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鑑识搜查最前线, 解剖八百万种死法

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鑑识搜查最前线, 解剖八百万种死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ouglas P. Lyle
图书标签:
  • 法医科学
  • 犯罪调查
  • 鑑识搜查
  • 死因分析
  • 刑侦
  • 犯罪心理
  • 医学
  • 推理
  • 悬疑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畅销书《法医.尸体.解剖室》
作者道格拉斯‧莱尔医生又一力作!
本书为真正的鑑识迷所写,不厌其烦、不避细节,
带你一窥这个刺激领域,洞悉犯罪现场调查背后真确的科学原理!


  为鑑识科学着迷?
  缺乏全职法医的工具和所受的训练,
  并不意谓着你无法了解犯罪现场调查的一切。

  犯罪剧富有娱乐性,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鑑识案件都不是在一小时内侦结。
  在本书中,获奖作家亦是热门影集顾问道格拉斯.莱尔剖析法医科学的每个面向,让你三两下就解开你钟爱的电视剧里的谜团。从指纹、纤维、血液到弹道分析,你将走过抽丝剥茧的过程,从最微小的线索中解读最重大的讯息,还会学到好莱坞哪里搞错了,真实世界中的鑑识专家每天又是怎么工作的,更有甚者,他们的领域遍及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昆虫学、人类学、心理学等,族繁不及备载。如果你对鑑识有兴趣,你将学到入门的方法,并了解这类型的工作所需的学识背景。

◎这本全方位的参考指南涵盖:
〈详细介绍法医系统〉由谁负责什么、何时进行到哪个步骤,以及如何进行
〈鑑识科学DNA〉认识犯罪现场的保全和蒐证的实际步骤,潜入凶手心思
〈无一不是证据〉从指纹到血迹,乃至于其他相关的一切,调查人员如何分析证据
〈尸体会说话〉如何识别无名尸、推断死亡时间,以及分析创伤型态
〈内幕中的内幕〉一窥鑑识实验室运用毒物学、血清学等知识,找出证据、揪出凶手
〈耐人寻味的鑑识案列〉揭开众多着名刑事档案的破案关键……


◎孙家栋(审订)
台大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现任台大医学院法医研究所教授。专长:法医病理学、病理学。


【重量级好评赞誉】(依姓氏笔画排列)
吕仁 推理作家
知言 台大医学院博士生、推理作家
既晴 推理作家
陈栢青 作家
陈嘉振 推理作家、编剧
游善钧 推理作家
赖志颖 微生物学者、作家
苏上豪 金鼎奖《暗黑医疗史》、《开膛史》作者

「鑑识科学早已是现代推理小说所无法避开的环节之一,从推理小说之父爱伦坡的《莫尔格街凶杀案》出现医生验尸、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诺伍德的建筑师》就出现了指纹鑑识,一百七十五年来推理作家跟着科技与医学进步神速,就算把案发场景故意设计在偏远孤岛也得视剧情需要安排或排除专家证人在内。这部作品有着几乎所有推理作家需要的法医、鑑识知识,是一本极佳的参考书籍,唯有具备完整而全面的理解,才有办法在写作时避开低级错误,进而写出一本让读者信服的小说。」──吕仁(推理作家)

「好一本攻略精华!终于不用堆满桌的教科书只为了合理结构一个犯罪。写犯罪推理小说,首要情节合理,才有办法推理。犯罪现场、犯罪行为与破案过程合乎科学与逻辑,这才是推理小说的梁柱。这本书,简明扼要的提供了所有『合理架构』所需要的必要资讯。书中的用词简单、明了、不艰涩,亦是一本优良的犯罪侦查科学的入门科普书籍。」──知言(台大医学院博士生、推理作家)

「这本书虽然谦称是一本写给小说家的法医科学指南,只是提供正确资讯,然而,甫一展卷,才发现其内容极为丰富、精采,远远超乎想像。书中广涉医学、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不仅蔚为博学宏观,更是一部人类对抗罪案、对抗谜团的斗智百科全书。也许你老早把《CSI犯罪现场》看得滚瓜烂熟,也许你的书架上已经排满刑案实录,但这一本依然能提供更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破案惊奇,打通你解谜擒凶的任督二脉。」──既晴(推理作家)

「打从下定决心以推理创作为终生职志以来,我一直在寻找任何有关鑑识科学和犯罪侦查的书籍,好供写作时参考运用,但大多数参考工具书不是太过粗浅,无法深入探究,就是过于艰深,难以让非专业人士理解。如今道格拉斯.莱尔的《法医科学研究室》出版,简直令我如获至宝,此书不仅有系统地条列鑑识科学与犯罪侦查的各项领域,更在每段章节当中列举一些案例加以佐证,使读者可以清楚详细地吸收相关知识,堪称目前国内最具参考价值的推理写作工具书籍。」──陈嘉振(推理作家、编剧)

「如同推理小说至今仍然被大多数人误以为是『杀人』的小说,法医科学在某些人眼中只是一门研究『死人』的学问。然而这两者,实际上都是借由逝者的余温,尝试回应生者的疑问。」──游善钧(推理作家)

「作为一本写给小说家的法医科学指南,作者道格拉斯.莱尔没有在客气的。大概看太多美国影集或文学作品出现鑑识科学上不可能出现的状况,与其不断翻白眼,还是佛心来了把最基本的法医科学原理、历史,以及鑑识科学的方法都列在本书中。要从中得到《千万别吸死人的手》这类作品的娱乐效果那是缘木求鱼。但你若是写作相关主题的作家一定要参阅此书,绝对可以减少很多现实上的错漏,而喜欢阅读这类主题的读者,更可用此书来推敲作品的逻辑。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是基于美国的规范及法律,若要以此来书写以美国以外地区为背景的作品,也得适时参考当地相关的法规及流程,以免成造成『拿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的窘况。」──赖志颖(微生物学者、作家)

【亚马逊读者五星书评】

★本书涵盖了一切法医科学资讯,从DNA鑑定到伪造判定等,全面涵括的一本书。关于检测方法(如亲子关系和DNA鑑定等),本书告诉你程序步骤、用途、每一种检测的缺点等等。关于犯罪的情况,则是描述不同的做案手法,并深入解释调查员如何区分。内容丰富详实,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是一本教科书。很多时候,我得在网路上查找补充资讯,但做为一本指南,它确实发挥作用,让作家的取材研究更为容易。我对本书真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适合所有对法医科学基础有兴趣的人阅读。虽然时而涉及技巧说明,但不会让人读得一头雾水。探讨的主题广泛且富一定深度,多数人可从中获得他们想知道的知识。

★让人读得欲罢不能的一本书!它提供了足够的科学资讯,但不致过于深入。每个神祕/惊悚小说作家都该拥有一本。如果你的孩子对科学有兴趣,这本书更能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喜爱。

★我很开心能发现这本书,这是犯罪小说家必备的案头书,特别是如果你想在小说里对法医鑑识的过程与细节有可信的描述。我发现它不仅丰富了我的写作,也触发我产生其他灵感……它值得我给的每一颗星,强力推荐!

★倘若你的故事情节接近任何犯罪现场,就得留意血迹是不是喷溅;不仅如此,对尸体颜色的描述必须正确……有了莱尔医生的这本书,我们可以创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基于您提供的书名结构(“犯罪手法系列”的另一本,侧重于法医科学与鉴识搜查,但不是您提供的具体书名内容): 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悬案档案的微物证据(暂定名) 聚焦:超越死亡的叙事,追踪细微的真实 本书是“犯罪手法系列”中的又一力作,它将带领读者深入法医科学的殿堂,但视角不再聚焦于解剖台上的最终判断,而是转向了犯罪现场那片布满迷雾、等待被激活的原始数据——微物证据(Trace Evidence)的世界。我们相信,每一个案件的真相都由无数个极其微小的“不在场证明”所构成,而破解这些证据链条,是现代鉴识搜查的生命线。 本书摒弃了传统侦探小说中对直觉或戏剧性审讯的过度渲染,转而采用严谨、系统且极具画面感的纪实叙事风格,深入剖析了法医化学、物理学、材料学乃至生物学如何共同协作,从看似无关紧要的碎片中重构完整的犯罪图景。 第一部:尘埃的语言——微观世界的重建 章节核心:看不见的指纹 在所有犯罪现场中,最常被忽略的往往是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元素。本部分将重点介绍“转移性证据”的采集、保护与分析技术。 1. 纤维与毛发的溯源学: 介绍如何通过先进的显微光谱分析(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来区分天然纤维(羊毛、棉)与合成纤维(聚酯、尼龙)的产地、染料批次甚至使用磨损程度。我们将揭示一个看似简单的“衣物纤维交叉污染”案例,如何将嫌疑人锁定在特定的车辆内部或工业环境之中。不再是简单的“A的毛发在B的衣服上”,而是“该毛发具有XX结构、YY的表皮细胞残留,其生长环境符合特定高湿度的A地”。 2. 涂料与油漆的化学指纹: 针对涉及交通工具撞击、入室盗窃破窗等案件,本书详细阐述了涂料层(Paint Chips)的“分层分析”。每一层油漆的成分、厚度、聚合反应过程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地质年代的记录。我们追踪了国际汽车制造商在不同年份、不同生产线上微调油漆配方的数据,如何帮助鉴定一起多年未决的“肇事逃逸”案件。 3. 土壤与矿物学的证据链: 土壤并非仅仅是泥土。不同区域的土壤含有独特的矿物颗粒、孢粉和微生物群落。本书详细记录了法医地质学家如何通过比对犯罪现场泥土与嫌疑人鞋底、工具箱内残留的微量矿物结构,成功证明了“移动的犯罪现场”——即嫌疑人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跨越了多个地理区域。 第二部:液体的低语——生物与化学的交汇 章节核心:痕迹中的代谢信息 这一部分将把焦点从固态证据转移到那些与生命活动直接相关的痕迹,尤其是那些需要高度敏感设备才能捕获的生化信号。 1. 血液飞溅模型的拓扑学: 虽然血型和DNA分析已是常规,但本书深入探讨了“血迹形态学”(BPA)的进阶应用。通过对血滴冲击角度、卫星飞溅(Satellite Spatter)的精确测量,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我们如何确定受害者与攻击者在空间中的相对位置、攻击次数以及工具的类型,甚至能还原出攻击者站立的微小高差。 2. 爆炸物与毒物残留的痕量分析: 在反恐和复杂毒杀案件中,残留物的浓度可能低至ppt(万亿分之一)。介绍新型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MS)和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LC-HRMS)如何有效地从复杂基质(如衣物纤维、人体组织)中分离并识别出极其微量的爆炸物前体或罕见毒素。重点解析了“反应残留物分析”如何揭示毒药的混合配方或爆炸物的现场制作过程。 3. 精液与体液的非DNA信息提取: DNA提供了身份信息,但体液的其他组成部分提供了环境信息。研究了精液中蛋白质组学分析的应用,如何通过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模式,推断出个体在采集样本前的健康状况、药物使用情况,甚至样本的冷冻和储存历史。 第三部:超越传统的鉴识技术 章节核心:技术革新与未竟的挑战 本系列章节关注法医科学的未来方向,以及当前技术在面对新型犯罪模式时的局限与突破。 1. 数字显微镜下的时间旅行: 探讨如何使用高倍率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y)分析文件上的笔迹压力痕迹。通过测量墨水的渗透深度和聚合速度,法医可以在不破坏原始文件的情况下,推断出书写时的力度、书写工具的硬度,甚至判断文件是否经过多次复印或数字篡改。 2. 材料科学在入侵分析中的应用: 聚焦于工具痕迹(Toolmarks)的“微观匹配”。不再依赖传统的对比显微镜,而是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撬棍、螺丝刀留下的微小划痕进行三维表面粗糙度分析(Surface Roughness Analysis)。每一个工具都因使用而产生独一无二的“磨损指纹”,本书通过一个复杂的保险箱盗窃案,展示了如何匹配到特定工具的特定使用状态。 3. 建立“证据生态系统”的挑战: 结论部分探讨了当前法庭证据链条中最大的弱点——证据的采集与传输。如果微物证据在现场采集时被污染,或在运输过程中因温度、湿度变化而降解,再先进的实验室也无能为力。本书呼吁建立更精细、更标准化的“现场证据保管协议”,确保每一个微小的线索都能以其原始的面貌呈现在科学家的面前。 结语 《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悬案档案的微物证据》是一部献给细节的颂歌。它揭示了,在冰冷的数据和复杂的仪器背后,是科学家具备的耐心与智慧,他们将宇宙中随机散落的尘埃,重新组合成一个清晰、无可辩驳的真相。对于法医学爱好者、刑侦专业人士以及任何对科学如何揭示人性最黑暗角落感到好奇的读者来说,本书都是一次不可或缺的深度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莱尔Douglas P. Lyle
道格拉斯‧莱尔(Douglas P. Lyle)
本身是心脏病学家,也是执业医生,即使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仍不忘持续创作。2005年,以《Forensics and Fiction》获得麦卡维提奖、爱伦坡奖的殊荣;2013年,更以《MORE Forensics and Fiction》得到安东尼奖、阿嘉莎奖及爱伦坡奖的肯定,其他非小说作品亦多次入选美国最佳图书奖(如《谋杀和重伤害罪》、《鑑识取証天才班》、《凶手与法医科学》等)。多部惊悚推理小说,像是《恶魔的游乐场》、《盲目测试》、《慾海医心》等书,也有相当高的评价。他还写过一篇论文,题为〈惊悚片中出现 的凡尔纳恐怖神祕岛:百年必读〉。
  他于迪西尔斯大学(DeSales University)教授线上法医科学课程,亦与知名影集编剧一同工作,如《法律与秩序》、《CSI犯罪现场:迈阿密》、《神经妙探》、《法外柔情》、《冷案》、《怪医豪斯》等片。目前住在加利福尼亚。

 ◎欢迎到莱尔医生的网页和部落格参观
 医学暨法医科学实验室https://www.dplylemd.com
 法医科学部落格https://writersforensicsblog.wordpress.com/


相关着作:《法医.尸体.解剖室2:谋杀诊断书──专业医师剖析188道诡异又匪夷所思的病理、毒物及鑑识问题》

译者简介

祁怡玮
祁怡玮(ch1-7)|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创意写作硕士,曾任职于学校、出版社,现从事中英文笔译工作。译有《古典光阴风格考》、《世界第一语言的100个祕密起源》等书。

周沛郁
周沛郁(ch8-13)|台大森林系硕士。在森林里待了七年之后,仍放不开对文学和语言的热爱,于是投身翻译。译有《邪恶植物博览会》、《醉人植物博览会》以及多部小说。

林毓瑜
林毓瑜(ch14-附录)|政大西语系、中山英研所毕业。老派推理迷。曾任职出版社,现为自由工作者。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马特.威顿(Matt Witten),剧作家、知名影集《怪医豪斯》制作人
推荐序二 李.戈德伯格(Lee Goldberg),小说家、电视编剧兼制作人
◎前言

【第一部:法医科学的体系】
第一章 法医科学:历史沿革与组织架构
.法医科学的发展
.最早的法医科学家
.法医科学的一般组织
.鑑识实验室的服务
.验尸官和法医

第二章 证据:法医科学的中心与灵魂
.证据类别
.蒐证
.犯罪现场

【第二部:法医与尸体】
第三章 解剖:深入尸体
.解剖史
.病理学家:临床VS.鑑识
.法医解剖
.谁要被解剖?
.解剖程序
.正式解剖报告

第四章 认尸:受害者是谁?
.认尸的重要性
.死后经过时间
.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
.尸体定位
.多具尸体

第五章 死亡时间:时间轴的关键部分
.定义死亡时间
.死亡时间的判定
.尸体腐化率
.人体农场

第六章 死亡原因、死亡机转及死亡方式:受害者是怎么死的?
.死亡的定义
.死亡原因与死亡机转
.五种死亡方式(实际上是四种加一种)
.验尸官的判断
.验尸官报告

第七章 身体伤害:伤口鑑定
.枪械与弹药
.责任的判定
.锐器伤
.钝器伤
.内伤
.电击伤
.咬伤
.性侵调查

第八章 窒息:剥夺人体所需的氧气
.闷死
.勒死
.有毒气体
.溺水

第九章 血清学:血液与其他体液
.血液的特性
.ABO血型系统
.血液和血清学家
.亲子鑑定
.其他体液

第十章 DNA:你的个人编码
.DNA是什么?
.DNA和鑑识科学
.DNA 多型性
.DNA指纹分析程序
.DNA的判别力:数字游戏
.DNA劣化
.寻找DNA
.狡猾的罪犯和疾病
.亲子鑑定
.粒线体DNA
.Y染色体DNA
.CODIS系统
.两起特别的DNA案件

第十一章 毒理学:药物、毒物和毒素
.毒物是什么?
.寻找毒物
.历史观点
.现代毒理学
.样本採集
.毒理学与死亡原因、死亡方式
.毒理检验程序
.常见的药物、毒物和毒素

【第三部 犯罪现场与鑑识实验室】
第十二章 指纹:方便的鑑定工具
.指纹的历史
.人体测量学与贝迪永法
.嵴纹纹形
.指纹分类系统
.寻找、採集指纹

第十三章 血迹:型态会说话
.血迹型态
.血的特性
.流血
.喷溅血迹
.喷溅分类
.血迹喷溅和犯罪现场重建

第十四章 印记:鞋印、胎痕、工具和织物
.鞋印证据
.胎痕证据
.工具痕迹证据
.织物印记

第十五章 微物迹证:见微知着
.微物迹证分析
.微物迹证的种类

第十六章 武器鑑定:不只是枪枝弹药
.武器与弹药组成
.其他武器鑑定技术
.国家弹道资料库系统

第十七章 纵火调查:火灾和爆炸
.火的特性
.纵火
.爆炸

第十八章 可疑文书:笔迹和伪造检验
.笔迹
.伪造
.艺术品伪造

第十九章 犯罪心理学:心理探索
.法医心理学
.精神疾病检测
.连续犯和多起犯
.连续犯的精神病理学
.做案手法与犯罪特征
.犯罪者与犯罪现场的连结

◎后记
◎附录:法医科学工具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马特.威顿(Matt Witten)
  写犯罪小说和电视剧非常有趣,但绝对会有职业伤害。首先,你常常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其次,当你在晚餐桌上聊起连环杀手或将人勒毙的方法时,你的家人难免有点不安。最后更麻烦的是,你可能正在写一部谋杀推理小说的旷世杰作,写到一半却突然发觉你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鬼。
  参阅《法医科学研究室》不见得能治好你的怪梦症,也不见得能让你成为一个言行举止较能被社会接受的晚餐良伴,但绝对能让你增广见闻。从DNA、枪伤后遗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这本书无所不谈,广泛囊括了所有法医科学的基本常识。
  不只如此,这本书极其易读,又搭配超级有趣的轶事。事实上,我读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我太太老是把书偷去读,而她甚至对这种东西没兴趣。
  在写《法网游龙》(Law & Order)、《美女专案组》(Women’s Murder Club)及其他犯罪影集的过程中,我谘询过许多专家,并阅读大量参考书籍,我发现多数科学家「想的」都和犯罪作家不一样。道格拉斯.莱尔却会像作家一样思考,无疑是因为他协助犯罪作家已逾十载,回答过我们成千上万的问题。《法医科学研究室》绝对是我读过最好的犯罪小说家参考书籍。
  最棒的是,你说不定会发现读这本书为你带来灵感,让你冒出谋杀推理小说和剧情转折的新点子。事实上,我正在想该如何将莱尔医生提到的「鲨鱼手臂案」写进我下一部电视影集里,或许我会试着在晚餐桌上说给我的家人听听看。

◎马特.威顿为多部犯罪电视影集写过剧本,包括《法网游龙》、《CSI犯罪现场:迈阿密》、《美女专案组》和《情理法的春天》(Homicide)。

推荐序二
李.戈德伯格(Lee Goldberg)
  刚开始写警匪电视剧时,我学到的做法是避开科学原理的东西,枯燥的阐述只会扼杀一个好故事的动能。不管科学上的原理是什么都不该谈得太多,你大可用一句话很快带过。你可以让你笔下的其中一名员警说:「实验室发现犯罪现场的微物迹证,直接指向道格拉斯‧莱尔。」然后,我们就能进到下一场飞车追逐、枪战或猫抓老鼠的斗智游戏了。
  印象中,唯一一部稍微对科学原理表现出些微兴趣的影集是《檀岛警骑》(Hawaii Five-O)。在每集当中,一身蓝色、有着尖下巴的史蒂夫.麦加雷(Steve McGarrett)必定会去见披着实验室白袍的方查理(Charlie Fong),而方查理则会根据再怎么样也很可疑的科学原理,一本正经、滔滔不绝地做些没有意义的阐述。这种桥段蠢到每一部《脱线总动员》(Naked Gun)电影都忍不住拿来恶搞。
  没人想在警匪剧中看到科学原理。大家想看的是帅气的英雄、快节奏的剧情、怪诞的人物,以及精彩的动作场面。
  神探可伦坡(Columbo)跟犯罪现场调查员谈过话吗?见鬼了,从来没有。
  洁西卡.佛莱契(Jessica Fletcher)看过任何一份实验室报告吗?别做梦了。
  《警署故事》(Hill Street Blues)、《情理法的春天》或《纽约重案组》(NYPD Blue)里的警察多常去实验室听简报?几乎没有。他们忙着应付自己错纵复杂的性生活、自身药物滥用的问题、法治体系的官僚文化,还有警局内部的政治阴谋。
  这些影集的幕后编剧为什么不关注鑑识层面的铺陈?因为这种东西本质上就不刺激。我们相信观众不在乎物证;他们关心的是人,他们关心的是激情和动作。他们对凶手是谁和犯罪动机有兴趣,但对犯案手法就不特别感兴趣了。
  试管、指纹、体液、DNA、阴毛和尸体解剖,纯粹就是没什么香艳刺激或悬疑可言。
  或至少表面上看似如此。
  两部在电视上搬演的犯罪剧码改变了一切,扭转了惯有的编剧观点──辛普森(O.J. Simpson)的真实案件和《CSI犯罪现场》(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的虚构影集。
  辛普森案是一次DNA与法医科学的洗礼,吸引了数百万计的民众。它不只是一场审判或媒体事件,而是一门课程,把观众一无所知的科学层面介绍给他们,而且令人看得如痴如醉。
  《CSI》继之而来。一部关于鑑识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警匪小影集,没人指望它成功。然而它是对的时间对的影集,观众甫发现法医科学这门学问,它就搭上了顺风车,并将科学原理的说明摆在中心、推到前面。剧情完全围绕着证据,犯案凶手及其动机在故事的叙述中退居次要,不管是什么微小的物证,犯罪现场留下的线索才是重头戏。它打破了电视的每一条法则。
  《CSI》真的是一夕轰动,在首播日就爆红。这一系列影集和它的两个延伸节目,从根本改变了我们在电视上说推理故事的方式(我认为也改变了电影和书籍)。真实世界里,陪审团在法庭上期望从检察官那里看到和听到的,甚至也因这部戏有了改变。
  但事实是,《CSI》和它的延伸节目及仿效它的影集都失真到荒谬的地步。剧中人物的言行举止、负责的调查范围、在案件中的执法权利、和警方探员的关系,乃至于他们迅速调查出来的科学结果,都毫无现实根据。
  地球上没有一间警方的鑑识实验室长得像《CSI》的三个节目中那样。多数的鑑识实验室都很拮据、朴素而死气沉沉……肯定不是百万打造的建筑奇观,配有最先进、最尖端的科技,装了成排的平板萤幕监视器,还打上富有情调、五颜六色的卤素聚光灯。
  你绝对不会看到现实世界中的犯罪现场调查员身穿亚曼尼、配戴手枪、质问目击者,还有开着镀铬的悍马车。
  一如我认识的一位退役凶杀探员所言:「《星舰迷航记》(Star Trek)都比《CSI》还真实。而且,要是实验室里的家伙胆敢开口质问目击者,我早就把他毙了。」
  然而对电视圈的从业人员来说,只要观众买帐,这一套就能成立。所以,尽管你我或许知道《CSI》是瞎掰的,对制作电视节目的人而言,它是成立的。现在,如果你要为电视上的犯罪剧码编写剧本,你就得把《CSI》的世界融入你的虚构小宇宙。更重要的是,观众期待看到这些东西。
  警匪片必备犯罪调查剧码,在我看来,备受推崇的《法网游龙》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如果你去看看这部影集早期的节目内容,你连一个犯罪现场技术人员都看不到,顶多是其中一名探员可能会提到某个「刚从实验室得到」的消息。如今,在每一集当中,每个犯罪现场都一定有个侃侃而谈的犯罪调查技术人员,探员则至少要义务拜访犯罪调查总部一次,听某个身穿白袍的技术人员用华美的高科技做多媒体简报。若非如此,观众就不会觉得这个故事「逼真」。
  在警匪片的世界里,犯罪调查是否纯属虚构并不重要。在虚构的情节中,犯罪调查是新的现实元素,其他虚构出来的现实都要以此为标准衡量「真实性」……至少直到另一部警匪片成为破纪录的大热门,重新定义我们说犯罪故事的方式。
  在那之前,不管你是刻划犯罪故事的作家或推理迷,要想深入了解警匪片虚构的科学原理,道格拉斯‧莱尔的作品都是必要的参考来源。这本书说的是法医科学在真实世界中如何运作,而不是像吉尔‧葛瑞森(Gil Grissom)和何瑞修.肯恩(Horatio Caine)这样的角色变的魔术。而你或许会发现,真实世界中的法医科学,甚至比我们每星期在电视上看到的东西更令人着迷。

◎李.戈德伯格是电视编剧兼制作人,作品包括《铁胆英雄》(Spenser for Hire)、《灵异妙探》(Psych)、《谋杀诊断书》(Diagnosis Murder),以及《神经妙探》(Monk)系列作,曾两度获爱伦坡奖(Edgar Awards)提名。

前言
  《CSI犯罪现场》、《尸骨未寒》(Bones)以及《法网游龙》等犯罪影集的风靡凸显出大众对法医科学的兴趣。法医科学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有趣?是对死亡或犯罪世界的变态着迷?还是人类天生好奇,对科学知识总有很强的求知欲?事实上,我们对鑑识相关事物的着迷可能是以上所有因素综合的结果。科学和戏剧是一对强大的组合。
  事实证明,即使是对一般外行人而言,法医科学的世界也相当引人入胜。听到有什么新的鑑识技术,或因为鑑识证据而在法律上取得的胜利,我们会觉得很好奇。无论是从一根睫毛、一滴眼泪或一具有数百年历史的木乃伊身上取得DNA,还是用一枚不完整的指纹解开悬宕数十年的凶杀旧案,我们都黏在电视机前看这是怎么办到的。
  法医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涵盖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药理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细菌学、昆虫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这还只是其中几项而已。当然,本书不可能囊括法医科学的所有面向。事实上,每一章谈到的主题都需要几本教科书才能谈个透彻,而一般读者会觉得那么深入的探讨不只令人一头雾水,还很枯燥乏味。
  在这本书当中,我试图打开法医世界的大门,让读者对法医科学有一个广泛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最常见的鑑识技术,亦即你会在电视上看到的、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些。还有,对小说家而言,这里有你撰写故事所需要的细节。对许多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认识法医科学需要的所有资讯,当今和历史上的资料皆有。然而,也有些人会想挖掘得更深入。如果你是后者,我建议你简单地用Google之类的网路搜寻引擎,针对任何你想探究的主题、姓名或词汇搜寻一下,看看能找出什么结果。
  最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既让人学到东西,也令人看得入迷;当然,还有刺激你思考和发问。针对读者当中的作家朋友,我希望本书不仅提供你创作一个可信故事时所需的知识,也能激发你的灵感,让你探索你笔下不曾考虑过的领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鑑识搜查最前线,解剖八百万种死法》传递给我一种非常强大且引人入胜的信息。我设想,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讲述犯罪故事的书,更像是带领读者进入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实验室,在那里,生命的痕迹被细致地解读,死亡的语言被巧妙地翻译。我倾向于认为,它会深入探讨那些在传统侦探小说中可能被忽略的科学细节,例如,法医如何从一小撮头发、一滴血迹,甚至是空气中的微量物质中提取出关键证据。我特别好奇“八百万种死法”这个说法,它给我一种感觉,这本书将超越我们日常所见的普通死亡,去探索那些因人为因素、意外事件,甚至是极其罕见的自然现象而导致的独特死亡方式。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可能包含大量的案例研究,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独立的谜团,而法医科学就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严谨又富有故事性的方式,揭示科学在追求正义过程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评分

《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鑑识搜查最前线,解剖八百万种死法》这个书名,直接击中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故事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冷峻的实验室里,无数的仪器闪烁着专业的光芒,而在这些仪器背后,是一群拥有精湛技艺的法医专家。他们不畏惧尸体,而是将其视为一本写满了故事的书,通过科学的手段,解读出死亡的密码。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法医鉴定的技术和流程,从初步的现场勘查,到尸体解剖,再到实验室里的 DNA 分析、毒物鉴定等,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最终指向真相。而“解剖八百万种死法”这个表述,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绝不肤浅,它可能涵盖了从最普通的意外死亡,到最离奇的谋杀手法,将死亡的多样性以一种科学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大开眼界,了解那些隐藏在犯罪背后的科学力量,同时也能让我对生命本身有更深的敬畏。

评分

刚翻完《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鑑识搜查最前线,解剖八百万种死法》的封面,就被那股扑面而来的专业与神秘感深深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从书名和包装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在内容充满无限遐想。它似乎不仅仅是停留在普通犯罪小说的层面,而是将我们带入了法医科学那严谨而充满挑战的世界。想象一下,在冰冷的解剖台前,法医们如何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敏锐的观察力,从看似杂乱无章的线索中抽丝剥茧,还原出死亡的真相。那“八百万种死法”更是让人不寒而栗,又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宏大的百科全书,详细介绍各种离奇古怪的死亡原因?还是更侧重于案件侦破过程中,法医技术扮演的关键角色?我甚至可以想象,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步步接近案件的真相,体验那种智力与知识的双重较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将是一场关于科学、推理和人性深刻洞察的冒险,一次深入人类存在最脆弱时刻的探索,让我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甫一看到《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鑑识搜查最前线,解剖八百万种死法》的书名,我的脑海中便立刻浮现出一幅充满紧张与悬疑的画面。这并非寻常的侦探小说,而是将我们引入一个更加专业、更加深入的领域——法医科学。我设想,这本书会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探到犯罪侦查中最不为人知的环节,那里是冰冷的解剖台,是微观世界的证据,是科学的逻辑推演。书中“鑑识搜查最前线”的描述,预示着我们将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和最棘手的案件。我对于“八百万种死法”的提法更是感到震撼,它暗示了死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以及法医工作所需要面对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准确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解释那些看似匪夷所思的死亡背后所隐藏的科学原理和破案线索。它或许会揭示一些令人惊叹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科学的严谨是如何一步步将罪犯绳之以法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生命的可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常常沉迷于那种能够打开新视野的书籍,而《犯罪手法系列─法医科学研究室:鑑识搜查最前线,解剖八百万种死法》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本充满潜力的作品。它所宣称的“鑑识搜查最前线”和“法医科学研究室”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对现实世界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不会回避那些可能令人不安的细节,而是会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深入剖析犯罪现场的每一个微小痕迹,以及它们如何被用来拼凑出事件的全貌。也许书中会涉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学习到诸如DNA分析、指纹识别、弹道痕迹鉴定等各种尖端的法医技术是如何在实际侦查中发挥作用的。我对书中“解剖八百万种死法”的表述尤为感兴趣,它暗示了死亡的多样性及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与死的界限,更是无数可能性的终结。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犯罪侦查的科学性有更深刻的认识,或许还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知识,尽管我希望永远没有机会用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