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市场」并不会出现在Google搜寻结果,而是隐身于加密网路世界,一直到近期,都仅能透过浏览器「Onion Router」(亦称为「Tor」)进入网站。Tor的前身是一项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计画,不过目前是以非营利组织的形式营运,部分资金来自美国政府以及多个民权团体,全球数百万人因此得以匿名且安全的浏览网路。(註:二〇一〇年Tor获自由软体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颁发社会公益企划奖(Award for Projects of Social Benefit),获奖部分原因是提供服务予吹哨者、人权运动团体、以及异议人士。)简而言之,Tor会对电脑活动进行多重加密,并且透过数个网路节点选路(routing),亦即所谓的「洋葱路由器」(onion routers),如此一来便可以隐藏电脑活动的来源、目的地、以及内容。一般人不仅无法追踪Tor的使用者,也无法搜寻到採用Tor隐匿服务的网站、论坛、以及部落格,这种服务同样採用流量加密系统隐藏网路位置。
如众人所知,网路诞生于一九六〇年代后期,原本是一项小型科学计画,由美军旗下的研发机构「高等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出资并营运。美国国防部希望建立一套「高等研究计划署网路」(Arpanet)连结多台电脑,以便美国顶尖学者共享资料集和珍贵的电脑空间。一九六九年加州的两台电脑首次完成网路连接,不过网路的发展十分缓慢。
根据英国公开大学大众认知与科技教授约翰.劳顿(John Naughton)的看法,网路空间在此时的意义不仅止于多部电脑形成的网络,使用者认为网路是拥有独特文化、身分、以及规则的「新型态空间」。数百万名「普通人」来到网路世界,不禁令人又恐惧又好奇,这种新的沟通形式会对大众造成什么影响。许多科技进步论者如杂志《Wired》和《Mondo 2000》,大声欢唿网路革命的到来,这派人士相信网路空间象征学习和启蒙的新曙光,甚至有可能消弭国界。这一派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美国网路自由主义散文家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于一九九六年发表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文中声明:「现实世界中关于财产、言论、身分、社运、以及脉络的法律概念,皆不适用于网路空间……网路使用者的身分不具实体,因此,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公民,我等不因人身遭到胁迫而屈服于任何指令。」巴洛认为网路表面上具备的无审查以及匿名特性,有助于培养出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会,因为众人可以抛开现实世界中固有身分的束缚,并且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的说法更言简意赅:「在网路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当时的顶尖心理学家对于网路生活如何影响大众经营自我身分的不同面向,抱持保守但欢迎的态度,例如雪莉.透克(Sherry Turkle)于一九九五年发表极具影响力的网路身分研究《萤幕生活》(Life on the 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