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小孩 :无国籍移工儿童的故事》作者的话 我叫幸佳慧,我想写下他们的故事,因为他们没办法为自己说话。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千万人没有国籍,他们没办法去上学、看医生、找工作、开立银行帐号,与结婚。事实上,每十分钟地球就有一个这样无国籍的小孩出生。当你读完这本书,就有两、三个像前面说的那些孩子哌哌坠地。
战争、移动工作、政治迫害等因素都会造成无国籍的流浪人口,如果没有人帮助、正视他们的困境,这些人从出生的摇篮到死去的墓地,就得在暗黑中摸索爬行。
这十几年来,有大量离乡背井来台湾工作的移工,分摊我们建设发展的工作。因为一些原因,他们在台湾生下孩子,但这些孩子却被迫推进这条漫长而暗黑的路。
因为他们「不能被看见」,所以数量比我们知道的、想像的还多得多。
我们有责任看见他们、为他们说话,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所归属,属于保护他们平安快乐长大的权利,属于无差别的平等,属于无隐藏的光,属于无国界的爱。
幸佳慧
我是小孩我有权利 导读
和儿童一起维持眼前这片天的蓝 现代人对儿童的认识,是在近几百年才形塑而成。人们本来只视儿童为缩小版成人,后来逐渐认知儿童在生理与心理上跟成人有不同特质,而开始为他们建构特有的成长与教育环境,并意识到儿童需要特别照顾、协助与保护,接着才愿意正视他们的主体性,如成人一般也能伸张权利。
一九八九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从《世界人权宣言》衍生而来,主要就是认知到儿童身心尚未成熟,需要成人、律法与政府支持及保护。这份具法律约束的国际公约,可说是人类史上关于儿童最重要的一份文献。台湾虽然不是联合国成员,无法签署这份公约,但是在二0一四年制定了《儿童权利公约施行法》,正式将公约纳入国内法,除了适用各行政司法机关,人民也可据此主张权益。
本书的创作者塞赫和冯提,以儿童容易理解的方式阐述公约的精华要点,包括任何一个儿童出生后需要有国籍、家庭与身分的保障,并在饮食、医疗、教育、卫生等方面无匮乏、无歧视的环境中成长,得免于战争、肢体、恐吓等迫害,同时有充分游戏、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而且,在他们享受这些权益的同时,也有义务理解这些价值并回馈他人与环境。
换句话说,这份公约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它消极的避免儿童受到伤害与剥削,也积极的强调儿童健全发展的必要。其中,第十二条载明「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更是突破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彰显了儿童在与他们有关的事务上,有表达理性意见与参与讨论的能力;也就是说,与儿童有关的重要决定,儿童必须被视为有能力表达意见、参与讨论的个体。
塞赫和冯提在诠释这些公约含意时,让不同种族、肤色的成人与儿童参与其中,文字与图画的叙述风格简洁却饶富诗性。他们从儿童的个人权益娓娓道来,再勾勒出儿童个体与小群体、大社群,乃至世界的关系。在儿童需要受保护的部分,他们突显了伤残、受暴力、战争威胁等弱势儿童的权益,但同时也强调儿童在发展上需要幻想、玩乐、玩伴的品质保障,并且有积极主动的表达和参与能力。
例如在诠释儿童受教权的图页中,文图分别用了鸟类、飞翔等元素,突显自由精神做为教育地基的重要性。这是提醒我们,儿童受教权绝不能是在专制强权下单向施教,而是必须带给孩子宽广多元的视野,提供他们足以展现主动思考的自由空间。
又如「我有权力学习什么是友情、和平,还有怎么尊重地球,以及每个居住在地球上的人」这页,冯提让一个小女孩和其他动植物等比例大小,共同栖息在一棵大树上。这样的构图,深刻暗示了孩子在学习主张各种权益之余,还有个更宏远的责任,即是日后能将自己放到其他生物座标中,在平等原则下,展现关心照顾周遭事物的作为。
而下一个跨页「我有权利尽情自由的表达我的想法」,文字更清楚的鼓励孩子不该受成人权威吓阻,沦为无声顺从的附属品,而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便是前述的《儿童权利公约》很重要的突破精神,它勾勒出儿童在迈向独立主体过程中,也具有自主思辨与表达意见的能力与权利。
人类在地球这艘船上同舟共济,儿童作为生命共同体的一员,有权利共同翱翔,也有责任一起维持眼前这片天的蓝。
幸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