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墙说不

向高墙说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政治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传记
  • 回忆录
  • 抗争
  • 异议
  • 人权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权利是与生俱来的,
使用权利的能力,则要靠教育启发!

  「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村上春树

  制度的不公不义、荒谬的歧视言论、贫穷的阶级复制……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体制,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 穷人难以翻身,注定沦为阶级复制下的牺牲品?
  ◎ 凭什么同志的幸福权利,掌握在他人手里?
  ◎ 性别歧视引来仇恨与绝望,是谁让憾事一再发生?
  ◎ 别抹杀他们的教育热忱,把劳动尊严还给教师们!

  翻转教育,真正要翻转的是学习的本质。过去上命下从的服从关系,转成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破除师长本位,回归学生本位,才是再次启动教育改革的意义。

  黄益中第一本着作《思辨:热血教师的十堂公民课》,为我们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逻辑根基、唤醒人们沉睡的同理之心;这次,他要我们重新审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惯性思考下的盲点。面对体制的不公平、不正义,你我都有说不的权利!

本书特色

  ◎ 以《思辨》为根基,更深入探讨各面向议题的公平正义问题,以开放性讨论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温层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为出发点,对损害学生、教师权益,最后致使恶性循环发生的制度提出质疑,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国内外统计数字,清楚说明台湾的劳动、居住处境与难题。

名人推荐

  专文作序(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吕欣洁(性别与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权大平台总召)
  ◆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国中校长、基隆家扶中心课辅志工)

  各界专家一致推荐!(按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小野(作家、台北市影视音实验教育机构校长)
  沈清楷(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
  张茂桂(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游钖堃(前行政院长)
  叶大华(台湾少年权益与福利促进联盟祕书长)
  郑弘仪(媒体工作者)
  苏仰志(杂学校、不太乖教育节创办人)
  顾玉玲(作家、社运工作者)

  「除了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价值发声之外,我认为益中更是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条更加宽广和丰富的道路。」——吕欣洁(性别与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权大平台总召)

  「像黄益中这样,在台湾各个学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进公民意识的老师,他所面对的环境是如此艰难而孤独。但是,只要想到有他们,就觉得台湾的未来充满希望。」——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

  「本书揭露诸多社会现实,让身处教育现场的我们读了暗暗叫好,却又满是遗憾。学用不均的现象、阶级世代与城乡差异、性平教育的迷思,益中要让大众理解,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宿命,而是关乎人的价值,是文化和体制所造成。」——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国中校长、家扶中心课辅志工)
 
破碎的罗盘:一个探险家的自我救赎之旅 作者: 佚名(笔名:风行者) 出版社: 苍穹文创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附赠手绘地图 定价: 8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对抗、挑战既定规则的宣言,而是一部深植于荒野、关乎心灵迷失与重塑的纪实文学。它记录了著名地理探险家、地图绘制师埃利亚斯·凡恩,在经历了一场几乎摧毁他事业与精神的灾难后,选择彻底“脱离轨道”,深入人类文明边缘地带的三年独行。 《破碎的罗盘》是一部关于“转向”的作品。它没有宏大的社会批判,而是聚焦于个体在极端环境中对生存本质的拷问。埃利亚斯,一个曾以精确度著称的制图师,在一次绘制北极圈内未被记录的冰川群时,失去了他的团队,也失去了他引以为傲的导航能力——他的高精度卫星定位仪在暴风雪中损毁,而他那套根深蒂固的、基于科学与逻辑的“世界观”也随之瓦解。 接下来的故事,不再是寻找新的地理坐标,而是寻找“自我”的坐标。 第一部:沉默的退场 故事始于埃利亚斯从极地归来后,他谢绝了所有媒体的追问,抛弃了他在城市中的所有资产。他没有选择隐居,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具挑战性的生活方式:成为一名无固定目的地的“拾荒者”和“手绘记录者”。他不再依赖任何现代技术,只携带了最基础的生存工具、一批昂贵的纯手工制图工具,以及一本关于古代星象学的残卷。 他深入了中亚干旱山脉的腹地,那些地图上只标注着模糊等高线的地方。第一部分详尽描述了他如何重新学习与自然“对话”——不再是测量,而是感受。他如何通过苔藓的生长方向、风蚀的形状来推测地形;如何依靠最原始的取火方式,在零度以下的夜晚维持生命。 这里没有高墙,只有无尽的岩石和沉默的河流。埃利亚斯面对的不是需要被打破的制度或障碍,而是他自身对“确定性”的过度依赖。书中对山脉的描写细腻到令人窒息,他将那些坚硬的、看似毫无生机的石头描绘出了一种古老的生命力,他开始理解,有些边界,是无法用尺子量度的。 第二部:失落的语言 埃利亚斯在这段旅程中,偶遇了几个与世隔绝的牧民部落。他们不使用纸币,不关注外界的新闻,他们的知识传承依赖口述和仪式。埃利亚斯开始学习他们的语言,这种语言充满了比喻和对自然现象的拟人化表达。 书中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了这种“失落的语言”如何重塑埃利亚斯的思维模式。例如,他们对“风”的称呼多达二十几种,每一种都代表着不同的气压、湿度和潜在的危险或恩惠。埃利亚斯试图将这些概念用他熟悉的三角函数或气象模型来解释,但最终失败了。他意识到,有些真理,只能被“体验”而非“计算”。 他不再记录经纬度,而是开始记录“感觉的轨迹”——某段路程让他感到“时间的变慢”,某次日出让他体悟到“光线的重量”。这些笔记充满了哲学思辨,探讨着人类文明是如何为了效率而牺牲了对世界深层的、多维度的感知。他在这里找到了平静,不是因为他成功地征服了环境,而是因为他学会了谦卑地融入其中。 第三部:重绘内在地图 旅程的最后一年,埃利亚斯到达了一个被当地人称为“回声之谷”的盆地。这个地方地质奇特,声音的反射和扭曲令人困惑。在这里,他面对的“高墙”不再是外界的阻碍,而是他自己内心深处,对过去辉煌和失败的固执记忆。 他不再绘制地理地图,而是开始绘制一张“情绪地图”。他用植物的汁液和矿物的粉末作为颜料,在巨大的羊皮纸上,勾勒出恐惧、遗憾、希望和接纳的形状。这些形状是抽象的、流动的,与他过去精确的等高线图形成了鲜明对比。 书中描述了他如何处理对团队遇难的愧疚感。他发现,试图通过“修复”过去来获得救赎是徒劳的。真正的救赎在于接纳“破碎”本身。他没有找到一个可以推翻的规则,反而找到了规则背后的“流动性”。 结语: 《破碎的罗盘》没有英雄式的回归,也没有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触,带领读者跟随埃利亚斯,从一个依赖数据和控制的现代人,蜕变为一个依赖感知和接纳的探索者。这本书献给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迷失,渴望重新校准自身指南针的人。它证明了,最艰难的旅程,往往不是向外探索未知的疆域,而是向内挖掘被遗忘的自我。埃利亚斯的“不”,并非是对外界的拒绝,而是对内心“旧有设定”的温柔颠覆。 --- 读者评价(摘录): “我以为会读到一部关于对抗冰雪的史诗,结果却读到了一部关于如何与自我和解的细致入微的独白。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入木三分,那些对风和石头的描述,仿佛我正和他一同坐在寒冷的岩石上。”—— 考古学家,L.M. “这不是一本关于‘打破’的书,而是一本关于‘重塑’的书。它教我们如何接受地图上的空白,并学会在那里生活。”—— 自由撰稿人,陈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益中


  不在课堂,就在街头的热血教师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师大公民训育系毕,政大东亚所硕士,海军陆战队预官。曾任国中教师,现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与社会科教师、十二年国教高级中等以下学校课程审议大会委员。课堂外的身分是台湾居住正义协会理事长,「巢运」发起人之一,并担任公民教师行动联盟发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义,最害怕学生长大后只会考试赚钱却对弱势冷漠,努力在课堂上翻转刻板印象,取材时事进行公民思辨,启迪多元价值观念。把社会运动视为全民教育,积极参与社运,为年轻人发声,向不公不义的社会宣战。

  着有《思辨:热血教师的十堂公民课》(宝瓶文化)。现为「风传媒」、「udn鸣人堂」专栏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会:一堂从「居住正义」谈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当我们站在高墙前/吕欣洁
【推荐序二】高墙下,孤独而坚毅的行者们/邱显智
【推荐序三】教育,飞越高墙的解方/徐仁斌
【自序】公与义的社会,从校园扎根

第一章 思辨高墙|承认吧,我们害怕学生会思考
第二章 阶级高墙|终结贫穷世袭
第三章 教育高墙|把老师还给学生
第四章 家父长高墙|回归学生本位的教育
第五章 歧视高墙|告别性别不平等
第六章 房价高墙|居住是人权,让人人有个家
第七章 给大人的一堂公民课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当我们站在高墙前
◎吕欣洁(性别与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权大平台总召)


  这阵子以来,台湾的婚姻平权运动受到国际上极大的关注,光是去年的十一、十二月,国际媒体就报导了两百三十七则和台湾婚姻平权有关的议题,横越了五大洲。其中有非常多的媒体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台湾为什么有条件成为亚洲第一个在政治议程上能讨论婚姻平权的国家?」

  我的回答总是:「民主制度」与「性别平等教育」是两项台湾非常重要的资产,让我们成为亚洲进步人权议题的领头羊。

  台湾从一九八七年解严以来,各种公共议题的公民团体蓬勃发展,也间接或直接地促成了一九九六年第一次总统的直选,从此,让我们走向了人人一票、票票平等的民主社会,政府不再是「官」,人民就此学着做个真正国家的主人。

  而如同益中在书中所提及二○○○年的叶永鋕事件,当时的妇女团体与教改团体,共同联手将《性别平等教育法》的推过,让今日二十世代的青年们从基础教育中去理解性别平等,去认识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跨性别的朋友们,他们可能是你的同学、亲人、邻居甚至老师,或许还是你自己。

  这样的基础教育,创造出在当今的二十世代间,对于婚姻平权的支持率高达超过百分之八十五,同时这个世代对于两性平等的概念也更加能够接受。更进一步去了解,许多对于婚姻平权支持的民众,他们并不只是支持「同志」权益,而是出生于一个民主的时代,平等、自由与包容异己根本就和阳光、空气、水一样的自然。

  十年前,支持婚姻平权的民调还不超过百分之二十五,至今则已平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民主制度和基础教育对于人民的影响有多深远与重大,我想,这也是益中这些年不断地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站出来发声,将更多教育现场的现状与公民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跟社会说明的重要原因。

  如果在教育部编撰字典中查询「为人师表」,你可以得到「学识品德可做为人们学习的榜样。」这样看起来非常传统与制式的答案。然而,我认为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教授知识,不只是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培养下一代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与胸襟,同时协助与陪伴学生去认识自己与他人。

  过去的时代,我们对老师总有一种奇妙的想像,或你也可说是一种特定的框架。益中虽然完全不符合那些传统对老师的想像或框架,但他对于教育的投入,与以身作则鼓励学生为自己发声的热情,我认为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益中做为一个异性恋者,总是不放弃任何一个为同志发声的机会,甚至在婚礼上都趁机大力推广婚姻平权,让双方亲友都上了一堂火热热的公民课,令人敬佩。

  我记得有次和益中在某个社运场合一边抗议,一边聊着天,我问他,像他这样优质的男生,常常为同志发声,难道不担心被很多同志爱上,甚至产生性幻想吗? 我之所以会这样询问,是因为在我的经验中,非常多异性恋男性,对于男同志的「青睐」,总表现出非常抗拒或极度害怕的样子。益中大笑着回覆我,有人表达好感对自己来说总是正向的讯息,「更何况再多的男同志示好也不会让我爱上男人,大家都还是很好的朋友啊!」这样健康的态度,提醒了许多的异性恋男性,性别议题不只是身为妇女或身为同志才能投入,一个性别平等的社会,更是需要异性恋男性一同来打造,才能走向真正的平等。

  除了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价值发声之外,我认为益中更是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条更加宽广和丰富的道路。这些年我跟着台湾同志谘询热线协会在全台湾走透透,遇到非常多不同样貌的基层老师,其中不乏交差了事的老师,但当然也有不少希望为学生多做一点,但遭受许多「上层压力」而左右为难的老师。过去那些「老师必须要中立」、「避免政治入侵校园」、「老师不能参加政治活动」等等的不成文规范,让许多老师都噤了声,失去了身为公民的权利。

  当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思辨的能力,还能教育出能够思辨的下一代吗?

  所以我在此也期许,有机会教育下一代的你,不论你的身分是老师、教授、家长,当我们比我们的下一代先一步站在高墙前的时候,我们不是选择转身离开,也不是选择就地坐下等待,而是起身试着翻越高墙或让高墙倒下,我们或我们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持续地往前行。

推荐序二

高墙下,孤独而坚毅的行者们
◎邱显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务所律师)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正义,就犹如强盗集团。」——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是非常巨大的。

  认识黄益中应该是在四、五年前,我应邀到大直高中演讲郑性泽案。当时关注郑案的人并不多,看到一群高中老师,他们非常热切地希望学生能够知道这样的死刑冤错案,并且于演讲过后,许多学生还写信给当时人在台中看守所待决的郑性泽,鼓励他为自己的无辜战斗下去。做为郑案律师团的一员,实在有着无限的感动。

  像黄益中这样热血的公民老师,一直让我想起我的母校,嘉义高中公民老师——林瑞霞。我在九○年代初期念高中,在那刚解严不久,蒋公铜像到处林立,刑法一百条还存在的年代,林老师就在课堂讲述许多关于自由民主的思想,还有二二八、白色恐怖、五二○、郑南榕等议题,我记得每次林老师上完课,训导主任就会来课堂上消毒,训诫我们不要听信林老师的话。当时才十六、七岁的我们,当然可以理解老师在学校艰难的处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播放华隆关厂女工抗争的纪录片。一群妈妈在莺歌车站集合,为了华隆公司无预警关厂而北上抗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谓的抗争画面,整个纪录片详细记录了这群妈妈求告无门,眼泪无处流,悲苦无依的处境。

  二十年后,当我看到关厂工人被政府告,在征求律师,脑中马上闪过这部纪录片,闪过我那位当时怀了双胞胎的高中公民老师,挺着大肚子告诉大家:「看完这部片,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体会弱势者的辛苦。有朝一日,或许你们也可以成为这些人的依靠。」

  于是我决定拿起电话,参加关厂工人案的义务律师团。

  二○○九年秋天,我从德国暂时中止博士班学业,回台湾结婚。一日,载着新婚妻子到嘉义街上买面包。我一边吃着面包,一边跟太太介绍自己曾经求学的城市,剎那间,看到眼前一幕,我的眼泪马上掉下来。太太错愕地看着我,问道:「难道是去国多年,终于吃到台湾的面包,太感动了?」

  其实,我是看到了我的老师,林瑞霞。

  我看见我的老师,一个人骑着脚踏车,上面插着她的宣传旗,孤单却坚定地踩着她的步伐,正在进行议员的选战。看着老师的背影,我想到林老师身为一个现代的公民,屡屡以身作则,参与多次选举。她一次又一次,屡败屡战,坚持不懈,亲身实践一个公民的权利与责任。

  林老师的精神当然也深深影响了我,直接影响我二○一六年以第三势力候选人的身分,投入新竹市立委的选举。这当然是一场非常艰困的选战,而本书的作者,黄益中,正是背后坚定支持着我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每到週末,黄老师便骑着他的五十CC小绵羊到我的竞选办公室,从早到晚,在新竹的大街小巷声嘶力竭地拉票、助选。直到深夜,他才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台北。

  我当然知道,他这么做是希望能够改变台湾的政治环境,为下一代的幸福努力。像黄益中这样的公民老师,是许多现代台湾热情老师的缩影。这些年,从巢运到太阳花,从洪仲丘案到军法废除,从司法改革到婚姻平权,我看到黄益中跟他的同事们不断以自身的热情与行动力,在校园内外努力地传播公民运动的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台湾年轻的一代。而这本书,正是记录这些艰辛而精彩的努力。

  我知道,像黄益中这样的老师,会像我的老师林瑞霞,在保守的教育体系内,受到许多挫折、打击与反扑。然而,如果我们希望未来的台湾,是坚守法治主义与民主精神,让每个人都能活在一个更公平、更有人性尊严、更幸福环境中的台湾,那么这样的老师,以及他所传递的思想,就一定是公民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我很荣幸,也非常感恩,能和这群老师生活在同一个国度里,我也非常诚挚地向大家推荐,黄益中《向高墙说不》这本书。

  一个国家的民主能否永续,绝非依靠权威的赏赐,而是取决于公民意识是否强大。从林瑞霞到黄益中,我看到台湾一代又一代的公民老师,以他们的坚持与勇气,勇敢地向高墙说不,让自由的理念、人权的意识、法治的精神,深植在台湾这块土地上。

  我知道,在我们这个威权体制转型的新兴民主国家,像黄益中这样,在台湾各个学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进公民意识的老师,他所面对的环境是如此艰难而孤独。但是,只要想到有他们,就觉得台湾的未来充满希望。

推荐序三

教育,飞越高墙的解方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国中校长、基隆家扶中心课辅志工)


  很多人不知道,益中其实是我十多年交情的好友,我跟他不但是就读师大的学长学弟关系,更是当兵时预官班的同梯弟兄。

  益中是教师界「不乖」的代表,和我有着极大反差,我们共同点是公民教师,而且一样热血。白天,我们各在不同的学校工作;晚上,他撰写文章、参加社会运动,为了实践更理想的社会而努力着;我则是继续在繁琐的行政公务中,尝试为学校师生创造最大的幸福。或许你跟我一样,习惯透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大小事,对于所谓的「公民参与」保持高度关心,却也保持一定距离。

  这几年台湾的公民运动改变了社会脉动,从洪仲丘、大埔事件到太阳花学运,虽不若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动盪,却也深深影响了台湾的教育现场。从「公民觉醒」到「公民不服从」,社会现象开始翻转,最大的改变在于一般市井小民,尤其是年轻世代,更愿意表达自己并参与社会。有时教育似乎背负着原罪,诸多社会问题都直指教育;然教育也被看成是无敌解方,各项重大议题都被要求从根本教育着手。身为公民教师,其实很乐见这样的搅动,对于教育的各种可能也充满着期待。

  本书揭露诸多社会现实,让身处教育现场的我们读了暗暗叫好,却又满是遗憾。学用不均的现象、阶级世代与城乡差异、性平教育的迷思,看似各自独立却又环环相扣,本书要让大众理解这不是与生俱来的宿命,而是关乎人的价值,是文化和体制所造成。直指教育现场各种评鑑的荒谬之处,甚而发展成一种「产业」有其裙带关系,这是不能说的祕密。学校行政大逃亡,原因从来都不是本职问题,而是过度外加与无限上纲的业务,制度的不友善迫使热情迅速消耗殆尽。

  回到学校现场,为何中学生不上哲学课? 益中和我有着同样的疑问。究竟我们教育者有没有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并且勇于表达? 我们是否真诚地面对学生的诘问? 翻转教育究竟翻转了什么? 应该不仅仅是教与学的概念,更须包括思辨与批判的自主学习力翻转。二十多年前的四一○教改究竟改了什么? 我们对一○七课纲是否还有期待? 偏乡教育缺的从来不是设备,而是长期陪伴的老师。上述问题掷地有声,不断挑战着读者的思维。

  文化资本的巨大差异究竟能否透过教育来抹平呢?答案显而易见——并不容易,却也不无可能。益中论述学生本位的教育,和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受压迫者教育学》中所提相唿应,即教育本身应该要有两个阶段,一是觉醒,二是实践。透过不断对话与联合,让革新变成可能,教育的具体实践不外乎如此了。我们无法改变学生的家庭环境,却可以透过教育给他最丰厚的资产,即思考上的启发,从而自觉与行动。公民教育在此显得极为重要,让学生尊重自己的价值,也能同理不同文化脉络底下而成的歧异性,愿意沟通与包容,共同寻求一种积极改变的契机。在这样的基础下,城乡的交流不会是走马看花而是相互学习,贫富差距不会是理所当然而是服务关怀,校园生活不会是成绩挂帅而是百花齐放,社会议题不会是干卿底事而是感同身受。

  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在《邪恶的平庸》揭示了教育者的责任,只要参与了执行,我们就有责任,尽管你没有真正亲手杀了人。面对校园文化或社会文化这堵隐形的高墙,传统、威权、抗拒变革,我们需要的是解放自由的心灵,协助学生开拓视野与想像,这不正是教师的职责吗? 如果孩子有着无穷尽的创意与热情,我们是否真诚鼓励他们展现好奇心,是否给予空间大胆尝试与创造? 抑或是我们习惯以压抑、贬抑的拒绝姿态,扼杀了各种可能?

  保罗‧弗雷勒在《希望教育学》中即开场表述:「进步的教育实践可说永远都在进行揭露真相的冒险。」这几年我深深感受到益中不断的自我进化,关心各项公共议题,维护人的价值,在批判之外,多了份自省与内在对话,并且勇敢地身体力行着。他在公民教育的路上不也正是秉持一贯的风格前进着、冒险着? 唯有相信教育能、孩子能,他们才能往我们所相信的方向走去。我期许自己不但能向高墙说不,更能飞越它,你呢?

自序

公与义的社会,从校园扎根


  「教育的目的应是教我们怎么思考,而不是该思考什么,应是改善我们的心智,好让我们能为自己思考,而不是将他人的想法装在我们的记忆里。」——约翰•杜威(John Dewey)

  人生总是充满许多的意外。

  我一直都是不受老师欢迎、所谓「叛逆」的学生,当年联考考上师大公训系,同学们都很讶异我怎么会去当老师? 我既没爱心,又没耐心,形象和「老师」压根儿沾不上边,也和大家普遍对老师的想像相差甚远。

  别说身边的亲朋好友,当上老师这件事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实本来我是想当记者的,考量自己可能无法适应紧凑奔波的採访生活,便选择一个相对稳定,又可以每天阅读新闻时事,并与人(学生)分享的工作—公民老师。

  没想到,当初为了拥有稳定生活才选择的工作,后来却因买不起房而走上街头,成了他人口中「不在课堂、就在街头的热血老师」,还因此出版了《思辨:热血教师的十堂公民课》,巡回于全台。各种演讲、活动、写作,让我跟预期的安定人生彻底绝缘。

  其实我从来就不热血,也不是什么见义勇为之士,有的只是一些对社会议题的想法罢了。但在出书、演讲的过程中,透过老师听众的反应,我强烈感受到了一股期待改变的力量。虽然早就知道教育现场可能遭遇的困境,但我不知道的是,原来这座高墙是如此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记得我当年公费分发到偏乡国中时,开学第一天就被叫去校长室约谈,第一次与校长见面,他噼头就训了我十五分钟,要我知道学校的规矩,「别以为没人治得了你,像你这样的老师我看多了。」就这样,还没上过课,我就已被视为不适任教师,唯一的理由,可能是当时我那「叛逆」的装扮—留着染成黄褐色的中长发,球鞋垮裤的外型。

  老师们总在课堂上要学生们破除「刻板印象」,但实际上,我们却老是盯上所谓「不乖」的学生,先是对他们产生偏见,再试图将他们「导正」到老师心目中的正轨上。

  「不太乖教育节」策展团队曾拍了一支广告《书包里的未来》,影片里的老师不断检查着学生的书包,若书包内放的不是教科书,学生就会被叫去罚站。这情节当然有点夸大,但不可否认地,它反映出的正是某部分校园管理者的心态,认为「乖」学生就是认真读教科书。尽管他们不见得明说,但学生铁定能感受到那独尊考试升学的心态。

  不只书包,服装仪容更是师长瞩目的重点,爱打扮、不合群的,更被归类为叛逆、爱作乱的一群。「学生的本分就是唸书,其他的事等你们长大再说。」这是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试问,如果大人们因为学生年纪小而拒绝与之沟通对话,你又怎能期待这些学生长大后懂得民主思辨的素养?

  阻碍学生从小的多元学习,禁止学生的美感穿着,把应该主动思考的教室变成只剩驯化的监牢。校园成了一道高墙,可怕的是,这座高墙更延伸到社会,继续形塑威权稳定的重要性,彷彿一切只需要秩序,家庭社会就能美好再也没有歧视。那些异议者,就打为反叛者吧。

  如同《叛逆就是哲学的开始》一书所言,质疑人们一直以来认为正确的事情,发现前所未有的观点,并建立新的价值观与对世界的认知,正是哲学家一贯的做法。这样的价值观是划时代创举,于是给当时的人们带来很大震撼,最后留名青史。讽刺的是,我们的教育正扮演着扼杀哲学家的角色,而我们仍认为听话才是理所当然。

  过去的教改被认为失败,有个很大的原因是家长的观念始终如一——仍然升学主义至上,强迫孩子违背自身意愿,迎合家长不切实际的期待。如今翻转教育盛行,老师重塑多元学习的重要性,这是新的契机,也是好的改变。但我仍要期待,真正翻转的是学习的本质,过去上命下从的服从关系,转成平等互动的伙伴关系,破除师长本位,回归学生本位,才是再次启动教育改革的意义。

  如果我们期待建构一个公与义的社会,那就先得打开校园的这座高墙。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曾说:「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深信,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能否具体实现,有赖于良好的教育实施。

  校园怎么走,社会就怎么走。这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思辨是一种穿透的力量,要让校园成为思考的殿堂,不只要保护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要保护老师的创意与热情。接着才能期待某一天,我们不仅仅是说「不」,而是推倒那座隐形的高墙,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回归教育的初衷!
 

图书试读

【思辨高墙】
 
第一章 承认吧,我们害怕学生会思考
 
「引领我的,是对真实所怀抱的热情。我对所有的问题,都是以此为出发点考量。」——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一、十八岁的你,想要做什么?
 
你有梦想吗?你是否还记得十八岁时的梦想?
 
我在高中教书十来年了,每年六月总会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当然也会帮学生签毕业纪念册。每次签纪念册的时候,我总会看看学生在上面写了些什么。有一点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几乎每个学生的梦想,都是「考上理想大学」?等了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人了,怎么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半点想像?人生难道只有「考大学」吗?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岁,当年以第一志愿填进师大公训系,研究所毕业后,因为是公费生,很顺利地分发当上老师。除了当兵那一年半,中间连个空档也没有。某方面而言,我也算是人生胜利组,没有一天失业过。但是我很后悔。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我真希望当初不要那么早就当老师。我失去了太多探索人生、追寻梦想的机会。
 
媒体报导,美国前总统欧巴马的大女儿玛莉亚(Malia Obama)二○一六年录取哈佛大学,但她没有打算马上入学,打算延到隔年秋季才入学,因此将有一个空档年(gap year)。
 
空档年是什么?它让学生「有机会去旅行,探索不同的兴趣,并在大学生活开始前学习一些经验,并且变得更为成熟」。
 
哈佛官网也贴出一篇以〈要让下个世代先暂停一下,还是弄到油尽灯枯,失去热情〉为标题的文章,描述中小学教育压力对学生的影响,文章写道:
 
「许多三、四十岁的医师、律师、学者、企业家说,他们拥有这些专业能力与成就是因为别人对他们有如此的期望,他们未曾暂时停下来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热爱这份工作。他们常说自己完全失去了青春,从未活在当下,且总是追求一些不明确的目标。」
 
教育部规划「青年教育与就业储蓄帐户」,于二○一七年八月正式推动,一○五学年度高中职应届毕业生均可申请,三年最多补助三十六万。整体方案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协助高中职职涯探索;第二阶段则在高中职毕业后,透过「青年体验学习计画」协助学生进行国际与生活体验,以及「青年就业领航计画」协助学生进行职场体验。而「青年就业领航计画」之职缺,将会特别重视优质职缺及传统技艺人才传承与培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曾以为读一本关于“突破”的书,会充斥着激励人心的口号和振奋人心的故事,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没有那种直白的、大声疾呼式的鼓舞,反而像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他并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包装深刻的道理,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叙事,将那些关于面对困难、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内在藩篱”的探讨,书中反复强调,很多时候,阻碍我们的并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恐惧、怀疑和固有的认知模式。它引导我去审视自己潜意识里的那些“我不行”、“我做不到”的声音,并且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实操性的方法,去一点点瓦解这些内在的障碍。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立刻能让你热血沸腾的书,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醇厚与回甘。我读完后,并没有立刻感到自己能力倍增,但我的内心深处,却多了一份笃定,一份对自我潜能的信任。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高墙”,在我的眼中,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不可逾越,因为我开始相信,我拥有了拆解它们的能力。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励志和成长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时,我发现它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他并没有将“高墙”简单地定义为外在的阻碍,而是将它延展到了我们内心的局限、社会的期望、以及我们与世界互动时产生的种种摩擦。书中对“适应与改变”的平衡性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并非鼓励我们一味地去抗争,而是强调在认识到墙的存在后,如何灵活地运用智慧,找到与墙共处,甚至绕过墙的方法。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重新定义失败”的章节,它没有回避失败的痛苦,但它教我们如何从失败中汲取养分,而不是被失败击垮。每一次的跌倒,都可能成为下一次起跳的起点。这本书带来的不是瞬间的爆发力,而是持久的、内生的驱动力。它让你明白,所谓的“不向高墙说不”,并非是蛮干,而是理性地分析,坚定地行动,并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调整。它是一次关于自我认知和价值重塑的旅程,让你在面对人生的重重关卡时,能拥有更多的底气和从容。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书名——“向高墙说不”。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激昂文字、描绘如何用蛮力冲破一切阻碍的励志读物。然而,当我翻阅后,却发现它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细腻。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哲学韵味,他并没有鼓吹所谓的“不计后果的对抗”,而是更加强调理解、接纳与智慧的运用。书中关于“墙的本质”的分析,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阻隔,更是心理上的壁垒,是思维上的定势,是人际关系中的藩篱。作者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我去审视这些“墙”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自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寻找缝隙”的论述,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最坚固的墙,也可能存在着可以被利用的薄弱点,而我们的智慧和耐心,正是发现和利用这些缝隙的关键。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成熟、更具韧性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它不是让你瞬间变得强大,而是让你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更强大的内心力量,去从容地化解那些曾经让你感到窒息的“高墙”。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力量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道抽象的、仿佛要冲破束缚的红色线条,让我一眼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挣扎与突破。当我翻开第一页,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阻碍时,如何一步步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寻找内心的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接受不完美”的描写,它没有强行灌输“必须成功”的观念,而是引导读者去理解,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失败的经历,都可能是成长的基石。作者并没有回避困难,相反,他用一种近乎艺术的手法,将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高墙”,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尝试攀登的小石块。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想自己曾经遇到的那些“高墙”,思考自己当时是如何应对的,以及如果当初能有这本书的视角,或许我会走上另一条道路。这本书更像是一位温柔却坚定的朋友,在你感到迷茫和无助的时候,轻轻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墙就在那里,但你手中的工具,你内心的勇气,才是真正决定你能否越过的关键。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打倒”高墙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看懂”高墙,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跨越之道”的书。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但依然保持着纯粹心灵的长者进行一场促膝长谈。作者没有使用任何耸人听闻的标题或引人注目的故事开头,而是以一种极其平缓、真诚的语调,娓娓道来。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常常被我们视为“高墙”的困难,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可以被拆解成如此细致的组成部分。他并没有提供某种神奇的“一招鲜”的解决方案,而是更侧重于引导读者去发现和培养自身的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对“韧性”的阐述所打动,它不是指不屈服于打击,而是指在经历了打击后,依然能够保持前进的动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如何构建这种内在的韧性,如何在高压之下保持冷静,如何在逆境中找到希望的微光。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和启发,让你自己去找到答案。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犹豫,同时也点亮了我们尚未发掘的潜能。读完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能感受到一种微妙的转变,一种面对挑战时,内心的平静和坚韧在悄然生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