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大都自以为对孩子了若指掌;不想被人摸透的孩子,内心所想自然会深藏不露。
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畅销书《背离亲缘》(For From the Tree)作者
「苏的回忆录读来真挚细腻,其痛苦也令人感同身受。她的故事或许读起来令人不快,但也能引起大众对脑部健康的关注,并使人意识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介入的重要性。经历了这一切后,她从此改头换面,若人们记取她的教训、听取她的建言,便能更快察觉到青少年忧郁症及伴随而来的自杀倾向并及时反应。
保罗.乔欧费瑞多(Paul Gionfriddo)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会长、执行长
尊重孩子说「不」是好事,但了解孩子说「不」的原因,同样重要。 张立人 台大精神科医师
如果有什么亲子议题的相关书册是为人父母必读,我会说是这一本,它让我们看到育儿之路的隐晦面,家庭教育的极限,青少年深藏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而唯有父母落实的饱满的「爱」,能减免任何可能发生的遗憾与悔恨。
番红花 亲职作家
书里的母亲,就如同其他的母亲,希望自己眼里的那个有点顽皮又惹人怜爱的孩子,跟别人一样就好,当小小的冀望变成奢求,我们能做的就是一起想想,怎么样让所有的孩子,少了走上绝路的动机。
林静如 律师娘
国外媒体名人好评如潮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鲁.所罗门(Andrew Solomon)专文推荐
《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美国心理健康协会会长保罗.乔欧费瑞多、台大精神科医师张立人、亲职作家番红花、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周慕姿、畅销书作家/牙医师李伟文、律师娘林静如
感动推荐
前言 写在新书出版前 苏.克莱伯德
推荐序 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母心 安德鲁.所罗门
青少年的地下室录影带 台大精神科医师张立人
让人心痛也警醒的故事 亲职作家番红花
父母难以承载之重 律师娘林静如
自序 公诸于世的真相
致读者的注解
第一部 孤立无援
过一会儿汤姆终于回话,我那平常性格稳重的丈夫,听起来却跟疯子没两样。他支支吾吾,没头没脑地蹦出只字片语:﹁持枪歹徒……枪手……学校
我在楼下衣柜翻来翻去,想找出之前我们拿来装行李用的老旧尼龙圆筒旅行袋,却有两个找都找不到。几个月后,我才知道狄伦用那两个袋子装炸药,带去了学校餐厅。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我醒来时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乐于带领一家子在公务、家务、课业间周旋。快转二十四小时后,我却成了一名遭恨意沖昏头的枪手的母亲。
打从那天起,我好几次都梦到狄伦,而且老是做同样的梦。我梦到有第二次机会保护他的安全,却失败了;梦到掀起他的汗衫,露出藏在底下的伤口;梦到一面保护他,同时也保护别人不被他伤害。
我低头望着襁褓中的婴孩,一股强烈的预感袭来,令我不知所措:这孩子将会带给我万分悲痛。这种感觉以前从未有过,后来也没有。我吓了一大跳,几乎动弹不得。
我追忆往事,一一翻出有关狄伦的回忆,细想小时候的他、男孩时期的他、青少年的他。我重温了他的成就与挫败,重温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
我逐一爬梳了受害者生平细节,只感到越来越哀伤。知道每个人的兴趣,听了亲朋好友转述他们的生前种种,我简直心碎欲绝。
警方带我们到艾瑞克与狄伦举枪自戕的地方。我见到地板上画出的有稜有角的瘦长人形,整颗心揪成一团。那一定是狄伦;看起来就像是他。我的泪水流得满地都是。
我好想念狄伦。他怎么会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我不敢相信永远再也见不到他了。我深爱的人怎么会如此冷血地杀人?杀其他孩子?
凯特和蓝迪在画架上放了一张学校的示意图,开始讲述狄伦与艾瑞克在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日早上所做的事。这是我和汤姆第一次从官方口中得知当天始末,以及案发前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 逐渐理解
我相信因为自己深爱亲近的人,彼此相处和睦,而且我既敏锐又体贴,也擅长关怀他人,可确保亲人安全,所以他们绝不会自杀。相信自杀只会发生在其他家庭的人不只我一个,但我大错特错。
开头他就表示对自己还活着感到沮丧。﹁又来了。又回来写东写西,活像个他妈的行尸走肉。﹂后来在那篇日记中,他提及和艾瑞克的计画或许可让他从郁闷中解脱。
一九九七年十月初,汤姆接到学校打来的电话,狄伦被勒令停学。这个消息令人十分错愕,这是我们两个儿子头一次遭到学校处罚。
狄伦在家仍被我们管得紧紧的。我们会搜他房间,确认他没偷藏毒品或赃物。他一向很会理财,那年夏天却捉襟见肘。
二○○一年情人节那天,狄伦参与科伦拜高中大屠杀后过了快两年,我被诊断得了乳癌。一确诊得乳癌,原本就焦虑无比的我,对死亡的恐惧越来越严重。
许多人都不知道事有蹊跷,或像我一样低估了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无可挽回的一刻惨烈来袭,将生活搞得天翻地覆,我们才头一次意识到大事不妙。就连专家也不见得知道事情严重到攸关生死。
我们很有可能被究责。在地下室录影带中,狄伦和艾瑞克肆无忌惮,一副想大开杀戒、自我了断的样子,把武器当玩具乱甩。
发生如科伦拜高中、维吉尼亚理工大学、桑迪胡克小学等惨案时,大家总会先问:「为什么?」或许我们都问错了。一路走来,我逐渐相信我们应该问:「怎么会这样?」
结语 可知的折痕
致谢
註释
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我内心层层涟漪。我没有读过书中的任何文字,但我对“一个母亲的自白”这几个字赋予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母亲的形象往往是温柔、包容、无私的,她们是家庭的港湾,是孩子成长的守护者。然而,当这个“守护者”的身份,与“孩子是凶手”这样的极端事实碰撞在一起时,所产生的裂痕该有多么巨大?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是在挑战我们对于母爱的固有认知,迫使我们去思考,在这种极端困境下,人性会展现出怎样的复杂与矛盾。我猜测,这位母亲的笔触一定充满了疼痛,充满了无助,但也可能夹杂着她对孩子最后一份母性的挣扎与坚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罪与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与失去,关于原生家庭,关于成长环境对个体命运影响的深刻探讨。它所揭示的,或许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隐藏的阴影,是我们不愿去触碰却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评分这本《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个母亲的自白》从书名上就给人一种极其震撼的冲击力。我尚未阅读其内容,但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我的思绪万千。它所暗示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场关于伦理、道德、责任的深刻拷问。我很难想象,一位母亲在经历“自己的孩子成为凶手”这样的事件后,内心会承受怎样的痛苦和煎熬。这其中的自责、内疚、愤怒、绝望,恐怕会如潮水般将她吞噬。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扇通往黑暗深渊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那些隐藏在平静生活表面下的暗流涌动。它可能会探讨到教育的失误、家庭的缺失,甚至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而“自白”二字,更是透露出一种坦诚和直面惨淡现实的勇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亲子关系,审视社会对个体成长的责任,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复杂与挣扎。
评分我是在书店的推荐区偶然看到这本书的,当时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但散发出的气场却不容忽视。封面上的文字——“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个母亲的自白”——像是一记重锤,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深处。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故事简介,而是一种直白的、令人震惊的陈述,让我立刻产生了想要了解背后故事的强烈冲动。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绝望,才能让一位母亲不得不以这样的方式来袒露自己的内心?这不仅仅是对孩子罪行的控诉,更是对自己作为母亲,在整个事件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省。我好奇这位母亲将如何描绘她内心世界的崩塌,又将如何寻找到继续前进的勇气。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它承诺着一个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救赎的复杂叙事。尽管我还没翻开书页,但它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内心史诗,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评分尽管尚未翻阅书页,但《我的孩子是凶手:一个母亲的自白》这个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沉甸甸的信息。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标题,更像是一声来自母亲内心深处的呐喊,充满了无法言说的痛苦和绝望。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母亲,如何在承受着“孩子是凶手”这一残酷事实的同时,还要面对外界的审判和内心的撕裂。这其中必然包含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煎熬,无数次对自己过往的追悔,以及对未来渺茫希望的挣扎。这本书的“自白”性质,让我相信它会无比真实,不加掩饰地袒露这位母亲的内心世界。它可能涉及的不仅仅是孩子犯罪的细节,更重要的是母亲在整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她所经历的心理变化,以及她如何在巨大的创伤中试图寻找一丝慰藉或救赎。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让我们看到,在最黑暗的时刻,母爱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人性的复杂与脆弱,也将在这样的极端事件中暴露无遗。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引人注目,有一种沉重而压抑的感觉,但又带着一丝坚韧。我通常不太会选择这种题材的书籍,但“一个母亲的自白”这个副标题却触动了我。它让我思考,在一个我们认为坚不可摧的母爱面前,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才能让一位母亲写下这样一部作品。从封面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绝非轻松愉快,它可能蕴含着极大的痛苦、挣扎,甚至是绝望。我很难想象作为母亲,面对“我的孩子是凶手”这样的现实,该如何去消化和面对。这本书的出现,就好像是撕开了一个原本被掩盖起来的伤口,迫使读者去直视那些黑暗的角落。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深刻的反思,关于人性、关于家庭、关于教育,甚至关于社会。我没有读过书的内容,但我能从这本书的外在表现感受到它所承载的重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沉重的呼喊,一个母亲用最真实、最痛苦的语言,向世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种我愿意去倾听、去理解的声音,即使它可能充满荆棘,充满泪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