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得起房子,就有未来了吗? 买不起房子,只要用租的,就没问题了吗?
当房价地价攀升,邻居渐渐换人,不只你没地方安身立命,这座城市也在死去!
用房地产带动经济,是台湾长年以来官方民间许多人相信的拯救景气药方。不过,盖新房、炒地皮、外部企业投资和高级资产阶级入住,真的能让城市更有活力吗?
让我们先设想,有个房价和租金相对便宜的社区,原本就住有一群居民,或许还有自己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化。后来有些外来的人们搬进社区,有的人喜欢它房价便宜,有的人喜欢它的文化……渐渐地迁入人口越来越多,社区旧有的生活方式消失,样貌也有了改变,原本没有的连锁餐饮、服饰、售货店面纷纷驻点,银行、房地产和大型资本集团也注意到这块小地方。最后社区盖起了一栋栋豪华昂贵的房屋,住在里面的人和以前的人群截然不同,街上看起来繁华兴盛,虽然店家已经换过不只一轮,难再看到旧有的老店。那么,消失的店家和原本的居民跑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又称作「缙绅化」的情节在台湾各地都似曾相识,美国更是从一九七○年代以来就有许多城市陆续经历,还有建筑学者专门研究这个现象。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就住在着名都市计画研究者珍雅各最钟爱的纽约一角,但即使是这样的地方,经过房价房租攀升、居民洗牌的过程,也失去了颜色。以包括纽约在内的四个城市为例,莫斯科威茨拿出身为着名大报记者的追根究柢精神,追踪了缙绅化怎么蚕食鲸吞一个个街区,把原本因为人们聚居而形成的城市变身为不顾居民需求的资本生产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也以生动的实例访谈指出,这些街区变化不只是文化和消费者品味选择的结果,而是有政府的政策和「城市即生意」的意识形态和资本在背后操盘。
本书提点我们,城市是由强大的利益所形塑,而透过指认出这些特殊利益,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设计,去重新塑造城市。当城市回归为人们而存在,不用再担心居住和生活的权利被抢走,安居乐业的一天才有可能到来。
本书重点 1. 颠覆「人口搬迁和社区文化改变是个人品味选择,所以无法也不应加以限制」的成见,剥离品味与文化的外衣,提点出都市变迁背后的政治与经济之手。
2. 如果将土地增值视为首要目标,对房地产买卖不加限制,社区溃散、住民流离失所都是合乎逻辑的正常结果。
3. 从微观的个人行动到鉅观的政策倡议,我们有权利也有责任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专业推荐 专文推荐-----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 徐世荣
具名推荐-----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特聘教授 张金鹗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王志弘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舒楣
OURs都市改革组织秘书长、社会住宅推动联盟召集人 彭扬凯
国际好评 纽约时报书评、旧金山纪事报、 Truthout 、华盛顿邮报、Booklist、图书馆杂志、《裸城》作者雪伦.朱津(Sharon Zukin)、 社运作家莎拉.舒尔曼(Sarah Schul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