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

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anco Bifo Berardi
图书标签:
  • 大屠杀
  • 精神疾病
  • 心理学
  • 历史
  • 哲学
  • 存在主义
  • 自杀
  • 创伤
  • 现代社会
  • 英雄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探讨无差别杀人、自杀潮与
资本主义关连的必读之书
 
从美国、挪威的无差别枪击,到台湾的随机杀人
从日韩、经济危机后的欧洲,到香港学生自杀潮
资本体制和现代人集体精神处境间,有何复杂连结?
现代社会濒临精神溃堤,这是此刻最需要的一本书!
 
  ▋绝望的恐惧年代,必读的救赎之作!▋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在国际新闻上屡次出现的恐怖屠杀事件,竟如瘟疫般从资本主义发达的先进国家,悄悄蔓延到我们的社会。无差别恐怖攻击、频繁的自杀行为,与资本主义当道的政治社会结构究竟有何关连?在这本令人不安的着作中,贝拉迪透过政治经济现况、社会学、精神分析,与引人入胜的哲学思考,为我们找出这个时代精神溃堤的社会根源。

  本书具体而微地剖析屠杀和自杀恐怖事件,从九一一事件、模仿蝙蝠侠电影「小丑」形象的戏院杀人魔、挪威布列维克杀人事件、科伦拜校园事件、赵承熙校园屠杀案,到日本与韩国的自杀潮。作者大量援引大众文化并另辟路径,娓娓陈述后资本金融社会的利弊得失,网际科技造就人们的符号化与再异化,虚拟与现实的混淆不清,他以哲学╱社会学的宏观思考,直接了当地指出当代人面临的集体困境及其成因。
 
  在这本集四十年心智思考的着作中,贝拉迪依循德勒兹、瓜塔里的哲学结晶,提供当代民众一条可供应对与改变的建言。原本是形而上的思想辩证,在贝拉迪细腻地旁征博引下,翻转成一条纵然悲观但仍保有喜悦的行动策略。
 
  我们早晚会遭受科技与金融风暴引爆的大浩劫,但因有此书,在浩劫来临前,我们将不致于太过绝望。
 
【名人推荐】

  王浩威—— 精神科医师、作家
  黄哲斌—— 新闻工作者
  卢郁佳—— 作家(推荐序)

【媒体盛赞】

  细腻描写当代历史现象的最佳读本。—— 《芝加哥论坛报》麦可.罗宾斯(Michael Robbins)

  贝拉迪主张以无限的想像与嘲讽,作为即将快速重组的世界唯一的解毒剂。但最后,本书描写得比只是触及表面深入太多了……——书痴(Bookslut)文学网站

  贝拉迪是忧郁年代全球行动主义大师,他的任务是理解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他能感受到反叛者的绝望,也能享受「负面劳动力」的聪明之处!——网路文化研究机构(Institute of Network Cultures)创办总监罗文克(Geert Lovink)

  在诊断问题上,贝拉迪是最敏锐的专家。——《石板》(Slate)知名网路杂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法兰克‧贝拉迪 Franco ‘Bifo’ Berardi

  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欧洲知名作家、理论家,义大利自主主义运动的最重要核心人物。

  一九七六年成立了知名电台「Alice」,目前在米兰的布雷拉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主教社会传播史课程。研究范畴聚焦在后工业资本社会中的媒体与资讯科技,作品往往结合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科技、传播等多重领域,以宏观的辩证探究当代人的集体处境。

  本书为贝拉迪的作品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译者简介

林丽雪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专职译者。曾任职国会助理、记者与编辑。喜欢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热爱文字工作。译有《QBQ!就是要杰出》、《3300万人的聊天室》、《学校没教的就业学分》、《我用死薪水,让钱替我赚钱》、合译有《怪咖成功法则》、《虚拟货币经济学》、《如何打造营收上亿的App》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这间房子一直叫我这么做/卢郁佳

代替前言的四个重点
一小丑
二人性被高估了
三赢一时就好
四赵承熙的精神世界
五什么是罪?
六机器人
七记忆
八你们不再安全了
九自杀潮
十首尔之旅
十一无可奈何时,我们该怎么办?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这间房子一直叫我这么做

文/卢郁佳
 
  资本主义给我们造成了什么损失?损失是潜抑的,因为它对「全力开发拚经济」的舆论主旋律构成杂音干扰。就连因过度开发而濒危的动物,精灵可爱的幼小石虎才引人同情,一幅萌照就足以广传,纷设粉专声援;至于鲎就无此待遇。若说到山林公路车辆大量辗毙龟壳花、雨伞节、眼镜蛇,人们绝不会看作是损失。你可以在这点上看出贝拉迪的英勇无畏与热爱人类,他的《英雄:大屠杀、自杀与现代人精神困境》一书,在人们痛恨而非痛惜的犯罪者身上,具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损失:恐怖分子以屠杀增强政治抗议曝光,在校随机杀人,与自杀潮。这些都是广义的自杀,暴力来自受体制压迫孤立,压抑为伏流,在意想不到的喷口爆发。作者在自杀者与犯罪者身上,看到社会每个人所蒙受的苦难,原本渴求亲密信任与社交归属感,却被施压投入全副精力追求成就,又受过度竞争控制、打压,陷于绝望,或扭曲为追求高曝光带来的权力感。
 
  这是我亏欠社会没写的书。阅读书中美国对犯罪者与自杀者的调查报导时,我触及了挡在台湾记者面前的隐形高墙:随机杀人和自杀都是政治禁忌,所以媒体八卦有余,却无深度报导。香港报导远为平实:二○一五年九月至二○一六年三月,逾二十四桩学生自杀,港报统计原因,主要为学业压力、情绪困扰。BBC中文网访问的学生,讲述读中学时晚上会无故哭泣,怀疑:「为什么十五、十六岁就要决定我的人生?」父母工作压力大,她怕家人担心,瞒着大人就诊,「我不知道整件事意义在哪里,上好中学,考上好大学,然后呢?」另一位名校港大学生擅长舞蹈,原本考上了演艺学院,但家人不让读。放榜后沮丧到一个多月不见人、也没食欲。故事描绘了自杀者的困境。受访心理学家说:「媒体聚焦的学业压力是导火线,不是原因。如有社会支援网路,感到快乐,即使压力大也不会自杀。自杀不是单一问题导致,是找不到出路。如有别条路能解决问题,就不会自杀。」指出这些自杀者近半数社会支援网路薄弱,例如与家人不睦或单亲。显然,病的并不是学生,而是生存压力撕裂了社会连带,迫使人们投身向上流动的虚谎迷梦而耗竭。
 
  台湾电视、报纸封杀了这些真相。就如报导少年强姦幼妹,记者噼头已归因「疑似A片看太多」,于是不问少年日常有无亲友陪伴、亲密支持,是否受虐。面对自杀潮,政府先归罪「自杀报导渲染细节」,于是自杀报导总厌烦而简短,不长于落井下石的警语「自杀不能解决问题,勇敢求救并非弱者,社会处处有温暖,一定能度过难关」与防治专线。
 
  二○一五年,女星杨又颖、杨可涵自杀。十五至二十四岁,自杀为第三大死因。在新闻焦点之外,其实原住民每年每十万人有五十人以上自杀死亡,是台湾的四倍。而六十五岁退休年龄以上老人自杀,是台湾的五倍。自杀死亡者九八%罹患一至多种精神疾病,重郁症八七%,酒瘾药瘾四四%,情绪不稳性人格障碍四一%。贫病失落的困境,足以戳破「台湾有社会安全网」的假象。自杀从一九九七年起连续十三年为十大死因,二○一四年有三千五百四十六人自杀死亡,二○一一年自杀死亡率最高的基隆市、花莲县、南投县,每十万人口的自杀率都高于二十。
 
  作者描述社群解体下的生存高压:公司为提升生产力,挑拨员工互斗。老板要你负责不可能的任务,使命必达,你得应付所有公司丢过来的工作,没有二话。因为员工间的连带感已经破坏,所以每个人都得孤单面对被能力勒索、没做好的耻辱、被裁员的威胁,陷于罪恶感、焦虑、互相怨怼。朋友向我形容那种感受:「哭也没有用,你知道没有人会来帮你。」
 
  作者形容资本主义视劳工自杀为偷窃老板财产,台湾禁忌探索自杀,原因就在这。由于文化视子女为父母的财产,人民为政府的财产,于是统治者视自杀者为人民公敌,舆论斗争自杀者不理性、自私不顾父母、懦弱、想不开;此举反而断绝了忧郁者免于自杀所需的关键支持。教育、卫生当局相信青少年自杀、吸毒是因为有人美化自杀,被带坏、学坏了,所以防治吸毒是拍广告丑化吸毒者,高唿「向毒说不」;防治自杀是朝会高唿生命教育口号。还有整套脏话羞辱青少年的情绪困扰,「草莓」,「玻璃心」,「中二」,「屁孩」,「伤不起」。
 
  青年林冠华以自杀反课纲,媒体攻击遂达高峰。由于反课纲抗争被视为大选前哨战,中国时报强调其忧郁病历、证明自杀无关反课纲。联合晚报描述反课纲者,如贝拉迪笔下的大屠杀恐怖份子,「用林冠华的死,胁迫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达到诉求的目的。」抗争是借机炒作、冷血消费林。挫败疗伤的聚会,也被诬「头七大摆庆功宴」。作家银正雄指林预告自杀是「想成名,想疯了」,又指林母未强制送医,证明也想成名。有了这番经验,我虽赞同贝拉迪刻划的社会普通人的苦难,但未能认同他揣测的犯罪者心理。我期待将每个犯罪者也当作独特个别的人来观察,而非作为「犯罪者」切割。即使攻击自杀者的人,本身也值得探索、认同。
 
  二○一四年,女星欢欢因丧父而重度忧郁症自杀,未留遗书。她在卡片上写道「这间房子一直叫我这么做」。何等深邃哀伤。新闻说「众人无法理解动机」,我欣赏这句结尾。房子或许是困住我们的资本主义迷宫;但因承认「无法理解」,所以不满足于揣测,我们能继续叩问现实。

(本文作者为作家)

图书试读

代替前言的四个重点
 

 
二○一二年七月,加州奥罗拉一家电影院在放映最新「蝙蝠侠」系列电影《黑暗骑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时,发生一起枪击事件, 我在报上读到后就决定要写这本书。这类大众杀人事件的相关讯息总是能吸引我贪婪地阅读下去,它带着一种反感与反常的魔力,并似乎持续蔓延,尤其是在美国。但直到我读到「奥罗拉大屠杀事件」与兇手霍姆斯(James Holmes)的新闻时,我才开始动笔。
 
在这个国家,任何人不管其心理状态如何,任都能买到致命武器。但我并不是受到这个国家的暴力与荒谬刺激才想写作,反正我们对这个现象已经司空见惯。最令我震撼的是这个事件的隐喻张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打破「景观社会」与真实人生(或真实的死亡,反正意思相同)的界线。我怀疑霍姆斯曾经读过德波(Guy Debord) 的书,因为人们通常不会在做事之前,先读过相关的文献。但霍姆斯的行为却带有情境决定论的意味。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又重新汇整,并恐怖地再上演一次。就像达达主义者 说的:「要消灭艺术,消灭日常生活,要消灭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线。」霍姆斯让我震惊的是:他想要取消观众与电影的界线,他想要进入电影世界。
 
所以,我忍不住开始大量阅读「奥罗拉大屠杀事件」相关文献,接着读到其他枪杀大众的男性(不知道为什么,有白人与黑人、有老人与年轻人、有穷人与有钱人,就是没有女人),并进一步研究之前的无差别杀人犯。从这些研究中,我了解到,观察这些可怕的疯狂行为,比观察经济学家与政治人物的礼貌性疯狂行为,更能了解世界现况的成因。我从「犯罪与自杀」这个非常特殊的观点,看见资本主义带给人极大痛苦,并造成社会文明分崩离析。
 
赤裸裸的资本主义真相,正在今天上演,而且非常惊悚骇人。
 

 
本书要探讨的题目不只是犯罪与自杀,还想谈已经弥漫在当代文化中的无政府主义与自杀动机,以及一种因焦虑与攻击性而导致的暴力现象。我在检视大众杀人事件的观点,将特别聚焦在杀人行为中引人注目的意涵,以及其自杀的面向。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