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你好吗?:写在农村的24则乡野求生笔记

农村,你好吗?:写在农村的24则乡野求生笔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乡土生活
  • 农村观察
  • 生存技能
  • 自然笔记
  • 田园生活
  • 乡野知识
  • 生活感悟
  • 游记
  • 散文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返归家园,一个农村女儿对土地的深情问候
种田笔耕,一部全景式的台湾农村观察

  水圳滋养沃土、种子破土张叶
  农家持着一股农气、女力尽出
  採种育苗、引水娑草、禾埕晒谷、酿渍手作
  这些动人的风景,守着的人才知道⋯⋯

  作者是嫁入美浓农村的「新来嫂」
  她写下24篇生动的乡野光景
  岛屿世代累积的「农村学」智慧
  以及我们对土地与未来的深情提问

  李慧宜,当了十六年公共电视记者,现为自由记者,一生以跑新闻为志业,经常在路上赶赴环境生态与农业议题的第一现场。
   
  曾经,她小时候的愿望是离开出生的北部乡下、在都市安家立命,却在三十多岁时选择嫁入农村。生下两个幼儿也协助婆家操持农事,她一手拿锄一手持笔,写下农家日常,亦刻画台湾农村近二十年的变化光景。
   
  她种田与笔耕的田野地——美浓,是最典型的农村小镇,也是一扇看见台湾真实农业农村的窗口。她睁大眼睛好奇张望,彷彿世界重生。她看见水圳滋养沃土、种子破土张叶,农家持着一鼓农气、女力尽出;她领受「伯公」与树神庇护乡人、老伙房八音缭绕、禾埕飘出日晒香气、土生土长的节气好食⋯⋯
   
  作者带着我们「跈水圳」,沿着水路走入南岛的生产地景:

  • 立春:圳水入田,田中水光粼粼,新秧种在朵朵浮云上;戴笠挥汗的农村女性撑起半边天,开成一片片「笠嬷花」。

  • 暑夏:初台来袭,抢收不及的稻谷倒伏成了「停格的稻浪」;二期稻作休耕,欧吉桑闲来「肖粉鸟」搏输赢。

  • 霜降:畸零田间上演寸土寸金的「菜园大发生」;家家总动员,准备抢种「秋冬里作」。

  • 临冬:「土中生白玉」皮薄肉嫩的白玉小萝卜独领风骚,是城市孩子欢闹採收的农村初体验,也是农家蓄积下一年能量的新开始⋯⋯

  这些动人的乡野光景,传递岛屿世代累积的「农村学」智慧,守着的人才知道。而她必须写下来,送给以后以后的农村儿女们。

  当镜头从美浓拉开,作者带着我们走入更多的台湾乡野与小地方现场。
   
  与她一起回访历史,那是台湾八〇年代以来「重商轻农」的主旋律,与加入WTO二十年后一波又一波的离农浪潮——
   
  我们惊见无声海啸席卷各地农村,从来没有缓下脚步。而今,全面水泥化的水圳田埂、洒遍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土地、农作价格崩盘年年轮替上演、桃竹云嘉南工厂废水毫不留情排入灌溉河圳;独居三合院的老人和困守祖田的老农、离农弃土与返不了乡的青壮年;怪手山猫滥垦肆虐的山坡地、土地征收家园不再的悲歌、农地炒作下绿野平畴矗立一幢幢别墅农舍⋯⋯
   
  她记写农家与现实拼搏的日常、农村经济的结构变迁,辅以文资史料,刻画老农身土不二、无田不富的信念,与这一代被迫离农、主动从农、青年农民⋯⋯等各自经历的转型阵痛、价值重构和情感沉淀。
   
  透过生动的田野文字和图景,《农村,你好吗?》全景式地呈现了美浓客庄与台湾农村的变迁轨迹,亦是我们这一世代对土地与未来的深情提问。

【暖心推荐】(依姓氏笔划序)

  于立平 公视《我们的岛》制作人
  吴晟 诗人、作家
  汪文豪 《丰年社》《乡间小路》社长
  柯金源 资深纪录片导演、制作人
  冯小非 上下游新闻市集创办人
  彭瑞祥 环境资讯电子报主编
  赖青松 谷东俱乐部农伕
  刘克襄 作家
寻找失落的田园牧歌:一本关于现代都市人对传统乡土文化的深沉回望与现代困境的思考录 导读: 在这个钢筋水泥构筑的时代里,我们与土地的联系日益疏远,对“乡村”的想象,往往停留在泛黄的影像和遥远的诗篇之中。然而,有一种声音,不愿让这份记忆彻底褪色。本书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回乡创业”的实用指南,也非歌颂田园牧歌般虚假宁静的抒情散文集。它是一次深刻的、带着批判性审视的对现代文明冲击下,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观察记录,以及城市个体在精神迷失中,对“根”的本能探寻。 核心议题: 本书汇集了十余位不同背景的作者——他们有的是长期驻扎在乡村的社会学者,有的是返乡创业的青年,有的是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学者,还有几位纯粹的城市观察者——对当代乡村景观、生活方式、人际结构及精神世界的全景式描摹与深入剖析。 第一部分:景观的消逝与重塑——被挤压的地理空间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在城镇化浪潮中,乡村地理形态所经历的剧变。我们不只是简单地描述“旧房子没了,新楼房起了”,而是深入到村庄的肌理之中,探究这种物理空间的重构背后,隐藏的社会学意义。 “空心村”的肖像学研究: 深入分析了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村庄内部权力结构、社会照料体系的瓦解过程。探讨留守老人如何适应新的生活节奏,以及他们对现代科技(如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复杂接受态度。 “新农村”的面孔: 考察了政府主导或资本介入下的乡村改造项目。这些项目在追求现代化外观的同时,是否无意中抹去了地域特色?例如,统一规划的“欧式别墅群”与当地气候、生活习惯之间的不协调性。 土地的再分配与身份焦虑: 聚焦土地流转、规模化农业的推进,分析农民在失去传统土地所有权后,其作为“生产者”和“土地守护者”的双重身份是如何被削弱的。其中包含对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法学与社会学观察。 第二部分:人际网络的断裂与重织——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过渡 乡村社会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紧密的熟人网络。本部分试图捕捉这个网络在高速流动性面前的韧性与脆弱性。 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张力: 记录了在传统宗族观念仍在发挥作用的地区,现代法律、市场经济以及外部文化(如网络信息)是如何介入并重新定义“亲情”和“邻里”的边界。探讨了旧有互助体系(如红白喜事中的无偿帮工)在市场化运作下的变异。 “人情债”与“社会资本”的现代解读: 分析了在资源稀缺的乡村,传统的人情往来如何演变为一种需要精确计算的社会资本。例如,儿子外出务工后,如何通过汇款和节庆回馈来“维护”其在老家的社会地位。 代际间的“信息鸿沟”: 不仅关注科技使用的差异,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定义与老一辈的坚守之间的巨大鸿沟,是导致家庭内部沟通障碍的主要原因。 第三部分:文化的碎片化与身份的重构——精神的游牧 乡村文化并非静止不变的博物馆展品,它在现代性的冲击下,正在经历痛苦的转型。 非物质遗产的“表演化”: 记录了几项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在面临失传时,如何被包装、简化,以迎合旅游市场或文化评奖的需求。探讨了“保护”是否等同于“异化”? “神灵”与“科学”的并存: 观察了在医疗资源匮乏或心理压力增大的背景下,民间信仰、巫术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复苏迹象,以及它们如何与主流科学、城市价值观共存或对立。 “乡愁”的消费主义陷阱: 对当前文化产业中对“乡土情怀”的批量生产进行反思。真正的乡村经验与被精心设计的“田园体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伦理距离?作者群体拒绝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直面乡土的复杂性、矛盾性与不完美。 结语: 本书最终导向的,并非是简单地呼吁“回归田园”,而是促使每一个身处现代社会的个体,去正视我们从何处而来。它邀请读者跳出“效率至上”的思维框架,重新审视人与土地、人与时间、人与群体的关系。这是一份严肃的田野记录,一份对逝去生活方式的深情致敬,更是一份关于现代性弊病的,带着温度的冷静思辨。它试图揭示,在现代化高速列车飞驰的当下,我们究竟遗失了哪些,又该如何带着清醒的认识,去面对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慧宜


  新竹竹东人,现定居高雄美浓。

  现为自由记者与农民。曾任公共电视记者、劲报记者、民众日报记者、独立乐团艺术行政、国会助理、人权工作者、工研院计画管理、小学代课老师、杂志业务、泡沫红茶摊老板。大学联考填志愿,只填政治系与法律系,对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一直保持高度兴趣。三十岁之间,换了十一个工作、搬过九次家,直到投入新闻工作后才得以确立人生志向。近十年报导主题以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议题为主。

  *作品获奖与入围纪录:
  【农村的生存游戏】系列报导(2009年曾虚白先生公共服务报导奖)
  【穿越时空看佳冬】系列报导(2006年第一届客家新闻奖入围)
  【水圳在唱歌-美浓水圳】系列报导(2007年第二届客家新闻奖入围)
  【淹没溪望】水患系列报导(2008年第七届卓越新闻奖入围)
  【纵古流今-高屏溪】纪录片(获邀2011年国家生态电影节)

  *音乐作品:
  2005年【好客戏】音乐专辑(协力制作人)(第十七届金曲奖最佳客语专辑)
  2005年【被遗忘的国宝~乐生黑手那卡西】音乐专辑摄影
  2010年【纵古流今-高屏溪】纪录片配乐

图书目录

【作者序】农村,你好吗?

春,不只是开始
•立春  无田不成富
•雨水  跈水圳归
•惊蛰  笠嬷花
•春分  成长痛
•清明  豪宅疯欉
•谷雨  树命

热情的转场属于夏
•立夏  鸟非不绝
•小满  阿勃勒悄悄话
•芒种  停格的稻浪
•夏至  家园感
•小暑  童年的保存期限
•大暑  岸壁の母

秋,蠢蠢欲动
•立秋  农民的朱博士
•处暑  菸叶将绿
•白露  欧吉肖粉鸟
•秋分  返生
•寒露  关于草的爱恨情仇
•霜降  露天的超级市场

冬天怎么这么忙
•立冬  白玉萝卜
•小雪  跟昨天说谢谢
•大雪  大薪臼
•冬至  PM2.5至
•小寒  南京东路的女孩
•大寒  又见春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农村,你好吗?    


  从小,我在新竹横山一个小村庄长大,一直以来的愿望,是离开农村。

  十九岁那年,北上台北求学、就业、生活、追寻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我遇到各式各样故事,可归纳为三大类别:都市的文明与人情的疏离、竞争的成败,还有无论成败都相同的自我放弃、集体分工下的理性效率与人的被工具化。被长期训练有素的我,外表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事情没见过。

  很少的偶尔,会出现某种松动。走在永康街上,转身踏进某个街角,恰恰遇到一阵微风,眼前飘落片片落叶。用手指搓了搓,记忆中爸爸烧樟树叶燻蚊子的味道,突然涌满鼻腔。一个冬日午后,大湖公园里的斑鸠家族咕咕咕地边走边聊,偶尔用短喙对着被踩踏夯实的土面啄呀啄的。这让我想起爸爸在我小学时期养的那群兔子,还有我们为了餵饱兔子,不得不花一整个下午到油罗溪边摘野莴苣的童年岁月。那时,溪边的沙地上,常常有斑鸠走来走去。

  不知道是风太美、落叶引人遐想?还是鸟儿可爱、低鸣如天籁?没有任何一座大都市,逃得出大自然的手掌,再怎么装扮,还是有无数的小角落,静静地持续透露着农村的气息。

  爸爸陪我长大的种种回忆,是我在都市拼斗最有力的支持。村子里的妇人们说话像吵架似的,妈妈总是插不上嘴,这也让人怀念。尤其婶辈婆辈的下厨功夫一流,唏哩唿噜一阵,就能变出好香好香的一桌好菜。印象中,在村子里生活,好像没有人会寂寞。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农村特有的家园感。每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有一把钥匙,可以开启时光隧道回家,重温人与大自然、人与人的情感流动。二〇〇六年年底,在当时电视台主管鼓励下,我走进农村大量拍摄专题与纪录片,这也迈出我重返农村生活的第一步。

  高雄美浓,一个光听名字就很浪漫的农村小镇,是我进乡首站。头三年,我守着老农秀德伯就如他守着他那槟榔园旁的稻田一样。透过他一期又一期的稻作生产与生活习惯,得以渐渐梳理出农村一季又一季看似固定,但又随日应节不断改变的运作逻辑与生态现象。

  对我来说,美浓是台湾农村学的基础,而走出教室对照各地农村,我又看到越来越多与儿时记忆大相迳庭的农业现场。

  车行往东出了国五隧道,我在兰阳平原上,看到一片片的绿野平畴,矗立起一栋栋的别墅建筑;到了高屏溪、东港溪和沖积的所在,我闻到一阵阵随风而至的槟榔花香,和农民身上混合着烈日与农药味的汗水气息;而在桃竹、云嘉南、大高雄,我听到田里的工厂运转从未停歇,眼见废水毫不留情地排进灌溉水圳;还有苗栗,发生的毁稻、拆屋、盖园区等不当征地引发的事件。我永远忘不了,大埔和湾宝农民眼里那深邃的反抗和无尽的愤怒⋯⋯本来,我想回乡寻找答案,没想到在农村,反而累积更多疑问。

  二〇〇九年,我带着不下于美浓二字的浪漫与腹中的新生命,决定更进一步在农村生活。「让孩子在农村长大,懂得与长辈互动,学习农村的知识和生命经验!」这个信念,也成为我对孩子与家庭生活的期待。二〇一〇年年初,第一个孩子,哌哌落地。可是考验来得又急又快,在我还来不及学会如何扮演一个母亲时,一场混杂着落脚生根的生活现实和角色转变引发的紧张冲突,早就在婚礼送客的长长人龙那一头,等待着我。

  无声的海啸,席卷农村,从来没有缓下脚步。包含全面水泥化的水圳田埂、洒遍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土地、怪手山猫滥垦肆虐的山坡地、过度观光化或去脉络化的文创和体验活动、出不了家或返不了乡的青壮年、独居三合院的老人和困守祖田的老农、单打独斗的妇女农工体系、婴幼托育和儿童教育资源的缺乏、大家庭秩序的崩解与毒品入侵、在地语言和传统价值观的流失⋯⋯

  而在我个人的小小天地里,也是暗潮汹涌卷起千堆雪。先天上南腔北调的差异,暗示我的北客身分以及成为本地人的门槛;育婴留职停薪的工作调整,代表我失去独立自主的经济能力;友善环境农法与自行销售的尝试,更一次一次让婆家的生产模式面临人力重组、主导权转换的挑战;当然无法避免的,还有传统农村中人云亦云、耳语传播的质疑与指责。更别说两个孩子陆续出生,我被洗衣服、洗碗、居家打扫、换尿布、餵奶各种琐事,夫妻间的家事分工,还有孩子们的争吵、尖叫、哭声,团团包围紧紧困住。

  外部与内部的挑战,纷纷如浪涌向我的人生下半场。都市朋友们一脸疑惑地问,「妳还好吗?」我通常笑笑轻松带过。因为我心里有更多问号,总结一句是「农村,你好吗?」

  农村的逻辑,跟都市差之甚远,南岛与北岛的风土人情,更是大为不同。可是农村与都市紧紧相系、南岛和北岛彼此连动的事实,却像麻雀鸣叫那样随处可见而总是不易被听见。都市里各大超市的地瓜叶,最大产地是屏东里港;人人爱吃的盐酥鸡四季豆,有三分之一来自高雄美浓;曾为吴宝春夺下全世界面包冠军的玉荷包,成长的地方是高屏溪畔的大树;把全台湾餵饱好吃又便宜的稻米,超过七成种在台中以南。农村环境不好、农民举步维艰,依赖农田生产供应粮食的都市,真的丝毫不受影响吗?南岛上一条条大河沖积而成的狭长平原,餵养的,可是整座岛屿啊!

  何其有幸?我在农村长大,又得以回到农村建立家庭、生养下一代。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我时时写下每一刻的观察与思考。写给未来长大成人的孩子,写给一起在农乡挣扎的乡亲,更写给我那些还在都市打拼的朋友。

  因为,农村的现况,正是这片土地未来的缩影。

图书试读

【第一部・春】 春,不只是开始
 
西太平洋上的一座小岛,紧紧偎着东亚大陆的东南侧,恰恰被北回归线轻轻滑过。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七成是山地和丘陵,超过九成的人,住在西半边,绝大多数的资源供应归线以北,岛的西北边明显过重。
 
很少有人注意到,归线以南的世界,有什么特别。少有的南北向大河?槟榔树遍布的田野风情?南方特有的落山风?哈哈!还有,红灯不一定要停和骑车免戴安全帽的全民共识。其实,光是季节演变的风景,就够让人大开眼界的了,像是冬日如春,而春天,既是结速束也是开场白。
 
除了高雄市、台南市和屏东市,南岛上放眼一望,尽是农村。位于荖浓溪、旗山溪出山口汇流处的美浓,是其中代表。
 
每年农历年前,农人忙着春耕,等到第一期春耕结束,不得不服老的老农,通常会在第二期选择休耕,让田、让人都喘口气,也让夏台致灾程度降到最低。中秋节前后,第三期的冬季里作开始,也到了一年之中最忙碌的阶段。红豆、黄豆、玉米、长豇豆、四季豆,大瓜、南瓜、冬瓜、地瓜和白玉萝卜,茄子、辣椒、小番茄,和即将走入历史的菸叶,各种作物在农民双手指挥下,谱出热闹活泼的田园乐曲。
 
第三期里作的一切归功于南岛的冬天:少雨、气候温和。冬天在这儿,一点儿都不冷,比春天还春天。
 
真正的春天,反而是一年的尾声。红豆、白玉萝卜、玉米、和部分瓜类都已收成,豆科作物和各种茄科,也即将划下句号。春节前,各行各业大啖尾牙,美浓的农民,也不落人后。除了各产销班的聚餐之外,民国一百年起,一到立春农民节,农会会在掌管农业的五谷庙前,大张旗鼓摆出一百五十桌的流水宴席,犒赏辛苦一年的农民。现场挤了两千多人,光是台上的颁奖、抽奖,就可以从六点延续到九点。
 
这是一年里,农民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象征一年的劳动,终于结束,来年就要展开。无论之前赚钱、赔钱,还是只有领到政府的灾害补助,旧的让它过去,新的才会来。
 
在美浓,春天是一连串缓慢的长镜头组成的蒙太奇电影。风轻轻吹起水田的涟漪,水圳蜿蜒流转踩着小碎步唱歌,原野上的奇花异草纷纷伸长脖子只为亲尝晨光下的第一滴露水。
 
晨意微寒、日头温暖。田里水光粼粼,新秧种在朵朵浮云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农村,你好吗?》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也不是那种过于煽情的文学描绘,更像是一种平等而真诚的对话。我很好奇,当作者询问“农村,你好吗?”的时候,他究竟是在问农村本身,还是在问那些生活在农村里的人们,抑或是问自己身处农村时的感受?这种开放式的提问,在我看来,本身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探索精神。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一个多维度的农村世界,那里有欢声笑语,也有辛勤劳作;有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有时代变迁带来的冲击;有自然的风光,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羁绊。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细腻而客观的笔触,展现农村真实的模样,不回避其中的艰辛,也不遗漏其中的美好,让我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片承载着我们民族记忆的土地。

评分

《农村,你好吗?:写在农村的24则乡野求生笔记》这个书名,乍一听,就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仿佛能将我从喧嚣的都市瞬间拉回到宁静的田野。我一直认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离那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和与自然的连接越来越远。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个温柔的提醒,让我思考在“你好吗?”的问候背后,是否隐藏着对农村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关怀。我非常期待它能以一种轻松但又不失深刻的方式,带我领略农村的独特魅力。它会是关于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还是关于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农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踏实和宁静,或许还能从中汲取一些智慧,帮助我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平衡、更贴近本真的状态。

评分

“24则乡野求生笔记”这个副标题,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实用的色彩。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如何在野外辨认可食用的植物?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搭建庇护所?如何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保持冷静并找到解决办法?当然,我明白“求生”二字或许并非仅仅指字面上的野外生存,它更可能是一种隐喻,一种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所需要具备的智慧和韧性。这本书会是关于作者在农村经历的那些真实的故事和感悟吗?它是否会分享一些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鲜为人知的传统技艺和生活智慧?我希望它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笔记”呈现出来,让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更像是在学习,在获得一种面对生活不确定性时的力量和信心。它可能会让我重新认识到,真正的强大,也许就存在于我们与自然最质朴的互动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朴实而又引人入胜的气息,那淡淡的色彩勾勒出的远山近野,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我一直对农村生活抱有深深的好奇,总觉得那里藏着一种被现代都市生活所遗忘的纯粹与智慧。这本书的名字《农村,你好吗?》就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它像一位老友的问候,温暖而亲切,让人忍不住想去倾听。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真实的乡村场景,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理解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的生活哲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记录,更能传递出一种对农村的关怀与尊重,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也许,它会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现代人是否在追逐进步的同时,也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总之,这本书在未读之前,就已经在我心中播下了期待的种子,我想它会是一次触动心灵的旅程。

评分

拿到这本《农村,你好吗?:写在农村的24则乡野求生笔记》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所包含的“乡野求生”这个关键词。这四个字似乎暗示着一种别样的视角,一种在自然环境中独立自主、应对挑战的生活方式。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在城市里习惯了便利的我们,一旦脱离了现代科技和完善的社会体系,会面临怎样的困境。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所忽视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生存智慧?它会是关于如何利用自然的馈赠,如何与土地和谐共处,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解决之道的故事吗?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生存”本身的思考。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舒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变得脆弱了?这本书或许能提醒我们,最根本的生存能力,或许就藏在我们对土地和自然的深切理解之中。那种与土地的连接,那种对环境的敏感,或许才是最持久的“求生”之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