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阵看台湾

逗阵看台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es Muldoon
图书标签:
  • 台湾
  • 文化
  • 旅行
  • 风俗
  • 民俗
  • 摄影
  • 散文
  • 游记
  • 历史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争主权,挺人权,追求普世价值;
要正名,拚制宪,走向独立台湾。

  社团法人台湾绿色逗阵之友会自2009年发起,过去以广播节目方式宣扬理念,2016年5月时转型为言论网站继续为台湾发声,每週更新文章、网路广播、刊登讽刺时事漫画,并且定期举办座谈会。

  以「绿色逗阵」为名,「绿色」强调理念坚定,「逗阵」强调团结合作,英文名称叫做BEANSTALK,是绿豆藤的意思,出自美国童话《杰克与绿豆藤》。我们期许自己要像一股股的豆藤连结在一起,让故事中的小人物最后可以打败巨人,夺回台湾的富裕和尊严。在一路颠簸的路途中,「绿色逗阵」靠着众多不弃不离的支持者,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如今,我们将与关心台湾前途的朋友们再出发,推动「正名、制宪」与「国家正常化」,走向台湾国。

  绿色逗阵网站的「绿逗什锦」专栏,来稿文章主题多元、立论精辟丰富,由绿色逗阵编辑小组选录具代表性的文章辑成《逗阵看台湾》。本书分为六个单元,包括探索台湾定位、土地和历史的「认同与人文」,剖析各类社会议题的「社会探针」,针砭现实政治的「政治透视」,关怀司法体制与人权的「司法正义」,放眼世界的「国际观察」,以及感时怀思的「绿逗讴歌」。一方面触及最当下的论辩,另一方面探索追求台湾的国家定位,针对台湾岛上纷扰的问题,从族群、身分认同、历史诠释到国家主体,以及对文化价值进一步的认定,我们期待本书的思辨与讨论,能提供台湾未来出路的答案。

  欢迎加入绿色逗阵,关注最新消息,与我们一起打拚!
  绿色逗阵网站:www.beanstalk893.com.tw/
  脸书粉丝专页:www.facebook.com/beanstalk893(或搜寻「绿色逗阵」)
  电子信箱:beanstalk893@gmail.com
  联络电话:0966-557155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略》 一部穿越时空、洞察人心的光影史诗 内容简介: 《光影流转:世界电影艺术史略》并非仅仅是一部梳理电影发展脉络的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视觉叙事方式演变的心灵之旅。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细的视角,去理解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如何在短短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简单的机械奇观蜕变为深刻影响全球文化、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强大媒介。 本书结构清晰,内容丰赡,分为四大核心篇章,层层递进地揭示了电影艺术的诞生、成熟、鼎盛及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嬗变。 --- 第一篇:默片的黄金时代与艺术的萌芽(1895-1927) 本篇追溯电影的“创世纪”。从卢米埃尔兄弟的街景记录到梅里爱对魔幻的痴迷,我们详细剖析了电影最初作为一种“活动影像”的纯粹魅力。重点探讨了早期电影制作人如何凭直觉和实验,摸索出蒙太奇(Montage)的基本原理——即通过镜头的并置来创造时间与空间的压缩和意义的叠加。 我们深入分析了美国早期制片厂的工业化尝试,尤其聚焦于D.W.格里菲斯如何将叙事结构复杂化,确立了长片叙事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本篇将大量篇幅用于考察欧洲大陆的先锋运动: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对光影、布景的极端运用如何映射出战后民众的焦虑与潜意识;苏联的爱森斯坦如何将“吸引子的蒙太奇”理论推向极致,试图用剪辑创造出“电的火花”;以及法国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如何探索电影对时间流逝和梦境逻辑的捕捉能力。 这一时期的电影是纯粹的视觉语言训练场,每一部重要的早期作品都是对“如何讲故事”的革命性回答。 --- 第二篇:有声时代与好莱坞的定型(1927-1950) 有声电影的出现,是电影艺术史上一次剧烈的断裂与重塑。本篇详细描述了从静默到发声的过渡期的挣扎与创新。声音的加入,一方面巩固了叙事的清晰度,另一方面也迫使影像开始退居次要地位,但它也催生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如歌舞片(Musical)的辉煌。 核心内容聚焦于好莱坞“制片厂制度”的成熟。通过对米高梅、派拉蒙等“五大”的运作模式分析,读者将了解到明星制度(Star System)如何建立全球性的文化偶像,以及“类型片”(Genre Film)——如黑色电影(Film Noir)、西部片、社会派剧情片——如何成为工业化生产的稳定基石。黑色电影的阴郁美学、道德模糊性及其对战后美国社会的批判性反思,将得到详尽的阐释。 同时,本书并未忽略同期国际电影的抗衡力量:意大利的“白色电话”时期的通俗剧,以及在二战阴影下,电影如何被用作宣传工具和民族精神的寄托。 --- 第三篇:战后世界的反思与电影语言的解放(1950-1975) 二战后的世界,旧有的秩序被打破,电影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批判精神和风格上的“去中心化”。本篇是全书的高潮之一,探讨了全球范围内的“作者论”(Auteur Theory)的兴起,以及电影如何从工业产品转向个人表达的载体。 重点剖析对象包括: 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伦理重建: 聚焦于非职业演员、实景拍摄、对普通民众日常困境的关注,探讨其如何将道德责任置于叙事之上。 2. 法国新浪潮的“电影笔记”: 分析特吕弗、戈达尔等人如何解构好莱坞的叙事规范,用跳切(Jump Cut)、镜头内即兴表演,以及对电影史的直接引用(致敬或戏仿),来表达对现实和艺术的双重疏离感。 3. 东欧与日本的哲学深度: 深入探讨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对时间、记忆和精神领域的诗意探索;以及黑泽明如何融合西方史诗结构与东方武士精神,构建出极具张力的视觉哲学。 4. 好莱坞的新学院派(New Hollywood): 考察在电视冲击下,好莱坞如何被迫放权给年轻导演(如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斯科塞斯),他们将欧洲的艺术手法融入商业类型片,创造出充满道德复杂性和自我批判色彩的杰作。 --- 第四篇:商业化、技术迭代与全球视野的拓展(1975至今) 本篇聚焦于电影工业的现代转型。从1975年《大白鲨》开启的“暑期大片”模式,到数字技术的爆炸性发展,本书审视了电影在面对全球市场和新兴技术时的适应与挣扎。 我们分析了视觉特效(VFX)如何从早期的魔术技巧转变为叙事的核心驱动力,探讨了这种依赖技术奇观的趋势对传统表演和布景艺术带来的冲击。同时,本书也关注了独立电影(Independent Cinema)的蓬勃发展,它如何成为对主流商业叙事的一种持续性反叛和补充。 此外,本篇对非西方电影的崛起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包括香港电影的动作美学、韩国电影在全球艺术节上的强势回归,以及印度宝莱坞的独特音乐剧传统。这些内容共同构建了当代电影“全球化”的复杂图景,展示了电影作为跨文化交流工具的无限潜力。 --- 阅读价值: 《光影流转》适合所有对电影怀有热情、希望超越“观影”层面,进入“理解”层面的读者。它不仅是电影专业学生的必备参考,更是渴望洞察艺术如何反映并塑造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爱好者的一份深度指南。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美学追求的对比分析,读者将掌握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去欣赏光影背后的时代精神与创作者的匠心独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守民


  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博士,专门研究西方中古世纪和早期现代文化与历史、英国文学史、知识暨文化史。几百年前移民来台的中国人的后代,感谢台湾这土地给我家几百年来落地生根的机会,让我们当台湾人。

郑丽伶

  从小立志宠物越多越好,念了兽医。赴康乃尔研读鱼类病毒,吃了不少炸鳟鱼。威大病毒博士毕后留校察看任科学研究员。现任FAPA Wisconsin分会会长,日籍先生HIRO(现任Madison台湾同乡会会长),二人在美国为推行台湾文化不遗余力。演布袋戏(Taiwan Puppet Troupe UW-Madison)、玩冰上石壶(Curling),也是北美州台湾人教授协会会员。

  部落格「TOTTORO当家」:tottoro-meowmeowmeow.blogspot.tw

潘美智

  旅加拿大台侨,长期参与海外台湾人社团和事务,关心台湾国内民主和国家的正常化。在加拿大举办慈善活动,让加国主流社会认识台湾,曾举办年度美食节,收入以台湾的名义捐给加拿大癌症协会及乳癌行动协会等;当中国订《反分裂法》时,邀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台湾同乡会前来渥太华会师,一同前去抗议等。

徐珮仪

  绿逗志工、《发哥开讲》精选辑主编、绿逗《咖啡馆的故事》广播节目主持人。服膺 「幸福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追求一个超越个人利益的共同理念。」因为志同道合,所 以一点也不孤单;因为超越个人利益,所以走得理直气壮;因为是共同理念,所以走得久久 长长。

路瑟

  闲人,好读闲书,以前喜欢看字多的书,现在喜欢看图多的书。曾经是职称不固定的上班族,现在接案维生,是个不懂事的中年人。阶段目标是变得更懂事。

阿铭

  绿逗志工。

陈建志

  曾为《Asian Diver》杂志中文版专栏作家,本身潜水资历超过十八年。同时爱好水中摄影。期待透过作品中对台湾海域生态的介绍,促进国人对海洋保育的重视,使台湾成为一个与自然永续和谐共处的海洋国家。

黄育芯

  曾经人生以追求一百分为目标,后来发现太难而立志做个「快乐的第二名」。在媒体圈做过综艺节目、政论节目、纪录片后,发现人从土地获得太多却又付出太少,于是转行餐饮业,希望透过在厨房的修练,实践让环境永续发展的志业。

  部落格「小餐馆老板娘的极任性愿望」:64food.blogspot.tw

LI Thoi-yen & TAN Eng-jiu

  夫妻两人是绿色逗阵成立以来与绿逗一同奋斗的志工,八八风灾时响应为扶助小林村倖存户的陪伴家庭。他们是台语家庭,孩子从出生就开始讲台语,全家正在进行本土语言实验教育。

陈予心

  退伍老兵,当过职业军官二十年,也是退休公务员,曾任公职二十年。喜好求知恤贫,主张忠信正义,礼赞传统美德。高中一年级(十六岁)就加入国民党,迄今党龄超过半个世纪,但是自从经国主席逝世,登辉主席卸任之后,国民党全体中央干部就开始背叛经国先生的反共遗志,马英九上台之后更是变本加厉,全心倾共,一盼亡党,再盼亡国。从此完全脱离党的队伍,不屑参加他们的任何活动,除非他们及时悔悟,悬崖勒马,回复正义,否则永远不会归队!

韩贵香

  绿色逗阵之友会副理事长,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教授

张胜源

  曾经在电视媒体圈打滚,参与过一票的综艺节目制作,还差点得了金钟奖。某篇不知为何,也许是头被撞到,竟立志要拯救世界,便加入民意代表的服务团队。后来发现拯救世界太难,餵饱别人的肚子比较容易,于是带着领养来的猫咪私奔,现在成了某间餐厅的厨师兼老板。

邱显洵

  纪实+时势漫画创作职人。

  一九六三年出生于台北双溪。毕业于国立艺术美术科国画组、法国巴黎C.T.E de VINCENNES设计学校。着有《手绘台湾人四百年史》。

刘育辰

  澎湖人,在大学时去世界流浪了一圈才发现自己对于家乡是那样地陌生,于是开始思考其他认识家乡的可能性,愿望是出版一本属于家乡的旅游手册。

苏瑞锵

  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

金恆炜

  政治评论者。

张文翊

  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毕,曾任《民族晚报》编译,《中国时报》副刊编辑,《当代》杂志发行人、编辑。

黄界清

  德州农工大学机械系讲座教授,北美洲台湾人教授协会的前会长。因在热传导领域的贡献,二○一六年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最高荣誉奖。

王泰泽

  化学博士,旅美退休教授,北美洲台湾人教授协会、美国木雕协会会员。现职为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OLLI 松年学院「台湾历史」主持人。着有《母语踏脚行──Taiwanese Language: An Acoustical Journey》(前卫,二○○四);译作《恫吓下的民主进展》(与张喜久共同翻译。 前卫,二○○七;原着作者 Bruce Herschensohn)。闲余专事写作、雕塑。

简信堂

  曾经待过传统制造业及电子业,担任过电子业研发主管,喜欢思考。经历过同样面临中国低价人事成本的竞争时,工具机业根留台湾,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以及电子业为降低成本大举西进,间接养大「红色供应链」,反而造成更大竞争压力。深感不同决策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家、个人也是一样,简单好走的道路不一定会有甜美的结果。

曹添旺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员,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兼任教授,东吴《经济商学报》主编,台湾大学经济论文丛刊编辑委员

李宗颖

  《民报》专栏作家,大学兼任助理教授。旅居美国二十多年,德州农工大学经济博士,在美曾任软体工程师及金融业服务,二○○四年回台湾,二○○八年金融海啸后开始注意金融主管机关的角色与系统性风险。

詹姆斯.马尔登 (James Muldoon)

  康乃尔大学历史系博士,罗格斯大学荣誉教授,现为布朗大学布朗图书馆的驻馆研究学者;曾为剑桥大学傅尔布莱特奖学金学者、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学者、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中世纪与早期现代欧洲政治历史,其学术贡献为国际法在中世纪教会法的起源、欧洲帝国扩展与殖民地主义、中世纪基督教对其他族群的法治论述与政策、现代政府的形成等,目前研究美国独立革命的理论与其在欧洲政治思想的基础。着作《帝国与秩序:帝国的概念,800-1800》(St. Martin, 1999)等。

俞培雅

  现为清华大学外语系文学组硕士生。研究兴趣为中古世纪、早期现代英国文学、对于宗教改革与女性角色议题特别好奇。目前埋首论文中,主题为《从基督徒到女基督徒:从《天路历程》看英国清教徒社会中的女性角色与论述》。

陈师孟

  绿色逗阵之友会理事长。

郑文龙

  法律扶助基金会、台湾永社发起人,台湾陪审团协会创会理事长,法家法律事务所主持律师。

洪英花

  曾任第一届增额国大代表、士林地方法院庭长、台湾高等法院法官、现职台北地方法院法官。

戴章皇

  中华生技公司执行长,绿色逗阵之友会监事,「放学窝」课后辅导发起人,放心窝社会互助协会监察人。

彭光辉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建筑与都市设计研究所、建筑系教授

白丁

  经过文革洗礼的中国异议人士。曾在上海一所大学教西方经济学,赴美后转行做了电脑程式员,现已在美退休,专事政治评论。

  部落格「大道青天」:blog.dwnews.com/dadaoqingtian

丈和

  英国A.A.建筑研究所毕业,曾任澳洲矿冶研究所 Project Manager,现任投资管理公司CEO。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五十年!

任将达

  阿达,出生于台湾基隆,父亲韩国人、母亲日本人,生长在中、韩、日文三种语言环 境,很会台语,毕业于台大社会系,虽是道地的韩国人,但可能比很多台湾人都爱台湾。

  水晶唱片发行人,「水晶唱片」成立于解严时期,是台湾独立歌手的重要推手,出版 「黑名单工作室」《抓狂歌》,知名歌手陈明章、朱头皮和伍佰都是从这里出道。水晶许多 作品对台湾本土的文化提出关怀与省思,调查台湾田野声音资料,出版《来自台湾底层的声 音》、《台湾有声资料库》等,曾获颁金曲奖「特别贡献奖」,也曾操刀阿扁市长竞选歌曲 〈春天的花蕊〉、〈台北春天新故乡〉,乐迷将「水晶唱片」称颂为「新台语运动」。

  目前致力于台北市弱势孩童辅导教育团体「放心窝社会互助协会」。

李淑媛

  宫崎骏说,把自己半径五公尺之内的事情确实做好,就会觉得踏实、幸福。我也希望这样活着,像一朵小花,在角落安安静静的开与谢。

萍萍

  退休中学教师。

黄柏威

  心理谘商师。在哈雷慧星尾巴扫过岛屿天空的那年,拥有人生第一副望远镜,以为长大 后会当个天文学家,探索浩瀚星空的奥祕。当东方特快车郭泰源穿着西武十八号球衣在球场 上屡创佳绩时,小男孩幻想自己有天也要站在投手丘上,在十八‧四四公尺的距离里,投出 令打者摸不着边的好球。在长春戏院还不是国宾影城的时候,那是流连光影之间的青春时 光,梦想自己有天也能用影像说故事,而且还要说得让人又哭又笑。

  部落格:metawilly.pixnet.net/blog

庄柳芬

  三个孩子的妈,是一个极为平凡的台湾家庭主妇,兼职专利翻译。与夫婿二人自绿色逗阵发起以来,几乎不缺席绿逗的活动,是死忠兼换帖的快乐志工家庭!
 

图书目录

序言 从虱目鱼到台湾旗

▍辑一 认同与人文

 土地的意义                金守民
 战斗番薯奥运梦              郑丽伶
 就是爱台湾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台湾布袋戏团」
 「台湾旗」的诞生始末及背景        潘美智
 《咖啡馆的故事》人物侧写         徐珮仪
 《沉默》前的喧嚣             徐珮仪
 《银铃会同人志》读后记          路瑟
 「绿岛」明明是美丽 我却撞进哀愁里    阿铭

▍辑二 社会探针
 即使倾倒,大香菇带来的感动永远刻骨铭心  陈建志
 踩在泥土上的怆然             黄育芯
 新政府应有明确的国家语言政策       LI Thoi-yen /TAN Eng-jiu
 论国家财政改革之道            陈予心
 「高级外省人们」的心理诊断报告      韩贵香
 从「八百壮士」看台湾的「军官问题」    陈予心
 从田中实加与海伦清桃谈台湾人的身分认知  金守民
 有合法的执法 人权才能有保障       张胜源
 赌一个可能性               刘育辰
 让道场也是众生万物的生存福地       张胜源
 治标不治本的「零扑杀」是福还是祸     张胜源

▍漫画 邱显洵作品
 英九蒙羞
 国民党队
 能捞就捞
 法西斯的天堂与地狱
 国民党红十字
 血浓于水
 恐龙法官
 川习没共识

▍辑三 政治透视
 建立专属台湾人民的人权双十节       苏瑞锵
 国定假日的转型正义            黄育芯
 台湾版的「厄夜丛林」           郑丽伶
 从江宜桦的反戈看党国的残照        金恆炜
 从艾琳达牵出的台湾特务故事        张文翊
 九二虱目鱼的悲歌             郑丽伶
 「史上最会沟通的政府」与「绿色忧郁」   郑丽伶
 漫谈「中华民国」到「台湾共和国」之路   黄界清
 台湾:二战后七十年的实内忧、虚外患    王泰泽
 台湾人准备好了没?            简信堂
 不主张台独就不会流血吗?         曹添旺、李宗颖
 民主自治之根基              詹姆斯.马尔登

▍辑四 司法正义
 法官选举搭配法官评鑑           郑文龙
 司法院长被提名人「再任大法官」是否违宪? 洪英花
 守得云开见月明              戴章皇
 有这样的司法官,怎会没有天大的冤案?   彭光辉
 马的图利及洩密明确 检方别吃案      黄帝颖
 马四大案,北检已二度打脸马英九      黄帝颖
 兆丰金的秘密?人民有权逐一检验      黄帝颖
 从「约翰.马歇尔精神」谈司改创新的力量  金守民

▍辑五 国际观察
 太平岛为什么不该是岛           白 丁
 我住在川普国               金守民
 川普的另类政治经济学           丈 和
 「萨德」入台疑云             白 丁
 从难民到总统 文在寅的政治路       任将达
 从中学生扮纳粹谈台湾国的形塑       金守民

▍辑六 绿逗讴歌
 红树林之恋(台语诗)           李淑媛
 后生的目屎(台语诗)           李淑媛
 九月二号刚好有空             萍 萍
 正义辩护人:以卵击石           黄柏威
 阿嬷的芦笋田               黄育芯
 「谢谢阿婆」心底的愿望          黄育芯
 还愿                   庄柳芬
 孩子的第一个礼物             庄柳芬
 

图书序言

序言

从虱目鱼到台湾旗


  「绿色逗阵」成立于二○○八年绿营败选之际,旋即于二○○九年元旦在电台开播节目,以「外争主权、内挺人权」的坚定理念,旨在为台湾前途和社会正义发声。二○○九年八月,莫拉克台风造成高雄小林村灭村巨灾,一时间,台湾民众在网路上动员起来,从风灾影响的即时发布、到灾后重建,展现比政府更全面的救灾能力。绿色逗阵团队当时提出「树苗计画」,安排「陪伴家庭」积极协助小林村倖存户,「树苗计画」在二○一五年告一段落。绿逗八年来戮力经营的广播节目,也已于二○一六年初结束,团队重组转型为言论网站,向海内外征求稿件。这一年来,我们发现来稿文章主题多元、立论精辟丰富,于是精选其中具代表者,辑成《逗阵看台湾》。

  《逗阵看台湾》分为六个单元,包括探索台湾定位、土地和历史的「认同与人文」,剖析各类社会议题的「社会探针」,针砭现实政治的「政治透视」,关怀司法体制与人权的「司法正义」,放眼世界的「国际观察」,以及感时怀思的「绿逗讴歌」。

  从海外投稿,我们认识一段以冰上石壶(Curling)竞技,汇集热情与意志所追寻的奥运梦;从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麦迪逊校区)成立的布袋戏团,进一步了解海外台湾人在当地宣扬台湾文化的努力,布袋戏团上演的剧码包括民间童话故事「虎姑婆」、泉州移民来台的「周百万」醒世故事、外国人在台湾「福尔摩沙的马偕医师」,以及关涉原住民文化的「日月潭传奇」;潘美智撰写的〈「台湾旗」的诞生始末及背景〉,则让我们明白,近年在海内外台湾人聚会场合,时常见到的左右绿色长条,中间白色为底上有绿色台湾岛的「台湾旗」,如何于二○○○年第一次政党轮替时诞生,此文刊于绿逗网站后,被报纸、网路转载,留下创作「台湾旗」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社会探针」单元,两篇截然不同况味的文章,突显出本书在社会议题包罗的广度。一是陈建志纪录自身多年潜水接触绿岛石朗海域具有千年岁数「大香菇」(一种微孔珊瑚独立礁)的美丽体验,虽因二○一六年九月莫兰蒂台风造成大香菇崩然倾倒而感失落,却也能转化为一股深刻的想念,只因他的经历已经铭刻于心。另一则是张胜源以诙谐机智的对话在〈有合法的执法人权才能有保障〉一文,探究立法与执法之间如果产生落差,戕害人权的事件如何难以避免。

  「政治透视」和「司法正义」两个单元,无论就转型正义、党国旧制余虐、特务遗毒、司法体制弊端等主题,多是回应当下现实的评析,其中也包括前瞻启发的论述,如苏瑞锵倡导建立专属台湾人民的人权双十节,以及郑文龙强调法官选举与法官评鑑相互搭配的重要。再者,郑丽伶在〈九二虱目鱼的悲歌〉一文,从居住在美国中西部,早先可买到来自南台湾的虱目鱼,到晚近美国市场只进口菲律宾虱目鱼,探讨南台湾虱目鱼养殖协会在与中国进行虱目鱼契作,如何从小幅让利到被绑架,进而试图影响蔡英文政府「承认九二共识救渔民」,这类对台湾社会进行潜移影响的中国因素,发生在各种层次、不同方面,不能轻忽漠视。

  「国际观察」选录与台湾息息相关的议题,例如:川普选上美国总统及其执政理念、太平岛为什么不该是岛、南韩建立「萨德」防御系统对周边地理政治可能产生的连锁影响,本书皆有述及。而「绿逗讴歌」单元,李淑媛的两首台语诗──〈后生的目屎〉和〈红树林之恋〉,展现台语的韵味与铿锵,庄柳芬写的〈还愿〉,气氛回肠缭绕,提供《逗阵看台湾》感性的面向。除此之外,绿色逗阵网站每周更新邱显洵绘制的漫画,针对时事进行切中要害的嘲讽,让网站评论形式更丰富,我们特别在本书中精选数幅,以飨读者。

  概括《逗阵看台湾》的内涵,可说是「从虱目鱼到台湾旗」,一方面触及最当下的论辩,比如产生「九二虱目鱼」的政经环境;一方面探索追求台湾的国家定位,期待让「台湾旗」自在飘扬。后者或许困难重重,但「绿色逗阵」相信:「目标正确要比过程轻松重要,理念坚定要比选举胜利重要;民主的真谛不在附和主流民意,而在启迪民众独立思考,追寻共同未来。」

  美丽的台湾地处太平洋周边,受欧亚大陆与菲律宾海板块挤压,形塑出具有高耸山岳的岛屿,不但有生物多样性,也成为南岛语系发源的一部分。当我们游历到环太平洋南美洲的祕鲁马丘比丘,或到南岛语族最东边的复活节岛,都可找到与台湾的渊源。正如电影《普罗米修斯》在探寻地球人的起源,我们不免也想问:「我们到底从哪里来?」在台湾岛上纷扰的问题,从族群、身分认同、历史诠释、到国家主体,针对文化价值进一步的认定,或能提供台湾未来出路的答案。
 
《逗阵看台湾》编辑小组成员:王美琇、水瓶子、廖美、孙薇雅

图书试读

土地的意义──已故齐柏林导演的启示

文◎金守民


在台湾「爱台湾」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可是到底要怎么「爱」自己的土地家园,人人有不同的念头与方式,甚至会坚持不一样的政治立场。

美国小朋友会以讲笑话、讽刺的方法来运用「爱」的语言表达。譬如中文讲「我爱吃蛋糕」,可是英文表达是「我爱蛋糕」(I love cake)。小时候朋友会问:「你爱蛋糕吗?」 「对呀,我爱蛋糕。」这时候朋友就接了一句妙语:「那你为什么不和蛋糕结婚?」(Then why don’t you marry cake?) 有时候还会再挖苦:「你可以跟蛋糕相亲相爱啊!亲一亲吧!」这种小大人玩的语言游戏显示出,「爱」有时只能挂在嘴巴上、可是实践起来大不可能。当我说「我爱蛋糕」,其实我是为了自己的肚子,要「毁灭」蛋糕。

我们一方面「爱台湾」,但是遇到跟我们理念不同的人讲「爱台湾」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对方是虚假的。这是因为「爱台湾」是一种隐喻 (metaphor),一种语言表达,到底这样的表达要怎么实现,人人有不同的想法。总不能抱抱台湾吧?要怎么跟台湾亲亲呢?

台湾历史上的确有政治人物和他们的老婆趴在地上向大地亲吻,从选举结果来看,这动作似乎没有为候选人取得多数选票。不过从他们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爱台湾」指的是我们和这块土地的关系;台湾人讲「爱台湾」是指对自己土地的认同,尽管这也是蛮抽象的概念。

土地到底要怎么爱呢?对台湾人来说,齐柏林导演的《看见台湾》很明显的表达了他对台湾的热爱与呵护。因为齐柏林先生看到的ㄦ──也让我们看到的──是台湾土地的整体,它的美、它的魅力,也看到它的污染、缺陷、与创伤,齐导对台湾的伟大贡献,是让我们认知我们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与事,看到土地的真实面象:有丑陋也有优雅、有好也有坏,有岛国的多元与活力,却也有国土的腐败所带来的精神污染。《看见台湾》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块土地连结了所有台湾的地理、环境、生态、族群、与社区。国家公园被破坏、河川被污染,大家都遭殃,因为土地是不论意识型态、不论族群的。《看见台湾》的「爱」土地的故事是,土地的真面目、社会的真样貌,必须整体深入地去了解与探讨;「爱台湾」就是认识自己的岛国。

用户评价

评分

购买《逗阵看台湾》这本书,纯粹是因为书名很吸引我。当时我刚从一个比较压抑的环境中走出来,急需一些轻松愉快的读物来调剂心情。这本书的标题,“逗阵看台湾”,就有一种邀请大家一起去看看台湾的意味,感觉很亲切,也很有人情味。拿到书之后,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包装设计非常精美,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翻开书页,作者的文字风格就立刻征服了我。她没有使用过于复杂的词汇,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将台湾的点点滴滴展现在我眼前。她写到的那些小镇风情,那些充满生活智慧的台湾人民,那些藏在巷弄里的美食,都让我心生向往。我特别喜欢她对于自然风光的描写,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真的站在了高山之上,俯瞰着壮丽的景色,或者漫步在海边,感受着海风的轻拂。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心灵的慰藉,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浸在台湾那片美丽的土地上,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美好。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涤,让我重新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评分

我是一个对旅行充满热情的人,一直梦想着能够深入体验不同地方的文化。《逗阵看台湾》这本书,无疑为我的台湾之行提供了最宝贵的参考。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她游历台湾的种种经历,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几乎涵盖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她不仅仅是介绍景点,更是通过分享她与当地人的互动,将那些鲜活的生活场景展现在我眼前。我从书中了解到,台湾不仅仅有繁华的都市,更有宁静的乡村,有壮丽的山川,也有迷人的海岸线。作者对于美食的描写更是让我垂涎欲滴,她详细介绍了各种特色小吃,以及品尝它们的最佳方式。读这本书,我仿佛已经提前“游览”了一遍台湾,对各个地方的特色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让我在接下来的实际旅行中,能够更精准地规划行程,找到那些真正值得体验的地方。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的旅程指明了方向,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台湾之行充满了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台湾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解读台湾的著作。《逗阵看台湾》这本书,虽然封面和标题看起来比较接地气,但其内涵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在书中展现了对台湾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深刻洞察。她并没有停留在浅层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影响台湾发展进程的关键事件和人物,并以一种非常客观、理性的视角进行了分析。我尤其欣赏她对于台湾不同族群文化融合的描写,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看到了一个多元而包容的台湾。书中对于台湾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也相当有见地,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尽管我平时阅读的书籍大多比较严肃,但这本《逗阵看台湾》却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议题变得易于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更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对台湾的文化和历史非常感兴趣,但苦于没有系统的了解途径。《逗阵看台湾》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把金钥匙!它以一种非常亲切、非常生活化的方式,将台湾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娓娓道来。作者并不是在枯燥地讲授知识点,而是通过她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将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故事,一点点地挖掘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她对于台湾小吃文化的描写,那种细致入微的描述,仿佛我真的坐在路边摊,感受着热气腾腾的氛围,品尝着那一口接一口的美味。书中不乏对台湾社会变迁的思考,以及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她用一种近乎“家常话”的语言,讲述着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读这本书,我不再感到知识的压力,而是沉浸在一种探索的乐趣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让我对台湾的认知又深了一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静静地诉说着关于这片土地的种种美好。

评分

《逗阵看台湾》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朋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正想着找点什么轻松有趣的书来读读,而朋友说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个老朋友一起,悠闲地漫步在台湾的大街小巷,品尝当地的美食,听听当地人的故事。我当时就觉得很有画面感,于是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下来。拿到书后,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了,那种朴实又充满人情味的设计,让我立刻感受到了浓浓的台湾风情。翻开书页,我发现作者的文字就像她的人一样,温暖而有力量。她并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最真诚的笔触,描绘出她眼中、心中那个最真实的台湾。她写到了那些古老的庙宇,那些充满历史痕迹的街角,那些传承多年的手艺,还有那些热情好客的台湾人民。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魅力的宝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美食的部分,她不仅仅是列出菜名,而是会详细地描述制作过程,以及品尝时的那种独特的感受,仿佛隔着文字,我都能闻到那股诱人的香气,尝到那份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台湾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那个遥远的地方,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温度,有故事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