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被逼入绝境的青少年心理

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被逼入绝境的青少年心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青少年心理
  • 犯罪心理
  • 社会问题
  • 心理学
  • 成长
  • 绝望
  • 暴力
  • 边缘群体
  • 心理健康
  • 危机干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无差别杀人、随机杀人的加害者犯案后大都说了这句话,令人莫名愤怒又莫名害怕。

  本书以2008年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加害人为首章,由加害人曾经讲过的话及亲弟弟叙述家庭的状况为基础,点出各种看似普通,却可能潜藏的家庭问题。

  「无意的举动或者一句话可能就会伤人」,这句话大家一定都同意,但是到底具体来说是哪句话是哪个动作影响了对方,我们却很难说个明白。一个人会走到想要「无差别杀人」这样的地步,到底历经哪些事情?

  第一章,以作者的叙述为底,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并建议我们适当的应对方式。第二章,从「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的这句话分析,其实背后隐藏着欠缺他人关爱的原因,希望有人来关心。这种自立性的不足从何而来?由父母应有的角色及个人主义社会中你我应有的角色来分析及建议。第三章,谈现代社会普遍的网路依存症可能的威胁。第四章,谈大量杀人的心理,及可能有的各种精神问题或精神障碍。第五章,分析发现大多加害者的转变,从与父母、朋友的关系不好开始,而其根源在于负面意识过强,容易陷入自暴自弃的情境。第六章、终章,介绍如何对应这样容易陷入负面偏激心理的人。除了身为父母的人应该学习如何应对,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组织去架构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支援在十字路口徘徊的青少年们。

  作者虽为心理学者,但内容却不艰涩,以许多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简单小事为例,详细的分析,使读者了解精神疾病不是什么特殊的事情,有时只是想法偏激,而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或周遭,所以没有必要标签化。

  遇到情绪低落或者看起来有些不一样的人,要试图沟通,改变他们偏激的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可能是一时的极端妄想、臆测,重新回到这个社会。

  看似丰饶的社会,潜藏许多让青少年迷失及沮丧的黑洞。传达生命的宝贵、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存在,才是解决及了解无差别杀人的第一步,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专文导读

  〈音量开到最大的无声吶喊〉-黄致豪  执业律师、司法行为科学研究者

  〈从灭绝之途,走向希望之路〉-杨添围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院长、专长司法精神鑑定

 
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被逼入绝境的青少年心理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青少年极端心理与社会边缘困境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并非探讨具体的犯罪手法,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系统性忽视、情感孤立与无力感的年轻人,如何一步步滑向“毁灭性思维”的深渊。作者通过对多起未成年人极端事件的案例研究,结合心理学、社会学及教育学的多重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结构、家庭教育模式与虚拟文化对青少年心智形成的复杂影响。全书旨在理解而非评判,探寻潜藏在“杀人念头”背后的真实呼救与无声的绝望。 【第一章:沉默的牢笼——成长的压力与期望的重负】 本章以详实的社会观察开篇,描绘了当下青少年所处的独特生存环境: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与相对隔离的现实社交。我们探讨了“完美主义”教育体系对个体自尊的侵蚀。当代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不再仅仅是学业上的竞争,更是一种全方位的自我要求——外表、才艺、人际关系、未来规划,仿佛每个环节都设有高不可攀的评分标准。 书中详细分析了“精英教育”的副作用。当一个孩子被告知“你必须成功,否则就一文不值”时,失败的可能性便被放大为世界末日。这种结构性的焦虑,在缺乏有效的情绪宣泄出口时,很容易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因为外部世界成为了压力的主要来源。我们采访了多位深陷“完美人设”泥潭的年轻人,他们讲述了戴着面具生活的心力交瘁,以及一旦面具松动,随之而来的巨大自我厌恶。这种厌恶感,往往是向外攻击的初始动机——“既然我如此不堪,不如拉着这个世界一起陪葬。” 此外,本章也深入探讨了“延迟满足”教育的失效。在即时反馈的数字时代,青少年习惯于快速获得回报,当面对需要长期隐忍和付出的现实挑战时,其挫折耐受力明显不足。对“慢”的恐惧,催生了对“快解决”的渴望,而极端行为,在某些扭曲的认知中,被视为最快的“终结”或“宣告”。 【第二章:情感的孤岛——家庭连接的断裂与陪伴的缺失】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家庭环境的剖析。我们研究了“缺位式”父母的影响,这包括生理上的缺席(如过度加班、长期出差)和心理上的缺席(如沉迷于自己的社交圈或工作,对孩子的内在世界缺乏兴趣)。 一个核心论点是:“关心”不等于“连接”。许多父母提供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却未能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对接。孩子在表达痛苦时,得到的常常是“你有什么好抱怨的?”、“这都是小事”或“你应该感恩”。这种情感上的“无效回应”比完全的沉默更具破坏性,因为它明确地告诉了孩子:你的痛苦不重要,你的感受是错误的。 书中引入了“情感代偿”的概念。当孩子无法在家庭中获得身份认同和无条件的爱时,他们会开始在外部世界寻找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可能是通过网络上的激烈言论,也可能是通过挑战既有规则的边缘行为。对某些处于深渊边缘的青少年而言,“杀人”这个极端的想象,在某种程度上,是渴望被“看见”的终极呐喊,哪怕是以最负面的方式被社会关注。 【第三章:虚拟的共鸣——网络空间与身份的重塑】 本章聚焦于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茧房和社群认同方面。我们探讨了网络论坛、游戏社区中某些极端言论的传播机制。在现实中被边缘化或压抑的个体,很容易在特定的网络空间中找到“同温层”,并被放大其负面情绪。 书中详细分析了“去人性化”的过程。当网络匿名性成为保护伞,个体更容易将虚拟对象视为抽象符号而非真实的人类。这为破坏性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温床。同时,部分网络文化中对暴力和反社会行为的浪漫化或“解构式”表达,使得这些禁忌话题的心理门槛被大大降低。 我们特别关注了“复仇剧本”的构建。许多心怀怨恨的青少年会在脑海中反复排练一个由自己主导的、颠覆既有权力结构的情景。这种“复仇幻想”成为了他们应对无力感的心理防御机制。它提供了一种虚假的掌控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故事的主角,而非被环境操控的牺牲品。 【第四章:绝境的边缘——绝望的结构性根源】 本章回归到社会结构性的探讨,试图回答“为什么是他们?”。我们考察了社会公平感、阶层固化对年轻一代心理预期的冲击。当孩子们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阶层鸿沟似乎无法逾越时,希望的燃料便会耗尽。 “被逼入绝境”不仅仅是个人遭遇的挫折,更是一种社会环境的反馈:当他们寻求帮助时,无论是学校辅导员、社区机构还是心理热线,往往无法提供及时、专业、持续的支持。这种“援助系统的失效”,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会得出结论:这个社会不关心我,我为自己的困境负责,所以也有权以自己的方式“退出”。 本书最后一部分,强调了识别早期预警信号的重要性。这些信号并非是夸张的威胁,而是潜藏在日常行为中的细微变化:对死亡的过度关注、社交圈的急剧收缩、对个人物品的异常处理,以及情绪的剧烈波动。本书呼吁社会各界——教育者、家长、社区工作者——学会倾听那些“不那么直接”的求救声,在绝境形成之前,提供一个安全、不带评判的对话空间。 【结语:寻找生命中的“安全阈值”】 全书在提供深刻洞察的同时,也坚持了建设性的立场。我们相信,绝大多数抱有极端想法的青少年,其核心诉求是生存与被爱,而非纯粹的毁灭。本书旨在引导读者,理解这些极端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链条,从而构建更具弹性和同理心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这些被困在成长迷宫中的灵魂,找到通往“安全阈值”的路径。这本书献给所有关心下一代心灵健康,并愿意深入探究人性幽暗角落的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碓井真史


  心理学博士,现任新潟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所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心理辅导师(SC, School Psychologist)。专长为社会心理学,特别是犯罪心理学、自杀预防等。

译者简介

李怡修


  2008年赴日至今,日本东京外语专门学校日本语科毕业、日中翻译科肄业,后进入一桥大学法律研究所主修刑事诉讼法,取得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一桥大学法律研究所博士生,研究关键字为「诉讼构造论」、「证据阅览」、「裁判员制度」。

  曾任NHK BS1台採访台湾冤狱平反协会纪录片节目制作翻译、法务部研究计画助理等。亦接手个案翻译。

  体验各种台日文化冲突,谑称自己是「夹在中间的人」。
 

图书目录

序章

第一章  秋叶原无差别杀伤事件
为了杀人而来秋叶原
青年的成长过程与家庭
过度保护,夺其意志
过剩的亲情,夺其自立
迫其服从,造成强烈的不安
体罚的可怕副作用
破坏自由及创造力,父母的自我中心意识
不适当的撒娇表现
过度的家教,夺去孩子的心
关于「青春期挫折症候群」    
沟通不足导致的憎恶感    
无法放手的父母    
孤独与绝望感,加速前进    
接着,又失去职场里的连结    
被「手机依存症」逼到墙角,充满闭塞感    
非黑即白,大逆转的心理    
秋叶原无差别杀伤事件的现在与将来    

第二章  「谁都可以」的心理    
「谁都可以、谁都没差」的连锁    
JR荒川沖站杀伤事件    
JR冈山站月台推人落轨死亡事件    
谁都可以,拜託来爱我    
有谁听到我的声音    
好带的孩子更需要注意    
父亲的职责、母亲的职责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父亲应有的态度    
过于优秀的家庭也会出问题    
四种「机能不全家族」的类型    
追求爱,少年犯罪者的心    
对家人下手,对社会下手    
停不下来的无差别杀伤事件    
八王子路上无差别杀伤事件    
从疏离感而生的,负的连锁    

第三章 「网路社会」把人心逼入绝境    
佐贺县劫持巴士杀人事件    
「网路依存」而生的心理困境    
网路交流的心理    

第四章 大规模杀人的心理    
大坂儿童杀伤事件    
妄想型人格障碍症    
无法给予满足感及安心感的环境    
下关路上无差别杀人事件    
畏避型人格障碍症    
欲求不满手段假说    

第五章 无法顺利建立人际关系    
从与他人的关系中孤立    
因人际关系淡薄而产生的杀伤事件    
斜边交流的不足    
述情障碍    
包容孩子的情感及表现    
「找寻自己」而逃亡的年轻人    
「自我认同」的重要性    
羞耻心与罪恶感的不同    
撒娇-攻击型犯罪    
陷入自暴自弃的心理    
轻度发展障碍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    
精神官能症带来的障碍    
人格障碍?正在增加    
边缘型人格障碍症    
无法抓好与他人的距离    
自恋型人格障碍症    
各式各样的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    
好孩子的犯罪?坏孩子的犯罪    

第六章 为了不制造犯罪者    
不安的环境中    
惩罚与道德心    
关于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首先,了解孩子的心情    
给孩子信赖与安全感    
小心「空转的爱」    
无法拥抱孩子父母    
需要疗癒的空间、活跃的舞台    
无条件的爱    
因为特别,所以努力    
创造支援青少年的社会    
为了让青少年改变    
管理与自由的并存
走向新生活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短期疗法    
社会键(社会的羁绊)    
爱你的孩子,成为被爱的父母    
非论理性的信念「必须要……」    
错误的行动化    
学习打招唿    
偶然力:追寻幸福的方法    
接受,奋斗    

终章    89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音量开到最大的无声吶喊    黄致豪

执业律师、司法行为科学研究者、总统府司法改革国是会议委员


  关于现代司法行为科学(forensic behavioral science,也就是包括心理学、精神医学、脑与神经认知科学等在司法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欧美早自西元十九世纪末,便已经有雨果‧闵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1863-1916)以降的诸多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不断地在各个领域深耕研究,累积实证证据,希望进一步了解人类思维与行为,和各种法律议题之间的关系。

  也正因为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极其复杂,从来不易归因于单一因子或事件,因此无论从科学、法律,甚至哲学的观点,长期浸淫于司法行为科学与法律的实务工作者,其累积的知识越多,往往越不愿走那条思考上的捷径,不希望把犯罪单纯地简化为犯罪者一身、一时、一地的个别行为,进而主张单纯地给予对应的惩罚或杀戮。

  因为这样的认定,根本无助于解决人类所面对的犯罪或司法问题,只是找出一头供多数群众洩愤的代罪羔羊而已。

  在台湾,或许是因为司法行为科学的研究相对不备,又或许因为身处于「后解严社会」的我们其实从未经历精神上的真正解严,因此对于犯罪的观点向来侷限于「犯罪即应重罚/处死」的膝反射式思维。无怪乎华人社会直至现代,仍对于包青天式的虚构王权正义弥漫着近乎盲目膜拜的信仰,往往认为对犯罪与犯罪者的研究、理解与追寻相关脉络,根本是浪费时间。

  我身为一个司法实务工作者,同时也是司法心理学研究者,在每每必须面对「人人皆曰可杀」的重案被告时,基于对法律与科学的理解,没有奢侈的空间可以忽略每一个重要的提问,以及其背后的行为科学意涵。律师的职责要求我必须竭力为每一个被告辩护,无论被告是否为社会所喜;科学的训练则迫使我必须不断地往下扣问:「是哪些因素造成的影响?有哪些证据?」这般扰人亦复自扰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身为人父,我自觉有义务去理解「一个人是如何变成这样的」。以确保自己不会在教养上走入相类的死胡同,无意间影响下一代。而这样的感受,在台湾社会集体经历台北捷运的随机杀人事件后,尤其浓烈而迫切。

  依据审理北捷案法院审判期间所公开的资讯指出:北捷随机杀人案的被告郑捷,他之所以犯案,乃是渴望被人杀死;而这样的念头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了。郑捷似乎并未遭遇任何来自家人的虐待,虽然就学有挫败,但似乎也未经历重大的霸凌或伤害。他生前在法院曾自述,小学时因为与两个女生起了争执,而起了杀人的动机;而在国中时,经历师长全班集体性的体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恨意。

  果真如此,他为何不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报复?而是选择在成年后,以如此激烈的手段来抹除自己,同时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最恶劣的恐惧印记?即便是他本人,似乎也不知道上述问题的确切答案,以及究竟如何把原生的动机,最终转变成对陌生人或社会全体的杀意誓约。

  就此而言,我的观点与本书身为心理学家的作者所思索的,不谋而合:这样逸脱常人理解范畴的犯罪,或许是一种将音量开到最大的无声吶喊;在这样的吶喊背后,是因为严重疏离感造成的无限绝望。

  当一个儿童或少年经历长期的严重疏离、无力与绝望后,终于习得了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自此再也找不回自我的价值与认同。最终他决定了,既然自己如此不被注意,以至于必须考虑在绝望中,透过某种宣示性的行为来换取世人的目光。

  这种宣示行为的终极呈现方式,就是透过随机的杀戮来抹除自己的存在,同时最后一次将自己的身影投射入所有人的心中—哪怕换来的是最深切的厌恨与恐惧。此时,由国家赋予的、以杀戮为名的刑罚,便为这样的宣示行为打下了最强的聚光灯。

  这种透过国家来杀害自己的行为,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周边伤亡。这种被指为「人神共愤」、「罪无可逭」的处境,或许正是此类犯罪者渴望的最后一哩路:自我毁灭,同时又得到社会的注意。

  事实上,除了本书举出的日本相关案例与研究,远在世界另一端的美国,近代同样有难以计数、憷目惊心的各种随机屠杀事件,例如:

  一九九九年,科伦拜高中随机杀人案(由两名高中生 Eric Harris 与 Dylan Klebold所犯);二○○一年,加州圣地牙哥山塔纳高中随机杀人案(由 Charles Andrew Williams 所犯);二○一二年,康州纽镇胡克小学随机屠杀幼童事件(由 Adam Lanza所犯);二○一二年,科州奥罗拉「黑暗骑士」随机杀人案(由 James Holmes 所犯),在在指向上述的行为模式与犯罪心境。

  问一个乡民都爱问的题目:身为司法行为科学研究者与法律工作者,难道我主张的是不去惩罚这样的重大反社会行为吗?不去抚慰被害者与其家属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各国法院判处这些人死刑或无期徒刑,从未间断;而我们的社会与法律体系更从未展现对于事发脉络的一丝理解与宽容。可惜的是,行刑过后,被害者与其家属同时也被国家与媒体遗忘在悲痛的深渊中,任由巨大的愤怒与无力感与他们为伴,在黑暗中度过余生。

  但在个案的刑罚以外,我们仍然有展望未来的责任。从行为调整与矫治为前提的刑罚论观点出发,这样的反社会行为必须透过惩罚与矫治来建构病识感(insight),进而设法重塑─真正能在行为与意识上,让被害者与其家属取得一个真挚了结(closure)的受刑人。至少,远比快意惩罚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透过检视此类犯罪脉络,设法挖掘出足以减少,甚至避免日后类似事件发生的相关因子或相关征兆,让下一桩事件别再发生。

  随机杀人犯罪者的肖像,不分国籍,在犯下如此骇人听闻的罪行之前,常有着类似的轮廓:「像空气一般没有存在感」、「看起来觉得好寂寞、好疲累」、「严重的疏离感」、「认真文静,个性温顺」、「家庭关系形式化」、「深切的权威认同」、「想做一个了结」、「生命与世界实在太无聊了」、「已经很努力了,却仍然无法达到期待」、「透过网路或其他媒介吐露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却几乎无言」等。既然有迹可循,那么透过真挚的研究、教育观念的导正,以及建构社会安全网政策,或许并非全然没有避免的机会;透过检视这些征兆,对于大规模的随机杀人行为进行早期介入(early intervention)。

  但当我们的社会与媒体沉迷于刑罚、杀戮;当多数家庭的双亲汲汲营营于长工时的餬口谋生,连亲子间的谈心都成为一种奢侈,这时又有谁能感受孩子们在日趋形式化与失能化的教育体系、家庭单位中,所陷入的疏离泥淖?谁能以关怀的角度注意这些迹象?又有谁来陪伴孩子们走过这段孤独的旅程,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

  当孩子们已经把无声吶喊的音量开到最大时,我们这些掩耳拒听、有眼难视的成人,以及这个以我们为主体所构筑的社会,又何能完全撇清责任?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秋叶原无差别杀伤事件

为了杀人而来秋叶原

二○○八年六月八日,星期日。中午十二点半左右,一名二十五岁的年轻人驾着两吨重的小货车,冲进热闹的秋叶原电器街,步行者天国。直接冲撞路人,甚至没有留下一点剎车痕迹。车子的挡风玻璃被撞出一条大裂痕。从终于停下的小货车上,走下了一位年轻人,手里握着匕首,一边大喊大叫,一边开始攻击路上的行人,不分男女。他手里的这把刀,连怀着爱心鼓起勇气照看被害者的女性也不放过,深深地刺进她的背。

根据报导,刚好也在现场的人,在作证时这么说:「小货车非常勐地冲进来。我一开始还以为是肇事逃逸。接着就听到旁人大喊着『路上杀人魔!是路上杀人魔』柏油路上到处都是血,这一带完全陷入了恐慌状态。」

七人死亡,十人身受重伤。最糟糕的路上无差别杀人事件发生了。

这个被警官制伏在地,然后被逮捕的年轻人,出生于一九八二年九月,青森县人,事发当时在静冈县做油漆工人,是个派遣社员。中学时,曾经以最优秀的成绩考上县内最好的高中……他说:「世上的一切都很烦人。对生活也觉得很厌倦。」「想杀人所以来秋叶原。」「谁都可以。」「想做的事情……杀人,梦想……独占八卦新闻版面。」

这个青年到底生什么气呢?到底为了什么伤心了呢?不是直接找惹恼自己的那个当事人发火,也不是摔东西发飙,而是去杀那么多他从来没见过的人。年轻的人有时候会气到忘我,有时候会气到出手伤人。但是秋叶原的他,那股涌现的怒气与悲伤,好像失去所有的希望,要把世界终结毁灭似的。若是想要保身的人,应该不会做出这种荒唐的事吧。如果害怕死刑,应该也不会犯下这种大规模杀人的行为吧。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把这个年轻人逼到这样的绝境呢?

青年的成长过程与家庭

事件发生后,有非常多关于加害者青年与他家人的报导。加害者本人也陆陆续续提到自己的成长过程与家人的事。小他三岁的亲弟弟也对外发表自己在事件发生前后的日记及札记(《週刊现代》杂志二○○八年六月二十八日、七月五日、七月十二日号)。家人在事件发生后马上公开自己的札记、日记,这种事情史无前例。就这样,这个家庭的样子,从两个孩子的叙述,浮现了出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但却充满了力量和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直接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既准确地传达了信息,又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些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比喻,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这种写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犯罪的纪实,更像是一部关于灵魂深渊的探索。它挑战了我们对善恶的简单二元划分,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读完后,我久久无法平静,这本书所带来的思考,将伴随我很久。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颠覆了我对“青少年犯罪”的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这类事件的发生,要么是天生性格缺陷,要么是简单的模仿。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原因——被逼入绝境时的绝望,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出路而产生的极端行为。主人公的每一次选择,都像是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心理上的微妙变化,从最初的抗拒、恐惧,到后来的麻木、甚至一丝丝病态的“掌控感”,每一步都显得合乎逻辑,却又令人心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比如主人公在关键时刻的微小动作,一个眼神的闪烁,一次不经意的呼吸,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这使得人物形象异常立体和真实,不再是脸谱化的反派,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的痛苦和挣扎,让人忍不住去理解,甚至产生某种程度的同情。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悬疑小说。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于“绝境”这一概念的深刻剖析。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困境,更是精神上的囚笼。主人公所经历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压迫,让他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在这样的极端压力下,人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本书给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答案。我看到了,当所有的希望都被剥夺,当所有的信任都被摧毁,当所有的退路都被堵死,人的底线会变得多么模糊。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人性中最丑陋、最黑暗的一面,他直面了它,并试图去解释它。这让我开始反思,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念头?只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环境相对安全,我们才没有走到那一步。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人性是多么的脆弱,又是多么的复杂,而那些被推向边缘的人,可能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有特色。它不是线性的,而是通过一些看似零散的片段,逐渐拼凑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轮廓。起初,我有些不适应这种跳跃式的叙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反而更贴近主人公当时混乱、破碎的心理状态。读者需要主动去思考,去连接,去理解那些被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动机。这种参与感非常强,让我仿佛化身为一名侦探,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而且,作者在情节的设置上,也极具匠心。每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都可能隐藏着更深的伏笔,每一个人物的出场,似乎都带着某种目的。这种层层递进的悬念,让我欲罢不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构建一个心理迷宫,邀请读者一同沉沦其中,体验主人公的绝望与疯狂。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这类以青少年心理为切入点的犯罪题材作品并不少见。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一股沉重而压抑的气息所笼罩。故事的主人公,一个看似平凡的少年,却被卷入了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中。作者并没有急于展现血腥暴力的场面,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刻画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转变。他如何一步步被推向绝境,内心的道德界限是如何被一点点瓦解,这些细节的描绘极其细腻,让人不寒而栗。我甚至能够感同身受他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孤独感,以及在极端压力下,思维方式发生的扭曲。这不是简单的“好人变坏人”的故事,而是深入探讨了环境、遭遇、以及人性中潜藏的黑暗面如何共同作用,将一个普通人推向无法回头的深渊。那种无力感和绝望感,在字里行间流淌,直击人心。它让我开始反思,在某些极端的境遇下,我们是否真的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讲述的故事情节,更在于它引发的关于人性、道德和生存的深刻拷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