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灾难:揭穿大剥削时代商品与服务背后的真相,透视资本诡计的高CP值迷思

外包灾难:揭穿大剥削时代商品与服务背后的真相,透视资本诡计的高CP值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ic Loomis
图书标签:
  • 外包
  • 剥削
  • 资本主义
  • 商品
  • 服务
  • 真相
  • 经济
  • 消费
  • 高性价比
  • 劳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拥抱COST DOWN,我们赢了CP值,却输掉一切!

  我们都是资本诡计的棋子、惨痛后果的承担者:
  派遣氾滥、社会过劳、低薪剥削、贫穷中产、
  黑心食品原料、3C垃圾、环境劣化、气候变迁……

  这些外包造成的灾难已经无所不在,
  眼不见为净并不能让你我置身事外。

  当全球经济体系全面拥抱外包制度,
  企业得以切割责任,消费者懒得究责,
  看不到的人权与环境灾难,每天都在远地与我们身边上演,
  让你我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从最潮的3C、时尚产业,到食品、玩具、家电等传统制造业,再到採矿、钢铁等重工业,
  全世界不分大、小品牌跨海竞逐更低价劳工、低廉原料下的制品,已经深入现代人的生活;
  从银行24小时客服,到大学与医院里从事清洁、推送病患等基层工作的低薪派遣劳工——
  「外包」已无所不在,也将我们所有人卷入资本的诡计与复杂难解的后果中。

  企业为规避本国劳动与环境法规而迁厂海外,是天经地义的全球化策略?
  将业务外包后,企业或机构就可以无视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
  而消费者只需过问自己的权益,其余都无须在意?
  当你口中的这些高CP值商品可能隐含重金属,你还能说「外包」与自己无关吗?

  为降低生产或营运成本而发展出的外包/派遣模式,数十年来获现代社会广泛採用;
  它是如此理所当然,从国家到私人企业、公共服务机构,
  无不理直气壮利用它带来的效率与利益,
  我们却无从得知那些外包工作的厂房环境是否受到污染,或劳动条件是否安全、合理,
  视而不察自己所处的安全危机,或是在眼底流动的他人苦难。

  我们安心享受的各式服务、食衣住行育乐各种商品当中,
  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包裹着无知糖衣的外包灾难之上?

  ●台湾企业凭什么敢以「劳动部过度倾向劳工,逼台湾企业出走」威胁国家与劳工?
  ●庞大资本自由流向工资更低廉、不在乎劳工健康或生命安全、轻忽环境破坏的开发中国家,为什么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企业生存法则?
  ●为什么世界各国政府不再承担照顾穷人的责任,由企业接手基本服务?
  ●当大学、医院依赖承包商,不顾其劳动条件,一切只求cost down,我们的社会付出了什么代价?

  产业外移、外包(outsourcing),以及供应链经济模式,
  使大企业不需对劳工负责,却得以最低成本获取最高利润;
  丰富又低价的现代生活各种大量制造商品,在消费者眼不见为净的地方生产,
  也让企业得以隐藏生产过程、掩盖真相——
  从血汗工厂的内幕、大规模污染,到商品与食品制造过程的安全疑虑。

  外包制度为全世界带来无数工安、环境灾难,也造成母国劳工失去工作、工会力量式微;
  劳动市场盛行外包体制,导致劳工薪资与福利不断下修,中产阶级渐渐消失——

  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世纪中,劳工曾经拥有力量,团结对抗企业,逼迫政府立法保障!
  今天我们以为天经地义的一天8小时工时限制、最低工资的保障、工安法规与污染限制的规范,以及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的设计等,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给劳工的礼物,而是美国劳工在20世纪的三○到七○年代发出怒吼、透过工会的力量不断与企业抗争,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在环境运动与工人运动上取得胜利后,为全球劳工奠定下的基础。

  ◎资本流动(Capital Mobility)的「地理诡计」
  当工会阻止了企业掌控国家,资本流动成了企业反工会的核心策略:关闭已成立工会的厂区,到无工会的他州或国家设厂——那里的劳工即使反抗剥削,也会因担心失去工作而削弱抗争的力量——这种作法终将成为企业对付劳工的王牌,而现代产业外移的起点是墨西哥在美国企业建言下于1965年推出的「边界工业区计画」(Border Industrialization Program),以便美国企业前往利用当地的低廉工资。

  ◎谁捏造了「全球化」的神话?
  1970与1980年代,企业开始更积极反击。在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领军下,学者纷纷携手企业和亲商政客,暗中颠覆工会、福利国家,以及美国暨全世界劳工的合理生活。美国总统雷根(共和党)、英国首相柴契尔夫人(保守党)带头拥抱这种新创的经济「正统」,在1980年代推动各种亲商政策,世界开始向「全球化」狂奔而去。

  1995到99年间担任「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鲁杰罗(Renato Ruggiero)曾表示,打击全球化「等于试着停止地球运转」,美国总统柯林顿(民主党)则宣称全球化「不是政策选项,而是事实(fact)。」——企业与政客联手编造出「市场决定」这种「自然法则」,捏造其正当性,以掩盖事实上一切出于他们的选择与决定,由政治护航全球资本主义。

  自由贸易,说穿了是资本家的经济自由;创造工作机会,说到底是向下竞争的最低成本。「全球化」并未为人类带来平等与共荣,而是金融资本的垄断与扩大抽吸,造成更大规模的贫穷,以及频繁的经济乱局。

  ◎贫穷并非一种个人苦难,而是放任企业切割责任之下生成的社会肿瘤
  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商界以卡内基为典范,向全世界贩售「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国梦迷思,换个角度来说,「没能成功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于是大多数世人相信: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或仅能勉强度日,那是因为你懒惰、酗酒、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你就是个失败者,一切全是你个人的错,贫穷是咎由自取的结果。

  这一套「赢家神话」刻意忽视结构性不公,将社会弱势标签化,为资方的剥削决策开罪。不论产业外移或业务外包,利润和股东价值永远胜过劳动条件和环境责任,底层劳工陷入永不能翻身的泥沼,农民被迫放弃家园去为资本家卖命——或选择自杀。

  ◎「自由市场」有如民主一样神圣不可侵犯?
  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间,全球政商界菁英联手打造出一种假象:现代社会只能在「全球化」与「保护主义」之间做选择,别无出路。他们以「自由」为语汇——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来表述他们从世人手中夺走自由的作为,将民主的究责精神抛到一边,挥舞「任何对自由市场的干预等同于反民主」的大旗,使「去管制」成为世界经济的常态。

  国际金融机构也为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和全球工作外移扮演推波助澜的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要求穷国必须大砍政府经费、将社会服务民营化才能获得贷款,从而造成开发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动盪,只能向外国企业敞开大门——正合国际资本家所欲,因为这些如今亟需工作机会与投资的国家少有劳动或环保法规,是企业追求最高利润的天堂。

  国家保护企业甚于广大劳工,企业将灾难输往全球,政府机关将民生基本服务转包民间,
  劳工为求生存而不敢反抗剥削,居民被迫承受环境破坏的恶果,
  企业或组织机关却得以只享受营收、只讲绩效,撇清所有雇主责任。

  这就是21世纪的政治与商业运作常规,也是我们必须加以破解的作为——
  透过政治手段,重建负责任的经济模式与符合正义的社会结构。

  本书作者卢米斯为美国罗德岛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专研美国劳工和环境运动史,但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国的劳工与环境议题今日几乎都正面临相同困境,因此美国这一百多年来劳工抗争与环境运动的发展,值得我们深究并引为借镜。

  他从1911年纽约三角女衫公司(Triangle Shirtwaist Company)失火导致146名劳工死亡(多数为女性)、终于促成立法改善工厂安全标准,以及国际妇女服装工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Ladies' Garment Workers' Union)的成立切入,连结到孟加拉2013年热那大厦(Rana Plaza)倒塌导致当中1,134名成衣厂劳工丧生的巨大工安灾难,为我们从史料中仔细还原了当前全球化资本主义危机如何一路发展至今的故事。

  本书不只指出现代经济、社会问题的特定历史根源,也一一点名那些今日仍操控世界经济的公司一百多年来如何结合政治势力对抗工会,以及那些对抗企业不当行为的个人和团体又是如何奋斗促成进步的立法。作者清楚揭示企业何时开始与为何将生产外移、外包,所谓「自由贸易协定」对穷国、小国基层农工的生活造成何等致命冲击,再以个别章节细述这些企业如何在全世界造成血汗工厂、工安灾难、大规模环境污染、食品工业的隐忧,以及气候变迁这项人类史上最大的环境威胁,并根据美国历史上的劳运成功经验,在最后的章节提出如何开始改变这一切的建议,以及每个人都可以确实执行的方针。

  ◎全球化的发展无法撤回,保护主义时代已逝
  我们的觉醒应该用来促进社会正义,而非意气用事。自愿退出全球生产体制并不能帮助劳工,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的逃避。唯一可以带来改变的方法,是为我们期望的改变而奋斗。政治改变的成因是群众运动和法律改革的结合。唯有结合这两者的力量,才能终结资本流动的灾祸,并使全世界的劳动阶级得以有尊严地工作。

  失败主义者思维,无法带领我们前往任何地方。劳工运动在上个世纪的斩获,也曾被视为激进而不切实际——但他们做到了。我们必须就劳工法和环境法创造一个全球法律框架,借以抗衡21世纪的极端全球化经济。我们必须参与关于经济、贸易和环境议题的全国政治对话,去要求企业负起责任。唯有持续不断向企业及其亲信政客施压,我们才能塑造一个尊重全球劳工和生态的二十一世纪,而不是剥削劳工和生态来造福前1%的政商菁英。

名人推荐

  【专文导读:台湾篇】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鸣人堂》、《报导者》专栏作家张烽益

  《报导者》总主笔李雪莉|工地监工、《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作家、记者房慧真
  贫穷与租税政策研究室召集人洪敬舒|台湾环境资讯协会祕书长陈瑞宾|台湾大学社会系教授蓝佩嘉|联手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媒体评论

  「艾列克.卢米斯将厄普顿.辛克莱的小说《屠场》全球化了。他揭露美国企业外移的最重要原因是为了规避《屠场》那些书籍所催生的法规。或许《外包灾难》也能激发一场近似的运动,为全世界的工人、地球的环境发声,以及我们这些穿着『他们』制造的服装、吃他们生产的香肠的一般大众。」——詹姆斯.洛温(James Loewen),《老师的谎言:美国高中课本不教的历史》(Lies My Teacher Told Me)作者

  「在这部精彩的产业史概论中,艾列克.卢米斯揭示了我们可以怎么——不,应该说我们必须——为争取像样的工作、干净的环境而战,只要别让那些企业逃出我们的『视野之外』。我们需要像企业一样以全球为脉络去思考、行动,迫使它们不论到任何地方都要尊重公义。所有关心工作与环境的人都必读此书。」——艾维雅.乔姆斯基(Aviva Chomsky),美国麻州萨勒姆州立大学历史教授,《移民如何成为非法》(Undocumented: How Immigration Became Illegal)作者

  「本书向那些宰制我们生活的企业霸权提出严厉的谴责。艾列克.卢米斯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地理学是阶级冲突的核心元素。」——安德鲁.哈洛(Andrew Herod),美国乔治亚大学特聘地理教授

  「企业不受限的权力高涨,在许多方面都成为灾难,包括那1%菁英威吓我们99%所有人噤声——以免忤逆了主子——的能力。本书所说的事既充满悲剧性,也非常重要。」——比尔.麦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经济》(Deep Economy)作者

  「写得好又资料广博的一本书……揭示了职场灾难与恶劣工作条件、疾病、环境灾难之间的诸多关联。高度推荐!」——卡波纳.阿克特尔(Kalpona Akter),孟加拉工人团结中心常务董事

  「艾列克.卢米斯揭示了人类的系统仍然很残破,而这是我们的星球,我们是它的子民,尤其是那些最边缘的角落,那里的人正在付出代价。然而,只要我们採取集体行动,一切仍有希望。」——贾桂玲.派特森(Jacqueline Patterson),「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环境和气候正义计画主任

  「详尽、惊人的评论集,出自一位杰出历史学者之手。」——约翰.尼可斯(John Nichols),《进步份子》杂志(The Progressive)作家

  「《外包灾难》出版得正是时候。艾列克.卢米斯揭示了社运份子该如何讨回我们的国家——为了工人,也为了所有关切地球命脉的人。」——谢罗德.布朗(Sherrod Brown),美国俄亥俄州联邦参议员

  「卢米斯是记述二十一世纪劳工运动的健将之一。他直言不讳、充满才智、出手毫不留情的风格,保证本书又是一本令人激动的作品。」——美国民谣女歌手萨拉.嘉菲(Sarah Jaffe)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揭露当代商业运作真相的书籍简介,不涉及您提供的书名信息: 《契约的阴影:现代劳动与消费的隐形边界》 在这个信息爆炸、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与无数无形的契约打交道。从清晨醒来点开的App,到手中紧握的电子产品,再到为我们提供日常服务的各类平台,一种看似高效、无缝衔接的商业模式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对“价值”的认知。然而,在这层光鲜亮丽的外壳之下,隐藏着复杂的权力结构、模糊的责任界限,以及被重新定义的劳动本质。 《契约的阴影》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全球化经济体系中,新兴商业实践如何运作、其社会成本如何被转移的批判性著作。本书不提供简单的二元对立论断,而是以细致的田野调查、严谨的案例分析和跨学科的理论视角,力图揭示那些被“去中心化”、“平台化”或“按需供给”等时髦术语所掩盖的真实运作逻辑。 第一部分:重构的劳动力版图——零工经济的真实面孔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传统的雇佣关系正在瓦解。新的“合作者”、“独立承包商”或“自由职业者”身份大量涌现,这股浪潮宣称赋予劳动者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本书首先聚焦于这种新型劳动关系的建立过程。我们不仅审视那些提供服务的劳动者,比如城市中的配送员、网约车司机,以及远距离处理数据的“鼠标工人”,更深入探究他们如何被纳入一个由算法和绩效指标严格控制的系统之中。 我们将详细分析“算法管理”的机制。算法并非中立的工具,它们是权力意志的体现,负责设置价格、分配任务、评估表现,乃至决定劳动者的收入和生存空间。书中通过对多个关键行业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这种管理模式如何系统性地规避了传统雇主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医疗保险、退休金和职业安全保障。劳动者在享受“弹性”的同时,也承担了全部的经营风险,这种风险的内部化,是现代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代价之一。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这种劳动模式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当稳定的、可预测的工作岗位减少,个体对未来规划的能力被削弱,社会安全网面临的压力几何级数增长。我们探究了这种趋势如何加剧了收入不平等,以及它对工会和集体谈判能力造成的根本性挑战。 第二部分:价值链的迁移与责任的稀释 现代商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价值链的极度分散化和全球化。一家跨国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其背后可能涉及数十个国家和成千上万个实体之间的复杂协作。本书的第二部分旨在穿透这种复杂性,揭示价值是如何在不同层级之间流动,以及责任是如何在层层分包中被有意地稀释和转移的。 我们考察了全球供应链中的“看不见的劳动”。从原材料的开采,到初级加工,再到复杂的组装和最终的物流配送,每一个环节的参与者——尤其是那些处于供应链底端的劳动者——其工作条件往往是透明度最低、议价能力最弱的一环。书中通过对特定制造业集群的追踪,揭示了品牌商如何利用严格的采购合同和对时间节点的苛刻要求,将生产压力和环境成本转嫁给下游的制造商和工人。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外包”和“服务转移”的哲学基础。当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如客服、IT维护、甚至部分研发工作)转移出去时,这不仅仅是成本控制的决策,更是一种组织架构上的权力重塑。这种重塑使得核心企业能够保持敏捷,同时与那些可能存在劳动争议或环境违规行为的实体保持一定的法律距离。我们分析了这种“责任的远距离控制”如何使得问责制变得异常困难,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往往难以找到最终的决策者或承担责任的主体。 第三部分:信息与认知的博弈——消费背后的权力结构 当代商业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信息和数据的掌控。我们不再仅仅是商品的消费者,更是持续不断的数据提供者。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了数字平台和信息服务领域,分析消费者在看似透明的交易界面下,如何成为被“精细化管理”的对象。 我们审视了“个性化推荐”背后的逻辑。这些系统并非单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它们更深层的功能是优化用户的注意力分配和购买决策路径。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企业得以构建出极具说服力的“需求幻象”。书中详细阐述了定价策略、激励机制和信息筛选如何共同作用,引导消费者做出符合平台利益而非自身最佳利益的选择。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知识产权和数据所有权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当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时,谁拥有使用权、解释权和收益权,便掌握了经济博弈中的主动权。我们分析了大型科技公司如何通过复杂的法律结构和技术壁垒,巩固其在信息基础设施中的垄断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对创新生态和市场竞争产生的长远影响。 结论:重拾能见度与重建契约精神 《契约的阴影》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读者辨识当代经济系统中那些被美化或复杂化的运作机制。它呼吁我们超越对“效率”和“便利性”的盲目崇拜,重新审视我们所依赖的商业结构是否公平、是否可持续。 本书不是要回到工业时代的旧有模式,而是探讨如何在高度互联、技术驱动的环境中,重新确立劳动者的尊严、消费者的自主权以及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有当我们穿透契约的阴影,看清价值链的真实流向和劳动力的隐形代价,我们才能真正参与到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和公平性的经济未来的讨论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艾列克.卢米斯 (Erik Loomis)


  美国罗德岛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他在网志「律师、枪支和金钱」(Lawyers, Guns, and Money)上,评论过去和现在的劳工和环境议题,连载系列文章〈劳工史上的这一天〉(This Day in Labor History)赢得「克里奥派崔亚历史网志写作奖」(Cliopatria Award for History Blogging)。

  卢米斯亦在AlterNet, Truthout, Salon等网站上发表作品,专书《木材帝国》(Empire of Timber: Labor Unions and the Pacific Northwest Fores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他目前住在罗德岛州的普洛威顿斯(Providence)。

译者简介

陈义仁


  台湾大学财金系毕业,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博士班。译有《博物学家的自然创世纪》、《种子的信仰》(漫游者文化出版)。

导读者简介

张烽益


  【台湾篇撰述者暨导读人】

  现职为台湾劳动与社会政策研究协会执行长、台湾劳工阵线研究员,《鸣人堂》、《报导者》专栏作家。曾经参与写作《崩世代:财团化、贫穷化与少子女化的危机》、《搞工会:工会正义与不当劳动行为裁决机制》、《公平经济新蓝图》等书。业余的长跑爱好者,常神游于坂本龙马与西乡隆盛的日本幕末时空。个人部落格:南洲山房:http://blog.yam.com/fengyi2。
 

图书目录

导读:台湾篇
序言:资本流动的灾难

1.对抗企业宰制的简史
2.工安:受伤、罹病或死于职场
3.环境:输出污染
4.食品:安全与公义问题
5.气候变迁:全人类共同付出代价
6.未来展望:从群众运动到政治改变

致谢
原注

 

图书序言

序言

资本流动的灾难


  热那大厦大火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位于孟加拉萨瓦(Savar)热那大厦(Rana Plaza)的纺织厂倒塌,死伤劳工各为一千一百三十四名、二千五百名。就在前一天,员工看见大楼出现裂缝。领班要他们继续工作,不然就得赔上一个月的宝贵薪水。索赫尔.热那(Sohel Rana) 是这栋建筑的所有人,这位孟加拉商人在国会有许多友人,政商关系良好。热那大厦的设计无法承受最上方四层楼的重量,也负荷不了缝纫机的持续震动。孟加拉虽有建筑法规和安全标准,但服装制造业者掌控政治体系,因此法规几乎不被执行,除非外界要求负责的压力逐渐形成。政治严重贪污腐败。甚至在这栋大厦倒塌前,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不安全的工厂建筑,早已在许多其他个案里,夺走劳工性命。

  与热那签订生产合约的二十七家跨国企业对此毫不关心,其中包括班尼顿、加拿大流行品牌乔菲诗(Joe Fresh)、英国服饰巨擘普利马克(Primark)。沃尔玛虽然宣称未与该厂签订过任何合约,但却曾向热那大厦里的某家公司採购。杰西潘尼(J.C. Penney)的服装也在该建筑里代工生产,只不过该公司宣称不知情。

  这些公司都没有直接雇用为其制造产品的成衣工人,也未在孟加拉发包工作。实际上,它们是跟孟加拉的老板订约,由后者雇用工人来制衣。上述的每家公司大可自行雇工和建厂来制衣,或要求代工厂接受更多、更完善的检查。然而,它们并未这么做,因为它们关心的只有低成本。事实上,它们助长孟加拉工厂老板靠便宜行事来赚钱的模式。对那些公司来说,相关细节并不重要,只要不让消费者看见就好,以免他们知道服饰生产情形后,向公司究责。

  热那大厦的倖存者亦感身心受创。希玛(Shima)在该厂五楼工作,而且奇蹟般地活了下来。如今,她会在夜里尖叫惊醒,不是想起死去的友人,就是梦到自己被活埋或性命垂危。瑞丝玛(Reshma Begum)受困瓦砾堆中长达十七天,获救时说道,「我作梦也没想到还能重见天日。」年仅二十岁的蕾哈娜(Rehana Khatun) 则失去了双腿,她为了存钱结婚而在热那大厦里工作,现在已经放弃那个梦想,只希望学会用义肢走路。

  这起倒塌案让我们关注服装究竟如何产制,看到成衣业学会把生产藏在远离美国消费者的地方,以求降低成本、增加获利,并让公司免于为那些工厂的情况负责。美国人既不认识那些服装工人,也不晓得孟加拉在哪,对于那些工厂里的情况只是略有所知。这场倒塌事件对服装公司的财报数字几无影响,但为了确保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后果,沃尔玛、Gap和杰西潘尼等美国重要零售商,仍设下一些没有执行机制的虚假安全规范,试图告诉消费者,它们已经採取行动,即便这些作法毫无意义。生产过程依旧藏在消费者的视野之外。距离很重要。

  ◎全球化

  企业迁徙获得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的支持,透过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区和劳工法豁免条款,已将产业风险移至世上穷人,此举将工业生产的代价和消费者分隔开来,并损害全美和全世界的劳权和环保。在此引述劳动地理学家赫洛德(Andrew Herod)的说法,企业从事「地理诡计,将生产过程的各部分藏在偏僻的孤立社区,尤其是员工被剥削最严重或接触有害化学品的部分。」无工会职场、贫穷线工资和不受管制的污染,全都是牺牲劳工尊严及健康,来造就股东获利极大化。

  本书指出,当企业有能力将生产地点迁往世界各地时,美国中产阶级就会被削弱,世上穷人也会被彻底剥削。当企业能如此轻易迁徙时,没有谁的工作是安稳的,也没有人能靠动员组织,来争取更好的工作。当我们被跨国企业任意劫持时,就会出现失败的工会、污染、不安全的职场和不稳定的经济。企业对于劳工和地球的剥削,深植于一种寻求利润,却不顾长期后果、劳工尊严或环境永续的经济体系。对它们来说,每季损益重于永续的生态系统或员工十指齐全。

  本书讲述的,是全球化资本主义危机背后的故事。内容从工业革命的开端一直谈到现在,并指出现代问题的特定历史根源,同时亦彰显对抗企业不当行为的个人和团体。揭示企业何时、为何将生产外移。亦提及企业领袖本可採取的一些替代途径,以此所形塑的经济不仅可以产生合理利润,也能提供劳工有尊严的中产生活,并在这珍贵且濒危的地球上,永续使用资源。但是,企业并未採用替代途径,而是选择故技重施,不顾劳工安全和健康、避免为劳工的职业病负责,并将工厂废料排入河川和空气中,迫使全球穷人受到额外的折磨。

  三角女衫公司大火这类灾难仍在孟加拉发生。圣塔芭芭拉漏油事件在奈及利亚重演。中国的河流就像凯霍加河那样被污染。一九九一年,时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一份备忘录上写道,「我总认为非洲那些人口不足的国家,污染也极为不足,它们的空气品质比起洛杉矶或墨西哥城,很可能不够糟。」他力促世界银行帮忙把有毒废料送往「污染不足」的非洲。

  尽管世人纷纷为此痛批桑默斯,但这并无碍他晋升权力最高层,成为柯林顿和欧巴马这两位总统亲近的经济顾问。令人难过的是,输出风险已成为美国两大党的共同计画。虽然政治人物都喜爱高谈创造美国工作,但「华府菁英」——政治人物、说客或权威者——支持的实际政策,反而是以「自由贸易」和「经济竞争力」为名的美国对外投资。

  全球化已经改变美国、墨西哥、印度、孟加拉,还有几乎世上的每个国家。我们知道全球化导致产业工作移出美国。就在企业为了廉价劳力和松散的环保法规而出走之后,克里夫兰、底特律和弗林特(Flint)之类的城市,都在艰苦追求复甦。过去四十年来,美国劳动人民已经看到薪资停滞、长期失业,以及生活水准下降。本书就此故事加以补述,焦点放在全球化如何危害美国的环保运动和劳工运动,以及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经济学家史迪格里兹(Joseph Stiglitz)将全球化定义为「各国和各民族在运输和通讯成本大减之下的紧密融合,以及货物、服务、资金、知识和人口(这点改变较少)跨国交流壁垒的瓦解。」全球化就是想法、文化、政治体制、食物、动物、植物和疾病的散布。从十三、十四世纪开始,贸易网路就已连结东亚、印度、非洲东岸、中东和欧洲,而全球化也在往后数世纪里,持续改变全世界,导致欧洲人征服美洲、原住民族遭受种族屠杀、世界食物来源的扩展、野生动植物的耗竭,以及资金和工作在全球移动着。

  当然,全球化本身并无好坏可言。我喜欢享用越南美食,许多越南人也爱吃美式速食。然而,该体制的支持者忽略或辩解现今全球化造成的巨大不公。最明显的就是全世界穷人受到的剥削,企业和政府政策逼得他们抛下自家土地、离开家乡,被迫在现代企业经济里,当个低薪劳工维生。现代全球化虽为股东创造极大获利,但却破坏美国劳工的稳定工作和中产生活,同时迫使世上穷人在受污染且致命的职场工作。

  ◎气候变迁

  由于产业工作被外包,因此美国民众已很少经历产业风险,不再清楚工业化的现实。衣服就像变魔术一样出现在商店架上,包装整齐的肉品让人远离残酷的生产过程。这使我们很容易就不去思考产品如何来到我们手上、是谁在辛苦制作,以及生态系统被改变了多少。这种情况已经改变美国政治。少了那些悲剧来提醒大家工业化对大自然的冲击,民调便显示环境议题的支持度持续下滑,即便气候变迁已成为国际危机。

  国际民调一再显示,认为气候变迁是重大问题的美国人少于其他国家的人民。我们有太多人忘了环保运动为何如此重要。一九七八年有份民调用一连串问题来询问民众,为了联邦的职场和环保法规而让消费品变贵,是否值得。结果赞成的为六十九%和四十二%,不赞成的为十八%和十九%。晚近民调显示支持环保的比例大幅下降。在二○○○年,一份盖洛普(Gallup)民调仍显示,美国人以七十%对二十三%的比例,支持环保重于经济成长。到了二○一三年,变成四十三%对四十八%,经济成长取胜。

  很显然,近来愈发密集的北美化石燃料生产,让美国人看到危险工作和环保抗争在此一併激增,抗争的最大目标是研议中的基石XL油管(Keystone XL pipeline),要将产自加拿大焦油砂的肮脏石油,经由美国中西部输往德州。每当我们看见问题,民众就能做出回应。然而,我们几乎再也看不见这些问题,因为一九七○年代,企业为了因应环保主义将工作移往国外,使得美国人担忧环保法规的经济成本。

  随着来自劳工的支持下降,一九八○年代,许多环保组织便将焦点从城市和全民共享的空气和水,移往荒野保护,大部分劳工都不曾造访那些地方。保护奥勒冈州最后的原生林是件很有价值的事,然而,对砍伐这些林木来养家的伐木工而言,环保主义开始变得像是一种威胁。山峦协会、国家野生动物协会(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自然资源守护委员会(Nation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之类的团体,往往优先从事有关亚马逊雨林或荒野保护的活动,而不管污染如何影响非白人社群,也不设法创造有助地球和美国劳工生计永续发展的工作。

  这些策略虽然能帮大型环保组织向有钱的捐献者募款,却无助于说服美国劳工相信环境主义对他们也有意义。在一九七○年,「地球日」原本是在挑战资本主义,但二十一世纪初,却已变成大家到河边捡垃圾的日子,而且通常有企业赞助。

  由于环团在某程度上被认为代表富裕环保人士而非美国平民,使得民众近年来都不热衷支持它们的行动,包括用以对抗气候变迁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cap-and-trade)法案。在欧巴马当选后,环团即在该案投注极大精力。二○一四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颁布新法规,限制电厂的燃煤排放,此时不仅共和党人,就连产煤州的民主党人也称之为欧巴马「反煤战争」(war on coal)的一部分。

  其实,大部分美国人理论上确实支持限制排放,只是多数人并不认为那是优先事项。在经济不稳之际,环保似乎成了奢侈品,尤其是当美国人的自然视野从流入邻近河流的化学物质,转向亚马逊雨林或阿拉斯加的北极熊。有太多美国人把气候变迁——不但是人类史上最大环境威胁,而且完全是由现今这种生产外包的产业体制造成——看作一个不会冲击他们生活的议题,甚至视为左派的阴谋。

  ◎工会

  全球化诱使企业将生产迁往成本最低之处,从而导致向下竞争。这对劳团产生涓滴效应。美国劳动阶级最有力量的时期,介于联邦政府迫使企业与工会进行集体协商的一九三○年代,和企业开始出走的一九七○年代之间。在一九三○年代和一九四○年代,产业工会联合会(CIO)利用政府在小罗斯福总统新政期间的新立场,组织二十世纪的一些巨型工会,例如汽车暨钢铁工人联合工会筹委会,即后来的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

  这些工会不仅为美国劳工提供史上最响亮的整合发声,而且也成为美国生活的核心部分。美国人开始了解,工会为何不可或缺、它们如何帮在职劳工发声,如何协助改善人们的生活。强大的工会确保中产阶级的成长,带来更高的所得、更好的健康保险和失业保险,还有,最终就是更安全的职场。

  产业生产外移将工会击垮,让美国忘了这些教训。时至今日,仅有十一%的劳工是工会会员,超过半数集中在六个州。美国大多数的劳工团体都已濒临瓦解,私人企业的情形尤为严重,仅有不到七%的劳工加入工会。企业声称工会消灭工作、摧毁个人工作自由,还会侵占会费,这类宣传深深影响大众对工会的认识。例如,不仅共和党员,许多民主党员也指责教师工会妨碍「教育改革」。这些攻击是为了把十二年国民教育民营化,将这项公共服务变成营利事业。一九七八年的那份民调显示,受访者认为值得付出更高代价来提升环保,对于付出更多代价来保障劳工健康和安全,则有五十二%赞同,仅有十二%反对。

  今天,美国政府对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SHA)提供的资金不足,意味着工厂就连最基本的安全检查也鲜少碰到。二○一三年四月,德州威斯特肥料厂(West Fertilizer)爆炸事故造成十五人丧生。那间工厂上次接受OSHA检查是在一九八五年,当时因违规被裁罚三十美元。今日,OSHA的检查员人数少到必须要一百二十九年,才能查完美国所有职场。工会衰微意味着在职的美国劳工变得较不安全也较不健康,即便那些最危险的工作已被输往阻止工会争取改善工安的国家。

  经常面临工作消失、雇主迁往墨西哥、泰国或别州无工会工厂的威胁,让我们的生活陷入混乱。人们愈来愈难设想购屋,或者规划长远未来。替孩子储存大学学费似乎成为了不可能的梦想。有人说我们此生必须转职三次,也有人鼓励我们走遍全美去谋职。许多美国人对此有所回应,导致德州和北卡罗莱纳州人口爆炸,罗德岛和宾州则人口停滞。那些全球化的提倡者向美国人保证,资讯经济加上有弹性的劳动力,将会取代工业化,并为这个创新而活跃的国家及其国民,开创美好的二十一世纪。这个情况并未实现。相反地,新经济已将获利灌注在那些前一%者的国外户头,同时迫使很难找到高薪稳定工作的美国人,承担甚于过往的债务。美国产业基础建设的崩解,让部分地区陷入长期贫困。

  这对企业来说是个完美循环。将营运迁往非工会州和非工会国,可以削弱劳团影响, 并增加获利。工会力量和企业势力在华府的此消彼长,代表企业对政客的影响力愈来愈大。那些政客接着携手企业来搞定一切,并以种种打击扼杀劳团,包括不向「全国劳资关系委员会」(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确认会员名单、借由将某些工作委外而使同一职场有数个雇主、削减OSHA和职业安全计画的经费,并在原本强大的工会州推动Right-to-Work*立法。

  当中以最后这项目标最为恶毒。Right-to-Work是企业所创的委婉字眼,赋予劳工退出工会的选项,同时迫使工会免费在职场保护退会者,还要为其谈判工资和工时。这些搭便车者剥夺工会的应收会费,因而有效限制工会透过组织和游说来争取劳权的能力。企业对此知之甚详,所以美国商会(U.S. Chamber of Commerce)、科赫(Koch)兄弟、波普(Art Pope)等反工会的极端分子,才这么用力催促共和党盟友去完成打击工会的任务。

  企业向来都想要无工会职场。它们曾于十九世纪末拥有,而后短暂失去,如今则在全球各地重新获得。当年的三角女衫公司枉顾人命,而其后继者如今探访全球,遍寻廉价的未足龄女工来剥削。纺织业为了逃避纽约成衣工人——他们不管到哪都会继续争取——于一九○九年争得的工会,遂在一九二○年代开始迁往北卡罗莱纳和田纳西等州,一九六○年代迁往墨西哥,一九八○年代迁往东南亚。二○一二年十一月,孟加拉达卡(Dhaka)塔姿琳成衣厂(Tarzeen factory)发生火灾,造成一百一十二人丧生。这场三角公司大火的翻版,又因二○一三年热那大厦工厂倒塌事故,而更为人所知。

  ◎企业责任

  成衣外包体制的细节,因为太多员工丧命而受到关注,并非业界所乐见。全球服装系统的架构,显然是要保护服装公司,免除对死者的责任。在孟加拉事故后,美国企业宣称对此没有任何责任。由于各公司系签约委託供应商代工制衣,而非自行雇人生产,因此可以宣称自己没有责任。它们试着把事情归咎于索赫尔.热那和孟加拉国内的腐败。热那和他那些密友的确该受谴责,但服装公司促成危险劳动环境的事实,却也受到掩盖。与一九一一年的作法相同,公司把生产发包给包商,将生产交给要价最低的工厂。当价格成为唯一要素,相关成本就会以低薪和不良工安的形式转嫁给劳工。换言之,百年以来,服装业毫无改变,只有工厂换了地点。

  劳工不该死于工作。人们不该在住家遭受工厂毒害。我们能让消费品在合理的环保和工安标准下制造,而且价格不会比现在贵太多。政治人物和企业领袖告诉我们,当前的经济模式是种必然。他们说,这全都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他们创造许多故事,告诉我们工会使美国劳工变得没有竞争力,因此得将工作移往墨西哥和台湾。美国的环保法规给予外国企业市场优势,因此,美国公司除了迁徙还能怎么办?

  这些全是假的。目前这种体制不仅剥削国外经济和环境,还造成国内中产阶级衰微,而这全都导因于企业领袖选择牺牲全世界劳工来获利。若能揭露他们的行为,并陈述该体制的悠久历史,就有机会显现百年来,这些人设法遮掩的情形。资本主义系由个人组成,这代表企业领袖有其他选择。美国人就曾经做过那些选择。自由市场不是一股自然力量,也并非重力。将「市场决定」称作自然法则是被捏造出来的神话,为了隐藏企业领袖和政客的真正决策。我们能够调和资本主义和尊严就业,并协调获利和环境稳定。但前提是得先剥去企业行为外头的层层迷思,并在自己的国家团结起来,一起为全球的劳工赋权。

  要如何实现这些解决方法?如何在美国争取稳定工作,并同时支持全世界穷人的斗争? 这是艰难任务!然而,笔者将在本书之末提出一些建议,让民众争取正义;让各种组织结成有意义的联盟,来对企业和政府制造国际压力;让美国和其他各国政府借由干预市场,来处理这些问题。

  最终,这意味着让企业为其在国外的行为,负起法律责任。如果某家企业想要在美国取得租税优惠和政治影响力,那么在国外设厂或发包时,就得坚守美国工安和环保法规的低标。这些标准必须要有力,还要有国际督察员加以执行。美国企业已将资金流动和法律责任切割开来,将资金恣意移往世界各地,但相关法律却无法跨越国界。这造成向下竞争,各州和各国都无视自家法律标准,借以吸引企业投资。美国企业虽然宣称尊重国家法律和那些无拘束力的协议,但一听闻法律责任或遇上认真执法就马上逃走。许多产业也透过把生产外包给数十家工厂来切割责任,俾能在劳工身故或河流受污染时,宣称不知情,让人更难对企业发起协同行动。

  支持企业迁徙和资金流动的人必然会说,全球化批评者想害孟加拉劳工失业,甚至变得更穷,因为这些人要求血汗工厂遵守的标准,高到它们得关门。这种说法太过荒谬。那些劳工需要工作赚钱,值得领取维生工资,对企业来说,那比美国最低工资便宜多了。然而,他们也需要工安和洁净环境。我们无法让世界回到一九六○年代,那时候美国人购买的产品大多是美国制。「买美国货」(Buy American)运动或保护主义都讨不回工作,只会借由鼓吹孟加拉或墨西哥劳工「偷走我们的工作」的说法,来造成国内外劳工的分歧,而非团结全球受企业剥削的劳工。

  ◎环境正义

  笔者在此提出一些策略,让身处富国的我们,能为世人确保职场和环境正义。由于本身研究美国劳运和环运历史,因此本书聚焦在美国,不过这些论点亦可供加拿大、澳洲、欧洲、日本、韩国等富国的读者参考。首先,我们身为社运人士、消费者和公民,必须去认识资金流动,还要表达并争取我们期待的改变。必须关注所属工会地方分会和环保团体里的各项议题;要在自己的Reddit页面、脸书动态、推特及其他任何地方,跟邻居、朋友、家人和同事谈论这个世界。必须支持各种争取全球正义的社运组织。可以走上街头,抗议违反国际健康和安全标准的企业。所有人都能发起行动,来改变有关全球贸易的言论,就像「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Wall Street)对经济不公所做的那样。

  我们身为选民和社运人士,应将这些议题当作政治优先事项。必须在政治场域强调全球劳工和环境正义,奖励支持劳工和环保的政治人物,反对不这么做的。笔者亦在末章勾勒, 如何借助一个追求社会、环境和经济正义的草根运动,在政治体制上锁定这些议题。我们必须接管政府,使其服务一般民众而非企业。美国史上所有社运都需要政府行动,将其成果变成法律,否则我们将无法为孟加拉的工厂劳工改善环境。企业的自我监控几乎毫无价值,因为那等于让狐狸掌管鸡舍,而且没有给予劳工争取改变的权力。消费者行动虽然重要,但效果有限。

  最终,我们必须创造法律和司法框架,来执行国际工安和环保标准。必须让企业不再有诱因,去利用资金流动来输出危险工作、污染和疾病。企业根本不该能靠着外移,逃避职场健康暨安全标准或排污限制。我们必须努力设立各种国际法律暨管制框架,让企业为其行为负起法律和财务责任。这将迫使企业无论设厂在哪,都得遵守各项职场安全和环境品质标准,使全球劳动阶级迈向更公平永续的社会。

  或许有一些好理由,例如邻近自然资源或市场,会让企业想把营运迁往不同国家,但我们不该容许企业为了增加获利,将污染倒给穷人,或重新创造美国人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大致消除的危险职场。国际劳工组织(ILO)等联合国机构必须被赋予有效的检查和执行权,使开发中国家的劳工有权利和能力,在雇主的母国控告其职场和环保法规违失,并且不许企业透过外包来逃避法律责任。这一切都不容易;全球化企业资本主义是个根深蒂固的体制。然而,劳动人民曾在过去取得实际进展,并能再次做到。

  整体来说,这些目标虽然艰难,但却合宜且可企及,让我们有可能创造公平正义的世界,俾使人们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生态系统健康而完全,企业利益与劳动阶级和地球的利益相平衡。此为我们应当努力争取的社会。
 

图书试读

◎食品业外包生产
 
当你思考全球化经济,可能不会想到食物。然而,资金流动和促进该现象的法律体制, 已经大大形塑食物体系。资金流动转换了食物的生产地点、生产方式、生产者,以及食物对生态系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的农业条款,让美国农民能将产品倾销墨西哥市场,同时利用廉价的美国玉米来餵养牲畜。这改变了墨西哥。墨国猪农因猪价暴跌纷纷停业。
 
一九九五年,墨西哥向美国进口三万吨猪肉,到了二○一○年,则是八万一千一百吨。墨国猪农必须离开自家农场,到别处谋生。有些人向北迁徙,成了美国的无证移民,一部分在北卡罗莱纳州史密斯菲尔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的加工厂找到工作。该公司利用这些移民,来破坏该厂的工会组织运动。当部分移民也加入工会时,公司便致电美国移民暨归化局,自首违反移民法。某天早上,二十一名员工被个别叫进主管办公室,全因使用伪造的社会安全卡而被逮捕、监禁,然后遭到驱逐出境。其他数百名劳工害怕也遭驱逐,于是纷纷逃跑。
 
对史密斯菲尔德的管理阶层来说,雇用无证移工的罚款,即为获得无工会职场的价码。但事实上却造成了反效果,因为它得用支持工会的非裔美国人来取代移工。二○○八年,全美最大的食品工人工会「联合食品暨商务工人国际工会」,在那里赢得一场选举。 然而, 史密斯菲尔德的这种策略经常奏效。二○○八年,爱荷华州一家屠宰场自首违反移民法,目的同样是要妨碍工会成立。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官员进入该厂,逮捕九百七十名员工里的三百八十九人。这一次,工会活动便受阻碍。
 
北卡罗莱纳州的墨籍劳工,大多来自墨西哥湾沿岸的维拉克鲁斯州(Veracruz),留在家乡的居民也发现自己正在对抗史密斯菲尔德公司。NAFTA各项促进土地私有化的规则,让美国的农业公司能在墨国建立美式农企事业。该公司在维拉克鲁斯州盖了一座猪肉加工厂,对待附近居民之恶劣,就像对待北卡罗莱纳的工人一样。它将死猪埋在无衬砌8的凹槽,腐烂后污染当地水源。当地居民团结起来,阻止它扩建新厂,并赢得胜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引人入胜,仿佛是一部悬疑小说,层层剥开,引人入胜。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细腻笔触,揭示了资本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运作,构建起一个全球化的“剥削”网络。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分析了“外包”服务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呼叫中心到软件开发,再到医疗服务,几乎无处不在。而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捷和低廉,往往是建立在那些处于全球价值链最底端、最无声无息的劳动者身上。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矛头指向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经济背景下进行解读。她解释了为什么在“大剥削时代”,这种模式会如此盛行,以及它对全球经济秩序和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她提出的“透视资本诡计”,并非是简单的指责,而是一种呼吁,呼吁我们用更清醒的头脑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环境,去识别那些看似无害的商业行为背后,隐藏着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博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启迪,更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一开始就充满了好奇。 “外包灾难”这四个字,直白地触及到了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过的、或者听闻过的痛点。我常常在网购时遇到令人沮丧的退换货经历,或是面对一些“洋品牌”却发现产品质量平平,价格却高得离谱。这些零散的体验,似乎都指向着某种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揭穿大剥削时代商品与服务背后的真相”,则像一把利剑,预示着作者将要剥开那些光鲜亮丽的包装,让我们看到隐藏在背后的血汗工厂、不公平的劳动条件,以及那些被利润吞噬的良知。 “透视资本诡计的高CP值迷思”,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性价比”至上的时代,商家们无不鼓吹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是如何的“高CP值”,物超所值。但这本书似乎在质疑,我们被灌输的“高CP值”到底是真的划算,还是商家精心编织的骗局?它们是如何通过各种营销手段、供应链管理,甚至是不道德的商业行为,来制造这种“高CP值”的假象,最终榨取消费者和劳动者的利益?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拆解这些看似无懈可击的商业逻辑,让我们看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的真实成本和剥削。这本书的书名,已经成功地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公平和真相的渴望,以及对当下消费主义文化的反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场集体催眠中醒来。过去,我一直深信“便宜有好货”,或者至少认为“一分钱一分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作者在这本书中,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将“高CP值”这个词从神坛上拉了下来,暴露了它背后隐藏的“剥削”本质。她详细地阐述了企业如何通过转移生产基地、压榨劳动力、规避环保法规等一系列操作,来降低成本,从而制造出“高性价比”的假象。 书中的一个章节,详细描绘了服装行业的“快时尚”现象。那些价格低廉、款式新颖的衣服,看似满足了我们不断变化的消费欲望,但实际上,它们背后是无数的童工、被污染的水源以及被浪费的资源。作者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反而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将这些残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她鼓励读者去质疑,去思考,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高CP值”的产品,以及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真的可以承受。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消费观重塑,它迫使我重新定义“价值”和“意义”。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那犀利且充满力量的文字。她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那些潜藏在商品和服务背后的“灾难”一一呈现。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某个全球知名电子产品品牌供应链的深度剖析,作者通过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揭示了那些年轻人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以微薄的薪资,24小时连轴转地生产出我们手中看似高端的设备。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剥削,更是对个体尊严的践踏。 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控诉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外包”模式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它与资本的扩张、全球化进程以及政治经济格局之间有着怎样复杂的联系。她指出,我们所享受的廉价商品和服务,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建立在遥远国度无数劳动者牺牲健康、自由甚至生命的基础之上。这种“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一只只沾满了血与泪的手。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我的每一次消费行为,我开始思考,我手中的每一个物品,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代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在参加一场严肃的社会学研讨会,但作者的语言却异常生动,充满了故事性和画面感。她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入的田野调查,描绘了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外包”案例。我特别震撼于其中关于“数字游民”和“零工经济”的讨论,作者揭示了这些看似自由灵活的工作模式,在光鲜外表下,是如何隐藏着不稳定的收入、缺乏保障的福利,以及被算法控制的焦虑。 她没有回避这个时代进步的阴影,反而将其一一摊开,让我们直面那些被掩盖的真相。书中的论证严谨而深刻,但绝不枯燥。作者巧妙地将理论分析与生动的案例相结合,使得宏大的议题变得 relatable。她对“CP值”的批判,也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什么样的CP值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样的CP值是以牺牲更重要的东西为代价的。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工作”、“价值”和“幸福”的定义,它是一部真正能够引发思考、改变认知的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