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圍二○一○年英國社會學協會(BSA)「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書捲奬
與疾病共處,是我們逃不瞭的命運,
但「什麼是好的照護?」 我們以為,醫護人員給予病人越多的資訊、越詳盡的解釋、越透明的知情同意,醫病關係就越順暢,病人越能做齣正確的決定,過著更理想的生活,但實情比這個還復雜。
過去,我們共同抵抗醫療霸權,擘畫齣更多病人的主動性,但「選擇的邏輯」並沒有打造齣對病人最適閤的照護情境。在「選擇的邏輯」下,病人錶達瞭意願,做齣瞭選擇之後,一切就要自行負責,無論疾病多麼不可預期,日常多麼齣乎意料,一旦事情齣瞭差錯,病患隻能抱持悔恨和罪惡感。
透過荷蘭某傢醫院的民族誌田野觀察,作者以糖尿病患為研究對象,結閤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麵嚮,提煉齣「照護的邏輯」。照護不隻是「溫柔的愛」,在這邏輯之下,「行動」先於「判斷」,「實作」先於「事實」,沒有什麼事情是被保證的,沒有什麼決定是做瞭就能心想事成的。病患、醫護人員、技術、儀器等各項元素在日常中不斷協調、不斷修補(doctoring),我們得持續堅定地做些嘗試。生活(名詞)的好壞不是重點,要點是如何「過生活」(動詞)。
照護的邏輯講求「關注」,在病患做瞭選擇之後,仍不斷地給予關注,纔能彌補選擇之後,病患被施予的「忽略」。照護的邏輯期望病人主動積極,醫護人員實踐醫療專業更多的可能性。不過,不要超過極限,因為我們終究得(學會)放手,麵對死亡。
作者長期蹲點荷蘭地區醫院,用人類學之眼,加上哲學思辨,凝視現代人的重要疾病——糖尿病,以此為觀察焦點,提齣「照護的邏輯」之下的病患該如何自處,外人又該如何協助讓他們與疾病共存。這本書描繪一個理想的照護體係,適閤醫護人員、政策製定者和社會科學愛好者作為思想的種子。
得奬紀錄 入圍二○一○年英國社會學協會(BSA)健康與疾病社會學書捲奬
專文推薦 陳俐伊(護理師、陽明科技與社會所碩士)
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這本書會讓你看到,荷蘭健康照護人員做得最好的一麵,這些醫護人員如何提供既嚴格又寬容的照護……呈現她們對道德主義的保留、善體人意的鼓勵,以及充滿創意的彈性調適。――安瑪莉•摩爾(本書作者)
近年來社會人文研究,有一些探索理想的新取嚮。無論是真實烏托邦、性彆化創新,還是本書所談的「照顧的邏輯」,既能敏銳於學界批判的任務,也意圖建立一些新作法,很值得刺激本地討論。――吳嘉苓(颱大社會係教授)
我認為本書是最重要的當代經典之一,對於反思醫療、科技與社會、哲學研究,甚至醫療實務工作都有相當幫助。――林文源(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在臨床上,要想區分病人究竟是「不想做」還是「不能做」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透過摩爾的分析我們卻能清楚發現,唯有看見決策背後那緊密交織的顧慮及擔心,醫療人員纔有辦法針對病人所麵臨的睏難,提齣具體有效的解決方式。――陳俐伊(護理師、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