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闽南语更有「吃饭皇帝大」一说,「吃」的确是民众最在乎的一件事。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观念逐渐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巧」,如今更强调要「吃得健康」。然而,近年来发生了一连串的食安事件,不肖商人舍弃良知,为了牟取暴利,使用非法的制程或原料来生产食品,危害消费者健康甚鉅。这样的行为严重地伤害了消费者与商家彼此之间的信任,也让享誉全球的台湾美食蒙上一层阴影。
连续数则食安事件的发生,让食品业者的背书不值一哂,以往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认证似乎也不再是安全的保障。在政府检讨法规、彻查食安问题之余,我们作为消费者,似乎只能自立自强,从食品包装上标示的成分、来源来判断选择。那么,您是否曾注意到一部分产品上有着「含基因改造」的标语呢?您在选择时是否曾有一丝迟疑,或认为「基因改造」与「非基因改造」两者并无太大差异,无须在意?
我在研究欧洲经济与贸易的时候,发现美国、欧盟两方对于「基因改造」产品具有迥然不同的审视原则,导致双方在贸易上一直以来都有相当大的冲突,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在进一步了解基因改造技术与美、欧两方的见解之后,我惊觉:民众具有选择产品的权利。我们可以透过消费习惯的改变,影响企业、政府的作为。可是现今政府的法规与执行实有不足之处,消费者的「选择」其实并不完全,加上坊间仍有不少民众尚未理解其重要性,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没有多想,无形中放弃自己的权益,故兴起了撰写本书的念头。
在本书的前三章中,我们会先概略地认识何谓基因,简述基因改造的历史与技术,并说明「支持基因改造」与「反对基因改造」论战中的立场及观点。第四章则从消费者知的权利——基因改造标示切入,说明作为生产者阵营龙头的美国,对基因改造产品标示的立场,再探讨基因改造种子专利权对农民及农业的影响,最后我们会提出新科技与公共利益角力的最新发展现况。除了分别阐述促进基因改造新科技的立场,与站在维护公共利益的相抗衡立场外,我们还要把角力战场综观至基因改造产品所引起的国际贸易争端。
在全球化下,代表促进基改新科技的美国在拓展基改产品国际贸易市场时,受阻于欧盟市场,因而诉诸于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取消贸易障碍为宗旨的WTO,如何判决此一基因改造产品争端,众所瞩目。此外,欧盟在现实面,又必须面对目前(2016年7月)与美国的自由贸易谈判《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定》(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TTIP),基因改造争端议题的烫手山芋,又无可避免地浮上谈判桌。对同样是世界贸易组织会员国的台湾,在积极想加入美国主导的自由贸易谈判TPP的政策下(TPP虽遭美国川普总统以签署行政命令退出而前景未定,但继之而来的美国贸易政策,转向由多边转双边的贸易谈判,例如《台美贸易及投资架构协定》),更使台湾要面对美国农产品市场开放的重大议题,届时寄望台湾的整体公共利益也可以纳入考量。
第五与第六章概要地分析了世界主要经济体(最支持基因产品的生产国美国与最反对的欧洲国家,加上紧临台湾的中国及日本)以及台湾目前对于基因改造产品管制的政策方针,并介绍世界贸易组织是如何裁决基因改造引起的重要欧美贸易争端案例。台湾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会员国,我们有必要清楚知道赞成与反对基因改造双方秉持的理由。
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选择权」,第七章以基因改造产品及有机产品的市场发展作为主轴,希望读者能从其他国家的例子中,感受到何为「知的权利」,进而透过消费行为——甚或凝聚民意来改善台湾社会。
本书的完成历经两年余,因涉及技术面与法律议题甚多,为力求正确客观,除多方研读文献求证外,更就教相关专业人士,如技术面向台湾大学郭华仁博士多次请益,也对本书编辑吴育燐的专业经验仰赖甚多。在撰写过程多亏东吴法律系高材生李珮瑾小姐的仔细校对与意见交流,他们是本书的重要推手。在教学与研究工作之余撰写本书,常感觉力有未逮,正因不断修改,撰稿过程萌生中途放弃意念之时,在礁溪巧遇一对年轻的咖啡达人,他们在国内偏乡用最天然的有机方式种植咖啡豆,双手亲力亲为,现已累积一番成果,谈到他们的计画,他们表示接下来将用一年的时间,自费去巴西学习咖啡的烘培手法,在追求更好的咖啡品质之余,主要目的则是为了让土地休养生息。看着他们充满温柔的决心,我被深深震慑、感动,也携着他们对待环境的严谨态度完成此书。时至此刻,我仍惦记着他们坚定地说:「为了台湾这块土地。」
推荐序
基改作物科技与应用的纠葛 近代农业科技从十九世纪开始,而以1960年代的高产品种集其大成,称为「绿色革命」。在化学肥料、农药与单一化栽培技术配合下,高产品种表现亮眼,是粮食增产之所赖,有研究者因研发此类品种而获1970年诺贝尔和平奖!那些攸关绿色革命品种的育成,是公立研究人员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创造出来的。
另一方面,DNA双螺旋结构在1952年提出,揭开遗传学分子秘密,学者因此得到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分子遗传学的进展,在1983年首次将外源基因转殖到菸草,乃是基改作物品种育成这项新科技的先驱。此发展让化工公司孟山都敢于涉足农业生物科技,先是1980年代併购生技公司取得技术上的优势,1990年代更买入多家公司,转型成为世界最大的种子生产销售者,因而能够掌握种子市场,领先其他农药公司,于1996年推出基改种子进行商业生产。
基改作物在五大跨国农药生技公司的推展下,全球栽培面积一路攀升,2016年已达1.85亿公顷,占全球耕地面积的一成多,「基因革命」可以说是继绿色革命后近代农业科学再次的成就,也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即使如此,种植基改作物的国家至今仍不到三十,而且91%的面积集中五国,禁止种植的国家更不在少数。我国迄今尚未开放基改作物的商业生产,然而目前已大量进口基改黄豆与玉米谷粒,主要作为饲料用,但也有不少进入食品链。
科学发展是一回事,科学应用又是另外一回事。科学方法经常採用化约的方式,简化研究环境,以利提出学理解释自然现象。不过这样的学理在应用时,经常因制造者目的不同而有截然相反的后果。原子物理学的学理用来开发核磁共振仪,造福许多患者,可是拿去制造原子弹,大灾难就很难避免。绿色革命一方面提升单一作物产量,但是用在广大的农地,对环境、对人体健康,以及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早已浮现,惯行农法广被批评,认为无法永续经营。
基改作物科技研发者的认知是,只要转殖一两个基因,就可以解决复杂的农业与营养问题,可说是化约论的极致,而在其实际应用推出的前后,立刻就有不少学者提出具有风险的警告,这在之前的科学应用上是很少见的。二十年来的实际生产,的确许多方面已然呈现缺失,印证了先前学者的忧虑,包括基改食品健康风险的科学疑虑至今未能釐清、种植基改作物的环境风险已然出现、若干国家农村社会因基改作物的推广而受害等。
基改作物科技以及应用,除了遗传工程这样艰涩的科技外,还有相当复杂的农学,更牵涉到国际法、国际贸易、商业垄断、智财权、农民权等庞大的政治经济学,是引人入胜却又让人却步的课题。吴又茗博士在研究、撰写论文时,花了很大的心力。现在又将所学以较为浅显的文字加以介绍,写成《基改世代》一书,提供各方全盘理解之凭借,个人相当佩服,故为文。
郭华仁(台大农艺系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