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围二○一○年英国社会学协会(BSA)「健康与疾病社会学」书卷奖
与疾病共处,是我们逃不了的命运,
但「什么是好的照护?」 我们以为,医护人员给予病人越多的资讯、越详尽的解释、越透明的知情同意,医病关系就越顺畅,病人越能做出正确的决定,过着更理想的生活,但实情比这个还复杂。
过去,我们共同抵抗医疗霸权,擘画出更多病人的主动性,但「选择的逻辑」并没有打造出对病人最适合的照护情境。在「选择的逻辑」下,病人表达了意愿,做出了选择之后,一切就要自行负责,无论疾病多么不可预期,日常多么出乎意料,一旦事情出了差错,病患只能抱持悔恨和罪恶感。
透过荷兰某家医院的民族志田野观察,作者以糖尿病患为研究对象,结合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面向,提炼出「照护的逻辑」。照护不只是「温柔的爱」,在这逻辑之下,「行动」先于「判断」,「实作」先于「事实」,没有什么事情是被保证的,没有什么决定是做了就能心想事成的。病患、医护人员、技术、仪器等各项元素在日常中不断协调、不断修补(doctoring),我们得持续坚定地做些尝试。生活(名词)的好坏不是重点,要点是如何「过生活」(动词)。
照护的逻辑讲求「关注」,在病患做了选择之后,仍不断地给予关注,才能弥补选择之后,病患被施予的「忽略」。照护的逻辑期望病人主动积极,医护人员实践医疗专业更多的可能性。不过,不要超过极限,因为我们终究得(学会)放手,面对死亡。
作者长期蹲点荷兰地区医院,用人类学之眼,加上哲学思辨,凝视现代人的重要疾病——糖尿病,以此为观察焦点,提出「照护的逻辑」之下的病患该如何自处,外人又该如何协助让他们与疾病共存。这本书描绘一个理想的照护体系,适合医护人员、政策制定者和社会科学爱好者作为思想的种子。
得奖纪录 入围二○一○年英国社会学协会(BSA)健康与疾病社会学书卷奖
专文推荐 陈俐伊(护理师、阳明科技与社会所硕士)
林文源(清华大学通识中心教授)
这本书会让你看到,荷兰健康照护人员做得最好的一面,这些医护人员如何提供既严格又宽容的照护……呈现她们对道德主义的保留、善体人意的鼓励,以及充满创意的弹性调适。――安玛莉•摩尔(本书作者)
近年来社会人文研究,有一些探索理想的新取向。无论是真实乌托邦、性别化创新,还是本书所谈的「照顾的逻辑」,既能敏锐于学界批判的任务,也意图建立一些新作法,很值得刺激本地讨论。――吴嘉苓(台大社会系教授)
我认为本书是最重要的当代经典之一,对于反思医疗、科技与社会、哲学研究,甚至医疗实务工作都有相当帮助。――林文源(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在临床上,要想区分病人究竟是「不想做」还是「不能做」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透过摩尔的分析我们却能清楚发现,唯有看见决策背后那紧密交织的顾虑及担心,医疗人员才有办法针对病人所面临的困难,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方式。――陈俐伊(护理师、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所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