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刑案发生时,政府便会加派警力每10-15分钟巡逻一次,但经实验发现:无人巡逻、正常巡逻跟两倍警力巡逻的辖区,长期下来犯罪率是一样的。
→ 加州三振出局法对犯第三次重罪的累犯求处重刑,但该州受刑人短期内的再犯率却是其他州的八倍之高;芬兰放宽假释标准,犯罪率却比美国还低。
→ 一般认为移民或难民等外来者会带来不少社会问题,当地居民遭难民性侵案件也时有听闻,但研究发现:三分之二的性侵案当事人都认识凶手。
→ FBI和国际刑警组织认为全球八成的犯罪行为是犯罪组织所为,但警方从日常作业和调查成果中看到:犯罪多半是地域性的,所得也无法支撑犯罪组织的日常运作,而所谓的犯罪组织,往往是为了现下目标而临时组成的小团体,事成之后就解散。
→德国二十年前机车窃盗案损失严重,一年有八万件,但当安全帽强制法通过后犯罪率急速下降三分之二,深入探究后才知:爱兜风的小偷怕的不是没戴安全帽被抓,而是被拦下临检的后果。
→青少年街头违法乱纪的案件降低,不完全是打击犯罪有效,而是犯罪型态改变;日本堪称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但96%的人认为治安正在崩坏;墨西哥黑道猖獗,但犯罪率其实不高;吸食海洛因的人,第一次犯罪都发生在吸食毒品前……
社会舆论认为治安不佳是犯罪者的道德问题,严刑峻法方能收到成效。但英国智库研究员汤姆.盖许深入世界各国犯罪资料库,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事实不然,必须将犯罪潜在者与犯罪行为分开思考,才能看清犯罪问题和预防方式。这本打破过往迷思的犯罪学入门,不只分析普遍的犯罪观点所造成的弊病,更直陈现行法律和警察制度的得失及未来发展可能。而在监狱不断扩建、刑度次次加重、狱政辅导经费却严重不足的今日,我们唯有仔细探究犯罪本质,才可能改变这个充斥暴力和复仇式正义的世界。
【推荐文】
关于犯罪,多数人(包括我自己)的理解恐怕是零碎的、旁观的、甚至是矛盾且反覆的,却又每每在某个重大社会事件发生的当下苦于无法分辨庞杂的讯息,见解相异的同温层间频频发生流于情绪宣洩的冲突对抗,激情过后问题仍不见改变。汤姆.盖许在《被误解的犯罪学》书中给予了一个脉络清晰的视角,有系统地破除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与思考盲点,从诸多事例中探索犯罪的真貌。或许存有东西文化差异,也或许这只是诸多犯罪研究的其中一个论述,但对于想透过阅读建立观点的我来说,确实方便受用。
——冬阳,推理评论家
这几年来,台湾始终对司法有一种迷思,也就是乱世用重典。酒驾?判鞭刑。酒驾肇事致死?判死刑。吸毒?判鞭刑。贩毒?判死刑。在这样的庶民文化中,彷彿台湾人都以为只有鞭刑与死刑,才能让台湾恢复安定。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当这些刑罚真正实施时,面对惩罚的人竟然以中下阶层居多。例如吸毒,往往是因为失去社会连结的结果;酒驾,可能是骑乘摩托车的劳工居多,这时候严刑峻法是不是真的周全?所有的犯罪都有成因,我们并不一定要同情犯罪者,毕竟受害者需要我们更大的关注。但就抑止犯罪的角度来看,了解所谓的「坏人」为何做坏事,是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的议题。
——吕秋远,律师
读完本书译稿,我就决定要推荐给在司法系统以及从事法律相关工作的朋友们了。当年参加监所管理员考试时,读那厚厚的犯罪学犹如嚼蜡,各派学说各家之言在进入职场后成为见证人性复杂的工具,不过在面对因罪定刑的受刑人时,我仍难消心头之惑。人为什么要犯罪?犯罪是社会常态?还是病态?要怎么样才足以减少及预防犯罪的发生?这样的困惑至今未曾得到解答。
对于犯罪的各种迷思,在作者汤姆.盖许(Tom Gash)以实证角度一一解析后,会发现原来我们对于犯罪的想像,比了解的还多。我国刑事政策向来喜欢引进外国的政策,例如迷思九中美国一九九三年为惩处谋杀十二岁女童者所立的三振出局法案,但我们却未曾思考,这些效仿自国外的法案及政策,究竟合不合于国内的社会条件?无法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究竟是病态?还是常态?
——林文蔚,狱政改革倡议者
本书运用实际数据破除有关犯罪学方面的十一个迷思,举凡犯罪日益增加、犯罪组织庞大邪恶、加强警力的必要性、严刑峻法的有效性、激进的改革方案等,这些迷思不仅困扰了英美等先进国家,我国也无法倖免。这些迷思让我们浪费了许多资源,而且效果不彰。
作者认为不论是犯罪生物学还是犯罪社会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或甚至偏颇,事实上许多犯罪人都是机会犯。对于有犯罪倾向的人,就业、信仰或其他信念、支撑的人际关系以及心态和个性的转变等是让他们远离犯罪机会的最佳策略。而一个人为何会犯罪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因人而异,所以我们无法以一个单纯的模式去解决复杂的犯罪问题,而应按照犯罪类型进行分析,然后透过情境的改变才能抑制犯罪行为的发生。这种将犯罪潜在者与犯罪行为分开思考的方式,正是让许多先进国家在这二十余年来,犯罪数量不断下降的策略。
我国在面临犯罪问题时,不管对个别的犯罪人,还是整体的犯罪情事,往往都过于偏向情绪反应,为求有效利用资源抑制犯罪,为政者与一般民众都应该读读这本犯罪学的普及书。
——李茂生,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院教授
在资讯爆炸的今天,每晚随着电子媒体的噬血报导,网路群众对着酒驾致死的肇事者激情高唿引入鞭刑或「唯一死刑」。《被误解的犯罪学》在此际出版,毋宁是沉重的暮鼓晨钟,敲醒许多人长期以来对「犯罪」的迷思。单是加重刑度能否有效吓阻犯罪,作者就广征博引、清晰指出犯罪者未必会认真将行为代价纳入考量,反而事后是否被逮捕或受到制裁才会影响犯罪动机。书中亦可见其他深层议题,例如人为何甘冒风险犯罪?何以出狱后会再犯?国家如何面对犯罪率提升的问题?这本书,正是引导我们在思索所有与犯罪有关的社会议题时,必须具备的态度:挑战既有迷思,带入深度思辨。
——翁国彦,执业律师
汤姆・盖许在《被误解的犯罪学》中,大量引用各种研究、理论和分析,讨论了十一种我们对于犯罪常见的迷思,并且一项项解释为什么这些都是迷思。这本书不见得符合你过去对于犯罪的想法,甚至还会持续挑战你深信不疑,来自于有名的书或教授/理论家的见解分析。阅读本书不见得会让你舒服或愉快,但它绝对可以刺激你思考,非常有意思。
——杨士范,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共同创办人
|国内推荐
|导读 调查真实世界的犯罪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赖拥连
|前言 虚构的世界
|迷思一 犯罪事件日益增加?
|迷思二 人是如何走向堕落之途?
|迷思三 犯罪欲望无法抑制?
|迷思四 组织性犯罪庞大无比、本质邪恶,而且一直在壮大?
|迷思五 犯罪性是由基因决定?
|迷思六 贫穷是人们犯罪的真正原因?
|迷思七 移民会增加犯罪率?
|迷思八 我们需要更多警力?
|迷思九 严刑峻法才是吓阻犯罪的灵丹妙药?
|迷思十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迷思十一 改革不激进就无法降低犯罪率?
|结语
|谢辞
|註解
导读
调查现实世界的犯罪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 赖拥连
当关键字遮蔽了犯罪事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以下台湾晚近三起社会大众瞩目的犯罪事件:
二零一四年五月,大学生郑捷在台北捷运车厢内犯下随机杀人事件,造成四死二十四伤的悲剧,震惊中外。根据报导,郑捷家中,经济优渥,父母以进口百万名车代步……他就是一般的孩子,有笑容,会快乐,喜欢玩,有荣誉感,有上进心,求学阶段,人缘还不错,还当过班长与班代表等……(维基百科–郑捷)。
二零一四年九月,小开曾威豪在台北市松寿路一家夜店与安管人员发生冲突,事后纠众前往寻衅斗殴;员警薛贞国得知后到场处理,遭曾男等「中山好青年」群组成员围殴致死,二审判处曾嫌十年有期徒刑。据报导,曾威豪家境富裕,曾父是某一灯具实业董事长,经营灯具加工,外传家产逾两佰亿元……(苹果日报2016/4/20)。
二零一六年十二月,W饭店发生女模参加毒趴致死案,二零一七年二月二十三日郭姓小模的父亲在立法委员的陪同下,召开记者会,直指饭店业者对于类似的集体开毒趴事件,应该负起企业责任,及早辨识与通报,将可减少悲剧发生……(自由时报2017/2/24)。
这三则重大犯罪事件,均颠覆了吾人传统以来对于犯罪人或犯罪行为所持的一些既定看法,或者说是迷思,因而引起了社会的热烈讨论。捷运随机杀人犯郑捷,来自父母婚姻正常的中产阶级家庭,大大颠覆吾人传统认为杀人犯是来自弱势家庭、下阶层家庭、父母不和睦家庭或是离婚家庭;传统上大家认为,黑道或帮派组织才会杀人,但杀警案主嫌曾威豪的案例,也颠覆我们的想法, 原来有钱人的子弟也会加入帮派、吸收黑二代,纠众杀人。最后,毒趴事件导致女模死亡,与饭店何干?饭店又不是毒趴的始作俑者,为何要善尽社会责任?原来犯罪学者不只关注犯罪者,也看到犯罪行为模式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环境犯罪学者就曾主张,场所管理者要善尽犯罪预防的责任,以减少犯罪的发生。而本书就是要在众说纷纭的犯罪时事中,从犯罪现场的环境开始分析,并重新诠释犯罪的现象与原因。
从犯罪学读懂社会的黑暗面
本书作者汤姆.盖许(Tom Gash),是一位英国政府官员,也是伦敦政经学院的曼海姆犯罪学院的高级研究员。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背景是现代历史,并非犯罪学。这本书以庶民笔触描写当代犯罪研究的样貌和重要议题,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大众读物。
首先,他提出的英雄–坏人视角(Heroes and Villains),其实指的是犯罪学中主要研究犯罪行为的古典犯罪学派(Classical school),该学派强调人类的犯罪是一种满足私欲、理性选择的结果,刑罚的功能就是要吓阻潜在犯罪人从事犯罪的一种主要手段;另一学派他称为受害者–生存者视角(Victims and Survivors),其实就是对立于古典学派的实证学派(Positivism),强调犯罪人的犯罪是生、心理与外在环境因素所导致其犯罪(例如思觉失调者或饥寒起盗心),因此,刑罚的手段以治疗、改造犯罪人为目的,而犯罪预防要从改变社会结构做起(例如强化特殊教育与改善贫富差距)。书中大量使用浅显易懂的字词与案例,描述此两大对立的犯罪学理论,如此便大大降低了读者对于艰深理论的排斥。其次,盖许还提到影响上述两理论的三个要素,这其实也是上世纪七○、八○年代以来影响犯罪学发展的要点:
1.机会的力量。强调当下犯罪事件的发生,不见得是潜在犯罪人的意图,而是标的物的浮现(例如机车钥匙没有拔下),才让犯罪人有机可趁。
2.理性的限制。指犯罪人在选择标的物时,就像是一般民众在百货公司选择商品,在有限的条件下(例如就几种商品、价格的高低),理性地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犯罪人也是衡量自己的能力、需求与条件,选择标的物(例如珠宝或皮包)。
3.小细节很重要,系指犯罪预防应从小处着手。这是源自于一九七O年代的破窗理论(Broken windows theory),社区的失序小事(例如青少年结帮),可能会引发社区的大事(帮派火拼),因此当青少年一有结帮时,社会控制力量(例如警察)就应该介入!
此外,作者提到的西德摩托车失窃案件的下降案例,在台湾一九九七年实施强制配戴安全帽政策时,机车的失窃数也有显着下降,此乃因为强制配戴安全帽政策,让宵小窃取机车的困难程度增加(例如要锁定有安全帽的机车或自行携带安全帽行窃),导致失窃案件减少,与内文所提到西德机车失窃率下降的情况类似。
以世界作为台湾借镜
作者提出十一点迷思,并一一予以扭转,我觉得读来非常有说服力,毕竟学者论述时可能会有过多的专有名词,无法吸引民众阅读,但本文作者用庶民笔触,应该会引起市民的高度兴趣。例如一般民众经常受到重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就认为犯罪率攀高,事实则不然。
在过去十年,北欧五国、纽澳与英美国家的犯罪率(特别是杀人犯罪)都呈现下滑趋势,其实台湾也是如此。在反驳迷思二有关犯罪者的生活方面,作者在内文中带出年龄犯罪曲线(age-crime curve)以及相关的故事案例告诉大众,犯罪似乎是年轻人的专利,但过了二十岁后,其实犯罪数量是减少的,并非如外界预期作案数会不断增加。
当作者提到犯罪不可能停止的既定印象时,在迷思三中引用相关实例,说明犯罪人具有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low self-control,例如难以延后实现自己的欲望)与犯罪的潜在特性,但不是所有具有这种能力的人,都一定会将犯罪视为生活的一部分。从一些与窃盗常业犯晤谈的研究中发现,许多窃盗常业犯之所以会犯罪,是因为目标物的浮现后,才让他的犯罪意图转变为犯罪,这是机会的问题。
迷思九,很多人认为刑罚的威吓性(deterrence)是吓阻犯罪的良方,但作者引用了他国案例,说明无论是一般性威吓(General deterrence)或特别性威吓(specific deterrence),其实都不能吓阻一般社会大众或犯罪人从事或再从事犯罪行为。因此,只要一个人的犯罪恶性仍然存在(例如性侵犯的性趋力),再加上标的物的浮现(例如穿着清凉的辣妹),又没有抑制力量的产生(例如路人、路灯、监视器或警察),犯罪依旧会发生。
最后,人们总认为犯罪人是「本性难移」的(迷思十),但作者运用一位美国神父的生活经验说明当代犯罪学的生命史理论(life course theory),认为当犯罪人遇到他生命的转捩点(例如工作、婚姻与宗教信念)时,就会启动他的复原力(resilience),犯罪生涯是有机会终止的。
综上所述,作者想表达的是,其实犯罪的解释,不应该是某一种理论即可解释,英雄–坏人视角与受害者–生存者视角其实应该混合互搭;其次,犯罪人的犯罪手法愈趋向理性选择时,外在机会的降低或监控就愈加重要,例如在安全帽与机车失窃的案例上,安全帽就是一种干预,能够降低犯罪人行窃机车的机会。最后,作者对于十一个民众对于犯罪现象与问题的迷思,运用数据、实际案例与实证研究,逐一导正与驳斥,以呈现较为正确的犯罪现象或犯罪发展,让一般市民週知,贡献良多,乐为推荐。
赖拥连
现职: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
学历:美国德州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SHSU)刑事司法博士
研究着作:致力于台湾地区犯罪学、犯罪矫治与警民关系等议题之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例如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 (SSCI), The Prison Journal (SSCI), Justice Quarterly (SSCI), Journal of Offender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SSCI), Polic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e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SSCI)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Applied Criminal Justice。并着有《监狱学》一书。
不得不说,《被误解的犯罪学:从全球数据库看犯罪心理及行为的十一个常见偏误》这个书名,就像在我的认知地雷区里埋下了一颗炸弹。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犯罪的理解,很大程度上都被那些戏剧化的媒体报道和未经证实的传言所塑造,充满了标签化的思维和非黑即白的判断。而“被误解的犯罪学”这几个字,直接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我们可能一直以来都误解了犯罪学本身,或者更糟,我们误解了犯罪。我非常期待看到它如何“从全球数据库看”,这听起来就像是它将带领我们穿梭于世界各地的犯罪数据海洋,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真相,那些可能颠覆我们固有观念的模式和联系。而“犯罪心理及行为的十一个常见偏误”,更是让我心痒痒,我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罪犯心理和行为的“常识”,其实是错误的?这本书会不会揭示,比如,并非所有连环杀手都具有某种特定的精神疾病,或者说,某种犯罪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普遍”或者“简单”?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全新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更加 nuanced 的犯罪观,从而摆脱那些浅薄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引人入胜了,尤其“被误解的犯罪学”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些常识性的、但可能完全错误的关于犯罪的认知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我们对犯罪的理解,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媒体渲染或者一些刻板印象里,比如觉得所有罪犯都长着一张凶神恶煞的脸,或者认为某种犯罪一定由某种特定人群犯下。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打破这些枷锁,深入挖掘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真实情况。我尤其期待它能够揭示“犯罪心理及行为的十一个常见偏误”,这听起来像是对我们大脑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思维陷阱的诊断,非常希望能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对罪犯以及犯罪事件的看法,或许能看到许多之前被忽略的细节。想象一下,如果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犯罪的“真理”其实都是误解,那么我们该如何重新构建对犯罪的理解框架?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启发的旅程。我希望这本书能用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一点点地剥开那些迷雾,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值得深思的犯罪世界。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犯罪学这个领域充满了模糊的想象,总觉得它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充满了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理论。但“从全球数据库看”这个副标题,给了我一种亲切感和现实感,仿佛这本书将带我进入一个由真实数据构建的犯罪世界,而不是纸上谈兵。我迫切地想知道,全球性的数据库能够揭示出哪些我们不曾察觉的跨文化、跨地域的犯罪模式和规律?它是否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犯罪的根源和表现形式会有何不同?“十一个常见偏误”这个点也格外吸引我,偏误意味着错误,而错误往往是通往真理的起点。我很好奇,究竟是哪些“常见”的观念被认为是错误的?是关于犯罪动机的?还是关于犯罪预防的?亦或是关于罪犯改造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摆脱那些被误导的认知,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社会上的犯罪问题?我希望它能够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吸收的知识,让我们都能成为更明智的社会观察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被误解的犯罪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对犯罪现象及其背后原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掌握的信息零散且不够系统,甚至可能存在一些以讹传讹的误解。当看到“从全球数据库看”时,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这本书并非基于个案研究或主观臆断,而是有坚实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真实数据作为支撑,这无疑增加了其可信度和权威性。最让我期待的莫过于“犯罪心理及行为的十一个常见偏误”了,这部分内容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非常想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对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的普遍认知,有哪些是脱离实际的?例如,关于“反社会人格”的滥用,或者对某个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是否都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本书能否提供一种基于数据分析的、更精准的犯罪心理画像?我希望它能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析那些潜藏在我们认知中的盲点,让我们能够以更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理解这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从而思考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被误解的犯罪学:从全球数据库看犯罪心理及行为的十一个常见偏误》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对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和行为模式感到好奇,但现实中充斥着各种片面的信息和刻板印象,常常让人难以辨别真伪。而“从全球数据库看”这一表述,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充满了实证性的研究和权威的数据支持,这对于我这样希望了解真实情况的读者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更吸引我的是“十一个常见偏误”这个概念,它暗示了我们对犯罪的理解可能存在着系统性的错误。我非常想知道,这些“常见偏误”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又对我们的社会认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纠正那些已经被误导的观念,建立起一套更科学、更全面的犯罪学认知体系?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并从更根本的层面去思考如何预防和应对犯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