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如何让沉重的爱得到喘息?
──彭菊仙 是唯恐天下不乱吗?这危言耸听的书名似乎充满了暗示性与鼓动性!
不!我想,正是这耸动的一句话才能紧紧抓住我们的目光,让我们好好深思因社会结构巨变而产生的严重家庭问题。
二战后举世寥落,各国皆戮力建设,从贫困中一步步走向富裕。婴儿潮世代(编按: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五年出生的人)至X世代(编按: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年出生的人),大约都经历了这一大段全世界最稳定进步、最和平安定的美好岁月,经济复甦、工业进步、生活富足、医学发达,这些背景创造出人类寿命不断延长的奇蹟,更提供了人能勇敢追求个人主张的自由主义温床。
这两者本是民生乐利、繁荣进步的最骄傲指标;然而,当经济发展到巅峰而开始滑坡式下降时,这两个现象就相互冲突并交互作用,如脱缰野马,制造出我们始料未及的家庭问题。
一方面,因为当今经济环境险恶与自由主义兴盛,使得人选择不婚不嫁的比例愈来愈高,而父母的寿命不断延长,这便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亲子一辈子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双方的关系永远停留在「父母与儿女」,无法调整彼此之间的对待方式,以致早该独立单飞的子女无法磨练独当一面、自立生活的能力;而普遍不愿子女吃苦的婴儿潮世代父母,更难改变对子女过度照顾、凡事干涉的习性。
当双方被迫共同生活时,相互依赖就变成了相互箝制,过度的关注更变成了负担与折磨,也就是这本书首先提到的「疲于父母症候群」。
放眼望之,我身边实在有太多深陷「疲于父母症候群」的不婚亲朋好友,每当她们说起自己的妈妈,形容之乖张、用词之恶毒,简直视之为仇敌,实为我无法想像、更难接受。
其中有一位老同学三不五时便打电话给我诉苦,原因是不论食衣住行、穿着打扮、生活习惯,她妈妈都有意见,都要批判。她都年近五十了,她妈妈还是规定她每天十点以前要到家,如果晚归个一小时,她妈妈便如坐针毡,连环夺命叩;讲个电话稍久,更会在旁边来回踱步,一挂下电话就东问西问,让她不堪其扰。
「妳想过吗?我都是个快可以当阿嬷的人了,难道不知道怎么样穿衣服吗?不知道怎么生活吗?我不能有一点点自己的私生活吗?到现在在她眼里,我还只是一个没办法照顾好自己的小孩,天天张开眼睛就要受她监控、受她恶言唠叨,我真的快得忧郁症了!」
好友好几次都被逼得想搬出去住,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妈妈年岁已高,便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从年轻时就被妈妈细心照顾的她,确实也缺少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想到自己要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不由得却步。
过去的我听她反反覆覆的诉苦,总是会帮她衡量全局,劝她一方面将重心放在工作,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容忍度。然而,多年下来,她们这对母女的状况完全没有改善,甚至演变成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局面,两人的相处模式似乎已成僵局,完全没有突破的可能,也就是两人势必纠缠一辈子、相互折磨,至死方休。
我想这本书出版之后,我第一本就要先送给她──让她有机会去审视自我人生的需要,去思考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轻松一点,或许在旁人看来的自私,才是解开僵化、痛苦、无解之母女关系的良性动能,而这件事情,愈早决定愈对、愈好!
对于教养、关于孝顺,本书做了最符合现实的註解:
「养育小孩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没有父母也能活下去。」
「孝顺父母,就是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身边,让父母看到你是个独当一面的大人,用一己之力生活下去的样子,而不是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
另一方面,老化社会造成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老年照护。这本书名《好想杀死父母……》可不只是一个妄想词,在日本已真真实实成为社会问题,而且愈演愈烈──「照护杀人」,也就是照护老人的儿女或家人,不堪永无止尽的照护压力,因情绪失控而杀害病患。
日本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照护者曾想过要对病患痛下杀手,甚至干脆一起同归于尽;而日本过去几年,几乎天天都发生「照护杀人」的事件。
所有杀害者都坦承,照护的生活就像被套上手铐脚镣,日复一日,看不到希望,没有一丁点的自我空间,即便已牺牲至此,也无法帮助父母免受病痛之扰,更无法改变他们的搞怪难缠。因此,让亲人死,是唯一的解脱之道!
台湾呢?竟也悄悄上演了这骇人的人伦悲剧。
二○一二年,嘉义一位四十五岁的江姓男子,因为独力照护久病失智的老母亲,身心俱疲,再加上沉重的经济压力,竟失控用电线勒死了老母亲。到案后,他毫不掩藏罪行,痛哭流涕地跟家人忏悔。
「对不起大家!我实在撑不下去了!」
二○一六年年初,一名媳妇因为不堪经年累月的照护压力,一手闷死了长期卧床的公公,然后自己跳楼身亡,邻居都无法相信这名孝顺出了名的媳妇会下此毒手。
照护老人是一个曲线永远下滑的无望过程,任凭花费再多努力,老人的身体只会衰败,绝难有奇蹟似的复甦,照护的过程无可预见任何成就感,而生病的老人更可能因长期病痛而变得古怪刁钻,一个照护者所见净是灰暗与难堪,若自身无透澈的自觉与智慧,任何人都绝难乐在其中。
如果受照护者又因失智而无法清楚意识到照护者的辛劳,不懂感恩,又不断怀疑、羞辱、责骂照护者,甚至因大脑丕变而出现暴力行为,一个修养再好、同理心再强的照护者都可能失控、崩溃。
我自家的几个姊妹在照护老妈的这几年也曾经历相同的困境。首先揽下照护老妈重担的大姊,就曾经因为失智老妈长期病态性的唠叨、辱骂、刁钻、难缠,甚至出现暴力行径,而出现精神耗弱的症状。
大姊发现自己愈来愈不对劲,只要一开口便是吐露对老妈苛刻的抱怨与恨意,白天要上班的她天天都感到身心俱疲,最后提不起劲工作,直到被诊断出自己也染上严重的忧郁症,我们几个妹妹才发觉事态严重。大姊最后不得不放下照护的重担,而我们几个妹妹也从一开始的不谅解而转为同情理解、伸出援手。
目前照护老妈的重担由二姊主动接手承担,老妈的病况当然不可能奇蹟似的好转,但有了大姊的先例,我们姊妹就更懂得对辛苦的二姊展现倾听、同理,以及在能力范围内适时纾解二姊的照护压力。
所幸,我们有四个姊妹,照护的人手已算充裕,而更好的状况是,娘家虽没万贯家产,但若节省度日,老妈在经济上尚无后顾之忧,尽管我们已算是很好的状况,但仍无法摆脱照护父母的诸多困扰。
根据估计,目前台湾投入长期照护的人数约有八十五万人,十五年后,将增加到一百二十六万人。如果目前行动自如的父母六十多岁,届时将达到七、八十岁,这意味着目前的中青代都极可能得投入长照的行列;而平均每一位照顾者需花上六‧五四年的照护时间,其中有四分之一以上需投入十年以上。
对于照护老人,我们不能再事不关己,而是必须警觉──有一天,我们就是一名压力缠身的「照护者」,或者更可能就是折磨亲人的「受照护者」。
基于父母寿命的延长、经济大环境的衰退、难缠病症的产生,子女照护父母的方式与心态势必得重新思考,这本书提供了符合现实状态的思维。
「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提供照顾,剩下的就交给专业看护或养护机构。」
「绝对不是冷血无情,不要屈服于周围反对的声音,也不要责备自己。」
「寻求不辞掉工作就能照护父母的方法。」
除了不婚族与父母的对立、照护难缠老人的问题,这本书还提出最煎熬的「双重杀」──除了上有老人要照护,如果家里还多了不愿独立的蜗居族、啃老族,那该怎么办?
这是一个给予中青族最巨大压力的年代。我们虽走过最美好的年代,关于家庭虽有着抹灭不去的理想样貌,但是这整个世界的经济就是不断在崩坏、社会价值就是不断的对立与冲撞。这本书具体梳理了我们这一代复杂的心绪,为我们釐清了新社会架构下的种种家庭问题;最重要的是,当固有的做法失效,我们在传统价值与新社会问题间感到茫然无助时,这本书提供了最符合现实的思维与做法。
导言 有「想杀死爸妈」的心情,很不应该吗?
「好想杀死爸妈……」
若说出这种话,都会受到社会上一般人的指责。
「你怎么可以想这种可怕的事情!」
但是,却没有人去看这背后的黑暗面。然而,我在诊疗的时候,反而会主动问患者:
「你曾经有过杀死爸妈,或希望他们早点死掉的念头吗?」
因为,对于因家庭问题而受到压力的患者来说,承认自己有想要杀死父母的情绪,会成为治疗的突破口。
我开设男性更年期门诊已经十五年了。
一开始是处理五十岁左右男性的精神、生理问题。治疗那些正值最佳工作年龄,却苦于压力导致身心失调的男性,在这样的过程中我领悟到,有很多案例都跟家庭问题有极大的关系。
忧郁症男性的妻子,怀疑自己得了更年期症候群,我注意到原因出在丈夫不经意的言语动作,便在二○一一年创造出「夫源病」(丈夫导致的病)一词。敲响警钟提醒大家──丈夫的存在本身就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导致妻子身心失调。
加上近年来,我亲身感受到,应该被称作「亲源病」的病症,在三十到六十岁男女与其子世代当中日渐扩散。
给孩子的人生造成不良影响的「有毒母亲」(※1),在毫无自觉的状况下施加精神暴力的「精神虐待(※2)父亲」、年老父母的照护问题等,父母本身就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人因身心失调而困扰。
拿起这本书的你,是否觉得父母很烦,希望他们早点死掉,却同时也无法对父母冷漠、置之不理,一再勉强自己试图回应父母的希望或期待,身心俱疲到了极点呢?
我把这种现象命名为「疲于父母症候群」。
夫源病是在于夫妻之病,只要离婚或分居就能做某种程度的因应。然而,疲于父母症候群是亲子关系之病,而亲子之间的缘分无法割断。正因为这关系是从出生开始就建立的,爱与恨都极深,问题愈形严重后,容易演变成自杀或杀人案件。
而罹患疲于父母症候群的人,内心的纠葛之所以愈来愈深,是由于一些社会常识。
「必须珍惜父母、照顾父母。」
「家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
当我们脑中浮现「如果父母能干脆离开人世⋯⋯」此一念头的瞬间,马上会责备自己。
「我居然会想这么恐怖的事情!太恶劣了啊!」
苦恼也愈陷愈深。
各位读者或许会觉得,以牵绊连结彼此充满亲爱之情的家庭,才是最理想的。然而,这单纯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乍看之下人人钦羡的幸福家庭,其内幕常常是一片混乱纠葛。自出生就开始的漫长互动关系中,即使觉得父母很烦、对父母萌生杀意,这也是身为一个人很自然的感情。
请不要再否定想要杀死父母的自己了。最重要的是想出解决之道,思考从今以后该如何与烦人的父母相处,才能让心情轻松一点。
孩子不能选择父母,然而,可以自己选择未来!
本书向主要分布在三十几岁到五十几岁的男女,共七百七十七人实施问卷调查。综合大家的心声与我的临床经验,研究「疲于父母症候群」,提出解决的对策。
本书不但探讨有毒母亲、精神虐待父亲、父母老年照护问题,也会提及孩子蜗居在家或家庭暴力,以及兄弟姊妹或亲戚之间的摩擦等家庭整体的问题。
我邀请所有因亲子问题而苦恼的人,都务必要来阅读这本书。
医师 石藏文信
※1有毒母亲:苏珊‧佛渥德博士(Susan Forward)与克雷格‧巴克(Craig Buck)合着的《父母会伤人》(Toxic Parents:Overcoming Their Hurtful Legacy and Reclaiming Your Life)
※2精神虐待(Harcèlement moral):又译「冷暴力」,由法国精神科医师玛丽法兰丝‧伊里戈扬(Marie-France Hirigoyen)提出,指长期以隐而不显的精神虐待或恶意操弄,贬损、打击他人,以夺取自尊,让受害者身心受创,孤立无援,可能发生在各种关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