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墙说不

向高墙说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使用权利的能力,则要靠教育启发!

  「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村上春树

  制度的不公不义、荒谬的歧视言论、贫穷的阶级复制……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体制,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穷人难以翻身,注定沦为阶级复制下的牺牲品?
  ◎ 凭什么同志的幸福权利,掌握在他人手里?
  ◎ 性别歧视引来仇恨与绝望,是谁让憾事一再发生?
  ◎ 别抹杀他们的教育热忱,把劳动尊严还给教师们!

  翻转教育,真正要翻转的是学习的本质。过去上命下从的服从关系,转成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破除师长本位,回归学生本位,才是再次启动教育改革的意义。

  黄益中第一本着作《思辨:热血教师的十堂公民课》,为我们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逻辑根基、唤醒人们沉睡的同理之心;这次,他要我们重新审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惯性思考下的盲点。面对体制的不公平、不正义,你我都有说不的权利!

本书特色

  ◎ 以《思辨》为根基,更深入探讨各面向议题的公平正义问题,以开放性讨论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温层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为出发点,对损害学生、教师权益,最后致使恶性循环发生的制度提出质疑,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国内外统计数字,清楚说明台湾的劳动、居住处境与难题。

名人推荐

  专文作序(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吕欣洁(性别与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权大平台总召)
  ◆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国中校长、基隆家扶中心课辅志工)

  各界专家一致推荐!(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小野(作家、台北市影视音实验教育机构校长)
  沈清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
  张茂桂(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游钖堃(前行政院长)
  叶大华(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祕书长)
  郑弘仪(媒体工作者)
  苏仰志(杂学校、不太乖教育节创办人)
  顾玉玲(作家、社运工作者)

  「除了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价值发声之外,我认为益中更是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条更加宽广和丰富的道路。」——吕欣洁(性别与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权大平台总召)

  「像黄益中这样,在台湾各个学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进公民意识的老师,他所面对的环境是如此艰难而孤独。但是,只要想到有他们,就觉得台湾的未来充满希望。」——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

  「本书揭露诸多社会现实,让身处教育现场的我们读了暗暗叫好,却又满是遗憾。学用不均的现象、阶级世代与城乡差异、性平教育的迷思,益中要让大众理解,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宿命,而是关乎人的价值,是文化和体制所造成。」——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国中校长、家扶中心课辅志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益中


  不在课堂,就在街头的热血教师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师大公民训育系毕,政大东亚所硕士,海军陆战队预官。曾任国中教师,现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与社会科教师、十二年国教高级中等以下学校课程审议大会委员。课堂外的身分是台湾居住正义协会理事长,「巢运」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公民教师行动联盟发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义,最害怕学生长大后只会考试赚钱却对弱势冷漠,努力在课堂上翻转刻板印象,取材时事进行公民思辨,启迪多元价值观念。把社会运动视为全民教育,积极参与社运,为年轻人发声,向不公不义的社会宣战。

  着有《思辨:热血教师的十堂公民课》(宝瓶文化)。现为「风传媒」、「udn鸣人堂」专栏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会:一堂从「居住正义」谈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当我们站在高墙前/吕欣洁
【推荐序二】高墙下,孤独而坚毅的行者们/邱显智
【推荐序三】教育,飞越高墙的解方/徐仁斌
【自序】公与义的社会,从校园扎根

第一章 思辨高墙|承认吧,我们害怕学生会思考
第二章 阶级高墙|终结贫穷世袭
第三章 教育高墙|把老师还给学生
第四章 家父长高墙|回归学生本位的教育
第五章 歧视高墙|告别性别不平等
第六章 房价高墙|居住是人权,让人人有个家
第七章 给大人的一堂公民课
 

图书序言

【思辨高墙】
 
第一章 承认吧,我们害怕学生会思考
 
「引领我的,是对真实所怀抱的热情。我对所有的问题,都是以此为出发点考量。」——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一、十八岁的你,想要做什么?
 
你有梦想吗?你是否还记得十八岁时的梦想?
 
我在高中教书十来年了,每年六月总会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当然也会帮学生签毕业纪念册。每次签纪念册的时候,我总会看看学生在上面写了些什么。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几乎每个学生的梦想,都是「考上理想大学」?等了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人了,怎么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半点想像?人生难道只有「考大学」吗?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岁,当年以第一志愿填进师大公训系,研究所毕业后,因为是公费生,很顺利地分发当上老师。除了当兵那一年半,中间连个空档也没有。某方面而言,我也算是人生胜利组,没有一天失业过。但是我很后悔。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真希望当初不要那么早就当老师。我失去了太多探索人生、追寻梦想的机会。
 
媒体报导,美国前总统欧巴马的大女儿玛莉亚(Malia Obama)二○一六年录取哈佛大学,但她没有打算马上入学,打算延到隔年秋季才入学,因此将有一个空档年(gap year)。
 
空档年是什么?它让学生「有机会去旅行,探索不同的兴趣,并在大学生活开始前学习一些经验,并且变得更为成熟」。
 
哈佛官网也贴出一篇以〈要让下个世代先暂停一下,还是弄到油尽灯枯,失去热情〉为标题的文章,描述中小学教育压力对学生的影响,文章写道:
 
「许多三、四十岁的医师、律师、学者、企业家说,他们拥有这些专业能力与成就是因为别人对他们有如此的期望,他们未曾暂时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热爱这份工作。他们常说自己完全失去了青春,从未活在当下,且总是追求一些不明确的目标。」
 
教育部规划「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于二○一七年八月正式推动,一○五学年度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均可申请,三年最多补助三十六万。整体方案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协助高中职职涯探索;第二阶段则在高中职毕业后,透过「青年体验学习计画」协助学生进行国际与生活体验,以及「青年就业领航计画」协助学生进行职场体验。而「青年就业领航计画」之职缺,将会特别重视优质职缺及传统技艺人才传承与培养。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