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家乡

餐桌上的家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家乡菜
  • 地方美食
  • 家常菜
  • 饮食文化
  • 烹饪
  • 美食回忆
  • 地方风味
  • 菜谱
  • 亲情
  • 温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新移民女性沸腾的生命故事
陪着她们做熟悉的南洋料理,聆听她们朴实却坚定的经历

  廿五位南洋姊妹,端出廿五道家乡菜,念念半生的生活经历。
  「餐桌上的家乡」不仅是南洋台湾姊妹会分享料理的粉丝专页
  透过这本书,陪她们做菜、说话,发现新移民女性的柔软与坚韧;
  她们通过料理,勇敢把自己介绍给台湾。

  廿五篇文章,分别出自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柬埔寨与印尼
  篇篇回忆历历在目,洋溢女性的坚毅,母性的光辉,读来辛酸、幸福、动人
  伴随台湾「新南向政策」积极推动,本书让我们有机会用心了解
  这群在国与国之间流转拚搏,却从不放弃爱与家庭的新台湾女人们。

  陈芳明、廖元豪∣专文推荐
  夏晓鹃∣南洋台湾姊妹会创办人_引言
  李岳轩、吕欣洁、阿泼、林丽蝉、侯孝贤、张翠容
  陈又津、杨力州、赵德胤、萧新煌、蓝佩嘉、顾玉玲∣温暖推荐

本书特点

  一,收集二十五位南洋姊妹生命故事,真诚动人。
  二,书末附赠食谱,有完整食材分量表与步骤,方便实作。

名人推荐

  《移人》编辑总监  李岳轩
  性别与政治工作者 吕欣洁
  《介入的旁观者》作者  阿泼
  新住民立法委员  林丽蝉
  导演  侯孝贤
  香港新闻工作者  张翠容
  作家  陈又津
  纪录片导演  杨力州
  导演  赵德胤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萧新煌
  台大社会系教授  蓝佩嘉
  社运工作者,《我们》、《回家》作者  顾玉玲

  她们不是空手而来的一群,而是把她自身的高尚饮食,也一併带到这块土地。
  她们决心把台湾视为自己的故乡,甚至也决心把自己称为台湾人。
  通过料理,勇敢把自己介绍给台湾。
  -陈芳明

  她们在台湾「日久他乡成故乡」,两个家都是故乡,都是家乡,都是自己生命中的爱。
  -廖元豪

  《餐桌上的家乡》期待读者能透过南洋料理看见新移民姊妹作为「人」的真实而丰富的面貎,希望姊妹们的故事让您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异乡人,也曾思念家乡的味道,渴望在异地得到认同与公平的对待。-创办人/夏晓鹃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光影流转:现代摄影的叙事变迁》的图书简介: --- 《光影流转:现代摄影的叙事变迁》 作者: [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出版社: [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定价: [此处留空,以增加真实感] 内容概述 《光影流转:现代摄影的叙事变迁》是一部深入探讨二十世纪以来摄影艺术如何从纯粹的记录工具蜕变为复杂、多维度的叙事载体的学术专著。本书系统梳理了自十九世纪末以来,摄影技术革新如何推动了视觉语言的演变,并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流派的摄影师们如何运用光影、构图、曝光和后期处理来构建和解构现实,讲述超越瞬间的深层故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摄影的叙事力量,并非来源于它所描绘的“客体”,而在于“视角”的选择、时空的处理以及与观者心理的互动。摄影不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瞬间留存,而是一个精心策划、充满意图的文本构建过程。 核心章节与深度解析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近二十个专题章节,结构严谨,论述细致入微。 第一部分:纪实与建构的张力(20世纪初至中期) 本部分聚焦于摄影作为社会见证者的早期角色,以及这种“见证”如何逐渐被质疑和重塑。 1. 早期新闻摄影的“客观性”神话: 详细分析了如刘易斯·海因(Lewis Hine)在记录童工问题时,如何运用对比强烈的布光和精确的瞬间抓取,来构建一个无可辩驳的道德叙事。重点探讨了“决定性瞬间”概念的诞生及其叙事局限性。 2. 构图的革命与主观表达的萌芽: 阐述了“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运动,特别是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如何将摄影从模仿绘画的泥潭中解放出来。分析了他如何通过对纹理、线条和光线的极致控制,使照片本身成为表达内在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载体,而非仅仅是外部世界的翻版。 3. “魔幻现实”的先声:超现实主义与摄影的边界: 研究了曼·雷(Man Ray)等艺术家如何利用曝光过度、太阳蚀刻(Solarization)等技术,打破现实的逻辑连续性,创造出充满潜意识意象的叙事结构。这标志着摄影开始主动地介入并扭曲被记录对象。 第二部分:社会现场与宏大叙事(二战前后) 此部分深入探讨了摄影在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构建集体记忆中的核心作用。 4. 时代之眼:法农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纪实: 着重分析了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和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的作品。不同于早期的煽情主义,本书强调了他们如何采用一种近乎人类学式的、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让环境和人物的姿态本身来叙述贫困和韧性的复杂主题,避免了简单的情感操控。 5. 战地摄影的伦理困境与“缺席”的力量: 讨论了战地摄影师面对的道德选择。叙事在这里不仅存在于被拍摄的画面中,更存在于摄影师选择“不拍什么”的空白地带。分析了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作品中那种瞬间的、极度主观的代入感,如何构建起一种超越地理限制的“共同在场”的体验。 第三部分:从现实到符号的跳跃(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随着媒介理论的兴起,摄影的本质和其对“真实”的承诺受到了彻底的颠覆。 6. 新客观主义与序列叙事: 聚焦于伯德·希尔德布兰德(Bernd and Hilla Becher)的工业遗迹档案系列。本书认为,这种冰冷、格式化的图像组合,通过重复和对比,创造了一种新的、系统性的叙事,它不再讲述单个物件的故事,而是讲述一种“类型学”和“消失中的秩序”。 7. 身份的重构:性别、身体与凝视权力的转移: 深入剖析了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的《无名剧照》系列。此部分认为,雪曼的叙事是“反叙事”的——她通过扮演和模仿,揭示了所有既有视觉文本中身份是如何被预先设定的、被“扮演”出来的,从而彻底解构了男性凝视下的女性形象。 8. 概念摄影与文本的介入: 探讨了摄影如何被置于更宏大的概念框架之下。例如,汉斯·哈克(Hans Haacke)的作品如何将摄影作为社会或政治批判的证据,叙事力量完全依附于图像之外的理论支撑。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流变与“后真相”的影像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数码技术对摄影叙事逻辑的颠覆性影响。 9. 像素的无限可塑性:图像的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改变: 分析了Photoshop等工具如何使“决定性瞬间”的概念彻底崩塌。当图像可以被轻易地编辑、重组和植入时,叙事焦点从“记录了什么”转向了“我们如何看待被编辑过的东西”。 10. 社交媒体的碎片化叙事: 研究了Instagram等平台如何催生出一种“即时传记”的叙事模式。这种叙事是碎片化、自我建构、高度情境化的,它强调连续性而非深度,形成了一种新的、扁平化的个人历史表达。 11. 大数据与监控下的视觉编年史: 探讨了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和卫星图像如何构建出一种“上帝视角”的宏大叙事,而这种叙事往往是匿名且缺乏人情味的。图像不再是个体创作者的产物,而是系统运作的副产品。 第五部分:回归本源:当代摄影中的“非叙事”尝试 本书最后回归到对“叙事”本身的质疑,关注那些试图摆脱线性时间与因果关系的实验性作品。 12. 时间折叠与多重曝光的内在风景: 分析了当代摄影师如何借鉴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多重曝光或长时间曝光,将多个时间点压缩在一个画面内,创造出一种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的叙事空间。 13. 负片与空缺:摄影作为“抵抗遗忘”的媒介: 探讨了当代一些艺术家如何利用模糊、失焦或故意破坏的图像,来叙述那些难以被主流历史记载的、被压抑或被遗忘的记忆,将“遗忘”本身转化为一种有力的叙事元素。 总结:光影的哲学重量 《光影流转》并非一本技术指南,而是一部关于视觉思想史的深度考察。它力图证明,摄影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复杂的哲学、社会和政治意图。理解现代摄影的叙事,就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如何认知、建构并传播自身的存在。本书为摄影研究者、艺术史学者以及所有对视觉文化抱有深刻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了一套严谨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社团法人中华民国南洋台湾姊妹会


  南洋台湾姊妹会的前身是一九九五年在美浓创设的「外籍新娘识字班」,我们希望以语言为见面礼,让新移民诉说她们的故事,手牵手,为这社会谱出新的乐章。二○○三年,姊妹会正式成立。除了教学外,更推行各种法令政策倡议,并鼓励新移民姊妹积极投入社会,透过各种课程、讲座和戏剧活动,让大家真正认识另一种文化和生活。

  二○一四年开始,我们透过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饪课程与访问,带大家认识食物后头的历史、文化,以及将食物带来的人。希望借着姊妹对食物的记忆,一点一滴拼凑出她们家乡的样貌与在这儿的生活。

  我们相信,社会每一成员的努力都将同时成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会的目的便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彼此相互映照,继续这岛屿的历史,形成新的「我们」。

  (欢迎来看我们:tasat.org.tw/)

执笔/胡颀

  台北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湾姊妹会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乡」担任筹画、执笔、粉丝页小编和白老鼠。不擅烹饪,嗜吃。鲜少离家,常神游。对世界怀着初生之犊的大胆和爱意,希望有一天能让更多人看见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cheryl7798@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华丽岛为什么华丽?─陈芳明(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推荐序 舌尖上的多元族群融合—《餐桌上的家乡》带来的感动─廖元豪(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
序 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彼此注视,并为对方呈现─胡颀
序 给亲爱的姊妹们─梁组盈
致谢
引言 我们都曾是异乡人─夏晓鹃

编辑台上 想像,罗望子与斑斓叶的味道─杨佩颖

Chapter 1  离开与回归
另一种选择-阿竹的黄姜煎饼
比上一代再往前一步──满枝有层次的酸鱼汤
在炖菜中找回「我们」-天赋厨娘Erlinda
离开,然后再回来─荣细的辣芒果和斑斓丸子
只要我们在一起-丽群的家乡味
餐桌上的异国与乡愁-Rose的私房菜
饱满与团聚-金枝的筑梦之路

Chapter 2  历史的命运共同体
也许没有「一个」印尼-Lili的大航海食谱
野姜花粽-云槿的北越年味
真正的「梅干菜」-芳菲的缅甸记忆
耶拉府的白斩鸡-容珍回家
见证颠沛的华人史-苏英的归属

Chapter 3  故乡的模样在味蕾呈现
为爱而战-菲律宾的仙杜瑞拉
不管你从哪里来-娣蒂的无国界料理
恩情的重量─为了姊姊不吃牛的梅花
因为我相信-流连辗转人生路的梯亚
总有腌黄瓜的季节-无惧挫折的雅雯
守夏节归乡-来自呵叻高原的瑶
下一站,希望-玛莉的小餐车
田菁花开-女香缘分从瑞典来

Chapter 4  风雨飘摇,有我们在
遮风避雨的所在-丽娜的开斋节
我会接住你-舒婷与四方报
清晨的排骨饭—默默守护的科雅
不说出口的关怀-雅青的酸辣汤
成为完整的人-佩香的南瓜西米露

PLUS-餐桌上的家乡味
柬埔寨
柬式玉米点心/腌黄瓜/柬式猪排饭/香茅鱼汤米线
越南
鲜虾春卷/法越羹汤/酸鱼汤/黄姜煎饼/越南粽子/炸春卷
缅甸
凉拌茶叶/梅干扣肉/腌鱼
印尼
印尼辣酱/巴东牛肉/印尼辣凤梨/鸡肉汤/姜黄饭/印尼海鲜炒面/蔬菜饼/斑兰糯米丸子
泰国
白斩鸡/打抛猪/泰式汤圆/凉拌猪肉/泰式酸辣汤/凉拌青木瓜
菲律宾
Tinola chicken/Pinakbet/Cebu Paklay/Pancit Palabok

图书序言


  
我们在这里是为了彼此注视,并为对方呈现 胡颀

  
  「餐桌上的家乡」一开始只是希望将文化纳入美食课,让大家在烹饪之余对东南亚有多一些认识。为了宣传,我们架了粉丝页;为了粉丝页,我开始追着佩香、满枝、雅青和其他到访的姊妹讨故事。于是,可望不可及的家乡就这么在夏日午后的办公室五味杂陈起来。那是这本书最初的雏形─我们希望透过一个个简单的小故事记下那些对姊妹弥足珍贵的片段,那些她们希望分享、希望为人理解的片段;不为感动谁,不为激励谁,只是呈现,用人与人初次见面最单纯干净的方式。
  
  为了专案宣传的粉丝页渐渐有了自己的生命,有人写信来说他做了某道菜答谢家中看护多年的辛劳,有人将文章转回脸书开心分享:「我老婆做的最好吃!」「原来是这样你都不说!」「下次带妈妈去!」……虽然身为一名研究生,笔尖老是在这些天南地北的菜餚中打转有些不务正业,但一天天在后台看着这些,看着姊妹发现记忆竟能变成故事时开心的神情,总让我一再以志业为由乞求正业的谅解。而在不断询问查找、比对推敲中,本来陌生遥远的东南亚也渐渐展露它的丰富迷人,及其与这座岛屿千丝万缕的缘分。
  
  差不多也在这时候,出版社开始注意到我们,并且慷慨提供出版机会。于是,原本作为回馈品的故事食谱由十道菜增加到六十二道(后来为避免喧宾夺主,删为三十一道),而五位姊妹随兴的分享,也变成二十五位姊妹的生命故事访谈。
  
  我们的初衷是在沉重的叙事外为新移民书写架起一座较平易亲切的桥梁,也希望尽可能避免让姊妹感到不自在,但一些重复出现的问题与重要历史背景终究无法不触及。在处理红高棉、排华和其他敏感政治历史问题时,我们尽可能多方求证、参考相关文献,并透过不同背景姊妹的故事避免单一视角可能的偏蔽。关于家庭、职场与其他亲友间的纠纷,除了少数已经过法律程序或可比对双方说法外,为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一律点到为止。许多姊妹在四、五个小时的访谈中,说了大量涉及政治或家庭、工作的苦痛经历,然而在看到稿子后又因难以言喻的恐惧不安要求删改、重访甚至退出。虽然无法完整呈现这些真实处境十分遗憾,但基于保护立场,我们也一律尊重本人意愿。至于有人极端不愿出现在一本提到「排华」两字的书中,或者有人强烈希望将母国腐败的政治公诸于世,这些由于本书性质限制,未能尽如人意。虽然能力有限,但我真心希望能带大家看到姊妹们带我看到的世界,希望与大家分享箇中可爱可敬的种种,希望我没有辜负众人的信任。
  
  知道我在姊妹会当志工的亲友往往会主动和我分享曾出现在他们生活周遭的新移民故事,其中有温馨深刻的,也有不少令人伤感的。一个好女儿不见得能成为好母亲,一位好妻子也未必是好媳妇,每个人离开母国步入婚姻的理由不同,最后选择实践的价值也不同。就像一位独力照顾重病丈夫十数年的姊妹所说:「我的人生几个小时就说完了,可是一辈子很长,不是每个人都能捱得过。即便我捱过了,也许我也是错了……你看,我就这样浪费了自己的一辈子。」
  
  这二十五位姊妹的故事不可能代表所有移民姊妹,事实上,这本书真正试图呈现的恰恰相反─在「新移民」的标签之下,姊妹彼此间的差异并不亚于我们,而我们和她们的距离也一点不比我们和邻人遥远。偏见和歧视不会在对不可欲的极力抹煞中消失,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生命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美好,却也不像意料的那样糟」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学会同情和原谅─对那些身不由己的人,也对自己。
  

  
给亲爱的姊妹们 梁组盈

  
  我讨厌海鲜、香菜、不吃内脏,长得怪的丑的不吃、辣的苦的不吃、太肥太油不吃……总之,一个挑食的美食白痴竟然会执行「餐桌上的家乡」这个出版计划,真是偶然中的偶然。当初只是很单纯想举办一个能培力移民姊妹,担任母国文化讲师的饮食文化课,所以在募资平台上宣传课程时,决定自己印刷一些食谱故事小册送给赞助课程的人,没想到竟吸引了出版社的注意。
  
  除了谢谢时报出版社给我们很大的自由,让我们能出一本不那么食谱书又不那么报导文学的奇特小书,最重要的,是谢谢这二十五位与我们慷慨分享人生的移民姊妹,还有谢谢擅长烹文煮字,辛苦地在各种情绪与资讯皆爆量的谈话迷宫,梳理出一篇篇移民生命纪实的胡颀。
  
  访谈一共花了两年,胡颀与我四处奔走。两年,说长不长,但生命中少见的各种意外仍向着我们、向着姊妹迎面袭来。
  
  有些生命从新生走向死亡、从幸福走向孤单;
  
  也有些生命是从怯懦走向勇敢、从遗憾走向圆满。
  
  我们无法一一记录。
  
  因为文字无法表达那些难以言说的挣扎与奋斗,有些真的太苦太丑,为了继续往下走,还是得拾起那些珍贵的、美好的时刻提醒自己,这个人生仍然值得,不能放弃。
  
  每一次的访问,不自禁地,总会听到姊妹们在各种性别刻板的狭隘形象里,不分只在母国或台湾,都必须里里外外地,或冲撞、或忍让,在作为一个女儿、妻子、媳妇、母亲等角色中,努力活出作为一个人的真实。
  
  胡颀与我,身处于每一个相异又相似的生命之间,很幸运地,和大家一起走了一段,我们谨以这本书献给在国与国之间流转、拚搏的人们。
  
引言
  
<我们都曾是异乡人> 夏晓鹃/世新大学社会发展所教授、南洋台湾姊妹会理事

  
  二○○○年的夜里,来自印尼的小莉和先生闹不愉快,夺门而出的她骑着摩托车在美浓的田野间急切地寻找平静,但寂静的乡村景色却怎么也安抚不了小莉满腹的心酸与愤怒。心慌慌的时刻,她来到由南洋姊妹和台湾志工合力租下的聚会所,走进厨房、打开炉火,煮了几道印尼家乡菜,细细咀嚼着熟悉的味道,她的心,慢慢地平静下来。
  
  那时,南洋台湾姊妹会尚未正式成立,创立于一九九五年的姊妹会前身「外籍新娘识字班」的南洋姊妹们常在坐落于三合院一角的聚会所上课、聊天,姊妹们最钟爱的空间就是厨房,只要一有机会,她们就带着各种东南亚食材,将传统客家伙房(三合院)的大厨房摇身一变为南洋美食街,吃喝谈笑开心得像是回到娘家过年。
  
  这群漂洋过海来到台湾的姊妹们在夫家很难有机会能料理母国的家乡菜,因为台湾的家人常嫌弃南洋的独特味道。小芳刚到台湾时,特别从家里带了一罐在印尼家家户户都爱用的虾酱,没想到公公一打开罐子便露出嫌恶的表情大喊:「臭死了!好像脚臭啊!」来自越南的小庭坐月子时吃不惯婆婆每天送上的麻油鸡,她最想吃的是家乡的营养美食鸭仔蛋,婆婆听了大怒:「那么恶心的东西怎么能吃?!」为了满足台湾家人的味蕾,姊妹们只好学习做台湾菜,暂时封存对娘家味道的思念,只有来到姊妹们的聚会所才能一股脑地将对家乡的思念宣洩出来,自在地烹煮家乡菜,安抚思乡的味蕾。
  
  食物,看似日常,却非常象征而具体地反映了婚姻移民姊妹们在台湾的处境。在台湾,她们的味蕾被压抑,她们的语言被排斥,甚至连她们作为母亲的能力也被质疑,担心她们教出「发展迟缓」的「新台湾之子」。这些全面性围攻的负面能量,说穿了是来自台湾社会对于东南亚人的偏见与歧视,因为母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结构里相对弱势的位置,她们被台湾社会视为「社会问题」,不断被怀疑是心怀不轨的「假结婚」、来台「淘金」,即使是真结婚,甚至也生育子女,仍被视为无能力教育子女,将影响台湾下一代的「人口素质」。更糟糕的是,这些偏见与歧视不仅弥漫于乡里闲谈、媒体报导,更具体成为法律条文,不断地增加婚姻移民成为我国公民的门槛,让新移民姊妹们必须用尽力气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关卡后才能取得中华民国的公民身分,而这一张得来不易的身分证却只要稍有不慎(例如:骑车撞到他人)就可能被撤销,成为非法居留或无国籍人士。
  
  南洋台湾姊妹会自二○○三年正式成立以来便与其他关注移民/工人权的团体组成「移民/住人权修法联盟」(移盟),不断倡议修法,争取移民权益。为了让社会大众更了解新移民在台湾的处境、撕去贴在她们身上的「社会问题」标签,姊妹会也以各种创意多元的方式,包括南洋姊妹剧团的巡演、多元文化讲师的分享、东南亚语言文化的教学、纪录片与音乐专辑的发行……等,搭建台湾民众与新移民姊妹交流的平台。读者手上的这本《餐桌上的家乡》便源自于姊妹会一项以美食为媒介拉近台湾民众与新移民姊妹间距离的计画。此计画开始于姊妹会在新北市永和社区大学开设的南洋美食与文化课程,新移民姊妹们除了教导学员做南洋料理,也分享与料理相关的历史与文化故事。为了扩大参与,姊妹会将社区大学的学期课程转型为单次的南洋美食实作与文化体验课程,并将姊妹们最爱的家乡菜背后的故事书写下来,与更多人分享。
  
  随着东南亚文化日渐受到关注,我们看见越来越多的南洋美食、文化嘉年华活动,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也热闹上场,早在风气之先便致力于推动东南亚文化的姊妹会对于这股热潮却感到忧喜参半。喜的是,新移民姊妹们有更多展现母国文化的舞台,忧的是,这股东南亚热并未根本地去除台湾社会对婚姻移民的偏见与歧视。在此书完稿之际,攸关移民权益的「国籍法」于立法院三读通过,自二○一二年与「移盟」伙伴共同努力推动「国籍法」修法的姊妹会,虽然欣喜部分条文已获改善,但更忧心的是政府枉顾「移盟」不断抗议而强行通过的多条争议法案。其中将造成移民姊妹最大伤害的是,「国籍法」第十九条规定新移民放弃母国国籍而归化中华民国国籍后,如经过法院判决「假结婚」或「假收养」,政府将「终生」有撤销新移民国籍的权利,使移民姊妹将一辈子生活在失去身分、成为无国籍和国际人球的恐惧之中。此条文内容看似正义,但忽略跨国婚姻的实际状况是:许多婚姻移民来台之前所申请的各种证件有瑕疵,或因与亲友有纠纷而被举报「假结婚」,这些都可能使真实结婚的移民遭认定为「假结婚」而被撤销国籍。
  
  从政府强行通过势必制造更多无国籍人士和国际人球的「国籍法」修正条文来看,我们不禁怀疑政府所谓的「新南向」政策仅仅是为了攻占东南亚市场的利益考量,并无心于反省台湾社会对东南亚的偏见与歧视,使得诸多南洋美食与文化嘉年华活动很不幸地成为无视甚至是危害移民人权的遮羞布。
  
  即使如此,姊妹会从未放弃继续争取移民权益,因为,过去二十年来,我们见证了台湾社会与法令政策在姊妹们的努力下仍有相当改善。「姊妹的梦想,台湾的未来」是一直牵引姊妹会不断向前推进的动力。我们相信,只要有更多人能回归以「人」的视角看见新移民,将他们视为伙伴、朋友、家人,新移民姊妹们在台湾能自在生活、得到平等对待的梦想,总有一天能成为台湾的现实。
  
  《餐桌上的家乡》期待读者能透过南洋料理看见新移民姊妹作为「人」的真实而丰富的面貎,希望姊妹们的故事让您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异乡人,不论是从台东到台北求学,或是从台湾到美国逐梦,也曾思念家乡的味道,渴望在异地得到认同与公平的对待。

图书试读

|编辑台上-想像,罗望子与斑斓叶的味道|
 
不用多加解释,焗烤的口感与莓果的滋味,早已融入我们的饮食;纵使在地理位置上,欧洲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即便我不嗜吃越南、泰式等东南亚料理,也知道这种热带滋味,「餐桌上的家乡」粉丝页,是用南洋台湾姊妹会成员的家乡美食、聚餐合照,让众人看见新移民的另一面。透过说明方才得知,许多姊妹在家乡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经商、教书甚至习医,总之根本不会做菜;因为各种因素在台湾定居,而必须学会如何操持锅勺。从生手到熟悉,厨房成了她们的任意门,火一生起就能瞬间回到还在老家的时刻。
 
如同每个台湾人的胃都有自己的「好吃标准」,那是国外改良过台式餐厅无法复制的家乡味,有自己的风土、时代背景;姊妹们亲手复制的,也是包含回忆、童年、纯真等无法言说的种种情感。或许不那么合台湾人的口味,却真实地反应姊妹们的原乡风景。
 
类似乌梅的罗望子,是众多南洋国家的爱用香料,迥异于此的,是菲律宾选用罗望叶来引出菜餚的酸。而斑斓,也称为香兰,最重要的是功能染色添香。艳绿色、芋头香,东南亚带有此特征的甜点,多半是斑斓做的,当然撒上椰丝才正宗。姊妹边动手烹调,边说着各自家乡料理的特色,关于盘饰、吃法、酸甜度,还有,家乡的谁听到她会做菜吓坏了、谁比谁更久没回家……每次以料理为名的聚会,都是难得的闲暇时光。市集、商店里,那是一个个真实而完整,如同你我一般平凡有着家庭羁绊的女人模样,只是她们说话的腔调、轮廓有些不同,只是她们的娘家必须搭飞机再转几趟车才能抵达。
 
聆听、记录,这些台湾新移民女性迎向人生顺逆的坦然,坚持这个出版计划必须走完,因为这二十五个生命、灵魂的重量沉沉;未被描述的锅炉蒸腾烟雾间,姊妹开口将那些若不是因为这个计划、这本书,终将埋在心底一世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们希望能有更多台湾人理解、看见这些新移民姊妹各自不同的柔韧与姿态,如椰子树、芭蕉花,各有各的灿烂。

用户评价

评分

《餐桌上的家乡》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味道寻根”之旅。作者通过对家乡饮食文化的深度挖掘,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读这本书,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味蕾的愉悦,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他没有刻意去描绘壮丽的景色,也没有渲染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目光聚焦在那些最平凡、最贴近生活的饮食细节上。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浓缩的乡土记忆,都诉说着一个关于亲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故事。作者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他用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家乡的味道,也描绘出了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我尤其欣赏他在描述那些传统烹饪方式时,那种尊重和传承的态度。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食谱,更是祖辈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也走进了那片土地,感受着那里的风土人情,品味着那些代代相传的美味。它让我更加理解,为什么无论我们走多远,家乡的味道,总能勾起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情感。这本书,是一次对故乡情感的深情致敬,也是一次对中华饮食文化独特魅力的精彩呈现。

评分

初见《餐桌上的家乡》书名,我以为会是一本讲述地方特色菜肴的书,抱着对美食的好奇心翻开了它。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心灵对话。作者以一种极其真挚且不做作的笔触,将那些关于家乡的回忆,通过一道道充满烟火气的菜肴娓娓道来。我并非是书中描绘的那个地方的居民,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土地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往岁月的眷恋,却让我感同身受。每一道菜谱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属于作者的独特记忆,或是童年时母亲在灶台前的身影,或是节庆时全家人围坐的欢声笑语。这些平凡而琐碎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却闪烁着动人的光芒,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他对食材的讲解,对烹饪技巧的描述,都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老友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那些关于故乡的故事,那些关于爱与传承的经历。它让我意识到,食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这本书教会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那些最本真的情感,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不要忘记那些曾经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人。

评分

《餐桌上的家乡》这本著作,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家乡的味道与情感的盛宴。我并非是书中描绘的特定地域的居民,然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土地的深情,对亲人的思念,对过往岁月的眷恋,却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深深地打动我。每一道菜肴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是连接他与故乡、与亲人、与童年时光的纽带。他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画面,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我能感受到那锅中咕嘟咕嘟的热气,闻到那扑鼻而来的饭菜香,甚至能想象到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时的温馨场景。书中对食材的考究,对烹饪方式的细致描述,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家乡的味道,不仅仅是味蕾上的记忆,更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情感寄托。它提醒着我,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要忘记回家的路,不要忘记那些给予我们温暖和力量的根。这本书,是一次对“根”的致敬,也是一次对“爱”的深情诠释。

评分

这本《餐桌上的家乡》初读之下,以为不过是寻常的食谱或地方风物志,却没想到翻开后,是一场温情脉脉的记忆之旅。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情,仿佛亲手将那些久远的味道一一呈现。我并非出生在书中所描绘的那个地方,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故土、对亲人的眷恋,却深深触动了我。每一道菜肴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段童年,一个不曾褪色的身影。那蒸腾的热气,不仅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过往时光的温度。读到那些关于亲人围坐,共享佳肴的场景,总会勾起我对自家餐桌的回忆,那些虽然平凡却无比珍贵的瞬间。书中对食材的考究,对烹饪的细致描述,更是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让人仿佛能闻到那股熟悉的、带着家味道的香气。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家乡风俗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叙述,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让人对那个地方生出向往,对那份淳朴的感情油然而生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食物,它更是一本关于“根”的书,一本关于“爱”的书。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在何方,家乡的味道,永远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温暖的港湾,是连接我们与过去,与亲人的最坚实的纽带。

评分

《餐桌上的家乡》这本作品,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食物的味蕾体验与深沉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起初是被它颇具诗意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餐桌”和“家乡”这两个词语组合在一起,就蕴含着无限的故事。读完之后,我的感受远超预期。它不是一本单纯的美食攻略,也不是一篇流水账式的游记。作者更像是一位感性的艺术家,他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通过一道道家乡的特色菜肴,勾勒出他对于故土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每一道菜的背后,都有着一段鲜活的记忆,都有着与亲人、与童年、与时光交织的印记。他笔下的烹饪过程,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情感的传递。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充满烟火气的厨房,感受着家人忙碌的身影,闻到了那混合着柴火、油烟和各种香料的独特味道。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家乡”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更是承载着我们生命中最纯粹、最真挚情感的载体。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宁静而深刻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瞬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