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从来不(该)是安静、乖巧、柔顺的名词;
性别是动词,是在人类的历史、文化和集体的社会行为中形成的,
更可以用当下的行动去创造、翻转与建构。
「看起来什么样子,才像是男人╱女人?」「穿裙子的能不能当总统?」「为什么同性结婚让这些人感到焦虑?」「婚姻是不是就是幸福的唯一可能?」「当爸爸妈妈是本能还是需要学习?」「台湾需要什么样的性别教育?」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太多性别问题,也存在太多关于性别的偏见,可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永远太少,甚至往往对这些偏见视而不见……
这些关于性别的问题与偏见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它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镶嵌在人类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脉络中。我们对于性别的认知与想像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社会建构的;社会对于男人应当如何?女人应当如何?在爱情婚姻家庭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工作职场受到什么样的期待?甚至是在政治领域中可以有什么样的表现?都有一套既定的意识型态。
然而性别不是僵固不变的,性别不是安安静静的名词;性别是动词,关于性别的概念与认知总是随着时代改变,因为行动而改变。作为动词的性别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既然性别是「做」出来的,因而能够透过当下的努力,翻转不合理的制度与现实,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性别实践。
▌这本书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
这本书写了女性的许多角色,是家庭的照顾者也是国家里的公民,看见不同身分的女性的力量。这本书是写给女人的,同时也是写给男人的,在父权社会中喘不过气的男性也是体制的受害者,对于女性的解放,其实也是对男性的解放。
▌写给异性恋者,也写给同性恋者
这本书一方面向在社会中占据主流位置的异性恋者喊话,期待异性恋者能够看见不同于自己的不同的生命经验,另一方面也从各种角度论述多元成家及婚姻平权的理念,让同性恋者有更多与社会对话的能量。
▌写给期待婚姻、已经进入或不打算进入婚姻的人
这本书谈论爱情,但并不以婚姻作为爱情的唯一终点,而讨论了婚姻的更多面向,包括:离婚、婆媳问题、家庭暴力等议题,釐清婚姻的现实面,让想要进入婚姻、已经进入婚姻或不打算进入婚姻的读者,都更能面对婚姻。
▌写给为人父母和为人子女的你
母职对女人而言,可以是压迫、限制和剥夺,也可以是滋养、力量和充权,对于父亲的角色来说,也是如此;养育、教养子女是最甜蜜的负荷。这本书写出了亲职的焦虑与美好,不论是身为父母或身为子女,都能在其中想起自己的子女与父母。
▌写给关心自己,以及关心这个社会的你
性别不只是「家务事」,更是公领域的公共议题,例如学校里的性别教育、职场上的性别歧视与性骚扰、政治上的性别平等参与,以及国家的托育、人口政策,每一项都与我们的生活切身相关,身为公民的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去关心。
「巷仔口社会学」是国内最知名的社会学知识普及平台,由「巷仔内」的学者站出来,把社会学的观念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给徘徊在「巷仔口」的大众读者。性别研究不仅是社会学研究中的热门议题,在「巷仔口社会学」的网站上,性别议题也一直是发烧的课题,这反映了性别问题无所不在,性别是关于生活、关乎生命、关乎人生的命题。本书是「巷仔口社会学」精采文字的第二度集结,以性别为主轴,讨论了婚姻与家庭、多元成家、父职与母职、亲子教育以及性别在劳动、政治与医疗等不同场域的问题,将再度打开我们的社会学之眼,拆除僵化停滞的性别迷思,看见不一样的思维与世界。
「巷仔口社会学」网站:twstreetcorner.org/