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谋杀一座城市:高房价、居民洗牌与争取居住权的战斗

如何谋杀一座城市:高房价、居民洗牌与争取居住权的战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ter Moskowitz
图书标签:
  • 高房价
  • 城市规划
  • 住房政策
  • 社会阶层
  • 居住权
  • 城市发展
  • 房地产
  • 社会问题
  • 城市研究
  • gentrification(城市更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买得起房子,就有未来了吗? 买不起房子,只要用租的,就没问题了吗?
当房价地价攀升,邻居渐渐换人,不只你没地方安身立命,这座城市也在死去!

  用房地产带动经济,是台湾长年以来官方民间许多人相信的拯救景气药方。不过,盖新房、炒地皮、外部企业投资和高级资产阶级入住,真的能让城市更有活力吗?

  让我们先设想,有个房价和租金相对便宜的社区,原本就住有一群居民,或许还有自己一套富有特色的文化。后来有些外来的人们搬进社区,有的人喜欢它房价便宜,有的人喜欢它的文化……渐渐地迁入人口越来越多,社区旧有的生活方式消失,样貌也有了改变,原本没有的连锁餐饮、服饰、售货店面纷纷驻点,银行、房地产和大型资本集团也注意到这块小地方。最后社区盖起了一栋栋豪华昂贵的房屋,住在里面的人和以前的人群截然不同,街上看起来繁华兴盛,虽然店家已经换过不只一轮,难再看到旧有的老店。那么,消失的店家和原本的居民跑到哪里去了呢?

  这个又称作「缙绅化」的情节在台湾各地都似曾相识,美国更是从一九七○年代以来就有许多城市陆续经历,还有建筑学者专门研究这个现象。作者彼得•莫斯科威茨就住在着名都市计画研究者珍雅各最钟爱的纽约一角,但即使是这样的地方,经过房价房租攀升、居民洗牌的过程,也失去了颜色。以包括纽约在内的四个城市为例,莫斯科威茨拿出身为着名大报记者的追根究柢精神,追踪了缙绅化怎么蚕食鲸吞一个个街区,把原本因为人们聚居而形成的城市变身为不顾居民需求的资本生产工具。更重要的是,他也以生动的实例访谈指出,这些街区变化不只是文化和消费者品味选择的结果,而是有政府的政策和「城市即生意」的意识形态和资本在背后操盘。

  本书提点我们,城市是由强大的利益所形塑,而透过指认出这些特殊利益,我们可以用我们自己的设计,去重新塑造城市。当城市回归为人们而存在,不用再担心居住和生活的权利被抢走,安居乐业的一天才有可能到来。

本书重点

  1.    颠覆「人口搬迁和社区文化改变是个人品味选择,所以无法也不应加以限制」的成见,剥离品味与文化的外衣,提点出都市变迁背后的政治与经济之手。

  2.    如果将土地增值视为首要目标,对房地产买卖不加限制,社区溃散、住民流离失所都是合乎逻辑的正常结果。

  3.    从微观的个人行动到鉅观的政策倡议,我们有权利也有责任打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城市。

专业推荐

  专文推荐-----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教授 徐世荣

  具名推荐-----
  国立政治大学地政学系特聘教授 张金鹗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教授 王志弘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康旻杰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助理教授 黄舒楣
  OURs都市改革组织秘书长、社会住宅推动联盟召集人 彭扬凯

国际好评

  纽约时报书评、旧金山纪事报、 Truthout 、华盛顿邮报、Booklist、图书馆杂志、《裸城》作者雪伦.朱津(Sharon Zukin)、 社运作家莎拉.舒尔曼(Sarah Schulman)

《城市之影:权利、空间与看不见的边界》 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那些在繁荣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矛盾与社会张力。它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经济现象,而是以一个广阔的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的交叉视角,审视现代都市如何成为不同力量角力的战场。从历史的深处回溯,我们探究城市形态的变迁如何伴随着权力的重塑,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固化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物理与心理隔阂。 第一部分:空间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地脉与资本的共生 本章考察了土地产权和城市规划的演变,揭示了资本如何在城市肌理中织就一张复杂的利益网络。我们分析了从工业时代遗留的土地制度到后现代金融化模式的转变,重点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区域规划审批与大型开发项目的内在逻辑。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流动,更是关于谁拥有定义城市未来的权力。城市不再仅仅是生产和居住的场所,它已成为一种高价值的、可被交易的资产。这种资产化过程如何排挤掉传统的使用者,成为理解当前城市困境的基石。 第二章:看不见的隔离带:基础设施的象征意义 城市中的道路、地铁、公园和绿地,看似服务于全体市民,实则往往充当了隐形的社会隔离器。本章通过对城市微观地理的研究,揭示了交通网络的设计如何无意或有意地强化了富裕社区与边缘化区域之间的联系壁垒。我们考察了“景观美化工程”背后隐藏的排斥机制,以及公共空间如何被重新定义,使其成为特定群体的专属领地,而对其他人则充满了潜在的审视与不适感。例如,某些设计精良的公共广场,其功能被引导向消费和休闲,而非传统的集会和交流。 第二部分:身份的重构与“城市洗牌” 第三章:符号资本与居住的仪式 居住地的选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遮风避雨。本章深入探讨了“住址”如何演变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符号资本。当我们提及一个特定的街区名称时,我们实际在编码着关于教育水平、职业声望和文化品味的复杂信息。这种符号的权力,驱动着人们为了获取“正确的地址”而进行无休止的竞争。我们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高端零售业等“城市美化者”如何被引入旧城区,其初期看似进步的改造,实则加速了原有社区居民的符号价值贬低,迫使他们离开。 第四章:记忆的擦除与历史的断裂 每个城市都承载着多代人的集体记忆。本章关注的是,当城市发展以追求效率和现代化为名义时,那些非物质的、口述的历史如何被系统性地边缘化甚至抹去。建筑的拆除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移除,更是对特定社群存在感的否定。我们对比了不同群体对同一片区域的记忆差异,探讨了当一个城市的历史叙事被单一的、精英化的视角所主导时,城市身份的连续性是如何被破坏的,以及这种断裂对下一代市民的归属感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抵抗的地理学与争取主体性 第五章:微观抵抗:日常中的不合作 反抗并非总是表现为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本章将目光投向城市生活的日常角落,记录那些看不见、听不见的抵抗形式——从对新规的消极遵守、非正式社区网络的维系,到对公共资源的巧妙利用。我们研究了居住在受压迫环境中,人们如何发展出独特的生存智慧和社群韧性。这些微观的“不合作”行为,虽然看似零散,却是维护个体主体性与地方归属感的关键防线。 第六章:联盟的构建与跨界对话 城市的复杂问题需要多方参与才能获得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本章着重分析了不同利益攸关方——包括长期居民、工薪阶层、社会活动家、非营利组织甚至某些觉醒的专业人士——如何跨越原有的壁垒,形成有效的联盟。这部分案例研究了如何将社会运动的诉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倡议,以及如何在地方政治的框架内,通过集体协商和社区自治的实践,为争取更公平的城市空间重新赢得发言权。 结论:重塑我们与城市的契约 本书最终呼吁,城市不应被视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引擎或被动的居住容器。它是一个活态的政治空间,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的契约。真正的城市可持续性,不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而在于其包容和承载社会多样性的能力。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伦理,其核心在于:居住权是一种基本权利,而非市场恩赐。 本书献给所有在城市中寻求安身立命之所,并相信一个更公平、更有温度的城市是可能存在的人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


  专职记者,文章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等报纸以及《纽约客》、《Wired》、《Slate》、《New Republic》等着名杂志。他生于纽约,也长于纽约。

译者简介

吴比娜


  台大城乡所,哈佛公共政策与都市规划硕士,曾任职建筑师事务所、民间基金会,参与多项规划与社区营造专案。喜欢在大街小巷趴趴走,在社区大学开设「城市散步」课程,希望促进人对城市环境的连结。合译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术》、《明日的农场》等书。

赖彦如

  台大外文系、社会系双学士,台大城乡所硕士。目前从事社区营造、规划与艺术策展工作,和文史、空间、生态有关的事都忍不住想了解。相信城市的伟大来自她包容小众的能力。自由译者,作品散见于环境、文化、城乡领域,合译有《城市造反:全球非典型都市规划术》等。

图书目录

引言

第1部 纽奥良
第一章 挣扎
第二章 缙绅化如何运作
第三章 为了重建而破坏

第2部 底特律
第四章 底特律新区
第五章  7.2区
第六章  白纸状态是怎么来的?

第3部 旧金山
第七章  缙绅化的城市
第八章  成长机器
第九章  不平等的新地理学

第4部 纽约
第十章  輓歌
第十一章 纽约不属于人民
第十二章 反击

结语:许一个不被缙绅化的未来
谢词

图书序言

引言

  当我大学毕业回到纽约,我发现我自己同时属于两种族群:被驱逐的弱势、以及驱逐别人的中上阶层菁英。我在纽约西村(West Villag)长大。离着名的记者和社运者珍.雅各(Jane Jacobs)在1961年写下城市鉅着-「美国伟大城市的生与死」的地方,只有几街之遥。珍.雅各在四百页的篇幅里,探讨着纽约西村的魅力从何而来- 那小而有变化的街道景观,多样化职业、阶级与种族的居民、它文化上的多样流派。珍.雅各认为,美国的每个城市都应该借镜西村,借由创造小店家而非大卖场,以小型街道取代大条马路,鼓励多样尺度的公寓和住宅型态,而非大型的集合建案。  

  但当我从大学回来,西村跟珍.雅各笔下自由平等的乐园已大不相同。过去我家至少每週会订一次的中国菜外带餐厅已经关门,取而代之的是银行。我最喜欢的披萨小店变成了高级食品店,我哥哥高中打工的录影带店,变成每次只展售几件昂贵单品的精品服饰店(那家店倒了以后,接着开了一家专卖精致木制品的儿童玩具店)。离我父母家几条街距离的克里斯多福街(Christopher Street),曾经以同志氛围全美着名,如今已成为一个昂贵的区域,警察巡逻,让这个区域变得平淡无奇。周边街廓原本中等人家的住屋,变成了高昂的房产。贝立克街(Bleecker Street)一度沿街都是古董小店,现在已经被像是Marc Jacobs、Michael Jors、Coach等连锁品牌取代。

  如今,这个充满我儿时回忆的地方,树立着与社区过去毫无渊源的财富象征,在我父母家一条街之外,突然冒出由明星建筑师理查迈尔(Richard Meier)设计的三栋玻璃大楼,高度远超过旁边的房屋。在我老家的对面,一个原本由艺术家经营的旧仓库工作室,上面加建了一栋粉红色的公寓,以一个有义大利风味的名字重新命名,2008年整修完上市时,每间公寓的售价高达两千五百万美金。

  我父母住的大楼也不一样了。每个月,都有一户公寓又再改建。剧作家、艺术家、一般工作人士搬出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银行家、经商者,对老住户相当不友善。人们进出不再为彼此拉住大门,在电梯不再互相打招唿,我不再认识我们的邻居,我开始对大楼里经过的每个人面无表情,那种社区感──西村之所以让我和父母觉得有家的感觉,这个地方五十年前启发珍.雅各的魅力,已经消失了。

  从1961年到今日发生了什么事?或至少在1980年间,当我父母开始搬到这个社区,到现在之间?珍.雅各所描述的西村已不复存在,而新的西村看起来像是旧西村的游乐园版,好多人都走了,因为付不起剧烈高涨的房租而搬迁,现在一个一般的单房公寓月租要四千美元。当在週间走在西村安静、绿树成荫的街道,你至少会看到好几个工地,工人正在把之前原本可供多个家庭居住的房屋,改建成巨大的豪宅。2014年九月,一个德州油业富家女将她一万两千平方呎、城堡般的连栋别墅,以四千两百五十万美金的天价,出售给一名匿名买主,这栋房屋就坐落在珍.雅各之前居所的不远处。珍.雅各原本的小屋子,现在是一家房地产公司。西村也不再像以往那么族裔多元了──现在有百分之九十的居民是白人。在居民族群多元性上,只比曼哈顿的上东区(Upper East Side)好一点。

  对于像西村这样的改变,纽约人一般会抱怨这样的社区「不酷」了。但对珍.雅各来说,像西村这样的地方不只是酷而已,它们是城市依赖政府少量的治理,就能自我运作达到平衡的明证。珍.雅各提出:这些小店家、吸引艺术家作家来居住的便宜租金、长短不一的街廓、混合使用的分区政策,让西村的街道成为观看人来人往的好地方,也让社区成为一个邻里系统。店家不只是经营者,他们也是无形的警力,帮助监看治安,确保单独上学的孩子平安到达。一个友善行人的街廓不只是一个好走路的地方,它也代表创造一个陌生人能够彼此互动,激盪想法、影响彼此的地方。多样性的建筑,包含高级华厦、旧出租房间,意味着一群多样的人可以负担得起这里的租金,不会因为收入多寡、族裔背景而被区隔。

  如果一度昭示着多元平等、身为最佳楷模的西村,如今变成全美最昂贵、纽约族群最不多元的社区,这如何预言了美国城市的未来?而那些被迫离开这个新的西村的人们,他们又到哪里去呢?

  当我决定搬回纽约时,我知道西村已经变得太昂贵无法居住,所以我到处找,很快我就发现,对于一个年轻记者来说,市中心曼哈顿的单人套房还是太贵,所以我开始往外围的市镇找,我先跟我的男友住在皇后区的艾斯托利亚(Astoria)一年,然后是布鲁克林区的贝德福德-斯泰弗森特(Bedford–Stuyvesant),然后是威廉斯堡(Wiilamsburg)和布希维克(Bushwick)。

  在每个地方我都看出类似的事情在发生,只是现在我身处角色的另一方。同一个社区里,看似有两个世界在推挤──一组我和我朋友会去的商店、酒吧、餐厅,还有另外一组居住在当地的老居民会去的店。我看到我新邻居脸上皱眉的表情,我想像他们的感觉,和我父母在西村看到新面孔时一定很像。

  一开始这些变化看起来崭新而奇怪,我们有办法分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事物在改变,关系在紧张,但却难以具体描述。往布鲁克林区深处搬迁的白人朋友尽管略感不安,但却也别无能力作其他选择。我知道发生在纽约的事只是冰山一角,只要看看路边街廓每年的变化你就能感觉到它无所不在。但这些事却没有言语可描述。渐渐地,当人们抱怨新纽约的改变时,有个字开始在报章杂志、脸书贴文、酒吧闲谈里开始流传:缙绅化(gentrification)。

  到了2010年,每个人都听过这个词,没有人有办法精准的定义它,但这个字却足以描述所发生的事:老居民搬走、在地文化消失、财富和白人开始涌入纽约社区。我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一手、二手故事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朋友们离开纽约,搬到奥斯汀、费城或洛杉矶,社区里倒闭的杂货店和洗衣店,取而代之的银行、搬入的新邻居。在募款平台上人们寻找租屋的法律协助、租金协助,这都是缙绅化这个词所描述的现象。

  某种程度,我也是这个变化下的受害者,我长大的社区贵得让我必须搬走,但我的处境也还算不错,只要走过布希维克(Bushwick)和贝德-斯泰弗(Bed–Stuy)就知道,从一个街廓到另一个,看到那些在整建中老旧、残破的公寓,窗户封起来,前院插着售出的招牌,我知道这意味着老居民被逐出了。对纽约的穷人来说,缙绅化不只是一种社区特质无形的改变,而是他们所真切面对的迫迁、金权暴力、悠久在地文化的剷除。

  但我所看到所有缙绅化的报导都关注于社区里的新兴事物──高级的披萨店、咖啡店、文青的潮店。就某方面来说这很合理,你很难报导一个空洞,一些已经消失的事物。报导新的比那些被移除的东西容易多了。但终归来说,这就是缙绅化:一个在社区、城市、文化上的空洞。某方面来说,缙绅化像一个伤口,一个由流入城市的大量资本所引发破坏所造成的创伤。

  如果我也在缙绅化的共犯结构下,我想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当你认知到这个问题的广泛,你会发现缙绅化不只是一个时尚或潮流。文青和雅痞比起被他们驱离的老居民有更多的财力,但个别的行动者没有力量控制房屋市场,凭一己之力改变城市。住在布鲁克林区喝有机咖啡的平面设计师跟来自旧金山喜欢喝发酵茶的多媒体艺术家并没有同谋,缙绅化也无法由各别投资者行为来解释:在纽奥良拥有五栋房子的房东跟底特律的公寓主并没有彼此商量策略。缙绅化下有胜利者也有受害的一方,双方都在同一场游戏里,尽管他们都不是游戏的设计者。在美国各个经济、人口和地理上差异甚大的城市──纳什维尔、迈阿密、路易斯维尔、奥斯汀、克利夫兰、费城、洛杉矶,都在经历缙绅化过程,这并非巧合。

  缙绅化不是由个人的行动造成,它立基于美国数十年来种族歧视房屋政策下的系统性暴力,否定有色族裔,特别是黑人跟美国白人一样取得房屋、获得同等财富地位的权利。如果不是因为根植的不平等,缙绅化无法发生,如果我们都是平等的,就不会有驱逐别人的菁英,也不会有被驱逐的弱势,不会有坏人和受害者。我们关注于财富创造与扩张,更胜于人民福祉的政治系统(我称此为新自由主义),也无可避免的导致了缙绅化。当联邦政府对于房屋、交通、各种公共服务减少,美国城市被迫依赖本身税收去负担基础服务,而当城市的税基越高,就越容易支付这些服务,这意味着城市会积极的吸引有钱人来,将穷人推开(这是城市的财政缺口),后者似乎是许多城市近日偏好的方式。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缙绅化的方式,但发生的过程都毫无例外,可以被准确预测,早在1979年,MIT都市研究的教授菲利普.克雷(Phillip Clay)就提出了缙绅化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些「先锋者」搬进社区,开始置换原居民,之后引动更多人开始跟进。房地产公司、连锁店等企业随之看到商机,成为缙绅化主力。这些企业并非蓄意喧宾夺主,只是企业的财力较个人大多了,缙绅化无可避免的造成社区落入企业控制之手。最后的阶段,在克雷的分析,力量完全由上而下,只剩有力的大财团和政商同盟才能改变已经缙绅化的地方。我想要提出在这些阶段之前,有一个先期的阶段,城市透过土地分区、免税、城市行销,将城市暴露在缙绅化的作用下。这个准备期一般很少被注意或被讨论,因为它在缙绅化的事实被目睹前,历经了长时间的酝酿。但要了解缙绅化,这个阶段是很重要的。

  在纽奥良,所谓的0期是卡崔娜飓风。这个城市利用飓风破坏贫穷和黑人社区的机会,吸引白人住民和投资来到城市。纽奥良的缙绅化发生早在卡崔娜之前,但飓风把情况带向高峰,从2000到2010年间,在城市最时尚的滨水区(Bywater),黑人人口已经减少了64%。我们无法确知这样的变化有多少发生2005年卡崔娜之后,因为没有飓风后直接的数据资料,但多数的专家同意主要的人口变化是在卡崔娜之后发生。在纽奥良,人口的改变已超过十年之久,也因此成为一个研究缙绅化的最佳起点:飓风和灾后城市的改变,可以让我们从头到尾了解缙绅化的过程。

  在底特律,0期发生在当2013年市政府宣布破产的时候时,这促使市政府在衰退的产业中另觅财源。底特律缩减对穷人的服务,花了上亿去吸引具有财富的菁英。对于一个人口只剩下过往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城市,你也许不会认为缙绅化是什么问题,但在底特律,城市却以特异的方式正负消长,在市中心、中城(Midtown)、柯克城(Corktown)社区,由于财团投入鉅量的资金在基础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看起来欣欣向荣,但城市的其他地区则岌岌可危。前三个地区的房租每年上涨10%,有些建筑每平方英呎的租金高达两美元,比几年前的价格高了60%之多。

  多数人认为纽约缙绅化的0期发生在1970-1980年间,当时城市因为产业缩减和白人移出,差点面临破产。但实际上,纽约的政策制定者早在一百年前,就播下了一个富裕、重房地产开发、反工业纽约成形的种子。某种程度来说,这代表纽约的规划者做得不错,他们有先见之明,早在别人之前预见新的、消费主义至上的美国城市经济潮流,为了确保取得领先,他们为金融和房地产资本进驻纽约铺路。他们清除了城市旧的制造业,过去这些产业曾为穷人和中产阶级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负担住宅。虽然有远见的纽约规划者有机会将城市改造得更平等,他们却志不在此,有金融机构和房地产资本的撑腰,他们的目标摆明了是要丰厚赞助者的口袋。纽约超过数十年的缙绅化历史已经带了最糟的结果:房租高到除了最有钱的人以外,没有人可以负担。

  旧金山则与众不同──它没有经历重大的经济危机,可以像其他三个城市那般可作为调整政策的借口,它没有那么多老旧制造业要清除,以让布尔乔亚式、消费主义的新经济得以容身。相反的,蓬勃发展的高科技业涌进城市(透过政府的支持),快速的改变了周遭的一切。淘金热似的经济迫使旧金山快速而全面的缙绅化,旧金山湾区让我们一窥缙绅化经济的未来,了解当穷人在城市里没有容身之处时,他们应该怎么办。在湾区,答案是他们搬到郊区,面临更稀少的工作机会、大众交通、社区服务。在全美各地,特别是在纽约和旧金山湾区,郊区都因搬入的居民而人口增加,郊区人口的贫穷比例,几十年来开始上升得跟内城一样高,在2000年超过城市的贫穷人口比例。

  缙绅化是上世纪后期席卷改变城市最重要的现象,但我们往往只是在细节层面去讨论它。每个礼拜都有一些关于「下一个布鲁克林」、「下一个威廉斯堡」的文章,「文青」(hipster)这个字成为描述城市重大改变的缩写。2011年,「美国的文青化」登上了国家公共广播频道的头条标题。纽约时报的T杂志有一篇「布鲁克林:一个时尚品牌」,详细描述了世界各地「布鲁克林化」的现象。纽约时报太过滥用这个布鲁克林化的论述,编辑菲利普.柯伯(Philip B. Corbett)甚至在2010年惩处新闻室过度使用「文青」这个字,在2014年,禁止将「布鲁克林化」随意套用在各处。

  有关于缙绅化的文青论述不算完全错误──年轻人搬进都市里,开精品啤酒店、穿紧身瑜珈服,但这样浅薄的描述却造成误导。当你只是透过报章杂志来了解缙绅化,你会以为缙绅化是由千百个想要开咖啡厅、可爱的精品店、留八字胡、买黑胶唱片的人所造成,由他们个人意愿所加总。但这些是缙绅化的征兆,不是成因。

  地理学家尼尔.史密斯(Neil Smith)在他指标性的书籍「都市新边界:缙绅化的复仇主义城市」(The New Urban Frontier: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vanchist City)中写道:「如果缙绅化可被文化和消费者偏好所解释,我们或是假设个人偏好在全国或甚至国际间一致的发生,或是有外在条件强加,将个人的选择偏好抹平。如果后者为真,那么用消费者偏好来解释缙绅化,就是不合理的。」换句话说,缙绅化不只是偶然或意外,缙绅化是一个重视资本需求(包括城市财务跟房地产利益)甚过人民需求的系统。

  我们用个人层次来讨论缙绅化,因为那是我们每日生活的经验—房租神秘的上涨了,艺廊开门了,文青出现了。但在每个缙绅化的城市,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发生,先于这些街道景观的改变。造成城市缙绅化的政策是在房地产大亨的办公室和市政府的会议厅里成形,咖啡店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我们希望逆转这个过程—希望在城市改变的过程中,低收入的人能留下来,建造我们城市的劳工不用被迫迁移到城市的边缘,推向交通不便、设施不足的地区,我们就必须了解实际发生了什么事。
 

图书试读

纽约不属于人民
 
二○一六年,我哥哥和他太太及三岁的小孩被告知他们得搬离他们威廉斯堡的公寓。他们已经在那住十二年,那间小巧又租金尚可的公寓,即将被转建成公寓大楼,价格他们负担不起。他们隔壁邻居刚好是我的前男友,也被通知得搬出他一房一厅的公寓,管委会给他三十天搬家。他现在在纽约到处跟人家分租房子,一边试着找到预算内可以长待的容身之处。几个月后,因为我很担心自己会遇到类似的状况,便试着搞清楚我住的公寓的租金涨幅有没有受到管制。我向州法院提出申请,接着州政府会通知房东,后来房东决定在对他有利的情况下不会涨房租。现在我的租金是月缴,一边等待州政府最后的决议,这可能会花上几年的时间。我哥哥一家、我前男友和我都是中产阶级,住在这城市非常不容易。
 
差不多同时,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学院(Baruch College)和地方新闻电台「纽约一号」(New York 1)合作的调查发现百分之六十五的纽约人很担心接下来几年会因为房价水涨船高而被迫搬迁。这份研究的发现关系到经济和种族:低收入户、拉丁裔、黑人更容易担心涨房租,但其实每个人都很焦虑自己就是下一个被开刀的对象,甚至连那些年收入超过十万美金的人也不例外。这就是住房危机。
 
假如中产阶级、或甚至一些高收入的人都负担不了纽约的房租,工人阶级和穷人又该怎么办?我哥哥和嫂嫂很幸运,能住得起更贵的房子,即便他们得缩衣节食好待在纽约。我也很弹性,我年轻,有钱,还不会太快结婚,我可以搞得定。其他人就只有一种选择:反击。
 
 布希维克区的薛弗街(Schaefer Street)有一栋三层楼的塑料外墙建筑。十年前,移居者根本不会考虑搬进此区;五年前开始,有些人开始搬进来,所谓的「打头阵」吧。即使犯罪率高、街道肮脏,但这里仍然算是还不错的区域,离地铁L线只有几条街,L线直直通往威廉斯堡的贝德福德大道(Bedford Avenue),然后再到曼哈顿。薛弗街绿树成荫,邻近公园,安静,对面是学校,附近有很多停车位。缙绅化从西边开始侵蚀(布希维克区的单人房平均租金已经上看两千一百五十美元),就像街区里的其他建筑,这栋建物也是大规模迫迁的显眼目标。差别只是它的租客不愿离开。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的画面。高房价,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它不仅仅是账面上的数字,更是无数家庭梦想的枷锁,是年轻人奋斗的终点线。而“居民洗牌”,这个词更是精准地概括了城市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那些原有居民被边缘化、被取代的残酷现实。我常常在想,一个城市之所以有温度、有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人口构成,在于那些世代居住在这里、熟悉这里的居民所带来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气息。当这些人因为经济原因而被迫迁离,取而代之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和高消费的群体时,这座城市就如同被抽去了灵魂,变得冰冷而疏离。这本书的书名,用“谋杀”这样一个极具冲击力的词语,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城市生命力被扼杀的过程。它让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许多快速发展的城市里,这种“洗牌”现象已经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剖析这一过程的,它是如何一步步将城市推向“死亡”的,以及那些被推向边缘的居民,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抵抗的。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对当下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也可能是一种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劲儿,那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感,让人一眼就想知道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往往都被描绘得过于抽象,或者被一些宏大的叙事所掩盖,普通人很难找到切入点去理解,更别提去参与了。但这个书名,特别是“谋杀一座城市”这个说法,就非常直接地指出了问题核心——这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变化,而是一种“扼杀”,是一种生存空间的被剥夺。它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因为高不可攀的房价而不得不离开自己家乡的人们,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那些曾经充满烟火气的社区,是如何一点点被“洗牌”的。这种“洗牌”的过程,往往伴随着精英化、商业化,最终让城市变得面目全非,不再属于那些最先扎根、最努力生活的人。这不仅仅是关于钱的问题,更是关于归属感、关于身份认同、关于一个城市灵魂的消逝。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了解这场“谋杀”是如何发生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以及最重要的是,普通人在这场战斗中,究竟能做些什么,又该如何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居住权。它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我们许多城市的真实面貌,也可能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的感觉。它用一种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略带戏剧性的方式,点出了一个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高房价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我一直觉得,“谋杀一座城市”这个说法,虽然听起来有些极端,但却非常贴切地描绘了房价飞涨可能带来的深远后果。它不仅仅是让一些人买不起房子,更重要的是,它会改变城市的生态,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改变城市原有的文化肌理。“居民洗牌”这个词,更是巧妙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的核心。想象一下,那些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区,随着房价的飙升,逐渐被高端商业和精品住宅取代,原有的居民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搬离,取而代之的是消费能力更强的群体。这个过程,就像是城市被“清理”了一遍,变得面目全非。而“争取居住权的战斗”,则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普通人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不屈服、不放弃的抗争。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住房的争夺,更是关于城市未来走向、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战斗。这本书,我相信它会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高房价背景下,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正是我一直以来在观察和感受到的!“谋杀一座城市”——这个词用得太到位了,它一下子就抓住了高房价背后那种蚕食、掠夺式的进程。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房价,可能只是停留在个人经济负担的层面,但这本书似乎暗示着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图景。它不是简单地把房价当做一个数字,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杀手”,正在悄悄地剥夺一座城市的生命力。而“居民洗牌”,更是对这种城市化进程中,原有居民被驱逐、被边缘化的现实的精准描绘。我曾亲眼见过,一些充满人情味的老社区,因为房地产开发而变得面目全非,那些熟悉的邻里关系,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店,都消失在冰冷的钢筋水泥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那些与普通人生活无关的,高档的、精英化的空间。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将深入剖析这种“洗牌”背后的力量,以及它对城市肌理、社会结构造成的不可逆转的伤害。而“争取居住权的战斗”,则为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个体,点燃了一丝希望,让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应对、如何反抗的启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关于城市生存和尊严的宣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以一种极具冲击力的语言,直接揭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现实。“如何谋杀一座城市”,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警示意味,它让我立刻联想到,在这光鲜亮丽的城市扩张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代价。高房价,作为现代城市发展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所带来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范畴,而深刻地改变了城市的社会结构和居民的生活方式。“居民洗牌”,这个词语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变化的核心:随着房价的飙升,那些原本居住在城市中的普通居民,因为经济原因而被迫离开,取而代之的是更高收入的群体,或者商业资本。这种“洗牌”过程,不仅导致了城市功能的重塑,更可能引发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多样性缺失。而“争取居住权的战斗”,则让我看到了普通人在面对这种巨大社会变革时的反抗与呐喊。它预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可能包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普通人权利的呼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深刻的洞察,让我更清晰地理解,在这个高房价驱动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