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种于民:全球保种时代来临!一颗种子,对抗极端气候、基改风险,打造我们的永续餐桌

藏种于民:全球保种时代来临!一颗种子,对抗极端气候、基改风险,打造我们的永续餐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种子保存
  • 保种
  • 食物安全
  • 可持续农业
  • 气候变化
  • 生物多样性
  • 传统农业
  • 本地种子
  • 永续餐桌
  • 粮食主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保种时代来临!
面对气候变迁、粮食安全、基改风险
一颗种子,改变你我餐桌风景

  ——藏种于民——
  找回古传种子、培育地方品种,复兴传统蔬菜
  成为全球农业、饮食趋势最新亮点!
  本书直击全球、台湾保种现场
  守护你我碗中未来
  见证种子生生不息的力量!

  ★台湾大学名誉教授、《种子学》作者郭华仁专文导读
  ★独家收录【种子宝典】达人教你留好种!

  ★直击全球种子银行、种子图书馆、种子市集
  ★探索台湾种子身世;揭祕在来米、蓬莱米百年风华
  ★ 野生米、小米红藜、小麦杂粮、红糯米、黑米⋯重现餐桌
  ★「保种学堂」公开达人留种祕诀

  ★全球保种!直击种子银行、种子图书馆,打造农业诺亚方舟

  农民「留种」自用,是世代以来维持丰富的地方品种、饮食多样化的关键——地方品种具有独特风味,延续传统饮食文化;地方品种可以选育出最适应当地风土的强健种子,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面对全球气候变迁,农民留种将培育出「可对抗气候变迁」的新地方品种。

  台湾与国际近年皆出现新一波的保种运动,鼓励「农民留种」、「藏种于民」,并致力于餐桌上复兴美味的传统蔬菜!本书深入国际在地现场,呈现新一波种子的力量:

  ●日本:复兴「京野菜」、重现传统美味,种子交换、种子市集蔚为风潮
  ●韩国:女农找回老奶奶的种子,发起「ㄧ万元的幸福」种回原生种
  ●泰国:「米之神」和农民一起育种、选种,创造稻米奇蹟
  ●印度:村落实践「就地保种」和森林菜园,城市推广全民採种教育
  ●澳洲:Seed Savers打造一百多家「社区种子银行」
  ●法义:「地理标示保护制度」发扬各地域代代传承之特色地产
  ●美国:公立图书馆「出借种子」,读者查询种子目录借出,有借有还
  ●欧洲:诺亚方舟「生物多样性花园」鼓励种子交换、烹饪,保护农业多样性
  ●英国:种子库供应800种开放授粉的品种,每年出版种子目录
  ●挪威:「斯瓦巴全球种子库」打造农业诺亚方舟、存放人类未来
  ●台湾:民间种子研究室、农夫市集推动「藏种于农」种回失落数十载的品种

  上述现象,充分展现「全民保种」在世界各地蔚为趋势:人们携手守护农粮安全与永续未来,扭转鼓吹高产与商业品种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并对抗跨国种子公司对种子自由交换的掌控。

  ★台湾有种!找回古传种子、培育强健地方品种

  一颗种子落地生根,记忆住地方日风土水,吸纳地方能量,锁住地方好滋味。每一颗种子,都有它独特的身世。所谓“Forgotten Foods”,意指「被遗忘的食物」或「失传古早品种」,意指逐渐流失的在地传统作物及饮食文化。以台湾为例:

  ●富含营养的小米、红藜、苋科⋯等古早品种大量流失;
  ●以天然植物制作的地方性饮品、传统食疗逐渐式微;
  ●野生可食植物、生态智慧被淡忘,身体和土地产生断裂⋯

  台湾过去拥有许多丰富「在地品种」、「传统蔬菜」,展现独特的饮食文化,更具有遗传资源上的重要意义。近年,民间携手推广「藏种于民」,支持农民培育适地适种的在地品种、找回古早品种,更以「共工」和「分享」方式,邀请消费者一起守护种子,打造永续、健康的餐桌——保种,不只关乎生产方式,更展现人们合作、互信、尊重自然的生活态度!

  种子的保育,为我们的下一世代保留了生物多样化的基因,也延续地方特色、生态智慧和饮食文化,这正是我们最为珍贵的文化根源和味蕾记忆。本书直击国际现场,更深入台湾山野田间,挖掘民间保种达人的努力,从稻米、红糯米、黑米、小米与部落原生作物、小麦豆类、五谷杂粮、季节蔬菜到水果,见证种子的力量,守护我们的餐桌!

有种推荐

  郭华仁 「藏种于农」发起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
  赖青松   谷东俱乐部农伕
  董时叡   中兴大学生物产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兴大有机农夫市集发起人
  蔡培慧   世新大学助理教授、台湾农业推广学会学术主任
  钟清辉   高雄美浓区农会总干事
  陈振义   台东农改场副研究员兼杂粮研究室主持人
  江慧仪   大地旅人环境工作室总监、朴门永续生活设计讲师
  王浩一•番红花•刘克襄 作家
《藏种于民:全球保种时代来临!一颗种子,对抗极端气候、基改风险,打造我们的永续餐桌》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粮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议题,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主题:种子的自主权与多样性。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生物技术快速发展以及全球供应链脆弱性凸显的今天,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旨在唤醒公众对“种子”这一基础生命资源的深刻认识,并倡导一场回归土地、重塑食物主权的变革。 第一部分:沉默的危机——种子多样性的消逝与全球粮食系统的脆弱性 本书开篇便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我们餐桌上的食物,正变得越来越单一。全球商业化农业过度依赖少数高产、标准化品种,这导致了数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传统、地方品种(地方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这种“单一种植的陷阱”不仅是农业实践的问题,更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危机。 气候冲击下的生存考验: 极端天气事件——持续干旱、洪水、热浪——正成为常态。现代化的单一作物系统,尽管在“绿色革命”时期带来了产量飞跃,但在面对不可预测的气候冲击时,其抗逆性却显得极其脆弱。一旦主要的粮食作物因突发灾害而大面积歉收,全球粮食储备将面临严峻考验。书中详细分析了历史上的几次重大饥荒,并警示,如果没有足够多样化的遗传资源作为缓冲,未来的灾难可能波及更广范围的人群。 基因的财富与流失: 地方种和传家宝种子,是经过数代农民在特定生态环境中筛选、驯化的“活化石”,它们蕴含着抵抗特定病虫害、适应贫瘠土壤或极端气候的独特基因。然而,随着现代化农业的推进,这些宝贵的基因库正在被市场淘汰,许多古老品种甚至在消失前未被记录或收集。本书强调,每一粒消失的种子,都是对人类未来适应能力的一次永久性削弱。 第二部分:技术革命的双刃剑——生物技术与种业的权力集中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种子的定义正在被重新书写。本书并未全盘否定现代生物技术在解决农业问题上的潜力,而是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种业的寡头垄断格局。少数跨国公司掌控了主要的育种技术、专利和市场份额,这使得全球的农业生产对这些商业实体产生了结构性依赖。 转基因的争议与风险: 书中以客观的视角,探讨了转基因(GM)作物在全球推广中所引发的争议。除了对生态系统潜在影响(如“基因漂移”的担忧)的讨论外,更关注其对农民自主权的影响。专利保护和种子纯度要求,使得农民难以保留和交换种子,从而打破了世代相传的农业循环。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文化和伦理上的挑战。 “新育种技术”的伦理边界: CRISPR等基因编辑工具带来了更精准的育种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关于“自然”与“人造”界限的深刻哲学思考。本书提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后果,以及对传统知识体系的冲击。 第三部分:回归本源——“藏种于民”的保种实践与社群力量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本书的核心观点转向了解决方案:将种子的命运重新交回到人民手中,实现“藏种于民”。这不仅是一种回归传统,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具有韧性的农业策略。 地方种子库与社区网络: 书中详尽介绍了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各种非政府、非商业化的种子保护实践。从家庭式的种子银行到国家级的基因资源库,再到最基层的社区种子交换网络,这些实践共同构筑了一个抵御系统性风险的“生物多样性安全网”。这些地方性的努力,维护了适应性强的“地方特色种”,确保了在危机时刻,人类依然拥有可用的、经过验证的食物来源。 农民作为守护者: 本书大力赞扬了传统农民在长期农业实践中扮演的“首席育种家”角色。他们不是被动的消费者,而是主动的生产者和守护者。通过对不同品种的观察、选择和培育,农民群体实质上维持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重拾农民的种子权,意味着认可并支持他们的在地知识和管理能力。 从餐桌到社区的重建: 种子的保护并非孤立的科学活动,它与食物消费习惯、地方经济结构紧密相连。本书倡导建立更短、更透明的食物链。当消费者选择购买和食用地方特色品种时,他们不仅是在支持特定的农户,也是在间接资助种子的多样性保护工作。永续餐桌的构建,始于对餐盘中每一粒种子的敬畏。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蓝图 本书的结论部分,描绘了一幅基于多样性和地方韧性的未来食物蓝图。这要求政策制定者、科学家、农民和普通民众共同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全球农业生态系统。 政策倡导与法律框架: 作者呼吁改革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和农业补贴政策,以激励而非惩罚种子的自由交换和非商业化保存。建立更有力的法律保护,确保地方品种的知识产权不被商业机构不当攫取。 教育与文化复兴: 终极的保种,是让新一代人了解并珍视食物的来源。本书强调,重新教授播种、采收和保存种子的知识,将有助于巩固社区的食物韧性,使“保种”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而非仅仅是科研任务。 《藏种于民:全球保种时代来临!》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它不是简单地怀旧,而是通过对历史经验和当代挑战的深刻反思,为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保障人类的食物主权和环境健康,指明了一条至关重要的道路。这本书提醒我们:拯救种子,就是拯救我们自己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主编】果力文化出版社


  为读者带来阅读的惊喜,创造我们与现实对话的力量。

【合作】浩然基金会

  与台湾农村阵线合作「小农复耕」计画,透过辅导陪伴、经济支持方式,鼓励农民保种、适地适种、发展在地农法和农产加工。以农为中心,连结绿色消费、建立城乡共好的未来。

【导读】郭华仁

  《种子学》作者。台湾大学农艺学研究所国家农学博士,台湾大学农艺学系名誉教授,任教凡三十四年,在职期间讲授种子学、作物学、植物种源、植物与文明等课程。专攻种子领域,在休眠、种子等种子科学与种子技术方面多所涉猎,并且研拟生物多样性、有机农业、农业基本法与植物智慧财产权等农业相关法律草案,其中植物品种及种苗法已通过实施。在行政服务方面,曾担任台湾大学农艺学系系主任、杂草学会理事长、矶永吉学会理事长,以及种苗学会、农艺学会理(监)事等。在科普方面,经营观点种子网(前身为种子研究室网站)、GMO面面观网站、植物种苗电子报(已停刊)等,并且与民间团体合作,参与推动有机农业及无基改运动。

图书目录

【导读】种子的力量:全球保种时代来临   郭华仁

第一部  【保种学堂】关于保种,你一定要知道
【种子自由宣言】
【保种学堂11问】
Q1 农民留种,是千百年来农耕文化最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为何近年此一习惯逐渐式微?
Q2 杂交一代为何成为市场主流的商业品种,逐渐取代了农民留种的习惯?
Q3 商业品种的生产模式,长期来看会造成哪些影响?
Q4 为什么近年国际重新倡导农民自行留种,保留多样化的在地品种?
Q5 国家种原库的种原保存,与鼓励农民自行留种保种的「藏种于农」,有何不同?
Q6 主流市场大力宣传基因改造种子的好处,有哪些潜在风险?
Q7 相较之下,传统育种(非基改的品种改良)的成就有哪些?
Q8 什么是「参与式育种」?和传统农家育种方式有何不同?
Q9 有机农业一定要自己留种吗?哪些才是真正适合有机农业的品种特性?
Q10 联合国倡导「未来农业应以家庭小农为主」,这对种子保育和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好处?
Q11 消费者如何参与或支持农民保种运动?

第二部  【国际篇】全球保种:现场直击
●日本篇|守护地方品种:传统蔬菜的复兴运动
●韩国篇|找回老奶奶的种子:看见女性保种的力量
●泰国篇|米之神:创造奇蹟的稻米选种
●印度篇|种子的意义:自给自足、生态永续
●美国篇|保种的宁静革命:种子图书馆、种子市集
●欧洲篇|诺亚方舟:守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第三部  【台湾篇】台湾保种:有种的人
之一【稻米篇】
●台湾米|野生稻、籼稻、稉稻的百年身世
●蓬莱米|种回有故事的米:蓬莱百年风华|台北竹子湖•湖田国小
●在来米|超级阿嬷的古早菊仔米|宜兰三星乡•张美
●黑米|为孩子留ㄧ个回部落的理由|高雄茂林多纳部落•苏孟源
●红糯米|当天使的翅膀遇上现代农业|花莲太巴塱部落•萧明山
之二【小米与部落原生作物篇】
●小米|小米回家:三十年的奇妙之旅|屏东雾台阿礼部落•巴清雄
●小米|生命之桥:连结母亲与故乡的金黄小米|台东金峰历坵部落•杜义中
●小米|高山上的小米复育运动|台中环山部落•Yaki奶奶、莎韵西孟
●小米杂粮|山林滋养的原生作物 |嘉义茶山部落•杂粮产销班
之三【杂粮与蔬果篇】
●豆类杂粮|种子是农人的灵魂|台南新化•苏荣灿
●小麦|本土小麦复耕路,麦田狂想进行曲|云林•喜愿共和国施明煌
●红豆|终于回家的红豆|高雄美浓•曾雪梅
●花生蒜头|延续花生与蒜头的传统香|云林沟皂里•古早田
●地瓜|落地生根的金时地瓜|苗栗湾宝•洪箱
●豆薯|种薯逾甲子、苦心留种的豆薯伯|屏东归来•陈天赞
●蔬果|寻找消失的古早味|台中东势•林世丰
●季节蔬菜|自家採种:作物生命经验的累积|台北淡水幸福农庄•陈惠雯

第四部  【种子宝典】达人教你留好种
之一【保种一起来!在地种子网络的建置要诀】
●哪些种子应该优先保留
●在地种子网络的建置原则
●如何组织种子银行、种子图书馆、种子市集
之二【保种实作篇QA】这样留种不失败
Q1 作物要成为一个品种,有哪些条件?
Q2 什么是商业品种、杂交一代、固定品种?农民自行留种培育出来的地方品种,有什么特色?
Q3 商业品种为何可以维持品种纯度?
Q4 农民的自留品种,如何保持种子的纯度,防止品种劣化?
Q5 农民自行留种,也有可能产生新品种?
Q6 採种的环境与栽种的环境,各有不同的需求?
Q7 要如何知道蔬果成熟到可以採种了?
Q8 我想要留种,可以先从哪一种作物开始?
Q9 常说採种需要隔离,有哪些方法呢?
Q10在採种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Q11 採种一定要等整株都成熟了才能採吗?
Q12 不同作物种子的採收时机、清理方法,是否有所不同?
Q13 种子储存时,要注意哪些事情?
Q14种子如何进行干燥处理?
Q15种子的含水率如何检测?
Q16种子应如何包装储藏?

图书序言

导读

种子的力量:全球保种时代来临


  农民留种,是一万多年前农业发明以来的习惯,也是能在各地方逐渐创造出千千万万适合各地方品种的基础。随着科技以及种苗企业的发展,作物的商业生产已大多採用种子公司或政府单位所提供的种子。

  近代新品种基于商业的理由,选种时偏重于具商业价值的少数特性,长久以来许多各地农民所保存下来的基因就从市场消失。每年由公家单位或者种苗公司购买种子来播种,不但导致作物品种多样性的降低,也丧失了农民发现而且选留新遗传特性的机会。这对于环境剧变的今后,尤其显得严重。农民的留种(seed saving)自用,无意间替人类进行保种(seed conservation)的工作。农民保种可以说是「藏种于农」,与国家种原库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种子的私有与垄断

  自古以来种子被视为公共财,众人皆可以繁殖、播种、贩卖种子。然而在二十世纪透过技术与法律两种方式,种子逐渐成为公司私有财产。技术主要是杂交一代(F1 hybrid cultivar,F表Filial,见xx页)种子的生产,而法律则是植物智慧财产权。

  (一)杂交一代、基因改造种子

  在一九二〇年代前后,育种家将玉米这种异交作物培养出许多自交系(inbred line),然后由许多自交系中挑出两个特定自交系进行交配,产生第一代杂交种子贩售,因此杂交一代品种又称为交配品种,有别于固定品种(自然受粉品种,open pollinated cultivar)。

  杂交一代品种的后代会分离,农民若留种自种后其植株生长参差不齐,商业生产价值较低,因此每次种植都需要重新向种子公司购买,可视之为种子公司的私有财。种子公司只要不让自交系外流,就可以一直专卖杂交种,深受种子公司的欢迎,陆续推出交配种,连自交作物也不放过。因此继玉米之后,洋葱(1944)、甜菜(1945)、番茄(1940)、白菜(1950)、高粱与菠菜(1956)、青花菜(1963)、胡萝卜(1969)、水稻(1973)等杂交一代品种也相继问世。

  另一项技术是转殖终结者基因(terminator gene)的基因改造种子,该技术在1鸡九九八年由美国农部与Delta & Pine Land公司取得专利,后来为孟山都公司拥有。农民所购得的种子种植后,所收成到的种子虽然可以作为食用或饲料,但已不具生命。终结者技术曝光后引起国际强烈反弹,至今尚未能上市贩卖。

  (二)品种的智慧财产权保护

  智慧财产权主要是透过专利法或品种权法,让研发新品种者拥有一定期间的专卖权,达成种子的私有化。品种权是在一九六一年代后出现,仿效专利制度,但保留农民对重要作物可留种自用,以及育种家育种的权利。美国在一九三〇年以保护强度较弱的植物专利,来保护果树花卉等无性繁殖品种;以实用专利(utility patent)强力保护植物体发明则始于一九八五年。欧洲专利法与我国一样不得保护植物体的研发,但欧盟在一九九八年通过生物科技指令后,已实质进行植物体研发的专利保护。

  在二〇〇二年,全球十大种子公司总收入佔全球种子贸易额32 %,两年后就升到49 %,然后是二〇〇七年的67 %与二〇〇九年的74 %,在二〇一一年已达75.3%。十大种子公司之中的五大基改公司(孟山都、杜邦、先正达、拜耳、陶氏)营业额已佔了全球345亿美元的53.4 %,而孟山都一家就高达26 %。此一趋势若不变,种子受到少数公司全面垄断的年代,就可能到临。

  ●种源的流失与保育

  近代农业,借着灌溉水、化学肥料等新科技的投入,栽培因环境而失败的风险大减,因此降低对于品种多样性的要求,更不用说近代农业培育出的「高产品种」对于农民的诱因;这也正是绿色革命之所以能在短期间大量推广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原因。

  然而,人为改造的生产环境,需要许多外来资材的投入,包括灌溉水、农药、化肥、机器、石油等。当这些投入的成本提高,小农通常无法负担而减少使用,此时少数的高产品种也无法应付原来歧异多样的环境,反而使农业生产严重的受挫,这是绿色革命为人所诟病之处。

  作物品种更替迅速的情况之下,旧品种若没有妥善保存,其中的基因就可能永远流失。长远来看,「种原保育」是农业永续生产与品种多样性的重要支柱,主要有两种作法:

  (一)种原库的离境保育:

  过去三十年来,全球针对农作物的栽培品种、地方品种、野生种、近缘种等,进行大量的收集,并且放在国际农业研究机构的种原库进行长期储藏,现在已经保存了60多种农作物,超过了75万批种原。这是所谓的离境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许多农业研究机构都将种原库的若干材料备份储藏于挪威外海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

  台湾的作物种原库,设立于雾峰农业试验所的「国家作物种原中心」。在二〇一二年该中心保存188科、785属、1,472种作物与野生植物种原,其中在中期库的种子有71,247批,长期库者35,430批。位于善化的「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AVRDC,又称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WVC)则保存蔬菜种原计59,507批,其中包含12,000批原生蔬菜。

  (二)农民保种的原境保育

  公家单位种原库的长期保存只是种原保育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同等重要的工作就是农民的保种。国家种原库的种原保育目标在于所收集的种原经长期保存后,种原的遗传组成尽可能维持不变;但实际上,农地环境是逐年变动的,农民年复一年的选种、留种,长久之后才可以确保随着环境的变迁,作物能够有新的遗传组成来适应新的环境,提供为新遗传组成的来源。两种种源保育的方式在方法与效果刚好相反,因此农民留种也是作物种原保育重要的一环,与国家种原库的工作可相辅佐。

  ●国际农民保种运动的趋势

  农民每年选种、留种,并于下一季播种于田间,这可说是农作物的原境保育(in situ conservation),农作物随着农地环境的变动自行演化,并经过农民基于传统知识的选择,使基因一直维持多样,随着环境的更替而可能创造出适合新环境的地方品系。这不但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农业有很大助益,即使先进国家,也需要源源不绝的新地方品系来作为商业育种材料,这就是农民保种近年来受到重视的原因。

  农民留种都于自家农场进行,面积通常有限,因此只能选留少数作物与品种。许多国家的民间组织都积极提倡农民留种的工作,保种组织除了本身有较大农场,可以保留数量较多的作物与品种外,更会举办种子交换活动,邀请各地农民参加,达到扩充整体保种能量的目标。

  例如,美国民间组织保种交流会(Seed Savers Exchange,SSE)由一九七五年开始运作,其23英亩的农场以有机栽培方式永久性保存与推广蔬菜、花卉、药草、果树等超过25,000个传统品种,保存一九〇〇年代以前的苹果树品种就有700个;蔬菜则有近两万个品种,可以提供民众在自家庭院种植。该组织并且透过会员制,扩大保种的能量,让这些「古传种子heirloom seed」与植物能在民间继续流传。此外如美国 International Seed Saving Institute、法国 Association Kokopelli、澳洲Seed Savers' Network、加拿大Seeds of Diversity、印度九种基金会(Navdanya Foundation)等,也都致力于农民留种的推广。

  这几年,美国的公立图书馆也兴起「出借种子」的业务。图书馆出借种子,典型的作法是由「读者」寻找图书馆的种子目录予以借出,回家后自种留种,将来还是要把所採新的种子归还给图书馆;若留种失败,也可以去购买原来品种的种子归还。不过出借容易,归还时会有问题,因为馆员常无法由种子外观判断还回来的种子是否与出借时维持同样的基因型。由于团书馆种子通常是较老、非现在商业上流行的品种,因此这个做法有维持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也有鼓励居民生产粮食的作用,很值得倡导。不过,若干州认为种子图书馆可能违反州种子法,因此仍不准设置。

  日本有机农民留种自用者颇为普遍,例如有机稻农高达六成都是採用自家留种,其他生产杂粮蔬菜者也有五成之多。然而在台湾,稻农自留种子者并不多,蔬菜中以豆类、瓜类有较多的有机农採用留种方式,其余都以外购为主。显然台湾农民大抵已经习惯向种子商买种子,不再选种自留于自家农田了。

  ●台湾推动藏种于农、藏种于民

  台湾若干民间团体约十年前就开始提倡农民保种的工作,主要是大地旅人以及秀明农法成员(当时尚未成立协会)。绿色阵线协会于二〇〇六年五月邀请澳洲种子留种者组织(Seed Savers’ Network)创办人Michel Fanton演讲与座谈,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也认为「自留种」的工作很重要,因此在二〇一〇年九月举办第一次的农民保种座谈会,会中大家对于全国性推动农民保种运动达成共识,初期先採取较为松散的合作型态,各自举行保种活动,其他团体或个人则尽可能互相支援,而将各自的活动以及相关技术,集结于农民保种网站(seed.agron.ntu.edu.tw/fcs/)。

文/郭华仁

图书试读

【第二部】国际篇:全球保种,现场直击

●种子的战争:全球保种,刻不容缓

*危机一:专业农场培育的高产量商业种子,造成品种单一化、对农药化肥的高度依赖
*危机二:规模化的种植方式,使得作物品项日趋同化和减少,作物的多样性大量降低
*危机三:全球四分之三的种子国际贸易,被十多家跨国公司所掌控
*危机四:过度依赖跨国公司种子,地方农民将失去种子自主权,在地粮食生产与供应面临危机

●日本:推动传统蔬菜的复兴

日本各地具有危机意识的农业试验所、种苗店、种苗公司、学者等,于战后即加入「传统蔬菜」保种行列,守护了遗传资源。近年,民间种子交换会兴起,大家带着自己的种子聚集在农园、咖啡馆进行交换,并举办相关讲座;料理人寻找在地的传统蔬菜,将之运用在义式、法式料理或甜点中,碰撞出新的火花;百货公司推出期间限定的传统蔬菜专区;东京吉祥寺每年有两次「种市」,是第一个以「守护种子」为号召的市集,可买到各地传统蔬菜,还有用古代小麦做成的面包、用传统蔬菜做成的便当⋯⋯传统蔬菜的利用益发丰富多采。

●韩国:女农找回老奶奶的种子

南韩乡间历代藏种于民的在地种子,尤其是具有家传特色的私家种子,必然是收藏在女性手上。为了要「找回老奶奶的种子」,KWPA展开田野实态调查,记录每一家户保留了哪些地方种子,至今找回留种历史最长的记录是延续种植了将近二百年的种子。动员地方小农来复育本土种子,以保存地方传统农法为使命;透过社区协力农业宣导本土种子的重要性,让消费者的餐桌摆上以韩国在地种子料理美食。每周配送一次「蔬菜箱」先供应指定保种的地方作物;号召每家户捐款一万元韩币(约十美元)支持一农户种植在地种子;在各分会建置种子银行,普及本土作物等。

●泰国:米之神创造稻米选种奇蹟

泰国米之神KKF基金会,发展稻米的种子选种、育种,授与农夫农业技术培训课程、创立农夫学校,让他们的农民得以有效的控制杂草、降低劳力,借由培养微生物菌重建土壤与田园的生态,自行制作肥料,并透过选种、育种,让农民、消费者与粮商三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磅礴的气势,让人立刻联想到一种宏大的叙事,关于种子,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关于人类的未来。在翻阅之前,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全球各地,无数双手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古老的种子,它们承载着过往的智慧,也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保种故事,去感受那些守护者们付出的心血和执着。我想知道,在那些古老种子里,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力量,足以让我们在面对气候变化、转基因技术的冲击时,依然能够挺直腰杆,守护我们自己的餐桌,守护我们的永续未来。这本书的标题仿佛在敲响警钟,又仿佛在传递一种坚定的信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探寻其中蕴藏的答案,去理解“藏种于民”究竟意味着什么,又将如何引领我们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评分

“打造我们的永续餐桌”——这句话点亮了我心中最深切的愿望。我们每天的饮食,看似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琐事,但它却与我们星球的健康、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困惑:我们现在的餐桌,真的是可持续的吗?我们所依赖的食物系统,是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着地球的资源,并埋下未来的隐患?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思考,关于如何通过保护和推广多样化的、适应当地环境的种子,来构建一个更加有韧性、更加公平、也更加美味的食物体系。我希望它能启发我,从我个人的餐桌开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参与到这场“打造永续餐桌”的伟大行动中来,为自己,也为后代,留下一个真正健康、安全、丰富的美食未来。

评分

“一颗种子,对抗极端气候”,这句话简直太有画面感了!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各种极端天气下,那些顽强生长的植物,以及背后默默守护它们的人们。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场“对抗”。是讲述那些古老品种在干旱、洪涝、高温、低温等极端环境下展现出的惊人适应力?还是会深入挖掘那些保种者们,他们是如何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凭借智慧和毅力,一次次将濒临灭绝的种子保存下来,并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我想感受那种面对自然挑战时的无畏,那种守护生命之种时的坚定,那种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勇气。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关乎农业和生态,更关乎人类面对生存危机时的一种精神力量。

评分

我对于这本书所提出的“对抗基改风险”这一部分尤为关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关于转基因技术的正面宣传所包围,而与之相关的潜在风险和争议却常常被轻描淡写。这本书名所传递出的“对抗”二字,让我觉得它会深入探讨这个敏感话题,并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转基因技术可能带来的影响,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以及我们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传统农业模式的冲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当我们选择“藏种于民”的时候,我们是在回避进步,还是在进行一种更具智慧的、更符合自然规律的选择?我期待它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论据,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根基,又该如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安全、多样的食物宝库。

评分

这本书名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关于“回归”的史诗。在经历了工业化、全球化带来的“标准化”食物生产和消费模式后,我们仿佛离土地越来越远,离那些孕育生命的本源也越来越模糊。而“藏种于民”,恰恰是一种向内看的、向传统回归的力量。我猜测这本书会讲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关于那些遍布世界角落的、默默无闻的农民和社区,他们如同守护着家族的宝藏一般,守护着那些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种子。我期待从中看到的是一种关于“地方智慧”的复兴,一种对自然节律的尊重,一种对食物多样性的珍视。这种“藏种于民”的模式,或许正是对抗当下食物系统单调乏味、生态脆弱的有力武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往往就蕴藏在最朴素、最贴近生命本身的传承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