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冲击非虚构写作及阅读经验的经典民族志
深化珍.雅各的观察洞见,翻转破窗理论的判断侷限
这是一部关于街头谋生、自我复原、地下经济、城市治理、正常/偏差、接纳/排除的「人行道生存记」。书中的主角是一群在纽约第六大道周边街区讨生活、相濡以沫的底层黑人,包括销售「黑人书」的流动书贩、贩卖回收杂志的拾荒小贩、无所不用其极的行乞者,以及在毒品和酒精中半梦半醒的无家者。被这群街头黑人暱称为「米契」的白人社会学家杜尼尔,用了六、七年的时间,逐步获准走进他们的生命世界,与他们一起在人行道上卡位摆摊、一起承接用路人的各种目光、一起挑战霸道的执法警察,一同经历街头的悲欢离合、一同感受活着的挣扎无奈、一同见证生命的不屈不挠。
这群黑人如何先后来到第六大道并在此习得街头维生技能?他们如何在这个栖身地满足和解决日常需要?他们如何与来来往往的中产市民互动及建立关系?他们如何在市政府和商业促进特区高举改造市容大旗下找寻生存的缝隙?失去这个生存据点的他们又将何去何从?杜尼尔刻划描摹人行道上的心灵导师智者哈金、街头最佳搭档马文与隆恩、使出浑身解数搭讪过路女性的墨瑞、喜欢跟小婴儿和小狗说话的基斯、承受谴责压力在路边摆摊照看孙女的艾利丝等人,试图透过笔下的这些人物来追踪线索、解开谜团、拼凑出上述各种问题的可能答案。
同时荣获C. Wright Mills奖与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的《人行道》,兼具丰厚的学术底蕴及高度的可阅读性。全书配有七十张由普立兹奖摄影记者欧维.卡特拍摄的照片,借由图文并茂的呈现,读者将身历其境看见都市底层之人的容貌,感受在社会结构重重限制下普遍人性的韧性及温暖。与此同时,重新赋予我们对于无家者、底层黑人或街贩的想像,激发我们对在特定社经条件及空间脉络中的人性展现有崭新的认识,进而影响我们思考究竟要什么样的扶贫方案、都市空间管理及偏差行为规范。
名人推荐 方怡洁(清华大学人类学所助理教授)
李盈姿(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秘书长)
洪敬舒(贫穷与租税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张烽益(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
黄克先(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赵彦宁(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好评推荐 「看向最热闹的城市其边缘的角落缝隙,杜尼尔捕捉了纽约格林威治村第六大道上无家者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以及意义世界。他用一本高潮迭起的精彩民族志告诉我们,最失序之处其实有个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体系,看似最无根漂泊的人也能发展出社会性,在没有任何制度资源的情况下,彼此互助、分享、提醒、协商、分配资源并扶持体谅,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在掩卷后反省基于中产阶级的阶级位置所想像出的『井然有序』的有限性。」——方怡洁(清华大学人类学所助理教授)
「人行道在你的想像中,扮演什么功能?在细读此书前,我的认知只停留在景观空间及行动便利的功能性,未曾想过人行道也存在着社会融合的契机。《人行道》一书详尽描绘美国街头小贩如何游走于纽约市地方法津边缘,倾其所能地争夺有限空间及生存权,又如何巧妙地在街头建构出所有人(包括路人)都有可能融入的地下经济体统。这个由弱者及更生人个体所串接的经济网络,意外地在人行道上形成社会赋归的稳定力量,这是连庞大、昂贵的矫正系统都难以实践的初衷。而巧妙处就在于把『破窗理论』的社会控制,翻转成以社会融合的『补窗思维』,赋予空间在秩序之外,更加丰富的社会资本元素。本书不仅适合推荐予所有关注贫穷议题的群体,私以为所有政策制定者更应当人手一本!」——洪敬舒(贫穷经济研究室研究员)
「纽约街头的人行道上有一群看似孤立无助的社会边缘人:书摊小贩、帮人开门的乞讨者、捡拾垃圾桶中有价值物品来贩卖者、帮人推车或顾摊者、半夜帮摊贩佔位者等等社会低层的黑人。白人社会学者杜尼尔在街角严守高度自我反思的研究伦理,以田野民族志的视野切入,蹲点多年融入这些被社会所鄙视甚至排挤的边缘人,进而用这本书纪录了这人行道上的行人与在街头讨生活的人们之间构筑而成的互助扶持网络与其次文化。《人行道》是一本在冷静如坚石般的学术研究思考之下,却酝酿着如火山熔岩般的热情关怀社会低层人群的街头启示录。」——张烽益(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
「杜尼尔的深刻关怀,透过他平易近人、富含故事性的笔触传达出来。尽管仔细阅读他的书颇能得到理论上的启发,但他并不刻意卖弄拗口艰涩的学术词汇或讨论复杂的学术取径,而是把观点及批判融合在流畅的叙述当中,这使其作品的影响力超越了学术界,成为关心种族、阶级等议题的一般社会大众之读物。」——黄克先(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杜尼尔借由长期且深入的参与观察式田野调查,在这本获奖无数的经典民族志里,生动地描绘了在后种族隔离的纽约格林威治村,从事各种非正式以及非法经济活动的黑人男性,如何形成机敏互动、亲密但也保持尊重自制的信任网络;而这些所谓的无家者们,又如何具有高度创意性地使用人行道这个理论上区隔人车的特殊都市空间,以进行诸如饮食、睡眠、排泄、洗澡等基本生存所需,并进而保持个人的基本尊严。人行道上的无家者,是这个城市的眼睛与耳朵,而透过他们的感官体验,吾人不仅可以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城市,也可反思社会控制的可能和侷限。郑重推荐给所有对民族志研究方法与写作有兴趣的读者!」——赵彦宁(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