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网路:匿名地下社会的第一手卧底调查

黑暗网路:匿名地下社会的第一手卧底调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mie Bartlett
图书标签:
  • 黑暗网络
  • 匿名
  • 网络犯罪
  • 黑客
  • 调查
  • 卧底
  • 数字犯罪
  • 互联网
  • 隐私
  • 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第一本以专业角度探讨暗网以及网路非法社群次文化等的书籍
.亚马逊好评4.3颗星、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2015年度最佳好书、华盛顿邮报非文学重点选书
.深入又生动的质化研究访谈为主体,作者深入黑暗网路世界,大量的第一手访查资料,兼具议题性、趣味性与专业度。
.华盛顿邮报、卫报、观察者、泰晤士报等均为本书刊载书评;New Scientist、Sciencebase等科技相关媒体,以及英国金融时报、伦敦政经学院等经济媒体亦专文评论。


  创新、颠覆、激进、恣肆
  在匿名提供的安全网之下,一切狂想与慾望都成为可能


  在莎拉按下确定、把一张不太过分的半裸照片送上网路之前,她不知道接下来将是一连串侵袭身边所有人的风暴。随着更露骨的照片上传,她的真实姓名、住址、家人和朋友的身分全都一一曝光,亲友也被迫看见她令人难堪的照片和数不清的讥讽、调戏和威胁。莎拉不晓得散播恶意的许多网友是谁,对他们来说,看见别人犯下悲惨的错误似乎就是最大的乐趣。莎拉的案例并不罕见,许多匿名讨论板都发生过类似的状况,而在「暗网」的世界中,更惨痛而惊悚的事件更不时发生。

  暗网,又称深网,对于网路使用者来说是彷彿都市传说,恐怖神秘又吸引人的存在。暗网只能透过特定方式进入,其中关键是洋葱路由器提供的隐匿服务,不会被一般搜寻引擎找到,因此更添神祕感。正因为暗网具备高度隐密性与自由度,它让我们得以看见人性的极端化,有时良善美好,有时邪恶放纵、甚至骇人听闻,例如「暗杀市场」、「丝路」和数不清的儿童色情网。

  本书从暗网这个拥有最大匿名性与自由弹性的国度起始,逐步探讨在网路世界(不只暗网,亦包含表层网路世界)几无法纪的数个角落中,特别游走在法律边缘、或者已越界的行为。内容包括网路小白的引战招数、人肉搜寻与骚扰文化;种族/民族主义者的组织与反法西斯团体之间的攻防与互相渗透;比特币与无政府主义者、密码叛客的长久渊源;包含「丝路」在内的贩毒网站如何改变现实世界的毒品市场……种种主题,作者巴特利特进入暗网和众多匿名讨论区,亲口访问处在第一线、带着让人不安气息的使用者,他甚至做出犯法行为以收集材料。扎实深入的资料在巴特利特精辟却又带着人性温暖的笔下,将黑暗网路显露出最危险,却也因此最绚烂迷人的光彩。

国内推荐

  人渣文本|专栏作家
  名为变态的神父|《Yo,这位Brother》作者、PTT八卦版资深乡民
  吴齐殷|台湾资讯社会研究学会理事长
  杨士范|The News Lens关键评论网共同创办人
  刘宝杰|《关键时刻》主持人
  苏硕斌|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

  ——真心推荐

国际好评


  一场令人着迷又不安的旅程,直入网路最深幽之处。杰米.巴特利特可说是专业向导……为读者在一个向来晦暗的世界难得的点亮一角。──伊恩.贝瑞尔(Ian Burrell)/《独立报》专栏作家

  极出色的杰作……一定要购入阅读。──雨果.瑞夫金(Hugo Rifkind)/《时代杂志》专栏作家

  巴特利特解构网路常见的吓人角色,并证实这群人确实存在。只要对网路以及其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感兴趣,《黑暗网路》就是必备读物……有如漆黑地窖中的一道光束。──麦可.拜获特(Michael Bywater)/《观察家杂志》作家

  一次迷人又惊心的探险,一窥网路以及人类心智的边陲地带。──乔许.柯恩(Josh Cohen)

  针对网路生活异常色情、叛逆、又罪恶的一面,详实而尽责的研究与书写。──布莱恩.阿普尔亚德(Bryan Appleyard)/《週日泰晤士报》专栏作家

  值得信赖且见识多广的向导……巴特利特亲自访谈隐身于网路活动幕后的人群,而这些人物因此更加人性化。──道格拉斯.海文(Douglas Heaven)/《新科学家》杂志主编

  《黑暗网路》可说是一则机智又发人深省的报导,展现数位文化扭曲的一面,并结合平实却令人印象深刻的分析,探讨科技如何放大人性最好与最坏的特质。若读者想要摆脱媒体歇斯底里,面对二十一世纪最惊心骇人的复杂情节,绝对不可错过本书。──汤姆.查特菲尔德(Tom Chatfield)

  精彩描绘出线上世界幽暗的一面。──安德鲁.安东尼(Andrew Anthony)/《每日邮报》专栏作家

  以不批判的眼光一探网路小白和其他恶劣行为的心理机制。──《新政治家》杂志,年度好书
 
迷失的疆域:数字幽灵与看不见的权力结构 第一部分:代码的低语——从赛博空间到现实权力的渗透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网络犯罪的警世录,而是一次深入人类行为复杂性的田野调查。它探讨的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社会维度:一个在比特流中构建、不受传统地理和法律限制的“平行社会”如何悄然重塑我们的集体现实。 我们习惯于将互联网视为工具,一个中立的媒介。然而,当技术本身演化成一种环境,一种能够滋养出特定文化、经济甚至政治形态的土壤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本书的焦点不在于那些被主流媒体反复渲染的黑客攻击或数据泄露事件,而是那些更深层次、更具结构性的转变。 作者以人类学家的视角,审视了那些在传统社会秩序之外,依靠加密技术和去中心化协议构建起来的微观社会模型。这些模型,从早期的自由主义乌托邦梦想,到如今日益显现的治理困境,揭示了人类对自治和隐秘空间永恒的渴望。 我们首先要理解“匿名性”的哲学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隐藏身份的手段,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重构。在完全透明化的监控时代,匿名成为了抵抗权力的最后堡垒,但也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责任真空。本书通过对数个关键数字社群——包括那些致力于开源基础设施的理想主义者,以及那些在法律灰色地带进行商业交易的群体——的长期观察,描绘出这种身份两极化的张力。我们看到了早期“黑客伦理”的理想主义如何被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吞噬,以及当技术能力超越了伦理框架时,社会契约是如何被重新协商的。 深入探讨的领域之一是数字经济的“非国家化”趋势。去中心化金融(DeFi)不仅仅是一种投资工具,它代表着一种对既有金融主权的挑战。本书分析了智能合约作为一种新型的、无需信任的法律机制是如何被构建和运作的。我们追溯了从早期的加密货币试验到如今复杂的跨链协议,观察这些技术如何创造出一种与国家税收和监管体系并行的“影子经济体”。这种经济体的运作逻辑、风险敞口及其对全球财富分配的影响,远超出了简单的金融投机范畴,它触及了现代国家权力的核心——对资源流动的控制权。 第二部分:数字部落主义与信息生态的裂变 随着信息获取方式的碎片化,社会认同也开始向数字空间迁移。本书考察了“信息茧房”的进化版本——数字部落的形成。这些部落不仅仅基于兴趣,它们基于共同的知识体系、共享的叙事结构和对外部世界的共同怀疑。 作者投入大量篇幅研究了特定在线社区如何构建其独特的知识谱系和价值评估体系。这些体系往往与主流科学、媒体或官方历史叙事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这些社群内部语言学变迁、模因(Meme)的传播机制以及仪式性行为(如集体性的“清理”或“背叛”的惩罚)的分析,我们得以一窥人类在缺乏中央权威下,如何自发形成一套复杂且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这些数字部落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新的权力博弈场。本书详细记录了跨平台的信息战役,这些战役并非简单的宣传,而是对“共同现实”的争夺。我们观察到,当信息环境变得高度私有化和加密化时,公共话语的崩溃如何加速了政治极化,以及当人们对传统权威的信任彻底瓦解时,他们会转向何种叙事来锚定自己的世界观。 这种信息生态的裂变也带来了新的“认知阶级”的出现。掌握复杂技术和解读加密信息的能力,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资本。那些能够穿透迷雾、理解底层协议的人,相对于那些只能接收和消费“提炼”后信息的大众,拥有了不成比例的解释权和影响力。本书试图揭示,这种认知鸿沟正在如何转化为现实世界中的资源分配不公。 第三部分:虚拟足迹与数字遗产的终结 在深入挖掘这些匿名和去中心化的世界的同时,本书也回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当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基础设施时,我们如何定义“自我”? “匿名”的悖论在于,即使在最深层的加密保护下,个人的行为模式、偏好选择和与环境的互动轨迹,仍然会留下可被追踪的数字“足迹”。本书通过对大规模数据聚合和行为预测算法的伦理审查,探讨了这种无所不在的“数据幽灵”对个人主体性的侵蚀。即便个体从未“登录”到任何受监管的平台,他们的数字残留物——环境传感器数据、设备指纹、甚至电磁辐射模式——依然在被记录和分析。 我们审视了“遗忘的权利”在数字时代面临的终极挑战。当信息一旦被写入区块链或分散式存储系统,其存在似乎就获得了近乎永恒的地位。这不仅对历史记录构成挑战,更对个体修正过去、实现自我迭代的能力构成了威胁。本书探讨了在这样一个“永不遗忘”的环境中,人类社会如何处理错误、宽恕和重塑个人叙事的问题。 最后,本书提出了对未来治理的深层思考:当传统的国家边界和法律管辖权在数字维度上变得模糊不清时,我们如何为这些跨越国界的数字实体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这不是关于如何抓捕罪犯,而是关于如何在一个技术驱动的、多层次的治理生态系统中,维护基本的社会正义和人类尊严。 《迷失的疆域》是一份对我们正在共同构建的这个新世界的诚实而复杂的映射,它揭示了在代码与人性交织的深处,那些正在形成的、尚无定论的权力与生存法则。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杰米.巴特利特


  智库「德莫斯」(Demos)旗下的社群媒体分析中心(Center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总监,专业领域为线上社群活动以及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他也为《每日电讯报》撰写科技主题文章,并长期写作探讨网路世界中的极端主义、言论自由、与社群媒体潮流。现居伦敦。

译者简介

廖亭云


  目前就读于台湾大学翻译硕士学位学程,正在朝专职译者的人生目标迈进。联络信箱:tingcloudyy@gmail.com 。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序章:自由抑或死亡
第一章:揭开网路小白的面具
第二章:孤狼
第三章:潜入高尔特崃谷
第四章:只需点三下
第五章:踏上丝路
第六章:灯光、网路摄影机、开拍
第七章:维特效应
结语:佐尔丹与哲忍之争

尾註
延伸阅读
谢辞

 

图书序言

序章

自由抑或死亡


  我曾听过关于这个网站的传言,但一直无法相信这种网站真的存在。我眼前的页面应该是一份暗杀名单,我可以辨认出其中的人物相片,大多数是知名政治人物,而每一张相片旁都标有价码。网站创建者使用的化名是「桑畑三十郎」(Kuwabatake Sanjuro),他认为如果可以买兇谋杀某人而不被发现──这里指的是完全不会被发现──绝对有人会这么做,而这正是他创立网站「暗杀市场」(Assassination Market)的原因。网站首页列有四项简单的指示:
  .在清单上新增姓名
  .在姓名旁新增下注金额
  .预测此人何时会死亡
  .预测正确者可赢得赌注总额

  「暗杀市场」并不会出现在Google搜寻结果,而是隐身于加密网路世界,一直到近期,都仅能透过浏览器「Onion Router」(亦称为「Tor」)进入网站。Tor的前身是一项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计画,不过目前是以非营利组织的形式营运,部分资金来自美国政府以及多个民权团体,全球数百万人因此得以匿名且安全的浏览网路。(註:二〇一〇年Tor获自由软体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颁发社会公益企划奖(Award for Projects of Social Benefit),获奖部分原因是提供服务予吹哨者、人权运动团体、以及异议人士。)简而言之,Tor会对电脑活动进行多重加密,并且透过数个网路节点选路(routing),亦即所谓的「洋葱路由器」(onion routers),如此一来便可以隐藏电脑活动的来源、目的地、以及内容。一般人不仅无法追踪Tor的使用者,也无法搜寻到採用Tor隐匿服务的网站、论坛、以及部落格,这种服务同样採用流量加密系统隐藏网路位置。

  尽管「暗杀市场」架设在网路中鲜为人知之处,却不难搜寻,只要利用正确的方式即可。必备工具就只有一种简单(且免费)的套装软体,接着登录网站、完成指示、再等待便大功告成。虽然无法确实得知究竟有多少人正在参与「暗杀市场」的活动,不过在我写作本书的同时,如果我正确预测美国联准会(Fed)前主席班.柏南克的死期,大约可获得五万六千美元的赌金。

  在一般人眼里,这可能是毫无意义的赌注,毕竟要猜对特定人物的死期非常困难,因此「暗杀市场」有第五项指示:
  .可选择任何方式让自己的预测成真

  暗网

  「暗杀市场」是网路行为的极端实例,在众人熟悉的Google、Hotmail以及亚马逊之外,网路还有另一种面貌:暗网。

  对部分人而言,暗网是由Tor隐匿服务构成的加密网路世界,在此使用者既不会受追踪、身分也不会曝光。其他人则将暗网定义为不在传统搜寻引擎搜寻范围内的网站:这个未知领域包含受密码保护的网页、无连结的网站、以及仅有知情者可存取的隐藏内容,有时也以「深层网路」为人所知。此外,暗网也成为包山包海的代名词,泛指无数令人震惊、不快、且极具争议的网路角落,那是属于想像中的罪犯和各种各样的掠食者的国度。

  就某个程度看来,暗网的确如上述所言,然而我认为暗网并不只是个特殊领域:与众人聚集的网路完全相异又紧紧相连的地下世界;完全自由且匿名的世界;在此使用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言、行动,不受审查、不受管理、更没有社会规范约束。暗网之所以晦暗,是因为一般人鲜少亲眼见到:暗网既隐密、不为人所知、又行事低调。本书的主题并不是Tor隐匿服务,反而多是在探讨读者已十分熟悉的网路领域──社群媒体网站、普通网页、论坛、聊天室──不过本书的重点在于一探特定的文化和社群,对于不是其中一分子的人而言,这些社群文化不仅黑暗更危机四伏,值得研究的原因并非其代表普遍的网路行为,而是因为这些族群一般最常遭到误解、也最乏被理解的机会。

  暗网经常成为新闻题材,内容不出以下几类:年轻人散布自制色情影片、网路霸凌事件以及在网路对陌生人恶意攻讦、激进政治分子宣传思想、非法商品及药物流通、以及机密文件仅一键之差就要登上头版,这类事件几乎天天上演,然而整体来看,暗网依旧是个未经发掘且鲜为人知的世界。在现实中,几乎无人曾冒险深入网路的黑暗深幽之处,以仔细研究其中的网站。

  我从二〇〇七年开始研究激进社会/政治活动,费时两年追踪欧洲及北美地区的激进伊斯兰极端分子,试图拼凑出一个四散又极为凌乱的现实世界人际网络:由认同盖达组织意识形态的年轻人组成。二〇一〇年当我的工作告一段落时,世界似乎已经大不相同;我眼前的每一种新型社会或政治现象──无论是阴谋论者、极右派分子、或是毒品文化──在网路上的据点与活跃程度皆日益增加。我通常会访问相同的对象两次,一次透过网路、一次则是面对面访谈,而且总是会觉得自己彷彿访问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我所探寻的平行世界有截然不同的规则、行为模式、以及核心人物,每当我认为自己触及特定网路文化的边界时,就会发现另一个与之连结、未经探索的祕密领域。有些领域需要一定程度的技术能力才能进入,有些则几乎毫无进入门槛,尽管这些网路空间对许多人的生活与身分益加重要,大多数仍隐身于线上世界中:无法进入、也无法看见。于是我决定主动开始搜索。

  我的旅途引领我走进全新的领域,无论是网路或现实世界中皆是如此。我加入恶名昭彰、在网路惹事生非的团体,并成为其中的版面管理员;我花费数星期潜伏在专门讨论如何自残、绝食或自杀的论坛;我在Tor隐匿服务构成的迷宫世界中探险,寻找毒品和研究儿童色情图片网;我亲眼观察新纳粹分子和反法西斯团体在热门社群媒体网站掀起论战;我也登录成为新兴色情管道的会员,试图了解自制色情影片的最新潮流。我拜访巴塞隆纳的一处空屋,支持无政府主义的比特币程式设计师佔此地为王;我造访由疲惫不堪的蓝领男性组成的俱乐部,访问极端民族主义者;我也走进三名女子凌乱的卧房,观察她们如何在相机前做出性感挑逗的动作,由此吸引数千名观众并赚进一小笔财富。在探索和比较这些新世界的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回答一个难解的问题:「匿名」与「连结」这两项特性是否释放了人性的黑暗面?若真是如此,原因何在?

  《黑暗网路》的目的不在于评估网路的优、缺点。使「暗杀市场」得以运作的匿名特性,也同样能让吹哨者、人权活动团体、以及社运人士活跃于网路,就我所知,有多少破坏性次文化存在于网路,就有多少正向、有益、有建设性的网路文化。

  由于网路已经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紧交织,我们对匿名、隐私、自由、以及审查的认知也因此面临挑战,网路催生出一个尚待解答的难题:我们是否应该拥有在网路上完全匿名的权利?我们的「数位身分」是否与「真实身分」有所区别,而这又意味着什么?当我们隐身在电脑萤幕后,是否有做出特定行为的倾向?而在各种想法充斥于滑鼠点击之间的世界,言论自由的极限又在何处?

  当今网路在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引发诸多激辩与讨论,而上述问题正是争论的核心,随着网路生活的比重日益增加,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也会随之大增。我并不会在书中提出任何简单的答案或解决方式,我也不认为这一切有简单的解答,本书并非意在点燃论战,而是以更中性温和的方式,描绘出这些问题如何在社会边缘萌生,至于其背后所代表的意涵,就交由读者自行判断。

  连结

  如众人所知,网路诞生于一九六〇年代后期,原本是一项小型科学计画,由美军旗下的研发机构「高等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出资并营运。美国国防部希望建立一套「高等研究计划署网路」(Arpanet)连结多台电脑,以便美国顶尖学者共享资料集和珍贵的电脑空间。一九六九年加州的两台电脑首次完成网路连接,不过网路的发展十分缓慢。

  一九七三年七月,伦敦大学学院有位年轻的电脑科学教授彼得.克斯汀(Peter Kirstein),透过大西洋海床的电话线从英国连上Arpanet,于是克斯汀成为全英国第一位连线上网的人物。克斯汀向我表示:「我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所有人都不知道。我们这一群科学家和学者,一心只想尝试建立和维护一套可以快速、简单分享资料的系统。」Arpanet以及取而代之的网际网路,都是以提升学者共同工作的效率为原则建立:一个开放、分散、易于使用、且毫无审查制度的网路。这些概念恰好阐明了网路的定义:一个充满无数使用者、资讯、以及想法的世界。

  一九七八年,电子佈告栏系统(Bulletin Board Systems,BBS)问世,而在一九七九至八〇年间,互联网交流系统「Usenet」也随之登场,网路生活从此跨入新的世代。Usenet与BBS不同于与世隔绝的Arpanet,可说是聊天室与论坛的先驱,任何拥有数据机和个人电脑的使用者都可以进入。虽然以现在的标准看来,两者都又小、又慢、又简陋,在当时却吸引了数千名对虚拟新世界感到好奇的使用者。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提姆.柏纳李发明了全球资讯网(World Wide Web),网路世界就此脱胎换骨:从电脑爱好者与学者经常造访的小众地下场所,摇身一变成为热门去处,使用者则是数百万名跃跃欲试的网路新手。(註:一九九三年九月,网路服务供应商美国线上(America On-Line)开始为订阅人提供Usenet服务,网友称之为「永恆九月」(the eternal September),以兹纪念大批新手登入网路。)

  根据英国公开大学大众认知与科技教授约翰.劳顿(John Naughton)的看法,网路空间在此时的意义不仅止于多部电脑形成的网络,使用者认为网路是拥有独特文化、身分、以及规则的「新型态空间」。数百万名「普通人」来到网路世界,不禁令人又恐惧又好奇,这种新的沟通形式会对大众造成什么影响。许多科技进步论者如杂志《Wired》和《Mondo 2000》,大声欢唿网路革命的到来,这派人士相信网路空间象征学习和启蒙的新曙光,甚至有可能消弭国界。这一派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美国网路自由主义散文家约翰.佩里.巴洛(John Perry Barlow)于一九九六年发表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文中声明:「现实世界中关于财产、言论、身分、社运、以及脉络的法律概念,皆不适用于网路空间……网路使用者的身分不具实体,因此,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公民,我等不因人身遭到胁迫而屈服于任何指令。」巴洛认为网路表面上具备的无审查以及匿名特性,有助于培养出更加自由、开放的社会,因为众人可以抛开现实世界中固有身分的束缚,并且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的说法更言简意赅:「在网路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当时的顶尖心理学家对于网路生活如何影响大众经营自我身分的不同面向,抱持保守但欢迎的态度,例如雪莉.透克(Sherry Turkle)于一九九五年发表极具影响力的网路身分研究《萤幕生活》(Life on the Screen)。

  然而另一派人士忧心如果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究竟会发生什么事,父母则担心受怕孩子染上「数据机热」。透克提出研究结果不久之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翰.苏勒尔(John Suler)便投入早期聊天室使用者行为的研究,他发现聊天室使用者在线上的态度,倾向较具攻击性也较为愤怒,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则较温和。苏勒尔认为原因是在电脑萤幕的保护之下,网路使用者会觉得现实世界的社会限制、责任、与规范不再适用;苏勒尔也指出,无论是完全匿名或被视为匿名(感知匿名)的情形,都会促使网路使用者探索自我身分,但也可能导致使用者因不必忧心承担后果而做出不当行为(二〇〇一年他将这个现象称为「网路去抑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确实如此,打从一开始,许多BBS和Usenet订阅人就将网路空间视为充斥着各式行为的领域,不论是奇异、有创意、无礼或非法的行为。在Usenet的「Alternative」(简写为Alt.)分类层级中,任何人都可以设立讨论群组,也可以自订主题,史上第一个讨论群组是食谱论坛「alt.gourmand」,之后性爱论坛「alt.sex」、药品论坛「alt.drugs」、摇滚论坛「alt.rock-n-roll」也迅速接连登场,而「Alt.」群组的知名度窜升后,便立即成为Usenet系统中最热门的空间。除了目的明确、较为正经的群组,如文学、电脑、或科学论坛等,Usenet和BBS还有更多以网路霸凌、骇客攻击、以及色情影片为主题的论坛。

  不自由,毋宁死

  在一片沈重气氛之中,激进自由意志主义论者金.贝尔(Jim Bell)率先以保障网路匿名为基础,提出令人不寒而慄的推论。一九九二年后期,加州出现一个名为「密码庞克」(cypherpunks)的激进自由意志主义团体(译註:其理念为倡使用强大密码演算法与隐私增强技术,以促进社会或政治改革),透过电子邮件清单的形式提案并讨论,可以如何利用网路空间确保个人自由、隐私、以及匿名性。贝尔就是清单中的一员,他深信如果公民能利用网路发送隐匿加密讯息,也能使用无法追踪的货币进行交易,就有可能针对任何一种商品打造运作良好的市场。一九九五年,贝尔在〈暗杀政治〉(Assassination Politics)一文中阐述自身想法,并将文章透过电子邮件清单传送,而即使是死忠的自由意志主义论者也为之胆颤心惊。

  贝尔提出,可以建立一个特殊组织,要求参与者针对特定公众人物匿名捐赠数位现金后,集结成一份总奖金,而任何能够正确预测特定人物死期的参与者,则可以获得这份总奖金。贝尔认为这种行为并没有违法,仅是另一种形式的赌博,但其中的狡诈之处在于:如果有足够的群众对特定个人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每人只需匿名贡献几块钱──总奖金就会丰厚到足以诱使部分人加入预测的行列,并且亲手实现自己的预言,进而赢得大量总奖金。加密讯息和不可追踪的支付系统就是在此时发挥作用,群众集资、且无法追踪的谋杀行动会循以下模式展开:首先,准刺客透过加密讯息发送自己的预言,只有发送人本人才知道开启讯息的数位密码。接着刺客在行兇之后,将密码寄送给主办组织,让组织解锁他的(正确)预测结果。一旦组织确认预测无误(八成是透过新闻得知),以捐赠数位货币形式累积而成的总奖金,便会採加密档案的方式公布于网路上,同样的,这份档案仅能由做出预测的本人制作出「金钥」并解锁开启。在所有参与者都对彼此身分一无所知的情形下,该组织还是可以验证预言的正确性,并且颁奖给精准预测的赢家。

  贝尔认为,整个活动中最大的优点就是网路提供的匿名特性,可以保障参与各方的权益,除了杀手本人(以及受害者)也许要负担一定风险之外。即使警方调查出贡献暗杀名单奖金的参与者,这些赞助人也可以诚实以对,说明自己从未直接表达期望特定人物死亡;主办暗杀市场的组织对警方也同样爱莫能助,因为组织既不知道谁是赞助人,也不知道谁做出预测,更不知道谁解锁开启了档案。然而,贝尔的构想重点不在于摆脱谋杀罪,他认为这套制度足以施加民意压力,促使民意代表有良好表现,民意代表的表现越差劲,就越容易激怒选民,也就越容易累积大量的暗杀总奖金,并且对潜在暗杀兇手形成诱因。(贝尔坚信如果过去有这类市场存在,史达林、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都会遭到暗杀身亡。)在理想情形下,没有人会因此身亡,贝尔希望这类市场的存在本身,就可以吓阻所有人投入选战,他在文中指出:「彻底匿名、彻底保密、彻底安全……只要集资过程容易又安全,就会使得滥用职权的公职,成为风险极高的选项。最有可能的状况是,任何职位高于县市长的政治人物,都不愿意承担继续在职背后的风险。」

  一九九五年,贝尔写下〈暗杀政治〉一文时,这一切都只是假设情况,尽管贝尔认为这类市场最终会导致全球所有的政府垮台,现实世界却尚未跟上他的想像。将近二十年之后,随着比特币这类数位货币、Tor一类的匿名浏览器、以及值得信赖的加密系统一一问世,贝尔的预言终于成真。三十郎于二〇一三年夏季创办「暗杀市场」时写下:

  不过,科技发展必然会走到这一步……如果有人利用法律对付你,而且/或是侵害你的生命、自由、财产、贸易、或追求幸福的权利,现在你可以选择报复,只要舒服的坐在客厅、用安全的方式,就能减少对方的寿命。

  目前「暗杀市场」列有至少六个人名,虽然网站宗旨很吓人,但就我所知,至今尚未有人遭到暗杀。「暗杀市场」的重要性不在于发挥暗杀功能,而是网站的存在本身就具有意义。这种创意与创新就是暗网最典型的特征:这个空间毫无限制、挑战陈规、思想不须经过审查,无论是何种兴趣和欲望都可以在此公开。暗网展现的全是人性中最危险、迷人、且独特的一面。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神秘感,深邃的黑色背景下,隐约可见一些交错的线条和代码的碎片,仿佛通往一个未知的领域。光是看到封面,就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互联网光鲜亮丽表象之下的阴暗角落很感兴趣,尤其是“暗网”这个概念,它总是伴随着各种惊悚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作者声称这是一次“第一手卧底调查”,这几个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想象一下,一个人是如何潜入那个被认为是无法涉足的匿名地下社会的?他需要具备怎样的勇气、智慧和伪装技巧?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部谍战片一样,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渗透过程、惊心动魄的身份暴露危机,以及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发现?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那个信息极度不透明、风险极高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的。书中是否会揭露那些我们普通人闻所未闻的交易、活动,甚至是犯罪?它又将如何描绘那个由匿名身份构筑起来的独特社会生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能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感受到那种置身险境的真实体验,仿佛我们也能随之一起经历这场深入黑暗的探险。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互联网认知的一扇新大门。之前对暗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影视作品和零散的网络传闻中,总觉得它是一个遥远且模糊的概念。但作者的“卧底调查”,让这个概念变得无比具体和生动。我能感受到他在调查过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承受的巨大压力。那些潜伏在暗网深处的交易,那些难以想象的非法活动,在作者的描述下,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去直面那些我们可能选择不去看的现实。我尤其关注作者是如何在那个充满了欺骗和陷阱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并且最终能够将真相揭露出来的。他笔下的那些人物,无论是卖家、买家,还是那些试图维持秩序(或混乱)的力量,都显得如此真实,仿佛就在我眼前。这本书让我明白,匿名性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保护那些需要自由表达的人,也可能滋生最黑暗的欲望和犯罪。它引发了我对网络监管、信息伦理以及个人身份在数字时代如何被定义和保护的深刻思考。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就是“震撼”。作者以一种极其坦诚且毫不避讳的方式,将我们这些身处光明世界的人们,直接推入了那个充斥着欲望、危险和规则迥异的暗网深处。这不是那种道听途说的传闻,也不是凭空想象的臆测,而是作者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身体去亲身验证的真实记录。从他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我们日常所见的互联网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建立在匿名基础上的地下王国,它有自己的运作模式、语言体系,甚至道德标准(虽然这些标准与我们主流社会大相径庭)。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以及在面对那些潜在的威胁时,他又是如何保持冷静并全身而退的。书中对于某些令人不安的交易活动的描述,虽然令人不适,但也正是这种真实的力量,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互联网另一面存在的现实。这本书不仅是关于“暗网”本身,更是关于人性在极端匿名环境下的复杂展现,以及信息传播和权力运作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互联网的边界,也对信息的安全和个人的隐私有了更深的担忧。

评分

我之前对“暗网”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那是一个与我生活绝缘的神秘地带。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沉浸式的叙述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世界。他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讲述一个关于探索、关于勇气、关于真相的故事。我非常欣赏他那种不畏艰险、深入虎穴的决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数次感到心跳加速,想象着作者独自一人在那个信息洪流和潜在危险中穿梭的场景。书中对暗网中各种非法活动的描述,虽然令人不适,但却极具警示意义,让我们看到了网络匿名性可能带来的极端后果。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做到在那个信息不对称、规则模糊的环境中,准确地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份不被泄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卧底调查的记录,更是一堂关于网络安全、信息伦理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挣扎的生动课程。它让我更加警惕网络世界的潜在风险,也更加珍视信息真实性和个人安全的意义。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惊叹的深入探索,作者仿佛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深入我们这个时代最神秘、最难以捉摸的领域之一。他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细节,反而用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和客观,将暗网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暗网运作机制的细致描绘所吸引,从加密通讯到虚拟货币,再到各种隐秘的交易平台,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运作逻辑。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展现了这个匿名地下社会中的真实人性,那些在极端匿名环境下暴露出的贪婪、恐惧、甚至一丝微弱的良知。我很好奇他在调查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疲惫,并且始终保持警惕的。这本书不仅是对暗网的揭露,更是对信息时代下人性困境的深刻洞察,它让我们思考,当匿名成为一种常态,社会秩序和个体安全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