罪与毒品的大多数黑人不同,他不仅是在印尼及夏威夷度过童年,同时还是由白人的外公、外婆带大。此外,他拥有长春藤名校哥伦比亚及哈佛大学的学位,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书,因此完全缺乏黑奴后裔的生活经历。然而,他的当选并没有让美国走入后种族社会,反倒是在任内出现了无数执法单位对黑人使用暴力的事件,并导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fe Matters)社会运动的盛行,这些或许是白人社会的某种反弹,但无论如何,种族歧视并未因此消失,反而更加严重,这或多或少说明为何一位「白人至上」的川普在二○一六年能赢得总统大选,并且在上任后持续使用种族歧视的语言来争取基本盘的认同。
如果我们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为何持续难以理解,本书或许能够为大家解惑。作者肯迪教授(Ibram X. Kendi)的这本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在第八页中赋予种族主义的定义,「认为某一种族族群,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种族族群低劣或优越的任何观念。」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不限于那些恶意歧视另一族群的本土主义者,还包括那些不知不觉的善意种族主义者,也就是本书所谓的同化主义者(assimilationists),因为同化就意味着一个占劣势种族有机会能学习,甚至是融入占优势种族的文化。真正的反种族主义者则是此立场之外的第三个看法,也是本书所坚持的立场,就是所有的种族是一律平等,不得有任何差别的想法。
本书从殖民时代开始追溯美国的种族关系,并且以五位重要历史人物对种族主义的观点和其亲身的政治参与为背景,让读者能够对美国的种族问题、特别是背后的三个理论观点所带出来的矛盾与讨论,有充分及客观的认识。事实上,肯迪并不是仅介绍这几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也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整段历史及同一时期相关的政治人物及种族主义的论述,都有清楚的介绍。旁征博引,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也让读者对美国种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有较为客观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