牠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

牠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城市文学
  • 动物研究
  • 生态批判
  • 文化研究
  • 文学地理
  • 人与动物
  • 现代性
  • 空间理论
  • 后殖民研究
  • 环境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结合文本分析、时事评论、伦理思考,并借由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看待动物的各种角度,探讨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人与他者之间纠结错综的关系。

  书名「牠乡何处」,正在于凸显此一观点:被边缘化的动物们不得其所的命运若要有所改变,有待更多人了解,无论我们如何在心理上与实际空间上试图划界排除,人与动物都生活在同样的场域。

  因此,书写动物,就是书写人类自身,是理解人与自然命运的途径。

得奖记录

  ★★本书荣获书评媒体Openbook2017美好生活书奖

名人推荐

  这是一门现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必修课。─骆以军/小说家

  当我们谈论动物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人类自己。─张婉雯/作家

  ◎如果年度好书只能推荐一本,《牠乡何处?》必是我的那本唯一。-2017Openbook好书奖评审/刘叔慧(作家)

  ◎若以香气来论,要何等的写作功力和自制,才能打造这么一本书?

  ◎只能献以接天地、晓人情的艾草。-评审/惜昔香(芳疗师)

  ◎我毫无悬念把黄宗洁的《牠乡何处》列为今年最好看,最摇晃我的书。-自由撰稿人/苏惠昭(中华日报)

  ◎「整个城市发展跟动物的遭遇是扣连在一起的」,动物不仅带给我们情感上的疗癒或满足,也是这块土地理所当然的住客。-专栏作家/番红花(苹果日报)

  ◎我希望这本书成为-只要是对动物有兴趣的人、关心动物议题但不知怎么进入的人、或生活中为如何跟动物相处而苦恼的人,都可以获得通盘思考的入门。-《牠乡何处》作者/黄宗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宗洁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现当代文学、动物文学、家族书写等,长期关心动物伦理相关议题,近年主要研究方向则为城市中人与动物关系。动物与环境等议题之相关研究着作,曾发表于《中外文学》、《东华汉学》、《中央大学人文学报》等期刊。着有《生命伦理的建构─以台湾当代文学为例》、《当代台湾文学的家族书写─以认同为中心的探讨》。曾任2013开卷好书奖文学类评选委员、2017文化部第39次中小学生优良课外读物推介活动人文社会类评审委员。现为镜文化书评委员、「动物当代思潮」作者。

图书目录

导论:不得其所的动物
展演动物篇:动物园中的凝视
〔选文〕长春动植物公园─满洲的春天 何曼庄
野生动物篇:一段「划界」的历史
〔选文〕鸽子 包子逸
同伴动物篇Ⅰ:当人遇见狗
〔选文〕路的尽头 骆以军
同伴动物篇Ⅱ:在野性与驯养之间
〔选文〕离群索居─两点 刘克襄
经济动物篇:猪狗大不同
〔选文〕他们的身体在路上(节录) 李欣伦
实验动物篇:看不见的生命
〔选文〕蛙 北小安
当代艺术中的动物:伦理的可能
被符号化的动物:动物「变形记」
〔选文〕乌鸦烧(节录) 高翊峰
大众文学中的动物:寻回断裂的连结

图书序言

序言

  二○一三年七月,当时还是「狒记者」的《联合报》缤纷版主编小安,以「黑暗系动保姊妹」为主题做了一个访问,当时她问到我们姊妹「动保的起点」是什么,我是这样回答的:

  十多年前自己还在国中教书,某天在大雨中看见一只浑身湿透,在淹水的马路和骑楼凹陷处挣扎的白猫。当时我很讶异,水并不深,但牠竟爬不上来。后来才听说那只猫那天早上就被车撞了,距离我发现牠已经整整一天,竟然都没有人理会。

  把牠送到医院后,医生说牠伤得太重,后脚注定瘫痪,就算救活了也必然送不出,只有安乐死一途。那个年代不像今天能够网路求援或刊登照片征求送养,医生这么说几乎等于宣判死刑,我甚至没有怀疑这是不是唯一的出路,付了该付的费用,就带着抱歉,用逃离般的速度离开兽医院。

  那是一只哺乳中的白猫,应该是出来觅食时遭遇车祸,而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恐怕也难逃厄运。让牠在又湿又冷的状况下被安乐死,我后来深感后悔,怎么就这样放弃了呢?

  遇见那只白猫时,我还在一个无知、凭傻劲和热情做动保的年纪,很多事情没有想那么多,但牠让我十几年来都深深后悔着,也让我在后来的路途上一再提醒自己,不要那么轻易放弃。

  现在回头看这段叙述,遗憾的心情仍在,当时跑去附近的大楼求助,对方没有纸箱,只给了我一个麻包袋,后来在雨中非常狼狈地用麻包袋把牠带上公车的情景,回忆起来仍如此清晰。但严格来说,那并不真的是我的动保「起点」,如果动保意味着为动物「发声」,那么更遥远的起点应该是小学时,班上同学在午饭时间抓了一只蝴蝶进教室,把蝴蝶弄死了,我非常生气地指责他们并且跑出教室的那一刻吧。当然那个时候的我还不知道,关心动物意味着,日后还会有无数心碎与无力的时刻在等待。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做动保是一件非常孤单的事。别人多半只是或善意或嘲讽地说你「有爱心」,真正将其视为一个议题在关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的人并不多。更不要说如果你在意的是所有动物的遭遇,那世界各地层出不穷的各种生物灭绝、动物被虐待与杀害的新闻,足以让你每天都无法保持太愉悦的心情。在还很年轻的那些日子,去当时数量仍相当有限的动保团体当志工,编辑油印的宣传刊物;放假的时候去动物园门口请游客签名连署《动保法》;偶尔在报纸上投稿发表对于动物议题的看法,是当时我所能想到的,做动保的方法。但是始终觉得无论怎么做,都是不够的。

  直到二○一三年狂犬病造成的恐慌,却成为一个意料之外的转折。那是一个黑暗的夏天,动物因为人类对于疾病的恐惧,遭到仇视、抛弃、捕捉与扑杀。各种形式的死亡纷至沓来,基于同样想为动物做一点事的心情,几位志工朋友串连起来,在网路上发起「放牠的手在你心上」的活动,集结各界的力量,竟也让许多识与不识的声音产生了共鸣。一连串的巡讲活动与后续网路文章的集结成书,让我相信,改变是有可能发生的,即使只是非常微小的改变,还是可以成为坚持下去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逐渐发现,许多人并不见得是不愿意关心,而是他们过去没有理解这一切的管道。虽然近年来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看似开始受到重视,但着眼于人与动物关系的讨论其实并不多,除非教师自身对此有一定的概念与关注,否则基础教育中很少有课程可以真正对于动物伦理进行探讨与思辨。一直以来,动物被切割在日常之外,成为少数动物爱好者的「个人嗜好」,对其他人来说,动物既被无视,自然也就无感。因此无论是当初在国中任教辅导活动,或是后来进入文学系所,我始终试图在课程中融入伦理的思考,希望让更多人愿意开始看见、感受,那么改变的力量就有可能如同狂犬病事件时,由众人所累积的小小善意一般,顺着文字与话语,流动到更远的地方。

  而这本书,可说是我到目前为止,对于城市中人与动物关系思考的总结与回顾。尽管限于篇幅与各章节必须顾虑到的脉络问题,许多议题无法兼顾而暂时割舍了,例如劳役动物、例如动物路杀,都有待后续更多的讨论;撰写之时最困扰与难过之处更在于,伤害无所不在,动物的相关新闻用层出不穷都不足以形容,每每写完一章,又发生许多应该一併纳入讨论的事件。但我期待这本书可以成为一个思考动物议题的起点,它不会有结束的时候,讨论也就必然持续。

  一本书的完成,是仰赖了无数善意积累的成果。谢谢当初策画了这个不一样的文学读本系列,并且给予作者最大写作空间的兆婷,要不是兆婷的邀约,这本书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形;更感谢后续接手完成本书的玮峥以及主编琇茹,在这么短的时程内进行所有的编务工作,真的辛苦了。谢谢子维提供了动人的封面照片,尤其最初想使用的那张照片其实因电脑损毁而消失了,子维特地在七月暑热的东华校园重新寻回那些水泥地上的狗脚印,真的非常感谢;谢谢宛臻提醒我关于使用照片授权的相关知识;以及伟苹协助居间联系摄影师Jimmy Beunardeau与屏科大保育类野生动物收容中心,同意封底马来熊照片的授权。谢谢二姊宗慧帮本书想了一个贴切的书名。顺着封面的狗脚印,封底走出的却是一只小熊,一方面唿应了书名「牠乡何处」的探问,也隐含着我希望将野生动物与同伴动物的关怀一併纳入的心意。
在本书撰写的过程中,更是得到许多师长与朋友的慷慨帮助,谢谢钱永祥老师在动物伦理上的启蒙;谢谢嘉如、宛瑄在动物电影片单上的补充;明益、国伟、室如、珮琪、丽榕老师都提供过不同层面的支援;谢谢书友兼猫友的时光小美,不只在每章书稿完成后提供了许多回馈,一路上也为我分担了许多焦虑的心事;谢谢「动物当代思潮」的宗宪老师和en,虽然我们总是在聊天室轮流丢很多字给彼此阅读,而且每个人的行事历都满到不像话,但能够有一起想着还可以为动物做哪些事的朋友真的很好;谢谢克兰、淳之、小安、凯琳、阿泼,大家这阵子一直被我疲劳轰炸,参与各项选照片、问排版的琐碎细节,真是不好意思。但无论是分享令人崩溃的动物新闻,或是一起开心地聊着关于动物的傻话,能够因为动物而相遇的缘分,我很珍惜。感谢怡伶在封面设计上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和示范;瑞芸和Chloe不厌其烦地给我许多设计相关的专业意见;高中好友们纯宜、诗韵、燕芬、永明、珮怡也热心提供对于照片的想法;大姊宗仪在我校对到头昏眼花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支援了检查中英文名对照的工作;也谢谢叙铭协助繁琐的註脚与书目,雨侬细心比对和查找书籍页码;以及祥昱、秀宁和书帆在我遍寻不着某本书时提供的远端书籍支援。

  谢谢骆以军和张婉雯的序文。每逢有动物议题需要帮忙,骆以军总是情义相挺;婉雯则分享了许多香港的经验,动物议题不分地域与国界,需要更多的交流与相互支援。也谢谢所有授权给本书的选文作者。

  无论如何,感谢所有在这段过程中提供不同协助的朋友,以及玉敏、明玉、维娟、依瑾、振弘、宜如、钰婷、珮馨等众多友人的鼓励。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得到许多人的照顾。无论是求学阶段的同学、弘道和明志的同事、或是现在东华华文系的大家,都给我许多支持和帮助。谢谢姐姐宗仪、宗慧,虽然长大之后,大家总是分不清我们三个,但爱动物的心确实是一样的。我内心十分感谢当初所有在狂犬病事件中参与写文与协助各项志工活动的朋友。有些感谢放在心中,就不一一点名列出,毕竟再写下去就太像得奖感言了。

  一本书或一堂课能产生什么影响呢?就像柯慈(J. M. Coetzee)在《伊莉莎白.卡斯特洛》中,约翰和他推广动保的小说家母亲伊莉莎白的对话:

  「妈,你真的相信,上过几堂诗词欣赏课就会关闭屠宰场吗?」
  「不会。」
  「那为何还要上诗词欣赏?」……
  「约翰,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只是不想静坐着枯等。」

  多读几篇小说、散文或几首诗,关闭不了屠宰场,当然也关闭不了收容所或是实验室。但因为不想静坐着枯等,因为看见了,知道了,无法泰然处之,所以我们总得做些什么。谢谢所有风雨同路的人,谢谢所有生命中的相遇。

  谢谢亲爱的豆豆与鸟弟,你们是我永远的爱与想念。

  谨以本书献给我的母亲,虽然她总是无法理解她的女儿为何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得那么忙,还是用爱包容了这一切。

推荐序

当我们谈论动物时,我们在谈论甚么


  同为华人地区,港台两地关系亲近,两地近年在许多社会议题上均互相唿应,彼此参照;台湾享有民主政制,香港人在这方面仍艰苦奋斗中。然而民主社会的内涵,也不单纯只等如一张选票,公民质素、文化底蕴,同样是成熟个体与成熟社会必备。

  过往,动物议题往往被轻易埋葬在「人禽之辩」这种传统论述(我称之为「既得利益者」论述)中,「展览动物」(如动物园中的动物)、「经济动物」(肉食、皮革等)、人与动物区隔(城市建筑物设计)等现象,遂变得理所当然。港台同为高度城市化、全球化的地方,亦无法免于上述情况。以香港来说,每当事情涉及人与动物的纠纷冲突时,事情便会被简化—反正动物无法反击又不能投票,按既定的主流意见或现行法例处理,便是最安全方便的做法。由捕捉社区动物,到动物实验、农场动物,都是一样的公式。

  然而公民社会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参与」。现时,香港人习惯的,依然是「代议士」式政治:不论是官方选举、民间活动还是社会运动,最常见的是「选出」或「推举」一个愿意出头的人,由他代劳一切关乎自身利益的工作或行动。在这个「选举」的过程中,我们很可能是要选出一个「英雄」,而不是借着选举为自己充权(empowerment)。在动物议题上,理想的情况是:香港的民选议员(或区议员),应广泛地收集市民意见,让渔护署(香港政府架构中处理动物事宜的部门)和动物保护组织的专家说明各种做法的利弊;和市民一起讨论动物处境以至社区发展的方向和愿景……然后才参与制订政策的工作。反过来说,议员若打开公共谘询大门,市民也应该积极参与讨论。我们见到台湾动保团体与市长甚至总统候选人见面,提出意见,实在十分羡慕;香港的动保团体与关心动物的市民虽受掣于现实,但如何更主动地参与社区塑造与教育工作,也是值得思考的事。

  「如何提升公民意识」大概是几百本学术专着也讨论不完的议题,这里只简单地说一句:读书。或许这就是作者写作本书的其中一个目的:由硬邦邦的理论层面,到抒情深沉的文学作品,都是改变文化所必需。毕竟,动物权其中一个重要面向,正是在理性主义以外,兼顾生命的感受与情绪,与人类语言以外的表达方式。文学作为人学(anthropology),固然反映人类的生活;而人类的生活,又是与其他生物分不开的。是以,动物在文学作品(以至其他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就反映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人类的道德观、伦理观、生命观等。探讨动物文学与相关叙事,实有助于人类反躬自省,安身立命。

  台湾「动物文学」的发展远较香港壮大,既有刘克襄、廖鸿基、吴明益、朱天心等着名的动物作家,亦有如黄春明、朱西甯、骆以军等人的作品。值得留意的是,台湾「动物作家」的写作题材并不限于动物,也包括其他与大自然有关的题材,例如海洋、蔬菜,甚至铁路、菜市场等;而他们笔下的动物亦非「宠物」,乃是社区或大自然中的一员,与人类的关系若即若离。由「动物文学」发展至「自然文学」,再发展至对人文生活的关怀,可谓必然的结果,因为动物与自然环境无从分割,而人文生活的质素,正好反映在人如何对待「异类」、「弱势」。另外,台湾的动物文学(以至自然文学)往往有「本土化」色彩,作品除了反映动物生活外,也同时反映台湾的风土特色,原住民生活、台湾文化、价值观等。这跟台湾近年「本土化」思考不无关系。台湾动物文学作家的另一个特点,在于他们都身体力行,除了在书房中写作外,也投入相关社会运动中。如吴明益为环保社会运动发声;廖鸿基曾当过十年渔夫;朱天心积极关注社区动物等。因此,台湾的动物作品,更多地结合了社会问题探讨,与地区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以上种种,都是香港仍须急起直追的。

  在追求民主与实践民主时,我们希望说话得到回应,乃理所当然;但所谓的「回应」,到底是息事宁人,权倾一面,还是建立讨论的平台,彼此了解?我们有足够的能力,解读人类与非人类的各种混杂的信息吗?我们是否承认,在某种游戏规则前,某些阶段与某些生命,从来都是哑口无言或不被聆听?如何确保各种声音都得以被聆听与考虑?箇中讲求的,不单是体制健全,还有开阔的心胸、求真的勇气,与情理兼备的沟通方式。本书之出现,正好为形成这些元素,为动物与人类塑造更理想的生活环境。说到底,当我们谈论动物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人类自己。

张婉雯
(本文作者为香港作家,代表作有《我跟流浪猫学到的十六堂课》、《甜蜜蜜》、《微尘记》。)

推荐序

悲伤故事的一千零一夜


  这三个月,每天傍晚,都和妻子在大安森林公园绕着外圈走路。晚上的公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非常专业的跑者;有在一处宽阔地用音响放着拉丁情歌,扭腰摆臀无比妩媚跳着舞的阿婆们;也有遛各式名种犬的老人;遛小孩的年轻母亲;穿着高中制服手牵手的少年少女情侣;儿童游乐区的熘冰场有教练带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练直排轮熘冰;还有一二极虔诚的妇人,在一尊颇大的白石观音像前祷告;或有南洋女孩的看护推着轮椅,上头坐着身形萎缩的老人。说来这晚间的公园,这么多人在运动着,很像一个人世四季轮回、青春到老去的全景展示。

  有几天,连续几天,我们发现一只非常漂亮的黑杂褐色,尖耳,眼上像画了两团黑眉的狗,坐在公共厕所旁的一处灌木丛边,一脸哀伤、惶然,不理会我们这些经过牠的人类。妻子说:「好可怜啊,应该是和主人走散了,牠等在那儿,应该就是当初走散之处,牠希望在那儿等着,主人会回来找牠。」

  但我们无法再收容牠啦,我们家的小公寓,已经收养了三只当初领养的米克斯犬,空间的压力已到饱和。怎么办呢?当你没法收容牠,只能硬下心走开。第二天再经过时,还是看见牠一脸固执地坐那儿等着。妻子说:「这应该是遗弃了吧?如果是走失,牠主人应该会回来这找牠吧?」我们边走着公园的红土跑道,边讨论着,不知道自己已被遗弃的等待,真是最悲伤的事。牠一定相信那遗弃牠的主人会回来,那么精神抖擞地坐在那处等着。

  后来几天下了滂沱大雨,我们拿着伞,踩着一滩滩积水仍在公园走路。有点担心那狗,第一圈走到那固定区,发现牠不在那位置了。不会是被捕狗队抓走了吧?走第二圈时,发现牠在另一处的草丛中。「傻瓜,还淋着雨。」妻子说。我们穿过马路去超商买了热狗,回到公园,我拿着热狗,踩着草丛的水洼,蹲低身子向牠靠近,牠警戒的后退弹走。我把热狗捏成小块放地上,慢慢后退离开。妻子说:「吃了,牠吃了。」

  第二个雨天,我们伞下眼睛巡梭,看见牠在无人的儿童区沙坑上,用前脚哗哗哗挖了个坑。然后突然看见一只大白狗跑来佔住那个坑。「天啊,原来牠还有同伴。」一旁又一只比较小的黄狗。我拿热狗靠近时,另两只狗对我较警戒,我有一份心思,把热狗凑近牠,希望牠吃,但牠好像心不在焉,在积水上撒蹄跑起来。那些热狗快被牠的同伴吃了。

  我对妻子说:「往好处想,牠有同伴了,不是自己一个孤伶伶在那等牠的主人吧?」

  我们每天回家,都会告诉两个孩子:「今天在公园又遇到那只漂亮黑狗,我们又跑去超商买一种密封包的肉肠,买了三条,分牠和牠的老大和同伴吃啊,后来经过垃圾桶,爸爸把那些塑胶封袋扔了,不料顺便把我买的十注大乐透彩券也丢啦,或许本来这次会中头奖啊,但算了爸爸也不想再冒雨去公园里翻垃圾桶啦。」如此这般,每天都有关于公园那只狗的情节新进度。直到前几天,雨实在太大了,我们有三天没出去走,等天晴再走去公园时,仍然熙攘的运动人群,但怎么样也找不到那狗了。也许是终于被捕狗队抓走了?也许像草原上迁徙的野生动物,一整群离开这公园,往城市的另个地方流浪了?妻说或是被好心人收养了。但回家后,孩子们问起公园那只小狗呢?我们讪讪的无法回答。

  我想,这个经验,只是一般的,对流浪狗的心中的不忍。我是在几年前,在脸书看到一位叫「丸子」的女孩PO上的四只小狗儿,牠们在收容所,第二天将被处死焚化,我一个不忍,决定收养,但这之后才认识包括「丸子」和她的老师黄宗慧、黄宗洁姊妹(后来我也成了她们脸书的读者),这些多年默默付出的动物保护者,我才破碎片段理解,要和这个将屠杀动物习以为常的社会,或文明,交涉、指出其不义、或扩大对他者痛苦的感受想像力,这是多么艰难巨大的行动。它牵涉到哲学、生命伦理、法令、以及城市人习惯清除其他动物、将其空间掠夺、在人们看不见的场所杀死牠们、使其不存在。甚至在运动领域,这些动保运动者,可能是最弱势,最难引起社会主流关注、同情的一群人。他们关注的动物权,不只这些直观可感的流浪狗、流浪猫之扑杀,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最基本的动物权;甚且关心包括几年前狂犬症透过媒体渲染,造成人们扑杀想像中威胁的野生幼獾;包括白海豚事件;包括虐猫、虐狗事件也是透过现代媒体传播形式,造成所有旁观者的惊悚;包括更复杂的「零安乐」之后,第一线收容所人员承受不了另一种动物受苦形式而自杀,造成的舆论冲击。人类对动物的杀戮,远已超过狩猎捕食之原始需求,已经被裹胁进现代资本社会、都市化、生态破坏、全球化消费链……,种种编织错综的「看不见/不看见之恶」。想要阻止眼见的任一环节对动物的施暴,往往牵一发动全身,极难回溯这整个建构在将动物去感受化、去生存权化、去领域空间化、去尊严化的体系。我们这些后来的人,生活在这个体系里,往往缺乏对这个体系在灭绝、伤害、杀戮这个星球在人类之外的动物们,所有仍然在继续进行的全景理解。

  我深深感受到这种「与人类谋动物生命权」的艰难,置身其中的这些少数又少数的投入者,很像被卷进一孤独的黑洞,那个心智的损耗和哀伤,外边人真是难以想像。我见过一些为动保意识投入的美好人们,他们常会谴责自己、忧郁、愤怒,人手、资源皆不成比例的稀少,你感觉他们在替这个处处虐杀、侵害的文明噩梦补破网,但根本力不从心。我非常尊敬这些为无法替自己争辩的动物,向自己的人类同伴,大声疾唿,试图说情、辩证的人。据说二战结束后,驻柏林的美军要求当时的德国人,分批进电影院观看集中营屠杀的纪录片,有一个现象,电影院所有的观影者都把脸撇开,或低头闭目,心理学说是不愿目睹自己的种族所犯的残酷行为。事实上,为无言无声的动物发言,提醒人类同伴扩大自己的感受,体会到动物们在完全无法反抗的杀戮、虐待、剥夺、异化,那些不可思议的痛苦,这样的说情以及思辨,像在漫漫黑夜中孤独前行,因为不要让自己所在其中的这个文明,丧失理解和感受的想像力。

  黄宗洁的这本《牠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像是关于这个时刻,人站在旷野上,为什么《小王子》里的小狐狸、《一零一忠狗》、《美靴猫》、《天鹅湖》、所有童话故事里的狮子、老虎、大象、长颈鹿、漂亮的飞鸟、海豚、兔子、鹅……所有的动物都不见了?这本书像是悲伤故事的一千零一夜,打开潘朵拉之盒,一个抽屉一个抽屉拉开,对动物这个文明久远以来人类的地球伙伴,思索「本来不该弄成这样尸骸遍野、惨酷地狱」,这些动物原本在我们心灵史中,可能更好的故事。她娓娓道来,一则一则动物的故事,温和但缜密的思辨,而且展列了所有议题延伸的书单。我觉得这是一门现代人(不分大人、小孩)的必修课,我们对动物的真实处境如此无知,但这一切其实可以因一小点滴的愿意理解,而产生极大的进步。这是一本现代人的必读书。

  祝福这本书。

骆以军
(本文作者为台湾作家,代表作有《西夏旅馆》、《女儿》、《胡人说书》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