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乐节专册

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乐节专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二八事件
  • 共生音乐节
  • 台湾音乐
  • 独立音乐
  • 文化研究
  • 历史记忆
  • 社会运动
  • 音乐节
  • 纪录
  • 2017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若以人类成长的历程来看,
七十岁已步入老年,寻求生命的统合与圆满。
然而,二二八事件至今之于台湾社会,是否已能安享天年,让逝者安息?
我们在历史的路上,持续探问并追寻……

  2017共生音乐节的主题为「欲行ê路」,台湾能走到今天着实不易,是我们的前辈流了好多好多汗水与鲜血所换来的。透过「路」的意象,我们希望爬梳从过去到现在,台湾人所走过的艰辛与坎坷,来重新思索与定位我们现在的行动和目标。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会发现至今我们仍旧在追求的许多理念,其实都是和过去共享着相同价值。

  众所皆知,在转型正义的道路上,时间从来不是我们的朋友,在寻求以任何方式拼凑过去的样貌时,我们很快发现我们正和时间赛跑且情况告急。今年,共生音乐节在承先(二二八七十週年)启后(共生第五届)的位置上依旧诚惶诚恐,在失去更多以前,我们努力把握。虽然现在还不是天亮之时,但我们相信一个世代又一个世代人的接棒努力,终将使历史的迷雾彻底散去,有一天,正义的光线将照射进台湾每一个曾经阴暗的角落。道阻且长,这条路我们却势必走上。
 
岛屿的回响:台湾历史、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侧影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音乐节庆活动,而是旨在提供一幅更宏大、更具纵深的台湾社会切片。我们深入探讨了自荷西时期至今,这片土地上多元族群、复杂政治角力以及独特的文化脉络如何交织塑造出今日的面貌。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历史的奠基”、“文化的交融与冲突”、“社会的转型与挑战”三大篇章,辅以详实的案例研究和第一手资料的梳理。 第一部分:历史的奠基——从原住民文明到殖民统治的遗产 本部分着重追溯台湾历史的源头,超越了近现代的叙事框架,将视角投向更深远的过去。 一、南岛语族的古老足迹与知识体系: 我们首先考察了台湾岛上原住民族群的迁徙路径、社会结构及其独特的宇宙观。通过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本书描绘了赛德克族、阿美族、泰雅族等不同族群在山林与海岸间建立的自给自足的生态智慧。重点分析了其口述历史中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以及与土地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这些是理解台湾“在地性”的基石。 二、荷兰、西班牙的短暂驻足与早期贸易网络: 详细梳理了17世纪初,欧洲列强进入台湾的动机,主要集中在商业利益(鹿皮贸易)和宗教传播。我们着重分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在台南建立的统治模式,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原住民间的权力结构来实现间接统治。荷兰的行政管理对后来的汉人社会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例如在土地丈量和契约精神上的初步引入。 三、明郑时期的“反清复明”与移民社会初成: 探讨了郑成功及其后代在台湾建立的过渡性政权。这个时期标志着大量闽南、客家移民的涌入,他们带来了原乡的宗族组织形式和农业技术,开始大规模开垦平原。本书分析了郑氏政权在军事防御与内部治理上的矛盾,以及这种“军事移民社会”的雏形如何奠定未来社会结构的基础。 四、清领时期的“边陲”管理与汉人社会秩序的建立: 详细论述了清朝对台湾“三年一小乱,五年一大乱”的治理困境。重点剖析了闽客之间的械斗、汉人与原住民的冲突(如“番社”问题),以及地方绅士阶层(士绅)如何在官方权力薄弱的环境下,通过宗族、会馆和义渡等民间组织来维持社会稳定和资源分配。土地开发的速度与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产权纠纷,是清代台湾社会的核心矛盾。 第二部分:文化的交融与冲突——日本殖民的高压与现代化转型 本部分关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至1945年战败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全面“内化”工程,及其对台湾文化主体性的冲击与重塑。 一、殖民现代化的双刃剑:基础设施与社会控制: 深入考察了日本在台湾推行的“殖民现代化”政策。这包括大规模的糖业、樟脑工业的开发,以及林业资源的掠夺。同时,我们也分析了公共卫生体系(如霍乱、鼠疫的防治)、教育体系的普及(以日语为媒介)以及现代化交通网络(铁路、港口)的建设,这些进步在客观上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其核心目的始终是服务于宗主国的经济与战略需求。 二、皇民化运动与身份认同的挣扎: 重点分析了1937年后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对台湾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从禁止汉文、推行神道教,到强迫改用日本姓名,运动试图抹去汉文化痕迹,构建“大日本帝国子民”的身份。本书通过对当时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的文学、日记等文本分析,揭示了在“忠诚”与“乡愁”之间的复杂心理张力。 三、战前台湾知识界的觉醒与文化抵抗: 探讨了在殖民高压下,台湾本土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来探寻“台湾人”的独特主体性。如林献堂、赖和等人的作品,如何在夹缝中批判现实,记录被压抑的民族情感,为战后的思想解放埋下火种。 第三部分:社会的转型与挑战——战后接收、冷战格局与民主化进程 本部分聚焦于1945年至今,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社会经历的剧烈政治动荡、经济起飞以及民主化转型所带来的深层社会结构变化。 一、战后接收的混乱与“二二八”事件的深层创伤: 详细叙述了1945年“光复”后,因治理能力不足、经济萧条及官僚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如何最终在1947年爆发为席卷全岛的冲突。本书侧重于事件发生前后的社会氛围、民众的诉求,以及政府的应对失当,强调其对台湾社会心理留下的长期阴影和族群关系的重塑。 二、戒严时期的经济奇迹与社会控制: 分析了1950至1980年代,在美援和出口导向政策下,台湾如何实现“经济起飞”。这种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创造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同时,我们也考察了威权体制下,政治异议如何被压制,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及其家庭所承受的社会代价。 三、民主化浪潮中的社会力量重组: 探讨了自解除戒严(1987年)以来,台湾社会如何从威权向多元民主转型。这包括工运、学运、环保运动的兴起,以及本土意识的勃兴。本书分析了不同政治光谱在面对“身份认同”、“两岸关系”和“社会公平”等核心议题时,所形成的复杂联盟与对抗。我们审视了公民社会在推动司法改革、转型正义以及文化多元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台湾:挑战与未来展望: 最后,本书关注当代台湾在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以及信息技术爆炸时代的处境。考察了贫富差距拉大、少子化、高龄化等社会结构性问题,以及台湾在国际舞台上,如何在经济实力与政治能见度之间寻求平衡的策略。 总结: 本书试图通过对历史纵深和文化多维度的考察,勾勒出一个复杂、充满韧性且不断自我辩论的台湾群像。它关注的是长期的历史进程、社会结构的演变,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不同群体所共同构建的、充满张力的共同体经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2017二二八共生音乐节论述组


  「共生音乐节」是由一群关心台湾历史的年轻人举办,至今全台规模最大的二二八纪念活动。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在自由广场/凯道举办音乐晚会,另一方面也进入校园举办多场讲座,如今已迈入第五届。

  论述组做为共生音乐节的工作团队之一,主要负责撰写手册、策展和举办讲座等业务,透过文字的生产与陈述,希望将二二八与转型正义的议题带入台湾民众的生活之中,引起更多的关注与讨论。
 

图书目录

编辑序
 
一、专题:帝国凝视下的1920年代
张敏如/「台湾人」概念的形成
张明/思想的齐放
范耕维1920年代的台湾法学教育发展与影响
徐祥弼/《民俗台湾》广告
 
二、特别报导:1947血染二二八
之一
陈威廷/二二八事件:差异文化的冲突
谢重斌、周经伦、钟巧庭/目光之外:二二八中的模煳脸谱
──青年与二二八
──原住民与二二八
──女性与二二八
张明/本愿与重生西本愿寺——台北的西本愿寺与东本愿寺
张明/内牛满面的好味道:鱿鱼粥
之二
徐祥弼/二二八与诗作──跨越语言的人们,被语言所跨越的人生
赵容/二二八与版画──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恐怖检查
庄胜杰/二二八与歌曲──乐来乐ㄞˋ你,浅谈二二八与歌曲
 
三、封面故事:寻访档案之路
李思仪/介绍与解读大溪档案中的二二八事件期间中央派兵电文
李思仪、朱乃莹、蔡喻安、王顺仁「走揣我细汉ê记忆」──共生论述组协助陈明男先生申请祖父的政治受难档案
 
四、专题:1980年代平反行动
钟巧庭/台湾成为一个自由国度的契机
王顺仁/冲破禁忌:郑南榕与二二八平反运动
张敏如/起造一个新国家的终极意志
周经伦/读者回函:Nylon 小问答
 
五、专题:未来
潘晴/转型正义服用说明书
潘晴、朱乃莹/「我有话要说!」──转型正义街访调查
范耕维/台湾转型正义进度小报告──加害、被害与纪念
庄胜杰/转型正义之旅──寻找你的好伙伴
陈威廷/二二八国家馆观展经验随笔
庄胜杰/青年不断追寻──记忆、肯认与共生

图书序言



〈天犹未光,欲走ê路阁长〉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

  七十年前二二八的血洗,使得过去许多台湾人的生命遭到侵害,此外,它也间接剥夺了一整个世代倖存者的灵魂,让许多受难者家属自此过着不愿过问政治的生活,而台湾更是丧失在战后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契机直至今日。然而,拉开历史的纵页,台湾悲哀的连续殖民史,却从来没有一刻曾将台湾人彻底打倒。我们始终可以看见,即使面临不同强权的威胁与恫吓,台湾会有一群勇敢之人愿意站出来,而他们在苦难压迫下的争取、奋斗,甚至舍身取义,反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见人性的可贵之处。

  今年共生音乐节的标语是「欲行ê路」。台湾能走到今天,是我们的前辈流了好多好多的汗水与鲜血的成果,而时至今日,其实我们仍旧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一样和过去共享着许多价值和理想,同时也对未来有相同的追求与渴望。可以说从过去到现在,召唤我们起身反抗和追求的,一直以来都是对这座岛屿的爱。而今年标语的概念,也成为我们编排这本刊物内容时的主要考量。这本刊物的出版,就是我们在思考如何让二二八成为这块土地上所有住民的共同记忆,如何使所有为台湾捐献出生命的前辈的牺牲有价值,如何使其灵魂之所系不仅在实体的纪念碑或书本上,更存在于抽象生命与我们无限延长的集体记忆之中的书写与实践。

  〈专题:帝国凝视下的1920年代〉旨在建构1920年代台湾的社会样貌,包括追溯「台湾人」概念与意识的形成,以及讨论这个时期思想齐放的情况;〈特别报导:1947血染二二八〉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原住民、青年和女性三种不同角色在二二八当中的参与,再来是以往较少被讨论到的,从艺术作品来形构二二八的样貌;〈封面故事:寻访档案之路〉中,一篇是我们以国史馆藏的大溪档案来剖析二二八期间中央派兵的过程与始末;另一篇则是协助一位白色恐怖受难者家属向档案管理局申请亲人档案的纪实。我们期盼透过实际档案的呈现与分析,让读者能更有穿越时空的实感,跟着共生音乐节一同感受与思索发生在这座岛上的历史。

  〈专题:1980年代平反行动〉中,我们讨论郑南榕及其时代。当时他们的行动,让二二八被迫噤声的苦难记忆得以重新被看见,也启发了后来平反与纪念二二八行动的展开。最后,〈专题:走向未来〉则是在回顾了上述台湾所走过的路后,我们希望展望未来,呈现几个关于「转型正义」议题的讨论。这个篇章里,我们检视了台湾进行转型正义的现况,也希望读者一起响应,能共同参与在转型正义的行动之中。

  对上一个世代的人来说,二二八还来不及记得,就已经遗忘;而如今我们对台湾现状的关怀,却引领我们向过去这段最悲惨的历史提问。现在还不是天亮之时,但我们相信一个世代又一个世代人的接棒努力,终将使历史的迷雾彻底散去,有一天,正义的光线将照射进台湾每一个曾经阴暗的角落。道阻且长,这条路我们却势必走上。

  「直到爱和公理在这块土地实现。」
 
王顺仁

图书试读

〈二二八与诗作──跨越语言的人们,被语言所跨越的人生〉/徐祥弼

战后,中华民国政府在接收台湾后的隔年4月,随即成立了「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大力推行「国语运动」,更于同年9月14日强制台湾人禁止说日语,因而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大力抨击:「此举无异等于封死本省人之耳目⋯⋯连恣意施行镇压政策的日本当局,甚至也等到中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才禁止使用中国语」。就1942年日本当局的统计,那时台湾岛内的日语普及率高达60%,更遑论经过几年皇民化洗礼,「光复」后的台湾社会。

语言政策的影响是全面的,虽然对于学校外的常民生活影响有限,但至于知识分子与创作者则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因为他们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公众的发声,语言的传递对象不只是私下交谈,更是要发布、传达给广大的社会大众。此一政策的疾厉施行对他们而言是毁灭性的,特别是在原本的语言(日语)使用已经极为纯熟的情况下。林亨泰就曾说:「要放弃一个熟悉的语言再来学习新的语言,这是非常痛苦的」、「语言是创作的根本,失去语言几乎就等于被剥夺了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进而提出了「跨越语言的一代」这个词,并形容那是「一场既抗拒又融合的过程」。就像杜潘芳格在〈声音〉一诗所描述的:「从那时起,/语言失去出口。/现在,只能等待新的声音,/一天又一天,/严肃地忍耐地等待。」他们恍如被禁声。

在此同时,不学习「国语」还可能被质疑对国家不忠或对中国国民党不满,有如吴新荣的悲哀景况:「我们不得不遵守『沉默为金』『雄辩为银』的西谚,除出于万不得已外,蛮不说话……因此却有人说我们骄傲,又有人真的误解为我们不合作,于是现在不得不跟孩子学习国语。」林亨泰形容台湾人的难堪处境是「在日本人最黑暗的时候当了日本人,在中国人最绝望的时候当了中国人」。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乐节专册》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和创新精神所吸引。二二八事件无疑是台湾历史上一道深刻的伤痕,而将其与“共生音乐节”联系起来,则展现了一种别样的尝试——试图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找面向未来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音乐节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关于音乐本身,更关乎音乐如何成为一种沟通的语言,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设想书中可能包含有对音乐节策划理念的解读,关于音乐人如何选择曲目、如何与观众互动,甚至可能涉及到不同族群、不同世代的人们如何通过音乐节的平台,表达他们的情感、分享他们的故事,以及如何共同面对历史留下的课题。这本书在我看来,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可能提供了一个观察台湾社会在历史传承与社会融合方面如何努力的独特视角。我希望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力量,一种在复杂现实中寻求共识、构建和谐的努力。

评分

当我看到《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乐节专册》时,一股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书名中的“二二八”三个字,带着历史的厚重与复杂,而“共生音乐节”则注入了面向未来的希望与活力,这种组合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专册中,音乐节的主办方是如何将沉重的历史议题与轻松的音乐活动相结合,从而达到“共生”的目的?是音乐的风格融合?是参与者多元的背景?还是通过文本、影像等媒介,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对话?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音乐节背后的理念,展现音乐如何成为一种超越隔阂的语言,如何搭建起不同世代、不同立场的人们之间的沟通桥梁。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一场音乐节的记录,更是对台湾社会如何在历史反思与现实挑战中,积极寻求理解与融合的生动写照。我希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力量,一种对共同未来的期盼与努力。

评分

《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乐节专册》这个书名,让我立即联想到了一场跨越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二二八事件的沉重过往,与“共生音乐节”所倡导的融合与理解,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张力,也因此激起了我极大的阅读兴趣。我好奇的是,在这本专册中,音乐节是如何将历史记忆与当下活力巧妙地结合起来的?它是否仅仅停留在表面对音乐的呈现,还是会深入到音乐背后所承载的社会议题、文化意涵,以及不同群体间的互动与交流?我期待看到书中通过文字、图片或其他艺术形式,来展现音乐节参与者们的故事,他们如何通过音乐表达情感,如何试图在历史的伤痕上寻找共同的语言,从而构建一种“共生”的可能。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维度,让我们看到在台湾社会复杂而多元的背景下,人们如何积极地探索和解之道,以及音乐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种在历史反思与未来构建之间架起桥梁的尝试,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评分

初次翻开《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乐节专册》,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记录音乐节的册子,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特定时刻台湾社会的情感脉络和文化图景。书名中的“二二八”三个字,立刻将读者的思绪拉回到历史的沉重与反思之中。然而,“共生音乐节”这个词组又注入了一股面向未来的力量,预示着这是一场试图在历史伤痕之上,寻找和解与共存的尝试。我原本对音乐节的印象多停留在热闹的现场、激昂的音乐和年轻的面孔,但这本书显然要深入得多。它承诺的不仅仅是视听的盛宴,更是关于记忆、身份认同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达成理解的深刻探讨。从封面设计到书本的整体风格,都能感受到一种精心打磨的诚意,仿佛策划者们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段既有历史厚度又不失青春活力的旅程。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音乐如何成为连接不同世代、不同立场人群的桥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又如何通过音乐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和归属感。这本书的出现,本身就带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某个事件的纪念品,更可能是一次社会对话的起点。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尤其是“共生”这个词,它在我脑海中激荡起许多联想。二二八事件是台湾近代史上一个无法回避的伤口,而选择在这样一个敏感的节点举办音乐节,并将其命名为“共生”,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勇气和对未来的期许。我好奇的是,在这本专册中,音乐节的“共生”理念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被具体呈现的?是音乐的风格融合?是参与者的背景多样性?还是通过文本、图像等媒介,探讨不同族群、不同世代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共鸣?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音乐节背后的策划理念,不仅仅是表面的热闹,而是深层次的价值追求。我期待看到不同音乐人、不同背景的社会人士,如何在音乐的场域中,放下隔阂,相互理解,甚至是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情绪变化的窗口,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阴影下,人们如何努力地寻找共同点,并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和解与和谐的渴望。这种在复杂议题上寻求积极解决方案的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和深入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