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资产与城市记忆守护笔记

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资产与城市记忆守护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城市记忆
  • 文化恐怖主义
  • 守护
  • 记录
  • 城市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历史
  • 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华商场、光华商场、旧台北市议会……追忆已不复见的台北地景。
  三井仓库、南港瓶盖厂、台北机厂……拯救濒临危急的城市古蹟!
  三十个城市文化资产的故事,「文化政策」究竟是守护还是毁灭,文化恐怖份子的感慨真言与文资谣言大破解。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出版缘起,是来自柯文哲市长上任后,对于文资团体戏谑式嘲讽成「文化恐怖份子」的纪念,也是对于市府「开发派」以「像我们这样的城市」为名,那种高傲文青设计城市的一种对抗。书中的这些文化资产与城市记忆守护笔记,描述了这十多年来在文资保存运动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与历史经过。感谢所有一路走来,一起努力过的文资保存朋友们。不管你是否已经灰心而引退,或者仍在第一线抗争,这本书记录下二十一世纪初台湾文资保存的荒谬,与我们无能为力抢救下的那些古蹟建物身影及城市历史。对于颟顸的执政者与文化官员,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是我们在恶劣文资保存环境下唯一能做的。希望你们看到书中自己当时的那些言论与作为时,能有一丝丝反省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期许未来的台湾,书中写到的种种荒谬文资惨案与蠢事不要再发生。

本书特色

  1. 文资团体争什么?本书收录众多抗争案例与实录,清楚掌握文资保存大小事。
  2. 浓郁记忆乡愁,消失的地标地景再现:中华商场、光华商场、旧台北市议会、阿波罗旋转餐厅、新竹寡妇楼……
  3. 流言终结者,以讹传讹的文资谣言大破解,从瑠公圳迷思到古台北城方位解析,颠覆你的既有想像。
  4. 大量收录相关历史老照片、旧地图,另收有插画家苏拉图特色插画,三十个城市老建筑,三十个台湾老故事。

  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您身边认识的
  1. 文化恐怖份子
  2. 文化暴动份子
  3. 文青‧伪文青
  4. 文化部‧文化局官员
  5. 各级民代及其办公室幕僚买来质询用
  6. 想接文化部或文化局案子的乙方
  7. 铁道阿宅ㄊㄉㄇ(洪致文的书怎么能不买)
  8. 焦元溥‧苏拉图的粉丝.......
  9. 出国家考试文化行政考题的大学教授
  10. 想考文化行政公职的准考生
  11. 文化盲‧文化政治犯
  12. 现职中学社会科教师

文化恐怖份子们齐喝推荐

  「在洪教授这本大作里,你我将看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故事–有些难以挽回,有些还是现在进行式。」—焦元溥(乐评家)

  「在台湾,文资团体在官宦的眼中,是资历不够格的从业者、是文化恐怖份子、是暴民……台湾贫弱的文化资产,除了要面对自然的衰化,还要面对恶意的专业弄权。」—吴介祥(文化暴动份子.彰师大美术纟副教授)

  「文化份子如何「恐怖」,主要有三:
  1.他们时时保持惊人的田野毅力;2.他们往往有着过人的文史收藏;3.他们每每怀抱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宫殿。」
  本书作者洪致文教授就属于这种「恐怖级」的文化份子。—谢明达(淡江大学建筑系讲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致文 Hung, Chih-wen


  台北市人,国立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气科学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

  研究专长为台湾铁道史、铁道文化、台湾航空史、都市发展、都市地景、战争遗迹、文化资产、亚澳季风、气候变迁、台湾气候、台湾气象史……等。着有铁道与气象相关书籍十余种,其中《台湾铁道传奇》(时报出版)曾获得1992年联合报读书人非文学类最佳书奖、1993年图书综合类金鼎奖,《台湾铁道印象》(南天出版)曾荣获1998年联合报读书人非文学类最佳书奖、金鼎奖优良图书之人文类推荐。

  【历年着作】
  1992 《台湾铁道传奇》(时报出版)
  1993 《台湾火车的故事》(时报出版)
  1994 《阿里山森林铁路纪行》(时报出版)
  1995 与郑铭彰、许乃懿合着《体检台铁1988-1995》(铁道文化协会出版)
  1996 与李钦贤合着《台湾古老火车站》(玉山社出版)
  1996 与黄威胜等合着《Sky Train‧铁道迷的航空世界》(雄飞社出版)
  1996 《台湾铁道趣味漫谈》(时报出版)
  1998 《台湾铁道印象》(南天出版)
  2000 《铁道世界漫游》(时报出版)
  2000 《珍藏世纪台湾铁道.干线铁路篇》(时报出版)
  2001 《珍藏世纪台湾铁道.地方铁道篇》(时报出版)
  2001 《青春晃舞.日本铁道纪行》(时报出版)
  2003 《铁道电影院》(时报出版)
  2006 《铁道时光》(玉山社出版)
  2007 《台湾气象传奇》(玉山社出版)
  2010 《最新台湾气候图集》(师大地理系出版)
  2010 《台湾汉诗人洪以南的现代文明旅游足迹》(师大地理系出版)
  2011 《台湾铁道文化志》(远足出版)
  2013 《台北帝大气象学讲座物语》(师大地理系气候实验室出版)
  2014 《台铁花车百年史》(铁道文化协会出版)
  2015 《不沈空母—台湾岛内飞行场百年发展史》(自费出版)
  2016 《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文化资产与城市记忆守护笔记》(前卫出版)

图书目录

序一  歌声中听文化,公园里见传承╱焦元漙
序二  是文资斗士的告白,也是控诉╱吴介祥
序三  见证这个「恐怖」世代的文化份子╱谢明达
自序  谁才是文化恐怖份子?╱洪致文

前言  文化恐怖份子的文资保卫战
01  台北随便一个水沟都是瑠公圳?破解瑠公圳霸权的文化论述
02  清代台北城对向北京,日本时代转向台湾神社?台北城方位演变考证
03  闪瞎了的台北建城130年展!
04  台北街道名是为了怀念故国江山?台北街道名称由来
05  消失无形的中华商场
06  光华商场的老台北青春记忆
07  死了也要替你正名!北门高架桥的最后一眼
08  场所精神!从北门看三井仓库的保存
09  急公好义!从考棚到台北旧市议会
10  圆山的台北民防史蹟快要GG  
11  怀旧新奇的片场奇景:中影文化城与林口雾社街
12  小戏院的大回忆
13  转啊转啊转的阿波罗旋转餐厅
14  台北青年之我的青年公园
15  台北好好看,台北好好拆!
16  老校舍的最后一眼:蓬莱国小老教室的回忆
17  推倒伟人铜像之换人坐坐看
18  告别师大乐群堂!台湾第一座大学学生活动中心的消失  
19  皮不在了也是古蹟!大坂商船台北出张所的保存
20  空总开发!到处都是六本木?
21  台北神祕美军遗迹
22  柯P跳票!无法全区保存的南港瓶盖厂
23  全民守护台北机厂!反对北厂成为美术馆与文创园区
24  被活生生做掉的台北圆环盛世
25  桃园地景艺术节看不见的重要航空史地景
26  基隆迎向世界的西二西三码头!
27  不只是寡妇楼的新竹六燃遗迹被偷拆!
28  终战七十年的台北大空袭回忆
29  眷村的前世今生!防空阵地变身空军三重一村
30  防灾公园阴影下的嘉禾新村
后记 北京台北双城记

 

图书序言

序一

歌声中听文化,公园里见传承 焦元溥.乐评人、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


  我在伦敦学习时,宿舍旁边有个雅致的公园。这里常有活动,话剧、音乐、合唱、电影、亲子游戏等等,相当多彩多姿。园中养了羊和一些家禽,池塘还有鸭子,是小孩的好朋友。每回从公园旁边走过,看到牠们与飞来做伴的鸽子一起晒太阳,都觉得心情平和。
  
  但我也只能从旁边走过。公园门口贴了告示:这是儿童公园,只给儿童和带儿童的大人进入。我没机会「借」到小朋友,所以总是在栏杆外张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特的规定?公园北边的纪念馆提供了答案。
  
  就像诸多大城,以前的伦敦繁华却也罪恶,路上不只有冻死骨,更有出生就遭遗弃的婴儿,以及勉强存活却奄奄一息的孩童,人间即是炼狱。贵妇衣香鬓影,街角臭气沖天,多数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位叫做柯朗(Thomas Coram,约1668–1751)的船长却看不下去。「难道就这样见死不救吗?」他不富有,却有决心和毅力,花了十七年时间辛苦奔走,终于募来可观资金,得到英王颁下许可,在1739 年成立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慈善法人机构,位于伦敦的「孤儿养育院」(Foundling Hospital)。养育院在1741 年开始收纳孤儿,隔年九月建立正式院宅后就定居于此,直到1920 年代迁往郊区。
  
  市中心精华区空出这样一块地,各方势力都来觊觎,要盖大楼或建商场。当地居民不愿这段历史就此湮没,争相请愿募款,最后加上善心人士资助,终于保留此地做为公园并成立基金会管理。如今,这个地方叫做「柯朗园地」(Coram’s Field),依然维持专属儿童的传统,旁边还盖了儿童医院。即使很多人不曾造访公园北边的纪念馆,也不清楚柯朗是谁,但当年的善心义举,至今仍然被记得。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更该知道柯朗和他的孤儿院。
  
  为什么呢?因为作曲大师韩德尔就是孤儿养育院的大力资助者。他先是在1749 年到养育院指挥演出,隔年自己捐了一架管风琴给养育院礼拜堂,启用典礼又亲自指挥上演了鼎鼎大名的《弥赛亚》(Messiah)。此次演出之轰动,不只使韩德尔被选为养育院管理人,以后他更年年在养育院指挥《弥赛亚》慈善演出直至过世。他的爱心并不因此而写下休止符─韩德尔不只捐给养育院一份《弥赛亚》手稿,更在遗嘱中写明,无论何人何地,只要在版权时间内演出《弥赛亚》,就会有一部分版税捐给孤儿养育院。这份遗嘱、韩德尔手稿和诸多乐谱,目前都存放在公园北边的纪念馆,吸引全世界的爱乐者造访。纪念馆每周日下午有小型音乐会,柯朗园地也不时上演韩德尔《弥赛亚》或其他作品,感谢作曲家当年的爱心。
  
  韩德尔的爱不限于此。从壮年时期开始,他不仅把怜悯注入他的音乐,更赞助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弥赛亚》在都柏林首演时,他就将部分收益捐给三家爱尔兰慈善机构,包括「救济受监禁债务人之慈善音乐协会」。透过这些义举,韩德尔告诉世界,音乐能够启发和造福他人。当年不只是他,大画家贺佳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也大力帮助。他鼓励当代艺术家捐赠作品给孤儿养育院,众多画作让养育院成为英国第一个公共艺廊,至今博物馆内仍有很多名家名作与展览。当我经过柯朗园地,我知道那是好几代人的慈善、努力与记忆承传。这个世界充满残酷,但仍然有人持续守护着最初的良心,在两百七十多年后的今日化作洋溢公园里的孩童欢笑。
  
  说起势利,英国人大概名列前茅。但即使是这样势利的英国人,最后仍能保下「柯朗园地」,不难看出他们对文化的重视。文资保存,不是盖些假的故居、立些造型浮夸的雕像、刻些言不由衷的碑文,而是真真实实守护初心,让岁月积累成文化。从「孤儿养育院」到「柯朗园地」,到传唱世界的《弥赛亚》,今日的公园说着一则流传近三百年的慈善故事。虽然安静,全世界都听得到。
  
  在洪教授这本大作里,你我将看到许许多多触目惊心的故事─有些难以挽回,有些还是现在进行式。殷鑑不远,你是否也愿意当一位「文化恐怖分子」,在公园里唱韩德尔的《弥赛亚》呢?

序二
  
是文资斗士的告白,也是控诉 吴介祥.文化暴动份子、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在台湾,文资团体在官宦的眼中,是资历不够格的从业者、是文化恐怖份子、是暴民,而这些被託付职权者,自以为在上位,竟敢在公民团体和文资委员面前夸夸而谈错误的史地知识。台湾贫弱的文化资产,除了要面对自然的衰化,还要面对恶意的专业弄权。
  
  文化资产保存政策,是文化政策里最难的一环。文化政策常常被视为可有可无的政策,近年的文创政策、文化大国和所谓的「软实力」等政策口号,都可以看出文化在整体的政策脉络里,总是被当成妆点部门,标题显眼却没有措施也没有论述。速成、肤浅且御用的文化政策,波及最深的就是文资保存事务。我们在文资保存专业上,经年借以为镜的国家,无论是庙宇宫殿丰富的亚洲,还是城堡林苑瑰丽的欧洲,或是如德国鲁尔区由工业废址转化的休闲区域,乃至各国伤痕所到之处的历史景观,都是这些区域的公民和政府倾全力研究擘画,共同承担并建立典范而来的。
  
  这样费尽心思,动员世代才保存下来的文化资产,不是服务政治,也不是服务民调支持度的。没有远见,我们的文资保存就永远在原地或易位、三十年或五十年和保存石头还是砖块的层次里打转,政策永远见不到史地变迁、权力关系、自然与人为竞合的脉络,而永远陷于观光人潮和拍照打卡的狭隘思维。
  
  文资保存本身是一门包涵矛盾的学理;是不易理解却要求高度自律的实务知识,正因为它必须从未来思考,从历史的真实性和证据必要性着眼。同时,谁是文化资产、历史证物的受惠者也必须凭空想像,但是这却会冒犯当下的开发者和谋权位者。所以在台湾,文资保存特别需要勇气、智慧和无私大心。文史保存的任务目的,并非营求私利或满足个人恋眷而已,而是对于历史的爬梳、对知识的敬重,更是对前人与来者的责任。
  
  洪致文教授的这本书,将他的家庭史和个人的城市记忆结合,更重要的是他对于研究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之态度,无论是史料、证据、辅佐资源和推论,洪教授皆能旁征博引,展现了学者的专业态度和引证的最高标准。而史料和资讯判读还不是他唯一的工作,洪教授长年亲身田调,并超潜入各个设施建物,随时关注都发和拆迁政策,并积极向各主管机关提报文资⋯⋯尽管政府总让人徒劳,但他蒐集到难得的资料,甚至是政府及开发业者有意遮蔽的事实,做为在场者,洪教授至少为我们漏洞百出的文资保存政策,做了些微的见证。
  
  有荣幸为这本书写序,我除了表示对于洪致文教授之于文资保存应有步骤、研究者的专业纪律、对源自家族的公益性坚持,表示敬佩外,也要向总在现场的文资斗士们,致上我最大的敬意!
  
序三
  
见证这个「恐怖」世代的文化份子 谢明达.建筑史研究者、淡大土木所建筑组博士候选人/建筑学系兼任讲师

  
  曾几何时,文化份子,要跟「恐怖」这个形容词连结在一起?当首都市长说出「文化恐怖份子」一词,来指涉对于文化资产保护不遗余力的公民团体时,身为关心城市保存一员的我辈,除了轻微的怒意,更多是脱力的荒谬感吧!虽然市长旋即收回该言论并道歉,但这个词汇已经漫佈在云端。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到底这个城市,是谁比较「恐怖」?
  
  是心心念念保存城市文化的公民,还是着了新自由主义魔咒的技术官僚?
  
  文化份子如何「恐怖」
  
  屏除这个词汇的负面经验,成为一个名实相符的文化份子,其实是一件蛮「恐怖」的事。文化份子如何「恐怖」,主要有三:
  
  1.他们时时保持惊人的田野毅力;  
  2.他们往往有着过人的文史收藏;  
  3.他们每每怀抱着超乎常人的记忆宫殿。
  
  本书作者洪致文教授就属于这种「恐怖级」的文化份子。不仅仅是他的着作丰硕,而是他的足迹,早已朝着前辈人类学家伊能嘉矩为目标,每回踏查当日必录,务使所行千里录成万言。本书便是他千里万言的再一辑。洪教授固然不以人类学家为职,但他兴趣之广,堪称「机类学家」,举凡铁道、飞机、巴士、船舶,无一不是他的研究兴趣。近年来在工业遗产备受重视的趋势下,洪教授的「机类」专长,更是在一片文史出身的专家中鹤立秀异;尤其在台北机厂的文资保存运动,每每见到洪教授身影。当田野、收藏、记忆冶成一炉,配上洪教授的手中妙笔,专着册册年年,成果几乎等身。有比这个更「恐怖」的吗?
  
  文化份子见证「恐怖」
  
  身为文化份子,最恐怖的经验莫过于经历城市地景的「好好看」跟「好好拆」。前任市长为了举办花博,创造了许多「好好看」的短期绿地,大开建筑容积放送巧门,名为「都市更新」却变成建商印钞机。时间一到,短期绿地变成水泥丛林,高楼拔地而起,「好好看」成了南柯一梦,都市绿岛难成、蓝天易蔽。现任市长则是力求表现,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获致结果,嗡嗡嗡外科式的拆除工程,解决了忠孝西路公车专用道与北门高架桥等盲肠沉痾,干道交通与周边地景豁然开朗,成果颇受好评。然而,却在南港瓶盖工厂、旧市议会、三井仓库、新北投车站等案,使出开肠破肚、切割摘除、甚至器官错置式的城市手术,恐怕是比前任「好好拆」更为严重的文资惨案。
  
  文化份子不甘「恐怖」
  
  「历史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当我们的城市正在欢庆建城130周年的时刻,记忆这个城市历史的载体─文化资产,却一点一滴的「被遗忘」。这种集体「被失忆」的症状,是「恐怖」之最,是无论如何都要与之斗争的场域,唯「记忆」是我们的武器。相对于终将归尘腐朽的肉体,城市如石头般彷彿承载着绵长不朽,城市的身世只有透过文化资产的尽力保存而获得传颂。作者固然不是小说《历史学家》中的元祖吸血鬼卓九勒,无法赋予读者穿越时空的永生。但透过这本书与城市历来的时空场景搭接连理,恐怕才是此书邀请我们共游的在世宏愿。或许在读过本书之后,我们也开始咀嚼起自身的周遭日常,那么,超越时空的体悟可以在这个城市传说下去。我们终将战胜遗忘的「恐怖」,成为文化份子。
  
自序
  
谁才是文化恐怖份子? 洪致文
  

  在这个台湾出版环境恶劣,已经没有多少人买书读书的时代,还能有出版社愿意出这样的一本书,真的只有感谢再感谢。随着网路的兴起,冷门的题材,肯定不会大卖的书,身为作者的我也不敢让出版社跳出来做功德,于是过去几本书,在考量到品质的坚持下,都是拿出自己好几个月的薪水来印刷自费出版。但是,这样的独立自费出版虽然可以降低成本把品质顾好,但缺点是流通的广度就会打了折扣,甚至卖得再好,也没有那个勇气去再刷,只能告诉读者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值得买,就应该趁还买得到的时候买。望着剩没多少的存货,其实我都是抱着卖一本少一本的心态,一心希望书能找到愿意珍藏的读者。
  
  但是,这本《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却与之前的书有着不一样的使命。这本书的文字,有很多是过去十多年来,在我「出草」(「出草」一词出自1990年代一群铁道迷出去拍火车,许乃懿医师笑称此为「出草」,亦即出去拍火车的称法,后来广泛成为出去「田野调查」的行动)之后的笔记,或者是在文资事件发生当下,投书报纸的评论文章加以后续整理而成的。
  
  在我开始研究台湾历史的时候,受到伊能嘉矩先生的启发,得知他的教诲是,每日出去调查的记录,必定要在一天结束之前写好。在网路时代,部落格的流行,让这样的记录能够在一天结束前上传,成为一种记录。这样的记录当然不会是非常完整与完全的,因此后续就会在适当的时候拿出来增补。感谢曾获金鼎奖肯定的《潮人物》杂志邀请,本书内的许多文稿,都曾在该杂志的「咬City」专栏中刊登。不过,受限于杂志的篇幅以及「尺度」,这些文字又经过大幅度的改写与增补,最终成为这本书里的许多篇章。
  
  这本《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书名,应该是关心文化资产的朋友看了会两手一摊觉得无奈而苦笑的吧。为了避免后人看不懂这个书名的意涵,几经思考后还是决定在书的最后加以说明一下。这个书名,一方面是来自柯文哲市长上任后,对于文资团体戏谑式嘲讽成「文化恐怖份子」的纪念,一方面也是对于市府「开发派」以「像我们这样的城市」为名,那种高傲伪文青设计城市的一种对抗。感谢建筑导览无处不吐白的谢明达老大,在成书过程中的这神来一笔「赐名」,替我们这个时代的困境做了最好的诠释。当然,为了让本书的主旨更加突显,副标题则为「文化资产与城市记忆守护笔记」,描述了这十多年来在文资保存运动过程中的艰辛历程与历史经过。
  
  普遍而言,台湾的文化资产保存观念,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虽然经过文资界超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你还是可以看到那些恐龙级政府官员与文资委员的可怕言论。因此,文资守护团体会被戏谑成「文化恐怖份子」就一点也不意外。
  
  也许很多人总觉得我是铁道迷,是铁道研究者,怎么会跑来「插手」文资保存?其实,铁道迷对于失去事物的敏感,往往很容易就衍生成对于城市地景、产业文化资产与各种历史研究的兴趣。维基百科在我名字词条下的介绍如此写着:「近年于个人网志发表甚多针对台北市政府『台北好好看』市容改善计画的文章,批判风气浓厚,可能是洪氏个人对于『铁道建筑基于铁道文化保存,应尽量保留原貌』的观念之故」。这样的说法其实太过简单。对于城市的规划,应该要有历史与文化的关照,也要有现在与未来使用者的考量。建筑的保存不只是保留原貌,而是要深究「怎样的原貌」,或者要怎样才不会失去保存的意义,以及所在的场所精神。
  
  回首我们一群铁道迷从1990年代开始疾唿留下台铁支线铁路,抢救彰化扇形车库,到保下台北北门区域的铁道部,再到最近的台北机厂全区保存。这一路走来,其实并不容易。想当年为了留下台湾最后一座完整的彰化扇形车库,我们在报纸投书,在立法院办公听会抗议,甚至被台铁官员称做「铁道文化流氓」。但秉持着解决问题,留下文化资产的决心,与台铁人员找出彰化地区通勤车基地的解决方案,最后留下了扇形车库。但是,当这座扇形车库成为台铁自傲拿来「文创」的文化商品时,可曾记得我们这些被叫做「铁道文化流氓」者的委屈?如果没有我们当坏人的抗议,今天台铁还有彰化扇形车库可以拿来说嘴?
  
  同样的台北机厂一案,也是走得好辛苦。这个不全区保存就将失去其完整精神与价值的场域,在地方与中央的各种战场上,有了更多文资保存伙伴的加入,但面对的却是更险恶的商业觊觎与开发压力。在很多这样的场合,我们都会碰到内心里仍私下支持着我们的台铁人与市府或中央级公务员。但是在决战战场,你却又看到不知代表着什么牛鬼蛇神势力者的强力介入。
  
  这些文资保卫战,是耗尽时间与心力的,是需要有坚强的意志与强烈的热忱与使命感才能坚持下去。对比于此,你就可以看到许多政客那种恶心的言论。例如某位一路揣摩上意坚决反对北厂保存的台铁官员,在文化部将全区指定为国定古蹟后,立即跳出说不惜提出诉愿与行政诉讼反制,但在政坛风向转变后,竟然改口说:「从台北机厂被指定为国定古蹟那天开始,我们就没有保存以外的第二种想法,就是要全区保存」。这种话讲出后,所有经历过艰辛保存过程的伙伴们,只能傻眼。
  
  今天,我们的城市在缺乏文化与历史思维的治理下,已经逐步崩坏。打着「城市的进步,不是牺牲历史遗迹而来,而是找出新与旧可以并存的方法」,并且承诺了许多全区保存而当选的柯文哲市长,对于文史团体以「文化恐怖份子」嘲讽的背后,其实就是放任团队以错误的历史事证与历史诠释,加以错误的历史想像,去规划出以「都市设计者自傲」却虚假的城市历史脉络,然后产出一个后现代虚伪城市愿景的城市治理。这当中缺乏的,就是不及格的文化尊重,以及不及格的历史常识。
  
  在2016年再次的政党轮替后,文资法也重新大修。本书出版前夕,新版文资法三读通过。这次的大改变,将「文化平等权」(全民共同守护,全民拥有与所有权人及政府平等的文资参与和启动权)、「无偿拨用」(各机关不善尽管理,将被要求拨用,号称为「台北机厂条款」)、「全面性暂定古蹟」(各类别文化资产一启动审议就视同古蹟被保护)以及「绝对刑罚」(破坏重要文化资产判处六个月以上徒刑)等都纳入法条,让在文资议题上努力多年的朋友们终于看到台湾文化资产保存上的曙光。这样的改变,除了民间人士多年来的唿吁,还有多少重要建物「被自燃」的牺牲才换来的。当然,管碧玲立委及其团队的许阳明先生、陈林颂先生,以及目前位居文化部长之位的郑丽君在立委时期的努力,都是功不可没。
  
  这本书在此时出版,是为了记录过去十多年来台湾的文资困境与荒谬。希望新版文资法上路后,这些文资保存的笑话能够不再发生。
  
  最后,还是感谢前卫出版社能勇敢出版这本书,谢谢林君亭先生在编辑上的协助,美编苏品铨的设计,让本书能完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感谢助理郭承鑫在编辑过程中的校对协助,冯维义在地图绘制上的帮忙,以及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地理资讯科学研究专题中心在航照图资上的帮忙。至于文章中,多次引用好友林小昇与凌宗魁的文字,在此特别感谢。
  
  此外,这本书的封面相当特别,当然要感谢百忙中帮本书画插画的苏拉图先生。这位政坛前官员与电视名嘴,我们因荒谬的「荣华富贵」站名争议而认识,没想到他还有这么令人不为所知的才华。他能帮这本书画封面插图,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当然,也感谢三位好友帮这本书写序,谢谢知名音乐评论家、作家焦元溥以英国的案例回应了台湾文资保存的问题,原来韩德尔的《弥赛亚》背后,有着这样的故事,有着这样的文资保存精神与意义。我们因旧市议会用地是否交给北市交议题而认识,从原本被好事者拉来对抗的两方,却因看到了开发本质的黑暗而站在同一边。同样的,也是在文资保存议题上,北市府一心想要把北厂搞成奥赛美术馆开发,拉拢艺术界与铁道文化界对抗,但当时担任国内最大艺术团体视盟理事长的吴介祥老师,代表了艺术界站出来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也戳破了那些市府以艺术包装,以美术馆为幌子要支解北厂开发的阴谋。吴老师告诉我们美学绝对不是见仁见智,也行动上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文化暴动份子」。至于帮本书取名的建筑史研究者谢明达,是我们常常出草的基本班底,有他的解说,建物吐白都可以变成一番道理,甚至连王大闳的台大地质系馆建筑都能用锅贴皮加以比喻。他替本书取的书名,一定是个可以流传后世的绝妙佳言。
  
  最后的最后,我想还是要感谢所有一路走来一起努力过的文资保存朋友们。不管你是否已经灰心而引退,或者仍在第一线抗争,这本书记录下二十一世纪初台湾文资保存的荒谬,与我们无能为力抢救下的那些古蹟建物身影与城市历史。
  
  对于颟顸的执政者与文化官员,把这些历史记录下来,是我们在恶劣文资保存环境下唯一能做的。希望你们看到书中自己当时的那些言论与作为时,能有一丝丝反省的能力,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事。
  
  期许台湾在文资法于2016年大修后,书中写到的种种荒谬文资惨案与蠢事不要再发生。天佑台湾!

图书试读

场所精神!从北门看三井仓库的保存
 
位于台北市北门边的一栋三井仓库,历史已经超过百年(至少建于1915年之前),相当奇蹟似地残存至今。在2009年时,这栋建筑原本已经被列入郝市府的好好看计画中要拆除,却因为笔者的报纸投书,而在2010年3月2日获得了文资审议的机会(虽然结果是个毫无保障的「历史建筑」)。
 
这栋三井仓库,依照文资审议时台北市文化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其地址位于台北市忠孝西路1段165号,是栋四柱三间连续拱间的红砖洋楼,为日本时代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旧仓库,建物中央立面半圆形的山墙仍留有三井的菱形商标是其最大特色。该栋建物产权在二次战后交由台湾省政府物资局管理,2002年精省后由台铁接管,因此最终的产权所有者是台铁。
 
在郝市府主政下的台北,只要是破败的建物就会被「好好看」拆除,于是「好好看」成为一种毁灭城市记忆的动词。说真的,没有历史深度与记忆的城市,是很可悲的。执政官僚当然可以用所谓的美化市容来拆掉老旧建筑,因为在他们眼中本来就没有什么历史的概念,当年把台北城门拆到除了北门是原样之外的举措,不也是为了美化市容发展观光?郝市府时代的花博,更是个可怕的杀鸡取卵政策。它结束后不会替台北带来什么永续的好影响,但却会毁掉这个城市很多的记忆。当然,伟大的执政者可以说我们是除了古蹟以及历史建筑之外才会拆的。但,没被列作历史建筑与古蹟的城市风貌就不是城市里的特色吗?一个好的市长,最好是有历史与前瞻的眼光与远见来推展市政,否则就是什么都不做还至少不会乱拆东西。最可怕的就是乱拆乱破坏的建设,那真的就是万劫不复。
 
没想到,走了一个郝市府,却来了一个更有拆除效率的柯市长。柯市府团队上任以来,文资争议不断,一个重大的原因就在于市府团队对于文化历史的脉络与基本价值认知不及格,因此各种计画遇到文化资产时,缺乏文化论述的蛮干,就引发冲突。以市府想推动的西区门户计画,改造北门,新增瓮城与护城河的规划,看似一个美好的都市门户想像,但却是一种后现代的浪漫滑稽伪古蹟再造,牺牲的是其旁真正诉说城市发展历史与现代化历程的三井仓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