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的权利与转型正义

原住民族的权利与转型正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原住民族
  • 权利
  • 转型正义
  • 人权
  • 法律
  • 社会正义
  • 文化
  • 历史
  • 台湾
  • 少数族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民进党政府认为原住民族的转型正义牵涉层面过于复杂,主张分开处理,在总统府成立真相调查委员会。

  然而,就现有的体制,不管总统设置任何委员会,位阶上只是总统的谘询机构,在过去三十多年来,世界上总共四十多个真相调查委员会,最大的教训是「没有调查权就没有真相」。

  如果没有必要有调查权。那么,究竟设在总统府的这个委员会有何作用?

  如今,小英政府除了要强化协调部会的「原基法推动委员会」,还要在行政院成立小组调查核废料,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纸做的网来捞金鱼。只能说,无知的背后是傲慢,傲慢的背后是偏见。
《边境之上:全球化浪潮下的族群认同与文化重塑》 本书导言:在流动的世界中寻找坚实的根基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资本、信息、人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国界,模糊了传统的地域和文化界限。然而,在这股宏大叙事席卷一切的浪潮之下,那些曾经被视为稳固的族群认同、地方性知识和传统生活方式,正面临着深刻的挑战与重塑。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区的法律框架或历史和解进程,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全球图景,探讨在现代性、全球化和后殖民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多元族群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重新定义“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与世界共存”。 第一部分:全球化语境下的族群边界重构 在全球化带来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催生了文化上的碎片化与再聚焦。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在跨国资本流动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双重挤压下,族群身份的内向化与外延化现象。 第一章:数字游牧民与虚拟社区的兴起 互联网打破了地理上的隔离,使得原本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族裔群体得以通过数字平台建立起虚拟的“部落”。然而,这种连接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为流散族群提供了文化维系的场域,使母语和传统得以在屏幕上延续;另一方面,虚拟社群的形成也可能加剧与现实生活环境的脱节,产生“身份的带宽限制”——即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个体只能选择性地参与少数几个清晰界定的在线身份。我们考察了这种数字连接如何影响族群的代际传承,以及它在塑造新的政治动员模式中的作用。 第二章:劳动力迁徙与“被遗忘的边界” 大规模的劳动力迁徙是全球化的核心特征之一。本书关注那些从传统家园迁移至全球城市中心的族群。他们不仅仅是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更是文化移植的载体。然而,在接收国,他们往往被吸纳进入特定的经济阶层,其族群身份反而被简化为劳动力标签。本章探讨了这种身份的“经济固化”现象,分析了在高度流动的社会中,族群文化如何被压缩、简化,并最终在主流叙事中边缘化。我们考察了城市空间如何成为新的“边境”,以及族群如何在公共空间争取可见性。 第二部分:文化主权与知识产权的冲突 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知识和文化资源正日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产。本部分将焦点置于传统知识、艺术形式和生态智慧在全球市场中被挪用和商品化的现象,探讨族群对自身文化遗产的控制权与主权诉求。 第三章:生物多样性、植物知识与全球制药业 许多地区的族群世代守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积累了关于动植物特性的传统知识。在全球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知识面临着被商业公司“提取”和“专利化”的风险。本书通过多个案例研究,分析了族群在维护其“生态文化主权”时所面临的法律困境和伦理挑战。我们深入研究了“生物剽窃”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国际知识产权框架内为传统生态知识争取应有的地位和收益分配机制。 第四章:艺术挪用、符号商品化与身份的盗窃 从音乐采样到时尚设计,传统艺术符号在全球消费市场中被广泛“借用”。本章区分了“文化欣赏”与“文化挪用”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分析了当特定族群的服饰、仪式符号被主流时尚产业符号化、廉价化时,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如何被剥离,而族群本身却未能从中获得任何尊重或经济利益。这种商品化过程不仅是经济剥削,更是对身份叙事的结构性侵犯。 第三部分:后殖民遗产与身份的内部张力 全球化并非消除历史遗留问题,有时反而会使旧有的权力结构以新的面貌重现。本部分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族群内部由于接受不同程度的现代化教育、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所产生的代际、阶层间的身份张力。 第五章:语言消亡与“精英的隔离墙” 语言是族群认同的核心载体。全球化带来的教育体系和职业流动性,使得掌握主流通用语成为社会成功的必要条件。本章研究了在精英教育体系中,对主流语言的绝对依赖如何导致母语的加速衰退。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当掌握主流语的年轻一代与使用传统语言的祖辈之间出现理解鸿沟时,族群的文化连续性如何被割裂,以及这种“语言隔离墙”如何固化了族群内部的权力结构。 第六章:主权叙事的碎片化:国家、国际机构与族群自决的角力 在全球体系中,族群的政治诉求往往需要通过民族国家(Nation-State)或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的渠道表达。然而,这些外部机构的议程往往与族群自身的优先事项存在错位。本书分析了在国际人权话语和全球发展框架下,族群的“自决”诉求如何被重新包装和限定。我们探讨了族群组织在面对跨国公司、主权国家和全球治理机构时的复杂博弈策略,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既定的国际秩序中为自身争取一个不可被定义的空间。 结语:在地实践与全球视野的交汇 《边境之上》旨在提供一个更具流动性和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当代族群议题。它挑战了将族群身份视为静态、封闭实体的传统观念,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持续演化、充满矛盾与适应性的过程。在信息爆炸、空间压缩的时代,理解族群权利与身份重塑,需要我们超越传统的地域限制,聚焦于知识产权、文化主权、数字连接和内部张力等多个维度的交汇点,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类多样性在未来世界中的生存之道。本书为政策制定者、文化人类学家和所有关注全球化影响下的社会正义议题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份深入的理论地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施正锋


  现职
  东华大学民族事务暨发展学系教授

  经历
  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院长
  淡江大学公共行政学系主任

  学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
  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政治学硕士
  台湾大学农业经济学学士

  社团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台湾综合研究院顾问
  台湾国际研究学会理事长
  台北市中一中校友会文教基金会董事
  台北市中一中校友会理事
  国家展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
  《台湾国际研究季刊》总编辑
  《台湾原住民族研究学报》总编辑

  专长
  比较外交政策、国际政治经济、族群政治

  研究
  和平研究、民族主义、政党政治、选举制度、经济发展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序与论文
代序︰就好像小孩子在夜市用纸网捞金鱼
原住民族的自决权
澳洲国家与原住民族的和解
垦殖国家与原住民族的条约
欧盟的少数族群权利保障
转型正义中的时空责任
原住民族传统领域的划设
当国土规划遇上原住民族权利
综观民进党的原住民族政策
台湾原住民族自治的路径
原住民族的森林权(与吴珮瑛合着)

第二部分
短论
人肉咸咸,总统向原住民族道完歉又如何? 
拒绝自欺欺人、坦诚面对自己,才是和解的第一步
热闹有余的政治仪式 
光道歉是很难看出诚意的 
真心期待,汉人社会愿意倾听原住民族的心声 
寒风冷雨中露宿凯道原住民族的吶喊 
政府混淆原住民族传统领域与土地权 
原住民族的转型正义让人看破民进党的手脚
「亚泥案」是官商勾结欺压原住民族
闲谈魁斯林
连原住民族的历史记忆也要加以殖民
政府不该用汉人欺负原住民的手段来应付平埔族
蔡英文继续消费平埔族 
民进党的平埔正名过于心计
慰安妇的历史正义
原、汉有别的转型正义就是歧视
究竟转型正义是隐善扬恶、隐恶扬善、还是功过并陈
『矿业法』修正案洩了天机

第三部分
附录
由「杂种说」看傲慢的国民党原住民族政策
由原住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校长遴选谈起
林妈利的论点只是在消费平埔族 
对抗汉人学者的专断,是原住民族菁英的天责
施正锋教授访谈内容
施正锋教授访谈逐字稿
民报全程报导 
原促会和原转会、原民会冲突?施正锋:没先调查真相怎么处理
代跋:总统不该跟人民玩「白马非马」的文字游戏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就被它的题目所吸引。“原住民族的权利与转型正义”——光是这两个词的组合,就足以勾勒出一幅关于历史、关于文化、关于不公与救赎的宏大画卷。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看似宏大而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鲜活的叙事。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权利”的定义。它是否仅仅局限于生存权、财产权这些基本人权,还是会更进一步,触及到文化认同权、语言权、以及基于传统习俗和土地的集体权利?对于“转型正义”的阐释,我同样充满期待。转型正义通常与后冲突社会或政治变革时期有关,但在原住民族的语境下,它或许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它是否会探讨如何修复长久以来因殖民主义、同化政策以及制度性歧视而造成的创伤?又或者,书中会引入一些关于“和解”、“真相”、“赔偿”以及“制度改革”等具体实践的案例,来展现转型正义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和实施的?我希望能从书中看到,原住民族的权利并非是简单的施舍,而是他们固有的、必须被承认和尊重的。而转型正义,则是实现这一目标,并走向一个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社会的重要途径。

评分

当我看到《原住民族的权利与转型正义》这个书名时,我立刻感觉到了一种责任感,一种对历史欠账的沉重思考。我猜测,这本书将不会是那种轻松读物,而是会带领读者深入到一个充满挑战和反思的领域。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权利”的。它是否会超越简单的物质保障,而是深入到原住民族的文化自主权、身份认同权、以及对自身传统知识和生态环境的管辖权?而“转型正义”,在本书的语境下,又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应对那些由长期的殖民历史、政策性歧视以及权力不对等所造成的系统性不公?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路径,来探讨如何实现原住民族的权利,以及如何通过转型正义,去修复创伤、促进和解、并最终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场关于正义的宣言,一次关于道歉的承诺,以及对未来的一种深切的期盼,希望它能为我们提供一条清晰的道路,去理解和支持原住民族的奋斗。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分量,让我很好奇它会如何探讨“原住民族的权利”这一复杂议题,以及“转型正义”这个在许多国家都备受关注的概念,是如何在原住民族的语境下被理解和实践的。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对不同地区、不同原住民族群的具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层面。例如,它是否会追溯某些原住民族在殖民历史中所遭受的系统性压迫,包括土地掠夺、文化灭绝、以及对他们传统治理体系的破坏?又是否会详细阐述这些历史创伤如何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原住民族的社会经济地位、身心健康和文化传承?而“转型正义”在这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作为一种补偿机制,一种和解的途径,还是一种重塑权力关系、实现真正自治的工具?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清晰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转型正义在原住民族议题中的独特性和挑战性,比如如何平衡受害者、施害者以及社会整体的利益,如何确保正义的实现是包容性的、可持续的,并且真正尊重原住民族的自我决定权。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法律框架、政策建议,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这些内容都将是引导我深入理解这个议题的关键。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原住民族的权利与转型正义》,立即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一种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图像。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真相,以及那些被遗忘的、但却至关重要的集体记忆。我好奇书中对于“权利”的界定,是否会超越西方法律体系的狭隘视角,而是真正采纳和融入原住民族自身的权利观念,例如他们对于土地、资源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独特理解。而“转型正义”,这个词汇本身就暗示着一种对过去不公正的回应,一种对未来的期许。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探讨,在处理原住民族的历史遗留问题时,转型正义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例如,如何处理因殖民者与原住民族之间力量悬殊造成的权力失衡,如何确保真相的揭露不会加剧社会分裂,以及如何设计出既能体现惩罚性,又能促进和解的赔偿和补偿机制。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更具建设性的视角,思考如何通过转型正义,不仅是对过去的道歉和赔偿,更是对原住民族权利的根本性承认,以及为他们构建一个真正自主、公平的未来。

评分

《原住民族的权利与转型正义》——仅仅是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对知识的渴望。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古老的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权利的呼声在无尽的等待中回荡,以及正义的曙光,是否能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前行的道路。我尤其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定义“原住民族”这个概念,它是否会考虑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原住民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在探讨“权利”时,是否会深入触及到他们独特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与土地、自然之间深厚的精神联系?关于“转型正义”,我猜测书中会着重描绘其在原住民族问题上的特殊性。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犯的释放或法律的改革,而更可能涉及到如何修复由系统性剥削、文化侵蚀和身份否定所造成的深层社会创伤。我期待书中能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展现转型正义在原住民族语境下的具体实践,比如,那些关于土地回归的斗争,关于语言复兴的努力,以及关于自我治理的探索。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关于尊严、关于承认、关于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寻求和解与公正的深刻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