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狄波顿的人生学校:关于变老这件事

艾伦‧狄波顿的人生学校:关于变老这件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ne Karpf
图书标签:
  • 哲学
  • 人生
  • 成长
  • 自我提升
  • 心理学
  • 幸福
  • 老年
  • 智慧
  • 生活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害怕变老吗?
哥德曾说:「年纪总让我们措手不及。」

我们从一出生就註定开始变老,但变老并不意味着衰败及陈旧
而是拥有更多成长的崭新机会和可能

  关于「变老」这件事,我们总是充满着疑惑和未知──「变老对我们的意义为何?」「我们该如何面对熟龄生活?」「为什么我们如此在意变老?」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害怕变老,大家渐渐将年老视为医学问题,不计代价想避免老化,企图消除一切的岁月痕迹。

  不过本书作者希望能翻转这样的思维:借由爬梳「年纪」如何被历史、文化及社会所定义和侷限,并举出古今实例让我们看见盲点、突破旧有思维,向我们证明──老后的日子一样可以过得既活跃又充实丰富。

  这本书破除我们对于长者的既定印象,解放我们对于一个人该如何生活的刻板想像,并拒绝描绘单一的老后生活蓝图。一旦我们能将逐渐增加的年纪看作人生必经的过程,变老的挑战将无异于生命的其他任何挑战,并不足惧。

  ◆

  ▍人生学校 ▍The School of Life ▍

  「人生学校」的全新系列自助书籍,带领我们深入探讨生命最为棘手的议题,内容充实、深具实用性且疗癒人心。本套书也充分证明了「自助」二字并非肤浅无深度或过度理想性的代名词。──人生学校创始人|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

  人生学校教导我们如何用更新颖的方式取得无价的人生智慧。──《週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艾伦‧狄波顿的人生学校》系列书籍致力于探索生命中的大哉问:「如何找到实现自我的工作?」「人类能否知晓过去?」「人际关系为何难以掌握?」「若是我们能改变世界,需要做出改变吗?」人生学校的总部设立于伦敦,并在全球广设分部,致力提供课程、疗程、书籍及相关服务,试图帮助学员开创更为圆满的人生。虽然无法尽善尽美回答所有的问题,但期待能引导各位透过哲学、文学、心理学及视觉艺术等多元的人文思想,刺激启发、滋养并抚慰人们的生命。
 
《心之所向:理解与超越生命的各个阶段》 一本关于时间、意义与内在成长的深刻探索 引言:生命的河流与停泊的港湾 我们的一生,宛如一条永不停歇的河流,从源头的懵懂无知,奔流入壮阔的海洋。然而,在这旅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对“时间本身”的审视,对“存在状态”的体察。这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僵硬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存手册,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一同踏入人类经验的深层结构,去探究我们如何理解、接受并最终塑造生命中每一个必然经历的阶段——从青春的躁动不安到中年的权衡取舍,再到生命晚期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部分:时间的错觉与存在的觉醒 一、钟表的谎言与内在的节奏 现代社会对时间的度量是线性的、可量化的,但人类的内心体验却充满了跳跃与回溯。我们总被“错过”的焦虑和“未来”的憧憬所裹挟,却很少真正“在场”。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探讨了“时间贫困”——那种感觉自己总是在追赶日程表,而没有时间进行深刻思考的普遍困境。我们审视了“记忆如何重塑现在”的心理机制,指出过去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档案库,而是不断被当前的需要和情感所编辑的叙事。 二、从“拥有”到“是”的转变 人生的早期阶段,我们被教育去追求外部的成就:学位、职位、物质财富。这种“拥有”的驱动力,构成了身份认同的基础。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外在的锚点开始松动。 本书详细探讨了“存在主义的焦虑”在不同年龄层的体现。青春期的身份危机,在于“我应该成为谁?”;中年的危机,则在于“我已经成为的我,是否是我真正想成为的?”我们试图超越功利主义的框架,重新定义“成功”,将其从社会指标转向内在的丰盈与心绪的平静。这需要一种深刻的认知转变:停止将自我价值建立在外部的认可上,转而向内寻求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关键的生命转折点:重塑叙事 生命中的每一次重大转变——职业的更迭、亲密关系的深刻变化、身体机能的微妙衰退——都是一次强制性的“叙事重写”。如果不能主动介入并重塑这些故事,它们就会被恐惧和惯性所接管。 三、中年的十字路口:责任的重负与自由的呼唤 中年常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妥协的阶段,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战场。我们不再有青少年时期的无限可能性,取而代之的是家庭、职业和财务上的沉重责任。 本书以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解析了“中年的炼金术”。这并非是简单的放弃,而是智慧地选择“什么该放手,什么该坚持”。我们探讨了“第二曲线”的构建,强调创造力与意义感不再局限于事业的晋升,而可以转向更具创造性和传承性的活动,例如指导他人、深入的艺术追求或社会参与。关键在于,如何将积累的经验转化为影响力,而非负担。 四、身体的智慧与心灵的坦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身体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身体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具,而成为了一个需要聆听和尊重的伴侣。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接受身体局限性带来的心灵解放。当身体的限制迫使我们慢下来时,我们获得了重新分配注意力的机会。我们考察了身体的衰老如何迫使我们面对“无常”的终极真理,并如何将这种直面转化为对当下体验的更深层次的感激。坦诚地面对身体的脆弱性,反而能让我们在精神层面达到前所未有的坚韧。 第三部分:连接、传承与超越 五、亲密关系的演变:从依恋到共存 亲密关系是衡量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尺。随着时间推移,爱情、友谊和亲子关系都会经历剧烈的形态变化。曾经热烈的激情会逐渐沉淀为深厚的理解,而这需要双方不断地进行“重新协商”。 本书分析了“习惯性亲密”的陷阱——当伴侣成为彼此生活的背景噪音时,关系便失去了活力。我们探讨了如何保持对长期伴侣的好奇心,如何处理“空巢期”带来的身份重置,以及如何将世代之间的鸿沟转化为互补的智慧来源。爱,在此被定义为一种持续的、有意识的行动,而非一种偶然的情感爆发。 六、意义的构建与最后的遗产 生命走到后期,核心问题转向了“我留下了什么?”但这并非指物质遗产,而是指精神上的回响。 我们深入探讨了“世代交替的责任”。如何有尊严地完成生命中的角色转换,从“教导者”转变为“见证者”。这要求我们梳理一生的经验,将那些有价值的洞见提炼出来,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给下一代。这种传承,是抵抗虚无感的有力武器。 最终,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圆满的终结”是什么样的。它不是要求一个完美无瑕的结局,而是鼓励一种接受生命本身复杂性和矛盾性的姿态——接受那些未竟的事业、那些遗憾的时刻,并将它们整合进一个完整而有尊严的生命故事中。 结语:在每一次呼吸中锚定 《心之所向》的核心论点是: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抵抗变化,而在于培养一种能够优雅地驾驭变化的心灵韧性。 每一刻的体验,无论好坏,都是构建一个充实人生的砖石。我们无法阻止河流的流逝,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岸边停留,看清水面的波光,并理解每一次潮起潮落对我们的意义。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清醒、更有目的、更少恐惧地度过我们无可替代的生命旅程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妮‧卡普芙|Anne Karpf


  作家、医疗社会学家及获奖记者。曾担任《柯梦波丹》(Cosmopolitan)杂志的特约编辑多年,同时也为《卫报》(Guardian)撰写家庭版专栏,每週撰文探讨社会、政治与文化等议题。除了为《週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及其它刊物撰文,亦在BBC 4任广播节目主持人,并出版有《人的声音》(The Human Voice,暂译)等三本着作。现于伦敦都会大学教授专业写作与文化探索课程。二○一四年,她以本书及《卫报》上的「老后议题」新闻赢得乐龄传媒大奖(Older People in the Media award)的最佳个人发声奖。

译者简介

王方


  政治大学英国语文学系毕业,现就读于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中国生产力中心中英文专业口译师养成班结业。现为国际翻译公司Spectrum Translation的一员。
 

图书目录

前言|不断成长的自己

Chapter 1|变老这件事
Chpater 2|为什么我们恐惧老化?
Chapter 3|拥抱增加中的年纪
Chapter 4|年轻世代VS年长世代的异与同
Chapter 5|连变老都有性别差异?
Chapter 6|面对死亡
Chapter 7|检视我们的生命週期

结论|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命历程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前言

不断成长的自己


  吉娜(Gina)头上的毛囊不遗余力地提醒她今天是它们的三十岁生日。一大早,吉娜就发现了第二根白发。等她进了办公室,就有两张卡片摆在桌上了,其中一张写着,「已经三十了就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人生自然会来折磨妳的!」,另一张则印了孟克(Munch)的名画《吶喊》(The Scream)外加一个大大的三十。

  吉娜的男朋友杰克也没起什么安慰的作用。上个月他过四十岁生日的时候,最好的朋友写给他「四十岁!?你还年轻,可以再活一阵子……但是要把握时间!」,弟弟的卡片则说,「生日快乐!别太难过,你很快就会习惯年过四十的生活……大概等到五十岁的时候就没问题了!」

  吉娜和杰克从未跟家人朋友提起自己因为这种卡片感到多么不适,反正说了也只会被取笑「怎么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或者「开不起玩笑吗?」。我们根本不需要读过佛洛伊德(Freud)的《笑话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就知道幽默感只是人类缓解焦虑的方式之一(不过有空真的可以看看,非常好笑)。

  吉娜从父母身上一样得不到慰借。她五十六岁的妈妈莎拉(Sara)刚上完皮拉提斯课、正要赶去诊所打胶原蛋白,还计画做个假日水疗;六十二岁的爸爸克里夫(Clive)准备尝试高空跳伞,还要参加由《长生不老》一书的作家主讲的讲座。

  虽然吉娜的父母看似丝毫不在意老化(或者只是把焦虑跟皱纹一起雷射掉了),他们其实和吉娜和杰克一样为此感到心慌,他们害怕变老。假如人口统计预测没有出错,吉娜和杰克大概都会活到一百岁,那可得继续心惊胆战好一阵子;身为战后婴儿潮的一份子,爸爸妈妈则选择相信已经不再有老化这件事情──克里夫坚称,就像滚石乐团(The Rolling Stones)的主唱米克‧杰格(Mick Jagger)所言,「鱼尾纹就只是笑纹而已」。(不过显然他不知道作曲家与爵士歌手乔治‧梅利﹝George Melly﹞已经酸过杰格,「没有什么比这还可笑的」。)

  这一家的两代人都十分关注自己身上出现的老化迹象:莎拉很爱拿网路上「越老越难看的名人」跟自己比较,吉娜则是担心过了生日就代表青春将一去不复返──老一辈的人拒绝承认自己正逐渐变老,年轻一辈则是为此深感恐惧。

  |否认和恐惧以外的第三条路

  不过他们可不是凭空幻想出这些自虐的想法,一切都是由历史和文化塑造而成。幸好不论当今的西方文化如何运作,我们还是可以找出第三条路面对年龄增长:一条重新审视老化、不再将老年人视为单一均质团体的路──不再有个「老人星球」,一到五、六十岁的人就自动成为永久居民──或者你天性悲观,还得早个一、二十年上去。

  把四十几、五十几、六十几到一百岁的人划到同一阵营实属荒谬,这跟把零到四十岁归为同类一般可笑!啊,你或许想要反驳,人生前四十载的确是处于巨变的时候。在此我们要挑出对于老化最根深蒂固的偏见,也就是将年龄增长看作时间的停滞──或者不是停滞,甚至是完全单方向的衰退。但正如后文将要陈述的──变老的过程也可以丰富又充满动力,让人有无限的成长性。也许这就是为何老化又称作年龄增「长」。

  更重要的是,主流研究者一致同意人与人间的差异将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大,不会越来越小;岁月不会抹去我们的个人特质和自我身份,相反的,它还将为其增色。事实上同龄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起年龄层和年龄层之间的差异还要更大:一位来自伦敦的七十二岁中产阶级健康白人男性大概与一个同住伦敦的三十二岁中产阶级健康白人男性有更多共同点,而不是与一位七十二岁、营养不良、育有八名子女、需要照顾四位孙子的厄瓜多黑人女性更为相像。这些人甚至不会视年龄为最重要的人类特质(收入、种族和社会阶级还更为可能)。

  吉娜听到这里可能会非常惊讶,难道领到公车老人票的时候,不就是变成一个「老人」,所有的人格特质、自我成就与独特的个性通通被重重的「老」字给压碎?才三十岁,老这个字的阴影就已经蔓延过来了,有谁不会吓坏呢。

  吉娜现在满心想着年龄问题,她的母亲却丝毫不愿向岁月低头,彷彿一旦承认自己老了整个老化过程就会神奇地瞬间加速。莎拉为此有些自责自己浪费了太多精力对抗老化,牺牲了原本可让生活更为充实的宝贵时间。

  我们即将在书里细细解释的第三种变老方式绝对更有效且更吸引人。事实上,人类自出生起就开启了逐渐老化的过程,老化并不侷限在人生的最终阶段,期间更是充满自我成长的机会──成长本来就是人生目的之一。我们首先必须打破根深蒂固的老化迷思、承认变老是人生必经的道路,才能深入探讨这个概念:不论是因为良好的基因组成、手头足够阔绰,或者只是运气很好,能够变老就是福气。演员伍迪‧艾伦(Woody Allen)就很坚持自己丝毫不介意变老,「毕竟也没有人找到其他的方法来避免英年早逝」。

  哀伤的情绪绝对会伴随老化而来,随着年龄增长我们总是会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健全的身体机能(没有人五十岁还能赢得温网冠军,甚至连三十五岁都很困难)、比如亲朋好友死亡,或是必须面对自己生命总有终点这个事实。虽然哀悼的确意味着必须忍受悲伤、使人痛苦,但将变老说成一路向下的衰退过程,完全只是误导人的迷思。

  |年龄增长的好处

  事实上一旦摆脱老化的「负债模式」,不难发现大自然其实非常公平:根据近期的神经科学研究,三十五至六十五岁(或甚至以上)的中年大脑远比一般想像的更有弹性,虽然短期记忆能力可能会随年龄下降,但是事情一旦进入长期记忆,脑细胞彼此之间的连结就强多了。温斯顿‧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六十六岁才出任首相,建筑师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完成了毕生杰作纽约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的时候也已经八十岁了。

  人类历史上不乏大器晚成的例子。这些人不一定是打破纪录的天才,而是找到方法培养新能力、新关系的普通人,他们理解到人类只要还会唿吸就能继续成长,也明白我们的确需要时间培养某些能力,比如心灵的成长。这种成长对许多人而言将是老化过程中意外的收获,而且一旦步入成年就有可能发展这种能力。为了写本书,我採访了来自各个年龄层的对象,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人都感到自己随着年纪增长更加充实,没有逐渐萎缩。

  如果我们愿意,大家都可以透过年龄增长看见不断变化的景色、看见那些被讽刺漫画模煳或简化的东西。就像是人类不是简简单单的儿童一步跃为成人;就算超过二十岁,我们还是会为了亲子关系及为了独立生活而挣扎。然而没有一个词特别用来形容成年子女,彷彿过了童年亲子关系就再也不存在,也不需要「成年小孩」这种矛盾的术语。

  这本书叫做《关于老化这件事》,写出来的目的在于唿吁大家抗老唯一的方法并不是不要老化,我们不会配出一种处方解决问题;相反的,我们希望大家跳脱传统思想,不要再先入为主的认为年纪多大就该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止、说话方式,甚至生活态度。根据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威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的说法,要活得有创意,人就必须保留很大一部份的「自己」。本书提倡鼓励与反思、连接年轻逐渐老去的自己,但绝对不会假装年纪大了不需面对侮辱和挑战:我们在整个生命週期中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只是年纪有所变化。「更重要的是,年龄的增长使得人生更加圆满,让自己更充实而不会黯然消逝。」──作家梅‧萨顿(May Sarton)在她的日记《七十岁月》(At Seventy)里如此说道,这本日记记载了她自七十岁生日起每天的生活点滴。年岁渐长这件事,无论在生命哪个阶段,都能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且充满活力。

  假如吉娜能走出恐惧的阴影,她将会发现自己仍不断地在成长──三十岁的自己比起二十岁的自己对人生更满意──她比以前更加了解自己,人际关系也更加稳固。吉娜因为恐惧潜在的负面改变而害怕变老,却也因此无法体会在这过程中的收获;这就好像认知失调般,有两种想法在脑中互相拉锯一样:她害怕衰老,却其实持续富有生命力地成长。

  威尼科特还认为我们都会为生活中的创新感到惊讶。感到惊讶、好奇,或是热衷于某件事情并非年轻人的特权(我们应该严正拒绝使用「年轻人」这个词,就像舍弃「老人」一词一样──人类不该被视为同质性的整体),这些能力反而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强。

  |迎接变老的自己

  要为老化去病理化(depathologize),首先必须分辨抵制年龄歧视(对年龄具有刻版印象或者歧视某年龄层的人)和拒绝老化之间的差别:前者为我们开拓一条康庄的大道、让我们可以一路发展成长,后者则是关上大门、使自己陷入无限轮回,不断尝试挽救不可逆的反应。

  再来,我们还需了解到自己如同女作家玛格丽特‧格莱特(Margaret Morganroth Gullette)所说的「被文化给变老了」。西方文化经常将老化视为一种生物医学的行为、一种生理的状况;人类当然都是生物没错,身体的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启动或停止某些机能,但文化同样也会改变我们如何变老、如何面对待年龄增长,影响甚至比自然机制更大。

  很多人认为年纪越大生活越贫困,老年人生只会因此日趋乏味单调。但其实,愈是大力宣扬这第三种变老的方式、拥抱老化、将其视为终身旅程,大家愈是能够认识到年纪大不用和贫穷划上等号──那只是社会和政策忽视、蔑视老人和老化的结果,不论几岁,每一个人的人都能够击退这种错误观念。

  我将利用接下来的章节叙述老化如何作为一种终身演进的过程、我们为什么该拥抱年龄的增长,并且利用吉娜和她的父母作为例子说明我们有多么受制于对老化的恐惧。接着,我将举几个全心拥抱老化的例子,探讨大家如何跟随这些人的脚步,再来谱出历史和文化上人类如何发展面对老化的态度,证明年龄隔离主义受到的挑战。我将用一整个章节探讨性别之间看待老化的不同方式,以及最近发展出来的男性自我检视。接着,按照犹太智者拉比札尔曼‧莎克特‧萨罗米(Zalman Schachter-Shalomi)的说法,「死亡并不是宇宙生成的错误」,说明从小开始接触老化概念其实可以减缓我们对衰老的恐惧。死亡因此变成「生命之弧」的最后一部分,让我们将生活经验串成一个有意义的连结。

  「年纪总让我们措手不及」歌德(Goethe)说。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简直不敢相信,站在镜前的自己「已经四十岁了」。格洛丽亚‧斯泰纳姆(Gloria Steinem)发现「一早起来,有一个七十岁女人躺在我的床上。」(有趣的是这句话比起她说的下一句话更知名,她告诉记者,她的确看起不像四十岁,「四十岁的人就是我这样子。」)老年人最常否定的就是年纪增长的过程,他们常说「我不觉得老啊,我还是十八岁」──或者八岁、二十八岁、三十八岁、四十八岁、五十八岁──过去的年岁没有平白消失,反而像是年轮一样刻在我们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身体经历什么样的物理限制,我们并不需要放弃自己的兴趣、热情、嗜好与感触;人类不会都突然一跃成为一模一样的「老人」、从前所有的生活痕迹都被一笔勾销;生活的热情不会因为丧亲之痛或者我们一路上遇到的悲伤而消失──变老没有那么可怕。

  跨世代的反年龄歧视团体美国灰豹组织(American Gray Panther)的创始人麦姬‧孔恩非常能够体会吉娜年近三十的痛苦。八十五岁的时候,孔恩回忆起自己的三十岁,说那是她有史以来最糟糕的生日。
 

图书试读

Chapter1|什么是变老?
 
每次说起年纪,大部分的人都会自动联想到一堆皱纹、健康鞋、阿兹海默症,或其他类似的东西。但其实这些完全只是误导我们,将年龄增长这件事扣上衰老与病痛的帽子而已;人类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老去──生命意即年龄不断增长,不出生根本也不会老化。但只要了解到老化其实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生命週期,而且你我不论年龄大小无时无刻都身在其中,你将能够从另一角度看待这件事情,不再觉得:现在我是年轻人,接着──砰!一下变成二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岁(随便你挑)然后就进入老化阶段。这种深植在文化当中的概念实在难以根除。年轻人总是想要快快长大,因为长大就代表着自由、代表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什么时候才能十点才去睡觉?什么时候才能自己去参加音乐祭?我等不及要满十八岁可以自己买酒了。孩提时代,长大就是脱离父母的暴政、自己做决定、掌握自己的生活,年纪的增长就是你各种能力发展的媒介(学习走路、写字、论理)、寻求独立的康庄大道。以前还得到二十一岁,现在十八就可以喊「终于长大了」!
 
但话说回来,对于多数人而言这种想法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大概到了二十多岁,期待长大的乐观情绪逐渐被焦虑、甚至恐惧代替;不需要付责任的短暂自由时间结束,现在开始得挂心成年人的责任,比如学着谋生。不再有两个月的暑假实在令人害怕,大家期待你做一个成年人该做的事情,不管你觉得自己长大了没有,甚至不管你知不知道长大到底是什么样子。你开始感觉年纪越大越像是失去了什么、没有收获,应该要强力抵制成长。一个人到了二十五岁,基本上从前想做的事都可以做到了,眼前漫漫的余生却开始显得令人恐惧。一位叫做艾莉莎(Alexa)的十六岁女学生曾经跟阿姨说过自己半夜惊醒,就因为担心到时候不知道怎么填写纳税申报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什么“顿悟”式的改变,毕竟年龄这件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但读完之后,我却发现,它确实在很多层面上触动了我,而且这种触动是如此自然,如此真实。它没有卖弄学问,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接地气的语言,去探讨“变老”这个看似严肃却又极其普遍的主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经验”的价值的重新解读。我们常常会强调年轻的活力和创造力,但却容易忽视年长者所积累的智慧和洞察力。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经验”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往的知识,更是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我也觉得,作者在书中对于“时间的流逝”的描绘,非常细腻而动人。它不是那种伤春悲秋的感慨,而是用一种平和的语调,去记录时间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所带来的改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在和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聊天,他用他的人生经历,去引导你去思考,去感受,去理解“变老”这件事的本质。它让我觉得,变老并非衰败,而是一种更深邃、更丰富的人生境界。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关于“变老”的主题,我读过太多类似的读物。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那些复杂的学术术语,也没有刻意的雕琢,而是用一种非常自然、流畅的口吻,娓娓道来。这让我更容易沉浸其中,仿佛作者就在我耳边轻声细语。我发现,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善于引导读者思考,他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或者描绘一种情境,让你自己去寻找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比那些直接灌输知识的书籍,更能激发我的思考深度。尤其是一些关于“回忆”和“时间”的章节,真的让我感触良多。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是如何看待过去的,那些珍贵的记忆,我们是如何珍藏的,而时间又是如何悄悄地改变我们,又如何赋予我们新的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变老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健康、更平衡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它不像那些能够瞬间点燃你激情,让你冲动行动的书籍,而是像一杯温水,慢慢地渗透你的内心,让你在不经意间,开始发生转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人生中的不确定性”的探讨。在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掌控一切,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但生活往往充满着意想不到的转折。这本书却鼓励我们去拥抱这种不确定性,去理解它,甚至去欣赏它。它让我意识到,过度追求确定性,反而会让我们变得焦虑和恐惧。而学会接受未知,学会随遇而安,反而能够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也觉得,作者在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阐述,也很有启发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社交圈子可能会发生变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也会经历不同的阶段。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看待这些关系的新视角,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当下,更懂得如何去维系那些真正重要的人。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不张扬,它是一种沉静的力量,能够悄悄地改变你的思维模式,让你以一种更积极、更平和的心态去生活。

评分

我一直以为,谈论“变老”这件事,要么就是那种让人焦虑的,告诉你如何抵抗衰老,如何保持年轻,要么就是那种过于哲学的,讲些大道理,让人感觉遥不可及。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对话,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像一个和你并肩而行的朋友,分享他的观察和体悟。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被他提炼出来,竟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书中提到的某些关于“失去”的探讨,不是那种煽情的渲染,而是理性而平和地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失去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何与失去共处,甚至从中汲取力量,才是更重要的课题。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对“年轻”有过度的神化,仿佛年轻就代表着一切的可能,而一旦年长,就意味着能力的衰退和机遇的减少。但作者却用一种温暖而又坚定的笔触,为“成熟”和“经验”赋予了应有的价值。它鼓励我们去欣赏不同人生阶段的美丽,去发掘年长者所能拥有的独特洞察力。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那些曾经被世俗眼光蒙蔽的认知,一点点被剥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通透、更豁达的人生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和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沉淀。我拿到它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泛滥的“速成”鸡汤书,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空洞的励志口号,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平和却充满力量的语言,向你娓娓道来一些看似日常却又极其深刻的道理。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不是因为书中的观点有多么惊世骇俗,而是因为它们总能触碰到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那些被我们忽略、被我们遗忘,但又真实存在过的感受。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人生,那些曾经的挣扎、迷茫,在作者的笔下,似乎都找到了可以理解和释怀的出口。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我自己的长辈,他们的皱纹,他们讲述的故事,这本书的氛围,恰恰是那种温润而宁静的。我发现,原来“变老”并不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反而可以是一种积累,一种升华,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接纳。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生命进程的新视角,一种不那么功利、不那么焦虑的视角,这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