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好走 怎照顾?

香港好走 怎照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唯一肯定的,就是死亡。
我们选择如何死去,等于展示了我们想如何活着……
思索死亡,更惜珍当下。

─陈晓蕾,本书总序

  独立记者陈晓蕾继《死在香港》之后的深入报导,仍围绕香港的善终问题层层深入,而每次她都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

  直视香港人最深的恐惧:当生命在倒数,谁来照顾?

  《怎照顾?》检视香港现时的医疗和护理服务,老病死没法避免,可是得到的治疗和护理,是和所处的社会有关的。香港的医院、院舍、宁养院、社区究竟提供了怎样的支援?香港病人可否待在家中,甚至在家离世?而社区的基层医疗、社福机构正在编织一张怎样的安全网?是否可让香港人放心老去,平安好走?

  以下摘自继续报导网站:

  《香港好走 怎照顾?》、《香港好走 有选择?》、《平安纸》是记者陈晓蕾自费採访三年,超过三十万字的调查报导,探讨香港人晚期医疗和护理问题。《怎照顾?》採访超过十间医院,透过大量医护人员、社工、护理员、病人和家人访谈,检视目前的临终护理的支援,尤其留在家里甚至在家离世的空间。《有选择?》则从病人自主权出发,拆解香港框框层层的医疗系统。

  在香港面对人口老化,医护政策正在转变之际,公众了解人生最后一程的医护需要,不但让自己和亲友减少遗憾,同样重要是能够讨论参与改变政策的过程,监察未来政策发展和资源分配。

  透过疾病与死亡,了解香港如何看待生命,合力使最后一程,好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晓蕾


  香港记者,1993年入行,2009年开始独立採访,长期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议题。报导《剩食》获得2012年香港书奖、台湾开卷好书2011年十大最佳中文创作;《死在香港 流眼泪》取得2014年香港书奖;《有米》得到2014年中学生好书龙虎榜最高票选。

  过往的专题报导亦获得2006年人权新闻奖、亚洲出版协会(SOPA)2007年「亚洲最佳中文人权报导」大奖、2004年「亚洲最佳中文环保报导」大奖等。

  主编及出版着作包括:《死在香港 流眼泪》、《死在香港 见棺材》、《阿妈》、《好味》、《有米》、《剩食》、《香港正菜》、《6 ISSUE》、《低碳有前途》、《一家人好天气》、《听大树唱歌》、《够照》、《生命里的家常便饭:任方利莎》、《香港第一》、《寻找香格里拉》、《教育改革由一个梦想开始》、《生命好家伙》。
 

图书目录

总序  一路好走  有选择  陈晓蕾
 
第一篇  同病唔同命?
第一章  香港人的噩梦
第二章  理念与现实的鸿沟
第三章  世界级好死
 
第二篇  重要的旅程
第四章  出发前先计划
第五章  玛丽医院宁养中心:最坏会如何?
        资讯:李嘉诚基金宁养服务计划
第六章  葛量洪医院纾缓治疗科病房:可以不痛吗?
        资讯:吗啡的误解
第七章  屯门医院肿瘤科:全程都陪伴?
第八章  灵实医院:始终有盼望?
第九章  明爱医院:尊重我的意愿?
第十章  白普理宁养中心:好好说再见
第十一章  麦懿活医生:活着的意义
 
第三篇  可以留在家吗?
第十二章  出院何去何从?
第十三章  葛量洪医院家居服务:留在家里有支援?
          资讯:出院前准备
第十四章  联合医院:家里离世有晚晴?
          资讯:临终会怎样?
          资讯:家事百感交集
          资讯:临终前四十八小时护理
第十五章  警察‧仵工‧法医官
          资讯:凶宅还是善终福宅?
第十六章  香港有条件选择吗?
 
第四篇  社区一张安全网
第十七章  家庭医生怎帮忙?
第十八章  当社工遇上医生
第十九章  社工带来的力量
          访问:玛丽医院深切治疗部有关怀
          访问:朱伟正医生╲社工
第二十章  最快在院舍?
第二十一章  院舍最后一刻
            资讯:社福界的要求
第二十二章  儿童纾缓治疗:小天使上路
第二十三章  智障人士:笑着说再见
            资讯:法律能保障照顾吗?
 
跋  未了心愿

图书序言

第十一章 麦懿活医生:活着的意义

「纾缓治疗不是关于死亡……而是关于连系、关心、尊重——都是活着的精华。」麦懿活医生说来掷地有声,她是纾缓治疗医生、研究安乐死的学者,除了是癌症病人的家属,自己也是癌症病人。

「苦难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受苦,我们受苦是为了学习如何活着。」她说话很温柔,可是非常坚定:「这些年,受苦的过程昇华成治疗的路,我最后找到的是勇气。」

医生太年轻

医生如何真正明白面对死亡的病人?在香港中文大学参观大体老师的解剖室,陈新安教授强调大体老师对医科生很重要,不止用来学习解剖,还很可能是第一次面对死亡。「你们猜医科生多少岁?」教授问,在场的公众人士大多五六十岁,大家猜大约二十岁,教授摇头:「是十七岁。」全场哗然。

麦懿活医生听了笑:「我也是啊,毕业做医生时,只是二十二岁。」她在英国受训,第一个工作部门是电疗。当时英国的家庭医生会去探病人,社工也会和病人聊天,让她看到医生不但医治,更重要的是关怀,尤其当接受电疗的病人正面对死亡。她分别在肺科、妇科、耳鼻喉科相关癌症的部门受训,不时应用到纾缓治疗的理念,后来成为家庭医生,学到更多跟病人的沟通技巧,对纾缓治疗的兴趣愈来愈大。

麦懿活在一九九六年因为丈夫来到香港,并加入白普理宁养中心。当时她三十出头,与死亡最接近就是两次流产,面对大量晚期病人,非常担心讲错话,于是专注纾缓病人的病征,但她渐渐发现:「如果我像医生一样发问,病人就只是回答病征;但如果我聆听,病人就会告诉我他们的生命故事。我开始更多去听、去看身体语言,病人自然会让我知道最急需关注的是什么,无论是身体或是情绪、心灵或社会需要。」

在她眼中,纾缓治疗的「艺术」就是坐下来,不带任何成见,不急着解释医学道理,让病人带路。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