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合作事业为全球性的草根事业,发展至今,已遍及全球各地,为解决人们在经济、社会及文化上的共通需要,竭尽心力,贡献良多,嘉惠社员,关怀社区,繁荣地方,服务社会,发挥福国利民的功效。
合作事业在台湾深耕已有百年之久,合作教育始终是政府施政的重点,不但每年办理各类合作研习班,每年仍补助合作社场自行办理教育训练课程,这是我国合作事业发展的特色之一。
惟从多年从事合作教育的经验了解,合作教育除了理念课程外,实务课程尤感需要。理念课程,是推广合作事业必要的课程;实务课程,则是发展合作事业重要的课程。无论是理念课程或实务课程,「新颖」、「实用」的教材应是首当具备的条件。
合作教育要备妥「新颖」、「实用」的教材实属不易,盖因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较少。因此,长期来我国合作教育的教材,大多仰赖合作界少数热心的志工编撰。感念在心中。
目前,台湾合作界有不少优秀的合作工作者,对台湾合作事业发展颇具信心与兴趣,平日透过自修方式充实自己的合作知识,令人欣慰。多年前,在演讲场合认识的怡桦小姐,即是这群有为的青年人之一,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前年,怡桦告诉我有远行的计画,目的是採访欧洲的合作事业。事实上,这是她人生第二次创举。数年前第一次採访,已于返国后将所见所闻刊载于相关的期刊、杂志,获得好评。这次,仍在自筹经费的情况下,远赴合作事业发祥地欧洲取经,其雄心壮志,并不亚于当年玄奘(602~664)西方取经。
如今,历经艰辛,终于完成壮举,採访了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合计29家合作社。那时,正是家家户户欢度新年的时候。
这次,怡桦带回来的是「新颖」、「实用」的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实务知识,内容丰富。大家鼓励她出书,以飨读者。
确实,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从阅读中,我们能够获益。这本书的特色是,作者以简明易懂的词句,传达合作社经营的基本理念,以及管理上的小事情大道理。
从书中也可以观察到,不少新兴的小型合作社,多以创新的业务作为主营业务,例如:影像合作社、幼儿园合作社、书店合作社、多重业务合作社、电能合作社等,这些合作社的经验,对台湾劳动合作社、社区合作社、消费合作社开创新业务,会有一定的助益。
俗语说,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相信,当我们阅读完这本书时,会有秀才的感觉。对!阅读一本好书,让我们能知天下事。
于跃门(财团法人台湾合作事业发展基金会董事长)
推荐序 1966 年,国际劳工联盟于日内瓦召开会议时提出「合作社发展大纲」,建议开发中国家的政府制定政策,并协助或奖励合作社的发展。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宪法》第145条也阐明此项任务:合作事业应受国家之奖励与扶助。但,我国政府并无具体措施或行政法令来执行此发展大纲。现今台湾社会的合作事业发展不利,从多数人民缺乏合作经济的教育思想,也看不见热心合作社运动者,可见一斑。
笔者中小学的成长阶段,适逢各政府机关乃至中小学校设置员生消费合作社的时代,除了方便学生购置文具等少类生活用品外,使用者(或说社员)对于合作社并无基本认知。眼看现在各地各校的员生福利社几乎消失了,与民众互动最多者只剩下储蓄互助社。这些年来,消费型态社会来临,各类需求增加,生产合作社、劳动合作社及消费合作社的成立相对多一些,但这些合作社却多是空架子,秉持合作社精神运作推广者寥寥无几,较为成功者首推台湾主妇联盟生活消费合作社。
本书作者亦为主妇联盟合作社社员,以社员身分参与,从中认识台湾合作社的现况,有感于台湾需要更多经验,花了三个月到合作社的起源地英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採访了29个合作社及推广机构,整理成册。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作者提供不同型态、不同规模、成立时间长短不同的合作社样貌,以及每类合作社的经营发展过程,值得读者作为认识、理解甚至实践合作经济的参考。
合作社的经营成功,不只是股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社员共识凝聚、理性互动及参与决策的过程。相对于现阶段多数台湾人民热衷选举文化、单面向的投入,本书让我们认识到英国合作运动的精神不只在于共同经营,更在于共同决策。
书中Green Shoots幼儿园劳动合作社强调「不要间接让小孩消费这个世界」,是多么刻骨铭心、爱护世界的行动表现。北爱尔兰Belfast Cleaning Society的社员Josephine也强调:「我们不想当老板,也不想管人。」此话背后的意义更在于每位劳动者的自我负责以及了解「责任」的意义。而,书中的合作社社员,甚至称为合作运动的实践者,正身体力行「一人一票」及「人人均权」,创造友善的劳动环境,这些也都给予台湾一盏亮眼的明灯,引领公民团体走入此理想的未来社会。
王淑英(台湾非政府组织国际交流协会理事长、育合春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美国罗格斯大学幼教博士)
推荐序 去年底,台湾最重要的新闻奖――卓越新闻奖揭晓,《报导者》以「看见高雄土地伤痕」作品勇夺难度最高的调查报导奖,获奖记者之一正是本书作者陈怡桦。
事实上,早在《报导者》上线之初,长期关心环境议题的怡桦,就是跟《报导者》密切合作的特约记者。2015年10月,我和怡桦及多位同事深入即将关厂的高雄炼油厂核心地区,探讨五轻长期造成的严重污染,成为「看见高雄土地伤痕」获奖作品的重要内容,怡桦的敬业精神与专业能力则贡献良多。
当时,怡桦就曾告诉我,她打算进行一项长期计画,前往英国採访若干具有特色的合作社,希望呈现「合作经济」这项重要趋势的最新面貌。从她眼神流露出的坚定意志,我知道,这将是一趟令人期待的採访之旅。其后,怡桦在80位赞助者的支持下(从採访经费就开始体现集体资助及共同参与精神),在英国遍访29个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合作社和机构,透过记者之眼的提问与观察,把这趟异国之旅转化成这本述说新时代故事的专书。
透过本书的26个不同故事,读者应可发现,合作社虽然不是什么新名词,在英国更有长期发展历史;但是,不同类型合作社的与时俱进,全球化与在地化的最新思辨,以及「合作经济」的各种实践方式,正是此时此刻台湾值得借镜英国之处。
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层面,我们都应该睁大眼睛,看看世界变成什么样子。当本书年轻受访者很笃定地说出:「合作经济会是我们这个世代的解药!」台湾社会也应该认真反思与学习,「合作经济」将会在台湾向前迈进的脚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何荣幸(非营利网路媒体《报导者》创办人、总编辑)
推荐序 老牌与新兴资本主义国家遇到的挑战就是,经济领域的弱肉强食。这个资本主义的恶性发展,若不解决,不仅会让许多人无法拥有基本的尊严生活,也会反噬政治的民主,让政治向大财团倾斜。
由劳动者自己组成的合作社,是一个可能解方。合作社中的平等与团结原则,不仅消解了职场上的疏离,因为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对人造成的伤害,其作为经济实体,赚得的利润,即使试图影响政治,也会是一群劳动者的民主决定。
陈怡桦以社员角色参与台湾合作社先驱主妇联盟合作社的社务,这次,她远渡重洋,千里跋涉,从伦敦、苏格兰到北爱尔兰,採访了许许多多合作社的营运故事。从烘培面包工作坊、友善土地的小型杂货超市,到设计公司,我们的眼光开了,跟着她的足迹,到那些充满理想与平等精神的咖啡桌上,听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原来,企业真的可以这样平等运作,会员民主讨论,重点是,这样民主运作的经济组织,不仅可以赚钱、友善土地与环境,每位参与的员工兼社员还可以领到比平均薪资更高的薪水!
我长期在台大社会系教「社会组织」,每次,我总是努力设计一堂关于经济民主与合作社的组织案例讨论。只是,那些文献往往是英文写成,故事细节度也不足,学生虽然常受启发,还是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慾。
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相信阅读后,你会越来越清楚,辛勤的劳动与经济,应该要能为我们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劳动生活可以不同,经济也可以不同,不久的未来,政治也应该要不同!
范云(台大社会系副教授、社会民主党政策召集人)
推荐序 我爱合作社,除了参加消费合作社,还加入储蓄互助社、信用合作社,组织劳动合作社。
我喜爱与人分享合作社理念,阅读完怡桦寄来的初稿资料,内心激动、喜悦!
我多了一本可推荐「认识合作社」的好书。
「合作社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的舞台」在这里看得到;
「合作社是被遗忘的社区工作的方法」在这里看得到;
「合作社是一个学习民主精神的学校」在这里看得到;
「合作社的本质是爱、信任与互助合作」在这里看得到;
「合作社是一群平凡人想成就一件不平凡的事」在这里看得到;
「合作经济是庶民经济、环保经济、妇女经济……」在这里看得到;
运用合作社是人民不依赖政府、财团,为自己的环境、生计、生活负责的工具。
如果你想认识「合作社」是什么?可以怎样做?核心理念是什么?
这是一本可让人轻松阅读的故事书。
陈岫之(厚食聚落农食合作社厚食厨房伙伴、花莲好生活劳动合作社创社理事主席、主妇联盟消费合作社第三届理事主席)
推荐序 人很难独自生存,要满足生活的需求,就必须学习与他人合作。彼此合作关系,必须是对等、互相尊重的,才能持续。
我们每个人都想追求自由、平等、安全、没有恐惧的生活。在合作关系里,大家都有发声的平台,没有一个人应该受委屈。合作事业里常看到的民主决策、公平贸易、对劳动力的尊重等等,其实都是回到这个核心价值里。
英国合作社集团( The Cooperative Group)拥有超过八百万名社员,在推动「企业分享器」( Enterprise Hub)专案后,合作事业遍地开花。怡桦走访英国,记录不同合作社类型的脉络和实践历程,为我们开启对合作经济可能性的多元思考,为在这条道路上探索的伙伴们,提供指引和启发。希望对现行体制疑惑、想建立良善互助的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朋友们,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实践之路。
黄仁栋(厚食聚落农食合作社)
推荐序 我还记得怡桦一蹦一跳走进《台湾立报》的大会议室,大学刚毕业的她,睁着晶亮的眼睛,掩不住满脸雀跃,仰望对新闻的理想。大学刚毕业不是问题、没经验不是问题,这个可爱的女孩老被认成高中生,可她也不在乎,每天都笑瞇瞇地往新闻现场前进,不懂的就问、不会的就学,每天写稿写到欲罢不能。
她是一块努力的海绵,愿意承受压力却不会反弹,犀利强大触感温柔。
她在截完稿的深夜不肯轻易下班,在办公室把跑新闻的见闻实况转播给水深火热的编辑同事听,顺便关心标题怎么下、图说怎么写,版面如何呈现。有好几次,她下班前忍不住跟我说:「欸我真的觉得能在这里工作是件很棒的事耶!」跟她一起工作,你会深刻体认什么是伙伴关系:没有上下位阶、没有权力宰制,平起平坐、有话直说、有难同当。
这样的怡桦,因为跑环保新闻最后跑到去英国念环境政策,好像也不是太奇怪的事;又因为在主妇联盟认识了合作社,募资成功跑回英国採访合作社。把各种已发展国家的先驱模式打包回台湾,介绍给读者,完全就是她的风格。
读着标题,彷彿看到她晶亮的眼神闪着光,热切想告诉你:
「为什么只能在人生的阶梯上往上爬?」
「这里没有老板」
「我们公平分配一切」
「在公平的劳动中,开始理想生活」
「现在,我们为自己工作!」
这些故事从英国带回了台湾,带来了启发,这个不想下班的女孩带来远方的消息:以社区为主体的合作乌托邦正冉冉发芽!
廖云章(独立评论@天下执行主编、前台湾立报执行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