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虚构小说更令人匪夷所思的真实案件
完美谋杀案非但真的存在,且数量远远超乎你的想像。
本书描述生动详尽,比任何小说都还令人毛骨悚然。
如果为每一个被杀害的死者坟墓点上一根蜡烛,那我们的墓园将成为一片灯海。──德国法医权威维克多.穆勒-黑斯
当然有完美的谋杀案啊,否则我们就会知道了呀。──知名大导演希区考克 完美谋杀案,可以说是推理小说致力达成的目标,可能是密室谋杀,可能是无尸谋杀,可能是不留蛛丝马迹的毒物谋杀,也有可能是唯一嫌疑人有着无法攻克的超完美不在场证明等等。但小说毕竟是小说,现实生活中真有所谓的完美谋杀吗?
本书作者是德国刑事诉讼律师,他以多年的职业经验告诉读者:当然有完美谋杀!只是,现实生活中的完美谋杀,跟推理小说中绞尽脑汁设计斗智不一样:基本上,只要法律上不视为他杀,甚至,只要法庭上无法证实嫌疑人有谋杀意图,便已具备完美谋杀的雏形了。
等等,杀了人却不被当成杀人案件,哪有这么简单?如今司法制度如此完备,更别提DNA种种科学办案方法,谋杀哪会像推理小说里所描述的那样信手拈来,那样说做就做?
作者引述德国各大法医学院停尸间的统计数字,平均每两起杀人案就有至少一起不会被揭发。明斯特大学的研究数据则是:德国每年大约有11,000名死者被误判为自然死亡。其中1,200名是杀人案的受害者!套用本书逻辑来说,每年光在德国就约有1,200件完美谋杀案!这数字真会让人背嵴一凉。
既不成案件,外界也就无从得知完美谋杀的真貌,但本书作者从他丰富的职业经历中,拣选出10种完全不一样,但却都足以成为完美谋杀的案件类型,作者先叙述案件故事,再以他的法律专业知识及经验剖析,告诉读者这个案件类型为何完美或者如何成为完美。完美谋杀案之所以可能,关键总是在人身上,就算有现代的科技办案方法,也无法免除有心人士的误用。作者在关于DNA鑑定中,便明白提及这一点,这些所谓的科学证据,一样需要人为操作,一样需要有人解读,因此,就算白纸黑字的数据,还是可能在过程中出错导致冤狱,也可能有诸多的解读空间。但为何书名不是10件完美谋杀案呢?因为其中有一件并不完美,所以仅有9.5件完美谋杀案。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既是完美谋杀案,作者又是从何得知?作者说,谋杀或许完美,但人就很难完美。人性的最大弱点,便是容易得意忘形!犯下完美谋杀案的人,自然也不例外。若不是大嘴巴,可能1200的数字还要翻倍呢!
〈有去无回的旅程〉 邮轮上的死亡案件数量高得吓人。每年平均有十四起游客从邮轮上人间蒸发的事件发生。百分之九十九的邮轮失踪案都有一个共通点:找不到受害人。
〈好朋友〉 二十三岁的蕾拉,在自杀论坛的聊天室里认识了马克,在马克一步步的引导和怂恿下,蕾拉在电脑镜头前,按照马克的方法拿了一条皮带做成绳套……
〈猫国王〉 一名老实的年轻警察,以二十公分长的刀,勐刺一位认识不久的女花贩脖子,共计十七处刀伤,没想到杀人动机竟令人匪夷所思,让这起案件成为德国法律人耳熟能详的传奇。
〈叙利亚医生〉 赫尔穆特夹在难搞的母亲和妻小间,他的母亲一点都没有要隐瞒自己是种族主义者的意思,对村子新来的叙利亚医生毫无缘由的仇视,成了家庭分裂的导火线之一。
〈弄巧成拙〉 从事性爱时犯下的杀人罪行,上了法庭会发生什么事?性爱不只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也有可能是最危险的事。
〈光天化日之下〉 没有任何征兆,只听到一声巨响。玛莉恩的老公刚刚还在车库打蜡,现在已躺在地上,头上除了几撮头发、脑块、骨头碎片和大摊鲜血以外什么都看不到。
〈DNA〉 DNA的鑑定技术在理论上非常可靠,社会大众对DNA证据也相当迷信,但不会有失灵的时候吗?要取得、滥用他人的DNA会很难吗?
〈形式上的死亡〉 他着迷于女友的性感、匀称的身材、迷人的笑容和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甚至想向她求婚。但某天晚上,他偶然瞥见女友手机萤幕上闪现了一则晴天霹雳的短讯。
〈杀人的行业〉 什么行业最适合犯下完美的谋杀案?屠夫、殡葬业者、垃圾车清洁队员、医生、药师,还是未来的律师?
〈停车大楼谋杀事件〉 拥有停车大楼、身价数百万的女大老板,在自家豪华公寓的玄关遭人杀害,头部遭受铁鎚重击二十四下,可能犯案的嫌疑人屈指可数,却缺乏证实犯案的直接事实。
名人推荐 吕秋远(律师)、卧斧(文字工作者)推荐
林斯谚(推理小说作家)、杨智杰(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专文推荐
好评推荐 ◆本书描述生动详尽,比任何小说都还令人毛骨悚然。──《西伐利亚汇报》
◆这十个案件的离奇程度,各自都有潜力发展成一部小说。……现实世界的荒谬性与复杂性往往超出了法律的限制,完美犯罪的存在,恐怕只会是必然。──林斯谚(推理小说作家)
◆阅读本书,从第一章开始的每一种谋杀手法,以及事后脱罪的方式,都让我觉得非常惊人。每每才刚读完前一章的谋杀手法和脱罪方式,正感到非常新颖与惊愕时,没想到在下一章,居然又出现更扯的脱罪方式。真的是「没有最扯,只有更扯」,层层堆叠,欲罢不能。──杨智杰(国立云林科技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