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手足风险」──关于家庭、社会交互影响的复杂议题/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周慕姿
「在我小时候,爸爸比较在意表现优秀的姐姐,妈妈则比较喜欢会撒娇的弟弟,我夹在中间,总是被忽略。所以,我考上大学时就离开家里,自立自强,自己打工赚钱付学费,从不跟家里拿钱,还会固定拿钱回家。
一年前,爸爸突然心肌梗塞过世,妈妈整个失魂落魄,出现很多精神和身体上的问题。可是最受爸妈疼爱的姐姐与弟弟,一个嫁到了国外,一个在国外念书工作,于是,照顾妈妈的担子,似乎就落到了我身上……但我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最让我觉得不合理的事情是:明明他们拿了这么多家里的资源,爸妈还资助他们出国念书,我是最不被照顾、不被喜爱的那个小孩,但为什么最后家里的责任,却变成我在负担?」
又或者,在台湾也曾有下面这样的新闻:已出嫁的妹妹,家中有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哥哥,在父母相继过世后,哥哥的照护责任就落在妹妹身上,有自己家庭的妹妹压力很大,却又无法丢下哥哥不管……。
短短的两个例子,让人感受到身在其中的无可奈何与辛苦,也指出了本书提到的重要议题:父母的老年照护;父母长年偏爱某些子女造成的不公平感;家庭排行、获得家中资源多寡与个人特质等造成的手足差距;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当负责照护失能手足的父母过世后,该由谁来照护手足等。
甫收到这本书的书稿时,看到「手足风险」四个大字,原以为讨论的是关于家庭内因个人特质、与父母关系及家庭排行所造成的「手足差异」议题。阅读之后,才发现这个议题的复杂,包含外在及内在的部分:前者如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政策订立的历史背景、家庭单位的历史演变、文化对「父母照顾」责任的约定俗成、社会福利制度/照护制度的完备与否等;后者则含括父母对待不同孩子的差异、占据家中资源的多寡、争夺父母爱与注意成功或未果的新仇加旧恨与「不公平感」、罪恶感与责任感所衍生的「应该」,使得父母照护甚至手足照护的责任即使沉重也无法推诿……这些由社会到家庭的各种复杂因素,交织成现代社会上愈来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正是这本书的主题──手足风险。
由于日本文化与台湾文化有部分类似,尤其是「不要造成别人的困扰,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是双方文化所强调的「美德」之一,也使得这类社会议题,很容易被认为是「家庭议题」,应该由各自的家庭处理、安顿。但如同本书作者所言,如将这个议题单纯放回各自的「家庭」,认为「家庭」就应该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时,问题反而容易无限扩张,不但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影响所及,可能会造成无数个家庭崩溃,最后成为「压垮社会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如果由家庭中的某个成员负责当「防波堤」,独力面对这波浪潮,很容易就会溃堤!书中认为,身边的其他手足、家人以及社会制度,都要一起调整、担任这波浪潮的「防波堤」,这个困难才有被面对、解决的可能,而不会变成更大的社会、家庭问题。
我总认为,能够促成一个人有新的思考的书,就是好书。这本书做到了这件事──站在一个抛砖引玉、希望让大众开始重视这个议题的立场上,而非学术研究性的论文书籍,或许没有机会做各方面深入的探讨,但其所切入的面向,包含社会、历史、文化、法律、心理等,都让人不禁联想到台湾的状况,并且有机会让人重新调整自己面对这类议题的「思考习惯/刻板印象」,让人能系统性地看曾经被误以为是「单纯家庭议题」的「手足风险」,而促成新的启发。因此,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籍。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归在一个人身上,虽然简单,却没办法真正地解决或减缓这个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与伤害。这是此书《手足风险》想要提醒我们的,也是我们都需要去面对、了解及重新思考的事。诚心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推荐序二
为台湾社会敲响手足关系的警钟/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杨培珊
「手足」,顾名思义,就是彼此流着同样的血脉,有着密不可分的一体关系,如同手跟脚一般重要,且彼此互相需要、互相扶助。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多数人家庭中都拥有兄弟姐妹,我们可能与他们在幼童时期关系密切,又随着年龄增长,因经济、社会地位、结婚生子等状况改变而渐行渐远。看看现今社会,我们对手足的概念是否有着疏远的感受(当然不能以偏概全)?手足对于自己的价值是正是负?在面临家庭关键时刻,手足能不能成为真正互助的角色?目前多数人探讨的是世代之间的差异,但家庭内的同辈──手足关系──这课题却是鲜少有人拿出来讨论的。
很高兴在众多讨论高龄社会与照顾议题的出版品中,阅读到以手足关系为焦点的《手足风险》这本书。在低薪、不婚、社会缘分也很浅薄的无缘社会,父母过世后的另一隐忧是否可能是「扶养」自己的兄弟姐妹?这是日本社会已经显现的事实,会不会也可能是台湾的未来呢?此书结合学者扎实的研究与理论,以及媒体对于议题的敏感度,不仅提出「问题」(手足风险的现况),让人能够意识到它,进而分析问题来源(手足差距的产生),借由案例让各位做深入的了解和思考,最后也提出「如何去做」的解决方案,是非常深入浅出的作品,我相当推荐。
作者从历史上不同时代的角度来探讨手足关系,而非仅止于一时一代。第一章首先勾勒出「手足风险」的意识,第二章作者平山亮更深入一步,针对「手足差距」这一点,阐述「从何时开始形成问题」,描述战前战后(二战)时代与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会和家庭结构有所差异,因此不同世代出生的人们对手足的「范本」也会不一样。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造成问题的衍生:从战后社会经济逐渐攀升、就业机会变多的时代,到九○年代后的泡沫经济时代,人们拥有正常稳定工作的难度变高,「派遣工作」,即计算时薪的工作文化诞生,无业人口比例增加,社会型态的改变对家庭和个人不免造成负担,故以往没有发生过的问题由此而生,可能有人上了年纪还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靠父母微薄的年金勉强维生,没有父母的人也许只能靠兄弟姐妹的资助过活。
你听过「飞特族」、「尼特族」吗?听过「SNEP」、「茧居族」吗?这些都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现代用语,然而这些用语透露出来的是令人忧心的社会问题。在二○一二年的日本就业结构基本调查数据统计,十五岁到三十四岁的人当中,不上课也不做家事、不去求职或不打算就业的「尼特族」占六十一万七千三百人,且中高龄尼特族(指三十五岁到四十九岁,没有在找工作的无业人士)亦在二○○二年达到四十九万人。再者,根据日本总务省的劳动力调查,和父母同住的壮年未婚者(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在一九八○年有三十九万人,到二○一四年已达三○八万人。数据表达的是整体社会状况、社会现象,而实际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人们害怕或难以就业、选择不面对婚姻之路,甚至孤立隔绝于社会,这社会现象连带影响不同人生选择之下造成的「手足差距」。
手足差距的问题,总在父母倒下时愈加显现。父母健在时,成为子女维生的「防波堤」,然而这道堤防倒塌了之后,巨浪将无情地袭打而来。家中较有经济能力的子女成为了面对第一道浪的人,不仅如此,因着较无自立能力的手足存在,父母这道「防波堤」的决堤,更意味着他们同时要成为下一道「防波堤」。理论上,不论是经济或是精神支柱层面,手足应当成为互助的角色,但「手足差距」造成重担放在比较有经济能力的一方,当照顾父母、手足和自己婚姻家庭压力一齐涌来,此时你还愿意「扶养」年近半百却仍无业的手足吗?在手足情谊因成年而疏远之后,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在未来,社会会倾向何种命运尚未可知,作者立意要预防因手足差距导致的种种家庭社会问题趋向不可收拾,可谓先见先思。
但台湾毕竟不是日本,挑战也将不完全一样。就法律层面而论,我国《民法》一一一四条规定:「互负扶养义务之亲属,依序为直系血亲相互间、夫妻之一与他方父母同居者相互间、兄弟姐妹相互间、家长家属相互间。」手足属于旁系血亲,因此在互相扶养的义务顺序上低于直系血亲及直系姻亲。换句话说,当父母过世之后,手足关系是否必须成为替补的照顾义务者,常考虑各方的实际需要与扶养能力,而非绝对性的义务。除了义务之外,我国社会民情对于手足照顾的伦理要求也比较有弹性,多半视情况而定。社会福利体系在评估家户经济时,也以直系血亲为主,而非计算大家庭制度的所有家人。
追根究柢,手足是人生的重要他人,而且是因出生而形成的一辈子的关联。是好缘,是冤仇,端赖彼此在生命中如何互动。本书提醒我们,手足可能是我们未来的资源、甚至资本,也有可能是我们的负债。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未来的手足关系,进而影响我们自身的生活。如何看待手足关系,又如何经营,才不至于为难自己、为难他人,就看大家的生命智慧了。
前言
/古川雅子
照顾父母是一堂人生的功课。然而,人生如果还有「另一堂课」是照顾兄弟姐妹,我们该如何面对?
二○一五年八月,日本《AERA》新闻週刊制作了一个专题,探讨「手足是风险还是资产」,我也参与了採访过程。
不婚的姐姐将来如果需要照护,是不是非得靠我不可?如果爸妈都过世了,照顾茧居弟弟的责任落到我头上,该怎么办才好?──一想到可能会遇到这些状况,我们不禁担心了起来。
仔细想想,和亲子或夫妻相比,兄弟姐妹其实更为疏远。我们长大成人以后,很少有机会好好思考手足之间的关系。在那次的问卷调查中,还有人这么回答:
「(手足之间的关系)和朋友或同事的关系不一样,该怎么说呢?即使吵架也会自然和好……应该说不管怎么吵都不会真的撕破脸吧!从好的一面来说,手足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而且最有趣的是,彼此会在一些奇怪的地方很像。」
我认为「不可思议的存在」这样的形容,传神地表达出手足这种难以言喻的关系──彼此间若即若离,彷彿有某种牢不可破的羁绊,但又似乎没有。
如果每个人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个体,那么在紧要关头,兄弟姐妹就可以发挥互相扶持的优点,而且也可能建构出有别于亲子或夫妻的互补关系。
尽管如此,在某些情况下,其中一方还是会觉得另一方是「风险」。比如自己的兄弟姐妹极为贫困,穷到连资助他的人都会被拖累而一起陷入贫穷的泥淖,或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所得与环境有着难以弭平的差距。
而被视为风险的兄弟姐妹往往也会感到愤愤不平。毕竟他们可能是被迫离职,也或许不想建立家庭或无法成家等,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被其他兄弟姐妹认为是负担,当然会嚥不下这口气。这种「无言的压力」,从某个层面来说,也可以算是一种新的「手足风险」。
在现在这个时代,手足间生活型态和生活水准的差距愈来愈大,甚至可以用「身分之差」来形容。我在这里特地用引号来强调「身分之差」,个中原因请参考第二章。
至于书中特别使用「手足风险」和「手足差距」这样的词汇,则是想制造一个契机,让大家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当做一个全新的社会议题。在此必须强调,本书的共同作者平山亮和我,想在社会上丢出的问题意识是:
「现代手足关系所衍生的问题,可说是在同世代之间产生的『差距问题』,和亲子之间那种世代差距的样貌不同,是一门崭新的课题。」
本书把兄弟姐妹成人后可能出现的风险称为「手足风险」,双亲去世后,兄弟姐妹间会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种情况:
一、自己手头也不宽裕的人,因为扶养其他贫穷的兄弟姐妹,结果「两败俱伤」。
二、自己手头也不宽裕的人,因为无计可施,于是为贫穷的兄弟姐妹申请社会救助(拒绝扶养),因而感到内疚,抑或彼此之间产生嫌隙。
三、单身又没有资产的兄弟姐妹住院或需要照护时,自己已经在照护另一个家庭的家人而分身乏术;或手头不宽裕、住得太远,因此无法照护他们;或勉强承担起照护他们的责任,结果导致个人生活毁于一旦。
四、因为照护双亲或继承遗产的问题致使手足失和,甚至彻底撕破脸,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随着少子化的脚步加快,未来兄弟姐妹将会变成「稀有动物」。而如今我们所面临的现实状况是,自己或家人都「分散各地」生活,而且过得很「吃紧」。所谓「吃紧」,指的不只是手上没有闲钱。
我所採访的对象中,有一位女性表示:「我的孩子还小,但爸妈却生病了,和娘家那边的牵扯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现代的女性因为晚婚,导致养儿育女和照护双亲的时期重叠,形成了蜡烛两头烧的「双重照顾」局面,而且有的兄弟姐妹还是不工作的尼特族,更是让人吃不消。少子化、小家庭化,加上不婚的趋势,使得社会结构本身产生了剧烈的改变。
或许有人看到「手足风险」或「手足差距」这种用词,内心会觉得不安,毕竟在凡事以家人为优先的日本社会,把兄弟姐妹当做「风险」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忌讳。
在前述的问卷中,有很多人提到自己对兄弟姐妹的未来感到忧心,但过去大家并不会松口谈论这种「风险」。原因之一,正如平山先生在第二章所说的,我们日本人总是倾向把家人和社会切割开来讨论。我们把责任强加在个人或家庭上,结果使得手足必须承担风险,这往往又令我们感到愧疚。
任何人在心态上都会想积极支援将来可能穷困潦倒的手足,但现实情况却是只靠自己一个人根本无力支撑。我们为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矛盾心理」所苦,同时又因为家丑不外扬的「封闭性」而无法和别人商量,只得独自承担。这么一来,「嫌恶」兄弟姐妹的负面情绪反而会一直往内心深处钻,导致彼此渐行渐远。
正因如此,我们不应该再视若无睹、避而不谈,而是必须公开讨论这项议题,积极引进可靠的社会资源和外部的人力支援,尽速建构「新手足关系」。
单身男女激增的社会即将到来,少子化使得兄弟姐妹的人数减少,要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不间断地支持亲人,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更何况在今后一个年轻人得要照顾一个老人的「一打一」社会中,假使他们必须照顾父母,那么就更没有余力再支援兄弟姐妹。手足在未来如何互相扶持,当然是个人或家庭各自的问题,不过在此我想再加上「社会」的观点。
照顾年迈双亲的同时,抑或在父母过世后,我们还有能力扶持「变老的手足」吗?自己在情绪上能否容忍被别人打扰,或是造成对方的困扰?手足有时像是我们的靠山,有时却又是风险的来源,我们到底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当前类似这样的课题可说是不胜枚举。
这本书并不是要点燃各种手足问题的导火线,使彼此的紧张关系一触即发。
我的目的正好相反。我在书中预测未来五到十年内手足之间可能面临的紧张关系,衷心希望能化解这些问题,使手足之间在紧急时刻互相扶持,将彼此视为心灵上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