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社会要求他人有尊严活着的,
几乎都是收入稳定的人。
但一个人只是想活着,谦卑和努力地活着,这难道不值得尊敬?
僵硬变形的关节与水泥咬手的溃烂,从没痊癒过,
隔着围篱的冷漠歧视,和围篱内的直接压迫,
几瓶维士比、一管注射针、一个小药瓶……
他们只能无奈认命,
这世界却不能弃之不顾。
底层之下的底层,剥削之中的剥削。
一个青年监工的批判与关怀,
那些心疼他说不出,所以他写下来。
有时他是有点皮,但重情义、对身边人不离不弃的工地八嘎囧。
有时他是入了行就註定活不过七十岁的电焊工,走时带着盲眼和烂肺。
有时他是外籍移工,被体制漠视及压榨,廉价又耐操,他的名字就是身上背心的数字。
有时她是师傅身旁备受尊敬的工地大嫂;或者默默吞下轻视跟排挤的外配。
有时,他们是高举着建案广告牌一整天只能赚四百元的看板人。
工地现场有如被遗弃的世界边缘,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在此挣扎求生,心知肚明再怎样拚搏也翻身无望。权力者毫无怜悯地欺压,大众带着优越的想像远望──反正「偏见」的标签已轻松贴上了,又何必费心?
林立青担任建筑监工十余年,这些阶级不公与扭曲对待不断在眼前搬演,自己却无能为力,连泪都早已流不出。终于借由这本书,他将心中的巨大无力感化为一记愤怒直球,奋力投向社会,他要为生命中所有认真活着的小人物找回存在的真实,让每一个人都可以真正被视而为「人」地尊重。
本书特色: ◎第一本由建筑工地的第一线「现场工程师」书写,做工者的生命纪实故事。
◎摄影师摄下工地师傅日常群像,以彩色、黑白照片穿插设计,重现《人间》杂志般的时代光影。
◎如果我们判断人的标准,是用刻苦,是用勤奋,是用力争上游的努力和对于生活的认真,去决定一个人的品格,那我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他们值得拥有尊敬。我们既然知道以一个人的经济条件去断定其社会阶级以及地位是错的,并且深恶谴责,那又为什么不改变对他们的看法呢?
◎林立青:「我最后想再说一个故事:我在写作当下已经将真实的人名隐去,地点也做了变更,但完成后我却发现,无论怎么更换这些地点、季节或是人名,总会不经意地又影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其他人。我对此感到无奈。如果你发现书中的人名和场景有所雷同,请哀矜而勿喜。」
名人推荐: 房慧真(作家.《报导者》记者)、顾玉玲(作家.劳工运动工作者)◎专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