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

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陆生
  • 台湾
  • 生命故事
  • 自传
  • 成长
  • 文化冲击
  • 适应
  • 移民
  • 个人经历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飘洋过海 ◆ 着陆而生 ◆

从原乡而来的记忆渐渐远离,他们在台湾重新开始,
被斩断的无尾残口,终究长出了新生的花瓣。

  一个从福建厦门到金门读书的学生,学校离家不过10公里;
  一个从北京到台北就学的学生,则跨越了2,845公里。
  他们,都是「陆生」。

  在台湾学幼儿教育而被大陆亲友投以怜悯目光的邢海,因为台湾一个三岁的小孩才真正认识「公平正义」的意义;来到台湾才惊觉对于自身土地如此陌生的珏嘉,发现自己对于文革、反右等事件仅只于课本和媒体的讯息,进而回头省思父祖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还有因为「没有辣椒吃就觉得不开心」的尤佳,震惊于孙中山的铜像被人拉倒的文和……,这些陆生的多元面貌,透过作者的描绘,鲜明地一一浮现出来。

  作者身为该校第一位陆生,比一般台湾研究者更能感同身受「陆生」在台遭遇的种种经验与困境。本书即透过关怀的视角,深入访谈十位陆生的来台生活与求学经验,并借由现象学的分析,带领读者进入他们生命与记忆。书中以「陆:海底的骆驼」和「生:断尾的壁虎」两种譬喻,从社会结构和时间推移两种角度阐述陆生的生活:大「陆」与海底的对比,阐明陆生在两种冲突对立的社会政治下的认同位置,「陆」也标示着从哪里而来的属性;「生」则描写他们求学过程中所经历的适应过程,就如同你我每天的生活,琐碎而真实。

本书特色

  ◆以陆生的角度,写陆生的故事,描述与诠释陆生在台的生活经验与生命历程。
  ◆质性研究、深入访谈,以最贴身的观察,娓娓道出陆生的真实感受。
  ◆当「陆生比照外侨生纳保」在台湾社会再次掀起一波热议,本书提供另一更具温度与深度的视角,让读者更能理解来台陆生的人生故事。

书籍推荐人

  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吕明蓁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并未提及该书的任何具体情节或主题: 《穿梭两岸的时代侧影:聚焦个体经验的社会纪实》 本书并非一部探讨特定群体历史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深入观察社会变迁中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度文本。它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摹了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一群人在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与生活适应中所经历的种种波折与抉择。 这部作品的核心在于对“边缘”经验的捕捉与呈现。它拒绝用宏观数据或抽象概念来定义复杂的人类境遇,而是选择聚焦于那些身处流动与变迁之中的生命个体。这些个体,因为地理空间的迁移、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需要在两种甚至多种看似对立的叙事框架中寻找立足之地。 时代的纹理与个人的重量 在当代社会,全球化、区域整合与地缘政治的张力,无形中塑造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本书的主体部分,是对数个典型个案的长期跟踪与访谈记录的精炼。这些记录,穿插着对他们成长背景的追溯,以及迁移后在新环境中遭遇的现实挑战。 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克制,避免了过度的情感渲染或价值判断。他更像是一位敏锐的田野工作者,忠实地记录下受访者在日常生活琐碎中流露出的真实情绪——那种在适应新环境时必须做出的微妙的自我调整、在面对既有群体时的谨慎试探,以及在思乡情结与开拓新生活之间的微妙拉扯。 作品探讨了“归属感”这一抽象概念在具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对于那些跨越了既定界限的人来说,家园的概念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而成为一个需要不断协商与重建的心理空间。他们如何在新旧认知体系中搭建桥梁?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规范下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些都是文本着力揭示的层面。 细节的深度挖掘: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本书的深度,恰恰体现在对日常细节的捕捉上。作者并未将关注点停留在“他们来自哪里”或“他们现在在哪里”的简单二元对立上,而是深入探究了身份认同是如何在日常的互动中被“做出来”的。 例如,在处理语言习惯时,不同口音、用词习惯之间的细微差别,如何影响人际交往的建立与疏远;在面对职业选择和教育体系时,既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的环境要求之间的摩擦,如何迫使个体进行自我定位的修正。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共同构成了身份认同的复杂肌理。 作品中对于“圈子”的描绘尤为深刻。个体在寻求群体认同时,既可能因为共同的背景而迅速凝聚,也可能因为对共同背景的不同解读而产生新的分歧。作者展示了这些群体内部的动态平衡:谁被接纳,谁被边缘化,以及接纳的标准和疏离的界限是如何在互动中不断调整的。 文化的张力与适应的代价 文化适应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代价的过程。本书细腻地呈现了这种适应性是如何体现为一种内在的张力。当个体需要采纳新的行为模式以融入主流时,他们是否在无形中放弃了某些原有的自我特质?这种“内在的置换”是否会带来长期的心理消耗? 作者通过描绘受访者在公共场合与私密空间中的行为差异,揭示了这种社会性“表演”的复杂性。在公共领域,他们可能展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和融洽,但在私下,面对最亲近的人时,积压的文化隔阂与认知差异可能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浮现出来。 此外,作品也关注了“代际差异”带来的新问题。对于那些在新的地方出生成长的下一代,他们对“故土”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被父母重塑过的,这使得他们与第一代移民者在身份认同上形成了新的代沟。 超越标签的观察 这部纪实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的生存经验从冰冷的社会学标签中解放出来。它不试图为任何一方的立场辩护或批评,而是旨在提供一个观察窗口,让读者得以直观地感受到,当人们被时代洪流推向新的坐标系时,他们是如何努力地维持内在的完整性,并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现场”。 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当代社会复杂性的视角:理解流动性如何成为一种新的常态,以及在这种常态下,个体为了生存与意义所付出的隐性努力。它是一部关于适应、关于定位,以及关于在多元世界中定义“自我”的严肃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碧佳


  中国北京人,一九九○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后至台湾国立台南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进修三年。现就读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所。

  第一年作为台南大学唯一一个陆生,无论是政策法规,还是课堂生活,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脚印地建立生活。第二年开始,接触到更多初到台湾求学交换的陆生,在他们身上作者既看到了自己以前的影子,也对他们正在遭遇的适应困难十分理解。因此将陆生的生活经验书写出版,既是如实呈现受访者的生命故事,也借此叙述作者本人及其他更多陆生的心路历程。

  联络信箱:sunbijia.chinesestudents@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一/吕明蓁
序二/乐俊

==第一章 启程==
动机
目的

==第二章 指引==
重问陆生
重问陆生经验
重问方法

==第三章 曲径==
伙伴:研究参与者
踪迹:研究程序

==第四章 陆:海底的骆驼==
两座驼峰
海底两万里

==第五章 生:断尾的壁虎==
斩断
新生

==第六章 忽逢桃花源==
澄明之境
混沌依旧

后记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我缓步走出村子,在河的那一侧满怀思念地遥望黄色的城堡―随后骑马离去。每过十分钟我就停下来回首仰望。这一带变得那样的生气勃勃,我真想把它画在脑海里。──Dilthey(引自胡其鼎,2003,页231)

  谨以此书献给我台湾的家,

  以及与我同在的6253位陆生。
 

图书试读

斩断
 
这里就是1Q84年的起点,青豆想。通过这个避难阶梯,走到下面的二四六号公路上时,我的世界就被调换了。―村上春树(引自赖明珠,2009,页337)
 
村上春树的小说《1Q84》,女主人公青豆顺着避难阶梯往下爬,于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有两个月亮的1Q84的世界,从此的生活不再是以往的1984年。电影《全面启动》,里昂那多饰演的角色和妻子在梦境中建立起新的生活,一个陀螺永远不会停止的世界,可惜妻子在梦境与现实中迷失了方向。
 
在台湾求学的生活,感觉同样像是穿越到不同以往的另一个平行时空。原本以为只是物理距离上离开家求学,随着时间一天天逝去,才惊觉世界不知何时被调换了。与家人打电话,或是假期回家,与其说是同原本那个世界的联系,不如说是在当下时空中的一种特殊寄託:生活与家远不是一张机票足以跨越的。或许并无《1Q84》中的真实与虚幻,也无《全面启动》中的现实与梦境, 有的只是与原本生活的错置,在另一时空的构建,像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多重宇宙。《1Q84》中的两个月亮,《全面启动》中的陀螺,陆生进入这个时空的标志便是两个字―台湾。
 
(一)斩断的尾巴
 
陆生来台求学的成本,不只是大家争相议论的三倍学费,也不是大陆与台湾的物价水平。真正的成本,是陆生失去的原本的生活世界。斩断的尾巴,既是大陆的亲友因经历的不同,对远离的陆生的抛弃,也是陆生对过去的自己主动的舍离。告别了旧有的肢体, 陆生来到台湾,一切从零开始。
 
1.被抛弃的开始
 
我就想:至于吗?不就是换个地方读研究所吗,至于吗!而且她对台湾的高等教育的情况也不了解。(李贽)
 
在北京念大四那年,由于提交论文等各种事宜,李贽逐渐与学校办公室的老师熟络起来。大四上半学期,李贽正全力以赴地准备参加中国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准备报考本校研究生。在去办公室交材料时,办公室的老师问他说毕业去哪。李贽回答说在准备考研。老师表露出些许不屑,说「唉呀,考本校的成功率也没有那么高,考不过外校的」。另外一位行政部门的老师的反应,按李贽的话说是,「很看不起那些本校考研的同学」。或许是长时间在学校工作,导致老师们对本校的评价都不高。然而实际上,李贽所报考的系所可以说是中国该领域最好的系所,当年该系考研录取率仅为6.96%。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 《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是一本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自省的书。它不像许多小说那样直白地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你耳边低语,引导你去探索那些潜藏在心底的疑问。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与挣扎。他们的故事,折射出的是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当熟悉的环境被改变,当过往的经历成为一种负担,我们该如何继续前行?作者对台湾这片土地的描绘,并非简单的山川风物,而是融入了人物的情感,赋予了土地一种生命力,一种能够包容、接纳,也能够审视、考量一切来者的力量。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家”的描绘所打动。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锚点,是身份的认同。当家不再是唯一,当漂泊成为常态,那种对“家”的定义,便变得模糊而又重要。书中的人物,在寻找新“家”的过程中,也在重新定义着自己。这种定义,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妥协,以及一次次的自我和解。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些人物的片段,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希望,都仿佛在我身上留下了印记。

评分

**第一段** 读完《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一股复杂的情绪在我心中翻涌。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甚至可以说是带着沉甸甸的重量,却又如同潮水般,一次次将我推向对生命、对身份、对归属的深层思考。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幅鲜活却又带着疏离的画面。故事的主角,那些“断尾的壁虎”,并非真的壁虎,而是象征着一群来到台湾的陆地居民,他们带着过往的印记,努力在这个新的土地上扎根、生长。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跌宕起伏,更多的是一种缓慢的、渗透式的挣扎与适应。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姿态,那种对过往的眷恋与对未来的迷茫,都在字里行间流淌。我仿佛能看见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试图理解这片土地的语言,感受这里的脉搏,却又时刻被过去的影子所牵绊。这种“断尾”的意象,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身份认同上的某种缺失与不完整,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却又同时蕴含着顽强的生命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舍弃一部分,以求得新的生机。书中对细节的刻画尤为动人,那些寻常的街景、细微的表情、不经意的对话,都蕴含着巨大的张力,让人在平凡中品味出不平凡的悲欢离合。

评分

**第五段** 这本书《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给我留下了一种沉静而悠长的回味。它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以一种缓缓流淌的叙事,触及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那些来到台湾的大陆居民的生活图景,他们如同“断尾的壁虎”,在新的环境中,断去过去的某些部分,努力生长出新的根系。这种“断尾”的意象,既是一种生存的策略,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探索。书中的人物,没有宏大的叙事,他们的故事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琐碎中,体现在与人交往的点滴中,体现在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期盼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情感的捕捉所打动,那种在陌生环境中产生的疏离感,那种对过往的怀念,以及在适应过程中的点滴温情,都凝聚成一种动人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品时可能平淡无奇,但越是品味,越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层次。它让我思考,在变迁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定义自己,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以及生命最根本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评分

**第三段** 这本《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就像一幅色彩浓郁却又带着一丝忧郁的水墨画,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段令人心酸的过往。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那些不易察觉的情绪波动,那些深埋心底的渴望与恐惧,都被作者洞悉并呈现出来。书中的“壁虎”,象征着一种在变化环境中努力适应的生命形态,它们或许曾经拥有完整的身体,但在时间的洪流中,为了生存,不得不舍弃了那部分“尾巴”,带着新的形态继续前行。这种“断尾”的隐喻,触及了许多在时代变迁中身不由己的人们的心灵。他们背负着历史的重量,在新的土地上小心翼翼地行走,试图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书中的故事,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的、微观的叙事,然而正是这种细腻的描绘,才更能打动人心,让我们在平凡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不屈。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与那些“断尾的壁虎”一同感受着生命的律动。

评分

**第四段** 《断尾的壁虎:来台陆生的生命记事》,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某些群体生活经历的理解之门。它以一种温和却又深刻的方式,讲述了一群来到台湾的大陆居民的故事,他们并非简单的“移民”,而是带着各自的故事,怀揣着复杂的心情,在这片土地上寻求安身立命之所。书中的“壁虎”形象,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些个体在适应新环境时所经历的种种不易。那种既要努力融入,又要保留自我,那种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摇摆的心理状态,都被作者描绘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细节的把握,那些关于食物、语言、习俗的细致描写,都让人物和场景更加生动可感。这些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文化碰撞。这本书并非在宣扬某种观点,而是像一面镜子,照见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视的个体生命,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与坚持,都让我们得以窥见一种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生命图景。读完它,我更加理解了“家”的多种含义,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努力去构建和维系属于自己的那份归属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