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带我穿越这片海洋:记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难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剧航程

请带我穿越这片海洋:记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难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剧航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arim el-Gawhary, Mathilde Schwabeneder
图书标签:
  • 难民危机
  • 叙利亚
  • 伊拉克
  • 阿富汗
  • 地中海
  • 移民
  • 战争
  • 人道主义
  • 中东
  • 社会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亲爱的大海,谢谢你!你是唯一不需要签证就接纳我的地方……
亲爱的鱼,谢谢你们!你们对我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不加过问就把我吃了。」
——2015年5月盛传于网路上的叙利亚难民遗书

  难民,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他们为什么不留下来,为自己的国家奋战到底?
  为什么那些难民父母自己不工作,却让小孩负责打工赚钱养家?
  明明是难民,竟然人手一支手机,也有办法付给人蛇好几万美元?
  横越地中海的那些「死亡之船」上,究竟都发生了什么事?

  自2011年爆发内战以来,叙利亚人民平均寿命整整降低了20年,760万人流离失所,400万人逃出叙利亚、成了你我口中的「难民」。

  从两伊战争到最近的内战,伊拉克有4%的人口「被消灭了」;2014年初,约250万伊拉克人在ISIS的武装攻击下逃离家园……

  这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难民潮」,已经成了一出日常的悲剧,淹没在每分每秒攫取我们注意力的大小即时事件中。但如果他们不再只是一个数字,如果你可以听见他们的故事,你会知道他们和我们没什么不同。

  因为爱,他们都成了难民
  当国家背叛你,连一点希望也不留,
  你能做的,就是为了所爱之人渡海翻山,寻找一家的容身之地。

  当大海的另一头,虽然不是应许之地,却是一家人
  或许可以重新来过的唯一希望——你会怎么做?
  他们的故事,也是你我会做的抉择。

  ◆

  关于那些被欧洲各国视为烫手山芋的难民,我们了解太少,自以为是太多;
  事实是,当世界脱离正常轨道,一切不能再以我们习以为常的标准看待。

  他们舍弃一切,逃往未知的命运。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仍拚了命要保住手机,
  因为它是与留在家乡的家人联系的唯一工具——却也成了人蛇向其家人勒索的道具。

  他们不是不想工作,是雇主只想雇用他们的孩子,因为童工的薪资低廉。
  他们想要工作养活自己,但是在取得欧盟正式的庇护判定之前,他们没有资格工作……

  ◆

  当世界越来越向右翼倾斜,当同温层取暖取代了对话与沟通,世人被偏见与仇恨操控,两位欧洲资深记者动用生涯中的所有关系,亲自走访中东、欧洲各难民营,只为将他们的人生故事带出那片看不到希望的帐篷丛林,让世人听到他们的心声、看到他们的面容;

  他们登上地中海的小岛兰佩杜萨,走访曾经亲手拯救濒死难民的渔夫,看后者因为眼睁睁看着难民从自己手中滑走、沉入深海而内疚;他们也探访了那些侥倖活着登上欧陆的难民,揭露「死亡之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悲剧;

  他们还取得了义大利警方拦截的人蛇通讯内容,披露他们如何绑架难民、反覆榨取偷渡费用,借此谋取暴利;最后,他们来到一个原本反对安置难民的奥地利小镇,看当地居民如何从最初的恐惧与防卫,到后来终于明白难民不是洪水勐兽——他们只是希望有尊严地活下去——与你我并无不同,因此转而全心协助他们在欧洲落脚,让他们安心在此为自己重建全新的人生,以及与亲爱家人团聚的不远未来。

  如果这个世界已经疯了,唯有关心与行动可以让人类再次伟大。

本书特色

  .收录 26 张现场与受访者彩色纪录照
  .附中东、北非难民流亡路线图
  .在台湾的我们可以採取什么行动?——提供可信赖的正式管道,传达我们对人道救援行动的支持

名人推荐

  udn《转角国际》专栏作家黄哲翰专文导读

  彰化高中图书馆主任吕兴忠.新北市丹凤高中教务主任宋怡慧.
  彰化县土库国小教师林怡辰.台北市中山女高国文老师张辉诚.
  高雄市英明国中公民老师郭进成.凯风卡玛儿童书店创办人陈培瑜.
  作家番红花.热血公民教师黄益中.作家杨婕——为了更温柔美好的世界真诚推荐(依姓氏笔画序)

来自教育界的声音(依姓氏笔画序):

  国立彰化高中图书馆主任 吕兴忠

  为了颁发「台湾国际马拉拉奖」给难民营两位女高中生,我分别于2015年与2016年进入约旦的Zataari叙利亚难民营,短暂接触了难民营的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空洞的眼神是难民悲剧最令人心酸的部分,而想了解完整的故事,就要阅读这两位欧洲杰出媒体人合着的这本中东难民新书。

  新北市丹凤高中教务主任 宋怡慧
  在富裕自足的今日,向左走,遇见爱;向右走,遇见情。你可曾停下脚步,听一听关于流离失所的真情唿唤?你可曾离开舒适圈,看一看天堂以外,没有光的世界。阅读时,泪水流淌的感同身受,当恐惧、饥饿、死亡袭卷而来,你还相信人间有情,生命有爱?让他们勇敢活下去的理由,是因为我们都愿意为他们提盏灯,未来之路,彷彿若有光……

  彰化县土库国小教师 林怡辰
  沉重,但不得不看的一本书。阅读过后,久久无法忘记书里的画面。但此时此刻,六千万人逃离了家园,正在受苦。我们能做什么?如果我们是他们呢?想起海滩上永远沉睡的孩子,我们都需要一起来阅读,了解他们的伤和苦,坦诚面对自己的良知。

  台北市中山女高国文老师 张辉诚
  难民问题,离台湾太远,彷彿是另一个世界,与我们不同存于一个时空。我去过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和埃及,似乎较能感受多一些些,过去也曾经稍微用心去阅读、理解中东的历史,以及当地人民的思维…… 中东问题复杂到台湾可能不容易、甚至不想也不愿去多加关心,但是台湾和中东的命运又是何其惊人地相似,同样都是大国之间角力的棋子……这本书带领着读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中东和北非的难民问题,很值得阅读,因为也许当我们多一点明白难民之辛酸、之悲哀、之痛苦后,台湾才可以有所警惕,不会重蹈覆辙,步上他们的后尘。

  热血公民教师暨《思辨》作者 黄益中
  教育的可贵在于关怀弱势并同理心他人的处境,人性的温暖光辉就在此时逐渐绽放。

  作家 杨婕
  爱和苦难,似乎是难民敍事无可避免的两大主轴,开启我们阅读本书的旅程。期待有一天,人权不需借由爱与苦难,也无有一丝削减损伤。
航向未知:人类迁徙史中的浪潮与岸 一、历史的褶皱与流动的边界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几次关键性的、影响深远的迁徙浪潮。我们并非聚焦于单一事件,而是试图勾勒出“流动”本身的历史纹理。从早期文明的逐水草而居,到帝国兴衰带来的地缘重塑,再到近现代工业化与全球化催生的新型人口迁移,我们考察了驱使人们离开故土的核心动力——环境的压力、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诱惑与信仰的追求。 第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古代文明的兴衰与民族的迁徙,探讨了例如丝绸之路沿线的商贸活动如何转化为人口流动,以及农业技术的变革如何重新定义了定居的可能性。我们会详细考察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希腊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以及罗马帝国边境压力下日耳曼部落的被迫西迁,分析这些运动如何塑造了欧洲乃至地中海世界的早期格局。重点在于理解:古代的“难民”往往是征服者、贸易者与被同化者的复杂混合体,其流动性与现代概念的隔离性有着本质区别。 二、从殖民时代到冷战的遗产:结构性失衡的酝酿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近现代,分析欧洲殖民主义对全球人口分布造成的结构性影响。我们考察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残酷历史,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掠夺,更是特定地区(如西非)社会结构的系统性破坏,其遗留的政治不稳定至今仍在影响着北非及周边地区的局势。 随后,章节聚焦于冷战时期大国博弈的附属效应。许多看似区域性的冲突,实则是代理人战争的体现。我们详细分析了冷战思维如何加剧了特定地区的族群矛盾,并为后来的内战埋下了伏笔。例如,对某些政权的支持与对另一些反对力量的资助,如何制造了长期的治理真空和安全黑洞,使得一旦中央权力瓦解,大规模的人口逃离便成为必然。这一部分的关键在于揭示,许多当代危机并非自然发生,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政策和干预的长期后果。 三、经济的磁力与全球化的悖论 第三部分关注经济因素如何成为驱动现代迁徙的“软性力量”。全球化本应带来资源共享和共同繁荣,但现实是它加剧了“中心”与“边缘”的差距。本书将对比分析两种主要的经济驱动力:一是贫困地区的“推力”,包括资源枯竭、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冲击,以及缺乏向上流动的经济机会;二是发达国家对特定劳动力的“拉力”,无论是高技术人才的引进,还是对低技能、高强度劳动的需求。 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才流失”(Brain Drain)现象,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长期发展潜力的侵蚀。同时,我们也会剖析跨国劳务输出与汇款经济的复杂关系——它既是许多家庭的生命线,也可能反噬了国内社区的自我维系能力。这部分旨在说明,现代迁徙往往是全球经济不平等结构下的理性选择,而非简单的非理性逃离。 四、法律的疆界与人性的边界:国际体系的应对 第四部分转向国际法和人权框架的演变,考察现代国际社会如何尝试规范和管理人口流动。我们将追溯《日内瓦难民公约》的制定背景及其局限性,分析其对战争难民和政治迫害的定义,以及在应对气候难民或经济移民时的模糊地带。 此部分将详细比较不同地区在接收和处理移民方面的政策差异——从北美、大洋洲的配额制度,到欧洲在申根区内外的边境管控策略,再到亚洲邻国在处理跨境难民时的复杂考量。重点分析了“外部化”边境控制的趋势,即富裕国家如何通过经济援助或安全合作,将边境压力转移到邻国或原籍国。同时,我们会探讨人权组织和非政府机构在提供援助、监督人权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们在政治博弈中面临的困境。 五、身份的重塑与文化的新生 最后一章聚焦于迁徙抵达目的地后的社会融合与身份构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同化”过程,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双向的文化重塑。我们将探讨移民群体在保持其文化遗产与适应新社会规范之间进行的复杂协商。 内容包括对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身份认同的研究,他们如何在两个或多个文化之间架起桥梁,或在认同危机中挣扎。我们还将分析接收社会内部的反应,包括排外情绪的兴起、文化冲突的表象与根源,以及社区层面建立包容性所需的社会资本和政策支持。最终,本书试图描绘一幅图景:人类的流动性,尽管常常伴随着痛苦和冲突,但也是文化创新和文明演进的永恒动力。它迫使我们重新思考“家园”、“公民权”和“共同人性”的真正含义。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跨学科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驱动人类迁徙的宏大历史力量、深刻的结构性因素以及其复杂的人文后果,而非仅仅停留在对特定时点危机的报道层面。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卡里姆‧埃尔-高哈利 (Karim el-Gawhary)


  1991年起,先后担任不同德语报纸的中东特派记者;2004年起,在开罗担任奥地利国家公共电台(ORF)中东分部主管;也曾有5年时间担任德国公共广播联盟(ARD)开罗地区负责人。2011年获得「协和新闻奖」(Concordia Presse-Preis),2013年获选为奥地利年度记者。着有多本畅销书。

玛蒂尔德‧施瓦本德 (Mathilde Schwabeneder)

  曾前往罗马攻读罗曼语言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投入新闻工作。1995年回到奥地利,进入奥地利国家公共电台工作,2004年起担任其罗马分部主管。2014年出版《教母当家:领导黑手党家族的女人》(Die Stunde der Patinnen)一书。如今她除了多了畅销作家的身分,也同时提供众多广播与电视新闻媒体关于非洲、东南欧、拉丁美洲的报导。

译者简介

彭意梅


  德国艾希戴特-因哥尔斯塔特天主教大学(KU Eichstätt-Ingolstadt)教育学博士。现居慕尼黑,主要从事华语文教学工作,兼职中德文翻译。喜爱旅行、登山、接近大自然。译有《救命疗法生酮饮食》一书。

张咏欣

  东吴大学德国文化学系教育组硕士。目前从事德日文翻译与德语教学工作。热爱德国足球、世界各地风俗民情与历史。喜好旅游,领有国家考试的外语领队与导游合格证书。赐教信箱:yunghsin0112@gmail.com
 

图书目录

自序一:
出生地的恩典
——卡里姆‧埃尔-高哈利

自序二:
战争和驱逐的恐怖
——玛蒂尔德‧施瓦本德

1.逃离叙利亚
——卡里姆‧埃尔-高哈利

2.怀抱希望之旅
——玛蒂尔德‧施瓦本德

3.痛苦的剥削
——玛蒂尔德‧施瓦本德

4.大海法则
——玛蒂尔德‧施瓦本德

5.打破心中的隔阂
——卡里姆‧埃尔-高哈利

后记:现在呢?
我们可以为难民做些什么?—关心与行动!透过可信赖的正式管道,传达我们对人道救援行动的支持。
 

图书序言

自序

出生地的恩典


  一个孩子究竟要经历过什么,才会画出这样的画?天空是草草涂上的紫色,透露着紧张险恶的氛围,隐约可以看到一架飞机模煳的轮廓,比较清晰可见的是它投掷下来的炸弹,下方则是被撕裂成块的黑色人体。最刺眼的是在小孩蜡笔下汇聚成河的红色,那是流淌在残碎的肢体和头颅间,并满布每具躯体的鲜血。

  这幅画出自年仅八岁、现居黎巴嫩的叙利亚籍难民儿童阿布达拉之手。贝鲁特的一所幼稚园把他的画拿给我看,这里收留了一些来自邻国的小孩。许多叙利亚籍的小孩都交出如此令人不寒而慄的作品,这种恐惧不是他们的小脑袋瓜可以想像出来的,会在画纸上如此表现,是因为他们亲身经历过。图画传达的讯息远远胜过 千百篇几乎没人要阅读的叙利亚战争报导,阿布达拉和他家人被逼上逃亡之路的原因已是不言而喻。

  逃亡的路上还有叙利亚籍的素雅和她年龄介于三到十一岁间的四个女儿,她们与其他一百六十名叙利亚难民在埃及的地中海边登上老旧渔船,打算前往义大利。可是离开海岸没几公里,船就沉了,把整船的难民送交大海。素雅是全家唯一有穿救生衣的人,她的四个女儿惊惶地抱着母亲,沉没的危险笼罩她们一家人,因为一件救生衣无法负载五个人的重量浮在水面上。全天下没有任何母亲愿意想像素雅的处境,如果她不想让全家人淹死,就必须决定要放弃哪个孩子。

  但是素雅不能也不愿意做这个决定,她奋力踢着水,试图让身体浮在水面上,然后只能等着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事。第一个松开手的是三岁的哈雅,永远消失在翻滚的波涛里。接着是萨玛,然后是优丽雅,她们陆续沉入黑夜笼罩的大海深处。六个小时后,素雅和她的长女莎拉被埃及的海岸巡逻队救起,所以她才能叙说这个故事。

  世上还有很多个素雅,他们的故事我们却永远也无法听到。或许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人们应该停下来,思考自己出生地所带来的恩典,意识到自己出生在和平又相当富裕的欧洲,完全是一种偶然;我们同样也很有可能生在叙利亚的阿勒坡(Aleppo)、大马士革、霍姆斯(Homs),或伊拉克的摩苏尔(Mossul);然后也许就是现在,夜黑风高,在地中海上踢着水挣扎,煎熬地考虑着自己应该放弃哪一个孩子。「我并没有做出任何贡献,让生命的乐透恩赐我出生在一个远离每天都有战争恐惧和迫害的地方。」想清楚这一点,就是对抗现今难民议题中所出现的狂妄和无动于衷的良方。与难民相关的讨论中没有简单的答案,但是这些辩论里应该具备对被迫流亡难民的同理心,这本书写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二○一五年五月初,一封虚构的叙利亚难民遗书在埃及的社群媒体中流转,这是封写于在地中海遇难前的告别信,内容是:「亲爱的大海,谢谢 !你是唯一不需要签证就接纳我的地方︙︙亲爱的鱼,谢谢 !你们对我的宗教或政治倾向不加过问就把我给吃了。」署名:「如果你们看到这封信,我已经不幸淹死了。」

  同一个月我在地中海上的岛国马尔他做研究调查,当我摆放花束在首都瓦雷塔市(Valletta)一座大墓园里的无名公墓石碑上时,我不得不想起这封信。这座坟墓里安息了二十四人,那是两星期前,在马尔他近海沉船淹死的七百多名难民中,仅存的遗骸。炽热的阳光洒在公墓的石碑上,只有另外一束已经枯萎的花朵摆在上头。不管怎么看,这座坟墓都是一座贴切、朴素的欧洲难民政策纪念碑。

  我的脑中尽是过去几年里所遇到的众多难民,而他们的故事就是这本书的内容。我在库德区杜胡克市(Dohuk)附近的小村庄里遇到安姆莎,信仰雅兹迪教的她为了躲避伊斯兰国的暴徒逃到这里来。在这之前,暴徒将她像畜牲般地买卖交易。

  两个星期前,十三岁的小伊伯拉辛和妈妈以及其他一百四十名难民在亚历山大港东边的海岸登上一艘小船,准备前往义大利,埃及海岸巡逻队截获这艘船,伊伯拉辛身旁的妈妈被当场射杀。我在黎巴嫩的黎波里市(Tripoli)遇见艾萨姆.哈姆秀(Essam Hamscho),这年轻人蜗居在房子后面的斗室里,身上有多处叙利亚战争留下的枪伤,体内也还有几颗子弹尚未取出,他想卖一颗肾脏给我,以换取自己的医疗机会。我也常常忆起同样是在的黎波里的玛佳妲,一个只有三个月大,非常甜美的叙利亚小婴儿。在那亲密的时刻里,她在我的臂弯中无忧无虑地睡着了,因为这个小女孩还不知道,无论是叙利亚还是黎巴嫩的身分文件她都没有,至少从官僚的角度而言,这个世上还没有她的存在。

  许多走投无路的故事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种如此强大的绝望,就算地中海里无形的高墙再高,也无法阻挡绝望的人们逃离家乡。
    
  身为阿拉伯地区的特派记者,难民潮在三个层面跟我有密切的关系。一边是阿拉伯国家如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无以名状的残酷争端造成人民竞相逃离;另一边则是大部分难民涌入的阿拉伯国家,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叙利亚难民目前生活在邻近的国家如黎巴嫩和约旦境内,难民人数和当地居民的比例是欧洲人难以想像的;再来是阿拉伯世界的地中海海岸,成了其他阿拉伯人实现梦想,追求更安全和更好生活的起点。逃亡成了阿拉伯世界里逃不开,也躲不掉的主题。

  也许因为一切都太灰暗,也因为目前针对难民的讨论中,语气里带着一些讥讽,有时是公开的种族歧视,也常常有来自心里的恐惧。所以这本我与同事玛蒂尔德.施瓦本德一起合着的书,必须以希望做为结束,我认为这点很重要,毕竟读者不应该丧失对这个世界的信心。这个结尾不是粉饰出来的乐观,而是一个村子的故事。模仿《阿斯泰利克斯历险记》每一集开头对高卢人的名言:「我们身处西元二○一五年,全奥地利视难民为威胁。全奥地利?不 !还有一个位于上奥地利的村子,里面顽强的居民从不停止他们乐于助人的态度。」对我来说,褪下一贯国外特派记者的角色,接手不寻常的地方记者工作,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经历,更不用说离开我平常工作的区域,完全融入上奥地利大拉明镇(Großraming)的生态环境里好几天。那里的高卢人:两千七百位居民、五十位难民、一位有奉献精神的牧师、一位有同样精神的镇长、和一群有人道精神的顽强志工。他们孤立无援,没有任何来自政府和政策的协助。而现代的罗马人并非驻扎在村子栅墙外的营地,他们据守在下一个难民申办处的办公室里,接受像凯萨那种没有愿景的政治家领导。

  我脱下帽子向这座小镇致敬,初开始他们也以一般的嫌怨面对难民,但是最后克服了自己,并把「心中的隔阂」丢在身后。在那里的几天给了我勇气和希望,相信一个漫长、满是伤痛的逃亡历程,能在敞开、给予关怀的双手里抵达终点。幸好事实并不残酷,而是令人欣慰的:这段期间在德国和奥地利也出现了许多的大拉明镇,许多高卢村子,即使媒体对负面的例子比较感兴趣,毕竟每天付出热心协助没有煽动者的叫嚣来得耸动。许多地方已将难民的存在视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包括每天伴随而来高潮和低潮。

  当我在脸书的一则贴文里再次描述难民在地中海里让人心碎的情况时,收到了一则回应,它深深铭刻在我心中:「总有一天我的孙子会问我,在我得知很多人每天横渡地中海丧命时,我做了什么?或是我为了减少难民遭受到不平待遇做了什么?」脸书用户马利欧.徐外格(Mario Schwaiger)继续写着:「告诉他我有跟那些让船超载的人进行道德上的辩论吗?我害怕必须为自己行为辩白的那一天到来。」无须多言,他的回应已经道尽一切。

2015年6月18日

图书试读

完全没有希望的一代
 
拜访完贝卡谷地难民营的第二天,我坐在贝鲁特联合国难民署的一间游戏等待间里,观察叙利亚难民儿童游玩的情形。有一些儿童彼此谈笑、尖叫着,合力将彩色的乐高积木套在一起;其他小朋友单独坐在地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盖房子。这群小孩一共有二十四个,全部都很起劲地盖着一座慢慢变高变大的乐高城市。
 
难民儿童的父母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他们将过去的一切留在摧毁殆尽的叙利亚,然后跟其他几百个人排队站在这里等待一个新生活。联合国难民署职员坐在一个白色的货柜里,透过办公室的小窗口,难民可以正式登记成为叙利亚难民,同一时间,黎巴嫩已经有超过一百万名难民。
 
当叙利亚战争结束,这群用乐高积木搭盖梦幻房子的小孩,总有一天不是用塑胶积木,而是在现实中重建国家的人。「但是现在还没人知道,从未受过教育的他们该如何达成这个使命?」民间救援组织「战争儿童」(War Child)的蜜努.黑克丝普儿(Minou Hexspoor)这么跟我说,她是这间游戏室的负责人,她说:「这是个完全没有希望的一代。」并用两个数字把眼前的灾难计算出来:「在黎巴嫩有五十万叙利亚籍的学龄难民儿童,其中三十二万名儿童没有学校可就读。」现在黎巴嫩与叙利亚难民儿童的比例几乎已高达三比一,完全超出黎巴嫩教育体系的负荷,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位子。虽然许多公立学校也开始在下午上课,但是仍然不够。那国际的救援组织呢?「他们的教育经费只足以支付必要款项的三分之一。」这位荷兰籍女士很气馁地表示。
 
加上很多小孩的心灵受到严重创伤。「他们有心理和社会问题,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激战和死亡,并且失去了亲友。他们行为失常,并且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黑克丝普儿解释,并把问题一一列出来。「有些十岁的小孩子又开始尿床,有些作恶梦,有许多小孩心中郁积着暴力,经常跟人争吵;其他的小孩完全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她娓娓地叙述着。
 
就算学校有足够的位子给他们,对大部分年纪较大的孩子而言,生命对他们另有安排。「十二岁以后,许多小孩开始工作,以确保他们家庭在黎巴嫩的生活无虞。这些孩子在餐厅、工厂里打工,去农场当助手,到街上卖东西,或是在工厂里帮忙修车。」一位在「战争儿童」工作的小姐这样描述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如同一声低沉的挽歌,又似一声遥远的呼唤,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幅浓缩了无数生命轨迹的画卷。从“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难民”这几个关键词中,我能感受到战争的创伤、政局的动荡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园破碎。而“跨地中海的悲剧航程”,则将这一切浓缩为了一场充满未知与风险的迁徙。我能够想象,在这本书里,我将不会仅仅读到冰冷的数据和事实,而是会听到一个个鲜活的声音,看到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孔,感受到一个个家庭在战火与贫困中的挣扎,以及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毅然踏上那条充满荆棘的求生之路。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最朴实、最动人的语言,将这些难民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离开故土时的无奈与决绝,感受到他们在海上漂泊时的恐惧与无助,以及他们抵达彼岸时可能面临的歧视与挑战。这本书,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某些角落的残酷现实,也折射出人性深处的坚韧与希望。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能对这些远方的陌生人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同情,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多一份反思。

评分

“请带我穿越这片海洋”,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极致的脆弱与强烈的渴求,仿佛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当这句话与“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难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剧航程”这些字眼结合在一起时,我的想象便如同潮水般汹涌。我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探索,去揭示那些被淹没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生命。它不会是冷冰冰的新闻报道,而是充满温度的情感记录。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瞥见那些战乱纷飞的土地上,普通人家的破碎与挣扎,能理解他们为何会选择将生命寄托在拥挤而危险的船只上,去横渡那片被誉为“死亡之海”的地中海。我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些在海上颠簸、饥寒交迫、希望渺茫的日日夜夜,如何捕捉那些在绝望中相互扶持的瞬间,以及那些在抵达彼岸后可能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歧视。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具备了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个引子,邀请我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故事,去感受那些无声的悲鸣,去理解那些跨越海洋的、不仅仅是地理距离,更是生命意义的追寻。

评分

书名《请带我穿越这片海洋》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深切的、带着哀求的渴望。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上的迁徙,更是关于心灵上的救赎与对新生的期盼。当“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难民”这些地理和身份的标签浮现时,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新闻画面中那些令人揪心的场景,那些因冲突和苦难而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们。而“跨地中海的悲剧航程”则将这种绝望推向了一个更加具象化的境地——一片充满未知与死亡风险的海域,成为他们能否抵达希望彼岸的最后一道屏障。我预计这本书不会仅仅是记录性的叙述,而更可能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情感体验。作者或许会通过精心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难民们在每一个决定背后的艰难抉择,在每一次启程前的恐惧与希望交织,在每一段旅途中的艰辛与磨难。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将那些被标签化的“难民”还原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个体,让我们看到他们不仅仅是统计数字,更是渴望安全、尊严和未来的生命。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在极端困境下的一次深刻拷问。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饱含情感和诗意的命名,似乎预示着一段充满艰辛与希望的旅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阅,但仅仅从书名《请带我穿越这片海洋:记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北非难民,以及跨地中海的悲剧航程》中,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画面:战火纷飞的家园,破碎的梦想,以及那片既是希望彼岸,也隐藏着巨大危险的地中海。我能想象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这些在绝望中寻求生机的人们的故事,去捕捉那些在颠沛流离中闪烁的人性光辉,以及那些在残酷现实下发生的令人心碎的悲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用真挚的笔触,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些遥远国度、了解这些身处困境人群的窗口,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难民”这个词汇背后所承载的沉重含义,以及他们为了生存和尊严,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这本书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标题,更像是一种呼唤,一种对普世价值的追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引领我去“穿越”这片充满挑战的海洋,去感受那份穿越的艰辛,去理解那份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去探寻那份在绝望中孕育的微弱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句低语,却带着磅礴的力量,唤醒了我对遥远国度那些动荡不安的现实的关注。我看到“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北非”这些地名,它们本身就承载着无数故事,而“难民”这个词,更是将这些故事推向了人道主义的深渊。“跨地中海的悲剧航程”,则将这一切浓缩成了一场生死攸关的旅程,一片既是希望象征又暗藏杀机的水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被战火侵蚀的土地,感受家园破碎的痛苦,理解为何人们不得不踏上这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旅程。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笔触,捕捉到这些难民们在逃亡过程中的点滴细节,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绝望、他们的互助,以及那些在绝境中闪耀的微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难民不仅仅是一个政治或社会议题,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家庭和对未来的渴望。这本书,或许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和那些身处异乡、命运多舛的人们,让我能够以更 empathetically 的视角去审视他们的困境,去思考我们作为人类共同体,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