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统合与排他的日本近现代史

歧视:统合与排他的日本近现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近现代史
  • 歧视
  • 社会史
  • 族群关系
  • 排他主义
  • 统合
  • 少数族裔
  • 历史学
  • 文化研究
  • 身份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女人、部落民、沖绳人、爱努人、在日韩国人、朝鲜人、汉生病患者、水俣病患者、身心障碍者——那些在日本遭歧视的人们

  因为歧视,他们被隔离起来,不准生育下一代。
  因为歧视,他们被当成嫌疑犯,服了三十一年的冤狱。
  因为歧视,他们被告知「只要你们愿意上战场,就可以摆脱污名」。
  因为歧视,他们被要求去当让男性士气高昂的慰安妇。
  因为歧视,他们遭受环境污染罹病,却没有人愿意相信他们。

  一段隐藏的暗黑历史,一场国家与社会的集体霸凌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就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意图建造一个强大的现代国家,并且随着时局的变化,不断界定谁是合格的国民,谁不够格成为国民。

  在努力建立民族国家的明治时代,部落民、爱努人被当成「异种」,赋予不洁、劣等与野蛮等印象。在开启国门之后,境内出现不少欧美国家的人,为了担心被指控为不文明,国家将「见不得人」的汉生病患者及精障者隔离起来。占领殖民地之后,日本自诩为优秀民族,歧视殖民地人民与其他亚洲国家。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则以优生学的思想,禁止「品种不良者」生育。而在战后经济高度成长的时代,又以能否工作来衡量个人的价值,歧视无法工作的身心障碍者。

  本书涵盖了明治维新至现代,日本的歧视史与反歧视史。作者爬梳了受差别部落、女性、身心障碍者、汉生病患者、水俣病患、在日韩国人、朝鲜人、沖绳人、爱努人等人群遭受歧视的脉络,并从这些不同的歧视史当中,归纳出歧视的共通原理与连锁关系,包含歧视如何产生与散播,有权者如何利用社会既存的歧视意识分化人群,甚至操弄受歧视者渴求平等的心理,动员他们为国牺牲。

  作者还揭露社会对受歧视者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同情他们的遭遇,但当他们为自己争取权益时,又要他们适可而止。对此,作者提出犀利洞见:「同情只有在对方顺从的前提下才能持续,当对方反抗时,同情便转化为憎恶与歧视。」

  透过描绘各种歧视的样态,作者揭开日本社会结构的问题,直指日本长期对「他者」缺乏同理,导致难以培养出对人权的感受。

  「从内在去理解他者,是民主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种永久的革命。」—石田雄

  「无法对他者感同身受时,便难以培养出对人权的感受」—丸山真男

【各方推荐】

  朱惠足/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何欣洁/IDEA  Taiwan(乐生保留自救会)理事
  洪敬舒/贫穷与租税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梁秋虹/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杨佳羚/高师大性别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苏硕斌/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

  本书援引丰富的史料,爬梳日本自明治现代国家成立至今的一百五十年当中,如何透过国家制度、法令政策与社会舆论,同时收编与排除种族、性别、阶级与疾病的他者,建构日本国族想像与日本人的优越性。书中受歧视者的艰辛抗争与血泪心声,见证了他们的双重困境:不仅承受国家与社会的暴力排除,为了生存,还得仰赖国家的认可与收编。以本书为起点,我们可进一步反思台湾作为日本的前殖民地他者,如何在日本天皇制国家的殖民统治与后殖民遗绪下建构国族想像,以及此一建构过程意味着什么样的歧视暴力。——朱惠足/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以混乱复杂犯罪之名加诸特定群体身上,向来是污名的生产过程,伴随而来的歧视进一步扩大污名生产者与受污者的社会身分落差,形成高夫曼所谓的「把人重新分类」,即优劣异同的分界。而劣等与异质的制造又让针对性的社会规范合理化,并接续制造出空间隔离及机会剥夺,完成无声无息的社会排除,也满足了污名生产者所需要的「安心」。本书的场景虽是日本的近现代史,但污名与歧视的运作逻辑套叠在当前的台湾,依旧鲜活与真实。——洪敬舒/贫穷与租税政策研究室召集人

  起初这是一本议题广阔的日本近现代史,看穿了歧视根本是洁癖到病态的结构性伪文明。然后这也是一本设想人类未来的警示书,提醒我们,歧视是现代的悲闹剧-必须解消单一价值观、必须停下竞争力追逐,人才可能为自己而认真的活。——苏硕斌/台湾大学台文所教授

  我们对日本并不陌生,却不知原来课本提过的「秽多」这类身分制度虽然废除,但「被差别部落」却继续遭受不公平对待。台湾许多人热爱到日本旅游,却不知北海道及沖绳是在近代才被划入日本领域,并备受歧视;后来因为有台湾与韩国殖民地的「垫底」,才使得沖绳渐渐更接近「日本」。本书还精采描述各种被歧视的「他者」,包括性工作者、环境污染受害者、病患或身心障碍者、在日韩国人等。透过本书,将使我们对于日本、东亚历史有不同的认识!——杨佳羚/高师大性别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现代社会中的文化摩擦与身份认同:一部跨文化视域下的探析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社会中由文化差异、身份认同和边缘化所引发的复杂互动与冲突。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的历史演变,而是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探讨了不同文化群体在面对现代化浪潮时的适应、抵抗与重塑。全书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文化表征的变迁、身份政治的兴起,以及社会整合与排斥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文化的流动与边界的重塑 在信息高速公路和人口大规模迁徙的时代,文化的“边界”不再是固定的地理标志,而是不断被协商和挑战的社会建构。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元素的跨境流动如何引发原初文化群体的焦虑与身份危机。作者通过对跨国移民社区和 diasporic 群体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在地化”(glocalization)现象的复杂性——即全球性文化如何被地方语境所吸收、改造并重新表达。 书中详细分析了符号学意义上的文化表征如何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例如,特定服饰、语言习惯甚至饮食传统,如何被主流话语“污名化”或“浪漫化”,进而影响到少数群体的社会可见度和接纳度。我们探讨了媒体、流行文化和社交网络在构建和解构文化刻板印象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视觉文化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力远超文本叙事。 此外,本部分还关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争议。在文物修复、历史地标命名等议题上,不同世代、不同族群之间对“什么是真实”、“谁有权定义历史”的争论,体现了文化认同如何在集体记忆的重塑中产生张力。这部分内容提供了一种非线性的历史观,将文化视为一种持续进行的、充满活力的过程,而非静止的博物馆藏品。 第二部分:身份政治的崛起与认同的多元化 身份不再是单一、预设的标签,而是多重交织的复合体。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解析“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在当代政治生态中的功能与异化。它探讨了后殖民理论、酷儿理论等学术思潮如何为边缘群体提供了理论武器,用以挑战以白人、男性、异性恋主流为基石的传统权力结构。 书中细致梳理了不同身份维度(如性别、性取向、族裔、宗教信仰)如何相互交叉(intersectionality),共同塑造了一个体的社会经验。例如,一个生活在西方大都市的有色人种女性,她所经历的排斥,是基于种族、性别和阶层三重叠加的结果,任何单一的分析框架都无法捕捉其全貌。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身份的政治化”对社会团结的冲击。当个体通过强调自身差异性来寻求政治权益时,这种策略有时会导致社会撕裂和公共领域的碎片化。作者审慎地评估了身份认同的积极赋权作用——它如何帮助被压抑者发声、建立社区互助网络——以及其潜在的弊端——例如,过度内化群体差异可能阻碍跨身份群体的合作与对话。 本书特别关注了“归属感”的危机。在全球化带来流动性的同时,也加剧了许多人对“家园”的疏离感。这种对稳定和被接纳的深层需求,是驱动许多身份认同运动的重要情感动力。 第三部分:社会整合、排斥的机制与治理的挑战 如何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实现有效且公正的整合,是本书的实践性核心。本部分转向制度层面,剖析了法律、教育和就业市场中隐藏的偏见结构。 在法律层面,我们考察了反歧视法的有效性及其局限性。法律条文上的平等,并不必然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机会均等。书中分析了“隐性偏见”(Implicit Bias)如何通过招聘筛选、绩效评估乃至警务执法等日常程序,系统性地将特定群体排除在外,形成难以察觉的“玻璃天花板”或“粘性地板”。 教育体系被视为身份塑造的关键场域。本书探讨了课程设计、历史教材的编撰过程如何无意中强化或挑战现有的等级观念。当少数族裔或移民后代的历史经验未能在主流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时,这不仅是对其身份的否定,也是对未来公民身份建构的阻碍。 在经济领域,本书探讨了“结构性不平等”的代际传递。财富积累、社会资本的获取往往与族裔或出身背景紧密相关,使得“努力工作就能成功”的说辞在面对根深蒂固的系统性障碍时显得苍白无力。 最后,本书倡导一种基于“承认”(Recognition)和“参与”(Participation)的整合模式,而非简单地要求少数群体“同化”于主流文化。治理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维护公共秩序和保障集体差异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构建一个既尊重多样性又不丧失社会凝聚力的现代社会形态。全书总结时强调,对差异的理解和接纳,是通向更具韧性和正义感的社会结构的必经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黒川绿(音译,Krokawa, Midori,1958年—)


  日本历史学者,现任静冈大学教授。专精领域为被差别部落史。1981年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日本史学专攻毕业、1990年同大学院博士课程满期退学。2000年以〈异化与同化之间—近代社会中的被差别部落认知〉(「异化と同化の间 -近代社会における被差别部落认识」)论文获得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文学博士)。先任静冈大学教育学部助教授、2001年升任教授。2000—2001年为明尼苏达大学历史学科客座研究员。

  主要着作有《异化与同化之间被差别部落的认知轨迹》(异化と同化の间被差别部落认识の轨迹,青木书店,1994年)、《共同性的复权大山郁夫研究》(共同性の复権大山郁夫研究,信山社,2000年)、《区域史中的部落问题以近代三重为例》(地域史のなかの部落问题近代三重の场合,部落解放・人権研究所、解放出版社,2003年)、《重塑的印记 日本近代、被差别部落、弱势》(つくりかえられる徴日本近代・被差别部落・マイノリティ,部落解放・人権研究所、解放出版社,2004年)、《迈向部落差别与解放的步伐  近代三重县为例》(部落差别と解放へのあゆみ近代三重県における,反差别・人権研究所みえ 2009年)、《近代部落史—从明治到现在》(近代部落史―明治から现代まで,平凡社新书,2011年)、《被描绘的被差别部落—电影中的自画像与他者像》(描かれた被差别部落 ― 映画の中の自画像と他者像,岩波书店, 2011年)等。

藤野丰(Fujino, Yutaka,1952年—)

  日本历史学者,现任敬和学园大学人文学部教授,专精日本近代史、部落解放问题,并担任部落解放的富山县联络会议干事。1975年早稻田大学国史学科毕业,以神奈川的融合运动史为论文内容,之后进入早稻田研究所,继续从事全国性的融合运动史及水平运动史研究,1991年以〈水平运动的社会思想史研究〉取得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历任过帝冢山大学非常勤讲师,富山国际大学助教授、副教授等职。

  藤野早在大学就学期间便参与过狭山审判纠弹斗争与部落解放同盟神奈川县联合会的运动,日后针对被差别部落、来自国家的健康管理、汉生病问题等问题,持续着作与编辑,获得相当评价,但亦受到部份批评。

  近年重要着作有《战后日本的人身买卖》(戦后日本の人身売买,大月书店,2012年)、《战争与汉生病》(戦争とハンセン病,吉川弘文馆・歴史文化ライブラリー,2009年)、《不反省汉生病的国家《性命》的近代史之后》(ハンセン病反省なき国家『「いのち」の近代史』以后』,かもがわ出版,2008年)、《走在被忘却的区域史近现代日本的歧视诸相》(忘れられた地域史を歩く近现代日本における差别の诸相,大月书,2006年)、《汉生病与战后民主主义为何遭强制隔离》(ハンセン病と戦后民主主义なぜ隔离は强化されたのか』岩波书店,2006年)、《近现代日本的买卖春》(近现代日本の买売春,解放出版社,2004年)、《厚生省的诞生医疗如何推进法西斯主义》(厚生省の诞生医疗はファシズムをいかに推进したか,かもがわ出版,2003年)、《「生命」的近代史遭「民族净化」名义而被迫害的汉生病患者者》(「いのち」の近代史「民族浄化」の名のもとに迫害されたハンセン病患者,かもがわ出版, 2001年)、《性的国家管理买卖春的近现代史》(性の国家管理买売春の近现代史,不二出版,2001年)等书。

译者简介

黄耀进


  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言语社会研究科博士候选人、内容力有限公司内容制作总监。译有《东京日和》、《一日百年,东京建筑时空之旅》、《活着回来的男人》、《乱世的牺牲者》等书。共译书籍有《「他们」的日本语》、《满洲国的实相与幻象》、陈舜臣三部曲之《半路上》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粉碎歧视—一个说不出名字的故事/何欣洁
导读 为什么读歧视史?—不只历史、不是他者、不要同情/梁秋虹

前言

第1章 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歧视的重组
开化与复古—身分制度的解体/重组
「国民」的界线
近代天皇制与「家」的桎梏

第2章 帝国中的歧视与「平等」
占领殖民地
新女性 /农村女性
隔离与包围
奋起的少数族群

第3章 亚细亚、太平洋战争与战争动员下的歧视—「国民」与「非国民」
亚细亚、太平洋战争的开始与弃民
依据优生思想的排他行为
形塑「皇民」
动员上战场
弃民与「弃石」

第4章 重新划定的界线—帝国的解体
日本国宪法与平等权
界线重划与人口流动
残存的封建制度
儿童与女性的人口贩卖
美军基地与女性—美国占领下的沖绳
持续不断的优生思想

第5章 对「市民」的包摄与排除
人为的界线—揭露贫富差距
经济高度成长下的女性
「被爆者」问题
被「发现」的公害

第6章 「人权」的时代
回归日本或者独立—论沖绳歧视
差别的表征与「自豪」—被差别部落
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主义
凝视生命
「单一民族论」的幻想

第7章 冷战之后—重新审视民族国家
判定隔离
对性别的提问
「自豪」与「身家背景」
结语—谛观「当下」

参考文献
后记

译註

图书序言

前言

  被差别部落(受歧视部落)、女性、汉生病患者及其康复者、身心障碍人士、爱努族、以在日韩国人与朝鲜人为首的在日外国人、沖绳人等,现代日本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歧视。为何日本存在这些歧视?本书将从近代日本历史中,尝试解析这个问题。

  我在之前的着作已经说明过近代日本弱势族群的研究史(黑川绿〔黑川みどり,音译〕,〈序章:面对近代日本的「他者」〉,《面对近代日本的「他者」》,解放出版社,2010),此处不再赘述。1990年冷战结束以降,在历史学中,歧视史的研究主题变成「他者认识」或「认同问题」,随后殖民主义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弱势族群的研究方法。毕竟殖民主义不仅对经济产生影响,对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造成了影响;时至今日,我们必须透过考察人种、阶级、宗教、性别等各种要因,以图社会改革。

  在上述研究动向中,部落歧视往往被描述成近现代的遗物,但实际上,部落歧视至今犹存,这也再再证明了民主主义执行得并不彻底。「部落解放.人权研究所」编辑的《部落问题.人权事典》(解放出版社,2001),在「部落问题」这个项目中(原田伴彦、村越末男执笔),认为部落问题的根本在于「因封建式身分差别而造成的部落歧视,从近代一直残存到现在,对部落的歧视意识与歧视结构,至今仍留存在个人的意识或各式各样的社会体系当中,未被抹除。」然而,如同本书的论述,今日针对女性遭受歧视的论述,已不再单纯认为肇因于封建式的「家」制度,尚纳入「近代家庭」的观点加以说明,相较之下。部落问题研究却还无法走出研究史的茫茫大海,依旧以封建遗制来论述。对此,藤野透过「优生思想」说明部落歧视(藤野,1994),黑川则试图以「种族主义」(racism)来加以定位(例如黑川,1999;〈种族主义与部落歧视〉,《叩问种族概念的普遍性―超越西洋典范》,竹泽泰子编,人文书院,2005年,等)。

  从近世到现代,已将近一百五十年了,然而时至今日,身家调查并未消失,虽然就业歧视与婚姻歧视比过往减少,但也没有消失。仇恨的言论并不只针对在日韩国人、朝鲜人,网路上煽动部落歧视的文章四处飞窜,一再发表仇恨言论的人,也屡屡针对被差别部落,发动各种歧视言行。

  对照现实状态,便可知道部落歧视跨越了漫长的时间,我们无法仅以遗制残存来说明它为何持续存在。为何在现代社会中,被差别部落仍理所当然被置于社会底层?针对此点,有必要进一步解析。

  广田昌希在探求近代部落遭歧视的原因时,从贫困、不洁(传染病的发生源)、不道德(犯罪的温床)、血统上「视为异类」等理由探求,指出近代天皇制国家的「一君万民」统治论,「经常性地生产出血统的差别秩序」;此外他也说明,「文明」与「野蛮」的切割,也会制造歧视(广田,1990)。广田的论述激发了我们的想法,成为写作本书的远因之一。过往的「歧视」历史,往往从个别受歧视的部落民、女性、爱努族等「个别史」来描述,广田指责此种方法无法展开「『歧视』整体史」的研究,他整编爱努族、被差别部落民、娼妓、病人与身障者、贫民、矿工、囚犯等相关历史,以「日本近代社会的歧视结构」为题,详尽解说。他一方面将这些歧视的连锁关系放入研究视野,一方面又以解析「其整体性的结构与矛盾」为目标,把至今为止仅透过个别领域讨论的各种歧视,全面配置到日本近代社会中,让人得以窥见全貌。此点深具冲击性,广田如此说明:「个别史的研究,愈是强调『特殊性』,也就愈带有往前近代历史追寻『贱视根源』的倾向,让人难以展望整体史。」确实,如同追溯被差别部落的起源将会上追到近世以前,各种歧视都有不同的起源。如前所述,关于部落问题,有些看法重视与近代之前的连结,将现存的歧视解释为封建时代的「残滓」;虽然将「连续性」放入视野也相当重要,但如果太拘泥此点,便无法看出该歧视在现代社会中的意涵,也无法理解与其他歧视之间的关联与共通问题。基于这样的设问,进一步追寻近代社会结构本身为何会抱持这种歧视,我们才能清楚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意识。

  笔者二人的研究,都是从受歧视的「部落史」开始,特别是藤野,将关注焦点扩大至汉生病与买卖春等问题,并持续学习广田的研究方法,将视野拓展至战后,尝试探求长久以来抱持歧视想法的近代国家与社会(例如《日本法西斯与医疗―汉生病的实证研究》,岩波书店,1993年;《性的国家治理―买卖春的近现代史》,不二出版,2001年,等)。近代国家一方面排除不符合其价值观的人,一方面打造出所谓的「国民」。解析这种包摄与排除「国民」的结构,是本书最重要的课题。

  此外,日本因为「开国」而跻身「万国公法」的世界,这是超越一国一民族的资本主义世界,也就是日本被编入华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所说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而且最终让日本拥有了殖民地与占领地。关注在这种国际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歧视结构,是本书的第二课题。在这方面,日本不仅对殖民地、亚洲其他人等产生歧视,也规制了「民族国家—帝国」的存在方式,还随之生产出与此情状匹配的歧视结构。战败之后,日本虽然失去殖民地,但这种歧视观念并未消除,反而如后殖民研究所言,日本社会至今仍无法斩断歧视,而以某种变貌持续存在着。

  从这样的观点俯瞰日本近现代史,如前文所言,即便个别歧视型态各有独自的历史,但于近现代某一时期中,仍可看出各种歧视皆被强化。至今为止,部落歧视、女性歧视、汉生病患者及其康复者歧视、身心障碍者歧视、爱努民族歧视、在日韩国、朝鲜人歧视、沖绳歧视等个别歧视,在近代史当中,已有许多书写纪录。本书将持续学习这些成果,并从笔者本身累积的被差别部落近代史研究出发,以各种歧视史的考察成果为基础,尝试解析日本近现代社会中的歧视结构。在这当中,笔者将关注个别歧视的样态,于近现代中区分时期,期望透过歧视与各时代的关联,突显出歧视的特征。然而,本书并不急于先验地说明歧视的要因,而将致力于具体描绘各种歧视的样态,趁此机会审视各种问题,并据此尝试重新质疑、省思日本的社会结构。

  我们期待读者翻阅本书时,也能跟着我们一同思考日本近现代社会透过排除与包摄而产生的各种歧视。

图书试读

「发现」痛痛病
 
在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漩涡中的1967年,佐藤荣作内阁公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1年设立了公害行政的政府单位「环境厅」(今环境省)。于此同时,关于「水俣病」、「痛痛病」、「新潟县水俣病」、「四日市喘息」等重症公害病,法院也对企业、地方自治单位与国家追究责任,让受害者获得赔偿。
 
痛痛病的起因是镉(cadmium)。体内若摄取过量的镉,将会囤积于肾脏,引起肾小管病变(日语称「镉肾病」),妨碍尿中钙的再吸收。如此一来,骨头便无法得到钙质补充,进而引发骨质疏松症或骨软化症等症状,这就是所谓的痛痛病。患者最初只会有类似神经痛的感觉,但股关节的疼痛会渐渐变得剧烈,光是跌跤便造成骨折,最终导致无法行走。随着症状加重,光是翻身就会骨折,患者会不断诉苦「好痛好痛」,并伴随营养失调或其他併发症造成死亡。怀孕中的女性因为将骨头的钙质提供给胎儿,造成骨头的钙质明显不足,因此痛痛病容易发生在有生产经验的女性身上。
 
痛痛病主要发生在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的部分区域,神通川上游溪谷地区并未发生,当溪水流至富山平原后,便集中发生于把河水当作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和饮用水的区域。该地区甚至一直把这种病说成「业病」,一种女性宿命的疾病。致病的原因在于重金属镉,1961年找出源头为三井金属矿业神冈矿业所流出的矿毒,厚生省于1968年承认此事,让痛痛病成为第一种官方认定的公害病。然而,三井方面却提出反驳,主张病因在于营养不良,并在患者发起的损害赔偿请求诉讼上,持续主张营养不良论调。1971年6月30日,富山地方法院宣判原告胜诉;1972年8月9日,名古屋高等法院金泽支院也判决原告胜诉,三井方面才终于同意赔偿。
 
痛痛病的原因解开,也进行了赔偿,事件看起来应该结束了。不过痛痛病诉讼辩护团的松波淳一却忧心,「痛痛病问题,每年仍然会出现,还有一些仍在照料病患的家人,不应该让此事就此随风而逝。」即便每年都有病患产生,但这些人因未达富山县公害健康被害认定审查会的基准,所以无法认定为病患。此外,三井、日本矿业协会与自民党于1974年左右,展开「卷土重来」行动,再度推出早就遭否定的营养不良说,并批评当时的审判,动摇环境厅的立场。痛痛病抗争显然并未结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它所披露的日本近现代史上的种种歧视现象,更在于作者以一种极为克制而又深刻的笔触,展现了这种歧视如何与日本的国家建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日本近代化的书籍,大多聚焦于其经济腾飞、科技进步或者政治体制的演变,但很少有哪本书会像《歧视》这样,将目光投向那些被边缘化的群体,去探究他们是如何被“排除”出去的。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上的不公,而是试图分析其背后的逻辑,例如,在民族主义高涨的年代,如何通过界定“内”与“外”,来凝聚国民意识,又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将一部分人定义为“非国民”,从而剥夺其权利。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例如战后对朝鲜族群体的待遇,以及对国内少数民族的同化政策的描述,都让我感到触目惊心。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其实与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社会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迫使我去思考,在一个追求“统一”和“和谐”的社会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包容和尊重差异,而不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权益来换取所谓的“稳定”。

评分

《歧视:统合与排他的日本近现代史》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让人充满好奇,它揭示了日本近现代史中一个我此前鲜少深入思考的面向——歧视。我一直以为日本社会的进步是全方位的,但这本书仿佛一把利刃,剖开了其光鲜外表下隐藏的深刻裂痕。作者以极其严谨的态度,梳理了从明治维新至今,日本如何在追求国家“统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不同群体——无论是民族、阶级、性别,还是地域——的排斥与压迫。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者”构建的论述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为何在构建国民认同的宏大叙事中,总有一些群体被刻意地边缘化,甚至被妖魔化,以衬托出“我们”的优越与纯粹。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权力运作的层面,揭示了歧视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根深蒂固,成为社会肌体的一部分。读完这本书,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对日本社会的认知,那种曾经笼罩在我心中的某种理想化印象,已经被这本书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复杂、也更为真实的理解。它让我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张力,而对歧视的揭示与反思,是通往真正进步的必经之路。

评分

这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迫使读者去正视一个不那么光彩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在日本近现代化的进程中,歧视一直如影随形。我一直以为,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见会逐渐消亡,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不得不承认,歧视的形态和机制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但其内核却可能长期存在。作者在书中对“内”与“外”的界定,对“国民”身份的构建,以及在此过程中对“非国民”的排斥,都进行了极其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歧视如何通过教育、媒体和社会习俗等多种渠道,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影响,感到触目惊心。它让我意识到,反歧视不仅仅是法律和政策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到社会文化和个体意识的层面。这本书不是在批判日本,而是在以一种学术的严谨,展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歧视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读完这本书,我对“统合”与“排他”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在一个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包容和共存。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意义在于学习和借鉴,而《歧视:统合与排他的日本近现代史》这本书,则以一种令人警醒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它没有回避那些日本历史上黑暗的角落,而是勇敢地将它们暴露在阳光下,让我们得以审视。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不仅仅关注了宏观的历史进程,还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展现了歧视是如何渗透到个人生活中的。例如,对于曾经被日本殖民统治过的地区,以及国内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在身份认同、社会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方面所遭受的系统性压迫,都让我感到十分痛心。作者并没有因此而过度煽情,而是用一种冷静的学术视角,去分析这些压迫的根源和机制,这反而更具说服力。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内部的差异,甚至主动制造和强化差异,那么它所追求的“统合”往往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和尊严为代价的。这种“统合”并非真正的融合,而是一种强制性的同化,最终可能埋下更深的社会矛盾。

评分

不得不说,《歧视:统合与排他的日本近现代史》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历史视角。在此之前,我对日本近现代史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其经济奇迹和文化输出的层面,似乎总认为这是一个高度文明和发达的国家,很少去探究其内部可能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这本书却以一种颠覆性的方式,揭示了在日本追求国家现代化和民族认同的过程中,如何有意无意地构建了“排他性”的叙事,并通过各种制度和文化手段,将一部分群体置于歧视的地位。作者在书中对“皇民化”政策、对“部落民”的歧视,以及战后对特定族裔的排斥等现象的细致描述,都让我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更为深刻和复杂的理解。它不再是单一的光明面,而是看到了其阴影,看到了那些被压抑的声音。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日本的历史,更是在探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当集体认同被过度强调时,个体和少数群体的权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这种对“他者”的建构,以及随之而来的排斥,其历史的演变和深层逻辑,这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